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原地区狮舞渊源及流变
浅析中原地区狮舞渊源及流变
□ 林移刚 《时代文学》 2008年第04期
摘要:中原狮舞是受西域影响首先在民间形成的,在原有拟兽舞和汉代百戏基础上,融合西域驯兽狮舞和佛教娱佛狮舞两种狮舞形态而形成的。在发展过程中,狮舞也继承了中原地区原始巫舞的某些思想。中原狮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也有宗教型、官方型和民间型之分。
关键词:狮舞;渊源;西域;佛教;巫舞
一、狮舞出西域
古代中原地区不产狮子,古时人把狮子视为“外国兽”。历代学者都众口一词,认定早期中原地区的狮子是从西域来的。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师子也,出西域”。明代科学家李时珍也说:“狮子出西域诸国”①。晚清学者文廷式论证更详:“狻猊即狮子,非中国兽也,三代之前若果有之,则《诗》、《书》记载必不称犀象而转遗狮子”。②
广大西域地区盛产狮子,这在我国各代史书中多有记载。从中国古籍记录情况看,主要在东起疏勒,西至大食、条支、拂菻,北至柔然,南至天竺,大致在今中亚、西亚、南亚及东南欧地区,都是狮子的产地。
从历史上看,狮子作为一般商贸往来进入中原者极少,主要是作为贡物被引进的。狮子在西域各国对华的朝贡中,是一种重要的贡品。从《后汉书》到《明史》,仅历代正史本纪中,记录外国贡狮共21次。如果加上本纪以外的资料,如历代《西域传》等,将难以统计。这些贡狮大多来自葱岭以西的中亚各国。
西域地区有着猎狮、驯狮和崇狮的习俗。人们以聪明的才智射杀、猎获狮子,进而驯服狮子。在波斯,人狮搏斗是其艺术中常见的题材。人们猎狮寝皮,蔚为成风。据《新唐书·西域传》称,狮子国“能驯养狮子,因以名国。”唐代文绫中就绘有驯狮图。在斗狮、驯狮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以调教、驯服、戏弄狮子为最初内涵的狮舞。③
西域的贡狮进入中原地区,其驯狮和舞狮的艺术必然随之传入。中国狮舞的源头当在西域。《新唐书·回鹘传》记载,黠嘎斯“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这种狮子戏,与中土的狮舞类似,并有密切的关系。在今撒马尔罕一带的米国,“开元时,献璧、舞筵、师子、胡旋女。”这里所献“师子”应为狮舞。元稹《西凉伎》有“狮子摇光毛彩坚,胡腾醉舞筋骨柔”之句。这里,狮子舞与胡腾舞并述,同在宴乐中表演。后者为西域舞,那么狮舞似乎也应出自西域。李白《上云乐中》记西域贡狮舞情况:“金天之西,白日所没。康老胡雏,生彼月窟……老胡感至德;东来进仙倡,五色师子,九苞凤凰。”明言狮子舞为康国所献“仙倡”之一。白居易《西凉伎》诗:“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如从流沙万里来。……应是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近来时。”把狮舞出西域作了更为细腻的描绘。
中原地区狮子舞至迟在曹魏时期已经出现。孟康注《汉书·礼乐志》“象人”条时说:“若进戏鱼虾、师子者也。”这是中原地区最早的出现狮舞的记录。孟康为曹魏时人,可见其时已有戏狮子的表演。
二、佛教狮舞
《智度经》说:佛入于狮子游戏之味,大地发生六种震动,能使一切地狱恶道众生皆得解脱而升天界。游戏者,乐事也。四足狮子以捕猎为乐,两足佛祖以救度众生为乐。故称佛祖广施救度为“狮子游戏”。后来佛门弟子把这一譬喻加以搬演,成为娱佛的狮舞。
佛教的狮舞应该具有双重功能。其一是狮子奋迅游戏三味的佛教文化寓意,直接目的是宣扬佛法威猛神圣,皈依佛教的虔诚信徒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其二,它能增加佛教行像仪式或者“供养”活动的盛大喜庆色彩并取得娱乐观众的效果,使世俗大众直接获得了一种感官的刺激与愉悦。第二种功能为狮舞逐渐隐去佛教文化喻意而成为世俗娱乐形式开辟了道路,第一种功能为封建王权借助、利用佛教神权来达到目的提供了可能性。
佛教狮舞较早地传入中原地区。北魏时,四月四日浴佛节,洛阳长秋寺节日前后引像,“辟邪,师子导引其前”。④“师子导引”指舞狮在前开路,导引佛像队伍。梁代亦有此类狮舞,如“三朝时,寺子(狮子)导安息孔雀、凤凰、文鹿、胡舞登连《上云乐》歌舞伎。这类狮舞具有娱狮的宗教特点。娱佛是佛教的一种特殊的“供
养”戏乐,其中亦包含对普度众生的赞颂。⑤
三、中原地区狮舞的形成
西域狮舞和佛教娱佛狮舞是中原地区狮舞的源头,但这两种狮舞传入中原地区后,经过了不断改造、发展和演变,进而形成了中原地区的狮舞。
传入中原地区的狮舞首先受到中原地区原有的拟兽舞和汉代百戏的影响。中原地区自古就有扮兽作戏的演出。《史记·大婉传》记载,汉武帝时为了招待西域各国客使,就演出了各种角抵奇戏。汉代的奇戏中便有扮兽戏。张衡《两京赋》写道:“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百虎鼓瑟,苍龙吹。”《文选》薛琮注:“仙倡,伪作假神,谓如神仙也,罴豹熊虎皆假头也。”文中无装扮的狮子。随着西域贡狮的不断增多,“驯狮郎”浓眉大眼,浓络腮胡的形象,也随狮子到了皇宫禁苑,驯狮表演与传统兽戏结合,演变成了中原地区的舞狮形态。
狮舞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原始巫舞影响很大。中原地区舞蹈源于巫舞,用以娱神、御人。狮舞曾是佛教中的娱佛舞。传入中国后,极容易被理解为巫舞,甚至被巫者和迷信活动所利用。中国古代很多地区都以狮子舞迎神、祭天酬神、娱神、驱鬼逐疫。古时,山东有些地方出殡时舞狮。安徽有在病人病房舞狮以驱魔的作法。清代济南民间出殡有“送狮豹”的吊祭仪式。⑥但是我们不能说狮舞起源于巫舞,佛教狮舞并没有使狮舞巫术化,人们只是给狮舞里赋予了吉凶和祥瑞等巫术性的含义,中原地区的狮舞不是巫舞。
四、狮舞流变
传入中土的狮舞不断被改造,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回就有不同的形态和象征。从类型上说,狮舞也有宗教型、官方型和民间型之分。
纯粹的宗教型狮舞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娱佛狮舞从一开始就不受欢迎,就是佛教盛行的汉唐时代,也没有纯粹的娱佛狮舞。娱佛狮舞的某些含义被官府和民间吸收,其意蕴也就泛化、渗透进另两种舞狮中,慢慢地丧失了独立地位。中原地区的巫术、迷信活动中有狮舞,但与娱佛无关。
在中原地区,最先繁盛起来的是官方狮舞形态。西域狮舞在入华之后就受到了统治者和贵族的欢迎,从军队到宫廷都有舞狮。《汉书·礼乐志》载,乐府有“常从象人四人”。三国魏人孟康注:“象人,若今戏鱼虾师子者也。”可知汉时宫廷已有扮狮表演。南朝萧梁时代,狮舞已成为皇帝祝寿的庞大表演队伍中的一个节目。周舍作《上云乐》中有“凤凰是老胡家鸡,狮子是老胡狗”之句。唐代宫廷狮舞称《五方狮子舞》,演出阵容浩大,声势显赫,狮舞是宫廷乐、舞的结合。狮舞之使用、演出也极为严格。《卢氏杂说》道:“太常有《师子乐》,备五方之色,非朝会聘享不作。”⑦颇有皇家音乐舞蹈的庄严色彩。王维为大乐“丞,被人嗾令舞黄狮子,坐是出官。黄狮子者,非天子不舞也,后辈慎之。”⑧
宫廷狮舞自宋代始明显衰落下去,不再大规模进行。唐代中西交通畅通,交流频繁,西域各国进贡给唐王朝的狮子数量极多,狮子在官府人士中不再神秘。狮子的高消耗低效用又让官府不愿承受这种奢侈的虚荣。狮子于是被却贡、遣返或老死虫蚁房中,销声匿迹。武则天年间,大石国献狮子,大臣上疏认为“狮子猛兽,唯止食肉,远从碎叶,以至神都,肉既难得,极为劳费”⑨。以后各代仍有狮子进贡,却贡更频繁,理由也不断更新。成化十七年(1481年),撒马儿罕苏丹进二狮,职方郎中陆容上疏,指出狮子为“无用之物,在郊庙不可以为牺牲,在乘舆不可以备骖服,不宜受。”⑩弘治二年,撒马儿罕又进狮,礼部尚书请却其贡,更加义正辞严认为狮子“乃夷狄之野兽,非中国之宜蓄。留之于内,既非殿廷之美观;置之于外,亦非军伍之可用。且不免以彼无用之物,易此有用之财”。李东阳为此写了一首歌颂圣明的《却贡狮诗》。狮子在官府的地位却真实地降低了,官方狮舞也就由此完全衰落。
狮子实物的增多和人们对狮子神秘感的消除使民间有了更多认识和利用狮子的机会,民间崇狮习俗盛行起来,狮舞也找到了更适合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民间大概在唐代以后就有了狮舞。宋代“百子戏春图”有儿童狮舞图,形象活泼可爱。宋陈肠《乐书》中绘制的狮舞图,文饰华丽繁缛,腹下露出四只人脚,颈部露出两只人手,清代《北京走会图》中的狮子舞,场面热烈红火,两只二人扮演的“太狮”和两只一人扮演的“少狮”在场中共舞,旁有手执绣球和拂尘引狮逗狮的“狮子郎”。这些狮舞已与唐代前后的宫廷狮舞大不一样,气势减弱了,但生活气息浓烈了。民间狮舞是完全不同于宗教狮舞和官方狮舞的一种形态。民间对真实的狮子始终不熟悉,人们有的只是对皇家奇物的景仰和对佛教中神异狮子的膜拜。民间最初舞狮时,人们怀着崇敬甚至神圣的心理,把狮子当成一种偶像,严肃而又沉重地舞动。民间狮舞首先是一种吉祥舞。狮舞中的狮子是一只瑞兽,或者说是瑞兽的身体、猛兽的精神。它既能庇护生灵,又能带来吉祥与安康。
发展到今天,民间狮舞已不是拟兽舞,更不是图腾舞或巫舞。它已纯粹是一种融吉祥与娱乐于一体的中华风俗舞。欧阳予倩说得好:“尽管世界上绝对没有这样一种狮子,可是,只要你舞得好,舞得有感情,也就会变成一个有生命的创作,不会因形象的夸张而妨碍想象的真实。观众似乎感到的确有那么一种猛兽,被人在驯服着。”11
注释: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M]卷五一。
②文廷式.《纯常子枝语》[M]卷二三。
③黎虎.《狮舞流沙万里来》[J].《西域研究》:2001(3)。
④《洛阳伽蓝记》[M]卷一。
⑤《隋书》[M]卷十二。
⑥蔡鸿生.《唐代九性胡与突厥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1:207。
⑦《太平广记》[M]卷四九七。
⑧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1:205。
⑨《旧唐书》[M],卷八十九,列传三十九。
⑩《明史·西域列传》[M],卷三百二十二。
11欧阳予倩.《译余偶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