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见自本心识自本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法溪行彻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是个以心为本的宗教,佛教里各个方面的谈论时时都离不开‘心’,所以我们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在佛教的修持里常常都标榜着“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心外之法即是外道法而非本心法。‘本心’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代表着众生的真心本性,亦是佛性的别名。虽然本心本性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清楚,但在方便位上我们且还可以将它做个略诉或形容。

本心说开了可以是‘本来具足的真心本性’。什么是‘本来’呢?它的意思就“本自无来今亦无去,本自不生今亦不灭”,“本自无增今亦无减”,是恒常寂灭的意思。本心是每一位众生所具足的,纵然众生堕落地狱或成佛作祖,这颗本心亦不曾减少或增加。《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云:“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即是此意。

见自本心,识自本性是我们修行者的目标,然而在还没见得本心以前的修行位上我们必须对本性有些了解;否则我们将会时时与本心相违,因此而越修越不像它,越修离本心越远。不见达摩祖师于《血脉论》中云:「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佛门里有着许多不同层次的修持。吾人十分了解许多佛教子弟们在修学佛道一段时间后便会感到十分的难进步,而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虽然大家都高喊“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但摸摸自心,其实那时蛮抽象而无从能下手的。其原在于我们因地初发心时的观念有所偏差,而在方便位上做了几年功夫后又没有接触较彻底或更上一层的行持又或者没有对以前的行持做一番绝对的超越,最后导致我们越修越感到茫茫然,越修则越感到力不从心。

以无所得故得涅槃

无心向道的凡夫俗子是被世间的五欲六尘所牵绑;而在修道位上力做功夫的修行者又往往被法束缚得无法转身,然而要想回归到本元自心上更须于此做个百分之百的超越。这儿说个“超越”可能会令大家感到有些抽象,其实这个超越是观念上的一个大转变。在我们奋力寻求见自本心,识自本性的同时我们往往会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那就是“本心是不生不灭的”。本自不生今亦不灭的观念会隐隐约约的带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本心不是作而成,不作而不成的。本心这东西最忌妒的就是“造作”,所有在修行位上,所有的造作对它(本心)而言都是“相”。我们必须知道一切的造作都是本之心外的东西,然而这些全都不外属于生灭,所以一切造作的行持对于本心来说便是一种污染,故古代祖师言:“道本不用修,但切莫污染”。严格的来说,本心法不是修而成,亦不是不修而不成的。如果一样车西要修才会有,不修就没有那肯定不是吾人的常住真心。再者,一直执以为要做些什么才会达到某些境界巳经隐隐约约的有了一种“有所求,有所得”的心态。《心经》云:“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经》云:“如我法一切处一切时种不可得”又《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云:“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巳经清楚告诉吾人在修行的历程应该持有着什么样观念才不至于枉废功劳。

生灭念起生灭见

在修行的过程里我们时常都会持有某种生灭轮回的观念,这就是我们在修行上不能进步的原因,亦是修行中的一个盲点。《楞严经》里的“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便是要吾人把这颗生灭的妄心都停歇下来,而这狂心(向外求,有所求,有所证,有所得的心)歇息的同时吾人的本心将自然的彰显。譬如我们想使一盆波动的水平静,我只须不要碰它(不造作),水自然就会平静下来;若吾人多此一举的用手抚摸水面,试着使水面平静那只会越弄越糟,而这就是上文说的“造作”。《圆觉经》里四种禅病之一的“作”病即是此。

方便上而言,本心的呈现过程不是一点点呈现的,而是于呈现的当下全体便现,光秃秃的,赤裸裸的,于中更无余留。当然严格来说以上所述还是个方便,一个真正悟到本心了的人他会有一种“本心无所呈现”的感觉,就如我们一般所说的“放下”,一个人真正做到放下的时候,那将没有“放下”的相,就是放到最后,犹如不像“放下”似的。为什么要说“唯证乃知”是因为那根本没有脑筋意识下手之处。这儿若不自己亲证一回,尽管怎么说也只是他家珍宝。

安身立命处

上述之种种修行上的观念与本心的抉择相信多少会带给大家一种茫然感,如“本生不是修而成,亦不是不修而不成”,而后祖师们又道:“莫说无修便不修,菩提痴坐若为求;勤作棹,慧为舟,这个男儿始彻头”这似乎会让我们在修行上没有下手之处。但看古代诸尊宿言:“若巳识得本心,见得本性,修与不修是两头话”然而我们若能歇下一切的造作,在这“修也不是,不修亦不是”的茫然中寻得转身处,那便是吾人安身立命的地方,即超越相对而进入绝对的本心本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