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雕塑>>正文内容

北朝佛教社区共同体的法华邑义组织与活动-- 以東魏〈李氏合邑造像碑〉為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顏尚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167 頁

一、前言

佛教的經典、 僧侶、儀式、寺院、教團組織活動等元素
, 於南北朝時期才被廣大的社區共同體居民接受,成為他們
生活的共同憑藉, 此時佛教才獲得穩固的社會基礎,為人們
的生存發展提供長遠的貢獻。 日本的中國中世史學者谷川道
雄等京都學派的學者認為六朝是「豪族共同體」的時代, 漢
帝國以父老為主導的「里共同體」崩解之後, 六朝社會出現
以豪族之家為主導核心的共同體, 在兵荒馬亂之世的地方名
望之家於城鄉社區中履行「孝義」的家庭倫理之外, 也履行
「友義」的公共道德, 為社區的宗族、鄉黨提供賑恤、防敵
、調解糾紛和教化等社會活動。 ( 註 1) 亂世中的平民不可
能孤立的生活, 也無法靠國家的庇護來求生存,依附于豪族
是最佳的選擇,而豪族也用本身的勢力來保護他們。 名望之
家與宗族、 鄉黨、地域居民結合成
──────────────
( 註 1) 谷川道雄〈日本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續)〉,
《中國史研究動態》 1993 年第 6 輯,頁 22-24。
川勝義雄、谷川道雄〈中國中世史研究立
場方法〉,中國中世史研究會編《中國中世史研
究》,東海大學出版會,頁 3-16,1980 年。


168 頁


共存共榮的社同, 其結合的基礎不僅在土地的農業生產, 更
重要的是應用儒家捨私為公的道德以及道家無私的思想加以
實踐到日常生活中, 來獲得鄉里輿論的支持,因此豪族能在
社區共同體中取得精神領導的作用。 ( 註 2) 佛教在魏晉時
期為君主貴族所接納而得以順利傳播, 尤其在北朝的華北地
區更進一步為豪族共同體所容納, 出現了許多佛教「邑義團
體」。 「邑義團體」以一個村落或更大的鄉里地域為範圍,
大多數由當地豪族與僧侶發起, 社區居民共同參與造佛像、
建寺院、讀誦佛經、舉行齋會儀式的社區信仰團體。 鄉里豪
族共同體成員以佛教信仰為精神紐帶, 他們有共同的價值觀
念、共同的歸屬感與集體行為, 或許我們可以將這些施行佛
教活動的社區性豪族共同體稱為「佛教社區共同體」。 本文
以東魏邊疆的李氏豪族發起的村邑居民共同信奉《妙法蓮華
經》而從事建寺、造像、種樹、造井等集體公益活動, 來說
明北朝佛教社區共同體的組織與活動。
《妙法蓮華經》是大乘佛經中最為人們廣泛信奉的經典,
在印度、中亞、中國、日本等地都留下豐富的信仰史實, 尤
其鳩摩羅什在長安譯出本經 (406) 後,法華思想廣為高僧們
所研究,例如:劉宋‧竺道生(355-434) 的《妙法蓮華經疏》
二卷 , 釋慧觀 (424-453) 的〈法華宗要序〉,梁‧釋法雲
(467-529) 的《法華經義記》八卷, 最後, 隋‧釋智顗
(538-597) 以《法華玄義》二十卷, 《法華文句》二十卷,
《摩訶止觀》二十卷,開創了以法華思想為核心的「天台宗」
( 註 3)。法華思想在南北朝民間社會的傳佈,首先出現了以
《法華經》為核心的村邑社區佛教法義團體, 這類團體可以
簡稱為「法華邑義集團」。 瞭解「法華邑義集團」的思想、
組織、結構及其活動, 可能有助於理解北朝佛教
──────────────
( 註 2) 谷川道雄〈「共同體」論爭〉, 氏著《中
國中世探求》頁 154-196, 日本一
一出版部,1987。
( 註 3) 平川彰《法華思想》序, 鹽入良道〈天台智顗的法
華經觀〉, 收在《講座大乘佛教》第四冊《法華思
想》。林久稚譯,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 年。



169 頁


社區共同體以及隋代所形成的「天台宗」之理念與結構。 本
文嘗試一件碑文個案的分析,以期拋磚引玉之效。
有關中國中古時期佛教邑義團體的研究 : 有塚本善隆
〈龍門石窟現北魏佛教〉,山崎宏〈隋唐時代於
義邑及法社〉, 小笠原宣秀〈盧山慧遠結社事情〉,
高雄義堅〈北魏佛教教團發達〉等文 ( 註 4) 討論佛教邑
義集團的組織等方面, 但未對鄉村社區的佛教團體進行討論
。 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銘考〉以量化的方式處理部份邑義集
團資料,但未深入探討其內容或結構。 ( 註 5) 近人寧可、
郝春文、唐耕耦, 以及劉淑芬等人,對鄉村佛教邑義團體有
豐碩的研究成果, 但是並未針對某一部佛經思想主導邑義集
團組織或活動等方面作深入研究。 下文將在論述過程中,引
用這些學者的成果。 ( 註 6) 林保堯《法華造像研究》乃法
華思想主導邑義造像的大作, 從法華義理與圖像等方面切入
,提供這方面的研究典範。 ( 註 7) 盧建榮〈從造像銘
──────────────
( 註 4) 塚本善隆〈龍門石窟現北魏佛教〉, 收在
氏著《塚本善隆著作集》第二卷, 頁 305-374,日
本大東出版社,1942; 山崎宏〈隋唐時代於
義邑及法社〉頁 765-831, 收在氏著《支那中世
佛教展開》,東京清水書店,1947; 小笠原宣秀
〈盧山慧遠結社事情〉,氏著《中國淨土教家研
究》頁 1-21,京都平樂寺書店 , 1951;高雄義堅
〈北魏佛教教團發達〉,氏著《中國佛教史論》頁
25-36,京都平樂寺書店,1952。
( 註 5) 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銘考〉, 收在《史學雜誌》第
八十六編第十卷,頁 1421- 1467,1977。
( 註 6) 寧可〈述社邑〉, 《北京師範學院學報》一九八五
年第一期; 郝春文〈東晉南北朝佛社首領考略〉,
《北京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一年第三期, 唐耕耦
〈房山石經題記中的唐代社邑〉, 《文獻》一九八
九年第一期;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
信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
十三本第三分,1993; 又見氏作〈北齊標異鄉義慈
惠石柱 -- 中古佛教社會救濟的個案研究〉, 《新
史學》五卷四期,1994。
( 註7) 林保堯《 法華造像研究 》,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993。



170 頁


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社會意識〉一文, 對〈李氏合邑造
象碑〉有精湛的論述, 但未涉及法華思想、邑義結構等部份
。 ( 註 8) 本文擬藉著上述學者研究成果為基礎,以東魏〈
李氏合邑造像碑〉為例, 試圖分析法華思想主導的邑義組織
與活動。
〈李氏合邑造像碑〉見於《魯迅輯校石刻手稿》, ( 註
9) 又見於《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與大村西
崖《中國美術史雕塑篇》,( 註 10) 《魯迅手稿》詳錄本碑
的碑額、碑陽、陰、左、右側等詳細文字資料, 《北京匯編
》則為碑額、碑陽拓文照相版。 《雕塑篇》詳錄本碑碑陽全
部文字。 《魯迅手稿》題為〈李氏合邑造象碑〉,石高五尺
一寸,廣二尺九寸五分,正書,在河南滑縣。 《北京匯編》
則題為〈李顯族造像碑〉, 章鈺專藏第六四三號,碑在河北
正定,拓片高 84 厘米,寬 67 厘米,額高 29 厘米,寬 26
厘米,正書。 《雕塑篇》記載碑文面高二尺七寸五分,廣二
尺二寸,羅君拓本,依據《校碑隨筆》碑在直隸正定。 因此
, 本碑可能出土於河北省正定縣,魯迅記為河南滑縣,可能
有誤,尚待進一步查證。 本文僅就魯迅手寫本、大村西崖雕
塑篇錄文與《北京匯編》拓文照相本,進行比對以及論述。

二、法華信仰為主的社區共同體
中國中古時期, 佛教經典的傳譯,大量寺院的創建,以
及難以計數的遊化僧人, 廣泛地在城鄉各地傳佈佛教,到了
南北
──────────────
( 註 8) 盧建榮〈從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社會意
識〉,《師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三期,1995。
( 註 9) 北京魯迅博物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魯迅輯校石刻
手稿》,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7,第二函第二冊,
頁 313-324。
( 註 10)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 北京圖書館中國歷代石刻拓
本匯編》第六冊,頁 90,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雕塑篇》頁 262-3, 國書刊
行會,昭和 55 年。


171 頁



朝時期,出現了許多佛教徒所組織的信仰團體。 這些信仰團
體有帝王、官僚、貴族組成的, 有僧團比丘、比丘尼組成的
, 有豪族大姓為中心組成的,也有以村邑社區為範圍組成的
。 以上這些資料被保存在佛教石窟、崖壁、寺院、佛像等上
面,而被人們拓記下來,稱為「造像銘記」。 中央研究院、
北京圖書館等地收藏了數以千計的「造像銘記」拓片資料。
城鄉社區佛教信仰團體, 以邑、邑義、合邑、都邑、邑儀、
義邑、法儀、法義等名稱來代表全體組成份子。 筆者在國科
會支持的「北朝佛教邑義集團的組織與活動」專題研究計畫
下, 搜尋到的早期城鄉社區佛教信仰團體,大都以「邑義」
的名稱為主。 ( 註 11) 東魏興和四年 (542) 的〈李氏合邑
造像碑〉係以「合邑」來稱呼他們村落社區佛教信仰團體,
但是為了整個北朝佛教邑義集團研究方便起見, 仍以「邑義
」來稱呼這個村邑依循佛經的法義而凝聚的信仰集團或佛教
社區共同體。
〈李氏合邑造像碑〉記載由李次所領導的合邑信徒計 221
人, 其中比丘僧 10 人,俗人 211 人。 俗人中李姓佔 198
人,其他為趙姓 3 人, 馬姓 2 人,劉、張、邴、連、邊、
周、高、董、 姓各 1 人,另外 9 人無法辨認。 此一邑義
集團李姓至少佔百分之九十以上, 而僧侶異姓皆不到百分之
五,因此,本碑率直稱呼為「李氏合邑」造像碑。 碑文內容
也以李氏豪族為主體,展開一系列的組織活動。
〈李氏合邑造像碑〉的碑額正面佛堪兩緣題名為「都唯那
大像碑主李顯族、開二佛光明主洛州從事李 」, 碑額反面
象堪兩緣題名為「北面像主李 資、 開經主比丘僧曇蓋」,
碑左側第四列第五行題名為「法華經主連景嵩」。 碑正面有
記文及銘文近六百字 , 全篇充滿法華思想 ,尤其第四行有
「開三為級
───────────────
( 註 11) 例如,483 年的〈北魏雲岡邑義信士女等五十四人
造像記〉曰:「邑義信士女等五十四人,……共相
勸合,為國興福,敬造石廟形像九十五區及諸菩薩
。」詳見《北京匯編》第三冊,頁 14。


172 頁


小之心, 演一為接大之則」文句,突顯《法華經》兩大結構
(  ‧本二門 ) 第一 門「開三演一」的「開會思想」。有
關碑文的法華思想在下文再予探討。 碑額正面的「開二佛光
明主洛州從事李 」顯示李 為「二佛並坐」的佛像開光者
。 「二佛並坐」是《法華經》流傳中所形成的獨特造像型式
。 林保堯《法華造像研究》第六章〈二佛並坐與二觀世音的
圖像構成及其成立基礎〉有詳細的探討。 (註 12 )《妙法
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 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由旬,從
地涌出,住在空中。 ……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
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 佛
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 …… ( 多寶佛 ) 行
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 於十方
國土, 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踊現其
前為作證明。 ……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
佛。 ……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加跌坐
。( 註 13)

碑額反面的「開經主」與碑左側的「法華經主」以及碑
正面銘文的法華思想, 當可證明〈李氏合邑造象碑〉係以《
法華經》為最高的指導經典, 所以有邑人為「法華經主」,
有比丘僧為專門開講《法華經》的「開經主」, 有人專門為
《法華經》的獨特型像「二佛並坐」佛像開光。 碑正面銘文
第一行題為「大魏興和四季歲次降婁十月甲午朔八日辛丑李
氏合邑造金像碑頌文」, 最後一行題為「都邑金像義井主長
樂太守李次、金像主李逵」, 又銘文內容提到「李次、李顯
族百餘人」, 於村邑中建造寺院、僧坊、講堂、寶塔,並於
村南二里,水路交通要地造井、種樹以供旅客休息。 因此,
〈李氏合邑造金像碑

──────────────
( 註 12) 同註 5,頁 237-269。
( 註 13)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四,《大正藏》冊九
,頁 32 中 -33 下。


173 頁


手頌文 〉顯示以「 都邑金像義井主長樂太守李次 」為首,
「都唯那大像碑主李顯族」為輔的名望之家,率領李氏宗族百
餘人以及村邑中的其他姓氏等人, 結合形成《法華經》為信
仰中心的集團,從事各項佛教活動。 因此,我們可以稱呼李
次所領導的村邑佛教集團係以「法華思想」為凝聚樞紐的佛
教社區共同體。

三、法華思想與社區共同體的組織

〈李氏合邑造像碑〉記載 221 名人物, 每名人物的姓名
上面皆冠有邑義集團中的職位名稱或官職名稱。將 221 名人
物的頭銜、職稱, 比對碑文中的法華思想,似乎可以探究此
一邑義集團係以法華思想為其核心理念, 而締造出層次井然
完整的村邑社區組織。
〈李氏合邑造像碑〉碑陽第四行至第十四行:

開三為級小之心,演一為接大之則。 虛心寂照,理無
不統。 深是如來,處有不有,居無不無矣。但以眾生
福盡, 不善諸業,百八雲張,邪風競扇,致令靈曜潛
暉,遷感異域。 自聖去遙延世,華道喪然。今季末李
次、李顯族百餘人, ……於是敦契齊心,同發洪願,
即於村中造寺一 , 僧坊四周,講堂己就,寶塔陵雲
,靈 岳峻。 ……率誘相從, 善增歡,妙悟日益,
競捨家珍,重興勝福。 復於村南二里,……於路旁造
石井一口,種樹兩十根,以息渴乏。 由斯建立,遐途
稱善。 由前生後,信心彌著,重福輕珍,復竭家玩,
次造天宮浮圖四 ,交龍石碑像一軀。

碑文「開三為級小之心,演一為接大之則」來自於《法
華經》的「開會」思想。 「開會」係指對小乘的「開」除方
便, 使「會」入大乘真實的意思,對於實踐的聲聞、緣覺、
菩薩等



174 頁



無有三乘的差別, 直演說「一切人都能成佛」而會入大乘。
(註14) 梁武帝 (502-549 在位 ) 的〈註解大品序〉: 「法
華會三以歸一, 則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乎相,故以萬善為
乘體。 」 ( 註 15) 竺道生《法華經疏》:「昔晦 三乘,
群徒謂是。 今欲顯乎一實,示以真正。……告舍利弗,所以
告之者,其 在聲聞,可以級近。 實照踰人,可為對揚也。
智慧甚深,言雖萬殊,而意在表一。 」 ( 註 16) 「開三為
級小之心」係指大開方便, 開展聲聞等三乘級近於小乘之心
境; 「演一為接大之則」乃演說一佛乘以接引三乘等一切眾
生為進入大乘終極境界的法則。「開三演一」、「開三會一」
等思想 , 來自於《 妙法蓮華經 》,例如 ,〈譬喻品〉的
「三車火宅譬」:

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 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
嚴,安隱第一。 ……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與大
乘而度脫之。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令諸眾生,
知三界苦。 開示演說,出世間道。……以此譬喻,說
一佛乘。

〈信解品〉的「長者窮子譬」:

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 若我等有樂大之心
,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 ……佛
亦如是, 現希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諸佛於法,得最自在,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以無量喻,而為說
法。 隨諸眾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種
種籌量,分別
───────────
( 註 14) 詳見□本幸男 〈 法華經之開會思想與權實
論〉, 收在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第五十八冊《天臺典籍研究》,頁 231。
( 註 15) 梁武帝〈註解大品序〉,《大正藏》冊五十
五《出三藏記集》第八,頁 53 下。
( 註 16) 竺道生《法華經疏》《卍續藏經》第一五O
冊,頁 805 下。
( 註 17)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卷二,《大正
藏》冊九,頁 13 下,15 上。


175 頁


知己,於一乘道,隨宜說三。(註 18 )

《妙法蓮華經》的佛陀,瞭解眾生的志力欲樂,開示三乘
等法門, 導引眾生不斷的提昇心境,最後演說一佛乘的平等
大慧,接引一切眾生進入最高的大乘中。 佛陀如三界火宅中
的慈父, 如大富長者面對其心量狹劣的窮子,一步一步地恢
宏眾生的氣度,使達到至高至大的境界。 〈李氏合邑造像碑
〉中李次、李顯族領導村邑中的宗族、居民同發洪願, 先在
村中造寺、建僧坊、講堂、寶塔, 接著「妙悟日益」再「重
興勝福, 復於村南二里」造「石井一口,種樹兩十根,以息
渴乏」便利商旅所需。其後又「由前生後, 信心彌著 」 再
「造天宮浮圖四,交龍石碑像一軀 。訪匠妙盡於寰中 ,召能
募出於宇內。 」村邑中的李氏宗族與其他居民在《法華經》
「開三演一」的思想薰陶下, 不斷的從事佛教建寺、安僧、
講經、造井、種樹,立碑傳諸後世。 碑第二十三行至二十五
行:

斯等邑人,置立方處。 方處臨河,據村南東。平原顯
敞,行路過逢。 人瞻來仰,府設虔恭。唅吼發心,報
福是鍾。 是鍾之福,願如金剛。當使皇祚,宴安寧靜
。 邊方合邑,慶賴耆幼。烋冒逮及,七世現在,存亡
潤兼,法界同生安養。

社區居民同發金剛大願, 祈使國家、村邑社區、宗族耆
幼存亡,乃至法界一切眾生,皆能同時往生極樂世界。 本碑
所顯現的居民集體意識, 已經由個人到宗族、社區、國家而
廣延到無遠弗屆的法界一切眾生, 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踰
越儒家的家族、國家情懷。 這種鄉村居民的集體思想與共同
體意識,
──────────────

( 註 18) 同上註,頁 17 下,18 下,19 上。 盧建榮認為
〈李氏合邑造像碑〉的另一個解釋空間可能超越谷
川道雄村落共同體說的論述範圍。
( 註 19) 見前引文頁 121。



176 頁


也祗有以「法華思想」為基礎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因此,
李次宗族以《法華經》為主的教化活動,是構成「李氏合邑」
此一佛教社區共同體的集體意識之基礎。 以下再進一步探討
此種法華邑義的社區共同體組織。
本碑碑陽題名有「都邑金像義井主」 1 人;碑陰有「都
邑主」 1 人,「邑子」 91 人; 碑左側「邑主比丘」 1 人
,「邑子」12 人;碑右側「邑子」 3 人;以上合計「邑子」
106 人。 郝春文認為「邑主」源於寺院的「寺主」或「寺邑
主」。 ( 註 20) 本碑左側有「永安寺」的「邑主比丘」 1
人與「比丘」 7 人 。 本碑記文中提及李次‧李顯族百餘人
「於村中造寺一 ,僧坊四周,講堂已就」。「永安寺」應該
是他們所造的寺院, 而進駐了一位邑主比丘、7 位比丘,以
及 1 位在碑額陰面所提及的「開經主比丘」。因此,以村邑
中永安寺為主形成的邑義團體, 其主要的領導人物是「都邑
金像義井主李次」, 其下的職位尚有「都邑主」、「邑主比
丘」各 1 人,統率著眾「邑子」 106 人。 「都邑」、「都
邑主」、 「邑主比丘」「邑子」等職位皆與村邑中的寺院活
動有關, 也建構形成以李氏宗族與寺院為中心的佛教法義之
社區性組織。
本碑碑額佛堪左緣題名「都唯那大像碑主李顯族」, 《
北京匯編》因此以本碑名為〈李顯族造像碑〉。 邑義人物職
稱為「都唯那」者尚有 16 人,「大都唯那」 2 人,「唯那
」 34 人。 郝春文認為「唯那」是佛教邑義集團中流行最廣
的首領。 唯那來源於僧官制度,北魏孝文帝時已成為沙門統
的副長官。 職責是輔助沙門統管理僧徒名籍、印牒等,并執
掌戒律的執行和檢查。 受僧官唯那的影響,作為佛教邑義集
團的唯那,也常是副首領。( 註 21) 劉淑芬認為在邑義裡的
唯那應是負責管理此團體一般
──────────────
( 註 20) 郝春文〈東晉南北朝佛社首領考略〉頁 50。
( 註 21) 同上註,頁 51。



177 頁


性的事務,都唯那則是總理其事者。( 註 22) 本碑碑陰第一
列第一行是「大都唯那」, 第二行是「都唯那齋主」,第三
行為「都唯那」, 由此排行順序當以「大都唯那」最高,其
次的職位為「都唯那」、「唯那」等。 碑文中僅提及「李次
‧李顯族百餘人」從事邑義活動, 那麼「都邑金像義井主李
次」「都唯那大像碑主李顯族」應該是這一集團最重要的兩
名領袖。 「都唯那大像碑主李顯族」領導下,負責管理此邑
義集團的一般性事務應是「大都唯那」 2 人, 「都唯那」
16 人等。
李氏合邑題名人物中有邑義組織職稱者計有 181 人 (10
名比丘不予計算 ), 其中屬於「邑主」、 「邑子」系統有
108 人,「唯那」系統 53 人,計 161 人,佔邑義組織職務
系統的百分之八十九。 因此,我們可以認定李氏合邑的社區
組織以「邑主」、「唯那」及「邑子」而組成。 碑陰題名人
物有 156 人,是邑義組織的重要人物職務分配名單。碑陰第
一列人物都為「大都唯那」、「都唯那」等重要人物, 第二
列都為「唯那」, 第三列是「邑子」再加上官職頭銜,第四
、五列則為平民身份的「邑子」。 綜合判定「都邑李次」、
「都唯那李顯族」是最高領導者,「都邑主」、「邑主比丘」
2 人與「大都唯那」 2 人是決策階層,「都唯那」 16 人與
「唯那」34 人負責管理一般事務性工作,而 106 位「邑子」
則為社區共同體成員。 此外,碑額的「開經主」,碑左側的
「法華經主」, 以及整個社區集體的法華思想與行為,再再
可以說明這是一群以法華思想為主導而同願同行之團體, 也
許可以簡稱為「法華邑義組織」或「法華佛教社區共同體」


四、法華邑義的宗教與社會活動
──────────────
( 註 22)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 頁
524。


178 頁


李氏合邑居民在法華思想指導下, 一方面凝聚成嚴密的
社區共同體組織, 一方面也依循經典的指示,從事造像,為
佛像開光, 舉行齋會,開講《法華經》及供養、清淨、行道
等宗教活動。以下從碑文、經文再進一步探討。

〈李氏合邑造像碑文〉:

夫旨理虛沖,妙絕於言像之外。 凝湛澹泊,超出於無
形之境。 所以現應金容,詮言布教者。是由見聞之徒
,三千同感。 是以大聖降鑒,慈情□接,影赴塵羈,
悲拔昏識。 故能託 淨王,搶現元吉。……訪匠妙盡
於寰中,召能募出於宇內。 靈姿赫□,若金山之夜朗
。布彩煙霄,雲張宇列。圖 嚴麗,暉明照灼。 鏤玉
剋金,眾寶廁瑱。 論妙拔難所不能窮,語相好思所不
能及。 巍巍焉若須彌之顯海,堂堂乎有相而難名。…
…憶想金顏,剋彫 素。匠玉鏤 ,表容感悟。

竺道生〈妙法蓮華疏〉曰:

夫玄鑒虛朗, 出乎像域之表,豈有殊形方狀,修短之
壽哉。 然無不形而不壽者,出自群惑,聖豈然乎。…
…夫色身佛者,皆應現而有,無定實形。 形苟不實,
豈壽哉。 然則方形同致,古今為一。古亦今也,今亦
古矣。 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若有時不有,處不在者
,於物然耳,聖不爾也。( 註 23)

《法華經》中的佛陀是長行菩薩道而久遠實成的, 而且
還不斷的教化無量無邊諸菩薩。 《法華經》中的佛陀「旨理
沖虛,妙絕於言像之外,凝湛澹泊,超出於無形之境。 」但
是佛
──────────────
( 註 23) 竺道生,《妙法蓮華經疏》,頁 826。
( 註 24) 《妙法蓮華經》卷五〈從地踊出品〉、〈如來壽量
品〉,《大正藏》冊九,頁 39 下 -44 上。


179 頁



陀慈悲, 為了拯救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乃「影赴塵羈,悲
拔昏識」。 佛陀示現滅度,眾生永恒的懷念,乃依據《法華
經》的指示建造佛像, 除了藉此修菩薩行累積功德外,還可
以快速成佛道。《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曰: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梨
,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若於
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
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
刻彫成眾相,皆已成佛道。 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
,自教若使人,皆已成佛道。(註 25 )

李氏合邑造像的領導者「都邑金像義井主李次」與「都
唯那大像碑主李顯族」, 兩人的頭銜皆有「金像主」、「大
像碑主」角色名稱, 碑文又稱「李氏合邑造金像碑頌文」,
碑文末也有「金像主」 1 人、「像主」 2 人、 「菩薩主」
3 人等的題名。碑額正面有「開二佛光明主」 1 人,反面有
「北面像主」 1 人。 碑陰有「像主」 1 人、「行道四面像
主」 1 人。 碑左側有「起像主」 1 人、「左相菩薩主」 1
人。 碑右側有「右菩薩主」 1 人、「 面像主」 1 人。從
以上的題名, 可以顯示出他們擔任建造某某菩薩像的重要工
作, 因此李氏合邑社區的集體佛教活動,當以建造「佛像」
、「菩薩像」的活動為主軸。 佛像、菩薩像等建造完畢後,
通常在落成典禮之日, 共同舉行開光儀式,把佛、菩薩的神
靈引進所建造的佛像裡。 劉淑芬認為:「光明主」或「開光
明主」可能是因其負責給予主持開光儀典的僧人的嚫施, 而
被賦予這個頭銜。 ( 註 26) 例如,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 「杜文慶等造天宮記」的銘贊曰:「妙像
──────────────
( 註 25) 《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 頁 8 下 -9 上

( 註 26) 劉淑芬,前引文,頁 529。



180 頁


開光, 誰云不善?孰云不靈?」 ( 註 27) 本碑碑額正面有
「開二佛光明主」 1 人,碑陰有「開佛光明主」 1 人,「光
明主」 1 人。他們可能是在李氏合邑居民建造「 釋迦佛像」
、「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各種「菩薩像」之後, 擔任
禮請僧侶為佛像開光的角色, 而顯現李氏合邑共同體進行各
種佛菩薩像開光的儀式活動。
佛教信仰團體通常主要的活動是舉辦各種齋會, 例如,
建寺塔造佛像完成後, 禮請僧人講經、授八關齋戒等儀式後
,都舉行齋會的活動。本碑正面有「八關齋主都唯那」 1 人
、「八關齋主」 1 人;碑陰有「都唯那齋主」 1 人; 碑左
側有「八關齋主  輔國寺比丘」 1 人;碑右側有「大八關
齋主」 3 人,「八關齋主」 1 人等角色名稱。 由此,可見
李氏合邑居民在「八關齋主  輔國寺主比丘法尚」的領導
下,舉行「八關齋戒」的持戒吃齋法會等活動。
李氏邑義組織職務尚有「寺主」 1 人、 「講堂主」 1
人、「天宮主」 2 人、「供養主」 1 人、「行道主」 1 人
、「道場主」 1 人、 「清淨主」 1 人、「行道四面像主」
1 人。 依照職位的內涵,李氏法華邑義組織應當還在寺院、
講堂、道場等神聖設施內擔任供養、行道、清淨等工作。 隋
.智顗《法華三昧懺儀》係從《法華經》中採錄訂定的實踐
辦法, 其中有清淨道場,行道、誦經等活動,可見此法華邑
義組織與活動,與後世形成的天台宗有淵源關係。
李氏法華邑義組織除了進行上述的宗教活動之外, 還進
行村邑外面的社會公益活動。〈李氏合邑造像碑文〉:

復於村南二里, 大河北岸,萬路交過,水陸俱要,滄
海之濱, 攸攸伊洛之客,亦屬逕春溫之苦渴,涉夏暑
之炎 , 愍茲行流,故於
──────────────
(註27)《魯迅手稿》,二函一冊,頁 131。
(註28) 隋.智顗《法華三昧懺儀》,收在《大正藏》冊四六
,頁 949-955。



181 頁



路旁造石井一口,種樹兩十根,以息渴乏。...... 斯
等邑人,置立方處。 方處臨河,據村南東。平原顯敞
,行路過逢。 人瞻來仰,府設虔恭。唅吼發心,報福
是鍾。

李氏豪族率領村人在村外東南方二里, 大河的北岸,水
路交通要衝之地打造義井一口種樹二十顆, 供應旅客飲水休
息之用。 使村外行路過逢的遊子,也能蒙受法華菩薩行的恩
澤, 也因而能更進一步踏入村廟中來瞻仰佛菩薩像,並虔誠
的發菩提心,得享更大的福報。 法華邑義的社會公益活動,
其更究竟的目標係導引一切眾生, 皆能同住安養的極樂世界
中。
李氏法華邑義人物除了擁有團體職位, 並分別扮演各種
角色, 執行各項團體活動之外,部份人物尚冠上官職頭銜。
盧建榮認為李氏一族的服官事業相當驚人, 出現十五位太守
、 十二位縣令、二位中央武職將領、四位諸侯國的卿官、一
位三公府幕僚、二位雜號將軍、以及兩位書令史。 ( 註 29)
〈李氏合邑造像碑文〉:

今季末李次、李顯族百餘人, 藉冑軒皇,蘭枝玉葉,
望芙海 仁英,建  祖。 乃宗出自趙壟,因官爰處
,即居 境。 乘此敷分,胤隆千室。雖居異方,抱馨
轉馥,子孫孤挺,跗萼相承,聯光槐 。 復能顯揚大
法,咸皆信敬,內□□隆三寶。 故勸我見以識苦空,
導迷徒以曉八正。 情求獨善之非,思同物樂者耳。於
是敦契齊心,同發洪願。 ……其時宇宙清夷,靜安皇
祚,民豐世□,□誘相從。

從碑文中可以看出, 李氏族人可能出自中古名族之一的
趙郡李氏,因官而整族遷至東魏的邊境。 然而他們的宗族子
孫繼續延綿壯大, 不但與國家政權保持密切關係,而且以法
華思想
──────────────
( 註 29) 盧建榮,前引文,頁 119。



182 頁


凝聚成緊密的邑義組織, 為國家、宗族乃至天下蒼生祝福。
碑文中官職名號可考者有長樂太守 ( 冀州長樂郡,今河北 )
、 隴西太守 ( 渭州隴西郡 )、廣平太守 ( 司州廣平郡 )、
趙郡太守、勃海太守、樂平太守 ( 并州樂平郡 )、高郡太守
( 建州高都郡,本晉上黨、平陽二郡地 )、武德太守 ( 懷州
武德郡 )、 修武縣令 ( 今河南獲嘉縣 )、安定縣令 ( 涇州
安定郡治 )、頓丘太守 ( 司州頓丘郡 )。由以上太守、縣令
等任職地望,可見李氏族人服官遍及東魏疆域。

五、結語

本文以東魏〈李氏合邑造像碑〉的拓片為文本, 探究五
、 六世紀時《妙法蓮華經》及高僧們所注疏的「法華思想」
對它的影響。 由上面的論述,「法華思想」不但成為遷移到
帝國邊境的李氏豪族所奉行, 而且進而凝聚村落中異姓村人
, 依循法華思想的精神組成嚴密地邑義組織,而且此一社區
共同體居民不斷的共同從事建造寺院、 僧坊、講堂以及開講
《法華經》, 並進一步集體從事村落社區之外的造井、種樹
等公益活動, 再廣及國家的祈福,乃至法界一切眾生的成佛
與往生極樂世界的祈願活動。 「都邑金像義井主長樂太守李
次」係「都邑主」所領導的社區團體、 「金像主」所標示的
信仰活動、 「義井主」所彰顯的社會公益活動與「長樂太守
」官僚體系官職的結合。 這樣的邑義組織職位、角色與官職
頭銜的結合, 似乎顯示以「都邑」為主的社區共同體組織、
以「金像」建造為主的法華佛菩薩神聖信仰活動、 以「義井
」興築為主的社會公益活動, 以「長樂太守」為代表的國家
政權之官僚體系職權, 這四種職位、角色、官職地位,貫串
不同的團體, 不同的活動,不同的體系而聯結成一個緊密的
社區組織, 形成一種以《法華經》思想為主導而同願同行的
佛教社區共同體。 雖然,李氏法華邑義的組織與活動,仍無
法創造一嚴密的法華思想義理體系, 也無



183 頁



法形塑法華思想的師徒傳承系統。 但是,李氏法華邑義的組
織仍效法《法華經》的「菩薩行」, 永恒的、不斷提昇其無
窮無盡的各種傳承、宏揚佛法活動。 儘管李氏法華邑義的組
織結構尚不完整, 然而《法華經》「真佛子」的自覺,亙古
不滅的「菩薩行」, 這種「法華邑義的組織與活動」,應該
是「天台法華思想宗派組織與活動」形成的主要淵源與內在
動力吧!魏晉時期佛教為君主、貴族、豪族所接受, 他們支
持佛經翻譯事業, 建造寺院,供養僧侶,接受儀式齋會等宗
教實踐活動。 北朝時期,沙門與豪族將佛教的思想儀式行為
進一步引入豪族共同體的社區活動中, 使社區居民受到佛教
文化規範的薰陶,模塑佛教徒的角色。 這些共同體成員更進
而擔任佛教團體的各種職位, 進行各種儀式共同活動,締造
佛教社區共同體的共同意識與行為。 因此,東魏〈李氏合邑
造像碑〉不僅記錄一個法華邑義的組織與活動, 而且更彰顯
一以《法華經》思想為主導的佛教社區共同體之組織與活動
, 這種佛教文化內化至社區成員的集體意識與共同的實踐活
動, 為鄉村社區永續營造其理想淨土,值得後人的深思與借
鑑。




184 頁



摘要

《法華經》主張眾生皆具平等大慧,且經由菩薩行漸次深
廣的實踐過程,人人皆可莊嚴國土與畢竟成佛。 《法華經》
的新生活理念, 經由僧侶、信徒傳佈,漸落實到北朝華北地
方城鄉社區共同體世民中, 成為凝結社區意識,共同體共願
共行的主要機制。 東魏〈李氏合邑造像碑〉彰顯「法華思想
」主導的佛教社區共同體之組織與活動情形。 李次率領族人
及村中居民,共同信奉《法華經》並組成法華邑義團體。 法
華團體係以都邑、邑主比丘為領導者, 唯那為幹部,並包含
法華經主,眾邑子為基層成員的地域性組織。 法華組織遵循
法華精神, 社區居民共同建寺院講堂,延請僧侶講誦《法華
經》, 塑造「二佛並坐」法華佛像,並舉行開光、供養、齋
戒、行道等法華法會活動。 《法華經》會歸眾生入一佛乘的
願力, 促使法華社區共同體成員,突破個人、家庭、宗族、
社區的重重束縛, 凝結成群到社區外面從事更廣大的社會公
益事業, 並進一步造天宮、立碑像,為國家乃至法界無邊眾
生祈福,同願同生淨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