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学不是迷信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爱莲女读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序 言
  佛教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对人类社会的思想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有识之士都对这一文化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佛教也拥有众多的信徒。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佛教的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提起佛教,往往使现代人想到古庙清灯,香烟缭绕,善男信女们向着佛像顶礼膜拜,一派肃穆、神秘的景象。仿佛佛学是可望不可及的非常遥远的学问,仿佛学佛的人总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仿佛学佛就必须与现实社会相隔离,仿佛人只有到了老年或社会上处处不得意时才去学佛。另一方面,许多有信仰的学佛者只是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说教,学佛可以到极乐世界,可以修来生享福,只知道烧香、拜佛、念咒,求佛保佑。还有人认为学佛只有出家人才算至高无上,对于佛所说的真理并不真正理解。更有甚者,违背佛走向迷信。
  那么,佛学究竟是一门怎么样的学问呢?它与现代人有什么关系呢?究竟怎样才算学佛呢?

一、何为佛
  佛是印度语音译,意译华语是大觉者。大觉者是个人对宇宙真了解、直观察的亲身自觉悟者,是理解真空的实践真知者,是与真空同呼吸共命运者,称此大彻大悟之人为佛。寺院里的佛像,是大彻大悟大觉人的形象,人的形象,因为觉悟至高无上,就称他的形象为佛像。佛的形象是一个大觉悟的人,心如如不动,内心无喜怒哀思悲恐惊,因此安定自如、庄严平静、光明正大。是自心真空纯至静、如如不动之表象。社会上的人,对眼见、耳听、意识觉知、理解万物的见闻觉知者,称此为知识见解。心中不住一法一物,前念、后念、今念皆无之时,应将有念归无念,自心复原于真空纯至静时,此即如如不动。如如不动佛道成。此时即觉合于真空之时,真空是觉源,觉是源中流。流入源,即入如来圆觉海。此为妙觉,此觉非见闻觉知之觉。小真空合于大真空,真空包罗万象,此觉觉万理,知万源,通万化,达万变,为大觉和妙觉。因为用语言和文字表达不出来。此即是佛。佛就是人,释迦也娶妻生子,佛是在人间成长起来的。在封建社会中,人有等级之别,共分为三流九等。上、中、下三流,一流分九等,共分为二十七等。佛是在人的等级之内,佛即是人,今古之大觉者皆可为佛。
 上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帝王,四流官,五流圣贤,六流士,七商,八工,九庄田。
 中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地理,四流推,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流:一流成衣,二流罗,三流牲口,四流婆,五剃头,六修脚,七吹,八打,九烟火。
  这是在旧社会、封建社会中把人分为三流九等,共二十七等,所以抄录在此,是为了说明佛与人的关系,证实佛即是人,大觉者即是佛。

二、佛教之真宗
  释迦牟尼是人类历史上自然真理、至极致源的真空妙理、真宗正法的倡弘者。为人类精神脱苦,立性理心法为真宗,兴佛教化万灵,渡有情,同登大觉,共证极乐的一代佛祖。心心相印,续心传于千秋万代的一代宗师,世人称之为世尊。真空妙理永流于世、佛法传遍于世,使万灵返本归宗,功德无量,永恒自然,是为自然真理立基之大圣贤。佛家真宗以慈悲为本,以明心见性为根源,以真理为宗旨,以清规戒律教法,以心心相印为真传,以释迦直系相传为真宗正法,以自性自渡为成佛因缘,以明心大觉为佛果,以释迦真经为证佛真理,以自性通真源,觉真空,求明心,通大觉。方识佛教真宗之理。效佛之如如不动之心,行自性自渡之法,求真理悟真宗,才进入学佛真源。佛教真宗:一、自然真空理体为性海真源。二、自我妙觉明心。三、圆通妙智真理。其它如经卷、佛像、佛号、咒语、清规戒律、说法等都是有为法。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三、佛教思想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
  佛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地位,在封建社会中(主要是唐代),梁武帝时代以后,很多帝王以佛教治国,有的以佛教保佑江山、国土、民众。寺院的名称,也有报国寺、定国寺、护国寺、相国寺、保国寺等称之,把寺院之名当做护国的宝地。封建帝王率百官拜佛、保江山民众,佛教的地位、威信,由于帝王的崇拜而达到最高境界。极乐世界,佛法无边等神话传说,由帝王做宣传,因此人的思想也就向往佛之境界,历代出家学佛者不计其数。在佛教以前,历代君王也都是以神道设教为教民之方,所以人类从古到今信神佛的思想非常浓厚。历代的君王、民众、修寺建庙的工程之大也是奇观,几乎大于帝王家的开支费用。在今天的社会上,信佛的人也为数不少。虽然是信仰自由,信佛者也应当求理悟真宗,方为正信。如果不明理,也可能走入迷信。迷信危损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信者应当以研究佛的真理为宗旨,才能走向学佛的正大光明之路,于国家、个人及他人都有利,方符合国家信仰者自由之原则。因此,一个真正明佛真理的信仰者,应该知道真正的佛经、佛理是利国利民的,因此国家才有宗教信仰自由。因为佛教实有自然至极真理,所以才能今古流传,永存于自然。一个真诚的学佛者,不能限于有为之形式,要用自己之真心,求自然至真之理,方能进入真参实学。真心、真理不在千经万卷的经书里,经书是指引证实真心真理的指南。真学是用真心直悟真空,二真全一真,是为全真,此即圆觉。不在语言文字上,觉者全一真,是为全真,此即圆觉。不在语言文字上,觉者自知。文字、语言俱不能表达,是为妙智慧。玄,尚能说;妙,不可言。所以说自知、自觉、自悟、自明。

四、佛学对人的思想觉悟起到了哪些作用
  释迦是从自心认识自心根本来由的觉悟者。经过六年的苦练身心,从有为达到无为。从见闻觉知,达到妙觉圆智。由物质体、气体的客观世界,认识到客观物质基源的自然真空源理。由世俗的认识、觉悟,达到世人靠见闻觉知的功能根本就无法做到的真知真觉。释迦从超世人的大智大觉,证入真空理体,观察了整个宇宙,而证无上正等正觉,是为世尊、佛祖。理遍宇宙,法留人间,为后人悟觉明心,做出了光辉榜样。为明心之大觉者,千古不灭,永恒于自然。历代宗师启后人效佛之行,结佛之果,方不愧人生一世。人身一失,永无复期,如入宝山空手回。何真何假、何迷何悟、何去何从,聪明者自悟。一个真正明白佛理的人,对自然规律和社会人生的规律,理解得透彻分明,苦辣酸甜,若无其事。比如人生在深山,不见闹市,不知寂寞苦;贫富两家之幼儿,不辨甜与苦。因万念由心生,分别之念不生,一切皆自然。苦念不生,苦也甜。穷人感觉富无忧,富人悲伤愁更愁。苦甜本是世俗见,大觉心安无苦甜。天地本是大旅店,哪有百年长客住房间?真心自如直观见,此身原在自家园。皆因真空万化变,迷物为已昧心田,宇宙真空源一个,何有极乐何有凡?见闻觉知分别见,因此有乐就有烦。自性如如心不动,如来就在已心间。佛理本来是简便,起心动念故弄玄。大觉不生俗、佛见,哪有真知厌尘凡?山林闹市已心见,觉者心中无圣凡。人生世间无苦乐,千差万别属自然。心要不动何必逃乱?心要不烦何必离家园?离家入寺寻桃源,和尚烦恼谁解烦?自心烦恼自心见,自己作梦自己圆。世外桃源有一个,不在圣境与凡间,自心清静不住念,内外皆空真桃源。内外皆空无已见,妙觉明心自悟参。有朝一日真空现,万事万物一了然。至此心安身亦安,真心清静本自然。

五、世人对佛的信念是怎么产生和形成的
  世人对佛的信念,大部分是靠传说、神话演义小说中得来的,比如佛法无边等等。也有一部分是从佛的图像及佛经中说的超世俗的各个境界,如佛国、极乐世界等得来的。这一切都是人为的法,是人的功能难以做到的,大部分是人的思想意识想出来的。人的思想境界局限于天地以内的客观事物。佛说的境界,是超人的,是用人的见闻觉知无法观察、无法衡量、更难以用实践来考证的。之所以使那么多人产生信念,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靠佛教文化和传说自然产生出来的。当然其中有的神话小说也不完全属实。但是,佛的功能超整个宇宙一切功能,超一切法术,确是为释迦经典所证实的。因此佛的妙法无边就传遍了世界。佛经中又论述了人类世界以外的高于人、低于人的世界,说明了整个宇宙中存在着三千大千世界。人的世界是其中的一个大千世界。言明了人的世界叫微尘世界、红尘世界、花花世界。有水火刀兵、旱涝饥馑,又叫五浊恶世。有生老病死离别之苦,又叫苦海。又言明大千世界名为世界,实者是水、火、风、土幻化而成,实者又没有世界,又叫着假世界,是真空母体育化化生。生生不息的一个暂存世界。如同世界之人,存在,不是永恒存在;有,不是永恒的有,因此人的身体又叫幻有体、暂存身,又叫躯壳。百年变质,转成为尘土。天地变质,转化为空。只是因为时间太长,难从显然。天长地久人暂存,因此人见不到天地的生灭。因为人是天地之子,天地之细胞。真空先生天地,天地成体以后,人才出生于天地之中。天地变质以前,细胞先死亡,此后天地才转化为空,人怎么能实践真知天地的生灭呢?释迦经过亲身实践,用世俗人的本觉,做到了对宇宙真空万化之源一目了然,达到了超人的知、觉。世人称此种人之心为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赋与这种人一个尊称:佛。佛之华语意译即是大觉者、明理者。你自己不悟理求真,只是礼拜、烧香、磕头、上供、求保佑、求医病、求驱邪驱鬼、求成佛,面向一个大彻大悟、大觉的、已不在世的人的像表达真诚信念,你自己什么时候,又靠什么才能大彻大悟大觉呢?释加说自性自渡;六祖说迷时师渡,悟时自渡。自心是佛,身外无别佛。这句话应当真实理解。自心是觉,自外无别觉。人要无觉不成了草木顽石了吗?草木顽石无觉,用什么见闻觉知?佛是由觉苗成长起来的觉果,六祖的意思是自心是觉,身外无别觉。别觉是他,与已何干?释迦在燃灯佛所受偈七载一无所得,实者自参自悟。旅游圣地须自己到,听别人说没有用。要真参实学,除自觉以外非真源。用自觉觉什么知什么,不会开车学开车,不会修表学修表,不知天地觉天地,不知真空觉真空。无一不觉,无一不通,无一未知。这是觉的功能,这不是宗法、诵经咒、念佛号、参禅打坐、烧长香、上清供、入寺院做僧人、守清规持戒律、迷世俗、入山林求大定、自清高厌凡俗求圣地得来的。达磨云:达磨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要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皆空皆空,有一法都不是皆空。把一切有为的法当做成佛之本的人,应真实地理解《金刚经》、《心经》、《坛经》。人的时间太宝贵了,抱砖磨镜,砖非镜质,苦死不明。为什么佛经中说了那么多觉?无上正等正觉、圆觉、大觉、究竟觉、自觉觉他、妙觉,只因为觉是佛的种,佛是觉的果。心外之法,那些东西合不到觉上,沾不到觉上。觉是小真空,只能合于大真空。大真空是如来圆觉海,小真空是如来圆觉海之流。流入海归源,还求什么?依他佛,他佛也是流,他佛不可依。念他佛,他佛不可念。若是自己无佛性,依、念二念从何起?起心即是妄,动念即非真。依、念不停止,没入定慧门。一切有为法,不是自在心,心中若有法,何谈净六根?有名皆是妄,无名本自真,心中有佛国,原是幻化心,心佛皆无住,本来妙明心。信念纯诚自心体,外因诸相可别依。佛说的千经万倦,指的是真心你自己。佛设的千功万法,只是为了化愚迷。迷者真心真空至理不觉悟,除想成佛以外无话题。成佛不是离俗西天去,成佛本是自觉觉他了愚迷。佛号、咒语、经书念万遍,家庭、社会、个人的一切烦恼还得靠自心明理解愚迷。经书上的千言万语是化愚迷,令人开悟,走向觉悟高境界的道理,是化迷误走向光明的指南。社会上的风浪、烦恼、是非,是炼真金、去杂质的真火,是琢玉之砂。金不炼不纯,玉不琢器不成。佛法的根源是世间法,极乐的所在地建立在烦恼忧愁的是非窝,圣境宝地,建立在凡尘苦海;定心的基地,是乌七八糟的混乱的破烂摊。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心清无有欲,心定无有乱,心不动什么都不生。心生法生,心灭法灭。释迦言万法由心生。心无苦就是乐,所以心是安乐窝、心是避风阁、心是世外桃源、心是极乐世界。本与末、内因与外因关系明了,一切由心定,心为万法源。信佛求真理,悟真宗,找真本寻真源,明现象悟本质,觉根源达万流,解未知达无学。学到无学处,方为初入门。学佛者不要被宗教教条、宗法、清规戒律等有为法所转。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聪明、智慧的妙明真心,若被现象、物质、人、法等有为法所转,不是学佛真源。

六、释迦牟尼倡弘佛法的目的
  释迦倡弘佛法之目的,是在于解除人的精神痛苦。为何不在身体上解除人的痛苦呢?因为身体是一个不知冷暖、痛苦的肉体,精神是感觉冷暖、痛苦的能源。享福受罪,是精神不是肉体。见闻觉知、感应灵敏,是精神的反应。实践完全可以证实是精神起的作用。心不在焉,则视而弗见、听而弗闻、食而不知其味。身体是暂存、幻有,质变化灰,所以叫假体。假体的一切功能都是精神的功能。假体幻化无常,精神了无生死,永恒真空。佛说精神叫金刚不坏身。金不变质,金刚能割断一切宝石,所以用金刚比做精神。精神不灭,永住真空。释迦对自己的精神进行了六年的艰苦锻炼,除掉了精神上的一切障碍,恢复了精神的真空本质,才与自然真空合而之一。精神与精神之源合一,也就是说精神回到了产生精神的母体,就是释迦佛道成就之时。才以心言心、印心、传心、证心、明心,留千经万卷续心,使后人明心,无心无万法。无心无万教,无心世界人类社会不立,心为万圣之总纲。佛家以明心见性为根源,所以教人以求理悟真宗为宗旨。明万理、通万化、觉万源,理明透彻心自明。明者无暗昧,学佛入德之门必先明自心之源,再悟心源之源源于何处,至极真理穷至极处,方为学佛才入门,由此达到自心如如不动,就是觉已经达到大觉。人觉是大觉的万里一,大觉是人觉的万里源,所以叫入于如来圆觉海,至此为不生不灭之究竟涅槃,亦可称究竟觉。至此为证极乐世界,这就是成佛,也就是大觉了。大觉就是精神锻炼到如如不动的结果,就是佛果。释迦成就佛果回到佛国,才用千经万卷说佛国,述于人知。其中把整体宇宙的各个境界、层次作了详细的分析。总共分为三千大千世界,人类社会只是其中一个大千世界。释迦就是要把这个大千世界的生灵给解脱出来。生灵即是所有动物的灵魂,亦即精神,亦即佛性。佛云众生俱有佛性。释迦倡弘佛法的目的就在于此。不是为肉体谋幸福享受,是为了精神得到永恒的幸福快乐。所以学佛的人与世俗人有着不同的目的和追求,一为身体造福,一为精神造福。所以佛是解脱人的精神的造福者。身躯只是承担福祸的肉体。功夫不下在使身体脱苦上,而是使人从精神上脱苦。这一点只有大觉者才能真知。释迦是大觉者,自觉觉他,救渡众生。佛的目的就是渡众生。怎么样对等佛的渡,这是一个学佛的人的根本问题。就是说对佛教的教义和清规戒律等应该如何具体对待呢?应当用真理来衡量,看它是否是释迦所指的成佛之路。学佛者不要单纯地学那些人为的烧香,拜佛、持咒、念经等有为法,这样做不是成佛的不二法门,不是成佛的千古不变的真理。佛经、咒语、佛号可以少念点,甚至不用念,重点应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真真地、实实地研究研究佛说的真理。不要把念佛号和咒语当做头等大事,求理悟真才是头等大事。经卷非是做韵调,经者,路也。照路行,别做口头禅。口头禅是平息意念的定心之法,是初学入德之门,并非是成佛的绝对的方法。法无定法,万法由心生。法是因地、因时、因人而宜。经中之理是永恒不变之真理。求佛的真宗,悟佛的真理,才能使人觉悟。念佛是平意定慧之法,明白自心本来清静之理的人,就不用在念佛、定慧之法上下功夫。安定自如,本来清静,无佛无念。乱是外因,人离开乱也无法生活。家庭、单位、思想意识、身体的好坏等等矛盾永远不会停止,也找不到避风阁。精神是应万事、理万机的能源,身体在是非之中生活,精神并不执着,而是在应付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如同戏中的演员一样,角色演得形象逼真,喜怒哀思悲恐惊都活灵活现、感人肺腑。喜苦狂、悲则催人泪下,假戏无假做。但演得再好,也无损于演员的精神,因为演员知道自己在演戏,人生在世亦不是永恒,戏有散。每个家庭亦有散。假戏真做不伤精神,在世俗中生活就应当伤精神么?为什么有的人一切事务处理得圆满周到,他也同样是在喜怒哀思悲恐惊这个环境里生活,可精神并没有受到一点损伤。佛说的法是为使一个人的精神达到最高的觉悟。用什么方法来达到最高的觉悟,这可没有定法,完全在自己的悟性。素其位而行,不越乎其外。士农工商应各尽其职,想离开现实的复杂事物而别求清静,就是精神被乱吓怕了。乱,心不动,再复杂的情况也干扰不了精神。定慧是在混乱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不是躲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寺院里当和尚才得来的。出家是释迦当时传法的前提,时隔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佛法已传遍于世,出家之理不是今古不二之理;精神做到如如不动,才能脱除一切苦厄而登大觉,这才是今古不二之理。学佛的目的是明理,离开佛的理,不知道精神是小真空妙有体,也不知道精神不被宇宙间一切事物所转即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以后的见闻觉知是为妙觉圆智,为大觉、妙智慧。如如不动以前的智慧不能加“妙”字,因为他还属于识神的见闻觉知,属于知识见解。如如不动以后,则妙不可言,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妙智慧的境界,只有学佛者经过亲身实践,使自身心达到如如不动时才能觉知,只有意会,不能言传。说出来的统属喻法。佛留下的经书、理论,只是把怎样使精神做到如如不动的道理和方法留于后人。千经万卷,只是走向如如不动之路。如如不动之路只能靠觉行,离觉外求为迷佛。佛说的极乐世界,即宇宙大自然真空理体。人的心、性,是大自然真空理体所化的直系分子,为小真空、小自然,亦称精神,小真空叫根,大真空叫源。佛指心说法,指心悟真空妙理。佛以大慈大悲之心,直指根源。直证佛觉,是为横超三界。六祖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因此古天虽远,即在目前。因小真空与大真空,同源、同体、同性。只有觉悟与迷误之别,并无远近、本质差别之分,只是一迷一悟。迷者是众生,悟者成佛。人成佛不是迷信,这是自然赋与人之本能,本来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事。因有些人没有真诚地,切切实实地研究佛学之理,仅仅把学佛作为一种信仰,让这种人一说,佛高不可攀,使一些学佛的人永远不敢生成佛之念。另外还有一种学佛的人,根本就没有求理悟真宗,以为念佛经上的语言或念佛号就能成佛。如果真诚地念一个礼拜的佛号就能成佛,释迦为何六载苦练身心?释迦为何自己不念佛号成佛,而靠自觉、自参、自悟成佛?有的人说念佛为求生净土,那么有大善根者,仁德施于天下,慈悲遍于世界,诸恶没有做,众善都奉行,但行好事不问前程,这样的人没求生净土,没求成佛,只求自己待人以诚,感人以德,把天下人当成同胞,众生有难,同泪悲伤,众生之喜,同为庆贺。这样的人虽无宗教信仰,应得何果?果不是靠想、靠口念或欲念求来的,是靠真诚地身体力行,靠自己的所作所为得来的。做到什么程度就得什么果。用妄念求生净土,妄念不止,定慧圆明之佛果何时能得?念佛是心之动。念起于心,起心即是妄,有妄即非真。六祖云:“心外无别佛。”念佛有声有意,声、意皆心之动。佛的境界为如如不动,至此万法无矣。《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都是成佛的阶梯,停在梯子上不前进,有负佛心。顺梯直上必达佛源。执法不放,被法所迷。法乃心中所现之物,迷物为已,何时做佛?释迦倡弘佛法的目的,不是使人信佛、拜佛、念佛,最终的目的是使人做佛。学佛真源,理当自悟。

七、佛教的清规戒律
  戒律是促使人的思想觉悟走向高境界的制止精神混乱的一种方法。戒为佛规,是保持寺院清静之法宝。有此法宝,寺院不乱。清规戒律就是禁令,对那些不自觉的人有用。对一个学佛者来说,守不守戒,决定于人的迷与悟。迷者不悟,戒亦无用;觉者自觉,非戒之功,而是决定于觉。觉者不犯,是觉起的作用;犯者不觉,也是他的觉起作用。戒律,觉者自守。戒不能使迷者自悟。智能化迷,理能使人觉。悟解迷除,无迷自觉。觉生良知,良知良能是为智慧。智慧生于心,心乃明本。智慧又名智慧光、智慧灯,又名心光。六祖云:“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万年愚。”此指觉悟者良知良能,觉为师能做守戒之模范。戒本是教条、定法、不能为师;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是自参自悟自觉求理悟真宗,理明透彻心自明。理无穷尽,理致迷途,光明现前。一性圆明十方平等觉之光辉遍三千界,非戒之功,实乃觉之本能。认觉为师,求理悟真宗,明心之法也。理明觉悟高,至高无上,大觉可望也。所以六祖说心地无非自性戒。无非,不是靠戒得来的,是靠自觉得来的,自觉是从明里得来的,明理是靠觉悟得来的。没有觉悟的人,不信佛的人,他也不会入佛门守清规戒律。以守清规戒律为目的的人,如果不从心意上下功夫,求佛理悟真宗,他也不会达到大觉。戒是佛门清规,清规是大觉者心中所现之法。求佛理悟真宗,自觉自参自悟,是学佛者成为大觉者之本。大觉靠自悟而明,明者为师,自觉觉他。比如木工,十人一组。第一次生产新产品,不知道产品结构怎么干,得靠自己想办法。觉者三天就完成了这项产品,其它九个人四天还没想好应怎么干,这时这九个人就得承认觉者为技术指导,为老师。第一个人的成功靠何而得?他并没有现成的老师,他的老师就是自我之觉。靠自觉、自参、自悟,从心意上下功夫,靠思想上的切磋琢磨,明理而成。觉为自己之师,亦可为人师。大觉者自觉觉他,亦是这个意思。自己明白,还能使别人明白,就是大明白人,即是大觉者。发明创造之师是谁?是以觉为师?还是以戒为师?学佛者大家说说。戒律比如工厂的规章制度,是为了保障工人能优质高产,优质高产才是工厂的目的。佛规,是为了保障寺院不乱,使学佛者能正常的修心,直至大觉。戒,觉者守,不觉者犯。学佛者自我之觉方为第一,自觉了,戒之有为法无用矣。戒能给觉者做师么?达无上正等正觉,觉之行也,非戒之功也。学佛者理为宗旨,无理不达明,明者不犯,何戒之有?

八、学佛与出家
  古代佛学者所以出家,是因当时佛法不传世俗之人。佛法即是觉悟之法。觉悟之法无定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宜。身体出家非学佛真源,学佛者应精神出枷,精神出枷方为解脱。寺院为僧之家,地球乃人类之家,世界为人海,身虽出家没出人海。世间没有避风阁,只要有人就有风波,只要没离海就是风浪。慎风波怕风浪,永无大定。人离开人海不能生存。有的人出家是为逃避世俗生活之乱。出家入定,避乱求定。不知自心不乱本定,何必求之于定?乱者自乱,与世俗无关。寺院之中亦有上中下之分,也有不同的见解;也有喜怒哀思悲恐惊。寺院与家庭环境不同,但同样有是非,只是形式有所变化。出家亦仍然处于是非之中。自心不定,欲觅定境,无有是处。境定,非自心之定。自心不动,乱境又与心何干?定静、混乱,皆由心生,与环境无关。定指心定,非指环境,也不是指身不动膀不摇之定。六祖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个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诗云:寺内禅师入定时,此时入定,彼时是乱是定?人生在世,思想永远稳如泰山、平静自如即是定。非有意、有时之定、静。心应万物而清,心通万法而不乱,心理万事而不混。思想若无其事、心无起伏,心无执著,心不被物乱,不被事转,即是定。身不离是非,心应是非,身不被是非转,心不被是非动,何必厌乱向外求定?自心不动何定之有?定乱二念皆由心起,起心即是妄。厌凡求圣,心有妄生。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无乱无定,无圣无凡,才是真定。
  总而言之,出家只是历史上走向大觉之路的一种方式,不是人类走向大觉之路的唯一方式。人类社会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自然形成之人应该一切顺乎自然。佛说的性理心法是自然法则,人类要走向大觉,走向心同自然,就要与自然息息相通。佛以心为万法之源,出家在家,只有形式上的差别,觉悟之心本无差别。有少数的学佛者自以为是认为不出家不算学佛,不做和尚不能成佛,这是不对的。佛当觉讲,觉与不觉,是心意上的功夫,与外界的物质和环境毫无关系。如果因此而出家是被法相所迷。如果非要离俗出家做佛,就是只顾自己成佛,不管父母妻子受折磨。这样做非佛所指。这样做损伤别人的精神,满足自己的愿望,佛家的慈悲就没有做到,学佛的宗旨就失掉了。如果父母妻儿因此而悲痛、失望、甚至气绝,这样损杀至亲之精神,五戒犯矣。古之圣贤,俱是大孝。人者、仁也。仁德之举不为,非人也。人尚不能为,如能做佛?不厌凡,不求圣、出家不损人不利己,不予任何亲朋好友带来烦恼,己乐人亦乐,方可为之。佛法就是世间法,出世法也是建立在世间法上。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没有说过只有出家才能成佛,不出家就不能成佛。心正是佛,心邪是魔,心外无别佛。自心无念,无佛亦无魔。迷者众生觉者佛,迷与觉俱是指心而言,这与出家在家联系不上。出家、在家,外表变了,心没有变,求理悟真宗之心不变,出家在家一个样。出家在家都是为了明心,目的是一致的。出家不是自然之真理。出也可,不出也可,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有朝一日全人类都进入大觉者之列是可能的,因为这是自然之真理。但要让全人类都出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是自然之理。果真如此,人类绝矣。

九、受戒、皈依
  戒,修心之法门,入德之决心。初念之诚,胜于佛心,惟恐久而不坚,是为心性而立的保险合同。稍有懈怠,思宏愿之大,思戒,而促其精进。戒为束心不乱之法。戒、定、慧,戒为定之用,为求理悟真宗之觉悟者为达到“定”的目的所用之法。定为慧之行,定为求理悟真,明心面达慧,慧为定之目的。慧能通觉,觉生智慧,慧破愚昧,智至愚除,慧至昧无。戒、定、慧是三位一体的明心法宝。戒为定慧之用,定、慧为戒之目的,是为学佛真源。烧香、念佛、持咒、念经,此乃有为法,是佛教的宗法、教条。如果不用此法,而是求佛理悟真宗,以心为本,以觉为源。全凭一点真诚之心,理解、觉悟宇宙真空、天地人生万化源理,此即学佛之行,成佛果之路。现时社会,学宗教教条,烧香、念佛、持咒、念经,非其时也。宗法烧香、拜佛念经这是后人不忘古圣贤为渡众生之大仁大德。心诚不忘,不做这些,也未尝不可。士农工商各尽其职,素其位而行,不越乎其外。心有之,心诚之,合光混俗,背境观心,世俗一模范,悟理一英雄,达明心证大觉。虽不出家,虽不拜佛,心之戒定慧也未出佛理。觉即是佛之行,学佛不出家,不烧香拜佛,只要心行、觉悟,与守戒出家之学佛者,同登大觉,共证极乐。皈依佛法僧三宝及五戒是自性本具之德,因迷之已久,若有所失。觉者为使迷者悟,指之以心,悟之以法。三皈五戒是佛留于后人的觉悟之法。觉悟者复原明德,明德即是本性。本性圆明,即是大觉者。三皈五戒通大觉之路。明大觉之方。是历史上特定时期之法,不是永恒不变之法。只是有永恒不变之真理,无一成不变之法。皈依佛之理,千真万确,是皈依自心佛。自心佛为万法源,倘若无心,人不具知,无知一切皆无,何能依佛?依佛是他佛,他佛是他心之觉所结之果,自己依佛之心即是佛,是自心佛。自心佛为自种自苗,自得之果。人执迷不悟,求之于觉,觉对求者应之以法,法由心生,心生万法。依佛不如依心。佛是心果,心是佛种,依自心即是种佛之种。种佛之种必结佛之果。佛以心印心,即是指心为佛。因佛依自心而成,佛令众生亦依自心而成佛。成佛之法即心心相印之法。佛是依自心佛而传法,学佛者亦是依自心佛而传法。所以说继往开来续心传。佛法代代相传,心心相印,以心传心。自觉觉他即是佛。一灯点燃万盏灯,也就是以心照心,以智照智。以觉照觉。因一性相通,一气相连,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也就是一个人觉能令众人觉。佛说一性圆明十方平等,即佛之光明照十方界。即一人明,众人明。众人明,世界明。世界明,十方明。所以佛说十方如来同一道,同登极乐国。明心现大同,即是人心现大光明,世人都现大光明,天下无暗矣。如同室内俱是明灯,别无它物,暗从何生?世界众生都明心,即大光明世界,人类社会之极乐世界至矣。众灯虽不同体,但光与光为同一性,圆合无碍,灯有彼此之分,光圆明一体,何分彼此?众人点燃智慧灯,是为大光明。世界有东西南北中,智慧之光明为同一性,是一大光明,何分东西南北中?宇宙全体为三界十方,世界光明,三界十方俱光明。释迦云:一性圆明十方平等。至圣曰:万物同体。光照十方界,即是佛光普照,所以皈依佛。他佛以明心而证佛果,他佛令众生也以明心而证佛果。皈依佛法僧三宝,即是自身三宝精气神,精气神自如,内五行之气自然协调。精气神与内五气一性含。人受气禀所拘,物欲蒙蔽,自性暗昧不圆。佛立三皈五戒,是令世界众生恢复自性圆明之法宝。法立自身心,如佛所指,身心以外无一法可得。佛所指一切有为法,终归虚幻。《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此,佛才以心印心。性理心法,是万佛成就之纲。六祖说:离性说法,名为邪说。皈依佛而不皈依自性者,口念弥陀,心性向外,依他佛立念、立心、立信、立果,终无是处。释迦在燃灯佛所受偈七载一无所得,实者自参自悟。六祖云:“迷时师度,悟时自度,”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佛,是为学佛真源。

十、烧香拜佛
  燃香拜佛只是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意念纯诚的思想寄托,烧香拜佛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人烧香拜佛是求佛保佑,求医病,求寿命,求驱邪驱鬼,求见佛,等等。这不是佛所指之真理。《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里说的如来,不是指的如来佛,释迦牟尼。而是指自心如如不动,也没有来,也没有去,即是如来。还有一种人,是真诚的信仰者,他们认为要学佛就得早、午、晚烧长香,多拜佛,才得成就。好象成佛必依佛助才能成就。释迦没有指求佛助自己成佛之法,而是心心相印,是自参自悟,自性自度。也没有助人成佛之术。六祖说心正是佛,心邪是魔,身无别佛。又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佛有令人自悟自性,自度成佛之法,没有不须自参、不须自悟、不须自觉就能使人成佛之术。心外求佛是觅佛,用烧香拜佛来求自己成佛是有为法,无有是处。那么,烧香拜佛的正确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世人不忘释迦牟尼这位先圣大德、大觉之人。他留给后人的性理心法是使人心登极乐、永正光明的定定慧圆明之理。烧香拜佛是为了纪念这位先圣大德而举行的典礼,法会,是一种隆重、庄严的纪念仪式。在悟理求真宗的基础上举行这种纪念仪式又有什么错呢?这样做并没有离开佛理。

十一、念咒语、法语、佛号
  咒语、法语,是历史上不同气、不同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的妙语、灵言,或是恶语、或是口剑舌枪。其中,也有吉祥,也是祸福。用我们人类社会的事物做比方,就比如是电话的号码,军中的口令,对上号就灵,对不上号就不灵。又比如仁者、弱者、老者、幼儿遇难呼救,人人皆应救助;而凶者、恶者呼救,不但不灵,反而还要招来其它打击。咒语、法语、佛号,是诸学佛者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文献或人名。事隔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是否是妙语灵文,我们还得用《金刚经》上的真理来做衡量的标准。因为经者,路也。这条路是释迦走过的路,如果不对,这个路子我就不走。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为释迦不是念咒语、法语、佛号成的佛,如果是,《金刚经》就不会这样说了。《金刚经》是佛旨,学佛者都应尊重。佛之真宗是性理心法定慧圆明,以念咒语、法语、佛号作为成佛之路,是否符合佛旨所指呢?《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言:无色声香味触法。学佛都想成佛,求生净土,念佛、念咒是目的呢?还是伏意定心之方法呢?自心如如不动,了然无一物,方致佛果。念是心之动,动是妄,妄非真。念佛念咒,只是伏意念之方,应将有念归无念,无念之念,才是定慧之门。念是法,心如如不动,无法亦无念,无佛亦无魔。依法还要舍法。法是船,船到岸就要下船,不下船终不登岸,这叫为法束缚。念者是佛,被念者是法,失己追物,难以达觉。

十二、念经
  经者,路也。经太多了,路也太多了。一个正大光明的世界是释迦所指出的。佛教的一切经典,千经万卷是否全是释迦所作?可以讨论。因为现在的学佛者,各个宗派都能在佛经上找到理论依据。有的佛经与金刚经、心经、坛经的理论不一致。如果出现两种不同的理论,就是两种结果。如果这样,真、假、善、恶、邪、正,就要混杂在一起。这就需要一个学佛者求理悟真宗,用如如不动之心,切磋琢磨,以求真理。用觉悟、智慧、真理考察一切,研究、研究、再研究。以真理这个标准来衡量真假邪正。真理的标准是什么?是心。心本明,不是见闻觉知之明,是妙明、圆明、本具之明。用如如不动之心生出来的良知良能来觉观它是否是真理。经者,路也。经本身无一真路,只是指引真路的路牌子。要照路牌所指而行,终日口念心不行,是一个旅行者在背旅行图,永无到达目的地之日。经是引心观真、悟真。心是行者、觉者。心与真空一体,迷者愚昧不知。经是指心、证心,使心证真知真觉之符号,名皆为假设。要无高山,绝无指高山之路;要无妙觉圆明之真体,绝无千经万卷之性理心法。“达磨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要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纸上无真经,念它做什么?它是张路条,念熟了好登程。光念不上路,百年光阴岂不虚度?人身一失,万金难买回。要不认识经上指的真路是什么,一生走下去,要错了埋怨谁去?骗人的与上当的谁是谁非?怎么别人不上当呢?实乃自己不明之过。真学佛者就应该求理悟真。路有千万条,只有用妙觉明心一了然。

十三、佛像
  佛像即是人之像。是大觉之人的像。为什么人的像能这样庄重、慈祥呢?是因为他有与俗人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有高尚的品德和精神,有如如不动之心,无喜怒哀思悲恐惊等七情六欲。因诚于中形于外,故其神态、面目表情就显现出一种大慈大悲的妙庄严相,又叫圆满功德相。这种人已达大觉,大彻大悟。明万理、通万化、俱万知,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同呼吸共命运,世人称这种人为佛。他的相貌,令人一见就肃然起敬,这就是佛像。佛为人类社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为自然立万世之基。佛留下千经万卷造福于后人。功在天上,名留人间。此功此德,万世流芳,使后人永不能忘。因此后人立这位大仁大德的先圣之像作为纪念,万世流传。所有的佛像,都是用不同的物质材料经绘画、雕塑而成的,只是用于纪念典礼,法会仪式。后人对其烧香礼拜,作为一种纯诚的尊敬仪式,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拜佛的目的是要成佛,是为求福求寿,求名利地位,求保佑,求医病,求驱邪除鬼,求得一切福报,则是错误的。对照《金刚经》中的佛理来衡量,这属于有为法,终归虚幻。

十四、幻觉
  觉的本质是真空体。真空不空,内含妙有。这个真空不同于物理学上所说的真空。物理学上说的真空是连空气都没有的空,更没有内在的本质,这是顽空。这里所说的真空则不同。她内藏着听之弗闻,视之难见的灵气、灵光。这是一种内在的藏性。什么叫藏性?比如一张纸,表面上只能看见它的大小、颜色等等,但是纸内含着表面上看不出来的火、光、烟、味、气、热,这就是藏性。真空之藏性包括着万物、万理、万化、万应的功能。人的觉就是真空的分子,也叫小真空,又称灵气、真气、心、性、灵魂、精神、真常,佛性、元神、灵光、姚明紫金光、金刚不坏身等很多名字。这个灵气、真气可不是人的呼吸调息之气,也不是大气或四时变化之气,这种气都能感觉到。灵气是用任何仪器或其它任何有为的方法都无法检验出来的。但是他又确实存在,他是人体的所有功能的总的能源。不但人有灵气,所有的动物也都有灵气,包括蚊虫在内。人一伸手,它们都有反应。这是因为同气相感,息息相通。人要想抓到蚊子、蝗虫,就要先停止一下意念,因为意念就是灵气之动。意念停,就是气不动,这样才能抓到它们。人的灵气、灵光不同于日、月、灯之光。物体之光只能照明显色,人的灵光有见闻觉知的功能。物体之光是因为有物才有光,这个发光的物体没有了,光也就没有了。灵光不是物体所发之光,他的本质和现象都是光,除光明之外别无一物。人的灵气、灵光,有知万理,通万化,应万物的功能。千差万别的各种事、物,反映到人的大光明的性海之中,都能层次分明地显现出来,并能做出相的反应。所以说灵光独耀。人的灵气、灵化无形无象。无象之相谓之实相,无体之体谓之实体。所以佛说自性本来清静。他不能用语言、文字来形容,表达出来。只能靠自参、自悟,亲自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因为这个灵光无体,所以他遭不到破坏。比如可以破坏电灯,但若想单纯破坏电灯光是不可能的,他入水不浸,入火不焚,刀砍斧剁不断,雷打电击不变。罡风吹不散,所以又称人的自性为永恒于自然的不生不灭的金刚不坏身。人的灵光是真空纯至静的妙明体,所以一尘不染,正如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是说灵光不执著一物,本来光明,非因修持而得。但因人的六根不静,六识障碍,光明若失。六根清静,光明复源。这就如同室内因烟和水蒸气太大而不显灯光,但灯光并无增减,只是有气显气,有烟显烟。烟去气消,灯光复明。又比如眼因有障而不明,就医障,眼重见光明。但光明本有,非医所赐,医生只是去障而已。暗昧时明并没有丢失,复明时明也未增。灵光与物不能合为一体,如同灯光,只能光与光合,光无法分。各灯各体不能合。室内有一个尘土飞扬,即是光中有障,就不属于真空纯至静。自性灵光亦是如此。六识中若存一念,灵光不显。灵光中不能容纳一念、一物、一微尘,一影一相。私欲净尽,重现光明。六根不动,法尘二念遁迹全消,灵光中无一微尘,光明现前。光明之内无一影、无一相、无一法、无佛祖、无仙境、无莲花、无彩色光,有者皆为自性真空之幻相,这都是水中月、镜中花。此幻从何而起?皆因六识中余念影响,彼伏此起,了无休日。虽不想不求,有时亦有幻生。六根不净,此幻不除,灵光永不复明。明心圆觉,只立心根,只明心果。灵光以外立佛相、立莲花、立佛光,俱是自性真空之外的物。自性真空是佛根,是佛种,自心不立,外立佛祖、佛光、莲花等为佛种,此为幻种。如水中得月,镜中得花,为幻得幻失,无一真果。自性真空本来无得无失,贤者不增,愚者不减。迷者不失,悟者不得。光明永恒不变。迷者只因障蔽,明者只是除障,所以又称为自性如来。因自性也无处来,也无处去,自在于真空。六祖说:“离性说法名为邪说。”离性迷物,名为异端。定静之幻,识神所化,意结成形。有境有光,有佛有相,有善有恶,幻化万千,无一实果。动意求之,识神入幻,真本已失。认假为真,自以为得真,实乃自欺欺人。以此言传,误已罪小,误人罪大。六根清静,五蕴皆空。六根不静,幻中之佛也假,幻中之物亦假,皆为识神作祟,并无一真。有所快乐,有所恐惧,皆不得其正。自性如如不动,万有皆空,幻化皆无,了然无一物,复自性真空方为正果。《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定慧圆明之功,按《心经》之言至矣、尽矣。这才是流传千古的成佛的不二法门。自性达如如不动,方为定慧圆明达真觉。见闻觉知之觉,皆为知识见解,定慧圆明方为妙智慧,除此以外皆是知解之智慧。达妙智慧,幻化皆无,是为真觉。不达此者,虽见诸相皆为幻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十五、觉果
  若想得其果,必得种其种。种什么得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千功万法各有苗种,种假求真,根错皆错。如何选择真种,可谓大事。季节不等人,人生百年,何真何假,觉者自悟。否则,三秋一过,颗粒无收,如入宝山空手归,遗恨千古,悔之晚矣。
  人以觉为根源。躯壳纵有,如无觉,死物也,觉为人之真,觉是见闻觉知的能源。无此源无见闻觉知的功能。用自己之觉种他人之种,得果也为觉外之果。有的人自以为人师,让学者想佛、想西天、想佛光、相莲花,但是,如果学者不具备想的功能,又用什么想呢?想的功能不为根苗,反而把想的功能以外的幻相当做种苗,失掉了本有家珍。这是以假当真,是为幻种。如水中捞月,竹篮打水。以砖磨镜,苦死无成。因为自性真妙明本,真不与假合。有为法的种子是幻相,以幻育果果亦幻。以幻种种入学者心田作为根苗之人,是幻师。佛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是为真师。六祖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地亦无生。”因地即是心田,心田即是成佛因地,因地即是觉种,觉种必结觉果。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觉外寻根,如穷子舍父。本有家珍,何假外求?见佛又与己何干?佛只能指迷,令其自悟。一人吃饭不能使众人饱,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心为觉果,种在心田,心为万圣之总纲,万古真源,永恒真理,不二法门。佛之心经所指,乃觉之真果也。

十六、圆明
  千佛万圣。千经万卷之真旨为此而立,为此而有。世界之觉者为此果而求,为此果而修。世间一切所求,唯此一真。千功万法,皆为虚设,无一真诠。若证此果,教者皆以引观之法,指之以心,悟之以法,圆明这正果。学者俱知其果只此一真。证真之法,可谓万万千千,数不胜数。这倒成了学者第一个大问题,究竟哪家之法、哪家之路是通圆明之路呢?众说纷纭,自圆其说,各自为正。要明真路,重在自明,不在他说。他说不为凭信,自觉悟真宗。万法为真写,万卷为真说。真出万圆理,真产万法说。真凭何法认?真凭何理说?要明真源理,重在自心得。圆明之源从何起?原来圣人说。圣人又赖何法圆?也靠先圣说,先圣靠谁圆?先圣之前由谁说?穷至极处还得自心说。要无自心谁穷理?要失自觉靠谁说?圆明之理觉者说。觉者之果靠何得?妙觉圆明本无说,万法本为圆明写,果证圆明无法说。依法舍法圣人理。迷寻千卷万卷也不多。悟时本来自心我,千经万卷代我说,宇宙之间无有我,一切全无说什么?自心本是圆明本,如如不动果自得。离心外得全是假,后人别负先圣德。《金刚经》、《心经》,《坛经》是圆明理,法在圣传,圆明结果在自己。万圣真传立心基。学佛真源暂止笔,敬候高贤论玄机。

结 语
妙觉圆明是本心,无为大法圣人云。
千经万卷全为此,后生别负圣人心。
百年光阴转眼过,何真何假自琢磨。
人生一世此一举,求理悟真证佛陀。
功夫下在求理上,胜似烧香去拜佛。
佛号念上千万遍,不如自悟自成佛。
勿求眼前千佛在,顿悟本来自心佛。
定慧圆明是本质,觉是圆满功德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六波罗蜜知识
下一篇:三法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