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解深密经之成立与版本略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化蒙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解深密经》之最早流传我国者,当是在元魏延昌二年(513 A.D.),由菩提流支(Bodhiruci)译出,名《深密解脱经》,凡五卷,属略本《深密》的全本。其后由陈·真谛(Paramārtha;499~569 A.D.)、刘宋·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394~468 A.D.)、唐·玄奘(600~664 A.D.)再次译出,不过除玄奘法师所译为全本外,陈译和宋译都是其中的部份节译。
  一、《深密解脱经》,凡五卷,元魏·菩提流支译于延昌二年(513 A.D.)。(见《长房录》)载《大正藏》册16,NO.675。
  二、《解深密经》,凡五卷,唐·玄奘译于贞观二十一年(647 A.D.)。(见《静泰录》、《开元录》)勘同魏译《深密解脱经》。(见《静泰录》)载《大正藏》册16,NO.676。
  三、《佛说解节经》,凡一卷,陈·真谛译,(见《法经录》)是唐译《解深密经》的一品,“真谛略出,以证义耳”。(见《开元录》)载《大正藏》册16,NO.677。
  四、《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凡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载《大正藏》册16,NO.678。
  五、《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凡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载《大正藏》册16,NO.679。
  按:此第四和五经原名《相续解脱经》,凡二卷,(见《祐录》)后分为《地波罗蜜》及《如来所作随顺处》两部。(见《思溪藏》)
  关于《解深密经》成立之年代,传统的说法是先于弥勒与无著而成立的,即所谓“先行性文献”,并有学者推定了成立年代为佛灭后的八百年左右。[1]据裤谷宪昭之《瑜伽行派的文献》所述,L.Schmithausen认为《瑜伽师地论》是经过后世几代,长期逐渐编纂出来的,其《摄决择分》所引的《解深密经》也是相当晚才成立的。并认为《解深密经》中的几个品目,“有以《瑜伽师地论》中某些阶层为前提之可能性的”。胜吕信静则与L.Schmithausen完全不同,认为《瑜伽师地论》是复数编篡,把《解深密经》的成立,推定在《本地分》与《摄决择分》之间。[2]实则两人都是将《解深密经》的成立,推定在弥勒与无著之后,这显然有待商榷。根据笔者近来的考察,认为《解深密经》之成立年代应分作二个来看,即《深密》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成立在弥勒与无著之前,一个是成立在弥勒与无著之后,现将理由陈述如下:
  首先要明白的是《解深密经》的性质。笔者所主张的是《解深密经》有两种版本,属于经集性质的,与《华严》等相同。所谓两种版本,一种是广本,有十万颂,另一个是略本,有一千五百颂。[3]广本已经不存在,有可能是编辑成册的大型丛书。总名为《解深密经》;略本则是今天我们所见的五卷本,其内容与《瑜伽》所引相同,可以肯定是从《瑜伽·摄决择分》中辑录而出的。故我们可以将《解深密经》成立之年代分作两部分来看,即广本《深密》是成立于弥勒与无著之前,略本《深密》是成立于弥勒与无著之后。如《摄决择分》、《摄大乘论》、世亲《摄大乘论释》及《成业论》等所说之“解深密经”名称,乃是就广本《深密》而言,所引经文当是从广本中直接录出,故我们不能将广本《深密》成立的年代推迟到弥勒、无著乃至世亲之后。略本《深密》是瑜伽唯识学派的学者在弘扬《瑜伽师地论》的同时,将其中所引《深密》的经文辑录成册,被视为广本《深密》的纲要书而单独流行,并冠名为相同的名称——《解深密经》。故略本《深密》的成立年代我们可以推迟在无著以后。这样将《深密》分广略两个版本来分别处理其成立年代,我想将是一种最为合理的解说。
  其次,L.Schmithausen认为《深密》之成立是在弥勒与无著之后,并未得出其具体的年代,《瑜伽》可以不论,若从无著之《摄论》所引《深密》经文来看,也不能将其推迟得太晚。胜吕信静将《深密》成立年代推为《本地分》与《摄决择分》之间,这也是难以肯定的。其余不说,单举一例即可得知《深密》成书年代要较《本地分》早。如“阿赖耶识”,这是瑜伽唯识学的根本思想,是其整个学说的重中之重。在瑜伽唯识学流行之前,印度佛教有两大思潮是很盛行的,一是本识论,二是业力(习气)说。本识论是在解决有情于生死流转中,谁作为其主体的疑难;习气说是在解决有情于生死流转的同时,所作之善恶业缘何不失的问题。[4]在《深密》之前,这两大问题都是分别流行的,其争论也很激烈。《解深密经》则是在承上述两大问题的基础上,将本识论与习气说相融合,而说一切种子心识的阿陀那识。但同时也讲到了阿赖耶识,据笔者的考察,《深密》之前就有“阿赖耶识”一说,是带有“染污意”的色彩,同样《深密》的“阿赖耶识”亦是只有唯识学所说“三藏”中的“执藏”,是就“意”——末那识而言的。以上说法可参阅拙文《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此不赘述。而《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之《五识身相应地》及《意地》中的“阿赖耶识”就与《深密》有了极大的不同,即《深密》是以“阿陀那识”为本识论、一切种子心识,以“阿赖耶识”为染污意、末那识;《瑜伽》则在本识论上主张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这恰好与《深密》相反。到了《摄论》则更说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的异名,其所宗的《阿毗达磨大乘经》明显又要比《深密》晚出。故我们在推定《深密》的成立年代是不能晚于《本地分》的。
  《瑜伽》卷七十五至七十八尽引五卷《深密》(除《序品》)。关于《深密》之版本,学界多有异议,[5]笔者还是主张《深密》是一部经集,其性质与《阿含》、《华严》、《宝积》、《大般若》等相同。故有传说《深密》的版本有广略二种,广本有十万颂,略本也有一千五百颂,魏译和唐译当据的是略本。广本《深密》现梵、藏、汉皆无,唯存其略本,现笔者根据《瑜伽》及汉译诸本对《深密》版本问题进行说明。
  一、《深密》一名的含义,依道伦的说法,共有三义,即两物相续义、骨节相连义、深密义,宋、陈、唐等诸译名的不同,是“各取一义,故译名不同”。[6]而此中“两物相续”和“骨节相连”,有“放在一起”(Samdhi),或“连结”、“连续”的意思;同时又有“结目、扣儿、结子”的意思。[7]也可看出《深密》所集经之原始用意,即是将散轶之经典集在一起,而连续成篇。由此可见《深密》是一部经集无疑。
  二、如果广本《深密》有十万颂为实的话,那么其份量也比汉译的《大毗婆沙论》还要多,可见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经集,而略本的出现,这可能与无著有关。在对勘汉译的两个全本之后,可见内容与《瑜伽》所引完全一致,那么魏译和唐译所据的版本当是经过瑜伽学者整理过的,或者说是将《瑜伽》所引经文辑录成册,即是所谓略本。略本《深密》最初是没有《序品》的,是在瑜伽学者弘传过程中才加上的,如广本《深密》是庞大的经集,其所集经典的《序品》未必就是一律相同,故略本《深密》所加《序品》,乃是随取广本中某一经典之《序品》置于经首,(或者以讲十八圆满的《序品》,说明该经乃是为大乘菩萨在如来他受用身土中所说,以此来显示该法门的殊胜亦未可知)也就是这个缘故,魏译、陈译、唐译的《序品》就有了不同,由此可见魏译和唐译所据的梵本未必就是一个,而真谛所译乃是唐译的一品,也可能是单独流行的,与广本有关,而与略本关涉不大,如末后有“流通分”,其说:“尔时观世音菩萨,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从佛闻得如是解节深法,得未曾有,顶戴奉持。世尊!当何名此经?云何受持?佛告观世音菩萨:此经名为了义正说,亦名真实境智正说,亦名十地波罗蜜依止正说,汝等应当如是受持。佛说是经已,八万菩萨皆得大乘威德三昧,无量无边诸菩萨众于无生法得无生法忍,无数众生从于诸流心得解脱,无数众生于大乘法生信乐心。”[8]我国古代的目录学家智升说真谛略出不过是“证义”,其实并非如此。勘魏、唐二译此品末并无“流通分”,陈译中是“观世音菩萨”结叹该经之殊胜,佛也说是“亦名十地波罗蜜依止正说”,似乎观世音菩萨与此品并无实质性的关系,反倒应是《地波罗蜜多品》的“流通分”,但魏宋唐三译与陈译又有极大的差别,[9]这样陈译似乎并非是将《地波罗蜜多品》的“流通分”移置于《胜义谛相品》末。由是方知,魏、唐二译所据者是略本,是由《瑜伽》节录而出,真谛所译乃是单独流行之经,与略本无甚关涉。
  三、说《深密》是经集,其有一显著特征,即是于《一切法相品》以后,每品皆有“流通分”,陈译《解节经》(即魏唐译之《胜义谛相品》)末亦有“流通分”,可见每品皆是独立的经典。而唐译《深密》之《胜义谛相品》及《心意识相品》并无“流通分”,其原故与《瑜伽》有关,即此略本《深密》是自《瑜伽》辑出,论文所引《深密》之《胜义谛相品》及《心意识相品》并无“流通分”,故略本《深密》也就没有,此又可为略本《深密》是自《瑜伽》辑出作一旁证。于此犹须说明的一点,就是关于《深密》的品目问题,可分三项来述:(一)魏译《深密》所分品目与唐译不同,前面说过二者译籍所据之梵本未必就是一个,依笔者看来,魏译更忠实于梵本,一者是魏译依请问菩萨而命品名;二者《圣者善问菩萨问品》、《圣者昙无竭菩萨问品》、《圣者善清净慧菩萨问品》、《慧命须菩提问品》所分品次,是与《瑜伽》及《解节经》相同的。(二)唐译《深密》是多参考《瑜伽》的,不仅改变了品目,而且在品目的编排上也作了整编,如《胜义谛相品》即是根据《瑜伽》的提示,将四品合编为一品的。如《瑜伽》说:“复次,胜义谛相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一切一味相。”[10]第一、第二即是魏译之《圣者善问菩萨品》之内容,而唐译认为此四品都是在讲“胜义谛相”的,为了整部经典风格的统一,即没有分成四品的必要,故将其合为一品,统称之为《胜义谛相品》。后面六品,亦是根据《瑜伽》的提示而命名为《心意识相品》等。(三)陈译《深密》在版本上与略本虽无大的关涉,但在翻译时又是参考了《瑜伽》的,四品品名即是根据《瑜伽》之提示而命的。相传真谛于梁武帝太清四年(550A.D.)翻译《十七地论》,凡五卷,[11]故真谛翻译《解节经》参考《瑜伽》这也是必然的。
  四、从《深密》思想上也可以看出是一部经集。依唐译来说,此经共由五部份组成:(一)本识论,即《心意识相品》,是属于阿毗达磨佛教性质的;(二)二谛三性义,即《胜义谛相品》、《一切法相品》、《无自性相品》,是属“般若”性质的;(三)专论瑜伽观行次第,即《分别瑜伽品》,其性质同于《辨瑜伽师地经》等;(四)论大乘行地,即《地波罗蜜多品》,其性质多同《十地经》等;(五)专讲如来三身(境界)的,即《如来成所作事品》,其性质多同《佛地经》等。构成此经的五部份,在思想上其关涉并不是很大,不过是《瑜伽》在抉择《功德品》时,依其次第而引《深密》所作的抉择。如抉择胜义谛相,引《胜义谛相品》;抉择心意识相,引《心意识相品》;抉择一切法相,引《一切法相品》;抉择诸法无自性相,引《无自性相品》;抉择“依法假安立分别解说瑜伽所摄奢摩他毗钵舍那道”,引《分别瑜伽品》;抉择“依乘假立分别解说如实大乘”,引《地波罗蜜多品》;抉择“依乘假安立分别如来所作事”,引《如来成所作事品》。如是诸品之间在思想上的关涉并不大,如《心意识相品》的“本识论”是将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所讲的本识及习气(种子)说作了统一,谓有情流转中,其结生相续的主体即是阿陀那识,此识有二执受,即执受根身和执受种子。由执受根身故是结生相续的主体,由执受种子故是前六识的生依止,是业习气(前六识所造作)的保存者。此品在《深密经》中保持得相当的独立,与其他诸品在思想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关系。《胜义谛相品》、《一切法相品》、《无自性相品》从其内容上看,实则与“中道说”有关,如《胜义谛相品》主要是讲二胜谛的,是完全同于“般若”的,龙树即以此二谛贯穿其整个学说,亦即以此二谛中道义统一了缘起说及空性说。[12]《一切法相品》、《无自性相品》是讲三性、三无性的,此实是对二谛论的发展,以三性三无性成立非有非空的中道义,《般若经》虽也讲有三无性,但未及《深密》了义,乃是密意言说。[13]无论怎样,《深密》此三品在性质上还是与“般若”相类的,即使此三品所占篇幅近《深密》的三分之一,可它在思想上仍是很独立的。《分别瑜伽品》是《深密》一经中最突出的部份,可以说是最标准的瑜伽学经典,其中以二十六门述止观修习次第,[14]而于“止观一异门”中,慈氏菩萨与世尊问答“止观”与“心”是一还是异时,世尊说是无异的,定中的所有影像都是识现的,同时又为识之所缘。[15]而此中之“心”和“识”并非就是《心意识相品》中所说的“心”,而是“识”中的第六意识。(详拙文《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同样一部经典,其思想差异是如此之大,并且还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佛学思想,很明显《分别瑜伽品》要较《心意识相品》早出,“心”与“识”的说法是同于初期大乘佛教之“唯心论”,是以六识为其内容的,六识中又以“意识”为其主导。而《心意识相品》则是重在“本识论”,其说法与瑜伽唯识学者极其的相近,可见较《分别瑜伽品》晚出很多。由此看来,《深密》当是一部经集。《地波罗蜜多品》则是专讲大乘行地,这一类经典在大乘佛教中是相当的多,其中最著名者则是《十地经》。《如来成所作事品》则是专讲如来三身的,仍有单独流行的,如《佛地经》,同样是专讲如来境界的。
  注:
  [1]参见杨郁文《阿含要略》,页5,(台北)东初出版社
  [2]裤谷宪昭《瑜伽行派的文献》,李世杰译,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7”《唯识思想》第二章,页72—74,(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8月初版
  [3]参见韩清净《〈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略释》,页47—48,(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8月1版
  [4]关于本识论的问题,可以参阅拙文《阿陀那识的思想根源及其演变》,载《闽南佛学》第一辑,页435—462,(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12月1版
  [5]裤谷宪昭《瑜伽行派的文献》,李世杰译,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7”《唯识思想》第二章,页72—74,(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8月初版
  [6]唐·释道伦撰《瑜伽师地论记》卷八三,纸1左,(南京)金陵刻经处,1922年刻本
  [7]参见高崎直道《瑜伽行派的形成》,李世杰译,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7”《唯识思想》第一章,页21,(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8月初版
  [8]《佛说解节经》,《大正藏》册16,页714下
  [9]魏译《深密解脱经》说:“尔时观世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深密解脱修多罗中,此法门者名为何等?云何奉持?佛告观世自在菩萨言:观世自在!此修多罗名地波罗蜜了义法门,汝今应当如是受持。说此地波罗蜜了义经时,七万五千菩萨得大乘光明三昧。”(《深密解脱经》卷五,《大正藏》册16,页685上)宋译《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说:“尔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相续解脱经中,此经何名?云何奉持?佛告观世音:此经名地波罗蜜了义说,如是奉持。说是地波罗蜜了义说时,七万五千菩萨得大乘光三昧。”(《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大正藏》册16,页718上)唐译《解深密经》说:“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此名何教?我当云何奉持?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名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于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汝当奉持。说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七十五千菩萨皆得菩萨大乘光明三摩地。”(《解深密经》卷四,《大正藏》册16,708上—中)
  [10]弥勒说《瑜伽师地论》卷七五,《大正藏》册30,页713下
  [11]唐·释道伦撰《瑜伽师地论记》卷一夹注说:“《善戒经》,是求那跋摩译。《地持论》,是昙无谶译。传闻梁武帝太清四年岁次庚午十月,往富春令陆元哲宅,释宝琼等二十名德翻《十七地论》,始得五卷。”纸3右,金陵刻经处,1922年刻本
  [12]参见拙文《龙树对“缘起”“空”“中道”思想的统一》,《上海佛教》,2002年第2、3、4期
  [13]《解深密经》卷二,如说:“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云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大正藏》册16,页694上;又参见《瑜伽师地论》卷七三,《大正藏》册30,页702中—下
  [14]唐·释道伦撰《瑜伽师地论记》卷八四,纸1右—左,(南京)金陵刻经处,1922年刻本
  [15]《解深密经》卷三,《大正藏》册16,页698上—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