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璎珞小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 茵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璎珞小考
  □ 张 茵 《装饰》 2005年第08期
  内容摘要:《红楼梦》第三回的穿戴文字中,有王熙凤“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贾宝玉“项上金螭缨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的词句,此处的“璎珞”其形如何,出处何来,如何演变?本文就这三个问题试析璎珞的来历、含义及形制变化。
  关键词:璎珞佛教造像装饰
  璎珞一词,通常指佛像上的装饰。《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又作缨珞、缨络,即由珠玉或花等物编缀而成的装饰物,是印度富贵人家的佩戴物。《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据诸经典记载,在净土世界的树上,均有璎珞悬垂。有些经书中将手脚上的装饰珠玉也称为璎珞,《佛学大词典》说“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
  璎珞的制作材料,《维摩诘经讲经文》中有“整百宝之头冠,动八珍之璎珞”,《妙法莲华经》记载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七宝的解释有多种版本)合成众华、璎珞”①,可见璎珞应由世间众宝所成,有“无量光明”。不过“乌瑟沙摩明王则以龙蛇为璎珞,深沙大将则以髑髅为璎珞”,“亦有用好华(花)等编串而成者”,苏轼有“两寺妆成宝璎珞,一枝争看玉盘盂”的诗句,即将丛花喻为璎珞。故而笔者理解,能称为“璎珞”的饰物,其材料不只一种,并应以颗粒、片面物等连缀而成。
  虽然《晋书·林邑国传》有“其王服天冠,被璎珞”的句子,但此时佛教已经传入,“璎珞”一词仍主要和佛教有关,并泛指菩萨、诸天等身上的珠宝装饰。但是并非佛教造像才用璎珞,印度人佩带珠饰古已有之,最早的印度文献之一《梨俱吠陀》认为这是美化身体、净化身心的表示。至1世纪佛像大量出现前,各种药叉和药叉女的雕像上,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珠玉装饰。佛教的菩萨像,是以释迦牟尼未出家以前的王子形象为基础,所以菩萨像的服饰也多反映了当时印度贵族的生活风尚。菩萨像一般都是头戴各式宝冠,裸上身,披帛,下着天衣(一种薄而轻柔的衣物,相传为诸天所穿,故称),全身有项链、耳、胸饰、臂钏、腕钏等多种珠宝配饰。作为导引人们进入极乐世界使者的飞天,其装束也如此。印度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从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的婆罗门教(后为印度教)毗湿奴和舞王湿婆的造像看,身上皆配有相似的珠宝饰物。由此推定,璎珞并非只是佛像上才有的装饰。
  从印度早期犍陀罗风格的菩萨像看,璎珞的主要装饰部位是颈部和臂部。宽扁状居多,大多是扁圆和U形,还有一条或数条从左肩披挂下来的珠链装饰。宽大的、并行排列的珠串常用长方形的图纹饰片连接,或在胸前用大块珍宝连缀,其形制较为粗犷沉重。这种宽幅珠链缠绕的形式在我国的佛造像中较为少见。汉魏之际,佛教已传入中原,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造像艺术飞跃发展,在最早开掘的大型佛教洞窟云冈石窟中,就见有清晰的璎珞装饰。此时的璎珞造型已有珠链和项圈两种,不少挂坠为鬼头、兽头状,较常见的是一种橄榄形或玉米棒形的、由数串细小珠链绞成一束的纹饰,颇为粗大,长长地绕于身前。这种粗放的造型很可能与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喜好有关。敦煌石窟中最早的壁画飞天,多以简单的一条珠链装饰前胸,同期的交脚弥勒菩萨像,项间即有多彩垂珠的项圈式璎珞装饰。
  隋唐是佛教艺术大盛时期,造像风格圆润生动、丰满端丽。这一时期的各种佛、菩萨、诸天像,雍容恬静,婀娜多姿,衣饰也更见华丽。造像中的璎珞,大部分更类似印度2至7世纪阿旃陀石窟壁画中的造型,精细纤巧,富于变化。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初唐)主佛旁,有文殊、普贤二菩萨,披帛缠绕,各有两三条珠串璎珞,其上又附加连环珠链。最长的一串保留了北朝的绞珠形式,但更为细巧。两边珠链至腰腹处合于一大颗宝珠,复向两边散开,环绕膝下至后背,重新与颈中主链衔接。这种交叉的X形装饰法是璎珞的主要佩带形式之一。唐代壁画则更见璎珞的华彩流光:《舞乐图》和《伎乐图》中诸天所饰璎珞就有连珠、垂珠、宝珠、卷云和圈环等样式;藏经洞发现的各菩萨和金刚画像中,璎珞的造型更为丰富,颈中项圈中间排列圆形宝珠、连珠或法轮,颈侧各有一小朵珠花,有的珠花下面系有丝绦,项圈两旁又分出长长的珠链至腰上另一挂宝珠,然后再分串,或垂曳或绕膝,散于周身,底端则缀有宝铃。其颜色也较《舞乐图》和《伎乐图》丰富,红、绿、蓝、墨、白、金(黄)彩珠依次相间,突显七宝光华。
  中原佛像上的璎珞有与印度相似的地方,也有许多想象发挥。如有的垂挂造型和佩玉的组合很相像,有类似玉璜、玉珩的挂件,还出现了佩玉宫绦的样式,肩上的披帛也似衣非衣,似帛非帛,整体上倾向褒衣博带的汉化迹象。总体而论,璎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主体结构为O型、X型和U型;垂挂方式有W形、T形、Y形、圆形、水滴形、倒山形、排穗形、发散形;装饰纹样有云纹、忍冬纹、连珠纹、宝相花纹、莲花纹、如意纹、火焰纹和法轮等。五代以后的各种佛教雕像在服饰上并没有大的改变,璎珞的造型,最终在明代法海寺的壁画中发挥到极致,尤其是水月观音像,以莲花、法轮居中,衬以宝相珠花,珠翠相间垂绕,主次配件层层递进;两肩系朱色丝绦,胸前复挂鲜花串成的璎珞,加上其余冠饰、衣帛,满而不乱,繁而有序,其形制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在绢本、纸本绘画领域,菩萨的装饰有了变化。自宋 “文人画” 始,出现了按照个人理想和审美情趣表现佛教内容的趋势。此时,菩萨已完全女性化,在礼教森严、提倡简朴和士大夫追求神韵超然的高雅格调下,印度式的肉身裸露、盛唐时的情欲奔流,未免难登“大雅之堂”。两宋的士绅大夫以画抒情,渴望表达出“逸、神、妙、能”的文人意趣。以观音为例,贾师古的《大士像》和法常的《观音图》,图中观音悠闲沉静,宽袍掩身,璎珞只是稍作点缀,清淡素雅,决无唐时那般珠光宝气。这般气韵将观者的心绪引到“心无所念、念无所求”的超脱彼岸。在文人眼里,气宇境界的升华显然要高于物质造型的搬弄。“文人画”的这种风气最终影响了许多明清的菩萨造像,形成了我们现在最为熟悉的、完全本土化的观音形象。就在这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璎珞的样式越来越简化,甚而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再也没有了原先身份的含义。
  有趣的是源自于佛教的璎珞,却又在道教画像中出现。唐代梁令瓒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其中就有一位星宿披挂菩萨般的璎珞装饰。传北宋武宗元所作的《朝元仙仗图》、元朝永乐宫壁画《朝元图》中,各仙人、玉女身着中原帝王后妃的服饰,又在颈中加佩了项圈式璎珞,其形制与佛教壁画十分相似,应是一脉相承。《朝元图》中的璎珞十分复杂,有的甚至束遍全身,如主像金母的身上有不下十处之多。菩萨的璎珞垂于肌肤之上,繁简质感正好互相衬托。中国的帝王衣饰本就复杂拖沓,再加上璎珞,不但没有锦上添花,反显得繁重琐碎。
  反观同期的世俗贵族、平民画像,却甚少此种璎珞装饰。出土文物中,笔者仅查到辽代陈国公主墓的琥珀璎珞和耶律羽墓的玛瑙水晶璎珞。到元朝的壁画中,俗世的颈饰渐渐多起来,如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壁画《后宫奉食图》和永乐宫《伎人图》中都有表现。其大多戴于衣领之外,形制较神仙的项圈式璎珞简单得多,只在项圈或珠串的中心有圆形、如意形或三角花瓣形的组合挂件,上面可镶各色彩珠。这种颈饰,因为较少垂挂,所以看上去更像项圈,但又有璎珞的装饰成分,可以看作是两者的一种结合。如明唐寅所作《吹箫图》,项圈一挂,两头垂珠,连缀一面美玉。清《月漫清游图》十二册,也出现了几处项圈,有垂件,其色如金。至清代,少年男女戴项圈极为普遍,据称“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有清代贵族所戴项圈,有金制、金包玉、金项圈上镶嵌宝石,或另附加一些丝绦或垂件,已近似于璎珞”②。而这些垂件,又和民间的长命锁、护身符等吉祥物混在一起,已不限于佛教璎珞的某些特定象征图形。如“螭”的纹样,便是地地道道的中华产物。因而《红楼梦》中,不论是王熙凤的“赤金盘螭璎珞圈”、贾宝玉的“金螭缨珞”,还是薛宝钗的“珠玉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已与佛教造像中的满身璎珞相去甚远了。
  注释:
  ①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1999,第676页。/②同上。
  参考文献:
  ①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服饰通史》,宁波出版社,2002。/②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1999。/③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④东北育才学校网www.neyc.cn:《中国美术全集》。/⑤佛教全球资讯网www.fowang.org:《佛学大词典》。/⑥戒幢佛学教育网:http://jcedu.bonze.cn/art/sdfx/078.htm。
  张茵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