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斷臂與得髓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開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燈前禪影(十一)

斷臂與得髓

王開府 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88.5.7

慧可現存的傳記資料,以《續高僧傳》的記載為最早,也較為可靠。後來各種禪宗典籍又增添了許多傳說,其中最有名的是他斷臂求法,及受達摩付法的故事。這些故事在不同的禪籍中,內容頗有出入,不能完全確定其真實性。不過,既然傳聞的故事被禪者津津樂道,必然具有相當的意義。

有關「斷臂」之事,在《續高僧傳》中是這樣的記載:

遭賊斫臂,以法御心,不覺痛苦。火燒斫處,血斷帛裹,乞食如故。後林(指曇林)又被賊斫其臂,叫號通夕。可為治裹,乞食供林。林怪可手不便,怒之。可曰:「餅食在前,何不自裹?」林曰:「我無臂也,可不知耶?」可曰:「我亦無臂,復何可怒?」因相委問,方知有功。故世云「無臂林」矣。

根據這段敘述,慧可的臂是被盜賊所斷,與求法無關。但是故事後來變成為求法而斷臂。晚於《續高僧傳》約三百六十年的《景德傳燈錄》便如此生動的記載:

時有僧神光者(即慧可)......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參承。師常端坐面牆,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髮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師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師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師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師遂因與易名曰:「慧可」。

這個故事顯示慧可求法之堅毅,「求道敲骨取髓」也暗示了慧可後來終得達摩之付法,間接也穩固了慧可在初期禪宗傳承之地位。慧可的「立雪求法」,也讓人想起後來宋代理學「程門立雪」故事。根據《朱子語錄》,程伊川的弟子游酢和楊時,初次去見伊川時,伊川閉目而坐。兩人侍立在旁,不敢驚動老師。後來伊川醒來說:「你們還在這裡啊!可以走了!」他們走出門外,積雪卻已經盈尺了。慧可的立雪,表現禪者求法忘身之堅忍不拔;程門的立雪,則顯示儒者尊師重道之恭敬溫馨,可謂同工異曲。

至於受達摩付法之事,《景德傳燈錄》是這樣記載的:

(達摩)欲西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蓋各言所得乎!」時門人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師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 *(請造字從門從三人)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後,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這裡達摩說「汝等蓋各言所得乎!」,其中「蓋」字通「盍」字。《論語》中孔子就曾問弟子子路、顏回說:「盍各言爾志!」又有一次,子路、曾點、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也問各人的志趣。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先說。輪到曾點時,曾點慢條斯理地彈完瑟,說:「我和他們三人不同。」在孔子相勸下,他才說了一段潚灑悠遊人間的話。四人說完後,孔子對前三人都有評語,唯獨稱許曾點說:「吾與點也。」達摩與弟子問答的情境,與此有些類似。

達摩對弟子四人的造詣,分別用皮、肉、骨、髓來作比喻,這是表示一層深一層之意。基本上四人都顯示了對無執無著之空的體悟,所不同的是空之深淺罷了。道副能體悟文字的空性,但還著眼於文字與道(空性)的分別。尼總持已能超越文字,直接見到空性實相(佛國),也能不執著於「見」,但還有「見」與「不見」的分別。道育則體悟一切法空,無一法可得,但這還有「空」與「不空」的隱約相對。祇有慧可無所說示,「空」與「不空」平等不二,非任何言語所能表詮,所以以不表表之,這才空得究竟圓滿。慧可的「依位而立」,也象徵究竟圓滿的空性,是不離當下,而為本來具足的。達摩的印可與付法慧可,其理在此。

慧可的默然,也讓人想到維摩詰居士的一段精彩演出。《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中,維摩詰問眾菩薩:「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當各位菩薩都說完,菩薩們就轉問文殊師利菩薩,他回答說:「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然後文殊師利反問維摩詰,這時維摩詰卻是「默然無言」。於是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維摩詰的「默然無言」;慧可的「依位而立」,都體現了真正的不二境界。這時一切文字語言都派不上用場,其實說它是「不二」也是多餘的。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得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究竟地說,維摩詰和慧可的默然,雖無言說,卻非無所示。以不答答之,也是一種回答。然而不答,即是要人離開語言與問答,離開一切二分法的戲論,而直契實相與法性。這是答而不答,不答而答,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