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世亲二菩萨的教系
龙树世亲二菩萨的教系
境野哲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46册
1978年03月初版
页189-204
. 189页
一 龙树菩萨的传是不十分明白的,中国虽翻译有“龙树菩 萨传”(鸠摩罗什译)的小册子,但其所写也许有很多不可信 的地方。总之,龙树亦恐怕不外是婆罗门教的学者,到后来 才转入佛教的吧!其出世年代虽也有种种的异说,大凡公历纪元二世纪 (佛灭后六百年代) 的说法,是经多数的学者所 信认的。他的著书也算极多,但中国所译的仅仅二十部。兹将其现在存于藏中的列左: “大智度论”百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十住毗婆娑论”十七卷(罗什译) “中论” 此书是偈文,称五百偈。中国所翻译的,都经过印度学 者加以注释的样本列左: 190页 “中论”青目释四卷(罗什译) “顺中论”无着菩萨释二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 “般若灯论释”分别明菩萨释十五卷(唐波罗颇迦罗 密多译) “大乘中观释论”安慧菩萨释九卷(宋惟净等译) “十二门论”一卷(罗什译) “菩提资粮论”自由释六卷(隋达摩笈多译) “菩提心离相论”一卷(宋施护译) “六十颂如理论”一卷(施护译) “大乘二十颂论”一卷(施护译) “大乘破有论”一卷(施护译) “赞法界颂”一卷(施护译) “广大发愿颂”一卷(施护译) “壹输庐迦论”一卷(瞿昙流支译) “回诤论”一卷(后魏毗目智仙、瞿昙流支共译) “十八空论”一卷(真谛论) 191页 “菩提行经”四卷(宋天息灾译) “劝发诸王要偈”一卷(宋僧伽跋摩译) (异译:求那跋摩译“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 ”一卷:义净译“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一卷) “福盖正行所集经”十二卷(日称译) “佛说持明藏瑜迦大教尊那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四 卷(宋法贤译) 此外还有“十二礼文”(一卷),亦传说是龙树的著作。 二 还要注意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与龙树菩萨的关 系。“华严经”传说是沉于龙宫,经龙树携出流布到世间的。沉于龙宫是在表示什么意味?龙宫又是什么东西?关于这 些解释,古来虽有种种说项,今暂作不知,姑置而不论。总 之,龙树与“华严经”之流布,有密接关系的一回事,从这些传说中也许得想象出来了。且要知道对于“华严经”,龙 树不仅遗留以上的传说于后世的,还是盛传着他自己对于“ 华严经”很有研究,并为造释,所谓“大不思议经”的十万颂,就是他的所作。而中国所翻译的“十住毗婆娑论”,是 说明“华严经”的十地品的。所以有的以为它或者是“大不 思议经”的一部,这不消说是很可疑的。此外,龙树的著书中,在在有引用“ 192页 华严经”的地方,如“大智度论”中有所谓“不思议解脱经 ”或“渐备经”,就是指这“华严经”而言的。由是观之,或者这段龙树菩萨自龙宫取出“华严”的话,是申明解释“ 华严”的理由于世间的一种譬喻的说话也未可知了。关于龙 树菩萨对于“华严经”全体的意见,没有传到今日的一层,真遗憾。他的“十住毗婆娑论”虽曾把大乘十地的阶级,所 以异于小乘的,就在这十地的修行的上面……等情,详细加 了说明。可是译文只到第二地就止,三地以上的没有译过,以致最要紧的七地至十地,一些儿也不知道了。“华严经” 的十地品,在印度是受着十分的重视,所以大乘学者争加注 释,就是中国未翻译“华严经”全部的以前,在很多分品翻译之中,也是十地品占最多数。这是应加注目的。 若就印度一方面来讲,龙树的“十住毗婆娑论”而后, 第一当算是世亲菩萨的“十地经论”。原来十地品,在印度 是已经和“华严”割离,叫做“十地经”,别自刊行着。据说世亲由小乘而转入大乘者,正是在于听见读诵这“十地经 ”的声音而感动的。另有一种说项,谓世亲所以入大乘的, 实在是他的老哥无着菩萨的劝勉。最初无着以“十地经”与“摄大乘论”教授世亲,世亲就把它注释起来,这便是“十 地经论”和“摄大乘论释”,由此可知世亲和“十地经”的 关系的深厚了。 世亲以后有坚慧、金刚军二菩萨,也替“十地”造释。但中国不传。至于金刚军是何如人, 193页 也不知道。坚慧大半是世亲的弟子,他着的“宝性论”、“ 入大乘论”等,有很多引用“十地经”的地方。兹举出中国翻译十地品的几种异译:最初佛教输入中国 的时期,已有竺法兰与迦叶摩腾共译的“十地断结经”,斯 为第一。后有竺佛念译的“十地断经”(十卷),竺法护译的 “菩萨十地经”(一卷),聂道真译“十住经”(十二卷),罗什与佛陀耶舍共译“十住经”(四卷)。又有竺法护重译的“ 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等。…… 三 龙树菩萨的所谓大乘佛教,可说有“破邪”与“显正”的两方面。其中龙树最尽力的一点,就是在于“破邪”。尤 其是看见当时印度婆罗门教诸派所流行的种种理论,在那里 甲论乙驳,乙论甲驳,不知伊于胡底。龙树因此大加棒喝。棒喝他们什么?就是断定真理绝不能拿我们有限的知识认得 的,以有限的智识评论无限的绝对的境地的彼此,这叫做“ 妄想”,先删除妄想,即是见真理的唯一手段。他这一喝之下,更想把所有的宗教、哲学一扫于尽,扫除了妄想,开除 了被有限的智识所封锁的封锁。那末,自然露现真理的妙境 了。如是则破邪之外,更无显正,显正究竟就是破邪。然而显正也不是不能积极地叙述的,只要在显正的方面,把“我 ”的智虑,分别是 194页 没有价值的,不过是所谓妄想而已的理由,加以说明就够了。 说我们的主观,不过是妄想妄念的理由,是在对于主观 的客观的现象,原来是虚妄的幻影而已的一点。在这里可以 分做三层来说: 第一、客观世界是虚妄的、空的。 第二、看虚妄的世界,而分别彼此,这好似梦中说梦一般,要知道主观也不外是虚妄的作用吧! 第三、主观客观的现象,都是空而不实的。若知其不实 ,而能除掉妄想妄念,在这当儿就会开始超绝了有限的分别 ,认识了无限的真理,恍惚地达到与宇宙的实体冥合的境界了。这个境界,既非有限的智识所能认识,故所谓在思虑以 上,更不能限以言语文字的说明。像这样的叫做忘言绝虑, 或“言语道断,心行所灭”。要之,在显正的方面,先要明白客观方面是“空”,次要知道主观也是“空”,而后结论 到“一切空无相”。 我们真实能知道这个空理,实际达到那离开念的境界, 那么空也就非单纯的空。在这里空的明朗的露现,恰似云散而见青天的无限的状态一般。所以在显正方面,除灭了妄想 ,那无限的真理就会现出。那末,说显正就是破邪的话,到 底是对的啊! 综观龙树的学说,毕竟归着在空的一字。但是详细分说起来,空却有二义:一为现象界的空 195页 ,二为绝对界的空。现象界的空是说妄念妄想的主观,与那 分别的对象,即幻影的客观,也是空无的。绝对界的空是指“真如”超绝了言语文字及思虑一切,而假名为空的空,这 是异于现象界的“全无”的意味。 真如绝不得说是“无”,实在也不是全然无。然而也不 可诠之为有。比方说这里有物,那一定要有个相对的差别的存在。但真如就不是像那样的东西了。实在所谓真如者,真 如以外再没有相并的相别的占有空间的一部的。我们通常所 谓的“有”是不能描述真如实在的意味的。不独有无,就任何言词,到底总不能描述真如的意味之一部分的。 于是只有用“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这四句是就有无的方面而言的),或所谓“一非一”、“多 非多”、“非亦一亦多”、“非非一非多” (这四句是就一 多的方面而言的) 的消极的话来应答,而外更没有法子了。 这就是所谓“绝百非”的。因为这样大家说非 (普通语说不 是), 所以后来用了“空”字来替换言语。可是这个“空” 字和我们平常所用的无 (普通话说没有), 又是大不相同的 。客观世界与空的幻影同样,是什么理由呢?因为原来没有实存之名,是因缘假合的。“十二门论”说:“众缘所生法 ,是即无自性。”众缘又有内因缘、外因缘二种的区别。外 因缘好似机师用丝与机合成的丝织物的模样,因知道万物都是假合,实在无形可指的。内因缘是说像这样万有参差的世 界,都是人类过去的善恶业的招感,就是所谓十二因缘的道 理,所以在十二因缘的道理上的推察,知道 196页 世界乃妄想的产生,当然是没有实体的。固执着这样假相寄 合的世界为实存,在那里争着什么是非正邪,这正所谓“妄 想分别之战”了。四 以上所述的,是龙树菩萨空无相说的大要。后来经过了 龙树的弟子提婆菩萨在他所著“百论”里面,尤其发挥其意 义。然有一点不可忘掉的,就是龙树的空无相说,彻底是在唯心论主观论上成立的。佛教的唯心论,大概有两个阶段: (一)世界自妄想所现,不过是妄想的映影。这个意思是说世界为妄心之所现。(二)更进一步,在妄想的根底,有精神的 本体。即如龙树以为扫除一切的妄想,露现真如的妙体。这个真如,潜在于我们的心奥,在吾人精神以内可以认识的, 所以一定是精神的本体。仅此精神的本体是真实,在其余的 都是因缘所成的假相。就由这点看来,亦可以叫做唯心论。“十八空论”把上说第(一)层的唯心说名“方位唯识”,第 (二)层名“正观唯识”。“十八空论”是否果为龙树的著作 ,这层很可疑。书中有“广释如唯识论”的一语,似乎是引用世亲的唯识论。所以有人议论它是世亲以后的书。但盛揭 空无相说,同时又举唯识的地方,十分能把空宗与唯识说的 关系表示出来。如前面所说,龙树对于“华严经”全体,施付了怎样的解释,是不能充分明白的。但由龙树以后大乘的 佛教徒,悉本于“华严”的十地品, 197页 盛扬三界唯识的学说看来,便可以知道和龙树的关系很深切的“华严经”,例如“三界唯一心”说,到后经过了详细的 敷衍,这点是可以确信的。 三界空无相说和三界唯心说,有表里的关系。怎样说呢 ?所谓三界空者,就是三界妄想之影,即自唯心而有的。三界者唯心之所现,所以一切现象是空,不是实相,也就是假 成的幻影。然而妄想如何浮成三界的幻影呢?这个说明要归 着到妄想与真如的关系,即精神之本体的超绝百非的真如,受了妄想的影响,经过或种顺序次第,才造成这种假相之幻 影界的说明。换句话说,绝对心的真如,所谓如何造成这种 妄境界的缘起的说明──即古佛教的唯心说认为唯识宗的根 本的。 从来的学者,一般的以为龙树的空宗与世亲的唯识宗, 是相反对的,所谓印度两大宗派。然而仔细观察起来,这却是很错的见解,世亲绝非龙树的反对者,倒是龙树的相述者 。他一面盛倡着和龙树的空无相一样的三界皆空说,同时于 龙树不甚提倡的“缘起的方面”尤其特为发挥。在于去龙树世亲数百年后的印度,或许生了“空”“有”二宗的争论, 然而在世亲的当时,却没有立反对龙树一派的形迹。 五 198页龙树的著书中,最惹起学者的注目,而后世有许多注释 的,就是“中论”,在印度已传有七十家的注释。次之即提 婆的“百论”,这本的注释者,也达到数十家。而两部书的 注释者中,亦有无着世亲在内。如无着的“顺中论”是“中论”的解释书一事,既如前述。又现在所存的“百论”,实 是世亲所注的。世亲所注的“百论”,在十数家的注释书中 ,比较最行于世间的。如此无着世亲两菩萨,深得龙树提婆的旨趣。但他们不是一向仅祖述空无相说的。像无着起初学 习小乘,而不能满足于他说的空义,到后来很感服大乘谈空 的宗旨,因此就连自己的名字也叫做无着了。又龙树着“十住毗婆娑论”,无着授“十地论”于世亲,世亲又着“十地 论”,这都说过了。但是龙树十地的解释,虽不能全知,单 就今日遗存的着眼,实在不仅于文句的解释。如讲初地,自各方面说明它,以至于如何达到修行等,并加以详细的叙述 ,依然以说“空”为根本。至于世亲“十地论”便和龙树异 其旨趣,他是一一举出十地品的文逐节说明,所以虽是没有十分议论的叙述法,但可以发见出“真如为了无明而到发展 到现在妄境,十二缘即不外于此”的主张。 要之,龙树的空和世亲的唯识,是就表里关系而发言的 。不过龙树是说表面的空,世亲 (当然无着也在内) 是说里 的唯识无疑,其间是有切而不断的联络的。龙树所以重在说空的,想是觉得对于当时的思想界,急于破邪的缘故。 无着世亲的著书,本来中国未翻译的很多。现在单举出 存于藏中者如左: 199页一、 无着菩萨的著书: “摄大乘论”三卷(真谛译)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玄奘译)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玄奘译) “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波罗颇蜜多罗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义净译) 二、 世亲菩萨的著书: “中边分别论”(弥勒菩萨世亲释)二卷(真谛译) (异译:玄奘译“辨中边论”三卷) “百论”(提婆造世亲释)二卷(罗什译) “摄大乘论释”十五卷(真谛译) (异译:达磨笈多译“摄大乘释论”十卷;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十卷)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义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元魏菩提流支译) 以上三部无着造世亲释。 (异译: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三卷) 200页 “菩提心论”二卷(罗什译) “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一卷(元魏勒那摩提译) (异译:同时菩提流支译同名二卷)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一卷(菩提流支译)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二卷(菩提流支译)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四卷(菩提流支译) “十地经论”十二卷(菩提流支勒那摩提译) “唯识论”一卷(般若流支译) (异译:真谛译“大乘唯识论”一卷:玄奘译“唯识二十论”一卷) “业成就论”一卷(毗目智仙译) (异译:玄奘译“大乘成业论”一卷) “转法轮经优波提舍”一卷(毗目智仙译) “宝髻经四法优波提舍”一卷(毗目智仙译) “三具足经优波提舍”一卷(毗目智仙译) “大般涅槃经论”一卷(达磨菩提译) 201页 “涅槃本有今无偈论”一卷(真谛译) “如实论”一卷(真谛译) “显识论”一卷(真谛译) “决定藏论”三卷(真谛译) “遗教经论”一卷(真谛译) “佛性论”四卷(真谛译) “大乘五蕴论”(玄奘译)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玄奘译) “三十唯识论颂”一卷(玄奘译)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真谛译) (异译: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玄奘译) “止观门论颂”一卷(义净译) 上面所举的以外,解释无着“显扬论”的一部份的(第 十六卷成无心品),叫做“三无性论”(真谛译),有两卷,认为古来世亲的著作。又有解释“三十唯识”的“转识论” (真谛译)一卷, 202页 引世亲的本文 (此本文在“三十唯识”为颂。在此书为长行 即是散文) 顺序的解释着。但其解释者却不知道是谁 (开始 证明“转识论”的本文是“三十唯识论”之异译的,是林彦明氏)。 又这“三无性论”、“转识论”、“显识论”的三 部,似乎是从“无相论”大部书中译出的。然而“无相论” 是什么书呢?全然不明。唯此三部书都是注释,文本原有无着世亲所作。由是观之,似乎是世亲以后的学者,随便在无 着世亲等的著作上加以注释的。倘若如此不错,则“三无性 论”就不是世亲的著作,应该和“显识”、“转识”两论的注家同成于一人之手的。 “显识论”在前是引本文,在后是加解释。但本文与解 释的作者,都不知道是谁。或者本文的作者是世亲也说不一 定的。这本书的大要,仍旧不外表白三界唯识的道理,把“识”分作“显识”和“分别识”两大部分。所谓显识者,显 现种种主观客观的现象的本识。自本识所变的识有九种 (身 识、尘识、用识、世识、器识、数识、四种言说识、自他异识、善恶生死识), 离此九识、主观、客观、六道、三界, 无一可说的。于此显识上分别着差别现象的,即为“分别识 ”。成为分别识的根本的,是“我”的思想,这叫做“有身识”。然而若要说“我”的思想自何而起的,就有三种“受 者识”。受者识有细品意识的阿梨耶识,中品意识的阿陀那 识,粗品意识的前六识 (意识与五识) 的区别。陀那的七识 误认阿梨耶的八识为我体,因此造善恶业,流转于生死 (陀 那是阿陀那,译作执持)。 又熏习有执着分别的熏习和观习 真实性的熏习两种。第一种的熏习,熏种子于阿梨耶识,又在 203页 未来生显识,现差别的世界。这样地显识生分别识,分别识 生熏习,熏习生显识。如是辗转,至于生死无穷。观习真实性的熏习,就是观察三种无性,消灭迷的根本──阿梨耶识 ,并显识。若分流转还灭的二门观察它,前面执着分别性的 熏习,就是流转门,这便是唯识的积极的说明,也可说是当于“十八空论”的所谓唯识方便观。观习真实性,是还灭门 ,当于龙树的空无相说,也可说是所谓唯识正观吧! 所谓三性三无性,在后世的法相宗,却是一般所说。然 若拿唯识来说,则为方便唯识之心得。而正观唯识的三无性,便有几分似乎不重要的样子。但古代则不全然。三性和三 无性为表里的关系,而且唯识说的目的,全在这三无性。正 观唯识之名,便是十分表示其实的,三无性论是如它的名称。说三无性的道理,对于分别性、依他性、真实性的三性。 明其“空”理,说相无性、生无性、实无性的三无性 (对于 遍计、依他、圆成的三性,说相生胜义的三无性,同于一般的所说。) 要之,一切万有,皆因缘所成,假集形态而非实体,这 便是对于依他性 (依于他者,为因缘事) 的生无性说。因为 自己没有实体,要靠因缘的力而生,所以叫做生无性。然对 于这种假成的万物,生出爱着憎怨的思念。独自苦乐者,皆由于认定这样实体的实在,向着假成的万物,随意分别,故 惹起了喜怒哀乐的情感。阐明这个道理,便是转分别性的迷 惑,说无相性的。毕竟凡夫有两种的迷见,例如误绳为蛇,惊骇的跑走一样,以万物为使我喜怒哀乐的存在,这为第一 种迷见 204页 。虽知道不是蛇是绳,但不知道绳亦是囗草所集成的假想一样,不晓得外界的万物是因缘的假成,这为第二种的迷见。 第一 (蛇) 不用说是空,第二 (绳) 也是没有实体。第一空 ,第二也空,一切万事皆空。但是唯在最后有亡言绝虑的实体,这种实体,既然是亡言绝虑,所以叫做真实无性。 以上所述的,就是唯识和空无相说,有不可离的关系, 绝不是相反对的教义。并在世亲的当时,固然不反对龙树菩 萨,且一面说唯识一面谈空的。至于后世把世亲的唯识说,叫做有宗,而以为有宗和空宗是相反对的,是属于后来的事 的大略。“转识论”云:“如s,不离两义:一、能分别, 二、所分别。所分别既无,能分别亦无,无境可取,识不得生。以是义故,唯识义成。何者立唯识义,意本为遣境遣心 。今境界既无,唯识又泯。是说唯识义也。”释云:“此境 识俱泯,即是实性。实性即是阿摩罗识。”阿摩罗译为清净,指真如而言的。遣境留心者,是一往的唯识。真的知识, 是境识俱泯。冥合于清净的阿摩罗的真如所以说:“由境 无识无,故立唯识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