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佛教艺术的承先启后——佛教文学与艺术学术研讨会主题演说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圣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
  我不是佛教艺术的创作者,也不是佛教艺术的研究者,我只是一个佛教艺术的爱好者。我不懂佛教艺术的理论,甚至对于佛教艺术的历史,所知也极有限,但是就像许多艺术鉴赏的外行人一样,我非常喜爱佛教艺术的作品。
  凡是一个伟大而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宗教,必会给人类的后代,留下伟大的文化遗产,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艺术的作品,正是以具像的手法,表达宗教信仰所依据的哲学思想及文学内涵。也可以说,凡有伟大艺术作品遗留在人间的宗教,正是代表着这个宗教曾经拥有极有深度的哲学思想及非常丰富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不可能受到上层社会知识分子群的持续信仰及普遍拥戴,就不可能培养及招集高明的艺术人才,投注大量的财力、物力,历千百年,继续不断地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如果缺少丰富的文学内涵,也不可能有创作艺术作品的大量题材。
  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圣典及史传资料,既为人间提供了各个层面的学说思想,也为人间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作品。所以会给历代的艺术家们,源源不绝地提供创作的灵感及作品的素材。
  在亚洲地区的文化史上,虽有印度及中国的两大文明古国,也各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化特色,印度的本土文化是以吠陀哲学的婆罗门教为主流,衍变而成为印度教。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以儒家哲学的人文主义思想为主流,道家哲学为辅佐;这两支文化,千百年来,主要仅在其各自的本土流传。唯有佛教,发源于印度,传遍及亚洲,包括西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西北亚的各民族间,都曾盛行过佛教的信仰,也在亚洲各地,留下了伟大的佛教文化遗迹,那就是陆续地从地下、在石窟、在山崖、在林间、在沙漠、在古刹废墟中,发掘和发现了无数的佛教艺术作品。因此可说,佛教是唯一的泛亚洲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佛教是亚洲唯一的拥有艺术古迹最多且最伟大的宗教。而且,曾经一度传播到欧洲,近百年来也传到了美洲,不过,欧美文化中的佛教艺术创作,尚在萌芽阶段。
  世界性的伟大宗教艺术,在西方的欧洲,乃以希腊、罗马为源头,基督教席卷欧洲之后,便以基督教的宗教艺术为主流。例如:罗马、布拉格、伦敦等地的古教堂、古墓及博物馆中,所见的宗教艺术作品,都很珍贵,都能从其艺术作品中体会到圣经的内容及信仰的精神;透过艺术作品的表达,便能让人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力量,对于人类心灵的安慰是多么的重要。
  在东方文化中的艺术创作,能与西方宗教艺术相拮抗的,则唯有佛教,甚至敢说,如果把佛教艺术的古迹、古物除外,再查考东方文化中的古艺术品,就相当贫乏了。因此可说,从佛教艺术作品的丰富程度而言,佛教文化不仅是亚洲宗教中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也是留下文化遗产最多的宗教,更是最有前瞻性及将来性的宗教。我们邀请诸位与研究佛教艺术相关的专家学者,以佛教艺术为主题,来进行研讨,目的便是为了温古知新,古为今用,承先启后。
  二
  佛教艺术之有历史可考者,如众所周知,在印度大约可分四个时期:
  起源于印度的“阿育王时期”,那是公元前二七三年至二三二年。在其残存于今日的遗物,如:鹿野苑的石柱雕刻等,把佛教的义理,化为形像,表现出来。不过早期的佛教艺术作品中,虽有故事的场景,却没有把佛陀形像化,乃是以象征的手法,衬托出佛陀是存在于无形无相之中。例如以刻一个脚印代表佛陀曾到过之处,以刻一个法轮,代表佛陀说法处,以刻一宝座及菩提树,表示佛陀成道处。
  直到公元第二世纪的“犍陀罗艺术时期”,才开始出现了佛陀的形像。例如在阿育王之后的一百余年,于婆尔诃特 ( Bharhut ) 及桑佉 ( Sanehi ) 一号大塔东礼门楼梁上,表现的佛陀“逾城出家”图,画面是一匹马,为背上立一伞盖,马后面有几个人在告别,另有一男子向巨大的佛足迹礼拜,并无佛像。到了受到希腊风格影响的犍陀罗出土的同一题材浮雕,便有佛像坐在马背上了。到了公元第三世纪时,西北印度的犍陀罗艺术影响了南印度的阿摩拉瓦特 ( Amaravat ) 大塔栏楯雕刻,也出现了佛像。
  到了公元三三○年至六四○年之间的“笈多王朝时期”,乃是印度佛教艺术的鼎盛时代。采用犍陀罗雕刻的技能,回归古代印度雕刻的原则,雕像的衣着极为轻薄,紧贴身体,呈透明裸露状态,用极浅的曲线,左右均等地刻划出雕像的衣襁纹路。本期佛像的发光光圈,已从先期单纯的圆板,加刻了图案,佛像的头发,多为螺形,且有眉间白毫相等三十二种大人相,所以富于慈爱的表情,及利他的理想,表现了大乘的精神。例如鹿野苑博物馆所藏以及西南印度阿姜他(Ajdanta)洞窟精舍中的佛陀雏像,便是此一时期的代表作。
  到了公元第八世纪之后,有一个案达罗王朝,偏安于东印度,达五百年之久,拥护印度晚期大乘的密教,本期印度佛教的造像艺术,已有一定的规定和比率,例如:清朝的工布查布汉译的《佛说造像度量经》所示。依据密教的教义,对于佛菩萨像的坐姿、手印、光背、衣饰、庄严等,均已固定,少了工匠自由的创意表达空间,大致上是两眼向上钓,颚部呈尖状,凸胸、细腰、双身、多手多头多法器等的特征。此在本年(一九九八年)春间,中国时报社假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的西藏佛教艺术大展中,见到的密教艺术作品,便是沿袭印度晚期大乘佛教艺术的风格。
  三
  如果要追溯佛教的根本精神,不仅不赞成以偶像为礼敬对象,也不允许弟子们从事艺术创作的行为。因于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们重修持、求解脱、无暇及于艺术,我们都知道,戒律中有明文规定,比丘及比丘尼不应作画。但在以化世导俗为目的的角度来说,用艺术的表现方式,接引世人、接近佛法、接受佛法,就很有需要了。故由原始佛教过渡到部派佛教时代所传下的律部及阿含部中,就见到了缯画及雕像的记载。例如《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以及大众部所传的《增一阿含》。不过到了初期大乘的火《大般若经》仍在提醒我们:“于诸世间文章伎艺,虽得善巧,而不爱着”,因其乃为“邪命所摄”。(参阅拙著《印度的佛教》第七章第三节)
  佛陀未必反对艺术,至少是不主张以修持解脱道为重心的弟子们,从事艺术,所以在佛陀时代,至少并未重视以艺术作品来作为教化人间的工具。可是到佛陀入灭之后的二百年左右,由于距离佛世已远,佛教徒们无法体会到佛陀住世时的精神力量,便不得不以具象的艺术作品代替佛陀,例如以莲华象征诞生时的佛陀、菩提树象征成道时的佛陀、轮宝象征说法时的佛陀、塔象征涅盘时的佛陀。渐渐地才出现了佛陀的雕像。故于《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有佛世的优填王造了佛的木像,波斯匿王造了紫磨金的佛像,都是五尺高。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十八及卷四十五,也有为佛造像及为佛画像的记录。这应该都是在佛灭之后两、三百年才发生的事。
  四
  印度的佛教艺术,尚有文学、建筑、音乐等。
  在佛教文学方面,由译成汉文的圣典中,尚可看到其体裁及题材之丰富,常见的则是所谓十二部经,也就是以十二种文学型态的表达方式,来呈现佛教的义理及其信仰实践的内容。那便是:?散文体裁的长行,又名契经;?散文之后再以韵文诗歌体裁表达一遍的重颂;?散文的篇章之中,偶而会挟有一首单独的韵文,称为孤起颂:?每部佛经的开头,多有一段叙述该经的请法及说法因缘:?追叙佛陀弟子们的往昔生中,种种因缘经过的,称为本事;?追叙佛陀自身在往昔生中修行菩萨道阶段的种种事迹,称为本生:?记录佛陀显现种种神通不可思议事项者,称为未曾有;?用故事寓言的题材,说明甚深的佛法义理者,称为譬喻;?直接用论辩说理的型式者,称为论议;?不须弟子请法而佛陀主动说法者,称为无问自说:佛陀说出方正广大,众生皆能成佛的经文者,称为方广大乘,亦名方等大乘;记载佛陀为弟子及菩萨们预告何时成佛,佛名为何,佛国何名的题材者,称为授记。
  此外有专门收集寓言故事的圣典,名为《百喻经》;有专门收集佛陀语录短句的圣典,名为《法句经》;有以长篇的韵文撰写佛陀传记的《佛所行赞》;有以散文撰写国王及祖师传记的阿育王传、龙树、马鸣、提婆、世亲传等。
  其实,在律部、阿含部,均可读到优美完整的佛弟子传记,也有戏剧道白及演戏的体列,对于天堂地狱以及北俱卢洲等的描写,均系文学体裁的表现手法。若从大乘经典的表现型式来看,例如《华严经》的善财五十三参,以及《法华经》、《维摩经》等经的许多篇章,根本就是戏剧的体裁。此外如弥陀净土的三部经、弥勒净土的三部经等,都有人物众多极其华丽庄严的场景,是故到了中国的敦煌壁画,便演变为维摩变、净土变、劳度叉斗圣变等大幅的绘画题材。
  印度佛教的建筑艺术,是表现于洞窟,例如阿姜他的佛塔,例如阿育王时代所遗留的佛塔、鹿野苑前五比丘迎佛塔、鹿野苑内重建于笈多王朝时代的佛陀初转法轮纪念塔、涅盘场的纪念塔,工程最伟大的代表作,应该要算菩提伽耶(Buddhagaya)的正觉大塔,始建于玄奘大师西游之前,重建于公元第十二、十三世纪之间,修复于十九世纪,高一百六、七十尺。以上所举的佛塔型式各异,完成的时代也不同。
  印度的寺院建筑,虽已发掘出土了鹿野苑、祗洹精舍、王舍城等的遗址,也只见墙基而不见墙垣房舍,规模最大的那兰陀寺遗址,也仅留下露出地面的残垣颓壁和墙脚基础。由道宣律师所撰《舍卫国祗园寺图经》表现的平面示意图,也仅能知道其寺院各项建筑物的空间配置。若从诸部大乘经中所描述的宫殿式建筑,最著名的是《华严经》的弥勒楼阁,此外有《无量寿经》等所描述的佛国净土宫殿建筑,那只能说是信仰中及禅定中神通力所见理想的建筑型态,不能视为就是印度佛教的建筑艺术了。
  印度佛教在音乐艺术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在三藏圣典中,可以读到许多有关歌咏伎乐舞蹈的记录,在山西省的云冈第十二窟门楣上方,有一幅石刻浮雕图,一群伎乐天,用十四种不同的乐器,正在热烈地演奏,包括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的三大类。至于他们所奏的是什么样的乐曲,就无法知道了,唯其从佛教的经文、石刻及壁画中,见有伎乐天音乐神的俗称所谓飞天看来,佛教的音乐梵唱及舞踊,必定是非常发达的。
  五
  至于中国的佛教艺术,基本上是承袭印度的余绪。在绘画、建筑、雕塑方面,有敦煌的莫高窟、山西的云冈、河南的龙门、甘肃的麦积山、四川的大足等,被誉为海内五大石窟,都是无价的宝藏,其时代由北魏,历隋唐宋元,迄明清,各有特色。在山西省的炳灵寺、南禅寺、佛光寺、崇善寺、善化寺、华严寺等,不仅留下了中国最古的木构建筑艺术,也留下了唐宋辽金时代的雕塑佛像艺术群。
  在造像之中,有石雕、木刻、泥塑、鎏金、铜铸、彩绘等材质。其所表现的题材,有诸佛、菩萨、罗汉弟子、护法诸天,供养人等。这些均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若以西方人所指狭义的艺术 ( Art ),便是这些雕塑及绘画的范围了。广义的艺术,可以涵盖一切的人文学科,在印度称为五明:?文典及训古之学,称为声明;?工艺、技术、算历之学,称为工巧明;?医、药及禁咒之学,称医方明;?论理逻辑之学,称为因明;?明自家之学,称为内明,站在婆罗门教的立场,将四种吠陀圣典称为内明,站在佛教立场,将三藏圣典称为内明。在中国的儒家,也将一切的人文科目总称为六艺,分作两类:?于《周礼》所见的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于《史记》所见的六经,名为大六艺:易、礼、乐、诗、书、春秋。若准此而言佛教艺术,则凡是有关于佛教的文化遗物,无一不是佛教艺术了。
  佛教艺术在中国,除了承袭印度佛教的题材及其风格之外,历代也有各别的创新,即以佛像的造型而言,北朝的秀骨清风,如麦积山;隋唐的丰满圆润,如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像;宋朝的吊眉、凤眼、樱桃唇;辽金菩萨像及诸天像的多彩华丽而又有自然喜悦之美,明代的造型线条简单又有纯朴端严之美。
  有关中国佛教的雕塑、壁画、音乐、建筑、文学等艺术,我曾有过一些探讨及介绍的文字:?《印度的佛教》;?《佛教文化》第十一期的〈中国佛教艺术的价值〉;?《中华佛学学报》十一期的〈中国的佛教建筑〉;?《火宅清凉》;?《佛教文化与文学》;?先师东初老人也曾写过一册《佛教艺术》。
  我们从张曼涛先生所编的《现代佛学丛刊》第十八册《佛教与中国文化》,读所收诸文,知道佛教艺术影响中国文化之深度及广度,实在远大无比。太虚大师举出艺术项下的建筑、塑铸、雕刻、图画、音乐、印刷、戏剧;文学项下的切音、文法、名词、文体、诗歌、语录、小说传奇;科学项下的论理学、医学、天文学、数学;哲学项下的汉、晋、南北朝、隋、唐的“空、有、玄门”思想,宋元明清“治世心身”思想,禅宗影响了宋明儒学及仙道思想,佛学也给近世的现代思潮,注入了养份。
  在同一册书中,收有美学家蒋勋先生的一篇〈大乘思想影响中国佛教艺术〉,他特别推崇禅宗精神对于中国绘画风格的影响,他说:“褝宗离弃佛像、经典、仪式,在思想史上建立了浑简锋利的哲学;在绘画上亦启发了笔简形具之创作,以气韵为主的禅画由之兴起。”他将唐代有诗佛之誉的王维所作诗画,均富禅意而别创禅诗及禅画的风格,非常赞叹,又说:“中国大乘佛学,至禅宗而发展至极致。中国山水画也至禅画而达顶峰。”
  从以上所引两位学者的看法,知道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宜有两大主流:?是以承袭印度佛教题材及其思想风格为基础的;?是以中国禅宗思想精神为骨干的。其第一类虽也是创作,仍不脱仿真的痕迹;第二类则纯属于中国佛教别具神韵的创作了。
  张曼涛先生编集的《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十九册,收有谢无量先生的〈佛教东来对中国文学之影响〉,他以为由于梵音随佛典翻译传入中国,便促成了沉约的四声及骈体文的发展;宋明儒家的语录,多少是受著名褝师们所遗语录的影响;由于佛教的普及化,促成了平民文学及变文以后新体文学之发展;征引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以为佛教的变文促成了后来之戏曲小说、弹词、宝卷、鼓词的发生;变文为了宣传佛经,吸引信众,就用散文和韵文相结合,附带地在中国却促成了新文体之发达,演变成鼓子词、诸宫调、弹词、戏曲小说的不断进步。
  六
  佛教进入公元二十世纪后期,已经直接或间接地传遍全球,对于现代人的社会,也有很大影响,例如:佛学、禅学给心理学、心智学的启发,产生了EQ论及脑内革命论等,超越了佛洛依德及荣格等所持心理学的观点。相反地,佛教徒们接触到了现代化的时代文化之后,也不得不求新求变了。
  在文学的表达方面,以轻松简易的散文贴紧着日常生活,写出佛化的作品,产量最多也最受欢迎的,有林清玄先生;以禅学为内涵,写出励志及心理疏导的作品者,有郑石岩先生;以禅语及经偈为依据,写出简短的智能小语者,有星云法师及圣严本人;以散文诗的笔触,写出长篇的佛化小说者,有愚溪先生;以现代佛教徒的生活为背景,写出长篇的佛教小说者,有姜贵先生等;以现代佛门高僧的传记为题材,写成长篇的传记文学者,有陈慧剑、丘秀芷、符芝英等。圣严本人则以个人的经验及游历,撰写了十一册传记和游记。偶而也有以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的方式,编演佛化的故事者,有星云法师的《玉琳国师》等。以高僧小说故事,写成青少年佛化系列的丛书者,有法鼓文化及佛光文化等。
  现代画家之中,以佛画为题材的,则有溥心畬、张大千、吕佛庭、江晓航、董梦梅、奚淞、释果梵等。另有徐悲鸿以西洋油画的材质画弘一大师像;最近大陆旅美画家李自健先生,也以油画的材质,画出极其逼真的星云法师、圣严法师肖像,以及南家大屠杀的宗教画。传统的水墨画家之中,也有几位方外之士,而以竺摩、广元及晓云三师最为杰出。如今,漫画及动画,日渐风行,最先的佛教漫画,当以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为鼻祖;当今杰出的漫画家之中,以佛教经典为题材,画出许多本连续漫画的,当以蔡志忠先生最成功;李百智先生,以四年的心力,完成了“小和尚一家亲”的动画创作,嗣后又创作了“小呆蛙”等卡通影片。给我本人的禅系列各书画插绘的,先后曾有许凤珍、郭果同、释果雨、陈永模、朱德庸、尤侠等人,他们多是知名的画家及漫画家。佛教的漫画及动画,尚有极广大的创作空间,也有许多的读者群尚待开发。
  书法也是佛教艺术的一类,除了古代的许多名碑及大量的写经及石经,现代也有不少书法家以经句褝诗入题,也有以泥金写经的,其中当以林隆达先生为代表。近廿多年来,雕塑佛像的年轻师傅,越来越多,工艺的水准也越来越精美,若干已扬名国际艺坛的大雕刻家如杨英风、朱铭先生师徒二人等,也都有佛像的雕塑作品。
  近数年来,由于法鼓山首开当代艺术品义卖展的风气,其它几个佛教团体,也举办了类似艺术品义卖展,因此鼓励并结合了不少当代第一流的书画家们,以佛教为题材,引发了他们另一类创作。
  佛教的传统音乐,称为梵呗,通常用于早晚殿堂的课诵以及特定的各种法会场合。现代化的佛教音乐,应该是以太虚大师作词、弘一大师谱曲的三宝歌,为被普遍接受的开始,如今则于台湾各大佛教团体,不仅均有各自的歌曲,也有了各自的合唱团,例如法鼓山合唱团,已组成了三年多,并且正在协助全省各法鼓山共修处及分院,筹组合唱团,以配合各种弘法活动,歌赞佛法,勉励道心,庄严道场,营造气氛。不过尚未形成现代佛教音乐的统一标准,有的接近校园音乐,有的接近电影插曲,尚不能像梵呗那样,不论由任何人唱出,一听即知是佛教音乐。
  有关中国现代的佛教建筑,在中国大陆,因系重修复建古代的寺院,多用简朴的明式,在台湾各地新建的寺院,多取重彩的清式。由于台湾政府有明令规定,如果不具古代的宫观模式,便难取得合法的寺庙登记许可,以致少有创作的空间。故于今年元月间,慧炬杂志社及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主办的“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中,也广泛地讨论了现代化佛教建筑新模式的问题。
  七
  古代的宗教艺术,是为满足信仰者的心愿服务,历代开凿的石窟艺术,乃为帝王大臣,或为地方士绅,荐福做功德而营造的。现代的宗教艺术,须为达成传播佛法广被人间的任务创作。古代的宗教艺术,是为少数人的信仰作表达,现代的宗教艺术,当与社会大众的生活相接合。创作虽属于艺术家的专业修养,功能则在于提供全体大众善及美的教育环境。
  艺术品应当有其各自的创作生命,宗教艺术又必须兼顾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承先启后;现代人的宗教艺术,不仅当有其时代的特色,更须负起走向未来世界的使命。这也正是中华佛学研究所主办这项学术会议的希望。
  谢谢诸位,敬请指教。祝福诸位,平安快乐;祝福大会,圆满丰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