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临终一刻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罗美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命--总会有尽头的一刻。究竟这一刻的来临,代表著甚么呢?是否代表永远的终结、新生命的开始、痛苦的来临、仰或是快乐的起点呢?由于在生时,“心”之自然力量,受肉身、贪、嗔、痴等烦恼所困,“心”之力量难以发挥。然而,在“临终一刻”,气断之一刹那,“心”在此一瞬间得到释放,“心”处于清明而具力的状况。若果能够把持此刻于善念,此刻“心”之力量足以引领亡者投生于“上三善道”--人、仙、阿修罗。相反,若此刻之念为恶念,蕴含著贪、嗔、痴等烦恼,亡者将被引领投生于“下三恶道”--饿鬼、畜牲、地狱。
  最经典之个案,亦是“梁皇忏”的由来,最能令现世者了解“临终一刻”之重要性。在中国的南北朝时代,有一位皇帝名梁武帝,其妻郗皇后病重于床上,正处于弥留状态。
  根据佛教所述,人死时会出现“四大分离”的现象--分别是“地、水、火、风”的分离与熄灭。次序是“地收入水”,表示身体逐渐失去活动能力,形同瘫者;“水收入火”,口鼻干涸;“火收入风”,身体渐变冰冷;“风收入识”,气息渐断。“四大分离”之过程中,亡者之感觉会比平常人强烈几十倍。例如普通声浪犹如雷声,普通触摸犹如被捶打,痛苦不堪。
  当郗皇后病重时正值酷暑,宫女不断为她摇扇,十分疲累,一不小心,所摇之扇掉在郗皇后身上,令她感到非常痛楚,顿时生起忿怒心态,却又口不能言,更增怨忿。盛怒令气弱如丝的她即时命终,“心识”被“嗔念”牵引,将以往生所种之恶因带出,生起现行,带领她投生成一条大蟒蛇。由于以往生亦曾作善业,郗皇后虽已成大蟒蛇之身,仍未忘记在世时之皇后身份,游于宫殿之梁上,不肯离去,祈望曾为丈夫之梁武帝可以解救其困境。
  梁武帝临朝时发现此大蟒蛇,群臣惊恐,梁武帝向当时之国师宝志禅师询问。宝志禅师向梁武帝解释前因后果,并答应梁武帝之请求,为解郗皇后之困境,起草一篇“忏悔文”,向郗皇后逐一解说,促请郗皇后以至诚忏悔罪障,诵读“忏悔文”。不久,于一个雷电交作之晚上,大蟒蛇被雷电所击,死于宫殿后山,郗皇后终于可以脱畜牲身而投生于“上三善道”。后世称此文为“梁皇忏”。
  凡具足根器、智慧、“修心”基础良好之修行人,观察力特别强,就以上之个案,可以得如下之了悟:
  1.即使生前、或多生多世以来,积集无数“善因”,但于“临终一刻”,未来之命运,仍然受制于“当时一念”。
  2.即使今生从不作“恶因”,甚至于此生大量积集“善因”,但以往多生多世所积集之“恶因”,难以估量,犹如计时炸弹,随著主因助缘之条件和合,即时引爆,令你措手不及。
  3.郗皇后由于生前曾斋僧礼佛,种下“善因”,前生之事未忘,得宝志禅师之助,因而脱困。
  4.郗皇后虽然得宝志禅师之助,仍有赖其本人是否肯听从宝志禅师之劝勉,至诚忏悔,因而引发其“心识”内之“善因种子”生起现行,方可投生“上三善道”。
  5.郗皇后若果于生前或多生多世以来,从不积集“善因”,即使宝志禅师相助,亦会因郗皇后并无“善因”可被引发而救助失败。亦即是说,郗皇后方为救度过程之主因,宝志禅师只为助缘。
  6.由于以往多生多世所积集之“善因”与“恶因”,数量与比例,均为未知数;而于“临终一刻”,究竟是“善因”会被先引发,抑或是“恶因”先被引发,同样是难以捉摸,犹如“心”之飘浮不定,并无定数。“生死事大”,此既是所有佛教徒,为何要全情投入于“修行”之主因,亦是“修行”之动力来源。
  7.若然轻视此刻之重要性,不以任何“修行”之力作整顿,加强把持“临终一刻”之去向,结局可以是极度悲惨的。“修行”乃扭转命运之唯一途径。
  原因是人的“自然反应”是“自我保护”,由无始以来之“我执”所造成,遇刺激会立刻生起“喜、怒、哀、乐”等蕴含“三毒”——“贪、嗔、痴”的反应。一旦下生“三恶道”,受诸苦煎迫,除即时生起忿怒、怨恨之心外,为逃避困苦,会不惜加害其他众生,希望以此脱困。此等心态及行为,令“恶因”不断增加,恶果不断被引发。“善因种子”即使同时存在,但在“恶因”不间断地增加及被引发之情况下,并无任何空隙让“善因种子”有机会被引发。要脱离此困境,将会是遥遥无期。此种情况,可被称为“恶性循环”。
  即使不再增加“恶因”,要等待“善因”之自然引发,生起现行以助脱困之机会率仍然是极低的。原因是“下三恶道”之环境太恶劣,众生受诸苦煎迫,陷于混乱状态,其“心”难以主动引发“善因”,要等大部份或全部“恶因”报销,“善因”方有被引发之机会。这个“等”字,一般都要数亿年,视乎该众生所积集之“恶因”数量而定,的而且确是“有排等”兼“有排捱”。
  释尊之弟子曾问及有关“得以生而为人之机会率”,当时释尊用手在泥地上抓起一把沙子说:“我手上之沙子代表人之数量,此世间之地上泥沙代表未能得人身之其他众生。”
  有人质疑此一比喻是否有点夸张。阁下不妨想一想,一盘腐肉内所生之细菌数量,比一个大城市的人口还要多。请勿忘记,细菌亦是生命之一种。再看看占地球七分之一的陆地上,其生命之数量,再加上在海里之生命,包括微生物,其数量之巨,又会是人类的几多倍呢?恐怕是天文数字了。请再想深一层,其中之数量,尚未包括地狱道与饿鬼道之众生。亦即是说,获得人身之机会率已低至“匪夷所思”的地步了。
  释尊一再强调“此生人身一失,再难获得”,释尊以“佛陀”之尊,并无欺骗阁下之需要,为什么还是不相信他的比喻呢?所以被“贪、嗔、痴”牵引而自杀轻生的人,所积恶业甚重,命终时会立即下生“三恶道”,其果自招,怨无可怨。今生能得人身,不知已经历几许劫难,苦等了光阴无数,还须动用几许善业,方能达至如今之境。若果仍然不懂珍惜,抓住此亿载难逢的机缘,以“修行”之力掌握“命运”动向,只有请阁下继续“慢慢等”兼“慢慢捱”了。
  各位不相信“因果业报”的朋友,你愿意以自己的命运作赌注吗?誓死不“修行”这句心底话,说于现时在世之境,尚拥有宝贵人身之时是可以的,十分轻松平常,不“修行”又怎么样?我又无杀人放火,有什么大不了呢?到了“下三恶道”,痛得死去活来,又或者爬在地上觅食的时候,只怕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还怎会有辩驳的心情呢?找谁来救你呢?倒是“观世音菩萨”说得好:“求人不如求己”。不于在世时积极“修行”,扭转命运,救自己于任何时刻,等到身陷困境时才求助,获救之机会率渺茫得令人难以置信!
  ;
  一念引生苦无穷
  亿载生死险重重
  悔不救己今求助
  痛问何生脱牢笼
  此种被自身之善、恶二业牵引而生生死死于六种生存形态的自然规律,被称为“因果业报”、“六道轮回”。整个过程,并无任何神、佛、上帝等出任“审判官”一职,主宰任何人之命运。由始至终,都是人为的,属于“自作自受”。而最令众生所迷惑者,是无法追查以往多生多世所积集善、恶二因之记录,因而误信“命运”乃操纵于无形权力之手,只懂得乞求怜悯,祈望被救度、被宽恕,却忽视最具力之主因--自己。
  “解铃还须系铃人”,因“修行”而自救成功的释尊,深明外力只属助缘,无法令众生因此“脱离轮回”,必须指引授予“修行”之法,方可令受尽折磨之众生有机会以“修行”之力脱困。释尊为救其母,以神通之力上天界为其母亲解说修行之法。释尊贵为“佛陀”之尊,何以不运用神通之力,令其母亲“脱离轮回”呢?为什么要兜兜转转的费神失时呢?道理如“一”字般显浅--“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擒贼先擒王”,“修行”之首要任务是修改蕴含“贪、嗔、痴”之“自然反应”为符合佛陀所指示之善念及善行,此等训练可以于“临终一刻”时,提高系“心”念于“善”念之把握,亦即是令“命运”之动向趋向上生“三善道”。此项目标,为“修行”目标之最低要求。“修行”之另一项重点目标是“脱离轮回”之牵引力,不再受自然规律之约束。以修持“密乘”法要为例,如果临终时能清晰地观想自身为“如幻”之“本尊”(注一)身,配合“修心”基础,可以藉“心”之力脱离轮回之自然牵引力,直往“本尊”刹土。于此修行者必须紧记,若在过程中缺乏“修心”基础,单靠清晰地观想自身成“本尊”身,脱困行动一定失败,而且会下堕“三恶道”。而“修行”之最高目标是成“佛”,得最高度之自由,成为自身“命运”之真正主宰。修行者若能把持此刻“证空性”,可直趋法性光明而成“佛”--觉者。
  “说时容易做时难”,人之“自然反应”乃“与生俱来”,属于“无意识”动作,根深蒂固,难以根除。必须配以决心、时间、毅力、方法等,再引入“助缘”--大量积聚功德,方可将把握“临终一刻”之机会率由零,提升至较高水平。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取巧不得。修行--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旅途,能否成功,取决于坚强的意志与智慧的培育。
  现今之科学水平,虽然一日千里,但对人生真义之探索,却是原地踏步。科学家曾发现人体之脑部,有大部份仍然未加运用,甚至身体之每一个细胞,都储存著各种不同之资料。每个人体有六十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有四十六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有六百亿个密码。连同脑部之特殊细胞,身体就像一个巨型资料库一样,储存著大量神秘的资料,包括无尽年代之进化资料及历史奥秘。
  早于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已揭示其中真谛,指出众生多生多世以来所积集之善、恶二因种子,就像资料一般,存放于“心识”之内,如影随形地随“心识”投生,形成主宰“命运”之主因,亦令该众生有与生俱来之“习气”--惯性行为、自然反应--本能。
  要彻底掌握“命运”,必须透过“修行”,将以往积集之“恶因”逐一以忏罪、重业轻报等形式报销,并大量积集“善因”,将“命运”推入“善性循环”之轨迹上,令“善因”有较大之机会被引发,相反“恶因”则被压止。而修改“自然反应”,则是“修行”之最重要方向。
  在漫长之“修行”旅途上,难免遇到“逆境”。无数的修行人因“智慧”不足,无法参透其中原理而半途退出,功亏一篑。退出者的疑惑大都是:“我已经非常勤力地修行,为什么佛菩萨不保祐我,任由我被逆境所折磨呢?”、“我行善积德无数,为什么不可以避过灾劫呢?”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个案是,一个修行十八载的修行人,因为不堪逆境之冲击,以一杯水拨向观世音菩萨之画像说:“一点用处也没有,亏我还每天供奉你。”
  “业力不可思议”,凡修行者,必须作如下之了知,以助“智慧”之增长:
  1.除非修行者已将堆积如山之“恶因”,以“修行”之力全部消除,否则“恶因”会随时在因缘和合之情况下被引发。龙树菩萨持续修行数百
  载,方能忏尽百分之九十九罪障。与其迁怒佛菩萨,不如先“自量”一下,其功德能否与龙树菩萨相比。
  2.“贪、嗔、痴”障蔽“自心”,亦为“临终一刻”之大敌,“修行”之首要任务是设法将之清除。积习过重,“自心”迷糊,难以与诸佛菩萨相应,试问以何德何能,感应诸佛菩萨作为保护者呢?
  3.大量行善积德、供养真正之修行人、供奉诸佛菩萨、帮助弘扬佛法以利益其他众生,可以积聚“修行”所必须之福德、智慧二资粮,乃自救行动之基本功课。最大受益者为本人,并非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指引“修行”途径,乃出自“慈悲心”,并非以此作为保护修行者之条件。
  4.修行者即使有“善神”护持,若因“贪、嗔、痴”而犯戒破誓,“善神”亦会即时离开。“善神”并非佛菩萨,而是未脱轮回之神,曾发愿护持守戒及行善之修行者。由于“善神”仍属修行阶段,未完全根除“贪、嗔、痴”,会选择性地护持修行者。所以若果修行者想得到“善神”之恒久护持,必须“自重”——守“戒”与大量行善积德,方才有足够条件感应“善神”加以护持。而修行者仍须紧记一点,就是“业力不可思议”,不可依赖“善神”之护持,要以“修行”之力瓦解“恶因”,方为“治标兼治本”之法。
  5.即使修行者十分精进修持,仍须时间配合。“恶因”若已在引发途中,有赖修行者是否具足“觉”性以察知,又是否具足力量以“止”之。犹如正在煲煮中之鸡蛋,在开始时即能了知此为“恶因”,以修行之力停止烹煮,鸡蛋可以逃过被煮熟之命运。鸡蛋若被煮熟七成,方才了知此为“恶因”,即使有足够条件立刻停止烹煮,鸡蛋亦难逃七成熟之命运。即是说,修行者仍须承担七成之恶果。此等情况,亦可被理解为修行者以修行之力,令“重业轻报”,毕竟修行者已经少受了三成苦果。
  修行之另一重要方向,是以“逆境”作为修持上之磨练,巩固“修心”基础。遇难即退,显示此修行人之学佛动机有问题,连最基础之方向亦未能掌握,空谈佛法数十载,了无所得。修行者必须紧记,于临终时“四大分离”,“身”与“心”正处于痛苦状态,要于此刻保持“觉”性,把持一念,并非易事。现世“身”与“心”皆处于安宁状态,当然有较高把握可以“制心一处”,但若果“苦不堪言”的时候,又会如何呢?所以“逆境”正好被用作“修心”之训练,提升“心”之把持力,亦即是于“临终一刻”时,提升脱困之机会率。“取心要于万物,以诸境作助道”,乃“修行”之最上乘口诀,应以“心”参透,以“行”实践,而非“空谈”佛法。
  有“危”亦有“机”,把持“临终一刻”,转陷苦之“危”为脱困之“机”,全赖“修行”之力是否足够,而“修行”之最主力者,在于“修心”。
  ;
  哀哀众生困迷梦
  惊遇逆境寻无路
  佛导修心灭三毒
  临终以心主命途
  ;
  有人质疑佛教奉行者多以遁世方式修行,是否过于消极呢?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呢?“未知生、焉知死”呢?
  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些意志坚决之修行者,为免被俗世烦务所束缚,欲以“专注而修,去繁为简,珍惜每秒,速脱轮回”之遁世方式修行,是最积极之修行方式,并非一般心志薄弱之士可比。其“以身作则”之“待人以——宽、慈、助,克己以——严、勤、舍”,可以“净化俗世心灵,作现世之典范”,为社会作另类之“救心贡献”。至于有“害群之马”借此“争逐名利、欺世盗名”,已是另一码子之事了。
  “修行”可否实践于“日常生活”呢?可否“既知生、亦知死”呢?可否不作遁世修行呢?入世而修又会否拖低“脱离轮回”之成功率呢?
  “修行”主重“修心”,将蕴含“贪、嗔、痴”之“自然反应”加以转化是主修之课题。“日常生活”为动态组合,千变万化”——人际关系、爱恨纠缠、生活压力、工作重担等等......。这些烦恼根源,正好是“修心”之对象,若懂得将“修持之法”融汇于“心”,与“日常生活”结合而修,入世修行之成就无异于遁世而修,只能说是“难度极高”而已。若能修“止”、“观”、“定”、“慧”、“觉”于“日常生活”中,配合守“戒”,“修行”不单可以“知死”——为临终作准备;亦可以“知生”——以“定”、“慧”解决日常生活之难题与逆境之渡过。
  问题在于很多修行人未能配合适当“修心”之法,“修行”往往著眼于枝叶、法器、加持、迷信之上,三毒有增无减。无论“遁世”抑或“入世”,所学佛法,全属知识层面的理论居多。所谓实践,只属“机械人修法”般“人云亦云”,并无“修心”基础。此等修行人必须面对一个极之残酷的现实,就是临终时下堕“三恶道”之机会率同样是有增无减,并未因阁下之“上师”、“大师兄”、“修行人”等身份而改变。与其“自欺欺人”,浪掷光阴,导人导己于盲,倒不如面对现实,做个“里外如一”的“修心觉者”。
  于此衷心祝愿各位具“智慧”之朋友,皆能“珍惜今生”,觅得“人生真义”与“真正修持之法”,踏真正“修行之路”,实践真实不虚之“心法”,脱困于今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