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元法师著:慧日集(第三辑)
净元法师著:慧日集(第三辑)
【开卷语】
若说文字能契入法性
昔日六祖毋须呵责神会
若舍文字而行,即便开悟证果
历来菩萨、祖师岂敢巨著挥洒
所以这个疑团跟随许久,之后
终于得了万里无云万里天的绝症
闲步到高峰顶上
任此心,传密意
一枝草,一点露
佛元二五四四年七月十二日午 法性宝林 沙门 净元 于圆空寺痴心斋
放下与包容
修行成就的诀窍有二:
第一是放下─
对境不执取
不以个人好恶作种种思惟
分别六尘
转生无穷无尽的烦恼
第二是包容─
体念一切众生于无始劫来
染污不净
遂有坚固的我执和习气
随业显发,甚可怜悯
放下即能自在解脱
觉性湛然
包容便是广结善缘
六度圆满
菩萨道的开展
在此一念。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午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无诤法
离诸戏论
是无诤法
世间一切语言文字,虽能表诠法义,亦能滋长邪见、我慢,成为诤论的根源。
因此禅宗云“不立文字”,非全不用文字之义,是知文字的束缚害人,不肯受其限制的意思。
所谓“内心虽不违实法,而随世界人共传是语故”。“除世邪见,顺俗无诤”,即虽于一切法空有所有,却仍以名字相称言“离诸戏论”。
无为法
是无诤法
断除我、法二执
非因缘生灭
无著无倚
如圆觉经说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有何可诤?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生活
要从生活中解脱
不可随业识而生活
要过自在的生活
不可为生活而生活
活在当下
掌握现前一念心
时时刻刻活生生地生活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黄昏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为自己而活
当你要对别人慈悲之前,先对自己慈悲。
当你要使别人快乐之前,先使自己快乐。
如果自己的人生充满阻碍与沮丧,
何能夸言堪为别人带来希望光明?
请为自己而活!
给自己智慧,令自己清净解脱。
然后─
显发你无尽的慈悲,
教导一切众生
好好的,竭力的
活出自己璀璨的生命!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心与物
一切的生命体,皆以心物交融而显相。
心不能离物独存,物若离心便无灵思。
愈高级的生命体,其心的安定性愈高,所藉由显相的物也愈纯净。反之,则心的安定性愈低,物愈杂染。
心与物的呈现,是因众生在世间的觉受所引起,若离觉受,则心、物俱泯。
佛元二五四二年四月一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心→五根之主┐
├ 心物交融─ 一切有为法的表现─人生
物→五尘境 ┘
※五根─眼、耳、鼻、舌、身
※五尘─色、声、香、味、触
得与失
六道轮回,即是得
体证无生,故为失
因有人身的得,所以有无明烦恼
是知此得诚为大患
由得人身而能正修行
所以清净解脱为失人身
这就是“醍醐杀人”
心经云:
无智亦无得
一切平等无别的般若妙智
应无智相可得
以无所得故
自在无碍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云: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能舍者
即失去一切世、出世的依凭
远离生死与涅槃。
所以
或得,或失
唯有寸心自知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午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生与死
一切众生最大的幻觉,是自以为生存著,又自以为即将进入死亡。
这个五蕴身心交错变化的感受,塑造一种固定的主体,名叫做“我”。
所以我生、我死。我,成为被时空限制的假想,从此开展了六道轮回的事实,以及亟欲解脱的矛盾挣扎。
佛元二五四二年元月六日清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妄想与真实
哀愁就是美丽的内涵
富贵的日子就是无奈及烦躁
忙碌代表成功
清闲叫做没用
举世闻名的背后,是只有少数人知道
无脸见人,往往不必面对几个街坊邻居
投一巨石入于大海
巨石妄想著震起惊天骇浪
而真实如何呢?
不过是小小的水波
和永远的沉寂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四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微细念
微细念只能在深定中觉知。
凡夫的六根常于二六时中受六尘蒙蔽,致使意识浑浊,观照力薄弱,虽有妄想生起,却不见不觉。
今由修禅定的因缘,犹如定水珠投于浊水中,水立刻澄清,意识也是一样逐渐湛明,渐具洞察心念及外境事物的能力。
唯至末了,仍发现自己有失心或智慧不足的情形,始知尚余微细念难除,此是何故?
因为无法常在定中,乃至甚深定中,所以无法确实掌握微细念飘忽的行踪。
证明:微细念是根本无明所伏藏,是生死念。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一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分别心
一念分别
即一念烦恼
一念烦恼
即一念生死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安立
譬如上下、正反、前后、内外、是非、善恶……
因此,凡夫人于身历其境时
立刻依著惯性思维
一念相应
以“我”为分别的核心
变成了“我所”─
见、闻、觉、知
我、我所,如环无端
即是六道轮回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五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三轮体空
先明三轮。
轮是转动义,引申为变化无常义。
主体、客体及主客间的关系,称作三轮,此是一切法的基本结构。
如六根为主,六尘为客,六识为主客相接的结果。执我为主,境界为客,我对境界的触受,产生了思考和感觉,便是主客互动的影响。这是从审察身心及种种现象所作的分析。
如行善者为主,行善的对象为客,方法即主对客的认识及判断。行恶亦然。这是从世间价值观所作的分析。
修行为主,修行目的为客,道品为主客融和、平等不二的过程。这是从出世间成就无上佛道所作的分析。
此依俗谛建立一切法,用以诠释一切众生体、相、用。
起信论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凡能表显众生心的相对模式,不论何等,皆有三轮的相。
次说空义。或依真谛,或依中谛,今不另分别。
消极的意思是虚妄不实,言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影、如露、如电、如芭蕉、如阳焰。因之,于心境的反映即是无住、无念,远离诸相。连远离之心,亦复远离。
积极的意思,呈现了清净、光明,所谓诸法实相,常恒不变,具足无量的恒沙功德。
故知
空是入道的门槛
唯证相应
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为主体空,五蕴皆空为客体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为主客关系亦空。即“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去不来、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起中道正观,为空相不可得。
因无所得
而得究竟涅槃
是为三轮体空。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九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回 向
以无所得心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真回向
以平等心
回向一切法界众生
是真回向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生命体
缠绵纠葛
成为任侠情义表现的方式
随缘自在
竟然是狂乱失序的代名词
置身于业力的漩涡之中
却以掌控者的姿态生活
无知空茫,即等同纯真
破坏和谐,常自认正直
助长贪欲,叫做慈悲
远离俗尘,就是修行
从来不识本心何事何物
绕著圈圈打转
也算各人头上一片天了
达摩祖师如是说:“将心来,与汝安!”
生命体的生灭痕迹,可否解读?
慎思!慎思!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一日凌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鸡 鸣
诗经言:
女曰鸡鸣,子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事实:
鸡鸣不一定是清晨
明星也不一定在晨起的时候才能看见
顺应生活习惯的
即顺应果报的发显
结论:
听到鸡鸣,顶多可以想像鸡在附近
看见明星,或能推断天空尚且明朗
所以
想起床工作的人闻鸡起床
想睡觉的人借词埋头苦睡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四日深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出 坡 之一
一锄一醒觉
锄出生命圆融的诗偈
一砖一慧照
砌成虚空无相的本真
锯树断烦恼,运土消业障
挖开无明坑,遍洒清凉水
造一座森林佛殿,领众回归佛陀的时代
筑一幢选佛场,刹那间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证得了
生死涅槃不过是如梦如幻而已
终于
在茶香缭绕的同步心念里
大喊一声─
休息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午后 沙门 净元 于止观禅园
出 坡 之二
开山立宗
直显法性
栽木传灯
蔚成宝林
鸟语参透,即诸佛广长舌
花香悟得,便是修行道品
直到凡夫的习气来临,又困又疲
乃闲坐于浓荫石上
仿效古圣云:
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不知不觉地
打盹去也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二日午后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出 坡 之三
循著小溪谷,行到水穷处,才突然醒悟“水源”不过是一种说法。正如无明的无根,而烦恼恰似那溪水吧!
我被当下一念所震摄,便坐于石上看云,享受一阵虚无飘渺的感觉。微风轻拂,鸟叫和虫鸣回荡深谷,应和著对面山坡的锄声笑语,仿若净土乍现人间。
突然想起王维的诗,便犯了心掉、口掉,不自觉地吟哦出来,这样也算偷得浮生半日闲了,而我却是茅蓬里的僧,不亦快哉!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
出 坡 之四
为给众生一个更安乐的歇息处
所以出坡!
为了解自己烦恼的根源
烦恼如何发动?如何影响
身心的开展及累劫多生的命运?
所以藉著出坡作此观察!
一切修行的微细念
尽在出坡中!
佛元二五四三年一月廿三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安顿此心
修行,不是研探高深的理论
更不是办事看绩效
修行,不一定参禅打坐
也不见得要诵经念佛
修行的动机和方法
亦无绝对的讲求或须否导正
如令此心不安
一切精进又有何益?
六祖慧能说: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参禅?
离相离念之后
何妨向佛陀分取半座
佛元二五四二年六月廿五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正 念 之一
成就道业的过程唯一正念。
发大誓愿,上求下化,是具足正念的因;妄念消减,内心逐渐澄净,是持续正念的助缘。
正念与精进心同步。若有人于一念心中观见娑婆诸苦,亟欲自求解脱
,亦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勇猛精进的修行,这就是正念。
面对无常的现象,巨变叵测的逆境,心无动摇,又以慧眼洞澈因缘流转,掌握人生最殊胜的契机,都是正念的力用才能成办。
由此正念,进修各种道品、法门,得免堕入非因计因、非果计果的邪见坑!
佛元二五四二年七月十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二楼
正 念 之二
坚定的意志和实践的信心
是正念的基础
而智慧、慈悲、精进和愿力
即是正念的内涵
佛元二五四二年八月十九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正确的思考
现实环境中的一切
即是因缘果报的展现
修行人当如实观察
掌握其变化的契机
若能了知本来如是
对境不起分别
无有好丑好恶
随顺观察
随缘而动
此时相应者
即是本具觉性
所谓一念初心
言语未萌
一切的生灭杂染尽皆荡遣
止观云:
若人欲解佛大道
当净其心如虚空
惺惺寂寂
寂寂惺惺
自心中的活水源源不绝矣
无 念
舍离诸相,心无住著,即是无念。
起信论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无念,非如草木石头,无觉无知,是觉证了诸法本来空寂,无有一物,但能假藉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显现万有的森然,而实际是无法可立,何况可说、可念?
起信论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从始觉、相似觉、随分觉,到成佛的究竟觉,便是此“念”的净化增上。
即妄念愈减的,净念就愈明,愈不受六尘所染,能澈见心相的生住异灭,随缘自在,运用灵活,这都是无念的妙处。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六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念头决定命运
在每一念心中
有无量无数的因缘蓄势待发
而那瞬间交会所迸出的业识种子
即不由自主地
产生绵延不绝的力能
推动人的一生
创造一切的环境
念头控制行为
行为影响念头
彼此的相互激荡
命运,就此被决定了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七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业 障
看得见自己的我执习气,就能渐次消减。
看不见我执习气的相状,却自以为看见,即走入修行的歧路。
不自知我执习气,错将愚痴当成正见,恰似盲人骑瞎马,相牵入火坑,就是真正的业障。
佛元二五四二年七月十八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苦
执取的心,是黑暗的漩涡。
执取的行,是相续不断的业报。
世间极苦,即是无穷无尽的执取。
佛元二五四二年七月廿四日凌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无害的慈悲
愚痴的人自以为做了一件善事,却在无意间诱导受施者滋长贪欲或邪见,甚至造成错误的因缘、社会的不安,这都是缺乏超越的智慧,不能善加观察,无法明辨真相所致。
六祖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何谓明上座本来面目?当下直指本心,便知见性成佛一事,而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度万行始得。
足证慈悲并非独行,要须智光辉映方显。若无揩磨心地,去染还净的工夫,岂有波罗蜜门的种种善巧可用?
利他,应从此开展,达到悲智双运。
切勿因善而害生!
佛元二五四二年九月廿八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愿 力 之一
愿力成就
即道业成就
消业障、增福报
让世间路好走
无愿不得顺遂
开悟证果、利济一切
圆出世间境界
依愿才能进趋
发大愿心
行大愿力
是创造唯心净土
与佛国净土的唯一途径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七日晚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愿 力 之二
愿力是生命之泉
愿力是净土之因
何者能让内心发光?
愿力!
何者必将成就佛道?
愿力!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六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依愿而行
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发愿度众的心情
。
常忏悔自己过去生中愚痴懈怠,造了许许多多的恶业,以致今世福薄智浅,无法承续诸佛教命,悲济无量的众生。
常思惟应当珍惜难得的人身,掌握闻法的胜缘,勇猛精进,企望圆满自心净土,蓄积更丰盈、更纯粹的佛法宝藏,来施予一切,尽未来际,无穷无尽。
现在,常见世尊的光明净土,不离此心,人生至此,实乃毫无所求。
因之,常概叹众生的浑然不觉,逐欲而转,随业受报。
于是便常穿梭于净土与秽土的道路上,又哄又劝,又拖又拉,或说理或呵责,弄得筋疲力竭,才逐渐醒悟业力的不可思议,看见了众生所以为众生的原因。
突然希冀化做一只不死之鸟,永远吟唱著清凉的法音,让这苦恼世间,绽放遍地的莲花。
愿力成就勘验法
如何得知业障能否消减?
但观愿力的薰修已否成就。
如何勘验此愿有无现前产生强大影响?
详审四事即便了然于心:
一者,可有无怨无悔?
二者,可曾懈怠退堕?
三者,可是真信无疑?
四者,可仍犹豫不决?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廿六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活在真实
无明是妄想的根源。
妄想是无明的展现。
当身口意置于杂染,
岂能觉知一切的境界本来如梦如幻?
放下
即是遣除妄想,翻无明为智明的不二法。
放下的同时,虚空之花亦灭。
宇宙毫无阻隔,生命转瞬超脱
而成永恒与无穷无尽。
活在真实,此时此刻毋须分别计较
活得安乐、清净、自在,的的确确当家作主。
所以参个“无”字,让佛性穿透无明而稣醒,
在现前一念心中,放下!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六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不要健忘
如是因缘
如是果报
岂可怨天由人?
如是贫富、贵贱、寿夭、美丑
都由自己经年累月不断地创造
不断地开展
积集了过去、现在、未来潜伏的势能
形成记忆、命运、环境、人生的种种
所以,修行人应当警醒
远离杂思妄想
尤其是
不要健忘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九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有效的修行
摒除俗念,专志道业
勇猛精进,心无疑悔
不受情牵意绊
不执善恶觉观
不为贪著而生邪见杂想
不因好恶而起嗔恨分别
如此修行
便是有效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夜 沙门 净元 于智心斋
镜 子
看见别人的习气
有否反观自己是谁?
听到逆耳的音声
有否倾闻内心的波涛?
妄想,对映著六尘的杂染
一念觉醒,当即融入一切而无碍
心如明镜
无所隐藏
但问自己的眼睛睁开否?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十三日深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风和水
当无明的业风一吹
心体之水便动了起来
形成相续烦恼的波纹
无明无相
因烦恼波动而被觉知
心体非烦恼
复因无明业风而使心相有此生灭因缘
相本是妄
性亦是空
却由生命现象的互动
即空见妄
了知互动无常幻化
即妄证空
风兮?水兮?
有耶?无耶?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夜 沙门 净元 于智心斋二楼
无害的贪嗔
贪、嗔是一种惯性的觉受
它的相与善恶无关
如因贪、嗔而起恶心、恶行
才是果报的缘由
所以,该止息的不是贪、嗔本身
是不可为了贪求而采取非理的方法
不可因嗔生恨
或好恶分别生嗔
重点在于“无害”
否则世间的一切皆为浑水
行菩萨道者当慎思!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五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利他行应以无害为基,勿以慈悲的理由害生而犹无知。
我 执
有一位修行人,常抱怨自己不会修行度众,办事能力也比别人差,又以为别人都在差遣他做事,于是心中起了不乐欲、不甘愿的觉受,怀疑自己是否十分卑微,弄得进退失据,非常苦恼。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实际上,这是因为修行人的我执所引起的。
由于我执,就十分地看重自己的表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或对待的方式。
由于我执,心中常起好恶是非的分别,一切的感觉和思考,都顺著「我”的执取而行。凡是与“我”的感觉、“我”的思考相违背的,就一概加以否决排除。
像这种的模样,连一般世俗人都不如了,何况是修行呢?
修行,毕竟是出世间法,如满脑子绕著世间的思惟打转,紧紧抓住世间的感觉、世间的相对境界,那是永远进不了佛法大门的!
最大的敌人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句老生常谈的话,如从修行的立场来看,却是非常亲切的。
当一个人的内心纷乱,看不清环境里的人、事、物,看不清自己的感觉和思考,只是茫然地在人生的路上走著,这时候,他已注定是一个失败者,注定要随业受报了。
让烦恼妄想困扰的人,就是制造一个最大的敌人来和自己作对。
与佛法相应 之 一
佛法的神圣是由自心中涌现的,不是用想像的。
修行人必须要时刻观照此本来具足的自心佛性,并且觉悟这个佛性是何等的圣洁、何等殊胜珍贵,才能与佛法真正的相应。
如果只一味地研究佛法义理,却忽略了三宝的恩德,与今生闻法的因缘,不知感念、不知护惜,才会变成实质的盗法人,这是有许多修行人虽勉力精进,却道业不成的思考盲点。
愿力成就勘验法
如何得知业障能否消减?
但观愿力的薰修已否成就。
如何勘验此愿有无现前产生强大影响?
详审四事即便了然于心:
一者,可有无怨无悔?
二者,可曾懈怠退堕?
三者,可是真信无疑?
四者,可仍犹豫不决?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廿六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活在真实
无明是妄想的根源。
妄想是无明的展现。
当身口意置于杂染,
岂能觉知一切的境界本来如梦如幻?
放下
即是遣除妄想,翻无明为智明的不二法。
放下的同时,虚空之花亦灭。
宇宙毫无阻隔,生命转瞬超脱
而成永恒与无穷无尽。
活在真实,此时此刻毋须分别计较
活得安乐、清净、自在,的的确确当家作主。
所以参个“无”字,让佛性穿透无明而稣醒,
在现前一念心中,放下!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六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不要健忘
如是因缘
如是果报
岂可怨天由人?
如是贫富、贵贱、寿夭、美丑
都由自己经年累月不断地创造
不断地开展
积集了过去、现在、未来潜伏的势能
形成记忆、命运、环境、人生的种种
所以,修行人应当警醒
远离杂思妄想
尤其是
不要健忘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九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有效的修行
摒除俗念,专志道业
勇猛精进,心无疑悔
不受情牵意绊
不执善恶觉观
不为贪著而生邪见杂想
不因好恶而起嗔恨分别
如此修行
便是有效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夜 沙门 净元 于智心斋
镜 子
看见别人的习气
有否反观自己是谁?
听到逆耳的音声
有否倾闻内心的波涛?
妄想,对映著六尘的杂染
一念觉醒,当即融入一切而无碍
心如明镜
无所隐藏
但问自己的眼睛睁开否?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十三日深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风和水
当无明的业风一吹
心体之水便动了起来
形成相续烦恼的波纹
无明无相
因烦恼波动而被觉知
心体非烦恼
复因无明业风而使心相有此生灭因缘
相本是妄
性亦是空
却由生命现象的互动
即空见妄
了知互动无常幻化
即妄证空
风兮?水兮?
有耶?无耶?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夜 沙门 净元 于智心斋二楼
无害的贪嗔
贪、嗔是一种惯性的觉受
它的相与善恶无关
如因贪、嗔而起恶心、恶行
才是果报的缘由
所以,该止息的不是贪、嗔本身
是不可为了贪求而采取非理的方法
不可因嗔生恨
或好恶分别生嗔
重点在于“无害”
否则世间的一切皆为浑水
行菩萨道者当慎思!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五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利他行应以无害为基,勿以慈悲的理由害生而犹无知。
我 执
有一位修行人,常抱怨自己不会修行度众,办事能力也比别人差,又以为别人都在差遣他做事,于是心中起了不乐欲、不甘愿的觉受,怀疑自己是否十分卑微,弄得进退失据,非常苦恼。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实际上,这是因为修行人的我执所引起的。
由于我执,就十分地看重自己的表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或对待的方式。
由于我执,心中常起好恶是非的分别,一切的感觉和思考,都顺著「我”的执取而行。凡是与“我”的感觉、“我”的思考相违背的,就一概加以否决排除。
像这种的模样,连一般世俗人都不如了,何况是修行呢?
修行,毕竟是出世间法,如满脑子绕著世间的思惟打转,紧紧抓住世间的感觉、世间的相对境界,那是永远进不了佛法大门的!
最大的敌人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句老生常谈的话,如从修行的立场来看,却是非常亲切的。
当一个人的内心纷乱,看不清环境里的人、事、物,看不清自己的感觉和思考,只是茫然地在人生的路上走著,这时候,他已注定是一个失败者,注定要随业受报了。
让烦恼妄想困扰的人,就是制造一个最大的敌人来和自己作对。
与佛法相应 之 一
佛法的神圣是由自心中涌现的,不是用想像的。
修行人必须要时刻观照此本来具足的自心佛性,并且觉悟这个佛性是何等的圣洁、何等殊胜珍贵,才能与佛法真正的相应。
如果只一味地研究佛法义理,却忽略了三宝的恩德,与今生闻法的因缘,不知感念、不知护惜,才会变成实质的盗法人,这是有许多修行人虽勉力精进,却道业不成的思考盲点。
与佛法相应 之二
内心世界的光明、喜悦,是真信佛法的印证。
在人的一生中,历经了无数困顿,逐渐蜕变、成长,如蛹化蝶,如小苗茁壮为大树,然后繁衍,卒至于衰老、死亡。
如果,一个人只是随时间的流转,去逐欲、生存,追寻世俗的理想,也许你终于达成了,你感到满足、安慰。
但是,心灵的枯竭、生活虚幻的觉受,面临老病死亡的恐惧,亲友离散的无助,却非一切成就可以免除。无论如何努力,你都在消耗自己的生命,从这头开始,往那头终点,迷惑无聊地走过去。
你可能曾经问自己: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生活?
但那波涛般的妄想, 一再地催迫你去执取尘境,让觉性沉沦不显,让自己成为麻木不仁的生活机器。
这时,你将了解修行的价值,看见三宝住世的功德,你将深刻体会,佛法是一盏永远不灭的明灯,世间唯一的信仰!
与佛法相应 之三
佛法在世间流行,是清净还灭
众生在世间轮转,是杂染生死
清净的佛法与杂染的众生,本为永不相应的双轨,但以佛的大悲愿力
,幻作如来藏,密藏于一切众生心中,欲令佛法与众生和合,循循善诱。
外表丰美的莲花
瞬间萎变臭秽难闻
有大光明自内辉耀
即是一尊庄严神圣的化佛
结跏趺坐
如来法身非空非有
无始劫的摄受
竟与众生的骨肉
完成一体
不分你我
十法界是横亘十方、竖穷三际
“原佛”的存在应予绝对肯定及信仰
因此
由原佛放射融入的一一法界
一切的众生
岂能没有“本元至性天真佛”?
犹如真金入于污泥
有天眼的人观之,知是真金
随取而洗涤污泥,显露真金
这样的如来藏
是众生的依归处
永恒的灯塔
宗教信仰
宗教,确实是人类本具的需求,绝对无法避免
唯一要思考的
是必须以冷静理性的态度
于当今各种炫目的宗教中
寻求一真正的依归处
信仰不能靠激情
亦不应一味地崇拜神迹
而是在不断地学习
面对现实生活的洗炼之下
塑造出信仰的绝对性、超越性
信仰更非文言论诤
真理愈辩不会愈明
只会让当事人著魔
陷入另一个虚妄无知的坑洞里
所以宗教信仰的本质
是清净而虔诚
在智慧的道路上
毫不迟疑的大步前进!
思考与行为
修行的训练有两个方向:
一是思考
二是行为
何谓思考?
即摒除一切相对性的思考
成为绝对性思考
如遇境时,心中生起了相对的觉受
是非、善恶、好坏、有无、来去、生灭等
而有爱憎、取舍之意
是为相对性思考
即堕于世间,不出轮回
如无相对的分别取舍
唯直观因缘何事何物
心中不起任何的爱憎
但以悲愿随缘而动
即是绝对性思考
是出世间,安乐解脱
何为行为?
即摒除一切令生烦恼、系缚不自在的行为
成为离系自在的行为
如追逐欲望
与人争斗
情执勾锁
搬弄口舌
作奸犯科等
是为系缚、不自在
能使人陷于狂乱、忧惧、悔恨
一切的苦受现前
如能少欲知足
淡泊名利
不与人计较、纠葛
紧守本心觉性
但令不动不摇
即为离系、自在
得入清凉之池
慈悲与无我
慈悲与无我是同一件事物
无我为体,慈悲为用
达无我之境,即能显慈悲之德
恒行慈悲,当是无我道人
无我因智慧而成
智慧由禅定得证
此是修行人本具的觉性
亦十方诸佛的真面目
慈悲心行,谓之能舍
无量祈劫,肝脑头足,随缘施与,不忧不惧
此是一切法空
无所杂染
何况执取?
故为无我之时
自然天成的慈悲
若达无我
心境双泯
既无我相
亦无无我相
任运圆融
流出万行
成就万德
庄严清净的法身
创造摄受一切众生的佛土
慈悲,才是真正的无我
无我,即为同体的大悲
人心
人心的矛盾纠葛,实非言语能尽,亦非可思可议。
观察人心无常虚幻,乃是缺乏奋力一搏的气魄,毕竟,那都是如此遥远而渺不可及。
人心,亘古以来排山倒海、翻天覆地,多少次的成坏生灭,在于相应的一念之间猛然爆发,犹如手持巨斧的盘古,永无疲累地凿开时空的缝隙
。
分清了阴阳,也分别了世间,凡圣、贵贱、美丑、真假、善恶、是非
、你我,一切事物的相待而成,交织一幅完全不可解的“心相”。
如是人心随顺著一股神奇的力能,在那心相图中穿梭展现。无数影尘
,无尽的创造,影尘环环相扣,创造却令历史一再地重演。这即是纠葛处
。
纠葛应如藤蔓,取舍缘于好恶,昨非今是,醒梦难分,全凭力能里中的觉受,抓住一瞬,茫然地向前滚动,四方易处,迷惑无知。这即是矛盾处。
这样的人心,长使诸佛菩萨无奈而摇头叹息,于此矛盾纠葛的网络,无量劫来追赶众生,终于了悟了─
一切进出于时光隧道的生命体
那神通相等的力能
是无法除灭或取代的
不管是诸佛抑是众生
均平行于永不相交的
聚集却无形之心
知道了这种的原理
便知修行不是改正或学习
不是获得与掌握,而是─
停下来吧!
在现前一念未起之时
赶紧停下来!
让那心相超越时空而崩毁
让狂奔失控的力能完全松弛、解放
澈底的自由!
真正的歇息!
※问:心在哪里? 沙门答:吃喝拉睡。
人生的成败
生命的价值本是无限
却被无知的抉择虚掷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充实,让别人更快乐,让世间成为真实的净土。
但你没有这样做,为了私欲,为了自尊,为了追逐权位、财富,甚至为了发泄,你可以毫无目的地扰乱一切。
因为,你永远是对的!
不管任何境界来临,都是别人辜负你,都是别人的错!
你的心里随时随地在分别、批判、烦恼、煎熬、茫然,自己隔绝环境
,却指责环境孤立了你。
自己钻牛角尖,却认定别人故意挑剔。因为固执己见,所以不识别人是谁;因为循私滥情,所以怀疑别人不够慈悲;因为贡高我慢,所以自觉不受尊重。
因为在每一个应该抉择的关键时刻,你竟然不断地挑选破坏、腐败、沮丧、退缩、决裂、抛弃、对立、排斥的筹码。你!注定是个失败的人生
!
人生
你看见了吗?
在人生的滚轮之中
被倾压的执著是什么?
你始终如此甘心
让那失盲的双脚
引领著张大的双眼?
你看见了吗?
宇宙无奈地撑开黑洞
不断的吞噬,你心中
深沉难测的无明
犹似飞蛾簇拥著火光
焚成一缕缕的轻烟
应已惊觉人生如幻
岂能任凭业力催残?
若非然回首
恐将泥涂湮没!
归与!归与!
一身汗冷湿透!
你看见时不必自怜
穿越次元,也依旧
不欲舍回原来的面目
才知所谓苏醒
不过是一场南柯梦后
却来等待黄梁,可有煮熟?
或许呢!你看见了
虚空也能微妙的回转
在每一个起心动念的
邻接点上,生死交关
你看见又该如何
下手吧
杨柳依依
故作催人年华
苍茫白云
莫不匆匆而逝
俯仰无多日
何须用踌蹰
且速!且速!
一口吸尽千江水
踏杀天下英豪
不疑悔!
恭敬三宝
修行应从恭敬三宝开始
三宝是佛法住世的象征,就像一个国家的元首、宪法和公务员一样。如国家没有元首、宪法、公务员,那这个家就会瓦解。
佛教没有三宝,就等于佛教灭亡。
国家的元首、宪法、公务员是世间法,所以元首可以换人、宪法能修订、公务员可以改制增删。
佛教的三宝是出世间法
佛,代表清净圆满
法,代表真理
僧,代表佛与法的常住
这是永恒不变、遍一切无碍的珍宝
是一切众生共同的理想
三宝的安立,与任何宗教无关,因为三宝是以人的良知良能为基础,以完美的人格、安乐祥和的世间为究竟,这即是修行的真正旨趣。所以,修行人应作到澈底的恭敬三宝。
三宝即自性,修行即自性显发,恭敬三宝不离自性,自然成就自性三宝。
观照念头
乍见尘根深处
无明垢染犹似一团乱丝
微细隐伏,不可捉摸
修行的精进不已
常错觉自己毕竟跳脱了凡俗
念头的纯粹
决然超越于世间
有朝一日检省
顿知牢牢地伫立原地不动
妄想奔驰了十万亿由旬
醒来仍在六道之中
你,看见了么?
※在人的一生中,所开展的因缘无量无数,犹如万头钻动,而念头和因缘 却是同步交融的。因缘是念头的显相,念头为因缘的力能。
真正的禅者
要让自己成为一位禅者,不要成为信徒。
要以教育家、思想家自许,不要做盲目的跟随者。
要不断地超越困境,消减我执习气,使自己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要凡事畏缩,执我不放,永远是滚滚红尘中的凡夫俗子。
真正的禅者,不会被世间的一切所淹没。
佛 门
通往成佛的法门
在累劫多生中
有的早已历经无量无数的佛门
有的连一门也无
有的门,时开时关
有的虽设了门,却从未开启
所以
纷纷扰扰的是佛门
清净安乐是佛门
或许终日处于佛门却浑然不觉
或许占尽佛门的便宜和光彩
而反向拆除佛门
佛门!佛门!
众生迷悟的分界点!
菩 萨
菩萨为何笑?因见众生离苦得安乐。
菩萨为何哭?因见众生沉沦难解脱。
菩萨七情与凡夫何所别?
凡夫七情皆由烦恼而生,劳形伤神。像陀螺一般打转,难以自在控制;如深陷漩涡,无力超拔。
菩萨兴慈运悲,表露七情,因此能随缘收放,一则发诸肺腑的真诚,一则不受七情牵累。所以金刚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慈悲喜舍的心若无所住,便觉悟了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
这就是诸法实相
菩萨的六度万行!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十日寒冬深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真佛子
菩萨依愿垂形,与六道轮转而无畏。
如一位修行人老死于山林,不问世事,不理会众生的颠倒妄想,即称为隐士,而非佛子。
如一位修行人既能修行,又能行化于世间,若无大悲愿力,一切作为都由逢缘,不是夙夜匪懈、处心积虑的发愤之举,这是独善声闻,不是菩萨。
真正的菩萨是由悲愿所生
依悲愿而行
最后圆满了悲愿
真正的菩萨不会逃避红尘,不惧生死,永远在众生之中,为众生亲友,殷勤劝勉,教令入于佛道。
菩萨
才是释尊嫡传的真佛子。
参禅 之一
不许承担
亦不得放下
试问:
如何走过去?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参禅之二
那个不与思考感觉相应的
是什么?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禅法新解─某僧问:达摩有没有胡须? 沙门答:亦有亦没有。
禅与真实之体验
禅,就是发现真实。
禅,是直接进入变化无常的因缘中
融合无间
是正确的反映一切
钜细靡遗
得禅心者
明澈而不罔
得禅钥者
即能不受缘牵业绊
透过禅的思考
实践身、语、意三业的动作
当下即净土
只有禅
才能体验人生的真实
佛元二五四二年三月廿七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空寺
想想看
猫狗每日一餐,仍旧是猫狗
试问:过午不食和悟道何干?
牛羊吃草,依然是牛羊
试问:素食云何是修行?
猴子深居山林,毕竟是猴子
试问:潜隐于岩洞,便能称做高僧否?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相续识
心即是阿赖耶,是一切生死现象的根源。
意即是末那作用,能令起念相续,行善造恶。
意识即是相续识,是成熟果报的妄虑与分别。
心,不可见;意,无触受,所以和凡夫的日常生活没有关系。唯此能够攀缘六尘境界,执取我、我所的相续识,才是修行人首应认知的事物。
大乘止观法门教修止观,便从这里下手:
以意识依止一心修止观
制心一处
是制止相续识的妄动
放下
是弃舍相续识的执取
证悟,是了知相续识所架构的三界悉皆虚诳不实,即能悟入生灭因缘的本质,澈底正确的掌握法性真如,翻无明不觉为圆觉明净。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制心,让相续识在觉知作用里停止活动
放下,让相续识在意志层次中直接断除
所以修行训练的目的在断相续识
修行的方法最简便的即是
制心、放下
镜中像
一切事物都是心中的影尘
一切影尘都是无明衍生的妄境
所谓无明
恰如镜中之像
无体可得
而现实人生即无明的变现
犹似梦中梦
一切的主客关系、环境差异
皆因分别妄执所生
仔细思量
我─
是什么?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眼与神通
某旅居国外名僧尝言:
某弟子年十余,出家未几,证得五眼六通。其后,因骄逸故,遂失神通,旋返俗。
沙门言:
金刚经谓凡夫有肉眼,天人有天眼,罗汉有慧眼,菩萨有法眼,佛有佛眼,是知五眼六通的境界,为佛一人独称,何以成佛之后,又能退堕者?
若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具足一切智慧及神通变化诸事,或可稍稍理解吧!
此名僧又言:
罗汉分四果,即初果罗汉,乃至四果罗汉,均能离地行走。
沙门言:
这就是“草上飞”了!
金刚经的初果叫须陀洹,二果叫斯陀含,三果叫阿那含,四果叫阿罗汉,从未听过前面的三种果位也叫罗汉的,这应该是最新发明了!
信口开河,炫人耳目,或许也是方便接引众生的悲心吧!?不亦奇哉!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廿五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人与宇宙
人,就是宇宙的缩影
宇宙,是人心的映现
人自觉生存于宇宙之间
是以自心分别自心
所产生的虚妄境界
意即
从生命体本身肯定存在的价值
一切的存在才有理论依据
否则
谈空说有皆是枉然
※问:人与宇宙孰大? 沙门答:人为大。
问:何故? 答:心包太虚,何况是整个人?
佛元二五四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夜于痴心斋
理论与实践
话说得好,不一定事做得好
事做得好,不一定话说得好
当一种道理被用文字或语言提出
它就离开真实而成为概念
然后,所有的痴人皆以这个概念为真实
将它存放在记忆中
并且不断地重述
当如此的概念被假设作已被实践
人生便是飘浮虚幻徒留妄念转动
而缺乏确定的觉受
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多远?
差别在哪里?
究竟应自何处思考?
即是修行入手的重点
佛元二五四三年元月十二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制心与放下
没有好坏、恶境
不作分别取舍
即便制心
远离一切的思虑和觉受
当体放下
佛元二五四二年七月廿三日 深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智心斋
不轻初学 不重久修
修行无先后,达者为尊。
从今生的因缘来看,有初学,有久修。
初学,于佛法的名相尚且浅识不明,无驾御文言以抒己志之功,但如精勤不懈,信法、信师,或可当下顿悟,契入深妙的法义。
久修者,有的数十年如一日,工夫绵密,心坚意固,自然活水泉涌,智慧不断地增上,慈悲无限地开展,广结善缘,普化群生;反之,如时修时停,放逸狐疑,纵使经年累月,乃至到了齿摇发白,仍旧是原地打转,一片暗钝。
经上说:不轻初学,不重久修,即前所释。今另别解,以全题旨。
初学者,于过去无量世中,一味追逐五欲,轻佛谤法,今生幸有善知识的引导,得以走向修行之路,但由薰习力尚未具足,信心尚难成就的缘故,虽积数十年用功,亦不过是捞一小碗的砂石,岂能兴盖高耸的巨塔?
久修者,历劫浸淫法味,厚植德本,甫降世未几,智慧即便开启,因此以少壮之身,振臂成为一世的大师,不须再刻苦琢磨,金玉的辉光自然显发。
初学或久修,并非短视或不明因果者的只见眼前今生,不见无始劫的漫长岁月。
换句话说
今生数十载,或恐是初学
缘于过去多生尚未修学的关系
乍入佛门,早已是久修
因其万劫信心成就
今世不过乘愿待机
应化如神罢了!
说 话
无心不成话
无话不是心
心,有染有净、有善有恶
话,也随之有染净、善恶
凡夫众生由无明不觉故心动
念念执取造业
所以说话即是业识的显发
圣者觉性妙明故无念
心无取著
但以悲悯而大作狮子吼
期能震聋启聩
拯溺群迷
说话
很简单
知有话说
却需思量
佛元二五四三年元月十三日午后 沙门 净元 于圆空寺
平淡的原因
每天的日子都一样
却与境界的顺逆无关
亦非道业如何增损的问题
而是
倾尽全力地活著
使一天二十四小时
成为一刹那
佛元二五四二年元月廿一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在环境中学习
修行人对于环境的觉受
即是醒梦如一
环境的表相有人、事、物
环境的展现由因缘生起变化
所以环境的本质无常
修行人的心识与环境不断地互动
如心识杂染暗钝
则见环境中的一切彼此对立分别
而自身便有种种是非、好恶、取舍
如心识清净明澈
当下融入于环境中的每一个小细节
远离诸相,没有任何的分别取舍
壑然自性显发,随缘而动
这就是开悟
修行人的成长过程
皆与周遭环境息息相关!
佛元二五四二年三月廿四日正午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相应于众生中
修行人不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
均应善识众生为何?
善知自己是谁
善能处众而不失其宜
广结善缘
因势利导
这才是真正的相应
佛元二五四二年三月廿七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空寺中阿含经有感
福田
大多数的人都问:
布施真能种福田吗?
每一次的答案也都一样:
只有清净的布施
才能种出真正的福田
有人行布施时,心中欢喜,能舍悭吝,布施之后,如烟消云散,了无半点挂碍。这样的布施,其福德难思难议。
有的虽言布施,却汲汲于功德多少,或以高慢心、争胜心行布施,事过境迁,执持不忘。或者四处衿夸,或者谤言批判。心中杂染,烦恼炽盛
,所谓行善不抵恶业,岂有任何果德可享?
自己的福田自己耕,但要勤耕之前,应检视一切耕田的器具,切莫拿著镰刀割巨石呀!
佛元二五四二年元月二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环境区隔法
一、何谓环境区隔法?
环境指根、境相接所引生的意识变化,不是根或境本身,因为从认识与觉受的立场,根或境不能独存而产生意义。即心为五根之主,所以心存境显,心亡境泯。若能驾御其心,运心入境(注意!不是转境,而是入境。不是亡念,而是转念。),念转境亦转,就能做到环境区隔。
二、修习环境区隔的方法
(一)止息妄念─◎坐禅 ◎专注 ◎制心 ◎放下
(二)断绝攀缘─多说佛法,少说世俗言语,减免无谓的交接应酬。
观察因缘果报的真实(自己的一生、身心的病苦恼乱、
家庭、事业、道业、与环境的互动…)
(三)尽本份事─完全融入环境,不受情绪干扰。
掌握工作内涵,充份发挥己力。
(四)自在随心─截断前境〈境来便扫,扫即放过)。
任运自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元二五四二年四月十一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读 经
经典不等于智慧
读经不就是修行
文字和现实并非相斥,但看如何依理成事,将圣言转化为生活。
第一、读诵─专注一心,或默然读,或作声诵。
第二、记忆─储存资讯,随时提撕玩味,可以避免断章取义的害,亦能收综观全貌之功。
第三、理解─通达法义,正解不谬,生起深广的信心,从此依愿而行
。
第四、修持─躬亲践履,历缘对境,销融文字相,语言相,然后返照心源,泯除心缘相。
第五、印证─…
所以,读经有无量功德
能消万劫业障重罪
这是起初究竟,无二无别的
微妙不思议处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夜于智慧与人生课中讲述,后回寮稍加汇整成文,盼学者不可轻忽,滋长邪见
沙门 净元 于智心斋略记
道心坚固的条件
一、具足佛法正见
二、发大悲愿心
三、善知识教导
四、业障轻减
五.善根发露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七日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早课开示
梦的解析
旧经验的新综合
无始劫来所造诸业为因
即是旧经验
今生历缘对境
身口意三业相互影响为缘
因、缘和合,交错发展
即是新综合
隐伏不现之时
名叫阿赖耶种子
表露于外,为意识所觉知的
成为生命体一生的动能
最后一种,是生命体
无法、不敢、无知的潜能
便只好透过梦境来诠释了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廿一日午后微雨 沙门 净元 于智心斋
对 联
某居士家中设佛堂,嘱题左右联句,言须符合密部涵义,因非所长,乃擅以己意撰之。
法界唯心 森然妙显
生佛同体 印归一密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沙门 净元 于智心斋
养圣胎
悟道前
起正思惟,如法修行
悟道后
觉知因果
观察一切的报应如影、如响
因此和光同尘
常做贱事
忍人所不能忍
行人所不能行
直到习气都已消磨殆尽
具足一切的福德因缘
才以大士之姿融于众生
兴慈运悲
这就是养圣胎!
佛元二五四三年四月十八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修行须知 之一
修行是累世修,不是一世修。
有的人过去世从未修行,却妄想著今生立即成就,这是痴人作白日梦
。
有的人修了几十年,便自称老修行,对于那刚初学的,心生轻视,不知自己过去世糊里糊涂,而今生虽然修行,也只是空过光阴,于道业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相反的,有人虽是初入佛门,却是应时应机,智慧猛利,一闻即悟。所以经上说:不轻初学,不重久修,即是肯定三世因果的关系。
可叹的是,现在的修行人表面上说相信因果,实际的言行却颠倒错乱,有的倚老卖老,有的仗权势及多众便自谓正法;有的读了一些书,会说会讲,即迷执文字的知见不放,嘲笑那些不会背名相的不懂佛法。
凡此种种,都与因果法则完全相违背。
修行须知 之二
修行有二事须知:
一、诸恶莫作
二、众善奉行
何谓诸恶莫作?
即摄心、守口、身莫犯也
此亦有二:
一者,已生之恶令断
二者,未生之恶令不生
何谓众善奉行?
即意净、语实、身正直也
此亦有二:
一者,未生之善令生
二者,已生之善令增长
此乃一切修行之通途,万法之所归,从古迄今,不论凡夫、二乘、菩萨欲成就无上佛道,均无有过此二事者。
修行须知 之三
道场里最忌口舌是非,如非因公事上的缺失必须禀告有关执事,其余交谈之时,均不得说某人是某人非,否则,即违背修行,与世间俗人没有两样。
平常大家嘴里谈修行,但是话一出口,往往在失定的状态下而无法觉知,从头到尾,除了是非,只有贡高我慢,没有半点悲心,表面上说为了让教团更好,实际上只会造成教团的分裂。
修行人!请勿私下彼此是是非非啊!
修行须知 之四
修行是非常神圣的,一位修行人如果不认识这种神圣的境界,则完全没有成就的可能。
※梁武帝问:何谓圣谛第一义? 菩提达摩答:廓然无圣。
这里却说神圣如此,请大德参透!
修行须知 之五
从前孔老夫子所提出的做人处事的标准是“待人从宽,律己从严”,这是一种十分超越的人格表现,可惜,世俗上的做法大都与此标准相反,即“待人从严,律己从宽”。
同一件错误或恶行,假如是别人犯的,无不大肆谴责,彷若造了天大地大的罪业一般;如果是自己犯的,就会轻描淡写地说:“这算得了什么
?连这种小事也值得一提吗?”,讲别人的错误时,一定形容成“无可救药”;讲自己的错误时,又埋怨别人是鸡蛋里挑骨头。像这种的思考方式
,正好与修行的思考相反。
什么是修行人的思考?
一、随时随地观照自己的意念中,有无分别排斥某人或事?有无造恶的动机?如果有,即知自心染污不净,已深植三涂恶因。应当即刻断除,勿使恶念相续。
二、见自己的过错,事无大小,均能忏悔改正,见他人的过错,心生怜悯,知彼众生为无明系缚,业力催迫,并非蓄意造此恶业,愿度彼等,脱离苦处。
如修行人的想法和世俗人相同,好与人计较,心胸狭窄,不能容人,那还称得上是修行吗?
佛教所以会衰亡,并非法音不流布,而是思考的方式已等同世俗,使得出家和在家没有什么差别,在家居士和非佛教徒没有差别,大家都在“
据理力争”,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于是吵来吵去,骂来骂去的内容,都不是修行的问题或佛法本身的问题,而是人我是非,或什么政治、社会问题,是谁做错?是哪一件事?谁该骂?谁不应该骂等等!
这样的修行能使自己的内心清净吗?能使众生的心清净吗?或者是把一池水搅得愈混浊?
请大家好好的修行吧!放下是非!放下妄想!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某僧问:当如何修行?
沙门答:闭嘴!
僧欲再开口,沙门将手指放在嘴边,作声“嘘─”
会也无?
修行须知 之六
修行有否悟道,绝对无法作假。
悟道层次高下,也能澈底证明。
并非自吹自擂说自己悟道,就要他人相信,或者明知自尚未悟,却以虚伪矫饰,令人误解为已悟。
如此行径,只能欺瞒一般无智的众生,岂得逃过明眼人的观察?
修行须知 之七
修行生活
即是清净的生活
所以人人皆应修行
人,不论贫富、贵贱、美丑、众寡、通塞、显隐,不论古今中外,从事任何一种行业,作任何一种想法,只要有七情六欲,见爱执取,即有种种的烦恼系缚,相续不断。若无修行,云何对治?
修,是除灭一切恶;行,是创造一切善。修,使内心清凉愉快,如卸下远行的重担;行,具足智慧,显发慈悲,使社会更安详,世间更圆满。
修行不是狭隘的宗教信仰,而是立足于全人类,超越所有的思想藩篱
,打破私己及人我隔阂。激励潜能,拓展视野。使生命成为无限,心灵的光辉,普照三千大千。
人!
一定要修行!
度 众
度众有二法须明:
一、消减法
二、增上法
何谓消减法?即善知众生病,善识众生药,投药劫病,是名消减。
何谓增上法?即病去后,依各人体质补之,令其气力倍充,是名增上。
此乃一切度众之准则,接引之途径。六道凡夫欲入佛门者,依此二法而行,即无过失。不尔,即入邪魔,不与正法相应。
※闲步于道场的庭园中,迎面暖风、鸟鸣、花草薰香。
“这就是净土世界了!”大众异口同声说。
“净土世界的事物会变化吗?”沙门问。
“应该不会!”某僧答。
“那么─”沙门问:“这里的一切应该不会变化了?”
大众一时哑然,面面相歔。
“其实─”沙门接著说:“这里真的是净土世界!”
佛性在哪里?
当你看不起别人
就是看不见自心佛性的时候
当你推诿塞责
也同时把佛性推入污泥里
当你在团体中特立独行、无法与人沟通、不与他人配合的时候,你等于在嘲笑自己无能、无德、没有人缘。这时,你的佛性正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无奈地叹息!
佛所说
请问:佛经是佛所说吗?
答曰:不知道。
请问:你相信佛所说的法,写成佛经吗?
答曰:相信。
请问:你认为汉译佛经确由印度传来吗?
答曰:不知道。
请问:佛所说的经可能汉译吗?
答曰:可能。
请问:佛所说的法是真理吗?
答曰:应该是。
请问:佛经是真理吗?
答曰:不一定。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十日夜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名利何为?
一个人如一生都在为名利奔忙,到头来将会发现自己的幼稚可怜。表面上,你拥有世间的一切,而内心却十分地空虚茫然。
每天,你活跃在人群中,交接应酬,奉承那名位高的、财富多的;也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奉承,陶醉于虚幻的妄想里。但是,到了夜阑人静,筵席已散,一切的喧闹止息,大地复归于沉寂的时候,你,这个心中唯名利是图的人,卸下了白天的伪装─笑脸、自信、妙语如珠,陷入了惶恐不安
,思考停顿的状态。
你将会去面对一个过去绝不可能面对的问题,人生真的只有名利吗?为什么我今天已得到名利了,却还是感觉什么都没有得到?
没错!虽有名利,但可能失去了亲人、朋友、失去健康的身体!
虽有名利,却失去了心中原有的纯真,失去人生真实的意义!
虽有名利,但生命却一天一天的消逝,思路及手脚的动作愈来愈不灵活,眼见著辛苦挣来的名利,也将随著生命的结束,终归于空!
虽有名利,却不知何时又将失去?发现名利竟是如此的飘忽不定,令人难以捉摸,以致弄得心力交悴,寝食难安!
名利!究竟是什么?
你开的是进口车,住的是高级别墅,穿名贵衣服,吃山珍海味,受群众的拥戴,照理说应该要比别人更满足、更快乐才对!而事实不然!那些物质条件比自己还差,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大都过得更满足、更快乐
,而且消遥自在。
那么名利又是什么?
名利,不过是一种骄傲,一种自我迷失的感觉。你虽然得到了名利,却失去了最珍贵的生命的价值!
现在,终于有一种宝物能挽救你那枯槁的心灵,能唤醒你的迷失,使你的人生重新肯定,重见光明和喜悦,那就是佛法!
你不必抛弃名利,而是运用名利在世间的功能,一面依著佛法修行,自己获得安乐解脱,一面护持佛法,使佛法常住世间,庇佑更多的人。
当你创造了人间的净土,也创造了自心中的净土,你的四大假合之身或许会毁坏,但你永恒的生命将于虚空不灭,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以佛法为名
以成佛度众为利
的确是名利双收!
出 家
首先,你肯定十法界
在理体架构上
确有四圣六凡
依著十如是
而得其因缘果报
其次,从事修中
观照一念心起
三千性相一时俱起
一念心灭
三千性相一时俱灭
而所谓杂染的或清净的
便都在这一念心中了
去染还净
即是出家
佛元二五四一年十一月十四日晨 于痴心斋
沙门的思与行 之一
一位出家之沙门,如不能发悲心度众,无时无刻不以众生为念,即是没有出家。
如不能摒除私欲,畜有私人财物、挂念亲友眷属、贪著饮食美味,即是没有出家。
如争夺权位,排挤同修,以邪说谣言煽动沙门或居士,即是没有出家。
如对境思惟,执我不舍,是非好恶分明,即是没有出家。
如于佛法,不起忻慕,不信修行能证涅槃,即是没有出家。
虽现出家之相,而无出家心行,自己尚且不自认为沙门,何能要求他人认你为沙门?
自尚不肯恭敬三宝,甚乃于教授师父心无恩德,不服教导,心相外露,言行鄙俗。喜人奉承恭维,不喜善语批评;矜恃己能,轻慢他人;交接应酬,倨傲无礼;常住执事,官僚十足;推诿塞责,掩过饰非。如此出家,从何说起?
右述诸相,希十方大德不可以彼为出家沙门待之,免使佛教蒙羞!愿法性宝林出家沙门勿做三宝罪人!
沙门的思与行 之二
身为出家沙门,必须随时关照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动作,有否符合出家的意思:
一、有无发大誓愿,要上成佛道,下化众生?
这是出家的本愿,也是出家修行的中心思想,更是用来鉴别真假沙门的要件。
如果有人因人生挫折、年老、无聊、事业无成、恐惧、悲伤、或喜欢过出家的生活、认为佛法很殊胜,想探求真理等原因而出家,都不能称为真实沙门。
其理何在?
因为这些都是由我执所引生,完全绕著「我的感觉”打转,而出家的精神就是无我,就是“一切修行,都为了利益众生,拔度众生的苦恼”。
慈悲与无我的融合,才是正确的出家法。
二、于二六时中,有无依愿而行,或违背誓愿的情形?
不论交接酬对、行住进止、或语或默、或处众、或独思,均应觉悟自己是一个出家沙门。
于四威仪的表现,有无丧失沙门的身份?
有无自以沙门而起骄慢之心?
有无假藉出家,指使他人做事,而遂行私人利益,非为慈悲度众?
有无盲目地生活,日复一日,与俗人相似?
有无善念不起,郤恶念横生?
有无时时刻刻为众生设想?
有无处处与人计较争胜,分别是非人我?
有无胸襟狭窄,不能容人?
古德说:
出家乃大丈夫事
非将相之所能为
出家沙门胸襟坦荡,勇于任事,承担一切,无所畏惧。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如一位出家沙门终日里妄想纷飞、烦恼不断,满脑子都是贪欲、执取、权力、名闻、憎恨、口舌,郤没有修行的大气魄去面对苦难的折磨
。不能代众生受苦,只会躲在阴暗的角落看他人受罪,做一个愚痴冷血的旁观者。
试问:
这样的出家与没有出家
有何差别?
沙门的思与行 之三
出家沙门饮食之时,应当思惟:我这是为众生而食,或为贪口腹之欲而食?
如是为拔度一切众生的苦恼,必须滋养色身,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则以悲心受食,是为清净食。
如是贪取饮食美味,心中妄想染著,并非为了利益众生,而以欲心受食,是为不净食。
无 题
在幻有的时空里
幻有显示著存在的意义
生命自体所面对的境界
竟然是如此真实
而因缘仍旧瞬息万变
不断地造化
这四大假合的身躯
以及那颗无常无形的心
当一切的尘沙落尽
迷情远离
虚空花还灭于虚空
而虚空永远不灭
心相犹存
只是有一点随性而已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