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涅槃变相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清香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涅槃变相研究
  陈清香
  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
  中华佛学学报第一期
  页295-326
  --------------------------------------------------------------------------------
  296页
  提要
  涅槃变相在佛教艺术史,是一重要题材,流行的时间相
  当久远,遍布的地域广及亚洲各大小乘佛教国家。可谓有佛
  教信仰的地方, 便有涅槃变相的创作。
  本文首先引述涅槃变相的经典依据,即大小乘二部涅槃
  经的内涵大要,及其他有记载佛涅槃前后情景的经典,其次
  再引述佛涅槃前后的情节大要。
  第四节以后,则举出印度犍陀罗、秣菟罗、笈多等式样
  的涅槃变相,再沿丝路北上,举出中亚、西域、敦煌等新旧
  发现的卧佛,从而再介绍中原各地重要的变相遗迹,而四年
  前在连云港孔望山的东汉石刻中,赫然出现的涅槃变,以及
  二年前在四川安岳发现的巨大石刻卧佛,都为佛教东传的路
  线及涅槃变风格,带来重要的资料,因之引起中外学者大大
  的瞩目。
  一般说,涅槃变可分二大部分,一是卧佛部分,一是举
  哀的弟子群部分。卧佛的部分姿态大致依涅槃经所载,变化
  不多,但印度、中亚、中原等各地的遗迹,仍表现了那地域
  与时间不同的差距。而最精采的部分还是佛弟子部分,除了
  依修行果位的不同,而有菩萨、罗汉、天人等之不同程度的
  哀痛表情,发挥了高度艺术手法之外,前来奔丧的还有各国
  各地的国王、王子、贵族、庶民等,从这些不同的人种装扮
  造形,更可以得悉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很不可多得的社
  会史料。
  一、前言
  涅槃变相在佛教艺术史上,是一重要题材,流行的时间
  相当久远,遍布的地域广及亚洲各大小乘佛教国家。可谓有
  佛教信仰的地方,便有涅槃变相的创作。
  今年笔者撰写“涅槃变相”,是基于若干的动机:首先
  是为了纪念今年二月十三日示现圆寂的一代高僧九五高龄的
  广钦老和尚。老和尚圆寂后二个月,教内弟子们尚处于哀伤
  与痛惜之中,新闻媒体也正热衷于报导之际,讵料四月十三
  日,年届九七高龄,犹然苦口婆心讲经不辍的李雪庐老居士
  也相继往生,由于老居士是笔者二十余年前学佛的启蒙恩师
  ,而其一生的言行修证与老和尚同样的对国家教界产生深钜
  的影响,因此他的舍报往生更是笔者撰稿的第二动机。
  今年五月间,笔者曾在华岗大恩馆八楼欣赏了云门师生
  合作完成的巨幅“佛涅槃变相图”,这一幅现代创作的佛经
  变相,也为笔者带来了若干的灵感。同时笔者想起了今年八
  月下旬是先母逝世十二周年的祭辰,先母一生行善,奉佛茹
  素达二十五年之久,撰写此文也算是追悼母亲一生劬劳的养
  育之恩。
  今年七月十四日笔者曾以“佛涅槃变相图举例”为题,
  在石碇乡光明寺的国际佛教教育研讨会上,以幻灯片介绍了
  七枚印度、中国、日本的佛涅槃变相图,也忝得各国与会学
  者的谬赞与鼓励。
  至于本文则是就涅槃经所叙述的佛涅槃前后的情节,反
  映在亚洲各地艺术品的大要。
  二、涅槃经的流传
  涅槃变相图,或称涅槃像、涅槃变、涅槃相者,那是指
  依涅槃经等所记载的佛陀临终前后的情景,而创作的绘
  297页
  画或雕塑品。
  涅槃经流传中国最早可溯自东汉安世高所译“小泥洹经
  ”(注1 )不过此本已不传,今日流传者可分小乘部及大乘部
  。小乘部的涅槃经最有名的是东晋法显所译的“大般涅槃经
  ”三卷。此经梵名 Maha-Parinivana-Sutra,巴利名 Maha-
  Parinibbana-Suttanta。主要是叙述世尊涅槃前三个月,至
  毗耶离等地,集齐了四众弟子,共说四圣谛等临终的法要,
  最后佛到了拘尸那城双树林间,右胁著床而卧,天龙八部等
  均未探视,佛对阿难说礼拜佛所生四处的功德,佛灭后的葬
  法、起塔、四奇特法等等。
  此经尚有数本同本异说,如西晋白法祖译的“佛般泥洹
  经”二卷,译人不详的“般泥洹经”三卷。其他中阿含中有
  涅槃经,说可得涅槃之观行。
  至于大乘涅槃经,虽也是叙述佛涅槃前后的事迹,但说
  法的内容异于小乘经。而是以唱导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
  常住无有变异之教旨。最早在西晋竺法护译出的“方等般泥
  洹经”后,涅槃经的思想及佛涅槃故事便已流传东土。后法
  显赴印度,从摩竭提国巴连弗邑的优婆塞伽罗处得此经的原
  本,东晋义熙十三年(四一七年)十月,在建康道场寺译出六
  卷,名约“大般泥洹经”(注2)。不久智猛又于同处得一胡
  本,在凉州译成二十卷,不过此本今不传。
  今日流传的竺法护译“方等般泥洹经”、法显译“大般
  泥洹经”,再加上隋时阇那崛多所译的“四童子三昧经”三
  卷等,三本广略不同,然皆为大乘涅槃经之初一分。
  至于大乘涅槃经全经则为北凉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槃
  经”四十卷,梵名 Maha Parinirva-Sutra,巴利文 Yons-
  Sumya-nan Las-hd ds-pa chen-pchimdo, 略称“大涅槃经
  ”,主要是宣说如来常住,悉有佛性及阐提成佛等大义,是
  昙无谶于北凉元始十年(四二○年)请依河西王沮渠蒙逊,于
  姑臧译出,道朗等均曾参与。此经后
  298页
  为涅槃宗所依的经典,又称为北本涅槃经。(注3)
  其后刘宋慧观等再治前经为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称为
  南本涅槃。此经旨在说佛之涅槃,并非灰身灭智,佛今虽现
  入灭之相,然佛身常住不灭。
  此外,尚有刘宋慧严等依泥洹经加入的“大般涅槃经”
  ,凡三十六卷、二十五品(注4)。以及高齐那连提耶舍译的
  大悲经五卷,十四品(注5),也都共说佛涅槃前的教化事迹
  。
  以所述这些大乘部涅槃经内容,均著重在叙述佛涅槃前
  的教化,也就是日后涅槃宗所奉行的教义。至佛临涅槃的事
  迹,涅槃后发生的荼毗、分舍利等情景,则载在唐代若那跋
  陀罗所译“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是为前经后分之补足,
  故称“后分经”。
  此外,宋释宝云译“佛本行经”七卷,以及马鸣菩萨造
  、昙无谶译“佛本行赞”五卷等,是描述或歌颂佛一生八相
  成道的故事,自诞生至涅槃以后,尤其涅槃前后教化事迹、
  感应情节、佛弟子的哀痛心情,其记载之详实细腻,亦不下
  于后分经。另外,律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记”,也
  从另一角度叙说佛之涅槃。
  三、佛般涅槃之事迹
  大乘涅槃经与小乘涅槃经内容虽不相同,但所载佛入灭
  前后却是大同小异。均谓佛是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
  提河边婆罗双树间,示现涅槃的。
  大乘涅槃经大致是记载著涅槃前三个月便先预告大众以
  便知所警惕,且听取最后的遗教,而大乘涅槃经却是记载著
  将入涅槃的前一天,招集大众说法,以一日一夜间说了一部
  大涅槃经后入灭。
  一般的涅槃变相,大致可分二大部分,一是世尊作躺卧
  状,一是诸弟子作悲伤痛苦状。作卧佛状的世尊无论古
  299页
  今印度中国或他处,其差别都不大,所依的大小乘经典所载
  也是出入不多,如法显所译大般涅槃经,是属于小乘部,曰
  :
  “尔时世尊出灭尽定,更还入于非想非非想处,
  乃至次第入于初禅,复出于禅,入第二禅,出于二禅
  ,入第三禅,出于三禅,入第四禅,即于此入般涅槃
  。”
  又如大般涅槃经后分:
  “尔时世尊,三反入诸禅定,三反示诲众已,于
  七宝床右胁而卧,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后背
  东方,其七宝床微妙璎珞以为庄严,娑罗树林四双八
  只,西方一双在如来前,东方一双在如来后,北方一
  双在佛之首,南方一双在佛之足,尔时世尊,娑罗林
  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
  顷便般涅槃。”
  由于世尊离开人间,是先入禅定,入第四禅天而涅槃的
  ,所以在涅槃像的姿态中,除姿态上采取右胁而卧,头枕北
  方作吉祥卧之外,其面貌也尽量表现其安详、寂静、智慧、
  圆满,丝毫没有痛苦之状,这是涅槃相的一大特征。
  涅槃变相的另一特色是,围绕在世尊四周的弟子众等,
  因世尊于二月十五日(注6) 临涅槃时,曾以神力出大音声而
  普告众生说,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且又于早晨,从其面门放
  出种种光,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
  当时所有的众生见闻如此景象,内心异常忧愁而共同商
  议前往拘尸那城,劝请如来不要涅槃。到达双林的佛弟子有
  :无量诸大比丘、诸大比丘尼、诸大菩萨、诸优婆塞、诸优
  婆夷、阎浮提诸王眷属、大臣长者、诸天女、诸龙王、诸鬼
  神王、四天王……等等,其数量无量无边。
  这些弟子们虽然共同劝请佛能久住在世,但佛却回答曰
  :
  300页
  “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
  有终尽,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壮年不久停,盛
  色病所侵,命为死所吞,无有法常住,诸王得自在,
  势力无等双,一切皆迁灭,寿命亦如是,众所轮无际
  ,流转无休息,三界皆无常,诸有悉非乐……究竟断
  有者,今日当涅槃,我度有彼岸,出过一切苦,是故
  于今者,惟受上妙乐。”(注7)
  由于世尊不能长住人间,即将涅槃,诸弟子于是接受了
  佛的告诫,且自比丘起,诸大众中,若有疑难,皆次第发问
  ,佛依次予以随顺解答,在一日一夜之间,这最后一次的说
  法----说大般涅槃经完毕后,便安然示寂。
  佛的示寂虽然安详圆满,但仍使诸弟子哀痛万分,在大
  小乘部的涅槃经,均有详细的记载:
  “时诸力士众,闻佛已涅槃,乱声痛悲泣,如群
  鹄遇鹰,悉来诣双树,睹此来长眠,无复觉悟容,椎
  胸而呼天,狁狮子搏犊,群牛乱呼声……彼诸力士众
  ,或悲泣号啕,或密或无声,或投身辟地,或寂然禅
  思,或烦冤长吟。”(注8)
  “尔时楼逗告诸大众一切天人,大觉世尊已入涅
  槃,尔时无数一切大众,闻是语已,一时昏迷绝躄地
  ,苦毒入心厄声不出,其中或有随佛灭者,或失心者
  ,或身心战掉者,或互相执手哽咽流泪者,或常捶胸
  大叫者,或举手拍头自拔发者,或有唱言痛哉痛哉荼
  毒苦者,或有唱言如来涅槃一何疾哉,或有唱言失我
  所敬天者,或有叹言世界空虚众生眼灭者,或有叹言
  烦恼大鬼已流行者,或有叹言众生善芽种子灭者,或
  有叹言魔王欣庆解甲胄者,或自呵责身心无常观者,
  或有正观得解脱者,或有伤叹无归依者,中有遍体血
  现流洒地者,如是异类殊音,一切大众哀声普震一切
  世界。”(注9)
  “悲号鸣咽,闷绝辟地,其中或有举手拍头捶胸
  大叫共相谓言,世间眼灭,一何速哉,一切众生,从
  今已去谁为导者,人天方灭,恶道日增……”(注10)
  301页
  为了表现这段如丧考妣,失去依怙的佛子心情,历代涅
  槃变遗品中,无论绘画或雕塑,莫不竭尽所能的夸张其面部
  表情,或闷绝于地的姿态,以充分表现它的艺术手法。而随
  著佛子道行的深浅,哀伤的程度也各不一致:
  “尔时众中,有未得道比丘人天,既见如来已般
  涅槃,心生懊恼,宛转于地。已得道者,深叹世间无
  常之苦,悲号啼泣不能自胜。”(注11)
  历来各地的涅槃变相遗迹中的弟子群,往往有各种不同
  种族的外貌,不同阶层的装扮,也有各式各样的姿态和表情
  ,以符合涅槃经所载的佛子悲痛情绪。
  以下首先介绍印度的涅槃变相。
  四、印度的涅槃变相
  依毗奈耶杂事所载,当世尊方示现涅槃时,大弟子摩诃
  迦叶尊者曾顾念到阿阇世王信根初发,恐受不了哀痛的打击
  ,因而命行雨大臣,将佛陀的自生天托生、降诞、苦行、成
  道、转法轮、度众,以至于涅槃示寂等的一代化迹,图画于
  妙堂殿上(注12)。这幅包含了涅槃图的佛传图,应是时代最
  早的涅槃图。
  其实佛在世时也曾鼓励一般人在佛涅槃后造立佛之形像
  ,如道行般若经:
  “譬如佛般泥洹后,有人作佛形像,人见佛形像
  无不跪拜供养者,其像端正姝好。”(注13)
  又如佛说作佛形像经:
  “(拘盐惟国)王复白佛言‘人作善者,其得福祐
  ,当何趣向?佛去后,我恐不复见佛,我欲作佛形像
  恭敬承事之,后当得何等福?愿佛哀为我说之,我欲
  闻之。’……佛言:‘天下人做佛形像者,其后世所
  生处,眼目净洁,面目端政,身体手足常好,生天上
  亦净洁与诸天绝异,眼目面貌好。……死后得生第七
  梵天上,
  302页
  复胜余天端政绝好无比,为诸天所敬。……作佛形像
  ,后世当生豪富家。……其后无数劫会当得泥洹道。
  ’”(注14)
  佛虽提倡世人造立佛像,也说了造立佛像的功德,但是
  佛灭后的几个世纪里,却始终没有出现佛像。佛教题材的雕
  刻品,如本生经、佛传故事也盛行于当世,但世尊的形像却
  是以象征的符号来表示。是故在西元后一世纪佛像出现以前
  ,所有的佛教遗迹中,或佛传遗品中,几无能找到呈现卧姿
  的佛涅槃相。因此,前述毗奈耶杂事所载的迦叶命行雨大臣
  画世尊八相成道的化迹于妙堂殿之事,使人怀疑世尊的形像
  究竟是如何表现的?是具体的人间相呢?还是某种象征的符
  号呢?
  现存印度Kasia西南涅槃堂,即佛入灭之地,安署有长
  二十尺的卧佛像,依其铭文及手法推断为五世纪的作品。
  (注15)比之更早的印度涅槃像,以犍陀罗、秣菟罗、贝拉那
  斯(Banaras)等地出土者为代表,约在二至三世纪左右创作
  的。兹举例如下:
  (1)犍陀罗式的涅槃像
  古犍陀罗是以今巴基斯坦白夏瓦(Peshawar)为中心,西
  起塔克拉(Taxila),东到斯瓦德(Swat)地方,所出土的大理
  石佛教石雕中,佛传浮雕占有相当的数量,其中不乏精美的
  涅槃变相。
  如出土于罗利亚、坦盖(Loriyan Tangai)的涅槃像,为
  二--三世纪作品,现藏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刀法相当精细
  ,除了卧佛之外,还包括了悲泣痛哭的人物二十余身。
  又如出土于Takhi Behi,现藏于白夏瓦博物馆的佛传浮
  雕(图一),那原是一块装饰在佛塔或寺院的石碑,石碑的中
  央部分分成五格,自上而下,最下格即是涅槃像,在娑罗双
  树林下,佛陀右胁而卧,四周围著伤心欲绝的徒众们在佛陀
  的足边,一位手执锡杖的尊者----迦叶尊者,他并未赶上见
  佛陀最后的一面,而是闻声赶来奔丧。这
  303页
  种涅槃像是属于佛传的一部分,而非单独的涅槃像。
  又见另一原为Guides Mess,Mardan 旧藏,现藏白夏瓦
  博物馆的涅槃石雕(图二),二世纪左右之作品,长三十三公
  分,宽二十七公分,灰色片岩,画面周围稍有破损,但重要
  人物仍清晰可见。石雕中佛陀双足合并,右胁侧身而卧,右
  端的枕边有一位左手持金刚杵,右手当头(大半破损)哀悼的
  弟子,应是执金刚神。右端足边依前例推断是大迦叶尊者。
  世尊的床沿之前尚有三位悲泣的佛弟子,最左端者想是
  图一 犍陀罗式佛传浮雕 二----三世纪
  图二 犍陀罗式涅槃石雕 白夏瓦博物馆藏
  303页
  长年追随佛陀的阿难尊者。另外在寝具两侧后方刻娑罗双树
  林,树林间尚有女神(大半破损)。世尊背后尚有五人,举手
  抱头,悲痛万分。(注16)这种举手抱头的佛弟子造形是犍陀
  罗式涅槃像中最常见的姿态,很具有地方特色。
  以上这些石雕均带著浓厚的希腊罗马作风,人物写实,
  衣纹厚重,表现了贵霜王朝的宫庭景象。
  (2)秣菟罗出土的佛传图
  和犍陀罗作风相对的秣菟罗式样,是以中印度出产的红
  砂岩材料为主,石雕作风粗犷雄伟,呈现印度人的面貌,衣
  纹薄而贴身,表现肉体的实感,早期风格朴拙,佛传图浮雕
  是常见的题材。
  兹举现藏于秣菟罗博物馆的一件佛传图浮雕(图三)长一
  ○七公分,宽六八公分,厚一五公分。二--三世纪贵霜王朝
  的作品。此石板浮雕,外缘有框,框内自右至左,分别雕了
  佛诞图、七步行、降魔成道、兜率天说法、三道宝梯而降、
  舍卫城神变、以及涅槃示寂。
  在涅槃示寂的场面中,刻著两棵大树为背景,以表示娑
  罗双树之间,世尊著通肩式的服
  图三 秣菟罗式佛传浮雕 二----三世纪
  305页
  装,双足合并,头枕右手侧身而卧于床榻之上,背后有三位
  弟子,举拳抱头作痛苦状,表情十分传神,床榻之前亦有数
  位弟子,可惜均已破损。(注17)
  (3)鹿野苑出土的佛传石雕
  印度雕刻艺术发展到了四、五世纪的笈多王朝,刀法臻
  于成熟,造形趋于唯美,尤其佛像雕刻注重内在精神的表现
  ,是印度美术史上辉煌的时代。
  图四 鹿野苑出土的四相成道石雕 五世纪
  图五 鹿野苑出土的八相成道石雕中最上端,右为涅槃
  像。
  306页
  此期涅槃变相的创作,有仍因袭前代的形式,属于佛传
  故事的一部分,也有独立雕刻者。
  例如鹿野苑出土的佛传石雕(图四),是雕刻释迦四相成
  道的故事,石雕分成四格,自下而上,分别是诞生、成道、
  转法轮、涅槃等。涅槃像位于最上端,所占位置不多,世尊
  作横卧状,其足端及头部,各有一位弟子。(注18)
  又如另一同为鹿野苑出土的八相成道石雕(图五),分成
  八格,右上角的一格即为涅槃像,世尊身前是三位弟子,或
  坐或跪于榻下,世尊身后也有四位半身弟子,作举头痛苦状
  ,其中二人已破损。(注19)
  此二件石雕均为五世纪时代所作,人物已几近圆雕,是
  笈多时代的代表作品。
  (4)阿姜塔(Ajanta)的涅槃变相
  阿姜塔石窟(注20)第二十六窟,是七世纪所建造的支提
  窟,其内壁雕了一长达七.二公尺作横卧式的涅槃佛像。世
  尊容颜安祥作冥目状,右胁倚榻,右手支头,以枕头枕住。
  全身雕法相当圆熟,那是继承了笈多式样鹿野苑派风格的影
  响。入般涅槃的世尊仍充满了慈悲圆满,深深的使观者动容
  。手腕与胸部之间有薄薄的纳衣,其衣纹线条流丽,床上更
  以薄布覆盖,增加美的效果。
  世尊身前以浮雕刻了国王大臣等十六人,佛足边弟子一
  人,空中则有天人十三人,或跪或立,或捧食物或捧莲花以
  供养之,刀笔十分精细。(图六)
  五、西域佛教石窟的涅槃变相
  涅槃变相既属佛传艺术之一,那么随著佛教的北传,在
  二三世纪之际,佛传故事流传的中亚、西域一带,也就是丝
  路的沿线之间,必制作著不少的涅槃变相。例如位于中亚内
  陆国阿富汗的Bamiyan地方,古称梵衍那,是一
  307页
  个佛教兴盛的国家,初唐时代的玄奘大师西游路过此地,尚
  见到巨大的涅槃像。
  “……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槃卧像,长千
  余尺,其王每此设无遮大会,上自妻子下至国珍,府
  库既倾复以身施,群官僚佐就僧酬赎,若此者以为所
  务矣。”(注21)
  今日Bamiyan地方虽未见有巨大卧佛遗迹的报导,但横
  亘长达一公里,东西耸立著二大佛立像,其间发堀了八百个
  石窟,内有佛堂、讲堂、僧房之设。如此规模巨大的石窟群
  是不可能少了涅槃变相之制作的。(注22)
  图六 阿姜塔第二十六窟涅槃变相头部 七世纪
  从阿富汗沿著古丝路向北进入今日的新疆,新疆古称西
  域,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州城市中,可
  以找到相当丰富的佛教遗迹,这些遗迹不仅反映当时佛教的
  流布,也代表著商业的繁荣和东西文明的交流的盛况。
  在这些绿州城市中,以库车和吐鲁番二大据点,最为世
  人瞩目,因境内所遗留的佛教古迹和石窟艺术,丰富而多彩
  ,涅槃变相更是常见的题材。兹简述如下:
  库车,古称龟兹,位于天山南麓,境内有号夸西域第一
  石窟寺----赫色尔(Kizil)石窟,或称克孜尔千佛洞,石窟
  群背倚崖壁,下临渭干河。至今已编号的石窟计有二百三十
  六个(注23),东西绵延二公里,共分三群,
  308页
  年代从四世纪至八九世纪之间。壁画多为佛教主题,有说法
  图、佛传图、涅槃图等,其中有不少被德国考古队劫取到柏
  林者,佛涅槃荼毗图,便是其中一幅。(图七)(注24)
  图七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 佛涅槃荼毗图
  这幅佛涅槃荼毗图原位于摩耶洞,据传出自库车居民吐
  火罗人手笔,画风有浓厚的西域色彩。右胁而卧的世尊已然
  涅槃,弟子们置之入棺,并举火荼毗,熊熊的火焰在棺盖上
  燃烧起来,围在四周的菩萨、天人、比丘等,或坐或跪、或
  举手、或合十的十分哀痛。画中有很精细的线条用笔,及晕
  染的手法。
  吐鲁番,古称高昌国,第五世纪以后,曾被北凉、李唐
  、回纥统治过。佛教遗迹中以柏子克里克石窟(Bezeklik Ca
  ves)为最具规模。石窟计有五十七窟,壁画主题多为誓愿图
  、净土变、法华变、药师变、地狱变、涅槃变等,年代以七
  世纪、九世纪、十世纪者为多。其画风融合了印度、西亚、
  中亚、大唐的风格,更呈现了维吾尔族、摩尼教徒、景教徒
  等的特殊风貌。(注25)
  吐鲁番地方到了明代,佛教依然兴盛,且还保留了长十
  六丈的涅槃卧佛,在古秀竹籁李日华所著的六研斋笔记卷二
  “西域僧□喃嚷结传”中,便记载了古高昌国的景象
  309页
  。(注26)
  十九世纪以后,德国的考古队格林维德 (Albert
  Grunwedel 一八五六-一九三五 )与勒科库(Albert Von Le
  Coq一八六○-一九三○),以及匈牙利后裔英籍的斯坦因(M.
  A. Stein 一八六二-一九四三)等先后均曾在此调查过,
  且运走了无数珍贵的石窟壁画。其中现藏印度新德里国立博
  物馆的涅槃图残片(图八),就是一例。(注27)
  (图八) 新疆柏子克里克石窟壁画残片:
  诸天部众及各国奔丧者 八世纪 现藏印度新
  德里博物馆
  涅槃图残片,出于第十一窟,长九十三公分。佛陀部分
  已缺失,图中仅见悲伤叹息的诸天部众以及来自各国的奔丧
  者,如戴阿拉伯传统头巾的阿拉伯人、戴冠帽的汉人、缠白
  头巾的印度人、戴波斯帽的波斯人等等,各色各形的种族打
  扮,反映了当时国际商业繁华的一面。
  六、孔望山摩崖造像中的涅槃像
  从吐鲁番向东经玉门关,便进入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
  在探讨莫高窟的涅槃变相之前,首先越向东海岸,看看位于
  江苏连云港市的孔望山摩崖造像中的涅槃像。依调查报告指
  出,
  310页
  孔望山摩崖造像,于一九八○年六月被发现含有佛教内容,
  如本生经舍身饲虎图,佛传中的涅槃图,以及佛像、力士像
  、大众等,经再调查及测绘后,编号成一○五个图像,分成
  十八组(注28),其中涅槃像被编为第二组,地位最突出:
  “在孔望山摩崖造像中,占突出地位者为佛涅槃
  图。当时的造像者利用两块陡立的断崖,雕刻出一簇
  人群,正中的肉红色石上一人横卧,上面围绕著多人
  ,这种情景便是佛涅槃图。”(注29)
  “二组 (X4-X60) (图九) 在造像群近中部位,
  画面东西长四六○公分,西高二三○公分,东高一四
  ○厘米,其有五十七个图像。X21居中心,是借用一
  块肉红色山石的自然形状作成的高浮雕半身侧卧像。
  像面圆长,头有高肉髻,著圆领衣,身下有榻或毡罽
  类物,右手支颐,仰面而卧,面前有灯碗两个。其余
  图像以阳线刻和浅浮雕为造型手段,分层逐段地刻在
  卧像周围的青灰色岩壁上。这些图像脸形方圆,有男
  有女,有老有少,穿圆领衣。有的戴冠,冠有平顶、
  锐顶、圆顶之别;有的梳髻,髻有单、双之分;有的
  以花束发;有的则为光头。群像都面向居中卧像,流
  露出悲憾哀痛的神情。”(注30)
  图九 孔望山摩崖造像佛涅槃图
  从这些报告可知此涅槃像是以高浮雕手法刻成半身卧佛
  像,举哀的弟子群,则以阳线刻浅浮雕的手法,刻成男女老
  少,各种装饰不同的人物造形。俞伟超、信立祥则更举出四
  种雕刻手法来证明孔望山摩崖和东汉石刻相通之处(注31)。
  尤其涅槃像所使用的高浮雕手法,和山东安邱董家庄
  311页
  画像石墓雕刻,使所用的高浮雕技法,刻门楣上的卧鹿和各
  石柱上的人物、伏虎、蹲熊等,是十分类似的。(注32)
  而阎文儒氏更举出一些东汉时佛教流传的例证,而认为
  孔望山佛教遗迹创于东汉决非偶然,而孔望山之造像,其造
  型风格、技法似汉画像石,更可证非后期之物。(注33)
  也有学者持怀疑的态度,认为年代应延后为三国、西晋
  时代较为合理,这是比较保守的看法。而事实上,孔望摩崖
  造像并非中国唯一的东汉佛教造像,例如四川乐山麻浩崖崖
  墓画像有二世纪的坐佛像,山东沂南石椁墓也发现有佛教特
  征的神仙像,为汉末二世纪时所造。(注34)不过就涅槃像而
  言,孔望山摩崖造像应是中国最早的卧佛像了。
  孔望山摩崖的最大特色在于技法上,以汉末的刀法表现
  之。风格上,从围绕著佛四周的弟子徒众穿著上,有的戴著
  各式的冠,有的梳著各样的发髻,有的又是光头,衣服则是
  圆领衣,卧佛前有灯碗两个,这正反映著东汉时代的佛教,
  是揉杂了若干黄老神仙的成分在内的佛教风貌。
  七、莫高窟及河西走廊等石窟的北朝涅槃像
  沿著丝路自西而东,进入甘肃的河西走廊,第一站便是
  敦煌,敦煌莫高窟全长一六一八公尺,现存的洞窟四百九十
  二个,壁画面积四万五千余平方公尺,塑像两千余身,唐宋
  窟檐木构建筑五座,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佛教艺术宝库
  。创作的时间最早起于第四世纪的十六国时代(现存最早的
  洞窟为北凉时代的二七五窟),最晚至十三世纪的元代,前
  后连接十个朝代,时间长达千年之久。(注35)
  莫高窟的佛教艺术题材,在北朝以前,大致仍因袭西域
  地方的本生经、佛传故事、说法图、贤劫千佛等,涅槃
  312页
  变仍为流行题材之一。隋唐以后虽趋于大幅佛经变相的绘作
  ,但涅槃变的制作仍不少衰,只是画风却大异其趣,北朝时
  较瞩目的涅槃变,如八九窟西魏窟、四二八窟北周窟等均有
  涅槃变壁画,兹先介绍北周的涅槃变,隋唐时代的代表下节
  述。
  莫高窟第四二八窟北周涅槃变相壁画(图十)这是敦煌壁
  画中保存最好的最早的涅槃变相。佛横卧于床上,头部枕枕
  头,双手横置,异于一般涅槃像所表现的右胁而卧,赤足双
  叠。人物面容四肢用笔粗厚,先画轮廓,再向内晕染,设色
  对比强烈,人物的面貌上,因眼鼻原有线描褪色,使得白色
  亮光变得十分显著,有如一个个白色的小字,如此对于举哀
  的弟子们,更加强其表现内心悲痛的效果。佛所著衣纹因袭
  了印度笈多式样,身上轮光是六世纪流行的画风。(注36)
  图十 莫高窟四二八窟北周涅槃变相
  由敦煌沿河西走廊东行,在甘肃省境内,尚有不少佛教
  石窟,如酒泉的文殊山、张掖的马谛寺、武威的天梯山、永
  靖的炳灵寺、天水的麦积山等等,这些大多是开凿于十六国
  时代的晚期,约五世纪前后的窟院,后经北朝、隋唐依然继
  续经营。
  313页
  涅槃变在这些石窟中也是常见的题材,如依张宝玺所述
  的“炳灵寺石窟”(注37)所载:
  “十六窟中有长达八公尺的泥塑涅槃像,面部瘦
  削,躯体细长,著通肩大衣,右手枕头下,侧身而卧
  ,系北魏原塑经后代重修,风格与第一二八窟中北魏
  涅槃像近似。”
  又据图版目录八六,题为涅槃及供养人,文曰:
  “第一七二窟,俗称天桥北洞,为天然形成的洞
  穴,正中建木阁,内塑佛菩萨三铺。木阁内外都经过
  移画,阁外门楣上部绘涅槃图,左右两侧绘供养人。
  这些壁画大约绘于明代,然而阁内塑像时代较早。”
  (注)
  可知至少第一六窟、一二八窟、一七二窟等都有涅槃变
  。
  又如天水麦积山的第○○一窟涅槃窟,依“麦积山石窟
  ”一书(注38)所载:
  “崖阁内涅槃佛一躯,身长五、七公尺,适可容
  于阁内。佛像是魏塑,虽经明代彩绘,原型并未大改
  。佛像后立十弟子,抚佛作悲苦、怆号状,或神情木
  然,也经明代修饰,其有表情者,当认为未尽失其原
  形。在十弟子后,佛足侧,塑有供养人一躯,著明代
  官服,与弟子躯形相等,未知是何人?无记录可考。
  ”(图十一)
  图十一 天水麦积山第○○一窟涅槃像 魏塑明修
  314页
  从图片上看来世尊的卧像,较接近北魏的塑像,但十弟
  子的造形及服饰,则几近明代所塑,至于供养人著明代官服
  ,更应属明塑,亦可视为佛弟子之一。历来涅槃变相中的佛
  弟子部分,一直都是最能发挥创作想像力,能显示时代与地
  域风格,表现最突出的部分。
  在壁画方面,第二六窟的顶壁正面画“说法”、“涅槃
  ”,画面上有个别形象,仅粗钩轮廓,虽未彩画完工,但极
  生动,有隋代作风(注39)。而从二七窟正顶壁画“大涅槃佛
  ”的轮廓中,虽看不清佛及弟子的面貌,但横卧于榻上的世
  尊,被一群弟子围绕著,画法似采用半鸟瞰式的透视法。人
  物及双树林的用笔已渐脱离北朝的朴拙,而趋向流利而写实
  。此窟是北周所建,但已有隋风。
  八、莫高窟及京洛等地的隋唐涅槃变
  佛传故事的制作,演变到了隋唐时代,虽不若大幅的说
  法图、大乘经变图那么盛行,但是规模较大的寺院,涅槃变
  相仍是少不了的题材。尤其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期,
  整个社会上下,均弥漫著对佛教的崇敬风气,因此各地也常
  发生舍利感应的事迹,而化现涅槃佛像更是时有发生,如据
  广弘明集所载,隋仁寿年间,陕州发生舍利感应之事,谓娑
  罗树下化现一卧佛、三菩萨、一神尼云云。(注40)事虽无可
  考,却可看出涅槃像在隋代的信仰及流行。
  而京洛一带的寺院中,也经常有大画家前往从事画壁,
  其中涅槃变也是常见的题材之一,依张彦远记两京外州寺观
  画壁中,也提及长安宝刹佛殿南,有杨契丹画涅槃变相等。
  安国寺大佛殿东北,有杨廷光画的涅槃变。褒义寺佛殿西壁
  有卢棱迦画的涅槃变。(注41)其中除了杨契丹是隋代大画家
  ,官至上仪同外,杨廷光、卢棱迦等均是盛唐时的名画家,
  对画坛影响很大。
  315页
  可惜这些名家笔下的涅槃像,在会昌五年 (八四五年)
  的法难中,已随著寺院而全遭毁灭,无一幸存,今日不但无
  从瞻仰画迹,而涅槃变相的风格造形,更因文献不载而无从
  得知。
  又日本求法僧圆仁于唐开成五年 (八四○年) ,曾参拜
  山西五台山大花严寺涅槃堂,他见到了堂内的涅槃像,他说
  :
  “……入涅槃道场,礼拜涅槃相,于双树林下,
  右胁而卧,一丈六尺之容,摩耶闷绝倒地之像,四王
  八部龙神,及诸圣众,或举手悲哭之形,或闭目观念
  之貌,尽经所说之事。”(注42)
  这尊大花严寺的涅槃像,今虽也无存,但却由圆仁的描
  述而知其大概的形貌。在今存唐代的涅槃像,佛弟子众作举
  手悲哭、闭目观念之形像者,倒是常见。但摩耶闷绝倒地之
  像,却是少见。
  至于现存的隋唐时代的涅槃佛,还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代
  表,莫高窟中第二九五窟隋代窟、一三四窟初唐窟、四六窟
  盛唐窟、一四八窟中唐窟、一五八窟中唐窟、二八七窟晚唐
  窟等,均有涅槃佛的壁画或塑像,(注43)兹举例述之如下:
  (1)莫高窟二九五窟隋代涅槃变 (图十二)。此图在人物
  动态表情的具体刻划上,比北周时期更前进一步,色彩更加
  丰富。横卧的世尊四周,围绕著佛弟子们,有的捶胸有的打
  头,其悲痛的动作十分生动,只是遗憾,画中这些佛弟子,
  以及佛本身的面容,所用颜料都因经过了千年而氧化呈黑色
  ,无法看出原作所勾勒的表情。不过佛前的供馔仍清晰可见
  ,跪在佛足边者,可能是阿难尊者,其右边立著的可能是执
  金刚神,佛足之前尚有一位投入火中,先佛入灭的佛弟子,
  他可能是舍利弗,因舍利弗听说佛将涅槃,又闻大目犍连尊
  者为执杖梵志所害,于是先向佛请辞,而先涅槃。(注44)但
  据大乘部涅槃经及后分经所载,佛在临当涅槃时,还度了最
  后的弟子须跋陀罗,他因不忍见如来入般涅槃,而宁可先自
  速灭。须跋陀罗入涅槃后,大众以香木苏油荼毗其尸,在火
  中放大光明现十八神
  316页
  变,荼毗完后,起塔供养。(注45)因之,在涅槃佛足前焚身
  者以须跋陀罗更为合理。
  图十二 莫高窟二九五窟隋代涅槃变相
  图十三 莫高窟一五八窟中唐佛涅槃像
  317页
  (2)莫高窟一五八窟唐代涅槃变 (图十三)。
  莫高窟一五八窟涅槃变相,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涅槃佛
  ,全长五一公尺,世尊的卧姿以塑像表示,佛弟子众则以壁
  画表示之,世尊的头上发纹清晰,面貌圆满祥和,双目并未
  全合,右颊倚右掌而枕之,卧姿自然,衣纹起伏流畅,枕头
  上有华丽的装饰花纹,表现了唐代盛世时的丰富与多彩。
  哀伤的佛弟子众,均以绘画画在壁上,充满于南壁、北
  壁、和西壁之间,人物形像复杂,姿态变化亦多,那是不同
  北周或隋代的作品。南壁所画的菩萨道行较高,只是默哀而
  未失常态,但是未悟道的弟子们则是嚎啕大哭,不能自持。
  北壁则画从各国各地前来奔丧的徒众,有鞑靼人、回鹘人、
  吐鲁番人、哈萨克人、汉人等,画中现出不同的肤色,不同
  的服饰,有的还以割耳、挖鼻、剖腹等行动,来表现自己的
  痛不欲生。(图十四)
  图十四 莫高窟一五八窟壁画
  涅槃变----各国王子举哀图
  在西壁卧佛的上方,则画了无数的飞天,情趣各异,有
  不少是手捧供物,飞翔于天,双目凝视著下方,以对涅槃佛
  作最后的上供。
  至于东壁南侧,则画了六尊并肩而坐的听法菩萨,他们
  或持莲花,或持供器,或持经书,或双手合十,均神情恭敬
  ,以表示听佛说最后一部涅槃经。这些菩萨均造型优美,比
  例适中,色彩丰富,充分表现了盛唐时代恢宏博大的气势。
  (注46)
  318页
  九、四川唐宋摩崖石刻涅槃变相
  以上所述涅槃遗迹,均属北方,至南方的佛教道场,有
  关涅槃像的制作,自南朝以来,已有不少,见诸文献者,如
  出三藏集第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注47)目录中载:
  “宋明帝陈太妃造法轮寺大泥像并宣福卧像记。
  ”
  又如高僧传记南齐僧慧明,曾造卧佛并猷公像。(注48)
  至于现存的涅槃变相遗迹,除了南京栖霞山舍利塔基坛
  上,有浮雕涅槃变相,为五代时所制作者之外,其他规模较
  大者,大都集中在四川,四川自东汉以来,佛教即已流传,
  乐山麻浩崖崖墓画家,刻坐佛像,为二世纪作品,与孔望山
  发现的东汉墓线刻,同为中国最早的佛教遗迹,如六节所述
  。
  六朝、隋唐以来,四川佛教更盛,尤其安史之乱玄宗入
  蜀,很多艺人画家也随之赴成都,从事绘作,宗教艺事一时
  称盛。今存四川境内的石窟遗迹,其数量之多,已冠于长江
  流域各省。
  在所有的佛教遗迹中,最令人瞩目者,莫过于民国七十
  年、七十一年先后在安岳所发现的两尊佛涅槃大巨像。其七
  十一年所发现的这尊佛涅槃石像(图十五),全长二十三公尺
  ,头部长达三公尺,佛全身侧卧于一块高约二十公尺的巨大
  砂岩之上。
  大佛头部雕刻精细,螺旋形的发髻,大耳上垂挂著一对
  绽花耳环,枕著一个绽花方形石枕。其身上著覆盖两肩的僧
  衣,但袒露前胸,不作右胁而卧,也不枕右手,而是双手直
  直下垂,右手直伸至大腿,此种卧姿异于一般涅槃像,却和
  莫高窟的四二八窟北周壁画有点类似。衣纹的走向及耳饰的
  垂向均向横,此虽违背常情,不过就佛容的端正,微开的双
  眸看来,仍是十分庄严。
  319页
  卧佛腰前,坐著佛弟子阿难尊者,面向内微躬著身子,
  俯视大佛,像是在切脉的样子。大佛双脚旁立著一尊三公尺
  高的护法神像,圆睁怒目,紧握双拳,胳膊和胸腹肌肉突起
  ,和唐代龙门石窟的力士像,造形十分类似,此应是涅槃经
  所称的执金刚神。
  大佛上方,精刻大小不一的二十三尊群像,这是佛弟子
  们正在聆听佛陀最后的说法,神情严肃。这又异于他处所刻
  佛弟子,没有刻意夸张其悲痛的姿态。
  大佛头部右边岩石上,可以依稀看到“开元”两字,可
  知此涅槃佛像,至少刻于开元 (七一三-七四一年) 年间。
  图十五 四川安岳唐代佛涅槃石像
  以全身石刻的涅槃佛而言,安岳的这尊卧佛是全国最大
  的了。但是就半身或全长而言,最大的摩崖石刻卧佛则当属
  大足宝顶山的涅槃圣像了。
  大足宝顶山佛教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压轴戏,
  规模弘大,设计周密,雕像精彩,又富地方特色。其宝顶山
  第十一号摩崖,便刻有长达三十一公尺,高七、六公尺的佛
  涅槃半身巨像(图十六)。这南宋时代的作品。
  320页
  图十六 四川大足宝顶山宋雕佛涅槃石像
  这尊半身卧佛,作右胁而卧,佛容庄严,额上白毫巨大
  ,双眼半睁,头上螺发,前胸敞开,右手贴身,手掌及于腰
  下。
  大佛前有佛弟子、菩萨及诸天帝释半身像十余身,腰前
  有力士四身,右手上方则刻有天女九身。佛弟子中为首者为
  比丘,高一五○公分,位于佛眼旁,其次为头戴方帽者,当
  系优婆塞、优婆夷、或为诸王眷属,手上端壶以供养。再其
  次为菩萨,花冠璎珞严饰之,冠中有化佛。再其次天王释提
  桓因及力士像。
  大佛腰部之上的天女九身,是相当特出的造形,这些天
  女立在云端,身高均一六○公分,头戴花冠,身著曳地长裙
  ,手捧诸供物,姿态妍丽。依大般涅槃经所载:
  “尔时复有八恒河沙诸天女等,其名为广目天女
  ,而为上首,作如是言,汝等诸姊,谛观谛观,是诸
  人众所设种种上妙供具,欲供如来及比丘僧,我等亦
  当如是严设微妙供具供养如来,如来受已,当入涅槃
  。”
  宝顶山的涅槃像,和安岳的涅槃像同样的是表现佛将入
  涅槃,和弟子们作最后的教诲,是故弟子们只是神情严肃,
  并没有嚎啕大哭,或捶胸击胸痛苦的表情,这是与北方敦煌
  等地方的涅槃像,最不一样之处。
  321页
  而宝顶和安岳的大佛都是摩崖石刻,佛容都现方形,予
  人以朴拙而坚硬之感,和嘉定大佛,也有类似之处,这是四
  川地理环境的表现。不过宝顶山晚安岳约四百年,人物刻划
  较细致,面貌较瘦长,趋向于宋代的审美观。大佛及佛弟子
  均只作半身,这又是另一特色。(注49)
  十、结论
  以上所述,为自印度至中国历朝之中,重要的涅槃像例
  证。从这些例证中,可以看出同样的佛陀入灭景象,却表现
  出在时间上、地域上,绝大的差距。同样是印度的涅槃像,
  在犍陀罗式样,却是希腊化了的人物面孔、大月氏族的游牧
  打扮、贵霜王朝的宫廷装饰。同样的时间在秣菟罗的涅槃像
  却表现出中印度人的粗犷和豪迈。至于笈多王朝所创作的涅
  槃像,却在薄衣贴身,表现肉体的匀称美之外,配上了安详
  冥思、智慧、圆满的五官,使人觉得这样的佛陀只是暂时沉
  沉睡去而已,他并未离开人间,他随时会再起身教化众生的
  。这便是在印度人的审美理念下,创出来了印度古典美的极
  致----笈多式样的涅槃雕像。
  至于中国历代的涅槃像,自东汉以来,每个时代的艺品
  均有其特殊风格,一般说来,魏晋北朝时代的西域地方,域
  外风格浓厚,印度、波斯、中亚各地的风土技法,常自涅槃
  变中,可看出一二。入唐以后,域外风格渐渐消融于汉族的
  传统技法之下,大唐皇室的泱泱国势,恢宏博大的气魄,也
  在唐代涅槃变相中,得窥其一二,至于两宋以后则倾向民间
  化,生活化,同是宗教题材,却觉得宗教气氛相当淡薄。
  整体而言,涅槃相的二大部分之中,最能代表时代和地
  域风格的,还是在于前来举哀的佛弟子群,因涅槃佛的姿态
  差别较小,弟子群则很能发挥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除了以
  四肢和躯干作各式各样动作来表悲痛之外,头巾、发型、冠
  饰、衣著、鞋袜等等,均足以显示此人物的身分,再加上五
  官的不同造形,是为最直接的当代社会写照。
  322页
  这是就涅槃变的外表风格而言,它提供不同时地的风土
  人情,社会生活的史料。尤其是近年才发现的西域地方的涅
  槃图,更是阐明了东西文明交流的痕迹,复苏了中亚地方的
  古代历史,使得埋没于流沙中的古文明得以重新问世,这也
  是全世界学界最为瞩目的一点。
  而就涅槃变的内在含义而言,佛的涅槃像是一个无言的
  教化,示现涅槃在告诉我们,有生必有死,人世无常,四大
  假合,躯壳总有毁坏的一天。惟有把握有限的时光,上行下
  化,才能体悟到涅槃变的真正意义,也就是佛陀的教化精神
  。
  后记
  本文自六月初雪公老师的荼毗追悼典礼后开始构思撰稿
  ,在撰稿期间,又惊闻国内高僧慧三法师、贤顿法师、煮云
  法师以及杨白衣居士等相继谢世,真是流年不利,教内的不
  幸,笔者也谨以此文,再度对今年国内离开人间的四位老和
  尚、一位老居士、一位佛教学博士等,致最高的敬意。同时
  也祈愿先母陈刘瑶池女士,早登净土莲邦,乘愿再来。
  写于民国七十五年九月先母逝世十二周
  年祭日前夕
  注解
  (注 1): “小泥洹经”,东汉安世高译,已失传,但据东
  晋道安“经录”,及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均有载
  。
  (注 2): 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六卷十八品,为序品
  、大身菩萨品、长者纯陀品、哀叹品、长寿品、金
  刚身品、受持品、四法品、四依品、分别邪正品、
  四谛品、四例品、如来性品、文字品、鸟喻品、月
  喻品、问菩萨品、随喜品等。
  (注 3):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计有四十卷十三
  品,分别为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性品、一切大众所问品、现病品、
  323页
  圣行品、梵行品、婴儿行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
  萨品、师子吼菩萨品、迦叶菩萨品、憍陈如品等。
  (注 4): 宋慧严“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二十五品,为
  序品、纯陀品、哀叹品、长寿品、金刚身品、名字
  功德品、四相品、四依品、邪正品、四谛品、四例
  品、如来性品、文字品、鸟喻品、月喻品、菩萨品
  、一切大众所问品、现病品、圣行品、梵行品、婴
  儿行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师子吼菩萨品
  、迦叶菩萨品、憍陈如品等。
  (注 5): 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大悲经”五卷十四品,为梵
  天品、商主品、帝释品、罗□罗品、迦叶品、持正
  法品、舍利品、礼拜品、善根品、布施福德品、殖
  善根品、以诸譬喻付嘱正法品、殖善根品、教品等
  。
  (注 6): 佛涅槃月日,共有数说,大乘部涅槃经均谓二月
  十五日涅槃,长阿含经、菩萨处胎经,谓二月八日
  涅槃。萨婆多罗,谓八月八日沸星出时取般涅槃。
  大唐西域记卷六曰:“闻之先记曰:佛生年八十,
  以吠舍传月后半十五日入般涅槃。此当于三月十五
  日也。说一切有部则谓佛以迦利底迦月后半八日入
  般涅槃,此当于九月八日也。”今惟依大般涅槃经
  所说。
  (注 7): 见昙无谶及慧严所译“大般涅槃经”第二纯陀品
  。
  (注 8): 见马鸣菩萨造,昙无谶译“佛本行赞”卷五。
  (注 9): 见大涅槃经后分卷上。
  (注 10): 见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卷下。
  (注 11): 同(注10)。
  (注 12):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唐义净译)第三十八:
  “尔时世尊才涅槃后,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
  炽然,于虚空中诸天击鼓,时具寿大迦叶摄波,在
  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林园中,见大地动即便敛念观
  察何事,便见如来入大圆寂,自念我今既无大师唯
  依法住,诸行法尔知更云何。复作是念,此未生怨
  王胜身之子信根初发,彼若闻佛入涅槃者,必呕热
  血而死。我今宜可预殷方便,即依次第而为陈说,
  仁今疾可诣一园中,于妙堂殿如法图画佛本因缘,
  菩萨昔在睹史天宫,将欲下生观其五事,欲界天子
  三净母身,作象子形托生母腹,既诞之后逾城出家
  ,苦行六年坐金刚座,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次至婆
  罗□斯为五苾刍,三转十二行四谛法轮。次于室罗
  伐城为人天众现大神通,次往三十三天为母摩
  324页
  耶广宣法要,宝阶三道下瞻部洲,于僧竭奢城人天
  渴仰,于诸方国在处化生,利益既周将趣圆寂,遂
  至拘尸那城娑罗双树,北首而卧入大涅槃,如来一
  代所有化迹既图画已。……”
  (注 13): 东汉月氏沙门支谶所译“道行般若经”,载大正
  藏卷八。
  (注 14): 东汉时代所译,译人姓名失传,载大正藏卷十六
  。
  (注 15): 据望月佛教大辞典5涅槃像条所述。
  (注 16): 以上资料见“?????、???一?美术展”
  ,一九八四年,东京。
  (注 17): 见“???古代雕刻展”,一九八四年,东京。
  (注 18): 见Hugo Munsterberg, “Art of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一九七○年,New York。
  (注 19): 见原色世界?美术第十三卷??一??一国立博
  物馆??,一九七五年,东京。
  (注 20): 阿姜塔石窟位于德干高原西南瓦哥拉河畔溪谷间
  ,计有二十九窟,其中第八--十三窟,开凿于纪元
  前后。第六、七窟及第十四--廿窟,为第五世纪时
  开凿。其余第一至第五窟、第二十一至二十九窟是
  六七世纪时作品。见????世界美术第四卷??
  ??美术,一九七八年,东京。
  (注 21): 见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所载梵衍那国。
  (注 22): Bamiyan石窟位于阿富汗中央兴都库什山和南边
  的可依巴巴山之间的小溪谷之间,此处是中亚和印
  度连接的据点,古来即甚繁荣,在连绵著一公里的
  石窟群中。高达三十八公尺的东大佛及高五十五公
  尺的西大佛立像最为特出,大佛颜目虽为异教徒所
  削毁,但堂皇宏伟的立姿,依然耸立著。另外八百
  个石窟内的构造也不同于印度石窟,其佛堂很有可
  能埋葬著相当多的佛像,也是值得注目的事。见东
  洋?美术 西???、???、东南???,东京
  旺文社,一九七八年。
  (注 23): 依杨芊“克孜尔千佛洞”所载,克孜尔石窟群已
  编号的洞窟有二百三十六个,其中一九五三年编号
  的洞窟二百三十五个,一九七三年新发现并编号的
  洞窟一个。文物,一九七九年第二期。
  (注 24): 见中国佛教?旅5页一五○?????千佛洞,京
  都美乃美,一九八一年。
  325页
  (注 25): 同(注24)。
  (注 26): 依大藏经第五十一册史传部三,游方记抄五,西
  域僧□喃嚷结传:“西域东天竺有国,名主活,近
  名高昌,统二十聚落,城高十二丈,方圆百里,四
  门三层,四角有十二□堵波,文武二楼高二十五丈
  ,龙凤楼阁千二百座,名刹大院百所,人物雄奇,
  多有胜迹,城西百里,有大乘寺,立像高十五丈,
  赤发青面,捧降魔杵,大殿睡佛长十六丈,赤袈裟
  。”。
  (注 27): 见世界博物馆全集二一,印度博物馆,东京讲谈
  社,一九七九年。
  (注 28): 见“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调查报告”,连云
  港市博物馆,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七期。
  (注 29): 见“孔望山佛教造像的题材”,阎文儒,文物,
  一九八一年,第七期。
  (注 30): 见同(注 28)。
  (注 31): 俞伟超、信立祥指出孔望山摩崖造像的雕技法,
  大体有四种:凸面线刻、剔地浅浮雕、高浮雕和单
  线阳刻。除了凹面阳刻和透雕外,几乎包括了汉画
  像所有的技法。见“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考察”
  ,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七期。
  (注 32): 同(注 31)。
  (注 33): 同(注 28)。
  (注 34): 见“中国最古的佛教造像”,陈清香撰,华学月
  刊第八十六期,民国六十八年二月。
  (注 35): 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
  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注 36): 见“敦煌艺术”。
  (注 37): 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共编号一百八十三个,
  造像七百七十六躯,壁画约九百平方公尺,大型摩
  崖石刻四方,石碑一通,墨书及石刻造像题记六方
  。见“炳灵寺石窟”一书,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
  年。
  (注 38): 见“麦积山石窟”页六三,第二章麦积山石窟文
  物分述,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台北,民国七三年
  。
  (注 39): 见“麦积山石窟”页一○七。
  (注 40): 广弘明集卷第十七:“仁寿二年(六○二年) (中
  略),陕州舍利从三月十五日申时,至四月八日戌
  时,合一十一度见灵瑞,总有
  326页
  二十一事,四度放光。光内见花树,二度五色云,
  掘地得鸟,石函变异,八婆罗树,树下见水,一卧
  佛,三菩萨,一神尼。……”
  (注 41): 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
  (注 42): 见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
  (注 43): 见潘洁兹“敦煌艺术叙录”。
  (注 44): 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十八,舍利弗欲
  涅槃曾向佛说偈曰:“不忍见佛入涅槃,殊胜目连
  亦如是,如来法将今事了,故我于先证圆寂,今启
  大圣人中尊,我今欲往本生处,为诸亲族说法要,
  常舍轮回五蕴身。”但是舍利弗并不是当著世尊先
  行入灭的,而是辞了世尊之后,往那罗陀聚落,为
  亲族弟子们说法之后才涅槃的。
  (注 45): 见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憍陈如品余
  。
  (注 46): 见“敦煌艺术”。
  (注 47): 出三藏记集为梁建初寺沙门释僧祐撰。
  (注 48): 见南梁沙门慧皎撰高僧传卷十一释慧明二十一。
  文曰:“释慧明……齐建元中,与沙门共登赤城山
  石室,见猷公尸骸不朽,而禅室荒芜高踪不继,乃
  雇人开剪,更立堂室,造卧像拜猷公像。”
  (注 49): 参考“大足唐宋佛教崖雕之研究”,陈清香撰,
  “台湾风物”,第二十六卷,第四期,民国六十五
  年,台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