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化蒙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四分说
  唯识学之一大特色者即是在于认识,而作为认识之主体——识是如何认识事物的,诸家解说便有了不同,故形成著名的“四分说”。基师《唯识述记》说:
  “安慧立唯一分,难陀立二分,陈那立三分,护法立四分。”(注73)
  安慧是一分论者,主张见、相二分是遍计所执,作为识之自体——自证分属依他起,故只有自证一分,而无见、相二分。《成唯识》说是依《入楞伽经》而立一分说,如说:
  “如是四分……或摄为一,体无别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说: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注74)
  难陀(Nanda)、火辨(Citrabhāna)等则主张见分是心心所法,是能分别(认识);相分是所分别(认识),此二俱属依他起;故一切法皆不出见、相二分。陈那则主张见分、相分、自证分之三分说,认为凡是认识,都必须有所认识(境,相分)和能认识(识,见分),在认识时又必须有能知对境了解的识自体,即自证分(量果)。如《成唯识论》说:
  “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征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如《集量论》伽他中说:似境相所量(相分),能取相、自证,即能量(见分)及果(自证分),此三体无别。”(注75)
  护法承陈那之三分说,但又对其完满,即自证分虽能证知见分,然谁又证知自证分?故于三分之上再建立证自证分。如《成唯识》说:
  “又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三分如前(所说),复有第四证自证分。此若无者,谁证第三?心分既同应皆证故。”(注76)
  自证分证知见分,证自证分又证知自证分,而自证分又为谁证知?四分说者即采用辗转证知法论进行说明,即证自证分又以自证分来证知,从而避免了辗转无穷的过失。
  四、种子本有、新熏说
  在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中,以习、余习、残习、习气等来说明种子,不过都是就烦恼而说的,其中也说到了“熏习”。瑜伽唯识学进入到论书的时代,对习气说又有了发展,不仅有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所说的“业习气”及“二取习气”,更还说有“名言习气”。(注77)并对熏习说又大力发挥,依名言习气的熏习而说心与物是辗转相熏相成的,种子起现行,即是种子为因,现行法为果;现行法复熏成种子,即现行法为因,种子复为果。如是因果辗转相熏相生,而形成心物相依不离的关系。(注78)《摄大乘论》虽是这一理论最初的阐发者,但该论在解说种子及熏习时,前者承《瑜伽》的七因(注79)而说有六义,(注80)后者则补《瑜伽》所未详处而说所熏四义。如说:
  “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注81)
  《成唯识论》在《摄论》所熏四义上,更说有能熏四义,如说:
  “何等名为能熏四义?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熏;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熏。二、有胜用。若有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熏;此遮异熟心、心所等势力羸劣,故非能熏。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熏,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胜势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注82)
  《瑜伽》在种子说上较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有一较大的突破,即主张菩提种姓,也就是菩提种子。此种是有情觉悟之因,能否成就三乘胜果,即是看此菩提种之有否,而瑜伽唯识学“五种姓”说建立的根源即始于此。菩提种姓有二:一是“本性住种姓”,二是“习所成种姓”。本性住种姓,即是“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先天的;习所成种姓,即是由本性住种姓为因,而由后天听闻正法,如理思择,法随法行熏习而成。(注83)但在后期唯识学中,关于种子的存在在解说上便有了分歧,如护月(Candra-gupta)主张本有说,难陀、胜军等主张新熏说,护法则主张本有和新熏二说。
  (一)护月的本有说。《成唯识论》说:
  “此中有义(护月):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如契经(《无尽意经》)说: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界即种子,差别名故。又契经(《阿毗达磨大乘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界即是因义。” (注84)
  护月大约与护法同时,依《无尽意经》、《阿毗达磨大乘经》、《楞伽经》、《瑜伽论》等而倡无漏种子本有说,认为所具之种子是法尔有的,并非是由后天熏习而成。有漏种如是,无漏种亦然,皆是“不从熏生”。(注85)
  (二)难陀、胜军的新熏说。《成唯识论》说:
  “有义(难陀):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故诸种子无始成就。种子既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如麻香气花熏故生。如契经(《多界经》)说: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故。”(注86)
  难陀依《多界经》、《摄论》、《瑜伽》等而立种子新熏说,同时认为“有情本来种姓差别,不由无漏种子有、无,但依有障、无障建立”。
  (三)护法的本有、新熏说。《成唯识论》说:
  “有义(护法):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注87)
  护法对唯本有与唯新熏说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即认为唯本有者,“转识不应与阿赖耶识为因缘性”,此是依《摄论》心物相熏相生的道理而说定有新熏。若种子不由熏习,则转识(现行法)则不能与作阿赖耶识之因,阿赖耶识亦不能作转识(现行法)之因,故种子定由熏习。而对唯新熏者,护法认为:“有为无漏,无因缘故,应不得生。有漏不应为无漏种。勿无漏种生有漏故,许应诸佛有漏复生,善等应为不善等种。”若唯新熏,无本有种,此有诸过:1、由于种子皆由新熏,则无因缘生起现行法。2、有情无始来为无明烦恼所障而沉沦生死,若无本有种姓,如何能引起无漏现行?有漏种不能生起无漏种故。3、若无本有种,诸佛生起无漏现行,乃由有漏种生,那么善等法亦可为不善等法之因,诸佛亦生有漏法。(注88)从而护法主张种子应有二类,一是本有种,二是始起种,亦即新熏种。有情于无始生死流转中法尔具有无漏种,不由熏习;由于听闻正法,如理思择,以本有无漏种为因,而熏修净种以令其增长,辗转相熏相生,至于圆满即成佛道。(注89)
  注:
  (注73)《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大正藏》册43,页320下
  (注74)《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10下
  (注75)《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10中
  (注76)《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10中
  (注77)《摄大乘论本》卷上说:“……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差别。”《大正藏》册31,页137上—中
  (注78)如《摄大乘论本》卷上说:“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芦束相依持同时不倒。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大正藏》册31,页134下
  (注79)《瑜伽师地论》卷五,《大正藏》册30,页302中
  (注80)《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藏》册31,页135中—下
  (注81)《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藏》册31,页135上
  (注82)《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9下
  (注83)《瑜伽师地论》卷三五,《大正藏》册30,页478下
  (注84)《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8上
  (注85)《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8中
  (注86)《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8中
  (注87)《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8中
  (注88)《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8下
  (注89)《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9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