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对四悉檀的诠释与运用
智顗对四悉檀的诠释与运用
[ 作者: 李政翰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0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1年
【文章标题】智顗对四悉檀的诠释与运用
【英文标题】Application and Hermeneutics of the four Siddhanta in Jhiyi''s Thought
【文章作者】李政翰
【指导教师】熊琬
【文章页数】181页
--------------------------------------------------------------------------------
【中文关键词】智顗|四悉檀|佛教教育|觉之教育|格义|天台
【英文关键词】Jhiyi ; four Siddhanta ; Education of Buddhism
【中文摘要】佛教流传至今已历二千五百年之久,随着时代的演变及文化的冲激,作为传承中心的“法”,其内涵也随之开展而丰富沛然,蔚为大观。因为要适应时空,故对于流传时代当地所产生的文化,有着不可避免的交涉与融合,但各地域的文化环境、思考方式纷杂不一,流传的佛法在文字、理路上及与当地文化融汇过程似乎呈现矛盾、对立之处,但寻之于历史呈现的成功经验及诸经论义理之分析与修证可知,佛法是有消解矛盾的系统存在。本文即采用“四悉檀”这个系统,并连结天台智顗的诠释,期对(1)佛法本身义理有所比较;(2)佛法与其它思想比较;(3)佛法如何运用于世间等三类,可能会产生矛盾之处,建立一有效诠释、运用的系统,希望能够初步建构佛教的研究方法。
基于此,本文采用路径,主要是先上溯至佛法初传中国时期的格义学风,并提及鸠摩罗什的翻译,而后进入原典《大智度论》四悉檀义(以上属传译过程的四悉檀义),之后分析智顗前诸师的诠释(此属四悉檀义中国化的过渡时期),最后将智顗对四悉檀的诠释与运用,依着天台法华思想分门论述之(此属四悉檀中国化的诠释),并附带论述此方法对时代的运用,进而确定智顗对此诠释运用之范畴(设教、释教、修观)与贡献(中国佛教方法的确立)。
透过以思想史研究法为主轴的安排,本文期能达到诠释的有效、矛盾的消解与对教化依循有所帮助,并对佛学的自宗研究方法作初步的建构。
【英文摘要】After being founded by Buddha, Buddhism has been handed down for two thousand and five hundred years. Due to the progressive change of times and the impact of culture, the content of Dharma, the essence of Buddhism, as well as the main points to hand down, has largely and widely been enriched. While preaching and propagating,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age and environment, Buddhism, thus, inevitably been blended and mixed together with the local culture. As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are different from place to place, there are conflicts and collisions in words, paths of thoughts and the progress of blending to local culture occurring to the Buddhist sutra. According to th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history and the analysis and evidence of the doctrine of various kinds of scriptures, Buddhist sutra exists a system to remove conflicts. This thesis is, therefore, to apply the four Siddhanta system as well as Reverend Jhiyi from Tian-tai Shan’s explanatory evidence to explain and remove effectively the following three conflicts:(1)the comparison of the doctrine of Buddhist sutra itself, (2)the comparison between Buddhist sutra and other thoughts, (3)the application of Buddhist sutra in this world,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but primary way in studying Buddhism.
--------------------------------------------------------------------------------
【论文目次】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四悉檀的提出(印度)
第一节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与《大智度论》
一、鸠摩罗什的翻译
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与《大智度论》的传译
第二节 《大智度论》的四悉檀义
一、《大智度论》〈缘起品〉的地位
二、《大智度论》四悉檀意义分析
第三章 智顗生平、思想背景与著作
第一节 智顗生平及思想背景
第二节 智顗之著作
第四章 智顗对四悉檀的诠释
第一节 四悉檀之六朝旧义与法华经的重视
一、智顗前对四悉檀的诠译
二、《法华玄义》的提出
第二节 与五重玄义的比较
第三节 《法华玄义》之四悉檀义
一、四悉檀的法源
二、《法华玄义》之四悉檀名、义与开合
第五章 智顗对四悉檀之运用
第一节 与天台教观之配合
一、四谛
二、一心三观
第二节 与设教的配合
一、圣说与圣默
二、得用不得用
三、开权显实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智顗对四悉檀诠释运用之范畴与贡献
第二节 对时代的启发
第三节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书目
附录一 《论四悉檀对佛教教育的重要性》
附录二 《试论晓云法师“觉之教育”思想之立义与定位》
--------------------------------------------------------------------------------
【参考文献】
一、藏经
大正藏第1册,《佛说箭喻经》1卷,失译。
大正藏第4册,《佛所行赞》5卷,马鸣菩萨造,北凉昙无谶译。
大正藏第4册,《佛本行经》7卷,宋释宝云译。
大正藏第8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27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9册,《妙法莲华经》7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9册,《无量义经》1卷,萧齐昙摩伽陀耶舍译。
大正藏第9册,《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1卷,刘宋昙无蜜多译。
大正藏第12册,《大般涅槃经》36卷,宋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
大正藏第14册,《维摩诘所说经》3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15册,《思益梵天所问经》4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15册,《佛说大安般守意经》2卷,后汉安世高译。
大正藏第15册,《修行地道经》7卷,西晋竺法护译。
大正藏第15册,《禅要经》1卷,失译。
大正藏第15册,《禅秘要法经》3卷,姚秦鸠摩罗什等译。
大正藏第15册,《坐禅三昧经》2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15册,《禅法要解》2卷,姚秦鸠摩罗什等译。
大正藏第15册,《思惟略要法》1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15册,《达摩多罗禅经》2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大正藏第15册,《治禅病秘要法》2卷,刘宋沮渠京声译。
大正藏第16册,《金光明经》4卷,北凉昙无谶译。
大正藏第16册,《解深密经》5卷,唐玄奘译。
大正藏第25册,《大智度论》百卷,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30册,《中论》4卷,龙树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30册,《十二门论》1卷,龙树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30册,《百论》2卷,提婆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33册,《妙法莲华经玄义》20卷,隋智顗说。
大正藏第33册,《法华玄义释签》20卷,唐湛然述。
大正藏第34册,《妙法莲华经文句》20卷,隋智顗说。
大正藏第34册,《法华文句记》30卷,唐湛然述。
大正藏第34册,《观音义疏》2卷,隋智顗说,灌顶记。
大正藏第38册,《维摩经玄疏》6卷,隋智顗撰。
大正藏第44册,《大乘义章》26卷,隋慧远撰。
大正藏第46册,《摩诃止观》20卷,隋智顗说。
大正藏第46册,《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卷,隋智顗述。
大正藏第46册,《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12卷,隋智顗说。
大正藏第46册,《六妙法门》1卷,隋智顗说。
大正藏第46册,《大乘止观法门》4卷,陈慧思说。
大正藏第46册,《四教义》12卷,隋智顗撰。
大正藏第46册,《天台四教仪》1卷,高丽谛观录。
大正藏第46册,《国清百录》4卷,隋灌顶纂。
大正藏第46册,《教观纲宗》1卷,明智旭述。
大正藏第46册,《方等三昧行法》1卷,隋智顗说。
大正藏第46册,《法华三昧忏仪》1卷,隋智顗撰。
大正藏第49册,《佛祖统纪》54卷,宋志盘撰。
大正藏第50册,《释迦谱》5卷,梁僧佑撰。
大正藏第50册,《龙树菩萨传》1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50册,《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1卷,隋灌顶撰。
大正藏第50册,《付法藏因缘传》6卷,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
大正藏第50册,《高僧传》14卷,梁慧皎撰。
大正藏第50册,《续高僧传》30卷,唐道宣撰。
大正藏第55册,《出三藏记集》15卷,梁僧佑撰。
大正藏第55册,《大唐内典录》10卷,唐道宣撰。
大正藏第55册,《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1卷,日本最澄撰。
大正藏第55册,《入唐新求圣教目录》1卷,日本圆仁撰。
大正藏第55册,《天台宗章疏》1卷,日本玄曰录。
卍续藏27册,《维摩经文疏》28卷,隋智顗撰。
二、原典及释义
“佛教大系”,17-21册《法华玄义》,今津洪岳编,新文丰出版社,大正6年。
《妙法莲华经玄义研究》,李志夫编着,中华文献编撰社,民86。
《妙法莲华经文句记》,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民82。
《批注合编天台大师全集法华文句》,多田原隆、多田孝文编,中山书房佛书林,平成2年。
《法华经易解》,普行着,鼓山寺出版社,民70。
《法华经》,董群释译,佛光出版社,民89。
《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吴汝钧着,商务出版社,民86。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着,正闻出版社,民81。
《中论》,韩廷杰释译,佛光出版社,民87。
《大智度论》,郭廷础释译,佛光出版社,民86。
《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民67。
《童蒙止观校释》,李安校释,文津出版社,民78。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宝静讲,圆明出版社,民82。
《天台四教仪合刊》, 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民81。
《天台四教仪》,永木释译,佛光出版社,民86。
《教观纲宗合刊》, 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82。《教观纲宗》,王志远释译,佛光出版社,民87。
《教观纲宗科释》,静修科释着,佛陀教育基金会,民84。
《集量论略解》,陈那菩萨造法尊译,新文丰出版社,民76。
《大乘大义章》,陈扬烔释译,佛光出版社,民85。
《金刚经集注》,朱棣集注,文津出版社,民79。
《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辑注》,兴慈校编, 中华文献编撰社,民72。
三、研究方法
《龙树的语言概念》,万金川着,正观出版社,民84。
《从语言看佛经》,竺家宁等着,嘉义:香光庄严,民87。
《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傅伟勋着,东大出版社,民79。
《以佛法研究佛法》,印顺着,正闻出版社,民80。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中村元着,林太、马小鹤译,淑馨出版社,民88。
《思考与理性思考》,余锦波、叶保强着,商务出版社,民84。
《伦理学》,林火旺编着,国立空中大学,民89。
《理解的命运》,殷鼎着,东大出版社,民79。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着,东大出版社,民86。
《佛学研究指南》,舟桥一哉等着,关世谦译,东大出版社,民85。
《佛学研究入门》,平川彰等着,许明银译,法尔出版社,民79。
《史学方法论》,杜维运着,三民书局,民86。
《佛教史料学》,蓝吉富着,东大出版社,民86。
《佛学与当代自然观》,李日章着,东大出版社,民87。
《佛学新视野》,周庆华着,东大出版社,民86。
《逻辑与科学方法》,朱稚青、林如豪着,大中国图书公司,民79。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吴汝钧着,商务出版社,民81。
《佛学研究方法论》,吴汝钧着,学生书局,民85。
《空性与现代性》,林镇国着,立绪出版社,民88。
《佛学研究方法》,道安等着,大乘文化,民77。
《佛学研究》,周中一着,东大出版社,民77。
《佛学研究法》,杨白衣着,慧光文库,民78。
四、教史思想
《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与开展》,印顺着,正闻出版社,民75。
《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顺着,正闻出版社,民77。
《印度佛教史》(下),A。K。Warder着,王世安译,华宇出版社,民77。
《印度教与佛教史纲》,查尔斯·埃利奥特着,李荣熙译,佛光出版社,民79。
《印度部派佛教哲学史》,李世杰着,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民68。
《印度佛学研究》,吴汝钧着,学生书局,民84。
《隋唐及五代佛教史》,汤用彤着,慧矩出版社,民75。
《中国佛学天台宗发展史》,朱封鳌着,汉语大词典,民84。
《中国佛教史》,蒋维乔着,常春树书坊,民79。
《简明中国佛教史》,鎌田茂雄、郑彭年着,谷风出版社,民76。
《中国佛教通史》,鎌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佛光出版社,民79。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着,商务出版社,民80。
《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村元等着,余石居译,天华出版社,民82。
《中国佛教史》(上),藤堂恭俊、盐入良道合道,华宇出版社,民74。
《佛教史地考论》,印顺着,正闻出版社,民80。
《中国佛教史》,郭朋着,文津出版社,民82。
《中国佛教总论》,黄忏华等人着,木铎出版社,民72。
《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吴汝钧着,文津出版社,民84。
《中国大乘佛学》,方东美着,黎明出版社,民75。
《天台性具思想论》,安藤俊雄着,天华出版社,民81。
《天台宗性具圆教之研究》,尤惠贞着,文津出版社,民82。
《天台宗论集》,晓云法师着,原泉出版社,民76。
《天台思想论集》,慧岳等着,大乘文化,民68。
《天台典籍研究》,溤芝生等着,大乘文化,民68。
《天台哲学与佛教实践》,尤惠贞着,南华大学,民88。
《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陈英善着,东初出版社,民84。
《天台教学史》,慧岳着,中华文献编撰社,民84。
《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其开展》,安藤俊雄着,苏荣焜译,慧炬出版社,民87。
《天台宗纲要》,释静权着,莲因寺,民76。
《天台宗论集》,释晓云,原泉出版社,民76。
《天台宗之判教与发展》,黄忏华等着,大乘文化,民68。
《天台大师的研究》,佐藤哲英着,百华苑,昭和56。
《智顗评传》,潘桂明着,南京大学,民85。
《续·天台大师的研究》,佐藤哲英着,百华苑,昭和56。
《人物与仪轨》,吕澄等着,木铎出版社,民76。
《中国教育史》,程方平、毕诚着,文津出版社,民85。
《中印佛学之比较研究》,李志夫着,中央文物供应社,民75。
《中印佛教思想史》,宇井伯寿等着,释印海译,华宇出版社,民76。
《佛教思想发展史论》,杨惠南着,东大出版社,民82。
《西藏佛教密宗》,李冀诚着,佛光出版社,民82。
《大乘佛教思想论》,木村泰贤着,演培译,天华出版社,民78。
《佛教各宗大纲》,黄忏华着,天华出版社,民77。
《菩萨思想研究》,神林隆净着,许洋主译,华宇出版社,民73。
《八宗纲要》,凝然大德着,关世谦译,佛光出版社,民82。
《法华思想》,平川彰等着,林保尧译,佛光出版社,民87。
《般若思想》,浘山雄一等着,许洋主译,法尔出版社,民78。
《中观哲学》,Muti着,郭忠生译,华宇出版社,民76。
《中观思想》,浘山雄一等着,李世杰译,华宇出版社,民76。
《中观与空义》,瓜生津隆真等着,许洋主等译,华宇出版社,民76。
《印度与中国早期中观学派》,Richard H。Robison着,郭忠生译,正观出版社,民85。
《中观今论》,印顺着,正闻出版社,民81。
《中观思想讲录》,万金川着,香光书乡出版社,民87。
《龙树与中观哲学》,杨惠南着,东大出版社,民81。
《动态的智能》,万金川等着,香光庄严季刊,民86。
《无我的实践》,万金川等着,香光庄严季刊,民86。
《探访中观》,万金川等着,香光庄严季刊,民86。
《空的智慧》,浘山雄一着,臧世俊译,圆明出版社,民84。
《华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所论文集》(二),华严专宗学院编、出版,民83。
〈论《大智度论》的作者〉,Ryusho Hitaka着,赖显邦译,《谛观》六十八期,民81年1月。
〈《大智度论》作者及其翻译〉,Lamotte着,郭忠生译,《谛观》六十二期,79年7月。
〈《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释印顺着,《东方宗教研究》第二期,民79年10月。
《绝对与圆融》,霍韬晦着,东大出版社,民78。
《佛教征服中国》,许里和着,李四华等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民88。
《佛家哲理通析》,陈沛然着,东大出版社,民82。
《性空学探源》,印顺着,正闻出版社,民80。
《玄儒佛道教育理论研究》,陈乃臣着,心理出版社,民86。
《教育学三百题》,俞启定编,建安出版社,民86。
《教育概论》,王文科等着,五南出版社,民87。
《四书读本》,谢冰莹等编,三民书局,民82。
《佛教与时代》,释晓云,原泉出版社,民86。
《园林思想》,释晓云,原泉出版社,民85。
《觉之教育》,释晓云,原泉出版社,民87。
《晓风散记》,释晓云,原泉出版社,民88。
《佛语垂光》,释晓云,原泉出版社,民77。
《佛学散论》,释晓云,原泉出版社,民87。
《禅思》,释晓云,原泉出版社,民87。
《佛学演讲集》,释晓云,原泉出版社,民86。
《佛教文化与时代》,释晓云,原泉出版社,民87。
《佛典疑伪经研究与考录》,王文颜着,文津出版社,民86。
《佛典成立史》,水野弘元着,刘欣如译,东大出版社,民85。
五、工具书
《中国佛教史略原典资料汇编》,释悟殷汇编,法界出版社,民86。
《阿含要略》,杨郁文着,东初出版社,民83。
《印顺、吕澄佛学辞典》,蓝吉富编,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民89。
《佛光大辞典》,佛光出版社,民78。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编, 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民83。
《梵和大辞典》,荻原云来编,新文丰出版社,民77。
《天台教学辞典》,释会旻编,中华佛教文献编撰委员会,民86。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