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汉族佛寺布局简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柴华 周静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汉族佛寺布局简介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文/柴华 周静
  摘要:佛寺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开始建筑的。汉族地区的佛寺规模、大小不一,礼佛拜佛部分是其主要的建筑。其中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殿、法堂、藏经楼、戒堂、僧舍、茶堂等等。
  关键词:山门 天王殿 大雄宝殿 藏经楼 僧舍
  在中国古代,原本没有佛寺。佛寺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开始建筑的。
  佛教,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称为原始佛教。
  悉达多·乔达摩被他的弟子们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为种族名,意为“能”;牟尼,为尊称,意为“仁”、“儒”、“忍”、“寂”。合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总的意义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逝世。他死后被信徒们看作是“先觉者”,尊之为“佛”,即“佛陀”,后来逐渐被神化了。
  随着原始佛教的发展,后来分立为若干部派佛教,逐渐形成各宗各派学说,经典繁多,总称为经、律、论三藏。从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开始,中经二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在许多国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
  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佛寺建筑的类型很多,佛教各宗各派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汉族地区的佛寺建筑与藏族、蒙族及傣族地区的佛寺建筑均有所不同。这里仅就汉族地区的佛寺建筑格局作一简略的介绍。
  汉族地区的佛寺规模、大小不一,视其所处的地位和施舍主人的身份,以及经济能力而定。一些帝王敕建、王公贵戚专修的佛寺规模均较大。规模较大的寺庙,可分为礼佛拜佛部分、本寺僧众生活居住部分、接待部分、游息部分等几个主要方面,可说是殿阁重重,廊庑进进。当然,寺庙的礼佛拜佛部分是其主要的建筑。
  山门 这是佛寺的大门。一般是三门并立,中间是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称“三门殿”,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因佛寺建筑多在山间,故也称“山门殿”。在山门殿里,门内两旁常立两位金刚像。二金刚为鬼神力士之形,高二丈余,阴威凛然可畏。一看便知是保护寺院的门卫。最初的金刚力士只有一位,叫密迹金刚。传说,佛(释迦牟尼)有五百个随从侍卫,其中最重要者是卫队长密迹金刚。他原为法意太子,皈依佛教后即担当起把守寺院第一道大门的重任。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位门卫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对称”、“成双”的习惯。于是,又增加了一位,一左一右对称地侍立于山门殿内两侧。
  钟楼、鼓楼 进了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两相对称。左为钟楼,右为鼓楼。所谓的“晨钟暮鼓”,其敲击方法一般是早晨先击钟,以鼓相应;傍晚先打鼓,以钟相应。也有的佛寺是专门为大钟修建的,如北京觉生寺(俗称大钟寺)的大钟,专门修筑了大钟殿,日夜敲击声闻数十里。唐代诗人张继,途经苏州时,写有《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写的是“夜半钟声”,诗韵钟声,脍炙人口,寒山寺从此名扬天下。
  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筑有天王殿,进入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形成了寺院的第一重院落。在天王殿中的两侧站立着护世四大天王。在天王殿中间台坐上,坐着一位最受人们喜爱的笑佛——弥勒佛。这位胖大和尚,袒胸露腹,箕踞而坐,手掐串珠,喜眉乐目,笑口常开。北京潭柘寺弥勒殿中有幅楹联,写得生动有趣,极富哲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位世俗极这熟悉的“大肚弥勒佛”,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就是布袋和尚契此。唐末五代的后梁时期,浙江奉化有一个身体矮胖,肚子奇大的和尚,名叫契此,号“长汀子”。他经常用竹杖挑着一个大布袋,面带笑容,四处化缘,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传说这位布袋和尚能预知晴雨,以言人祸福,十分“应验”,因而名噪一时。契此逝世后,人们按照他生前的模样塑成“弥勒菩萨”,放在天王殿正中,受人膜拜。从此,这位大肚弥勒佛名扬四海,家喻户晓。其实,这位笑和尚与佛教中所说的弥勒佛——未来佛,即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完全是两码事。在大肚弥勒佛身后的大屏风的背面,有一尊威风凛凛的神将韦驮的立像。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被列为佛教中的护法神,安置在天王殿的后边,面对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
  大雄宝殿 是佛寺的正殿。“大雄”二字,为佛的德号,说佛如同大力士一们,一切无畏。佛寺正殿是供奉佛像的殿堂,故称“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中,有供奉一尊佛像的,是供奉佛教缔造者释迦牟尼佛。一般供奉三尊佛像的,是供奉三世佛。中间为释迦牟尼,是现在佛;左边的为燃灯佛,燃灯佛是释迦牟尼的启蒙老师,亦称过去佛;右边的为弥勒佛,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被指定为释迦牟尼的接班人,称未来佛。这三尊佛是按时间先后排列,是前后上下关系,故称为竖三世佛。还有一种按地域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的三世佛,称为横三世佛。正中间是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左右有文殊、普贤二位菩萨胁持(即左右近侍);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左右有日光、月光二位菩萨胁持;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左右有观世音、大势至二位菩萨胁持。有的古寺大刹,在正殿中有供奉五尊佛像或七尊佛像的。五佛通称东南西北中五方佛,七佛供奉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佛,通称过去七佛。
  伽蓝殿和祖师殿 在大雄宝殿两旁常有东西配殿。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供奉的是最早支持释迦牟尼,护持佛法,兴建寺院的代表。西配殿一般是祖师殿,供奉的是本寺所属教派的创始人。有些佛寺的大雄宝殿两旁,不建配殿,而建配楼或配阁。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转轮藏、慈氏阁,山西大同善化寺的文殊阁、普贤阁等,在建筑艺术上配楼、配阁较之配殿更觉雄伟。
  法堂 位于大雄宝殿之后,也称讲堂、经堂,是演说佛经、念经、皈戒集会的场所。在法堂里,除供奉一定的佛像之外,堂中要设法座,供高僧和尚讲经说法。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或其他殿堂讲经说法。
  藏经楼 在佛寺的最后一进院落的后面,常建有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佛经之用,称为藏经楼或藏经阁。因它是高层楼阁,不仅可储存较多的经书,也收到结尾部位突出的建筑艺术效果。在藏经楼阁的两侧,设有配殿,或配楼、配阁。
  戒堂 在较大的佛寺中设有戒坛,用来传授戒法。佛教传戒的内容十分复杂,一般分为三级、三次,也称作“三坛”。戒坛一般为方形石砌三层的台子,外面有戒坛殿罩护。戒坛殿的位置一般在佛寺的后方,自成一个院落。
  僧舍和茶堂 在较大的寺院中,常常另辟一组建筑作为僧众居住的生活区。居住区的前半部分,一般设有僧房,即僧人宿舍;香积厨,即厨房;斋堂,即食堂;职事房,即库房。居住区的后半部分,是方丈等高级寺僧居住的处所。茶堂,是佛寺会客的接待处,往往设在寺院的东厢。
  参考书目:罗哲文《中国佛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