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尽智经》之行道次第
《中阿含.尽智经》之行道次第
文 / 中台男众佛教学院教务长 见页法师
声闻、缘觉有二种智慧:尽智、无生智,“尽智”为断尽欲漏(漏,是烦恼的一种别称)、有漏、无明漏等三界烦恼,自知“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道,我已修,此是灭,我已证”,“无生智”为契入涅槃之智慧,烦恼之缘缺,不会再现行,属于非择灭无为。
烦恼在四谛中属于“集”,须由修习“道”谛断除,对于如何修习道谛证得“尽智”?《中阿含.尽智经》有如下的修行次第:“若奉事善知识者,未闻便闻,已闻便利。如是善知识,若奉事者,便习奉事。”
修行道上之善知识,为具足正见、通达缘起性空之理,乃至顿渐权实教法,圆融无碍,善能观机逗教者。这样的善知识,要发心恭敬承事、奉事供养,起殷重之心,生难遭遇想,听闻正法,增益吾人之修持,所以经文又云:“若有奉事,便习往诣;若有往诣,便习闻善法;若有闻善法,便习耳界;若有耳界,便习观法义;若有观法义,便习受持法;若有受持法,便习玩诵法;若有玩诵法,便习观法忍。”
《楞严经》上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行者从闻慧、思慧、修慧之次第而修习佛法,是得入三摩正定的一个程序,所以,此处除了奉事供养善知识之外,还要时常参与讲经说法的法会、课程,听经闻法,薰修佛法知见,用心观察思惟所听闻的道理,从身口意三个角度受持,行身善、口善、意善之三妙行,奉行不悖,读诵经典,以善法、清净法,转化恶法、染污的种子、习气,慢慢薰修,对于正法的道理,越来越明白,忍可于心而无有怀疑,闻深法义,无有惊怖,便是习观法忍,于是:“若有观法忍,便习信;若有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
观察法义,受持、读诵经典,产生了一些功德利益,与清净法慢慢相应,身心习气,得到转化,产生一些正受,对于正法之信心,更加坚固,更依正法而思惟其义,修习正念,令正念相续不断,守护六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向外攀缘、放逸,护持戒法、戒行,如渡海浮囊,不令缺破,见犯小罪过,心怀怖畏,这样子修持,于正法道上,便能达到“不悔”的境界,不会后悔于这一生的修行、学佛,身心法喜愉悦充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进入了“修慧”的次第,经云:“欢悦、喜、止、乐、定。”
《楞严经》上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渐修三无漏学的次第,由前守护诸根门、守护戒法,心念澄净、澄寂,如澄浊水,与“止”门相应,修习禅定,降伏诸烦恼,得喜、乐诸觉受,由定发慧,于禅定中,深入观察思惟所听闻修习之正法,明了四圣谛诸谛行相,破除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入声闻见道位,证得初果须陀洹,经云:“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尽智。”
“见如实”是说得到法眼净,能照见正法,所见真实。“知如真”是说所知真实,于正法无有任何疑惑,为见道之位。
然此时三界贪、嗔、痴的烦恼习气,还没有断除,所以要继续修道,在声闻乘,有不净观、苦空观、五阴无常观、四念住观、及七觉支等观行法门,“厌”离生死烦恼,“知有涅槃,不恋三界”,观行渐渐纯熟,烦恼越薄,证斯陀含果。
离欲、断欲、“无欲”,证阿那含果;不复起欲界贪嗔痴等烦恼,“解脱”,根本烦恼断尽,得“尽智”,证阿罗汉果,契入无生。
从以上的经文来研究,行者对于声闻法修道之次第,应该能有一具体的认识,此三学戒定慧乃过往圣贤的道迹,可说是三乘解脱法的基础,佛世时,佛诸弟子,因有这很好的修学指导方向,多人成就阿罗汉果,虽然禅宗道场阐扬“顿悟自性,直了成佛”之无上法门,然而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皆可以为禅门修行之增上缘,顿渐圆融,顿悟与渐修不相妨碍,渐修后归于无念无修无证之清净本心,不生法执。如《四十二章经》所云:“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如此顿渐无碍的教法,对于现代人佛法上的修学,一定会有相当帮助。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