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不动明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Aryaacalanatha 藏名;卓沃来伏瓦,梵名阿遮罗曩他。
  不动明王,梵音为Acalanatha意为不动尊或无动尊,教界称为‘不动明王’,亦谓之不动使者。 〝不动〞,乃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驾驭一切现象者。依密教三轮身之分类而总判,不动明王为一切诸佛教令轮身,故又称为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就金刚胎藏两部而分别其德,五方佛(阿门比佛、宝生佛、毗如遮那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各有三轮身。
  中央毗如遮那佛为自性轮身,金刚般若蜜多菩萨为正法轮身,不动明王为教令轮身。所以不动明王是奉大日如来(大日如来的梵音是摩诃毗如遮那佛,摩诃译为大,毗如遮那译为光明遍照,故中文别称大日如来)教令,示现忿怒形降伏一切恶魔之大威势明王。表面看来,大日如来,金刚般若蜜多菩萨,不动明王,是三尊不同的个体。而实际上,却是诸佛总体的身、口、意三密,次等显现,即身密是大日如来,语密是金刚般若蜜多菩萨,意密是不动明王。即使是大日如来与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法身佛与应身佛之不同示现罢了。
  密教诸尊,依三轮身之分类而总判之:则大日如来为一切诸尊之总体, 为自性轮身,而此尊为一切诸佛之教令轮身。故又称为诸明王之王, 此尊于大日华台虽久已成佛,而以其本誓之故,现初发心之形, 为如来之童仆而给使诸务,且给使于真言行者,故称使者。
  使者即使役于人之义也。不动使者,不动即使者而非不动者, 不动之使者如二童子,八大童子等(是约于胎藏界)。 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的教令轮身, 降魔时示现的忿怒身,也是诸佛意的化身。
  他的身相是对那些顽固不化、执迷不误、 受魔障遮蔽的众生而变化的,以喝醒众生和吓退魔障。 在五方佛示现的五大明王中,不动明王居首位。 其誓愿为“见我身者发菩提心, 闻我名者断恶修善,闻我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威力甚大,不论汉地佛教或藏传佛教, 都重视修习本尊法门,又被称作大威力不动明王或常住金刚。
  不动明王,为一脸二臂,发垂披肩,愁眉嗔目,嘴角两侧露出两虎牙,现大忿怒相,上衣斜帔,下著摆裙,右手持剑,左手提索,以童子相站姿安立周身智慧烈焰中,造型特殊,显示此不动明王更具积极性与行动力。不动明王久以证得大光明遍照,已登大日华台,因其三昧耶本誓愿,而示现初发心时诸相不备之形,为如来之童仆,而执行诸务。
  不动明王身相亦有二臂,四臂或六臂的, 藏密崇奉的多为二臂像。全身青蓝色,表法性不变。 腰围虎皮裙,三眼红圆。右眼仰视,表示能捆住天子魔; 左眼俯视,表示烧毁龙魔和非天; 额眼平视,表示降伏夜叉和罗刹。脖子上挂著一条蛇, 表示除根本烦恼之"嗔心”以五骷髅及不动佛为饰,表消除一切恶障。
  全身以八大龙王为饰。右手高举著龙剑,左手拿系杵的金刚索以勾缚魔。 右腿弓,左屈膝著地,于莲花月轮宝座上。 修习此尊法,可断除烦恼所生的一切障碍, 施一切欲求如愿,顺利修成佛果之道。
  而其忿怒相,是大慈悲的显现,就如同父母对其顽劣不化的子女,以忿怒方法予以调教,其动机是“慈爱”而非毁灭,因此可以说比祥和寂静之示现,更具慈悲力。右手持的剑,非一般的刀剑,乃是智慧之剑,能断烦恼之根,左手所提绢索,是用来捆绑一切恶魔,而最大的恶魔,是我执魔也,所以其内在的密意,不在降伏外在的恶魔,而是以智慧力为武器,来降伏自己内在的“魔”。而魔之真实意思应为“磨”,并非一般人口中的魔。“魔”之所以为“磨”,完全是因为执著这个“自我”在作祟,所以一切外在的障碍、痛苦是来自于内在的障碍与执著,只要降伏了内心,则外在的一切将得到净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佛教与死亡
下一篇:僧教育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