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佛一味话禅
[南昌]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
名山雄秀,佛茶味醉。
游览武夷山四大乐事:“登天游、乘竹筏、赏茶艺、品佛(岩)茶。”游人们登上天游峰,远眺武夷风光尽收眼底;乘竹筏畅游九曲十八湾景色;观赏茶艺,武夷禅茶道馆是游人最为悠闲去处。一杯金佛茶在手,淡淡天然味,悠悠佛茶香,从而得以品尝武夷岩茶真味。为此,武夷金佛茶道,为游客奉献“武夷禅茶三昧”希望游人能以平和、宁静的心情,领略“茶佛一味”的真谛。
武夷山之茶业,创始于山中僧侣仙道之流。茶与佛,因缘深长。查有史以来,寺院僧家,禅多茗饮,有释门必有佛茶。“客来不屑问丹井,惟爱佛茶煮石泉”。
《宋朝事实类范》书载:“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唐朝以来,武夷山有一百零入寺,恰合“茶寿";兴建在三十六峰七十二若的峰麓岩巅。山中寺院林立,殿宇鳞比,松柏苍翠,清流潺潺。“六六奇峰摘灵芽,三三秀水烹龙团。”是峰皆有寺,是岩皆产茶。 金佛茶源于古代寺庵院观的“供佛茶”。知唐代天游观的“洞宾茶”、宋代白云庵的“金佛茶”、慧苑寺的“铁罗汉”,元代止止庵的“白鸡冠”、冲佑观的“石乳”、明代天心寺“半天鹤(腰)”,清代磊石庵的“水金龟”和天心寺闻名海内外的“大红袍”等,无不出自僧侣仙道之流,先后为武夷山的佛茶。佛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品饮、斗茶而推向社会,成为独树一帜名茶。
武夷山寺庙多于新茶采制后,设茶宴与文人、信士、僧众结佛缘。聚饮同时论佛谈玄。唐武元衡,《请圣赍法师晚青茶会》诗:“禅廷一雨后,莲界万花中。时节流芳墓,人天此会同。”唐宋以降,茶会仍保特“饮”、“谈”的传统。据《朱文公文集》记载:朱熹青年时代,在五夫里常赴开善寺茶会。住持和尚圆悟号旨庵,平时闲下常设茶宴,约朱熹赴会品茶吟诗、谈经论佛。后来圆悟圆寂时,朱熹写了唁诗:“一别人间万事空,焚香溣茗恨相逢。不须更活三生石,紫翠参天十二峰。”清?金农《石淙院与禅人茶话》诗云:虚空同瞑坐,竖拂老禅师。一夕庄严经,三生茗果期。”
佛门僧院,常常是佛乐声声,隐隐传出诵经念佛之音,香烟袅袅,不时飘来细细茶香。在幽静、稚致、清寂、古朴的禅堂里,“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寺院僧尼用茶供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经论佛,修心养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也就是佛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道。
武夷禅茶道是以茶为饮,道为序;茶道指品茶的形式、方法、功能、意境以及由此而伴生的有关礼仪和修养。所谓茶道乃饮茶之道,悟养心之道,得茶之精神。借皎然对饮茶之妙趣,出神入化地描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洗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武夷山禅茶道程序,蕴含着“三三凝道语、六六悟禅机”的法语,安排了三昧三十六道品饮程序,供宾客信士欣赏和品尝。
武夷山禅茶三昧(程序)
茶禅一味:
禅乐迎宾、茗涤俗尘、莲步入场、金佛升座、梵香顶礼、祈降甘露、参禅止观、虔诚事茶、清茶献佛、佛茗敬客
金佛茶缘:
理煮灵泉、流云拂月、金佛临凡、银河落天、佛柳拂花、重洗仙颜、普降甘霖、净瓶滴水、五福呈祥、天开紫气、陶然沁芳、鉴赏汤色、初品奇茗、啜香咽甘、再酌甘露、怡情悦性、三斟玉茗、禅悟岩韵、乌龙戏水、谢茶结缘
茶我合一:
无我茗饮、自我泡茶、人人奉茶、四方品茗、领悟茶德、功德圆满。
武夷山禅茶三昧演示(讲解词)
第一轮茶禅一味
禅堂扬起悠扬的佛乐。“济人茶水行方便,悟道佛门洗浴尘”,宾客们在“茗汤处”洗脸净手,意在进入佛地,洗涤俗尘,表示圣洁。宾客洗手后陆续进禅堂入坐静候问茶。
在平和、优雅的佛乐声中,住持、僧尼、沙弥,身披袈裟,穿海青、着慢衣,僧尼甲端佛茶,乙捧佛泉,二沙弥端茶具,轻移莲步,步步生莲,鱼贯进入禅堂。何谓莲步?莲者又名荷,古代称“花中君子”,名列众花之首。花未开时包着花蕾的叶片为青绿色,称为青莲。”“青莲”与“清廉”同音,含内心清廉之意,与茶德的廉字居首,心心相印。禅堂上悬挂的观音菩萨是佛国众菩萨首席,她是端坐在莲花台上,可见莲步的莲,具有特殊的含意。众尼的莲步,拐弯走的是直角,佛家认为无方不圆,也即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修到功德圆满,需要行走有方,拜佛有礼,参禅有恒,行走坐卧,皆成佛理。
进入禅堂,住持、僧尼、沙弥按次序于拜垫前站立。住持接过金佛茶,双手端与眉齐,礼拜,放在佛案左边(中间是香炉、净瓶、长明灯)再接过佛泉,双手端与眉齐、礼拜,放在佛案右边。
金佛茶是古代永乐禅寺、白云庵的供佛茶;宋代为北苑贡茶,龙团凤饼的“斗品”。明朝罢贡龙团“不在朝中伴皇驾,脱去蟒袍换袈裟。”返朴归真,隐归武夷山“济世疗疾”为佛茶,佛界视为“神茶”。武夷山佛茶选育制作中心,本着寻源求真,搜尽武夷得真本,经精心选育培植,科学研制,通过茶史论证,专家鉴定,使佛茶重现,再显神效,'96-'97年获得全省优质茶和名茶奖。
住持右手抽香,左手三指在前,右手三指在后,持香在油灯上点燃,二指夹香,双手顶礼,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将香插于炉中,退回拜垫前。标准的佛教拜佛仪式:两足呈八字形站立,曲膝弯腰,右手按于拜垫中央代表佛,左手按于拜垫上方代表法,右手从中央移至右上方与左手并齐,两拇指相接,掌心向上翻莲花掌,五体投地,头磕于拜垫上,心中想着为众生接福接寿;左手接福,右手接寿,收掌虚握,手心向下,心想将福寿施于众生。
多福多寿,是人们迫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共同心理。古代曰五福,是长命、富贵、健康、道德、平和的寿终。五福寿为首,礼佛三拜,为众生祈求福寿双全、福寿万代。与中国茶道、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是一脉相承,意蕴相通。 住持行到供桌前,合十行礼,右手取净瓶,左手仰鉴“慧力智”三指,右手移净瓶放于左三指上,取瓶中的柳枝,用柳枝蘸水点洒佛泉,绕壶三匝,然后再用柳枝蘸水在茶具上点洒甘露。
佛教教义含普施甘露,普渡众生。古人说:“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悟的诸佛”。而迷与悟,惑与觉只在吾人方寸间,佛法是使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的法门。茶,古时亦称甘露,先苦而后甜,其滋味在于自我品尝,而难以明示,再加以品饮者的精神寄托,似乎就很容易进入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这就符合佛教觉、悟、参禅明义和“涅槃清寂、超脱轮回”的佛法主张。
“智者悟禅,清茶一杯,迷者悟禅。经书万卷。”礼佛三拜,住持僧尼,参禅入定。
禅定是佛教基本修持方法:禅是“静虑”之意,“定”是指心专注一而不散乱,坐禅要做到半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且又“过午不食”。而茶叶性杂、醒脑提神,利于佛教修炼“静定”。佛教天台宗提倡“止观”,“止”为静坐,“观”是沉思;禅宗提倡静坐思维,以期大彻大悟。茶适应僧尼坐禅时,消除疲劳,激励精神,防止磕睡,从而达到止息杂类,安静沉思,“静心”、“自悟”。所以佛家把茶叶视为“神物”,历来倡导饮茶,这便呈佛茶的功效。
住持、僧尼甲乙坐禅入定后,沙弥尼就开始做好泡茶的准备工作。将佛泉入壶,生火烧水,洗壶及“三才杯”。待泉水初沸、汤壶洗盅,将整洁的茶具放在主泡茶的僧尼俩的几上。僧尼开静,持壶以“银河落天”的高冲妙法,冲水入壶刮沫胁盅,向摆好的“三才杯”分茶,有普降甘霖,佛瓶滴水的妙法,使金佛茶具有“佛”的含意。
敬茶的顺序,首献佛祖,次敬天地,然后敬主持师。住持双手接过僧尼甲送到的“献佛茶”,将“三才”端与眉齐端放在佛祖桌上。僧尼两各端一杯放在左右,此为敬天敬地。僧尼再端茶一盅放于住持几上,双手行合十礼。
佛茗敬客由沙弥尼一手端托茶盅,一手行礼,端茶放于座上。宾客在接受佛茶前,端目平视,双手合十,行合十礼,而不用手去接茶,让“三才杯”放在桌上,等住持举盅向宾客示意举盅品饮时,宾客才端盅品尝。这时,问茶者心境要平和。一杯佛茶在手,氤氲飘飘、慢慢细品,徐徐入口,甚觉齿颊留香芬,喉底生津,领略佛茶,可谓妙不可言。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述,在武夷山佛寺品尝佛茶写道“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速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诗人游武夷品佛茶,深得个中三昧,领略了佛茶的韵味。
在细心品茶过程中可以谈佛论经,赞美佛茶,畅叙佛缘。尔后,沙弥尼,按次序收杯。
第二轮 金佛茶缘
“天下名山古刹多,自古高僧爱斗茶”。武夷山向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著称,也是我国古老佛茶产地之一。山中僧侣仙道不仅善于种茶制茶,而且善于用茶品茶。
金佛茶道讲究宁静清逸,不仅仅是感观上享受,而且也是精神上高层次享受。体现其清、幽、神、奇和廉、美、和、敬的内含和美感。
金佛茶缘程序安排如下:(由茶道表演者口释)
理煮灵泉:泡茶与水质关系很大,选用武夷名泉之一,灵峰泉具有清心保健作用,是稀有的难得的泉水,是泡茶水中的佳品。煮出之水无杂味,无腻味。
流云拂月:泡茶之前要洗净茶壶、茶杯,当水壶中发出若松涛之声时,淋壶烫盅,使之受热升温,有消毒杀菌,预防其他气味混杂,使壶杯更加清洁。
金佛临凡:净壶烫杯后,呈示金佛茶永乐真品让客人观赏,闻其茶香,用银匙挑粗者入壶底,细者放壶上。
银河落天:佛茶入壶后,提起盛开水的壶高冲注入,使茶叶上下翻动。但不能直冲壶心,不能断断续续,这样茶香滑而无涩滞,冲水量以满而不溢为宜。 佛柳拂花:冲水后,茶沫浮起,滥于壶面,用壶盖似春柳拂动,轻轻斜刮去表面上的白沫,使茶叶清新洁净。
重洗仙颜:壶盖盖上后,即以热汤浇淋茶壶,洗净壶表,又能提高壶温,似与金佛沐浴。
普降甘霖:斟头道佛茶时,朝排好的杯先斟少许,然后依次均匀轮回朝各杯斟茶,均匀沾及,以免浓淡不一。
净瓶滴水:壶中茶水剩少许时,则往各杯点注。似观音菩萨的净瓶点洒,普渡众生。
五福呈祥:呈茶讲究礼节,应先敬长者,接受茶叶不必起身,合掌注视。敬茶时右手拇指、无名指扶茶托,食指压茶盖,中指扶杯,小指靠底,这样端“三才杯”,既稳当又美观。
天开紫气:茶盅的盖为天,托为地,盅为人,叫“三才”。天开紫极(武夷摩崖石刻),紫气东来。左手托盅,右手掀盖,紫气氤氲,嗅闻到一股“淡淡天然味,悠悠佛茶香”。
陶然沁芳:吸入芳香、凉爽气味,令人有喜悦、舒足的感觉。
鉴赏汤色:先嗅其香,再看其色。认真观看茶水在杯里的各种颜色。
初品奇茗:金佛茶是佛界奇茗,观色之后开始品味,品茶是精神感应,因而要慢酌细啜,徐徐入口,这样才能品出佛茶真味,领略情趣。
啜苦咽甘:茶苦而后甘,其滋味本身在于自我品尝,茶圣陆羽说“啜苦咽甘”是指啜饮茶后,苦茶在咽部回甘的程度。
领悟岩韵:金佛茶系武夷岩茶,品饮岩茶首重岩韵,岩韵者即岩骨花香。花香易解,岩骨乃佛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领悟岩佛茶的韵味即“活、甘、清、香”。对这四字应领悟为“活”者润滑爽口而无滞涩感,“甘”者指饮后回甘速度、程度、部位而言;“清”者指清而不俗,无杂味异味;“香”者茶香之高低、长短、锐幽、浓淡及品种香而言。
乌龙戏水:选一条索紧的茶叶.放入杯中.斟满茶水.仿佛一条乌龙在戏水,好似宋代分茶僧冲泡妙手能幻成花鸟虫鱼之象。
谢茶结缘:住持下座与宾客谈茗论茶,宣讲“信奉人与人之和美,人与人之和谐,人与社会之和静”。这是佛茶之精神,茶之风韵。
第三轮 茶我合一
茶道进入最后一轮,行无我茶会。“无我茗饮”之无我,乃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佛说“人无我”,他是说,人自身没有常恒的主体;“法无我”,他是说,世界上组成各类事物的基因,也不断变迁,没有恒常坚实的自体。佛典《楞伽经》用无我之观,其意在消灭一切人们妄想之现象,而达到清静境界。1991年10月在武夷山慢亭举行的《国际无我茶会碑祀》云:“无我茶会之精神,座位由抽签决定无尊卑之分,奉茶到左,饮茶自右,无报偿之心,超然接纳四方之茶,无好恶之心,尽力将茶泡好,以求精进之心”。为此,“无我茗饮”就是每人自我泡茶四杯,三杯奉给左边三位茶侣,一杯留给自己,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庄子)说:“至人无已”,指德行修养至善之人,也就能达到忘我的程度。正如茶圣陆羽说“茶味至寒,可以疗疾,宜于精行俭德之人”。
中国茶道是“和、敬、清、寂”,佛茶道在“无我茗饮”中又达到一种禅的境界,进一步体味“茶禅一味”(茶佛一味)的真谛。
“领悟茶道”:体味“无我”意为世界上一切人和物均无永恒不变的主体,它们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仿国际无我茶会的茶道。“无我”就是要消灭人们一切妄想,达到清静境界,而佛教禅宗,把茶与禅结合在一起。我佛茶道提倡“忘我”,无私地达到修养至善,提倡和平友好,以茶会友,促进人与人之间友善。
武夷山自古是儒、释、道三教名山,有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这就不论儒家、佛界还是道教,对待茶文化有着无可言喻的一致性。现代茶界泰斗庄晚芳教授将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具体地说:廉:廉俭育德。清茶一杯,以茶代酒,以茶敬客。美:美真康乐。茶真形美,器净水甘,环境幽雅,讲究茶道,美化生活。和:和诚处世。人间万物,以和为贵,清茶一杯,以茶联谊,德重茶礼,修身养性。敬:敬叙为人。清茶一杯,相敬如宾,敬老爱幼,安定祥和,文明礼貌。
禅茶道进行到此,礼毕。祝君好运!
福建著名作家(武夷山市委书记)陈祥龙在《武夷新曲》文集中写道:“武夷神茶/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是有价值的/然而,迷信传说绝对是个错误/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武夷茶的神韵,绝不仅仅在于这两丛古老的神茶/不信,请到武夷山来品茗吧!”
金佛俨如在
岩茶永飘香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