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实修体系(三)
佛教瑜伽士陈健民英语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笔录
汉译:张淳焠
校订:林钰堂
教敬礼 五方佛
第二章 修习佛教禅法的确实与终极目的
由三乘法轮精舍到陈先生的关房约有两英哩半的距离,并且几乎都是下坡路。我们在艳阳高照下出门,半途中却开始下雨,我们撑着雨伞,加快脚步,沿着滑溜的街道下行。两侧的水沟喧哗地喷涌着脏而棕色的水。这场阵雨必定会把噶伦堡彻底地洗涤一番。这个景象不禁令记述者联想到一个比喻。正如路上的男男女女挤在屋檐下避雨一样,许多人寻求不稳定的庇护:短暂的逸乐、无用的苦行、低层次的神祇、救主、以及假设的造物主。关于错谬的妄想,他们恐惧并且慌忙地避开能滋生利益的法雨。只有少数人能无畏地依此带来安乐的教法前进。愿一切众生都能净除莫须有的恐惧,并且享受此轻柔法雨,因而得以佛法净除一切垢秽,使众生的心皆能如被雨水冲洗过后的噶伦堡一样的光洁。心中一边如此作意,转眼就到了‘五槐茅蓬’。陈先生穿着蓝色宽松的中式外套及长裤,圆圆的头上戴着瓜皮帽,手中旋转着银质的‘法轮’,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他很同情我们遇雨,虽然我们不把这场雨当一回事,他仍很关心我们淋湿了的僧袍,又试着帮尊者(译注:指桑格那卡喜达)拧干衣服。陈瑜伽士看来格外的高兴,一点都不像西方人通常所认定的,隐士都是严峻的圣人。他时常露出柔和的满脸笑容。他的笑、他的泪,都是真诚、不造作、而完全发自内心。他如此展开他第三次的开示:㊣佛教天地版权所有㊣ ㊣
佛身为一位闭关修行者,我未曾与西方的佛教界有直接的接触,但有一些欧洲或美国的佛教徒曾访问我,因此我知道一些他们的想法。我也和世界许多地区的佛教徒有信函往来,因此经由书信或造访我已接触过许多西方的佛教徒。首先,就我们要讨论的‘禅修的目的’这个主题,我先依人们的观念来做分类,然后再来检讨他们的错误。依我之见,可区分为三类:佛
第一类人,是穿着袈裟的僧人、僧众及沙弥。可是有些出家众仍从事世俗职业,而没有完全出离。您们二位皆是来自西方的大比丘,并且持守戒律,这两件事本身已是相当稀有的,与他人相较之下,则更为难得。现在(译按:1962年)西方的国度里仍然只有极少的比丘众,并且他们多半以修习小乘法为足。难以见到不以只学小乘为足,而加上进修大乘教法的。而要找到像你们二位这样,不以修大乘法为足够,因而学习和修持金刚乘教法的人,更是极为稀有。中国的《大藏经》虽含有许多大乘的教法,但西藏的密宗经典并未完全译出来,因此我们在此谈三乘佛法的禅修,还是可能有些利益的。我将试着把在这三乘中的整个佛教禅修的体系都论及,使你们听完后,就像是自己读了整部《大藏经》一般。
㊣ 关于禅修的书籍很多,却没有将之系统化地介绍,所以一般人很难正确地掌握要点。甚至有许多比丘在三乘佛法中徘徊不定,对于什么是应修的、什么是不应修的,充满疑惑,迷失而不知正确的途径。 ㊣
桑格那卡喜达比丘可以赞赏为少数彻底了解三乘佛法的僧侣之一,所以他把他的精舍命名为‘三乘法轮寺’。 ㊣
此时尊者插说,其实寺名不是他取的,而是著名的宁玛派的大师切处桑结多杰仁波切早就预言了此寺的落成,也先为它命了名。这位大师为他印证他原先已有的想法说,佛法中的种种乘是相辅相成而总合为一个整体的。虽然许多西藏的善知识们都抱持这个观点,但正如陈先生所说,藏传佛教以外的地区,很少有僧人有此见地。
在此小插曲之后言归正传,陈先生继续谈到第二类,就是西方的佛教学者:
正如我在前一章扼要提到的,西方的学者已经著述或翻译了许多佛教典籍,但他们大多不是佛教徒。他们感兴趣的是佛教的理论,而不是修持佛法。即便是佛教徒的学者,也往往对于禅修少有强调。佛教禅修不只是理论,它是需要实修的。所以,我们这一些谈论对学者们应是特别有益的。
第三类则是一般的俗人,有些是佛教徒,有些是非佛教徒。有些人虽已尝试依佛的教导修行,可是因为邪见或误导,即使是佛教徒也常常是盲修瞎练。这类俗人占了人口的大多数,所以他们自然地就犯下最多的谬误。
A.禅修方面的错误
现在我们来检讨一下上述三类人所犯的错误。分别条列如下:
(1)第一个错误是没有出离可做为他们禅修的坚固基础。我经常收到美国的来信,那边的第三类朋友们说,出离对东方人是容易的事,但对西方人却很困难。他们抱怨说在西方有那么多东西得放弃,所以就变成更难以出离。我答覆他们说,更要注重出离,才是正确之道。小孩子若觉得数学难学,但又想数学有进步,唯一的办法就是更加用功。修习出离也是如此。我们如果觉得出离是困难的,就应该勉力下大功夫来克服自己的执着,使自己能完全放弃它们。上述的第二类人通常不关心禅修,即使如此,出离对他们也是重要的。他们拥有学术的高位、职业、头衔和名望;这些他们都应当能无执地放舍。
至于第一类中,也有一些僧人尚未放弃世间的职业。陈先生于此提到一位美国人的名字。
尊者说相当多的西方佛教徒对于僧人生活的意义非常不清楚。有些人根本不是恪守独身主义的僧伽团体的一份子,却也自称为‘比丘’。在锡兰也有许多从事教职和医疗工作的‘比丘’,而此等工作和佛法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况且这些工作并不需要先成为比丘才能从事。关于东、西方的这类人士,听者评论说:‘如果他们不能放弃他们的职业,他们就一定会放弃戒律。(译按:通称‘破戒’或‘犯戒’。) ’
陈先生接着说,他不打算再多谈出离了,因为这个重要的话题已在前面相当深入地谈过了。为了利益上述的三类人,他再次强调:‘如果他们不出离,他们的禅修就不会好。’
(2)第二个错误是以为藉着禅修,可以增加体能和力量来造作恶行。但是修习禅定的目的是要净除一切罪障。这类人因为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常造作不善业,变得容易紧张,所以才想到习定。他们稍为从事禅修,得了一点轻松,又恢复强健,便又造作恶行,感受紧张,如此周而复始。这绝不是修习禅定的目的。
(3)第三个错误似乎最常发生于俗人之间。通常他们没有得到有智慧的师父(善知识)的指导和传授,因而无法获得正确的修行体验。在没有善知识指引的情况下,他们只试图由书本中得到所有的消息。在这种方式下,禅修不被视为是宗教性的,却往往只是为了保健而从事的。缺乏善知识的指引,没得到正确的教授,再加上错误的目标,这样的禅修是没有基础可言的。㊣佛教天地版权所有㊣ ㊣佛教天地版权所有㊣
(4)有些人认为禅修只是一种心理的事情。因为有这种见解,他们便不注意练习正确的坐姿,如跏趺莲花坐姿。他们对于习定时的坐姿七条件(译按:通称‘七支坐’)毫无概念。这些条件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依人体由下而上的次序简单陈述于下(请参阅第七章及第六章):㊣佛教天地版权所有㊣ ㊣佛教天地版权所有㊣
(a)足盘双跏(莲花坐姿)
㊣佛(b)手结定印(手置于大腿上,依不同的修法而结不同的手印。)
(c)脊柱挺直
(d)颔压喉结
㊣佛(e)两肩后张(肺部才能舒展)
㊣佛(f)舌抵上颚
㊣佛(g)目视定量(眼半开并且目光定于修者前方十六指宽处)
㊣佛忽略七支坐姿而认为禅修只是用来训练心使之宁静,这是错误的。也必须考虑到身体的姿势和训练对心的影响。小乘和大乘的禅修着重在心理方面。安定心灵的活动和发展觉照内观。但在金刚乘里,禅修则是身心兼顾,因为心与气在密续的修法中都是必备的(此处的气属于身的方面)。因此在大乘和金刚乘的禅修中,身体的姿势必须是完善地安排好的。
㊣佛(5)第五种错误是,有些人广泛地涉猎种种宗教里探讨禅修的书籍,东拼西凑地想独创一个体系;要不就是被读到的种种法门所分心,先试这种法门,接着又试另外一种,经常在换来换去。这类的人是无法深入禅修的,而且他们的修习不会达到佛法的证德,也达不到佛法外的任何目标。
(6)许多西方人的生活使他们紧张,所以他们觉得需要维持健康、增强体能,或者赚更多的钱,并且成为广受朋友们,尤其是异性的欢迎。禅修的真正目的—达到正觉的出世利益—他们不是不知道,就是置之脑后了。对于神通的追求也属于这类的错误,甚至连年轻的比丘都渴望有此能力。 于是陈先生提到有一位沙弥在出家前,曾去找尊者,希望能得到‘他心通’或是‘天耳通’。尊者说:‘他从英国带来以帮助他获得这些神通的水晶球还在我这里呢!’所有这类的禅修目的都是错误的。
(7)第七项错误是在于把佛教当作是全然的无神论的想法。有这种错误想法的人不相信有任何神祇会在打坐习定时保护他们,或者助他们遣除障碍。这类人士难免遭遇魔难,而后必须停止禅修。他们的错误是以为佛否定了所有神祇的存在。佛陀确曾否定了有一位造物主或一个全能、绝对的神格的理论;这类说法是错谬无知的念头。佛陀当然知道在生死流转中,有许许多多比我们人道寿命更长,福报更大的天道众生(天人)存在着,并且祂也经常对他们说法。许多天神随后成为佛法的卫护者。例如,经典中记载印度教的三大神(大梵天王、遍入天(音译:毗湿奴)、大自在天(音译:湿婆))全都皈依了正觉佛陀。诸如此类的大威力是可以祈请来保护禅修者的,所以完全否定对祂们的信仰以及祂们可以给我们的帮助,是很大的错误!
㊣佛(8)有人说:‘佛教是无灵魂主义’,他们不但否定其他宗教所说的绝对的灵魂,也否定有一个依条件而生起的神识存在。佛陀虽然破斥有所谓的绝对灵魂的存在,但并没有说依条件而存在的神识的看法是错误的。佛陀告诉我们揣测如何把绝对的灵魂与绝对的真神合一,是错谬之见;但是却没有否定一个依条件而存在的神识(通常被看成是一个人格的延续)。佛陀的教法是中道、不落于两边的。如果我们不能见到这个依条件而产生的‘神识’(第八识自我),我们怎能了解它呢?更遑论要否定它了!进入甚深禅定中,我们可以看见这个第八识我,我们必须透过无我空性的正见,来把它连根拔起。如果在相对的条件状况下都不承认它的存在,那么如何去看到它,甚至消除它呢?
一般人不能深入定境,因为他们的心一直受六识所生起的影像所困惑。只有在进入甚深禅定时,才能经验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它就是一般人执以为我或神识的不净藏识。在我们能依空性正见把第八识转化成佛智之前,我们必须先看到且辨认它。(原注:依据唯识宗的教理,另有一个清净的阿赖耶识,但最高的中观见教理却不如是说。)在我们实修前,我们至少必需知道有一个依条件而存在的神识,才能根除它。一般人的心习于散乱,根本无法发现到这个第八识我,因此不应错误地否定其存在。
㊣佛(9)再来指的是对禅宗有错误的见解。有些西方人误以为禅宗的教法中是不讲因果法则的(梵文为hetu-phala,因缘法),而且他们可能还会衍伸到认为因果法则是假的。他们便试着效法一些古代中国禅师的行径,否定因果;殊不知禅师的言行和一个初学的凡夫应持的学法态度是有天壤之别的。有一个僧人自以为是禅师了,因为他误导了问法的人,否定因果,所以五百世堕为野狐身。对凡夫而言,因果法则是真实不虚的,对此法则的否定只会使他们惑乱而已。证悟的大禅师们所教授的最高真理是一切非缘生亦非非缘生。对于这些禅师的开示,我们必须仔细分辨他们究竟是站在相对真理的层次说的,抑或是站在绝对真理的角度说的,才不会造成误解。因此,在解释经或论的文义时,要非常谨慎。切不可断章取义,也不可‘依语不依义’。
(10)这是最基本的错误:对于佛教习定禅修的最高目的的无知。以下我们便针对此项仔细地讨论。
B、禅修的真正目的
㊣佛上述禅修的错误目的是依其粗显到细微的次第渐近说明的。现在我们要扼要地讨论修习禅定的积极目的。
㊣ (1)想修习佛教禅法的人必需先要有很好的佛教理论基础。对于经论等有了透彻的理解后,经由禅修,得到佛教的正见。此时,无论他处于何种情境之下,都不会偏离佛法,身口意的一切行动都是依正见为准则。这是最低的条件。即使一个人已出离世俗,过出家人的生活,但种种世俗的想法,如金钱、名誉、贪欲等仍会不断涌起,这意味着此人尚未能把心投注在佛陀的教法中。 若不能全心投入佛法,以佛法正见为准则,就不可能对佛法有圆满的了解,当然就更谈不上‘正命’了。若能依正命而行,则一切作为都与佛法息息相关,自然也不会做出任何违背佛法的事。因为念念都在佛法上(这对俗务繁多的在家人是很难的事),正见的中心思想得以形成,而佛陀的教示的真义也随之变得清楚。佛对于宇宙人生的开示非常的多,在此不细说。感兴趣的读者请读《陈氏英文小册第29号》,或参看其他有关的英文书籍。
㊣ (2)任何想要在佛法上获得成就的人都应该要具备无为任运的能力,也就是证得漏尽通(贪、爱、无明、不正见四漏完全消除)。六种神通中的其他五种(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及天眼通)只是世间的神通,而不应计及。陈先生笑着说,在西藏有一个很长的故事,我来说一说让你们轻松一下。记述者很高兴听;以下是我们听到的故事:
㊣佛有一个西藏的喇嘛到印度去依止佛教的上师学法,他已经开发了前五种通力,但仍没有成就漏尽通。他听说有一位叫三世智的大师已圆满觉悟,这位很自负的喇嘛想要和这位大师较量神通。当他到了那位大师的寺庙时,正在准备用餐,他很惊讶于这位大师的简朴,因为在火上煮着的只有水和糌粑而已!他心想:‘这位神通大师竟吃这么简陋的食物’。三世智知道他心中想什么,却不声张,只向他要一根汤匙来搅拌锅内的食物。他搅动了三次,然后盛了一碗给这位喇嘛。这位喇嘛吃了以后,发觉产生了未曾有的快乐,甚至比他禅修时最好的境界还要殊胜。这时他的傲慢已消除了一半,但还留有一半。他问这位大师说:‘可不可以请你和我较量一下神通?’
这位大师回答说:‘我已老迈,不过我有很多弟子,你就任选一个人和你比吧!’
他环顾了一下三世智的众弟子们,挑了一个很瘦且看起来不像具有不凡成就的徒弟。这个徒弟就问他:‘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较量?’
因为山上的积雪很深,所以这个喇嘛就决定他们两人坐在山巅上,把雪溶成蒸汽。这个徒弟同意了,很礼貌地问喇嘛要挑高一些还是低一点的地方。这个喇嘛心里想:‘我还是坐低一点比较好,这样我才能看到他是否真的有此能力’。他就告诉这个徒弟说他要坐在下方,这位徒弟很尊敬的说:‘我是在你的命令之下才坐到较高的位置去哦’,然后向这喇嘛一鞠躬便爬上山去了。
㊣佛两人坐定后,雪水立刻奔腾而下,往坐在山腰的喇嘛身上倾泻,但雪水并未真正淋到他身上,而是在他头顶上方虚悬着。这个徒弟把雪溶化成水,但他的上师的慈悲,阻隔了大水,免得喇嘛被淹死。一个具有前五种通力的人,碰到了证得漏尽通的行者,他的前五种通力是半点也施展不开的。当时这个喇嘛一筹莫展。可是仅管他的法力是暂时消失了,他仍以为‘或许就是靠我的功力,才能把大水挡回去’。此刻,三世智大师骑着狮子在空中出现(狮子是大智文殊菩萨的表征),劝告这个喇嘛说道:‘不要骄慢,我是来救你的。你还有什么方法来赢过我这个徒弟呢?到我的寺院来,我会给你教法,你会成为我的好弟子’。对佛教感兴趣的西方人通常对神通很好奇,但他们应好好依本书所说的方法修习,努力证得漏尽通,而不要去管前五种通力。
(3)任何想要达到禅修最后目的的行者,应努力证得法身,使自他都能得到解脱。他必需一直努力精进直到证得法身为止。
(4)禅修者也应希求证得圆满报身的清净法乐。(佛的自受用报身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才看得到)。
(5)禅修者也应追求证得救度一切众生的大悲。因修大悲而证得佛的化身(佛在六道中显现或应化的外在、肉身或表相身体。这是佛住世时各种动物、人及天神等,所见到的身体)。
(6)了解六大瑜伽(地、水、火、风、空、识)的道理是很重要的,它可以缩短行者成证的时间到只要十六生便成佛。修习六大瑜伽法可以证得佛的体性身(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
(7)为了更缩短成证的时间,行者应该进求金刚乘的无上瑜伽,尤其是有关第三密灌的修法,因而得以在此生成就大乐智慧身,这是佛教禅法最终极的目标!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