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的自我定位
台湾佛教的自我定位
翁仕杰 台藏交流基金会副秘书长
一、前言
很感谢香光尼僧团邀请我来参加此次“佛教与台湾社会”论坛。在正式发表评论之前,先简略说明一些个人的感想。
我自己离开学术界有一段时间了,不见得适合从较专业的学术立场来谈论台湾的佛教与社会,但我因为学佛而去读佛学(学佛以前有社会学硕士的训练,在威斯康辛大学受西藏佛学博士课程的训练),所以我可以从一个学佛的人,一个佛教徒的立场,对照林端教授从社会学的立场去研究或了解佛教,回应从社会科学的思考架构思考佛教的问题,或是用社会科学的语言来谈我对台湾佛教发展所关注的问题,因此所谈的大部分是一些思考的方向,基本上是属于比较议题性的,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说出具有学术性的定论。
二、从历史脉络里寻找台湾佛教的地位
我们谈了这么多有关《佛教与社会》,特别是这本书的翻译和引荐,目的其实应该是要揭示佛教的人间性,就是佛教作为一个出世的追求解脱与证悟的宗教,其终极的目标是在这个世俗社会之外或是之上的。但它再怎么追求出世间的宗教目标,还是必须落实在世间的社会中。简单来说,就是佛教不可能离开社会,而且如果以昭慧法师讲的,就是从龙树以中观的缘起的思想,我们所有的佛教徒虽然在寻求一个对空性的证悟和超越,可是我们所要超越的基础(basis),就是世间的社会。我们是不能离开世间的社会而超越,只能够从世间超越。
问题在于每个人的世间不一样。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阶段里,不同的佛教历史所依附的世间也不一样。也就是说,不同的佛教传统,其实是在不同的社会中形成的。如果按宗教社会学的立场,按缘起的立场,也必然受到佛教传统所座落的社会特质的影响,我想这是这本书很重要的旨趣。把这个旨趣引到台湾当前的现状来讲,台湾佛教到底和台湾历史或是台湾社会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台湾佛教是不是反映了台湾这三、四百年以来最重要的历史特征──即近代化的过程?台湾佛教在台湾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是不是反映了近代化的过程,产生了某些所谓台湾佛教的特色?这些特色是不是可以区别我们和其他的佛教社会,或是和其他的佛教传统的有所不同?所以,今天台湾佛教的自我定位,是要在历史脉络里思考的。台湾佛教发展三百多年到现在,我们到底已经成就了什么?当下的处境是什么?要面对的结构条件或问题是什么?以及更重要的,我们的前景是什么?这必须在历史的脉络里来讲。
第一点,台湾佛教基本上从这三百年台湾佛教史的发展中,用在地化的概念去说明,就是外来的佛教传统,包含明朝郑成功从陈永华建立最早的龙湖岩以来,这些台湾佛教传统都是外来的。可是外来的佛教到现在,已产生的一个台湾佛教的专有名词,或是一个大家共同接受的概念,表示这个外来的佛教在台湾的历史里,三百年来已沉淀为一个在地化的、有自己形态的佛教形式。
三、对现代化历程的回应:政教分离化、市场区隔化、经营理性化、传播全球化
西方的现代化从启蒙运动以后,将中世纪基督教会统摄控制人民的思想及其他的政经制度的桎梏中,转化成人以自己为中心,以人自身的经验为中心,想要脱离整个旧有的传统神圣宗教束缚,开展出的以人为中心的理性文化,我认为这是现代化的主要精神。所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政经社文制度都正面积极的处理现世生活的问题,而不是用宗教的超越性逃避日常生活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是现代文明证明了自身在解决主要世间问题具备普遍的有效性,所以才由欧洲在三、四百年间就传遍全世界。台湾佛教也在印顺导师所标举的人间佛教旗帜下,已经走向修行的入世化了,等于修行和社会、世间结合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必然不可能离开台湾社会变迁的主轴。但在这个主轴里,如果是以现代化的角度来讲,台湾从日据时代以来的近代化转型过程,不可避免的已有几项特征。以下,列举出简要的总体观察:
1. 政教分离
政教分离的意思是指台湾在现代民主国家的宪政体制的规范下,台湾佛教已经可以逐渐不受任何政治力量的统制,而具有宗教自主性的发展。当然有一些细致的法律问题,譬如宗教立法还没有通过等。但是相对于日据时代、日本殖民政府或是国民党迁台初期的戒严,从宗教的控制来讲,几乎台湾宗教的环境或佛教的发展环境,已经几乎不受政治力的左右,这是可以成立的一个论点。
2. 市场的区隔化
因为政治上没有障碍,所以可以在整个台湾佛教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引民众进入佛教。台湾整个佛教的发展,包含四大教团,有所谓地域上的分化,但不只是地域上的分化,整个教团所提供给予信众的宗教体验内容,其实是有区隔的。所以,这几个教团是走区隔化的路线,各自吸引不同需求的佛教徒。
3. 经营理性化
教团经营管理的理性化到现在是一个不得不走的发展方向,经营的理性化不必然是企业化,因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台湾的教团发展到今天,是一个非常大型的复杂组织,整个内部的管理已经不像传统僧团那么单纯,只是用很简单的戒律方式在运作而已。现在台湾大僧团的运作少有不采取企业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4. 传播的全球化
传播的全球化是台湾佛教跟著现代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反映了台湾佛教教团已经在四个现代化面向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成果,也就是说台湾佛教已经是现代宗教。
▲“佛教与台湾社会”论坛左起昭慧法师、悟因法师、自鼐法师(主持人)、林端教授、翁仕杰副秘书长(编辑组提供)
以下再补充三点台湾佛教的现代特征。第五是僧团弘法的现代化。台湾僧团在弘法上已使用过现代教育的方法。第六是僧侣教育的学院化。第七是僧团性别的平等化。在台湾比丘尼的表现其实是比较好,可以说过去在传统教团里面性别的不平等,造成对于修行者发展的条件障碍已经没有了。
四、对和传统教义不同的现代性价值的态度:随顺、批判、融合、转化
上述简要的归类台湾佛教因应台湾社会现代化的历程所产生的特征,这七点(政教分离化、市场区隔化、经营理性化、传播全球化、僧团弘法现代化、僧侣教育学院化、僧团性别平等化)只是当下的发展成果,并不能视台湾佛教就只有这些性质而已。
这是不是意味著台湾佛教已经有新的宗教修行的经验了?台湾佛教修行的历史经验内容是什么?面对台湾社会现代化的结构,台湾佛教不断的在这个现代结构中适应发展。宗教和社会是不能脱离的,台湾佛教就在台湾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之中,接受现代化的挑战,适应现代化的情境之后,发展出自己可以在现代化的台湾社会里面的一个传播的方式。以现在的发展状况而言,基本上可认定台湾佛教已经在这些制度的机制之上,譬如前面讲的僧团发展或是传播、教育体制方面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可是在教义、思想方面呢?面对现代社会的环境,台湾佛教在思想上有没有清楚的去认知这些现代性结构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在历史的考验过程中,不只要存活而已,还必须有创新的发展。
面对现代化的内涵、结构、价值,台湾佛教必须要有抉择。以下列举现代性价值的基本内涵。
第一点是个人自主性的尊重,个人主义的发展,从佛教无我的教法里怎么去回应。现代的修行道能不能离开个人主体的生命脉络,若只讲述无个人历程的普遍修行道,如阿毗达摩禅修解脱的系统,是否就可以回应强调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所造成的孤独疏离问题?
第二,现代社会对于企业经营利润的正当化,有很多功利主义的理论论述。企业从成本来计算利润,其中必然产生资本主义体制对剥削结构的合理化。对于这部分,讲求大悲平等的台湾佛教,到底要不要有所面对、有所抉择?对于现有的经济体制,要不要有所回应?如天主教在南美洲的解放神学思想,引进左派思想来,天主教站在劳动大众的立场,对于资本主义体制是有批判的。台湾已经完全转型成资本主义的结构,台湾佛教对这个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到底采取什么态度?
第三,是对于权利的制衡,也就是民主的概念,民主和法治的概念是现代的价值,传统僧团的服从体制就必须面临挑战。特别是僧团是不是还在维持旧有的性别权威,或是绝对的支配结构,昭慧法师针对这些部分也做很多的批判。现代化已经强调民主平等制衡的价值,僧团的运作规则是不是也要跟著面对现代化价值而有所调整?
第四,理性科学世界观的兴起。在经验科学的法则中,如果要证实现象为真,就必须要接受客观的检证,用经验证据加以实证。佛教里很多的传统教法,包含三千大千世界的须弥山这些旧有的世界观,要不要也接受现代科学的检证?也就是对佛教教法在经验上的有效性,要不要进一步和科学对话讨论?
最后一个就是所谓的文化相对论。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由个人主义发展自我中心主义,在集体的面向上,形成了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兴起了文化相对论的思想,希望能够尊重多元文化的发展。可是这个尊重多元化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能反省自我中心主义,就是不再视自己为最有价值或中心的思想。佛教自己能不能对自己做去自我中心的检视呢?体认其他宗教的贡献与地位,进而能够相互尊重学习。
我所提这五点现代性的价值,其实是跟著现代性的制度同时进来的。台湾佛教接受了现代性制度的转型,但到底对于现代性制度的基本价值有没有意识与回应?这会是现在台湾佛教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如果没有办法从佛教的立场在教法上对这些现代性的价值有所反应、有所抉择的话,是不是台湾佛教的发展只是水涨船高?只是台湾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转型的过程之中的附带依变项,是由集体环境所撑持而起的。台湾佛教现在也许可以回应很多都市化疏离的问题,很多传统和现代冲突的问题,特别是慈济的现象可以被解释,因为这些四、五十岁以上的妇女们,她们没有地方进入公共领域,而慈济只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与场所,以传统的价值观减缓她们现代化转型的集体压力。
今天台湾佛教的发展,如果在思想上没有办法针对现代文明或是现代性的基本价值有所回应,或是提出一个甚至可以超越回应现代性的弊病,而能够在思想上产生超越现代结构束缚的能力,我会认为台湾佛教发展到现在还是没有转型成功。如果要继续援引印顺导师人间佛教的思想,就必须说所谓的“人间”是什么?人间佛教的历史境遇是什么?是清末民初到抗战时,太虚大师所定义的汉传佛教的经验吗?是战后国民党到台湾以后,在历经戒严体制到现在民主化的发展吗?还是我们现在已经全球化了,已经把台湾佛教往东南亚或是其他国家输出,所讲的“人间”到底是东方社会的,或是发展中国家的人间经验?还是包含西方文化、西方世界全人类的人间?因为所定义的人间的内容不同,就会构成佛教思想所座落的历史范畴的不一样。所以,我这里所要讲的是,今天人间佛教的人间,一定是不能回避现代性结构的问题,因为这也是我们现在当前处境最根本的一个问题。
五、抉择整合其他佛教传统的修行道内涵并发展具有普世意义的教法
台湾的人间佛教到现在有什么特色?我觉得综合今天的讨论,它有一种多元的包容性。我们其实蛮开放的,接受汉传佛教之外所有的传统,只要是新的都说好,这就是多元的包容性。所以,各种不同的传统都要进来,我们都可以包容,这是台湾的经验。我一直在想这种包容有没有独特性?这个多元的包容性,有没有办法结晶成一个更体系的思想、更体系的价值,甚至从一个基本的包容价值里面,发展出一个新的修行道。如果在这个现代化的处境里,台湾佛教要形成一种Taiwaneseness,台湾性,台湾的独特性,基本上除了多了一个包容性以外,它的入世性,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而且能够实践大乘的精神,不畏威权,渗透到社会每个制度的层次里面去。我认为在这点上,昭慧法师已经提供我们一个新的方向,甚至在将来可能会变成一个典范。但这一个方式需要再被进一步的思考或扩展。这个扩展是要把它连接到现代性文化的整体范畴,也就是现代人类共享的现代性而加以对治超越。台湾的佛教不只是在台湾的脉络中思考定位和发展的问题而已,且必须能放在一个全球的脉络中对治西方所形塑现代性的结构问题。当然台湾的现代性结构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所以如果在这方面的经验有所成长或是有所对治,这些对治应该也可以相应于和我们有相同现代性结构的其他国家的社会。这时我们才能想到它普世性的意义,就是从我们自己这种独特的历史经验里,发展出台湾佛教的这些精神内涵,看看有没有创造出新的修行道、新的教义,再从这里面体验出一个对现代性结构的回应,再把它提炼出一种普世性的意义,可以在这个思想和教义的层次上加以安住。我认为在这一点其实是很根本的。
六、成为全球佛教的推动者而不只是现代版的汉传佛教分支
为什么我们要讲台湾佛教的定位?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待我们的前景、我们的未来,这时我们思考的不是过去的历史传统到底要归宗于那一派,不要反刍,是要往前瞻望的。这个往前的思维过程里面,其实就回到世尊的本怀,本来佛陀讲的不只是人道,是六道一切众生。现在我们就比较实际一点,从人道的角度来讲。这个人道所包含的现代性的处境的思维,我认为我们一样可以保留历史的特性,独特的宗教发展历程和经验,这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在思考上,如果你把它当成胜义谛,就是一个胜义的目标,应该是放在成为以人类现代处境下,全球化的人类共同要怎样在这个新的轮回结构里面去超越的问题。所以,这时必须定位自己是一个全球佛教的推动者,不要再想我只是汉传佛教的现代版。因为从汉传佛教的现代版这部分,我们当然了解宗教是必须依据于它的具体社会经验的发展而成立的,但是今天我和林端教授想讨论的是宗教的超越性,宗教的动力在于它超越既有的世俗结构的能力。因为佛教特别是追求出世间的,超越世间结构的,台湾佛教是应该要走回世尊的本怀,对于人道的众生所面临的种种个人或制度的结构限制,我们怎样在超越它的过程之中,建立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生命意义实现的可能。我是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台湾佛教的发展是有意思的,只是这些现代化的经验,我们有没有用心认真的去沉淀或结晶它的意义?这部分如果能够被挑拣出来的话,我们能够和现代性的结构思想有很多的对话,我相信一个新的修行道的建立才有可能。如果连这种认识都没有的话,我们必然只是延续三大传统,然后自己选择要归于那一个传统,或在这边做排列组合,我要百分之二十的南传,百分之三十的藏传,百分之五十的汉传,结果这个多元的包容性到最后没有发展特性出来。
作为台湾佛教现象的历史个体,是不可能只讲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它是一个人间的课题,是一个历史的课题,它的特性必须要在这样一个具体的世俗因缘里,才能够自我定位,知道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以及未来之所在。
以上把我的思考和大家分享。我想也许今天就是很好的缘起,有待大家共同把我们本来面目看得更清楚。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