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河洛访玄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相传1400年前,一只凤凰盘旋在缑氏陈河村头,吱吱叫个不停。“凤凰叫,贵人到”,于是,一个天庭饱满,眉清目秀的婴儿降生了。1400年后的一个夏日,我们来到这个地方,带着探寻的目光,怀着寻根的敬意,想要推开千年时光的重重帷幕,感受着时光冲刷不掉的坚韧顽强,搜寻那取经人留下的成长印记——这就是玄奘故里。
  它位于洛阳东南40公里的偃师市缑市镇境内,东接中岳少室、西近伊阕龙门、南眺万安山、北临白云山。走进这片物产丰富、文化气息浓厚的热土,我们被眼前的一切深深感动了:玄奘故居的古朴典雅,玄奘墓的清新高雅,玄奘寺的宏伟壮丽,造纸河的清丽幽雅,令人心旷神怡,清雅脱俗,真正进入了佛学仙境。心中顿时产生了一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多少忧愁事,付之东流去”的解脱之感。而与玄奘故居遥相呼应的唐恭陵、娘娘冢却显示贵族阶级的不可一世,栩栩如生的天马为之腾飞,勤劳朴实的翁仲为之耕作,威武的石佣武将为之岗哨。相比之下玄奘故居更让人感到自然亲切,显示出佛学的最高境界。
  据有关资料载,玄奘高祖陈湛,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陈钦;北魏上党太守、征东将军,爵封南阳郡开国工;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又任礼部侍郎,食邑河南,以后就定居缑氏。玄奘的父亲陈惠,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曾任江陵县令,母宋氏,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这就是说,玄奘出身于名门望族,官宦家庭。陈惠夫妇生有四子一女,玄奘在诸子中排行第四。
  玄奘,姓陈,名祎 ,法名三藏,俗称唐僧。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生(公元600年),小时侯,经常到寺院游玩。由于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十三岁时削发作了和尚。他年幼聪慧,又发愤读佛经,十五岁时不但能背《涅槃经》且能通俗释义。当时全国的高僧大多集中在四川,玄奘为了深入学习佛学,随哥哥到了成都的空慧寺,学习佛经长达五年之久。后又离开成都,只身一人沿江东下,在荆州的天皇寺研究经典。半年后,北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遍访各地高僧,钻研各家学说。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开始了西天印度取经的艰苦历程。在印度学习佛经十五年,于贞观十七年(643年)用大象和马匹驮着675部佛经起程回国。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派大臣迎接,并在朱雀大街召开欢迎大会。玄奘去印度取经十八年之久,历尽沧桑,饱经忧患。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寺,享寿65岁。唐高宗悲痛万分,叹曰:“朕失国宝矣”,并为玄奘举行国葬,有上百万人参加了葬礼,三万余人拥于墓旁。
  玄奘故里又名陈河村,略作东西走向。村头竖立一方高大石碑,正面“玄奘故里”四个大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玄奘故居、陈家花园、西原墓地。
  玄奘故居,坐落在陈河村中部,坐北朝南,占地2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大体为一南北长方形院落,分前、后两院。由前向后,依自然地势渐次升高。故居大门仿隋唐风格,青瓦白墙,朱门红柱,匾额上书“玄奘故居”四个大字,出自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之手。
  前院建筑和设施主要由厅堂和东、西厢房组成。厅堂又叫慈恩堂,为前院的主体建筑,建筑在砖砌高台之上。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三间,高约13米建筑为仿唐式,歇山顶,出檐深远,举折平缓,斗拱硕大,稳重大方。此厅堂原是玄奘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接待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谈经论道的地方,而今改为具有纪念意义的玄奘纪念唐。慈恩堂正中是玄奘的佛像,显得慈祥善良,凝神远方,普渡众生。左侧是弟子窥基,他是玄奘译经最主要的助手,和玄奘同为唯识宗的开山鼻祖;右侧是弟子圆测,他为玄奘的新罗(朝鲜)弟子,自幼聪敏,慧解纵横,为世人称颂。他们各个都是那么精神传神。厅内放置还有梵文佛经,译文手稿及各国友人赠送的纪念品。东厢房为玄奘兄嫂住室,塑有玄奘兄嫂像,陈设着古香古色的生活用具,重现当年书香人家、夫妻恩爱的情景。
  西厢房主要体现玄奘生平业绩的主要情况,放置有唐僧所译的经卷线装善本,有玄奘主持翻译的全部佛经,有译为世界五种文字的《大唐西域记》各种版本,有极为珍贵的玄奘墨迹。还悬挂着玄奘取经图,图上的玄奘慈眉善目,双眼平视,呈现出乐观豁达,无所畏惧的神态。他身背藏经篓,竹篓的每一格里都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一卷卷经书。藏经楼高过玄奘的头顶有一尺左右,上覆一顶竹笠,竹笠的一端系有一盏油灯,油灯直直地悬在玄奘前面,就是靠了这盏油灯,玄奘才夜以继日地走过了110个国家。这幅画再现了玄奘西行奋斗17载的的形象,使人在参观故居时,对这位唐代高僧更加热爱和敬慕。房内还存放石刻莲花底座,原来上面供奉释迦牟尼佛像,虽然经历千年风雨,仍然清晰可见;“大龙朔二年玄奘法师敬释迦牟尼佛祖供养”等字样。紧靠前院西厢房左侧的是“玄奘故井”和“皂抱凤凰槐”,故井开凿于北齐年间,水质清澈透碧、甘甜宜人、富含多种矿物质,饮此井水可使人聪颖早慧、益寿万年,且能医治多种疾病。相传玄奘自幼饮此井,智慧早开,聪慧过人。自古以来,此井被誉为“慧泉”,群众称为“神水”。“皂抱凤凰槐”原是一棵皂角树,相传玄奘天竺取经,树头向西;归国,树头向东。又称望子树、磨头树。玄奘圆寂后,树顶被雷击倒,树干日渐腐蚀成空洞,后来根发新枝,树干中又自然生长出了一株槐树,其树枝又酷似展翅欲飞的凤凰,头向东,尾向西,遥相呼应。故曰“皂抱凤凰槐”据玄奘故里的一位老先生讲,槐树的一枝干在十一年期间神奇地向右偏转了90度。我想这也许是灵山秀水,人才辈出,相映成辉的结果吧!
  后院建筑和设施主要由厢房、后堂和玄奘法师的雕像等。东厢房为玄奘母亲宋氏居室,也是玄奘诞生之处;后堂为玄奘祖父母起居室。故居后墙即借用陈河村古寨墙,岁月沧桑,此处已经断壁残垣,但从中了解到当年的陈家气派。玄奘法师的雕像是陈氏后人为了纪念先人而立的。由少林寺、相国寺、白马寺三大驰名寺院的方丈主持揭碑仪式。由此可见,玄奘法师的影响通古传今,他是我国佛学界的开山鼻祖,也为历代研究佛学、发展佛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陈家花园,位于玄奘故居正南,坐南朝北,背靠凤凰台,面对陈家古宅。占地面积约1公顷。花园内建有“慈恩榭”、颂经斋”、“曲廊”、“桥亭”、“放生池”,还有桃园、杏园等。山石玲珑,流水淙淙,曲径迂回,别有洞天,鸟语花香,清幽异常。修复后的陈家花园集园林精华与佛教文化为一体,形成浓荫欲溢的园林效果。
  西原墓地,位于玄奘故居西南,陈河村南800米处,为玄奘父母的合葬墓地。墓冢直径5米,高约3米,呈覆釜形,墓地坐北向南,背依白云岭,遥望少室山,河水环绕,景色幽静。关于玄奘父母的墓地,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说是玄奘西天取经走后,一去十几年杳无音信。他的母亲思子心切,每到夜阑人静,月挂中天,便常常在村外小河旁,燃起一柱香,双手合什,遥望西天,默默为远在天涯的儿子祝祷,直到她离开人间。当玄奘取经回来,返故里探亲时,知道母亲已经辞世,连坟地也找不到了,心里十分难过。他牵着白马,漫步在河畔。正在这时,他的白马忽然仰天一声长啸,用前踢使劲下踏,很快在地上踏出一个大坑,大坑里涌出泉水,很快淹没了凤凰台。待大水退出后,河畔便留下了一个四季不干的“马踢泉”。而在“马踢泉”不远处,玄奘母亲的坟便很清楚的出现了。当时乡亲们还说:马踢泉就是当年玄奘母亲烧香祝祷之处。这样的传说显然是后世受小说《西游记》的影响而敷衍出来的。
  玄奘在中国乃至整个佛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犹如崇山峻峰,巍然矗立,他一人孤征,冒险犯难,百折不回,其毅力是建立在理性追求基础之上的。征途中,四夜五日无一滴水入口,昏迷中还要顽强爬行,再现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后世向外开拓探险者的先锋。他执笔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口嘱的《大唐西域记》,成为极有价值的古代史地文献,从印度带回大小佛教经典520卷,凡657部;把老子的《道德经》和《秦王破阵乐》译成梵文。最重要的是,用了十九年时间进行译经工作,翻译印度佛经七十五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我国四大翻译家中翻译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大师,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也是享誉中外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鲁迅先生称他为中国的“脊梁”,梁启超先生评价他的业绩为“千古一人”。因此玄奘的成就和贡献,远远超过了佛教范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为有了吴承恩的《西游记》,才有了神话中唐僧玄奘的家喻户晓,也因为的确有生活中真实的玄奘及这位毅力惊人的高僧所完成的稀世业绩,才有了众多游人慕名前往观瞻其圣迹美景,以探究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真实盛况。走入玄奘故里时,我觉得自己身负巨重,走出玄奘故里,我顿觉如释重负,心旷神怡。也许是受到佛学故里的浓厚文化气息的感染,也许是玄奘法师的醍醐灌顶。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玄奘法师对佛学的研究是极为深刻的,对佛学经纶的注解和普度众生的观点是高屋建瓴、胜人一筹的,更能体会到后人对玄奘法师的至高崇敬。佛学文化源远流长,信佛、知佛、理佛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而是要真正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把自己的意志思想与佛学至高无上的境界联系在一起。总之,由于词屈笔拙,难以表达自己的种种感受,只能留下心领神会,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遗憾。唯有亲自走进玄奘故里才能体悟这里的一切,才能读懂玄奘的人生历程,才能长自己的慧根和开自己的慧眼。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