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文佛教譬喻故事及其特色——以回鹘文《折叱王的故事》为例(2)
228. yalïn täg köz-i qaraqï yalïnayu tägz-in-
火焰 般 眼珠 发光 旋转
229. türüp olurmaz-mu · wrunï tngri inčä tip
住(不) 婆楼那 神 于是 说
230. tidi [·] arwïščï-lar bägi tüz-ün kamrakkti-a ·
说了 魔术师们 之王 仁慈 迦摩罗羯陀
231. ämtï čštanï ilig bäg köz-ünmäz bolup
如今 折叱王 显现(不) 成为
232. bardï · qalïn yäklär tägirmiläyü awlap
到了 许多 小鬼们 包围 围绕
233. [i]lti-lär ärgäi · anča söz-läyü turur ärkän
抓住了 是 这样 讲 (助动词) (语气词)
234. anïng arasïnta čštani ilig-kä
它的 中间 折叱王(向格)
235. yaqïn bälingtäg yawlaq ün
近处 吓人的 声
236. yangqu täg äšitildi yäklär trz-ul
回声 仿佛 听到了 小鬼们 三叉戟
237. badruq čkir bintipal-ta ulatï bï bïčγu-
旗 轮子 矛 等等 刀具
238. larï bir ikinti-kä salmïš toqïmïš ünin-
相互 投 刺 之声
239. gä ming ärtuq köw rüklär ünintä üs-
千 多 鼓(复数) 声音 非
240. tünräk yawlaq ü[n] turdï · anta
常 恐怖的 声音 是 在那
241. oq q[o]rmuz-ta tngri-ning čitrawiri · atlγ
那 因陀罗 神的 胜勇 名叫
242. oγulï tngridäm tonïn bilingä yörgäyü
儿子 天神 长袍 髋部 拉
243. älip intradanu y-asïn ilgintä tutup
拿 因陀罗神弓 弓 手(位格) 握
244. čst[an]i ilig-ning tägräsintä käz-ä yorï-
折叱王的 周围 走过了
245. dï · anta ötrü yirtinčü yirsuw tabrä-
了 在这 此刻 世间 土地 移
246. nišin körüp maitri bodistw yašomaitri
动(宾格) 看到 弥勒 菩萨 耶舍蜜多
247. bodistw birlä kök qalïγ yolïnča yorïyu
菩萨 和 蓝天 层 路(比照格) 走
248. klti-lär · ötrü maitri bodistw inča
来了(他们) 此时 弥勒 菩萨 这样
249. tip [tidi] · tüz-ün yašomaitri-a bu čštani
说了 仁慈 耶舍蜜多 这 折叱
250. ilig bäg siz-iksiz bu tün ök alqu
王 无疑 这 晚 那 所有的
251. yäklärig barča bulung yïngaq sačγai ·
小鬼们(宾格) 一切 角落 方向 撤
252. bu tngri-lär yoqsuz ämgänür-lär · birök
这 天神们 白白地 受苦 如果
253. yaγïz yir arqasïntaqï topraq-nïng prmanu
褐色 土地 中间的 泥土的 微尘
254. qoγ qïčmïq sanï näčä ärsär · yana ymä
粒子 数目 多少 是(若) 又 又
255. alqu tïnlγ-lar-nïng sanï saqïšï näčä tänglig
所有 生灵们的 数目 多少 同样的
256. bolsar · n[ä]čä tänglig qalïn küčlüg yawlaq
是(若) 多少 一样的 许多 厉害的 邪恶的
257. yak ičkäk bolsar-lar bodistw oγušluγ
小鬼 是(若) 菩萨 像……一样
258. ilig bäg-ning ang-mïntïn ät’üz-intäki
王的 原来 肉体上的
259. bir äwin tüsingä ymä ada tuda tägür-
一 撮 毫毛(向格) 又 危险 带来
260. gäli uγuluγ ärmäz-lär · nä üčün tip tisär
能够 是(不) (复数) 什么 为了 说了
261. ögil saqïnrïl tüz-ünüm-ä bu · ilig bäg-
想(你) 想(你) 仁慈 这 王的
262. ning öngräki sawlarïn bu btraklpdaqï biš
的 前面的 话语 这 贤劫中的 五
263. yüz bodistw-lar barča muntada öngrä burxan
百 菩萨们 全部 如前的 前面 佛
背面
iki yüz altmïš ptr.
第260页
264. qutïn bulup sansardïn oz-γučï-lar ärdi ·
福禄 获得 轮回(从格) 解脱者们 是了
265. käntü öz-i-ning qatïγlanmaqïnga köngülin
自己的 坚定 心
266. yüräkin wž-ïr täg qïlïp alqu biz-ni barča
心 金刚 般 成为 全部 我们(宾格) 全部
267. utup yigädip biz-ni-dä öngra burxan
战胜 我们 前面 佛
268. qutïn bultačï boltï [·] qïnïγ köngüllüg awïš-
福禄 获得 是了 愿望 心的 咒术
269. ïn sit satan qïlïp köngülin yüräkin
成 就 做出 心
270. buyan ädgü qïlïnč-qa öklitdi-i
功德 善 行为(向格) 增加了
271. astï · burxan qutïlïγ kösüšintä
增加了 佛 福禄 希望
272. ančaqï-a ymä tïnmadïn qïlγuluγ
这样 而且 平静(不) 功绩
273. išingä aruq[suz] köngülin arïtï armadï ·
辫子 不疲倦的 心 绝对 准备的
274. öz isig öz-in ïdalayu yaraš yarap
生命 自己 付出 预备 准备好
275. adïn-lar-nïng ämgäkin kötürü kntü öz-i-
其它人的 痛苦 背负 自己
276. i-ning ämgäkčä [äm]g[ä]nip uzun turqaru
的 痛苦(比照格) 经受 长久 以来
277. adïn tïnlγ-larïγ ädgügärü qatïγlantï-ï
别的 生灵 善德(向格) 增添
278. tawrantï [·] bu qutluγ tïnlγ n[ïr]wan qapaγïn-
照顾 这 幸福的 生灵 涅槃 之门
279. ga yaγuqiqï-a turur · kičmädin ara bu
(向格) 走近 (助动词) 晚 中间 这
280. yirtinčü yirsuwda burxan-lïγ küntngri
大地 土地(位格) 佛的 日神
281. örläyü toγa kälgäi üstün tngri al-
升起 灾病 来吧(你) 上面 神 下
282. tïn yalnguq az-u yäk ičkäk kim ärsär
面 穷人 或者 小鬼 鬼 谁 是
283. anïng utru turdačï yoq [·] tongalar bägi täg
他的 对面 对手 没有 英雄们 之王 般
284. qorqïnčsïz ayančsïz köngülin täbränčsiz
无 畏 的 心 不动的
285. turup qalïn yäklär-ning yawlaqïn ömätin
(助动词) 许多 小鬼们的 仇恨 想(不)
286. muna ämtï barčanï utar yigädür · [ya]šom[ait]ri
这个 如今 一切 战胜 耶舍蜜多
287.bodistw inčä tip tidi · ayaγqa täqim-
菩萨 这样 说了 尊敬 值得
288. lig tüz-ün maitri-a [·] ämtï biz ymä ol
的 仁慈 弥勒 如今 我们 又 那
289. ädgülüg čštani ilig-gärü yaqïn barïp
贤德 折叱王(向格) 身边 走到
290. ol qutluγ tïnlγïγ körmäkin köz-ümüz-
那 有福的 生灵(宾格) 看(不) 眼睛(我们的)
291. ni qutluγ qïwlïr qïlalïm · maitri bodistw
(宾格) 幸福的 使(我) 弥勒 菩萨
292. inčä qïlalïm tip söz-läyü iki[si] barča
这样 做(我) 说 讲 二位 全部
293. čštani ilig tapa bardï-lar · [a]nta ötrü
折叱王 朝着 走了(他们) 在这 之后
294. bälingtäg čštani ilig tägräsintä kolti
吓人的 折叱王 周围(位格)
295. sanïnča yäklär qatïγ ünin qïqrïštï-lar
无数 小鬼们 粗野 声音 叫
296. alaqïrïštï-lar · aγz-larïntïn köz-lärintin
喊了(他们) 嘴(他们的) (从格) 眼睛(他们的) (从格)
297. burunlarïtïn barča qorqγu täg ört
鼻子(他们的) (从格) 一切 恐怖 如同 火
298. yalïn öntürüp tišlärin az-ïγlarïn čïqra-
火焰 冒出 牙齿(他们的) 臼齿(他们的) 咬
299. tïp sïčγnaqlarïn urunu ayalarïn yapïntï
筋肉(他们的) 打 手掌 合上了
(以下残缺11行)
T II Y 58 (Mainz 98)
背面
toquz-unč ülüšälig
第九品第50页
300. satagiri xaimawadi pančiki-t[a] ulatï yäklär
娑多山 雪山 般之个 等 小鬼们
301. urungut-l[a]rï [är]dini-lig yar[ïγ-l]arïn käd[ï]p
之大将军 珍珠的 铠甲(宾格) 穿
302. bosušluγ saqïnčl[ï]γ [kön]gül-in k[älip] // lïγ-ta
忧愁 顾虑重重 心 走来
303. ïnaru bärü yorïdï-lar · ötrü čštani
走来 走去 走了 此刻 折叱
304. [ilig] bäg qo[r]qïnčsïz köngül-in rakšas-q[a]
王 无畏 心 罗刹
305. [yaqïn kälip] /// di · köz-ünür-tä rakšas-[lar]
附近 走到 露出 罗刹们
306. ………………[ölü]m madar osuγ-[luγ]
死亡 鬼 具有…性质
307. …………………………………čštani ………
折叱
308. …………………………t//i · m/……………
(以下残缺5行)
309. ……………………čštani ilig [bäg] …………
折叱王
310. ………………… [balïqï]mdaqï tïnlγ-larïγ……
我的城市中的 生灵们(宾格)
311. ………………/sn · ämti bir ik[intikä]
如今 互相
312. ……………………sïnašu körälim ·
(以下残缺)
T II M 7(U 451)
背 面
313. ·· balïqdaqï yawïz irü blgü-
城市中的 凶恶 征兆
314. lär barča qalïsïz yïtlïnïp barïp
(复数) 一切 完全的 消失 到
315. yäklär-ning qorqγu täg ywlaq
小鬼们的 恐怖 如同 邪恶的
316. ün-läri ymä äšidilmädi · ötrü
声音 又 听到(不) 之后
317. čštani ilig bäg ig [toγa] adasïn
折叱王 灾病 危险
318. [tar]ïqmïšïn kitmiš [in körüp]……
消除 看
3.简单疏证
1. 4 učayan 地名,来自梵语ujjayanī, 音译郁禅耶城,意为“最胜城”、“唱誓城”。
2. 2 kindin 后面、后方,引申为“西面、西方”。
4. 5 yäk 小鬼,即夜叉,又作药叉、夜乞叉,意译捷疾鬼,来自梵语yaksa。在佛教中,夜叉与罗刹同为伤害人畜的恶鬼。
9. 3-4 drz-ul badruq 三叉戟与旗纛。[25]其中,drz-ul意为“三叉戟”,借自梵语triśūla;badruq意为“旗帜、旌旗、纛”。[26]现代维吾尔语作bayruq。
11. 3 önä- 站立。
11. 6-12. 1 išin sačlarïn 辫子与头发,对偶词。
14. 1 sayu 每个,后置词。
16. 1 kšatrik 刹帝利,即梵语ksatriya的音译,为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第二级,主要包括王族、军人等。
19. 4 tägirmiläyü 包围、围绕,为对偶词。
22. 2 tiš 牙齿,现代维语作čiš。
31. 4-32. 1 tod učuz sawlar saw意为话语、事件,tod učuz为对偶词,意为灾难。
34. 5 öwkä 肺,引申为生气,现代维语作öpkä。
35. 1 ötkürü 由于、通过、经过,为后置词。
47. 5 urumuki 意为大嘴。夜叉名,源自梵语urumukha。
55. 4 yrlïqančučï 慈悲、怜悯。
65. 6 sögüt 柳树,现代维语作sögät。
71. 4 az-ïγ 槽牙、臼齿、獠牙,现代维语作eziq。
78. 3 yaγïz 褐色的。
82. 3 čin 真、真的、确实,当借自汉语“真”。
88. 5 kalašotari 即垂腹夜叉,来自梵语kalaśodara。
110. 7-111. 3 uru 来自梵语uru,本意为“大小、范围”,转义为“伟大”;ägnikiši,来自梵语agnikeśa,意为“火发”。回鹘文本视之为两个罗刹的名字,但汉译本却为一个罗刹,即大鼓罗刹。
129. 2 urunčaq ur-,意为抵押,urunčaq意为抵押品。
131. 2-3 täng täng 当为汉语借词“等等”。
137. 6 dušta 极恶罗刹,来自梵语dustā。
153. 2 barar 肝、肝脏、肚子。现代维语作berïr。
157. 2 taričanta 三垂发罗刹,来自梵语trijata。
159. 2-3 tözi yïltïz 根源,为对偶词。
160. 4 ärksiz 被迫地。
164. 2 qongqiu 箜篌,汉语借词。
164. 4 yir 吟、歌唱,可能借自汉语“吟”。
165. 7-166. 1 tïngsa- 细听,由tïng-+-sa(动词后缀)构成。
168. 5-169. 1 alïn altaγ 计谋,为对偶词。[27]
169. 2 täwin kür 妖术,为对偶词。
172. 6 utun 无耻的。
188. 1 boγaz 咽喉,现代维语作boγuz。
197. 1 strayastriš 忉利天,欲界六天之一,在须弥山之巅,帝释天所居之地,源自梵语trāyastrimśa。
210. 2 äz-rua 梵天神,相当于梵语Brahmā。
211. 1 kawšiki 憍尸迦,帝释天在人间时的姓,梵语作kauśika。
215. 1 käyik 鹿、黄羊,现代维语作keyik。
215. 3 kisari 狮子,源自梵语kesarin。
217. 2 qormuzta 当借自中古波斯语qormuzta,回鹘文有时又作ormuzd,指因陀罗神,与帝释天同,梵语作indra。
217. 4 yašomaitri 音译耶舍蜜多,菩萨名,意译“誉友”。
220. 1 urungut 首领、头目、领袖。[28]
229. 3 wrunï 水神婆楼那,来自梵语varuna。
230. 5 kamrakkti,印度教神,借自梵语kāmarakta。由两个词kāma-和-rakta组成。其中kāma意为“爱”、“爱欲”、“贪欲”等;rakta意为“染”、“染着”、“贪执”等,故kāma-rakta可译为:爱染,贪欲等。音译:迦摩罗羯陀。
235. 2 bälingtäg 吓人的、可怕的。
237. 3 bintipal 矛,来自梵语bhindipāla。
241. 4 citrawiri 梵语借词,由citra-和-wiri组成。其中citra作为形容词,意为“显著的、超绝的、特殊的”、“各种不同的”、“杂染、染着、杂色的、妙色的”等;作为名词,有“画”、“锦”等意。wiri同于viri,梵文没有这个词,最相近的是vãrya,有“英气、勇气”、“力量”等义。citra-vãrya意为“胜勇”。音译作“计多罗威利”。
243. 2 intradanu 因陀罗的神弓,来自梵语indradhanu。
244. 4 käz-ä 穿过、走过。
250. 3 siziksiz 无疑地。
252. 3 yoqsuz 白白地。
253. 5 prmanu 极小的部分、极微、微尘、极微尘,来自梵语paramānu。
254. 1-2 qoγ qïčmïq 粒子,对偶词。
256. 4 qalïn 许多、稠密的。
257. 2 ičkäk 鬼、小鬼。
259. 2 äwin 量词“撮”、“把”。
262. 5 btraklp 贤劫,意为“极长时间的一大劫”,包括成、住、异、减四劫,其中经常用以指代现在的“住劫”。梵语写作bhadra-kalpa。
264. 3 sansar 轮回,为梵语借词。
264. 4 ozγučï 解脱者,由动词oz-(解脱)+-γu-(名词后缀)+-čï(名词后缀)构成。
269. 2-3 sit satan 成就,源自梵语siddhi sādhana。
278. 5 nïrwan 涅槃,为梵语借词。
300. 1 satagiri 娑多山,借自梵语sātagiri。
300. 2 xaimawadi 雪山、雪庐,借自梵语haimavata。
300. 3 pančiki 音译般之个,借自梵语pāñcika。
301. 3 yarïγ 铠甲、甲胄,现代维语作yaraq.
306. 2 madar 鬼。
313. 3-4 irü blgü 征兆。
4.汉译文
[折叱王]迈着坚实的步伐,在郁禅耶城的西边徘徊着。此时,国王走到四岔路,看到路上有许多小鬼。(1~4行)
那些小鬼们吃着穷人们的肉,喝着他们的血,扒出他们的内脏。[小鬼们]露出狰狞的面孔,用凶恶而又粗野的声音嚎叫着,手持三叉戟与旗纛,身体黝黑,像山一样高大壮实,肩上披着烈焰一样的红发,身上盘绕毒蛇,在一个个岔路口上巡回。(5~13行)
看到这些,折叱王意志非常坚定,如英雄之王刹帝利一般,勇敢地走到那些小鬼中间。此刻,那些小鬼看到折叱王,包围着他,似乎要吞噬他,并且这般吼道:“喂,你是谁?为何独自在此?你是来毁掉我们上下的山牙吗?”(14~22行)
听到这番话,折叱王意志更加坚定,毫不畏惧地对小鬼说道:“喂,小鬼,马上告诉我,你们为何杀死我城的人民?谁允许你们进入此城的?你们看我这把利剑!我要把你们一一杀死!我无法忍受城中出现这种灾祸。”(22~32行)
当那些小鬼听到折叱王如此有力的话时,气得暴跳如雷,怒吼着,拳头紧握,青筋直暴,紫红头发撒满肩膀,手持火焰般的三叉戟、旗纛和金刚棒,意欲厮打折叱王,并且互相指责道:“你们为何等待?马上杀死他,结束他的性命,送他到另一个世界去!”(32~45行)
正当这时,折叱王使出浑身的力量,跳将过去,揪住大嘴妖魔的头发,举剑便要砍其头颅。(45~50行)
那妖魔一看折叱王的威力、光芒和福德,吓得要死,连忙求饶,声音都颤抖起来了,这样对国王说:“百姓有福的狮子大王,请你大发慈悲吧,静下心来!如果你杀死我,你城中的灾祸仍不会退去。希望你对我们的生命心怀慈悲。”(50~60行)
国王如是道:“哎,小妖,那你立即告诉我,为何城中的灾祸不会退去?”(60~62行)
大嘴妖魔答道:“大王,这是因为城东有一棵树,树下有邪恶的[名叫垂腹]精灵罗刹。他有三只大眼睛,闪动在烈火般的发须之间。瞳仁似燃烧的灯笼,发着凶光,骨碌碌转个不停。长期以来,正是他以残忍之心啮噬着万千生灵,不知满足。恐惧……坚强,就像英雄之王……拉弓,一切敌人……只要你能战胜他,我们自会归顺你。”(63~77行)
[折叱王奔向那里,喊道]:“我是大智大慧、统治黄土地的折叱王,意志坚强而又勇敢无畏,我来与你们交战。喂!小鬼们,如果你们真不怕死,就准备迎战吧!今天我们好好较量一番,看谁更强。”(77~85行)
[折叱王]如此这般说着,手中握着火焰般锋利的宝剑,跳到小鬼附近,冲入魔群,揪住垂腹罗刹的头发,就用剑取其头颅……国王……统治国家……我们的生命……生命自己……他们说道……福德、光辉、祥光……[不]受尊敬(86~100行)
……到达,他们合掌,对国王这般说道:“王中王,无论你有什么命令,我们都保证完成。”(101~104行)
国王如此说道:“如果城中发生灾祸,我的宝剑就要饮你们的血。”(104~108行)
小鬼答道:“大王,从这到那有两个非常凶恶的罗刹,一名乌如(Uru),二名火发(Ägnikiši),统领我等。你若能战胜他们,那么你心有何求,都会得到满足。”(108~114行)
此时,折叱王自忖……辽阔的褐色……若是……恐怕……我不,何时……讲……他来了……王[丢失]……(114~125行)
有[摩诃舍涅]罗刹。罗刹见王威仪,悄声讲:“[他]杀死了许多生灵。大王!你要相信我言,诸恶均为大力鬼所为。我即属那罗刹所制。”(126~130行)
[折叱王又要杀那]罗刹。[该罗刹]则禀告说:“[灾祸非我所为,祸首其实是一位妇女鬼],她会随时变形,会变出漂亮的模样,蒙骗众人,杀死了许多生灵。大王,你要战胜她,你的心愿立马就会得到满足。”(130~136行)
此时,国王马上就去寻找妇女鬼。那妇女鬼极为凶恶,远远看到国王,便改变了自己的容貌,乔装打扮成折叱王最宠爱的王后,走到国王身后,向其撒起娇来:“亲爱的大王,你想丢弃我,去哪里?难道你另有所爱吗?因为她而抛弃我吗?马上告诉我,亲爱的大王,若你不告诉我,我现在就不活了。”(136~149行)
听到这番话,折叱王用钩子……(149~150行)
此时,妇女鬼非常恐慌,露出原形,在国王面前腆着肚子,声称:“大王,如今我即归属于你,惟命是从。距此不远有个邪恶的罗刹,名叫三垂发,这正是你国中灾难的根源。我受他的指使被迫冒险。”(151~161行)
当时,折叱王意志坚定而又勇敢,去寻找那罗刹,正在走着,远处传来箜篌声和歌声,国王在黑暗中细听声音,过一会站起来了。(161~166行)
凭着菩萨般的智能,他确信,那歌声、娱乐声正是三垂发罗刹施的妖术,一边想着,一边走到三垂发罗刹身边,骂道:“我知道这是你这个无耻的罗刹使出的妖术。”(166~173行)
……我不……心[丢失]……没有……走到……身边……心……我这头顶上的……我的牙齿……他来了……那些罗刹集合起来。(174~182行)
……这般说道:“除去勇敢的折叱王,没有别人能抓住我头顶的头发。”(183~186行)
如此说道,那罗刹[听到]可怕的声音……从他的咽喉……回声的火焰,从他的口中……如同无数大山……许多小鬼们罗刹包围着,抓住了……大地六种震动……大地震动……由于……忉利天……诸天神……色的……折叱王……(186~203行)
这般说道……天神,这国王……你给国王吧!……抓住,如英雄之王般地勇敢地冲入众多罗刹之中。梵天神如此说道:“憍尸迦,幸福的生灵,慈悲的至高无上的众神,及令人敬畏的伟大功绩;生命……的珍宝……如围捕鹿群的狮子般毫不畏惧地……”(204~216行)
此后,因陀罗天神对耶舍蜜多菩萨如此说道:“立刻……你告诉!”如今……(217~219行)
把首领们……折叱王……喂……谁……没有……仁慈……(220~227行)
火焰般的眼珠闪闪发光,不停地旋转,水神婆楼那遂说道:“魔术师之王,仁慈的迦摩罗羯陀(kāmarakta),如今看不到折叱王,许多小鬼包围着他,抓住了他。”(228~232行)
正这样说着,折叱王附近忽然传出十分恐怖的声音,小鬼们手持三叉戟、纛、轮和矛等刀具,互相投掷的声音,混杂着敲打千余张鼓的声音,响成一片,令人毛骨悚然。(232~240行)
正当此刻,因陀罗之子胜勇(citrawiri)提起长袍,手握因陀罗神的神弓,走到折叱王的身边。此时,地动山摇,弥勒菩萨和耶舍蜜多在空中显现了。(240~248行)
弥勒菩萨说道:“仁慈的耶舍蜜多,折叱王无疑今晚要把四方所有的小鬼一网打尽,众神要白白受苦。如果黄土中泥土的颗粒有多少,那么一切生灵就同样有多少,众多邪恶的小鬼也同样有多少。[但是,他们]不能损伤菩萨般性情大王的一撮毫毛。你想说什么?仁慈的菩萨。”(248~261行)
因为此王的前番话语,贤劫王五百菩萨皆如前获得佛的果报,成为轮回解脱者。(261~264行)
[折叱王]以金刚般坚定的意志,战胜我们所有的人,从而获得佛的福禄,得到如意的成就,多积功德,多行善事。(265~271行)
而且如此这般孜孜不倦地忙碌着,做出不凡的功绩,并且做好准备,献出生命,替别人分担痛苦,如同承受自己的痛苦。很久以来,[国王]照管众生,增添福禄。这幸福的生灵正走向涅槃之门。(271~279行)
在这渺小的尘世,当日升起之时,灾病来吧!上界天神,下界众生或者夜叉小鬼,无论是谁,都不是他的对手。他如英雄之王般无所畏惧而又岿然不动,对众多夜叉的仇视不屑一顾,如今此王战胜一切。(279~286行)
耶舍蜜多菩萨这般说道:“尊敬而仁慈的弥勒,如今我们走近那贤德的折叱王,我要赐福那看不到的幸福生灵。弥勒菩萨,我要如此行事。”(286~291行)
正当这般说着,他俩一起朝着折叱王走去。此刻,折叱王周围,那无数骇人的夜叉正在厉声喊着,从口、眼、鼻中喷射出可怕的火焰,他们咬牙切齿,捶胸顿足,握紧拳头。(291~299行)
正当这般说着,他俩一起朝着折叱王走去。此刻,折叱王周围,那无数骇人的夜叉正在厉声喊着,从口、眼、鼻中喷射出可怕的火焰,他们咬牙切齿,捶胸顿足,握紧拳头。(286~299行)
娑多山、雪山和般之个等夜叉的大将们穿上珍珠铠甲,顾虑重重面带忧愁地在左右徘徊着。(300~303行)
此刻,折叱王勇敢地走到罗刹附近……其身乍现,罗刹们……就像死鬼一样。(303~306行)
……折叱[王]……折叱王……我城的众生……如今互相较量……(307~312行)
……城中的凶兆全部消失,再也听不到小鬼那邪恶而恐怖的声音了,至此,灾病危险全被折叱王清除。(313~318行)
三、回鹘佛教徒对印度譬喻故事的受容与改造
综观《折叱王的故事》全文,庶乎可以断定叙述的是一则佛教譬喻故事。我们这里先从《折叱王的故事》的主旨谈起。在汉文本《无明罗刹经》叙述完折叱王战胜罗刹,并消除了国中的一切灾难后,紧接着有这样的话头:
复以何义故者说此譬喻,不为绮语,不为非时,所以者何?为欲显示因缘理故,作是种种众多方喻,言王城者,喻于三有,三有城中,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毁骂恶名,持戒破戒,如是种种,无量诸苦,不可称计……观察一切世间苦源,发大弘誓,必拔其本。此苦源者,逼切众生,为大苦恼,众患之首;九十六种愚痴所蔽,不识生老病死,无过患之源。[29]
一语点明该故事本身就是“譬喻”,意在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宇宙万物的存在都依赖于因缘(条件)而存在,事物随因缘和合而产生,又随因缘的离散而消亡。
佛陀成道,悟得有情之流转生死,皆由无明为缘。《大庄严论经》:
闻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是名集谛。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集聚灭。[30]
造业受果,而流转不息,其过程可分为十二个因果联系的环节,即无明(回鹘文biligsiz bilig<梵文avidyā)→行(回鹘文tavranmaq<梵文samskāra)→识(回鹘文bilig köngül<梵文vijñāna)→名色(回鹘文at öng<梵文nāma-rūpa)→六入/六处(回鹘文altï qačïγ orunlar<梵文sad-āyatana)→触(回鹘文bürtmäk<梵文sparśa)→受(回鹘文täginmäk<梵文vedanā)→爱(回鹘文amranmaq<梵文trsnā)→取(回鹘文tutyaq<梵文upādāna)→有(回鹘文bolmaq<梵文bhava)→生(回鹘文toγmaq<梵文jāti)→老病死(回鹘文qarïmaq iglämäk ölmäk<梵文jarā-vyādhi-marana)。无明即愚昧无知,由无知而引起各种意志行为,由意志行为而引起个人精神统一体的识;由识引起构成身体的精神(名)和肉体(色);有了名色,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六处);因而就能与外界事物接触(触);从而引起苦乐感受(受);由受诱发出渴爱和贪爱(爱);随之产生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取),进而引出生存的意志和生存的环境(有);由于有了生存意志和生存环境,因而就有生(生);有生就有死(老死)。就是说,无明是一切因果的总根源,这一“苦源”使众生陷于“大苦恼”之中,是“众患之首”。人们因为受无明“所蔽”,故而“不识生老病死”。要消灭诸苦,就必须首先灭除无明,只有“拔其本”,才能最终灭除痛苦。这就是所谓的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Dvādaśāxga pratīyasamutpāda)思想,在回鹘中很流行而且颇有影响,如著名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中就有《十二因缘诗》,以韵文形式论述了十二因缘之间的关系。[31]在回鹘文《折叱王的故事》中,一切罪恶与灾难皆因无明罗刹而引起,最终都一一被象征着正义与善良的折叱王所征服,降伏于威力无边的佛法。
《折叱王的故事》很可能改编自佚名氏译《无明罗刹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回鹘文本有可能另有所本,只是至今未能确定)[32]。原经的内容是对十二因缘义理进行全面的阐释,折叱王勇斗妖魔的故事只是其中穿插的一个情节而已。其梗概大致如下:
折叱王精勤修施于郁禅耶城,后来这里疾疫大行,民众大量死亡;折叱王施咒药禳灾,结果疾疫更加剧烈;寻其原因,发现是大嘴妖魔等罗刹在作孽;折叱王欲杀之,该罗刹称他是受垂腹罗刹指使,只有降伏垂腹罗刹,城中疾疫才可消除;折叱王遂欲杀垂腹罗刹,然该罗刹又称他是受乌如和火发二罗刹(汉文底本仅为一个罗刹,即大鼓罗刹)统领的;但当折叱王抓获二罗刹时,他们又称指使者是摩诃舍涅(回鹘文本存其活动,但残其名);摩诃舍涅又受妇女鬼统领;而统领妇女鬼的又是三垂发;三垂发又受制于四牙罗刹(回鹘文本缺);四牙罗刹受制于六罗刹(云卢、山岳、瓮腹、金刚主、见毒、掷羂。回鹘文本缺);六罗刹又受制于牛耳、手戟二罗刹(回鹘文本缺);牛耳、手戟再受制于速疾金翅鸟(回鹘文本缺);速疾金翅鸟又受制于三男子(极恶、火发、栴檀)罗刹;而三男子又归大力鬼(回鹘文本存部分内容,但缺其名)所辖。在整个故事中,以大力鬼威力最大,“一切世间大力凶猛”,都无法与之匹敌,惟一惧怕的就是折叱王。故而,当折叱王抓到这个大力鬼时,他便自然被降伏了,一切灾难也都随之消除。这里的大力鬼罗刹,就是“无明”的总代表和诸业的总根源。
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其中的三男子罗刹,在回鹘文本中缺极恶和栴檀,而火发呢,在回鹘文本中虽有,但其位置被前提了许多,取代了汉文本中大鼓罗刹的位置。
通观上文,笔者发现这么这个有趣的现象,即全文之罗刹有十二种,除最为“自在”的大力鬼外,其余均受外在罗刹的制约,形成了以下制约关系:大力鬼罗刹→三男子罗刹→疾速金翅鸟→六罗刹→二罗刹→四牙罗刹→三垂发→妇女鬼→摩诃舍涅→大鼓罗刹→垂腹罗刹→罗刹(回鹘文作大嘴罗刹)。那么,这种制约关系的譬喻意义何在呢?前人未见述论。窃以为,此十二种罗刹是否就代表着佛教所谓的十二因缘欤?亦未可知。如果这一推测成立,那么,二罗刹就应代表“名色”;三男子罗刹代表“老[病]死”;六罗刹呢?显然就对应于“六处”了。质言之,这是一个尚待继续探讨的引人兴趣的问题。
《折叱王的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一环扣一环,跌宕起伏,非常生动有趣。回鹘人仅选择《无明罗刹经》中的这一部分极具文学色彩的内容予以翻译,而且在内容上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改编,很可能就是因编译者受到了这一故事的感染而致。现将回鹘文本与汉文底本作一比较,以便观察其中的差别。
行次 |
回鹘文本 |
汉文底本 |
1-2 |
[折叱王]迈着坚实的步伐,在郁禅耶城的西边徘徊着。 |
如昔所闻,折叱王在郁禅耶城精勤修施, |
|
|
好行忍辱,恭敬宿长,勇猛大力,兵众强盛,威伏四海,明于治断,绥抚黎庶,如母牛念犊。后于异时,郁禅耶城,疾疫大行,死者过半,城中人民,遂致希少,虽复咒药,欲禳灾患,如酥注火,倍增炽剧。死亡者众,路少人迹,豺狼野干,满于里巷。亦入人舍,雕鹫群飞,翳障日月,举城悲号,涕泣盈路,积尸城中,犹如冢墓。时折叱王见国人民死丧者众,心怀忧恼,如入战阵,为怨所擒,愁悴忧怖,发愤忘死,于夜静时,独设方计,立志确然,思殄疫鬼,以阿伽陀药,遍涂身体,咒索系身,着如意宝铠,手捉利剑,单己独步,即从殿下出于宫门, |
3-4 |
此时,国王走到四岔路,看到路上有许多小鬼。 |
往到城中四衢道头,神寺塔庙。遍观井中及桥梁下,处处林树及市肆间, |
5-13 |
那些小鬼们吃着穷人们的肉,喝着他们的血,扒出他们的内脏。[他们]露出狰狞的面孔,用凶恶而又粗野的声音嚎叫着,手持三叉戟与旗纛,身体黝黑,像山一样高大壮实,肩上披着烈焰一样的红发,身上盘绕毒蛇,在一个个岔路口上巡回。 |
见有诸鬼,色貌不同,言音各异,残害凶恶,杀害无度,死人尸骸,罗列其前,髑髅为器,盛人血髓,手探肠肚,粪血沾污,或以人肠交络身体,诤食死人,斗诤牵掣,如是恶鬼,魑魅魍魉,充满城中, |
14-22 |
看到这些,折叱王意志非常坚定,如英雄之王刹帝利一般,勇敢地走到那些小鬼中间。此刻,那些小鬼看到折叱王,包围着他,似乎要吞噬他,并且这般吼道:“喂,你是谁?为何独自在此?你是来毁掉我们上下的山牙吗?” |
王见是已,如金翅鸟欲取龙时,即入鬼中,咄叱鬼言,何以故是,以偈问曰:
何故以人肠,交络汝身体, 手捉髑髅器,盛满血髓脑; 生为恶疫病,常断人命根, 啖食人血肉,用自充饱足。
诸鬼实时以偈答曰:
我是夜行鬼,法食人髓时, 肪膏及五藏,尽皆所甘嗜, 汝民今灾患,实是我所作。 |
22-32 |
听到这番话,折叱王意志更加坚定,毫不畏惧地对小鬼说道:“喂,小鬼,马上告诉我,你们为何杀死我城的人民?谁允许你们进入此城的?你们看我这把利剑!我要把你们一一杀死!我无法忍受城中出现这种灾祸。” |
王复问言:“如是灾患,实汝作也?”罗刹答言:“是我所作。”王复语鬼:“汝今何不速舍此事?” |
32-45 |
当那些小鬼听到折叱王如此孔武有力的话时,气得暴跳如雷,怒吼着,拳头紧握,青筋直暴,紫红头发撒满肩膀,手持火焰般的三叉戟、旗纛和金刚棒,意欲厮打折叱王,并且互相指责道:“你们为何等待?马上杀死他,结束他的性命,送他到另一个世界去!” |
诸鬼答言:“我不能舍,所以者何?剌法头尖,火体性热,罗刹之性,法食人肉。”
|
45-50 |
正当这时,折叱王使出浑身的力量,跳将过去,揪住大嘴妖魔的头发,举剑便要砍其头颅。 |
王语鬼言:“汝今云何不欲舍耶?汝不见我刀色如青云,亦如优钵华,亦如毒蛇大瞋恚时,以我臂力,捉此利剑,足能令汝舍此恶事。” |
50-60 |
那妖魔一看折叱王的威力、光芒和福德,吓得要死,连忙求饶,声音都颤抖起来了,这样对国王说:“百姓有福的狮子大王,请你大发慈悲吧,静下心来!如果你杀死我,你城中的灾祸仍不会退去。希望你对我们的生命心怀慈悲。” |
罗刹答言:“人帝!汝得自在,设以利刀,切割我身,犹如胡麻,虽能如是,灾患之火,犹不可灭。” |
60-62 |
国王如是道:“哎,小妖,那你立即告诉我,为何城中的灾祸不会退去?” |
王言:“云何不灭?” |
63-66 |
大嘴妖魔答道:“大王,这是因为城东有一棵树,树下有邪恶的[名叫垂腹]的精灵罗刹。他有三只大眼睛,闪动在烈火般的发须之间。瞳仁似燃烧的灯笼,发着凶光,骨碌碌转个不停。长期以来,正是他以残忍之心啮噬着万千生灵,不知满足。恐惧……坚强,就像英雄之王……拉弓,一切敌人……只要你能战胜他,我们自会归顺你。” |
罗刹实时指南大树而答王言:“今彼树下有大罗刹,面有三眼,顾眄晖霍,状貌凶丑,手摩目视,能为灾疠,死亡疾病,皆由彼作,令诸众生,死毙都尽。汝大丈夫,可先降彼。彼若伏者,我等随顺。” |
77-85 |
[折叱王奔向那里,喊道]: “我是大智大慧、统治黄土地的折叱王,意志坚强而又勇敢无畏,我来与你们交战。喂!小鬼们,如果你们真不怕死,就准备迎战吧!今天我们好好较量一番,看谁更强。” |
|
86-91 |
[折叱王]如此这般说着,手中握着火焰般锋利的宝剑,跳到小鬼附近,冲入魔群,揪住垂腹罗刹的头发,就用剑取其头颅。 |
王闻此语,疾走往趣,叱言:“汝名字谁?”罗刹答言:“我名垂腹。随欲现形,以我之力,使汝人民悉被灾患。”
|
92-108 |
……国王……统治国家……我们的生命……生命自己……他们说道……福德、光辉、祥光……[不]受尊敬……到达,他们合掌,对国王这般说道:“王中王,无论你有什么命令,我们都保证完成。” 国王如此说道:“如果城中发生灾祸,我的宝剑就要饮你们的血。” |
王闻是已,便自唱言:“我今得息。”罗刹问曰:“云何言息?”王言:“我久思惟,谁苦世间,今始得汝,便为不复疲苦也。”罗刹问言:“汝今欲作何等?”王言:“我此利剑,未曾尝血,今为国人,必以此刀,当饮汝血,如饮甘露。” 罗刹言:“徒为此事,不能解汝疲劳之果。” 王问言:“云何不解疲劳之果?” |
108-114 |
小鬼答道:“大王,从这到那有两个非常凶恶的罗刹,一名乌如,二名火发,统领我等。你若能战胜他们,那么你心有何求,都会得到满足。” |
罗刹答言:“汝今且观,南三门里有罗刹,名曰大鼓,须勇健力,乃可降伏,我今住此,不弃汝走,先可降彼。”
|
114-125 |
此时,折叱王自忖……辽阔的褐色……若是……恐怕……我不,何时……讲……他来了……王[丢失]……
(此后残失文字9行) |
王闻其言,于大暗中奋剑直进,即到南门,见大鼓罗刹,高视却偃,翘脚而坐,身有三头,着于甲胄,捉三岐(歧)戟,其色青黑,甚可怖畏。王即念言:彼鬼今日作恶已竟,自得闲乐,惟我惨悴,以我威武,能使诸王顶戴我足。为此,罗刹之所陵恼。罗刹见王威德严厉,惊惶而起,叉手合掌,举着顶上,而作是言:“善来大王,威德尊重,如似帝释,悲救世人,来至我所。”王言:“罗刹!汝为我民作大衰患,诈称赞我,所作极恶。” |
126-130 |
有[摩诃舍涅]罗刹。罗刹见王威仪,悄声讲:“[他]杀死了许多生灵。大王!你要相信我言,诸恶均为大力鬼所为。我即属那罗刹所制。” |
罗刹言:“王若信我语者,听我所说。世间灾患及非灾患,非我所作。今城外有鬼,名摩诃舍涅,于夜行中,最为自在,四头四面,有大威力,是我之主。若能伏彼,得大名称。” |
|
|
王闻此语,疾走出城,见彼罗刹,以髑髅为鬘,系四头上,以大象湿皮而作衣服,复以蟒蛇萦系其腰,种种毒蛇,以为璎珞,锯牙双出,用悬人肠,其身洪壮,以血涂之,手足肢节,如赤栴檀,复以髑髅盛满脓血,安置于前,呼吸啜啖,以为饱足,手捉利戟,绕死人尸。王睹是已,威容严肃,雄心震动,譬如暴风,吹鼓大树,如两师子共相见时,实时腾奋,威猛喊喈而言:“叱夜行主,欺我何甚!纵放毒恶,伤害我民,咒药医疗,如酥注火,汝于今者,死时到矣。” |
130-136 |
[折叱王又要杀那]罗刹。[该罗刹]则禀告说:“[灾祸非我所为,祸首其实是一位妇女鬼],她会随时变形,会变出漂亮的模样,蒙骗众人,杀死了许多生灵。大王,你要战胜她,你的心愿立马就会得到满足。” |
罗刹答言:“地主,且末速忿,听我具说。为灾患者,先问我过,然后加罪。百姓灾患,非我所作,而我微弱,不得自在,为他役使,于此前路,有妇女鬼,为彼驱策,制不由己。”王复问言:“彼妇女者,状貌云何?”答言:“极恶。外诈善软,心怀暴虐,须臾变成若干色像,须降伏彼,我当随从。” |
136-150 |
此时,国王马上就去寻找妇女鬼。那妇女鬼极为凶恶,远远看到国王,便改变了自己的容貌,乔装打扮成折叱王最宠爱的王后,走到国王身后,向其撒起娇来:“亲爱的大王,你想丢弃我,去哪里?难道你另有所爱吗?因为她而抛弃我吗?马上告诉我,亲爱的大王,若你不告诉我,我现在就不活了。”听到这番话,折叱王用钩子…… |
王即思惟,此不自在,但当求彼,时罗刹女,舍己身相,而化作王重夫人,在王后行,语于王言:“我常为王最所爱重,何以弃我夜行至此,更爱谁耶?”王于尔时卒闻其言,未体真伪,回首顾瞻,寻知是鬼。王语其言:“大德且住!汝啖一城,人民都尽,而于今者,欲食我耶?譬如暴河,力能漂没,唯不能浮大石重山。” |
151-161 |
此时,妇女鬼非常恐慌,露出原形,在国王面前腆着肚子,声称:“大王,如今我即归属于你,惟命是从。距此不远有个邪恶的罗刹,名叫三垂发,这正是你国中灾难的根源。我受他的指使被迫冒险。” |
王捉其手而语之言:“舍汝幻惑,复汝本行。汝作大恶,今我执汝,非枉横也。”罗刹实时合掌作礼而言:“我今诚心,归命于王。” |
161-173 |
当时,折叱王意志坚定而又勇敢,去寻找那罗刹,正在走着,远处传来箜篌声和歌声,国王在黑暗中细听声音,过一会站起来了。凭着菩萨般的智能,他确信,那歌声、娱乐声正是三垂发罗刹施的妖术,一边想着,一边走到三垂发罗刹身边,骂道:“我知道这是你这个无耻的罗刹使出的妖术。” |
王时即更闻有异声,顾望四方。罗刹问言:“何以顾望?” 王复问言:“是何妙声?”罗刹答言:“我适欲导发,此歌音声,弹琴声者,是我根本。一切灾患,彼女所为,坐彼女人,使我住此。”王实时便知,此罗刹为他所使,复捉歌女而问之,言:“汝名为谁?”罗刹答言:“我名三垂发。”复作是言:“我更有主,名曰四牙。”王闻此语,即舍歌女,求彼四牙罗刹。即擒获之,时四牙语于王言:“亦非我过。去此不远,有六罗刹。一名云卢,二名山岳,三名瓮腹,四名金刚主,五名见毒,六名掷羂。此六罗刹童子是我之主。” |
174-182 |
……我不……心[丢失]……没有……走到……身边……心……我这头顶上的……我的牙齿……他来了……那些罗刹集合起来。 |
王闻此语,往趣其所,即复捉得彼六罗刹。罗刹复言:“我亦为他使。”王即问言:“谁使于汝?”六罗刹言:“有二罗刹。一名牛耳,二名手戟,能使于我。”王即推得,复语王言:“我不自在,我更有主。”问言是谁,罗刹答言:“名速疾金翅鸟。”实时复捉彼金翅鸟,金翅鸟言:“有三男子,是我之主。一名极恶,二名火发,三名栴檀。”王即思惟:“我今求鬼,欲灭灾患,而此诸鬼,展转相示,旷路长远,虽复长远,若不推得,其根本者终不休息。”王复前进,见三罗刹。彼罗刹等,遥见王来,即便避走,王即言住:“我此利剑,未曾施用,我为拥护国民,跋涉远路,故来至此。汝等云何,返舍我走?”罗刹闻王安慰之言,寻便回还,合掌而言:“离此不远,有浪丛冢,诸恶禽兽,巢穴彼中,豺狼、野干、狐狸、熊、虎、雕、鹫、**枭,互相博食,出大恶声,交横充满。”王复问言:“彼有何物?” |
183-186 |
……这般说道:“除去勇敢的折叱王,没有别人能抓住我头顶的头发。”
|
答言:“彼有罗刹,形貌粗大,臃肿肥胀,艾渴皴剥,色若黑云,摇动两眼,光如掣电,利牙重出,衔唇瞋怒,种种鬼神以为眷属,诸恶鬼神,无不率从。世间非法,皆是彼作。凶当炽盛,最难调伏。若能降彼大力鬼者,王之威德,流闻天下。我等亦当屈折随顺。”王闻此语,勇猛奋发,不能自制。入海涛波,即到彼所,尘雾晦暝,猛风绝炎,吹死人发,障蔽昏暗,都无所见。见彼罗刹,形容状貌,如向所说,绕其左右,臭秽盈积,处处皆有。髑髅之积,发爪之聚,积如山岳;弊坏故衣,散坏在地,缸瓮破瓦,无可行处,或见膨胀,疽虫烂坏,恶声怪兽,遍满其中,如刀兵劫,甚可怖畏,复有诸鬼,皆食肉血,以自肥饱,都是凶险,残害之众,眼如电光,头上火然,鼻大庖凸,双牙锋出,其耳如箕,形状丑恶,说不可尽,虎狼之皮,以为衣服,髑髅盛脂,置于右手,写(泻)着水中。王见是已,即便忧愁,唱言:“咄哉云何!自恃己力,暴恶乃尔,我不摧灭,不得自立。若以咒药之力,鬼皆走散,我今应当疾走其前,以其左手捉罗刹发,我为国民除灾患故,必当灭此罗刹之主。”作是语已,遍观四方,实时腾踊,而师子吼,上归诸天,四方神祇,国中灾患,毒树之本,我今当拔,即顿其发。罗刹自恃力,嗤笑言:“谁于暴河,乃欲截流;谁入虎口,欲数其齿,而故来触猛恶毒蛇。一切世间雄猛丈夫,数千亿万,我皆摧灭。云何敢尔,顿掣我发,且置无言。而一切世间大力雄猛,都无有能与我敌者,唯除折叱。是谁小竖,敢捉我发?”王闻称已,实时喜勇而语鬼言:“善哉!贤士。言折叱者,即我身是。” 鬼闻是语,惊喜而言:“听我悔过,愿王垂愍,莫加瞋忿,自今已后,一切灾患,为王除去。”作是语已,忽然不现。 |
186-203 |
如此说道,那罗刹[听到]可怕的声音……从他的咽喉……回声的火焰,从他的口中……如同无数大山……许多小鬼们罗刹包围着,抓住了……大地六种震动……大地震动……由于……忉利天……诸天神……色的……折叱王…… |
|
313-318 |
……城中的凶兆全部消失,再也听不到小鬼那邪恶而恐怖的声音了,至此,灾病危险全被折叱王清除。 |
王威力故,鬼神退散,国中人民倍复炽盛,无诸灾患,同于诸天。 |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回鹘文《折叱王的故事》并未拘泥于原来的经文,而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对原典进行了全面的加工与修改,增补或缩减了不少内容。尤当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典结束后,回鹘文本又多出了许多折叱王与诸夜叉作斗争的内容(203~312行)。其中,既有梵天神、因陀罗天神和耶舍蜜多菩萨对折叱王神力及业绩的评价与赞美,又有水神婆楼那对折叱王的担心,更有因陀罗之子胜勇(citrawiri)对折叱王的威胁。此外,还有魔术师之王迦摩罗羯陀(kāmarakta)、弥勒菩萨、贤劫王五百菩萨,以及娑多山、雪山、般之个夜叉等众多角色。经过折叱王的艰苦斗争,“城中的凶兆全部消失,再也听不到小鬼那邪恶而恐怖的声音了,至此,灾病危险全被折叱王清除。”(313~318行)又回归到《无明罗刹经》所述佛教譬喻故事原典之结果。
还有一点不应忽略,即后半部出现有梵天神、因陀罗天神、水神婆楼那、迦摩罗羯陀、因陀罗之子胜勇等印度教诸神。其中,前三者被佛教借用,在经典中多有出现,而迦摩罗羯陀、胜勇在佛经中却是很少见的。这一因素庶几乎表明,回鹘文《折叱王的故事》的形成,除佛教外,也有可能曾受到印度教或其它民间故事的影响。
总之,回鹘文《折叱王的故事》深入浅出,寓意深远,语言优美,充满着神奇的描写;回鹘人对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经过这些处理,使故事情节更显曲折复杂,内容也更为丰满,生动形象地塑造出折叱王这一丰满的传说人物。
对人物的塑造,通常是以形象、心理、语言、动作为基础的。[33]由于回鹘文《折叱王的故事》已不甚完整,对其具体的人物塑造手法,我们已无由作出全面的阐释,但仍可从中窥视其点点滴滴。
在形象描写方面,文献着力不多。在描写折叱王时,文献第14~16行是这样描写的:“折叱王意志非常坚定,如英雄之王刹帝利一般。” 刹帝利,回鹘文作kšatrik,借自梵语ksatriya,为印度种姓之一,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及其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除神权以外的国家所有权力,故而以其形象来塑造出折叱王勇敢与坚定。在描写恶鬼罗刹时,文献这样写到:“他们露出狰狞的面孔,用凶恶而又粗野的声音嚎叫着,手持三叉戟与旗纛,身体黝黑,像山一样高大壮实,肩上披着烈焰一样的红发,身上盘绕毒蛇。”(7~13行)其凶恶可怖的形象让人不寒而栗,但丝毫不能动摇折叱王的决心,从而通过反面形象进一步衬托出折叱王的勇敢与无畏。
在心理描写方面,文献有缺,惟第114~115行有“此时,折叱王自忖……”之内容,遗憾的是,因为文献残损,心理活动内容已不得而知。
故事描写语言的地方甚多,兹不一一例举。对读者来说,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对故事中人物之思想、目的,尤其态度的理解,即使文中着墨再多,也仍然会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让人物自己说话,通过第一人称之口来真实、鲜明地凸显人物的个性,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折叱王的故事》,从回鹘语言的特点出发,删除了佛经原典中的一些对话,同时又增加不少语言描写,有些地方对原文中的对话进行了修改与重新加工,特别是将一些比较简短的对话合并成比较长的句子,以适应古代回鹘语言的表述模式。
对动作的描写,可以说是回鹘文《折叱王的故事》最成功的地方。如第86~100行:“折叱王如此这般说着,手中握着火焰般锋利的宝剑,跳到小鬼附近,冲入魔群,揪住垂腹罗刹的头发,就用剑取其头颅。”其英武果敢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这里再看139~149行对妇女鬼的描写:“那妇女鬼极为凶恶,远远看到国王,便改变了自己的容貌,乔装打扮成折叱王最宠爱的王后,走到国王身后,向其撒起娇来:“亲爱的大王,你想丢弃我,去哪里?难道你另有所爱吗?因为她而抛弃我吗?马上告诉我,亲爱的大王,若你不告诉我,我现在就不活了。”佛经原典中虽然也有对这一妇女鬼的描写,但远不如回鹘文文献所描写的那么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总之,回鹘文《折叱王的故事》,尽管其原本只不过是《无明罗刹经》中穿插的一则譬喻故事而已,旨在宣扬佛教义理,但在回鹘编译者眼中,更受重视的似乎并不是教理,而是其中所蕴涵的多姿多彩的文学特性,所以说,回鹘文《折叱王的故事》基本上可以归入佛教文学作品之列,堪称古代回鹘文学史上的奇葩。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对佛教故事的分类与论述,可参见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24页;魏承恩:《中国佛教文化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7~194页;梁丽玲:《〈杂宝藏经〉及其故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第131~140页。
[2]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6年,第6~11页;梁丽玲:《〈杂宝藏经〉及其故事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8年,第159~160页。
[3]《大正藏》卷二十九《毗昙部四》,No. 1562,页595a。
[4]《大正藏》卷三十《瑜伽部上》,No. 1579,页418c。
[5]《弘明集》卷1,《大正藏》卷五十二《史传部四》,No. 2102,页4b。
[6]耿世民:《哈密本回鹘文〈十业道譬喻鬘〉初探》,《维吾尔古代文献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2页。
[7]《大宝积经》卷35,《大正藏》第十一卷,No. 310,页197b。
[8] F. W. K. Müller, Uigurica. 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Berlin 1908, Nr. 2,S. 36-45; F. W. K. Müller, Uigurica II. 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Nr. 3, Berlin 1910, S. 20-27; F. W. K. Müller, Uigurica III. 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Nr. 2, Berlin 1920; F. W. K. Müller - A. von Gabain, Uigurica IV.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hist. Klasse 24, Berlin 1931, S. 675-727; J. P. Laut, Zwei Fragmente eines Höllenkapitels der uigurischen Daśakarmapathāvadānamālā, Ural-Altaische Jahrbücher N. F. 4, 1984, S. 118-133.
[9] 庄垣内正弘、L. トウグーシエヮ、藤代节:《ウイグル文Daśakarmapathāvadānamālāの研究——サンクトパテルブルグ所藏ウイグル文〈十业道物语〉——》,京都,1998年。
[10] Geng Shimin - H. J. Klimkeit - J. P. Laut, Prolegomena zur Edition der Hami-Handschrift der Uighurischen Daśakarmapathāvadānamālā, Türk Dilleri Araştirmalari 3, 1993, S. 213-230.
[11] W. Bang & G. R. Rachmati, Uigurische Bruchstücke über verschiedene Höllen, Ungarische Jahrbücher 15, 1935, S. 389- 402.
[12] A. von Gabain - Tadausz Kowalski, Türkische Turfan-texte. X: Das Avadāna das Dämons Ātavaka, 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Berlin 1959. I.
[13] W. B. Henning, The Name of the ‘Tokharian’ Language, Asia Major 1, 1949, p. 160 note 2.
[14] W. Bang - G. R. Rachmati, Uigurische Bruchstücke über verschie- dene Höllen, Ungarische Jahrbücher 15, 1935, S. 389-402.
[15] P. Zieme, Religion und Gesellschaft im Uigurischen Königreich von Qočo. Kolophone und Stifter des alttürkischen buddhistischen Schrifttums aus Zentralasien, Westdeutscher Verlag 1992, S. 22, anm. 63.
[16] D. Maue, Alttürkische Handschriften, Teil 1: Dokumente in Brahmī und Tibetischer Schrift, Stuttgart 1996, S. 76-80.
[17] 羽田亨,“回鹘译本安慧の俱舍论实义疏”,《白鸟博士还历记念东洋史论丛》,东京:岩波书店,1925年,第745~792页。
[18] Ş. Tekin, Abhidharma-kośa-bhāsya-tīkā tattvārtha-nāma — The Uigur translation of Sthirmati’s Commentary on the Vasubhandu’s Abhidharmakośaśāstra, New York 1970, pp. ix-x.
[19] 庄垣内正弘:《ウイグル语·ウイグル语文献の研究》,I~II,神户,1982~1984年;Masahiro Shōgaito, Drei zum Avalokiteśvarasūtra passende Avadānas, Der türkische Buddhismus in der japanischen Forschung, Wiesbaden 1988, S. 56-99。参见赵永红:《回鹘文佛教诗歌〈观音经相应譬喻谭〉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论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72~396页。
[20] W. K. Müller - A. von Gabain, Uigurica IV.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hist. Klasse 24, Berlin 1931, S. 680-699.
[21] S. Himran, Caştani bey hikâyesi, Istanbul 1945.
[22] 斯拉菲尔:《回鹘文恰希塔那王的故事》,《新疆文艺》(维吾尔文版)1979年第7期。
[23] 沃拉勒汗·库尔曼合林:《佛教时期的文学——〈恰希塔那王的故事〉》,《新疆高校学报》(哈萨克文)1993年第1期,第86~92页。
[24] 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附录一(敦煌学博士文库),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501~523页。
[25]相同用例又见F. W. K. Müller, Uigurica. 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Berlin 1908, Nr. 2,S. 39, z. 9: drz-ul badruq iliglärintä tutup(手里拿着三叉戟与旗纛)。
[26] ДревнетюркскийСловарь, Ленинград 1969, стр. 77.
[27] ДревнетюркскийСловарь, Ленинград 1969, стр. 35.
[28] ДревнетюркскийСловарь, Ленинград 1969, стр. 816.
[29] 失译:《无明罗刹经》,《乾隆大藏经》第一〇九册,彰化:传正有限公司,1997年,第242页。参见失译:《无明罗刹集》,《大正藏》卷十六《经集部三》,No. 720,页853a。
[30] 马鸣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一,《大正藏》卷四《本缘部下》,No. 201,页
[31] F. W. K. Müller, Uigurica II. 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Nr. 3, Berlin 1910, S. 11-12.
[32]《乾隆大藏经》第一〇九册,第237~242页。参见《大正藏》卷十六《经集部三》,页851a-852c。
[33]丁平:《散文、小说的写作技巧》,台北:黎明出版社,1984年,第58页;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6年,第473~478页。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