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长照恒河月色寒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薛克翘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长照恒河月色寒
  □ 薛克翘 《传记文学》 2007年第08期
  发生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史上的大事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事件,也与印度有关。
  晚清时期,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始终关注着印度。一方面是因为印度与中国毗邻,还因为历史上中印间有着亲密的交往,尤其是佛学成为中国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作为一条纽带联系中国和印度达两千年之久。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对中国知识界有着极大的震动。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面临危机的关头,他们不能不把印度当作中国的前车之鉴。
  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康有为及其弟子梁启超等。其中,康有为很早就关心印度问题,并且与印度有着不解之缘。
  康有为在其自编年谱“光绪十年(1884)二十七岁”条下写道:“早岁读宋元明学案、《朱子语类》,于海幢华林读佛典颇多,上自婆罗门,旁收四教,并为算学,涉猎西学书。”也就是说,他在27岁以前就开始关心印度的宗教了。
  其后,于光绪十六年(1890)33岁时,著《婆罗门教考》。可知,他从读佛典开始关注印度问题,进而涉猎现代西方科学,并写出有关印度宗教的著作。尽管《婆罗门教考》的资料均出自佛典,作者也不免站在佛教立场上评论婆罗门教,但在当时,中国还没有人写过这样的著作。
  然而,康有为对印度倾注更大关心是在戊戌变法前夕。他在《京师强学会序》和《保国会序》等文章中曾反复强调,中国要以印度为前车之鉴,尽早实行变法,以免亡国。康有为又多次上书光绪帝,分析印度亡国的原因。1895年5月,他在《上清帝第二书》中说:“才智之士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土耳其天下陆师第一而见削,印度崇道无为而见亡,此其明效也。”
  经康有为等人的不懈努力,1898年光绪帝变法维新,但由于西后为首的保守派势力强大,变法只进行了三个来月便以失败告终,所以史称“百日维新”。康有为、梁启超二人流亡海外。同年,康有为在英人帮助下避祸槟榔屿,10月底,乘船前往他向往已久的印度。
  他于11月2日抵达加尔各答,月底卜居大吉岭。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在女儿康同璧等人陪同下游览了印度的一些名胜古迹。11月14日到阿格拉,参观泰姬陵;15日参观阿格拉堡;17日到马图拉;19日到德里。
  参观完泰姬陵和阿格拉堡之后,康有为写了一首绝句:
  遗庙只存摩诃末,
  故宫同说沙之汗。
  玉楼琼殿参天影,
  长照恒河月色寒。
  诗中,“摩诃末”为穆罕默德之异译,此处指阿格拉堡的清真寺。“沙之汗”即印度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
  康有为满以为这次来到印度,可以与他在中国书籍中所了解的那样,看到一片西方净土,看到佛教的兴旺。即使在英国人的统治下,也不至于看不到佛教信徒。可让他完全没有料到的是,佛教在当时的印度已荡然无存,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佛教。他失望、悲愤,也对印度当时的现状不满,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黄面黑足披白毡,
  尘沙遍地来乞食。
  当时翟昙率徒游,
  而今扫地无佛迹。
  他在印居住近一年半,周游各地,并写下《印度游记》和《须弥雪亭诗集》,著名的《大同书》也在此期间整理完毕。他在《印度游记·序》中说:“中国人之游印度者,自秦景、法显、三藏、惠云而后千年,至吾为第五人矣。”他对中印文化交流的掌故似乎不十分清楚,加之无资料可查,文中或有与史实相参差处。其实,中国古代游印度而留下姓名者,何止五人、十人、百人?即使在戊戌变法前不久,也有中国人去印度考察过,并有著作刊出。如1879年,黄懋材一行6人受清廷派遣,在印度考察游历达半年之久,回国后著有《游历刍言》和《印度札记》;1881年,马建忠、吴广霈也奉清廷之命赴印商讨鸦片问题,并游历25天,回国后分别著有《南行记》和《南行日记》。对这些,康有为似乎都不以为然,他甚至说黄懋材“颇能考藏、滇之山川,而不能言印度之教俗,盖非深入教俗政治者,不能游也。”但从康有为近似狂妄的话语中却可以看出,他以“第五人”自居,是怀着一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去印度避难和周游的。
  1909年6月,康有为游锡兰。此时,他对印度佛教的衰亡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劫有轮回,道有深浅,宗教的兴亡与政治相关,在列强纷争的时代,佛家学说难以行世,耶稣之说正合时宜,大同之日,佛教将复兴于大地之上。诗曰(节录):
  方今佛蒙劫,
  全印无僧坊。
  正当耶宗盛,
  大地莫与强。
  佛说太微妙,
  国争时非良。
  奉天合地时,
  耶说今适当。
  佛教宏而微,
  轨阔道远将。
  它日大同后,
  魂学大明光。
  同年9月,康有为再游印度,并赋诗若干首,其一曰:
  匪兕虎耶游旷野,
  又何沙矣再西游。
  庄严净土成淫祀,
  胜会灵山今冷秋。
  全印无僧无佛法,
  有生尽劫尽离忧。
  本来不作生天想,
  为拯斯人甘狱囚。
  他对印度佛法的消亡始终念念不忘,并再次流露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使命感。
  他一生不忘以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教训儆戒国人,《大同书》开卷即日:“康有为生于大地之上,为英帝印度之岁。”直到1921年,在他致赵恒惕的文中还说:“吾国人寡至印度,不知印度之所以亡,而不戒也……中国既有军阀专制,则只有割据之军治,而民治无自而生,故军阀未除,自治二字不必假用……诸公未至印度,不知印度以分裂内争,自亡其国百年之惨也。吾遍游五印度,居之十五月,乃粗知之也。印人苦难万千,不能一二数也。公等必欲举吾中国万里之土,四万万之民,投而为奴,使从印度之后,听人鱼肉,则日倡联省自治之说可也。”
  北大林承节先生对康有为文章中提到印度的次数作了统计,约有80篇200处。从这些言论可知,当时主张变法的改良主义先驱康有为,对印度的情况相当了解。他以印度的遭遇为例,谆谆告诫皇帝和国人。同时他对印度人民沦为英帝殖民地的臣民满怀同情之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也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责任编辑 黄海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