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其它>>正文内容

佛教与艺术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对于娱乐的态度
透过娱乐可以弘扬佛法吗?在家修行者该避免娱乐吗?
娱乐是不是违反佛教的戒律?
圣严法师在本期中特别提及︰
远离娱乐是出家人的诸多戒律之一;
以艺术娱乐方式介绍佛法,是为了接引在家人,而非出家人。

:出家人的戒律之一就是避免某些形式的娱乐,像是看电影、听音乐、读小说。为什么?在家的修行者也该避免娱乐吗?透过娱乐的方式来弘扬佛法,是不是违反佛教的戒律?我觉得自己在许多非佛教的艺术中──音乐、电影、文学──看到佛法。这是不是有利,还是我只是为自己的欲望找理由?

:出家人要守的戒律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远离娱乐。某些形式的娱乐成为让人发泄感情或情绪的场合。显然,演员在表演时会发泄感情、情绪,因此观众接触到他们的表演时,也同样的发泄。那是艺术的基本功能。

  出家人不该是表演者,也不该为观赏者。这也许看来过于严苛,但其中自有道理。愈是多参与这些活动,就愈会执着于它们。人们可能在欣赏表演之后体验到松脱,但那种发泄只是短暂的,不久就会更想要重复那个过程。就某个意义来说,这些活动都是会上瘾的,做的愈多,想要的就愈多。

以方便法门面对娱乐

  出家人的目标是把所有的欲望拋在脑后。如果参加这些活动,就不可能、甚至很难斩断欲望。出家人应该运用来自佛法的修行方法和观念来引导、减轻,终至去除欲望。戒条是出家人的准则和提醒。

  如果出家人没有认真地把欲望拋在脑后,就没有理由或需要出家。然而,今天很难避免所有形式的娱乐,否则就会陷入孤绝的状态。禅中心(位在纽约皇后区)的墙没办法阻挡来自街头的音乐声,而且虽然住在寺庙里的人不参加各种的娱乐活动,但不反对其它人从事。

  如果从事娱乐是无可避免的,那么出家人就该用方便法门。对于视觉的娱乐来说,解决之道很容易,就是不要看。但声音的解决之道就没那么简单了,而要看个人的修行。功力高的修行者可以听而不闻。在这种情境下,出家人必须尽力而为

  有两位年轻的台湾出家人到寺院里尝试僧伽的生活。第一年,有些时刻他们觉得不安,拜佛和打坐都帮不上忙。最后两人决定去看电影,他们知道这严重违反寺院的戒律,但还是去了。结果被我发现,因此他们回来时,我就问:「该怎么办?」他们说:「我们晓得要付出代价,但还是决定去看电影。」在那之后,这两位年轻人变得成熟,成为好的出家人,不再那么不安,也不再很想去看电影。

  看电影和从事其它类似的活动,可以暂时解除不安和其它的情绪。在家的修行人不必戒绝娱乐。即使他们决定持守八关斋戒,也只须在一个月中选择六天避免娱乐。这给在家人一个体验出家生活的机会。在家的佛教徒可以唱歌、跳舞、看电影、看录像带,而不必害怕破戒,出家人则不可以,虽然他们经常会违规。

  最近在台湾看到一位出家人大声唱诵,我就问:「你是不是在修行?

  他回答:「不,其实我觉得不舒服、很不安。我想要唱歌,却不能唱,因此用这种方式来抒发我的挫折感。」

  我说:「这不是正确的唱诵方式。唱诵时应该出于恭敬心,不该唱得那么大声。」这位出家人并没有破戒,但这种行为却不像出家人该做的。

  他说:「今天我们都能从收音机中听到大声的唱诵,那就是正常的吗?」

  我说:「他们那么做,是为了把佛法尽可能传播给更多的人。而你是在对谁唱诵?」

  他回答:「我试着把内心不定的情绪抒发出来。你可以说我是在对鬼唱歌。」

  从佛教的观点来说,我不反对人唱歌、跳舞、表演。其实,我们的禅中心在佛诞日的时候也有安排表演活动,我也看他们表演。那并不是说我渴望娱乐,而是因为庆典的缘故,我则随喜。

  如果娱乐是法师工作的一部分的话,是可以参加某种形式的娱乐。比方说,台湾拍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有关佛陀的生平,一部则是有关观音菩萨的生平。两部片子杀青后,制作人邀请我参加试映会,看看片中所表现的合不合佛法的精神。我当然去了。相反的,如果出家人晚上去看电影,那就不能接受,因为那是为了个人的满足。

透过艺术形式有助传法

  我认为,用唱歌、跳舞、表演来传播佛法是好的。我鼓励人用现代语言从佛教的观点来讲故事,内容则不必来自佛经。印度著名的佛教大师马鸣曾根据佛陀的生平写诗、编曲让人歌唱。在宋元时期,也有佛教大师编曲让人歌唱,传播佛法。

  以文学传播佛法的实例很多。《华严经.入法界品》提到,一位菩萨到各地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向他们学习修行的方法,但这读起来很像长篇小说。《妙法莲华经》中也有一些章节和故事写得很华丽。许多佛经以艺术的方式传达佛法。

  现代的中国长篇小说根源于明清的历史小说,而明清小说又采用了佛经里的文学风格。佛经经常使用的格式就是在长篇宣讲之后来一段韵文。在许多中国历史小说中,把这个次序倒反,章节开始时先是一首诗,然后是故事。

问:有没有可能从音乐、戏剧、艺术、文学中,得到与修行相似的效果?

师:我认为音乐是可能的。比方说,在禅七时我们早晚课诵,诵唱其实就是音乐。有些音乐会让人刺激、兴奋,我说的并不是这种音乐。有利于修行的音乐应该能帮助人安定下来,让心从混杂散乱的状态进入平静集中的状态。

  我听说有位韩国女士编了一支禅舞,如果看她的表演能让人稳定、澄明、冷静的话,就该鼓励人去看。

  同样的,就文学作品来说,如果用意是要传播佛教的观念,那是有用的。然而,我怀疑人们只是读小说是否就能开悟?但如果能透过阅读而对禅的教义、见解有更深入的了解,那倒是件好事。

  人们可以从艺术或修行的角度来看这些例子。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人们为了自己的享受而聆听、观看、跳舞、唱歌、阅读。从修行的角度来看,人们从事这些活动是为了帮助超越日常混乱不定的心。

问:有时我专注于阅读很艰深的诗,之后觉得心很澄明轻安。这种感觉和坐了一炷好香的经验相似。

师:当心集中时,就能体验到这种感受。但这是读诗或读小说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无法带领人超越集中的层次。在那之后,心就会不集中,或被所阅读的材料牵引到其它方向。

问:沉思是不是修行的一部分?有时在禅七时,您要我们沉思心里升起的念头。为什么不能沉思故事、诗歌或绘画呢?

师:我要你们所做的沉思,不该包括逻辑的思考;相反的,你们应该把心放在一点上,直接看到事情里面去。这很难解释,但不同于运用逻辑,也不同于跟随一连串的念头而到达结论。

  透过音乐、舞蹈、文学,有可能体验到一些类似来自修行的事物。我们可以把修行了解成帮助修行人从散漫心进到集中心,由集中心进到统一心,再由统一心进到无心。透过艺术的形式,有可能达到集中心,但很难体验到统一心,更别提无心了。

问:似乎历史悠久的传统大都抗拒改变,但我觉得,如果佛陀今天在世的话,很可能会使用现代的科技,像是录像带、收音机、电视机等。这对不了解灵修传统的人特别有用,因为运用现代科技可以接触到更广大的群众。

师:我说过,我鼓励人使用不同的媒介来传播佛法,但那是为在家人,不是为出家人。
 

问:许多寺庙并没有导师,那么对于那些无法接触到大师教导的出家人呢?

师:我同意。收看娱乐录像带是不可能的,但教学录像带则可以,尤其是在寺庙播放的话。戏院的观众可能很杂,使人分心。
艺术只能达到集中心

问:有许多有关打坐的录音带,有些配上音乐,有些配上文字,我觉得他们所教的只能达到某个层次,也许只到达集中心的程度,但很肤浅。禅修打坐的录音带会不会破坏教禅的目的?禅强调的是追随一位法师修行。而人们也许认为录像带可以取代老师或禅七。像这样的录像带很可能会误导人,尤其如果是佛教团体支持这种录像带的话。

师:是有可能制作不同层次的打坐录音带,但较高层次的修行不能用这种方式来传达。到了某个程度必须随师修行,但我赞同为初学者录制教学录音带。

:书法与绘画呢?

:这些也包括在艺术中,因此前面的说法也适用。透过这些艺术形式可以使人达到某种层次的集中,但极难体验到禅的开悟。出家人的戒律不禁止绘画、书法、诗歌。然而一般说来,出家人不该花太多时间在这些事情上,否则可能就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修行了。

  许多出家人以书法、绘画、诗歌闻名,但除了少数例外,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没有显著的地位,因为他们不是杰出的修行者。

:那么寒山呢?

:寒山是碰巧写诗,但他并不自认是诗人。

问:先前您说娱乐可以让人发泄情绪。比方说,听乐团演奏交响乐,可能使人感动落泪。这和禅七中有人可能会感动得痛哭流涕有何不同?

:两者有些相同之处,但不是同一件事。人们在修行时大哭大笑,通常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与其说是发泄情绪,不如说是调适身体。聆听交响乐时落泪的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落泪。

人们也有可能在禅七时想到一些事情,使他们用特殊的方式来发泄情绪,但事后通常觉得松脱、平和。聆听交响乐时落泪的人,可能也觉得松脱、平和,但大多数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此外,禅七中觉得平静,有助于修行。在交响乐中落泪之后而觉得平和的人,可能并没有运用他们平静的状态。听交响乐时你落过泪吗?

问:没有,但在禅七时我哭过,事后却不觉得平和,因为没有完全发泄出来。

师:你说的不错。你并没让它完全发泄出来,否则就会觉得更好受、更自在。如果没有让它出来的话,就会觉得不舒服,好象窒息一般。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白族的美术
下一篇:谈佛教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