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试论楞严经三种渐次之修证(节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义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前言
  《楞严经》是因阿难示现将毁戒体,化佛宣咒敕文殊菩萨救之所申演的大乘宝典,对从凡夫到成佛的修证过程次第必需的解、境、行、果描述得详尽透彻,尤其七处证心,十番辨见,二十五圆通,四种清净明晦,三种渐次以及五十阴魔等,系统地详述修习的正确知见和方法,故素有正法住世代表之誉,因此也常被邪说愚见视为伪经。《佛说法灭尽经》告诉我们,未世中,楞严先灭。换言之,楞严不灭,正法长存。其关键性、重要性显矣!无论宗门还是教下皆是“理则顿悟,乘悟并消。”如此,则三种渐次不可不知:
    (二)三渐次的内涵意义
  此明渐次,是指理可顿悟,事要渐修的渐次,非偏教之渐,亦非钝根渐教之渐修法,而是阐述修行是须次第的。如经中云:“如来成就菩提实经无量劫修行。”又惠能大师之顿悟,龙女八岁之成佛,皆是历劫修持而有今生刹那之成就。永嘉大师也说:“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谎言相诳惑。”这是适合任何学派修行的不易真理,那么,三渐次云何?
  《楞严经》卷八云:“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我等愚迷从无始以来,由于妄想无明之所熏习,使本因元所乱想产生无量业苦,今欲求证佛果三摩地的耳根圆通,须以三渐次之方便来除之,正如:“净器除毒,方堪酌甘露。”须知,此良由佛心所述之圆通法门,非在圆通法门外,另设一个三渐次的方便法门。这三渐次,第一是修习,除其助因。即欲修习耳根圆通,必先除去助恶之缘;第二是真修,刳其正性,即决心修耳根圆通,须铲除罪业之正性——杀盗淫妄;第三增进,违其现业,即欲增进圣位,须与现行之妄业,极端相反,才能精进修行。那么,如何修证此三渐次?
    (三)正论三渐次之修证
  第一修行渐次——除其助因
  楞严经云:“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三界众生皆依食而住,方可进道,然放纵食欲,肆元忌惮,往往适得其反,带来不良后果。所谓饱暖思淫欲,就是修道之大障。孟子曾策励其学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世经世之才尚且如此,何况出世至高无上的智慧,岂能放纵食欲、一蹴而就呢?又楞严经云“食甘故生,食毒故死。”而今欲证佛果三摩地,当应正食,不可随心所欲。这要先从最基本的五辛下手,所谓烦恼从粗断,从细生也。五辛既非肉食,何以戒之?
  其一: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四种清净明晦中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不断淫欲而修禅定,如蒸沙石欲成其饭,纵百千劫,只名热沙,因非饭本。纵使以淫身,求得绝妙的开悟,亦只是从淫根所发的淫欲种子,必堕三途,轮转生死不能出离。
  其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其三:食辛之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其四:命终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地狱,永无出期,苦受无穷。
  由上观知,五辛之危害,我辈行者,焉不戒之!
  第二修行渐次——刳其正性
  楞严经云: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后行菩萨精进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杀盗淫妄是生死之本,楞严经判为正性,即三界六道之根。酒性发作,无恶不达,危害甚大,昔有一五戒居士,因饮酒故,余四戒皆破,故亦列为正性。行者欲入三摩地真修行位,必需严持清净戒律,誓断淫盗杀妄等。何故?涅盘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盘,必须深心修持净戒。”经中又曾说,修道的人,目的是为了解脱,要想解脱,以戒为首。否则,众善不生,如人没有头,诸根也就坏了,与死人无别。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
  淫为万恶之首,葬送了多少英豪杰士!淫为生死之根,在业识海中,六道轮回,浮沉着无数含识!淫欲炽多的人,神志极为萎糜,病多短命,福德日渐减少消散,灵智被蒙,其他恶行随之而起。如何对治?当观淫欲如毒蛇、如怨贼,执心不动,执心不起。
  又《妙法莲花经》普门品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菩萨大慈悲,只要至诚行持,便得菩萨加被,当下就能离诸淫欲。同时也可修不净观。杀盗等亦应如法如律戒之,兹不赘述。
  这就是第二增进修行渐次。只要严持净戒,佛法便能久住于世,所谓毗尼是佛法之寿命。
  如今个别地方的人把佛教商业化,寺院里经营经忏商业化,赶经忏的僧尼职业化。商业化的结果把清净道场变成殡仪馆,职业化的结果把大有作为的僧材变成朽木。因此广化法师开导弟子:“宁愿饿死,也不赶经忏挣钱。”戒纲不振,正法不显,俗不敬僧,法无尊贵,导致邪正难分。我等欲得解脱,欲弘正法,戒律清净受持,不可不知!
  严持净戒对于修净土人往生净土是至关重要的。严净戒律对于一切法门都是重要的,此处举净土而明之。广化律师说:“持戒和念佛合之则二美,离之则二损,何以故?若持戒不念佛;来生因夙世持戒故,必是大富大贵,但不愿修道,所谓富贵学道难。富贵人不知学道,一生必耽于五欲,将来命终要堕三恶道。又若念佛人不持戒,则临终被业力所障,不得生净土,流入八部鬼神,则是持戒和念佛相离之过。如能持戒念佛,即得现今身心康乐,当来生净土,证三不退,终至圆满无上菩提。”持戒念佛如此之好,何乐而不为?所以戒律是作为生西最有力的保障,且品位很高。念佛人若没有把握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就要从第二修行渐次多下功夫。
  第三渐次修行——违其现业
  楞严经云:“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日常修持中,我们往往不能违其现业而是顺其现业,身口随着心念的转动变化令六根追逐六尘,起惑造业,与法不相应,于道不得益。因此学佛越来越退失信心,越来越懈怠,乃至忘却修持,这就是我们不能与现业相违所导致的后果,如果能做到违其现业,时时观照身心,又何愁道法不办呢?
  不妨以五停心观例证:比如,贪欲心重,可以用不净观对治。在起贪色时,可想到我们这身体不过是外面一层表皮使人迷惑,除去外皮,里面只是一堆脓、血、痰、唾、尿、屎、筋骨等等腥臭之物;在显微镜下,是各种虫类成堆蠕动互相吞食;剩余分泌物,通过各个孔道,及全身毛孔排出体外,即是屎尿汗垢不净之物。在X光下,所见的只是一堆骷髅。无论透视还是分析,均无有可爱。何况病时,涕泪屎尿,呕吐抽搐,疮烂脓流,呻吟悲泣,乃至癫狂愁苦,以及昔日红粉朱颜,轻颦浅笑,转眼白发老妪,枯骨一堆,从理智上清醒过来,何色所求?又何必执着自身,在别人躯壳上做文章,下功夫呢?同样,嗔心起时,当了知这嗔是最可怕的火焰,犹如劫火无情,可烧毁功德法财,又如毒蛇,能葬送我们的法身慧命,我等岂敢掉以轻心。其它恶法恶业生起,亦当如法对治忏悔。果能如此,则身心日渐清净,戒行日渐完备,日了久了,一切恶念不起,根就不会随尘奔波、荡逸。根尘不对,就会返流,返归本有元明,全体归于一闻性,见闻觉知尝嗅等六根皆不起作用。此时只见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如琉璃内高悬明月一样,身心洒脱;无任何牵挂,身量心量,周圆法界,情与无情,同体不分,心佛众生无二,获大平等大安乐,所有十方诸佛之秘密圆满清净神妙,皆现于中,证无生法忍,不见有少法生、有少法灭,以不生不灭的因地心,渐次修持,依所行持的成就,次第安立各种圣位名称,就是第三步的增进修行渐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三渐次是凡夫成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修习环节。正如经中说,净器贮过毒蜜,必以汤火杂香灰洗涤后,方可再贮甘露。同样,我们无始妄想识心,经三渐次洗除,则自可方缘放下,净心现前。所以,明白三渐次的重要性后,当践行之!
  参考资料:
  《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著
  《广化律师圆寂一周年追思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