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二谛义为龙树学的核心思想(下)
(二)空,确为佛法之特色,般若经典即是以讲“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空性说为其核心教义的。前面说过,般若的空性说,主要是对阿毗达磨师讲“有”而说的,所以《解深密经》便说初时的“阿含”和二时的“般若”都属密意言教,并非了义之说。[14]当知龙树处处宣讲“毕竟空”,仍然是密意说,就是在当时的学者对此也没有如实理解,便认为龙树只是讲空,而不讲有,这样便破坏了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于是便反问龙树说:
“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证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以无是事故,则无四道果,无有四果故,得向者亦无。若无八贤圣,则无有僧宝;以无有四谛故,则无有法宝;以无法僧宝,亦无有佛宝。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15]
意谓若讲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那么就没有生和灭,如是也就没有苦、集、灭、道四圣谛。因为“生”是属世间,即四谛中的“苦与集”;“灭”是出世间、涅槃,即四圣谛中的“灭圣谛”,由修“道圣谛”而证得的。没有四圣谛也就没有四沙门果和四向果,没有此八贤圣,也就没有僧宝;四圣谛是法,所以没有四谛也就没有法宝。没有僧宝、法宝,也就没有佛宝。总之,讲一切皆空无所有,是坏因果的,是没有十善道和十恶道之分的,由此也毁掉了一切世俗之法。所以讲“空”是不对的,而应讲“有”。对于这样的见解,明显是没有如实理解“空”义,是对龙树“毕竟空”的误解,所以龙树辩驳道: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16]
意谓说龙树只讲空,不讲有,这样的人实际上不知道什么是空相,不知道以什么因缘而说空,也不知道什么是空义。不能如实理解“空”,所以便生如是疑难。当知三世一切诸佛说法,随众生机宜而有二种,即依世俗谛说和依第一义谛说。若不能以此二谛来通达佛法,则不能真正悟入佛法的真实义。因为第一义谛是依世俗谛而建立的,涅槃又是依第一义谛而证得的;毕竟空即是二谛中的第一义谛,是依世俗谛的“有”而建立的。所以龙树说毕竟空是针对执“有”的人而说的,若固执毕竟空,这样便是“不能正观空”,是钝根人,犹如不会捉毒蛇而反被蛇之所咬。由此可见,毕竟空并非龙树立教之本怀,也不是贯穿其一代学说的关键,而应该是二胜谛。
(三)关于龙树的中道说,传统说法是“八不”,笔者认为并非如此,而是指二胜谛贯穿空有的缘起法。因为从因缘所生法,本性是寂灭的,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既是如梦幻泡影,则不能说它是绝对的有,也不能说它是绝对的空。从如幻的相状上讲是“有”,是世俗谛;从寂静的空性上讲是“空”,是胜义谛。空与有的统一便是“中道”义。而“八不”仅仅是从毕竟空的第一义谛上讲的,并不能说它是中道,这是显而易见的。就此,笔者将有专文论述,于此不赘。
(四)《大智度论》说:“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17]邪见虽多,但总的来说不外二类,即执有和执空。若人只观毕竟空,则认为一切都是空,无罪福报应,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著,于毕竟空生种种过”,[18]是因为只重第一义谛,不重世俗谛所致。惟有世俗与胜义并重,做到空有不住,才能悟入佛法的真实义,而远离断常二边。由此可见,贯穿龙树一代学说的关键不是毕竟空,而是二胜谛。
(五)如来(tathāgata)与涅槃(nirvān?a)俱属果德,是出世清净法,若以常情度之,则应是有,但龙树为了破斥众生对如来与涅槃的迷执,而说与世间染法是无有差别的。龙树的这种观点,便是以二胜谛来贯穿世出世间法。如来是佛陀十名号之一,一般人都是将如来执为实有的,龙树为了破斥这种执见,而说:“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阴有,何处有如来?”[19]意谓五阴(蕴)并非就是如来,离五阴也没有如来(非阴不离阴);如来中没有五阴,五阴中也没有如来(此彼不相在);也不可说如来有五阴。因为在诸法实相毕竟空中是不能说如来是有、是无、是一、是异、是常、是断等,也不可说是空、不空、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的。所以如来并非实有。依此,《中论》颂说:
“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20]
《大智度论》也说:
“诸法和合因缘故有佛,无有自性。”[21]
如来有形之身与世间诸法一样,都是依众缘而起的(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既是缘起,所以无论是如来还是世间染法,都是没有自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无自性所以是空。依此,青目说:
“若如来五阴和合故有,即无自性……若法因众缘生,即无有我……若如来因五阴有,即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我,若无我云何说名如来?”[22]
若从毕竟空的立场上讲,是没有如来的,这是属于二谛中的第一义谛;若从世俗谛上讲,即不可说如来是无。当知如来以二谛说法,这些都是方便,是随众生机宜不同而定的,有众生执如来实有,即依胜义谛的毕竟空说如来是无;有众生执如来绝对是无,即依世俗谛的法相而说如来是有。然而胜义谛与世俗谛二者又是非一非异、不即不离的,也就是胜义谛是依于世俗谛而立的,是世俗谛的真实相;如来相与毕竟空相亦是非一非异、不即不离的,从世俗谛上讲,如来相即是一切法相,从胜义谛上讲,如来相即是毕竟空相。依此,《大智度论》说:
“……如来是不生不灭法……如来相即是一切法相,一切法相即是如来相;如来相即是毕竟空相,毕竟空相即是一切法相。”[23]
涅槃,在最初的原始佛教中是与“解脱”同义的,后来依入灭前后而又立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当佛法进入到瑜伽唯识学的时候,《成唯识论》更是将涅槃分为四种,即自性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和无住涅槃。[24]龙树《中论·观涅槃品》就是主要依于自性涅槃而说的。自性涅槃,实际上就是指诸法法性,其异名甚多,有实相、真如、毕竟空等,也就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无为真理。如《成唯识论》说: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尘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内自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25]
《解深密经》也说:
“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26]
一切诸法皆是依因缘而起的,所以没有不变的自性,依此即说它是空。于此诸法空性中,是无生无灭,非断非常的,是不可分别言说的,惟是圣者以般若智慧自内所证的清净境界。所以《大智度论》说:
“言语已息,心行亦灭,不生不灭,如涅槃相。”[27]
《中论》颂也说:
“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28]
上面说过,龙树《中论·观涅槃品》主要是依“自性涅槃”而说的,此涅槃境界中是超诸言语、绝诸对待,是不生不灭的,是一切诸法的真实空理。《成唯识论》说“一切法相真如理……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即是说有为法相与无为涅槃并非两个对立的实体,而是有为法相的不实即是无为涅槃,二者是非一非异、不即不离的。依此,《中论》说: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29]
《大乘庄严经论》也说:
“生死与涅槃,无二无有异。”[30]
依此,《大智度论》也说:
“菩萨摩诃萨求是(三十七)道品实智时,以般若波罗蜜力故,能转世间为道果涅槃。何以故?三界世间皆从和合生,和合生者无有自性,无自性故是则为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涅槃……菩萨法中,说世间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诸法故。”[31]
意谓无为涅槃与世间法相,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若从二胜谛来看,这是属于第一义谛,谓世间没有实体,即是涅槃,亦是毕竟空。但从世俗谛上看,涅槃与世间还是有差别的,不能说涅槃就是世间、世间就是涅槃,不然流转生死亦不需解脱,证得涅槃亦是徒劳。所以,从缘起的世俗谛上讲是有如幻的世间;从无为的第一义谛上讲是有寂灭的涅槃。依世谛而有真谛,依真谛方能证得涅槃。如《回诤论》说:
“又我所说不违世谛、不舍世谛,依世谛故能说一切诸法体空。若离世谛法不可说。佛说偈言:若不依世谛,不得证真谛;若不证真谛,不得涅槃证。”[32]
由上所述,如来与涅槃虽从真胜义谛上说是一法不立的,是没有的,但从缘起世俗谛上讲,并非空无所有,否则即是邪见。故《中论》[33]说:
“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颂)
“邪见有二种:一者破世间乐;二者破涅槃道。破世间乐者,是粗邪见,言无罪无福,无如来等贤圣,起是邪见舍善为恶,则破世间乐。(世间邪见)破涅槃道者,贪著于我,分别有无,起善灭恶。起善故得世间乐,分别有无故不得涅槃。是故若言无如来者,是深厚邪见。(出世邪见)何以故?如来寂灭相,而种种分别故,是故寂灭相中,分别有如来亦为非。”(释)
由此可见,贯穿龙树一代学说的核心是二胜谛,不是毕竟空。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缘起、空、中道、如来及涅槃,龙树始终都是站在二胜谛的立场而说的,毕竟空不过是对学者执有而方便的宣说,仅属二谛中的第一义谛。龙树宣扬毕竟空,这是有着极强的时代背景,是对以一切有部为主的阿毗达磨佛教讲“有”进行的批判,其弟子提婆出生的时代,与龙树是大致相同的,所以仍是承毕竟空广破内外诸学者。以致后来的中观学者固认为龙树一代学说的核心是毕竟空,其学说的侧重点在“空”,而不在“有”,也因此被后世学者称之为“空宗”。其实,龙树学并不等于中观学派,所以龙树对“毕竟空”的态度是较后来中观学者要谨慎的,认为多讲毕竟空,是很容易堕入“断灭见”的;毕竟空是密意方便说;毕竟空是二谛中的胜义谛,只有依于二谛才能悟入佛法的真实义,也才能远离空有、断常二边,而入于中道。因此,贯穿龙树一代学说的关键不是毕竟空,而是二胜谛,这也正是龙树在《中观论颂》中强调依二谛悟入佛法真实义的所以然。
二○○二年夏月于成都
注:
[14] 《解深密经》卷二,《大正藏》卷16,页697上—中
[15] 《中论》卷四,《大正藏》卷30,页32中—下
[16] 《中论》卷四,《大正藏》卷30,页32下—33上
[17] 《大智度论》卷八○,《大正藏》卷二五,页622上
[18] 《中论》卷一,《大正藏》卷30,页1下
[19] 《中论》卷四,《大正藏》卷30,页29下
[20] 《中论》卷四,《大正藏》卷30,页31上
[21] 《大智度论》卷五六,《大正藏》卷25,页457下
[22] 《中论》卷四,《大正藏》卷30,页30上
[23] 《大智度论》卷五五,《大正藏》卷25,页455上
[24] 《成唯识论》卷一○,《大正藏》卷31,页55中
[25] 同上
[26] 《解深密经》卷二,《大正藏》卷16,页693下—694上
[27] 《大智度论》卷五,《大正藏》卷25,页96下
[28] 《中论》卷四,《大正藏》卷30,页34下
[29] 《中论》卷四,《大正藏》卷30,页36上
[30] 《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大正藏》卷31,页598下
[31] 《大智度论》卷一九,《大正藏》卷二五,页197下—198上
[32] 《回诤论》,《大正藏》卷二五,页18下
[33] 《中论》卷四,《大正藏》卷30,页30下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