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达磨破相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圣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现代文译
  横山华严寺沙门释圣境1995年春
  ◆ 论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 法,最为省要。答曰:何一法能摄诸法?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筏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云:云何观心称之为了?答: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缸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译:弟子问:若是有人发愿立志追求成佛之道,应当修持那一种法门,才能节省时间,事半功倍的获得圆满成就呢?师回答:只有返观自心一法,就能万法皆通。弟子问:为何一法通,就能总摄万法皆通?师回答:心的原点,是一切万法的根本,法不孤起仗境则生,所以世间一切万法皆由此心生出;若能了悟当下的心就等于具备了万法皆悟的能力;就像一棵大树,所有的枝干绿叶及开花结果的成长,都是来自于树根的功能。种树的人从栽种苗木的根开始,让其接受空气、土壤、阳光和水之后,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砍树的人只要将根去除之后,大树就一定会死亡。修行之人若是能从“自心”去下手、去体悟来修行求道,则只需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很容易获得修行成就;若是不能了解“自心”的状态而贸然进修世间万法,不仅是费时又费力,对修行求道更无助益。故吾人一切善恶的作为皆是由“自心”的心境所展现和延伸;离开这个自性本心欲想向心外去修行求道,终其一生也修不到任何道果,甚至还会被妄念的幻境所迷惑、误入歧途永世难以出离。
  弟子问:为什么返观自心称之为了悟本心呢?师回答:所有大觉悟的修行之 人,都是用深沉的寂静和息心灭虑来返观“自心”天真自如的状态,所以照见了地(皮肉、骨头)、水(血液、腺体)、火(体温)、风(呼吸之气)四大与肉体、感受、思想、行为、意识这五蕴,本来就是空寂无我,而了悟自心的作用本来就存在;虽然是因缘和合彼此共同存在,但清净的本心永远乐于善行,而染执的心却是常乐于恶行。
  若心能不受任何的妄念污染,那么这种心境就可以称之为圣人,更能心无挂碍远离一切诸苦,到达清净自在的寂静涅槃法乐。若心迷惑于一切外境的污染,纵容身、口、意造作诸恶业而无法自在,这种心境就可以称之为世俗凡夫,因此就会沉沦在贪、嗔、痴三界中,受那种种欲望烈火的逼迫,而去追迷逐妄的收集烦恼和痛苦。为什么呢?因为纵容染执的心来障碍自己本自清净无为的真心。十地经云:每一位世俗众生的心中,都有一个金刚不坏的佛性,就像太阳一样通体光明圆满,广大无边;只因为五蕴(肉体、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的厚重乌云遮掩了阳光,恰似水缸里的灯光无法透射出来一样。又涅槃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不能显露出光明的佛性,就是因为无知愚痴的习性将光明的佛性掩盖住,所以才会造作烦恼痛苦而无法自在。佛性就是从众生烦恼的心地中,转迷为悟(觉性),能觉悟自性即佛性也能令他人获得觉悟称之为‘自觉觉他’。能从无知迷惑的烦恼中,觉醒明白自性本心本来就具足清净光明的佛性,此称之为解脱。由此可知一切的善行皆是以觉悟来比喻为大树的根,因为只有觉悟的树根,才能显现出所有德性的事迹,生出本自清净无为的华果(德性的结晶),用这样的心灵智慧来返观自照即可称之为了悟本心。”
  ◆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为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何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及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泊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及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答: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饿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译:弟子问:前面所讲天真无邪、如如不动的清净佛性,所显现的一切德行事迹,都是以觉悟为“根”;那尚未明心见性,没有觉醒之人,因为无法洞悉无知愚痴的心时,都是以什么来当作树根呢!师回答:无知愚痴的心,虽然具有八万四千种的烦恼和情绪,以及造作如恒河沙数众多的恶行,这些都是以贪、嗔、痴三毒为“根”本,这三毒具备了所有一切诸恶的业力,就像大树的根,虽然只有一条主根,但所生长的茂盛枝叶却是无量无数。而贪、嗔、痴三毒的根,每一种根所结出的枝叶(代表诸恶业力)也都有百千万亿,还加倍于前面所说的。如同三毒的心在色身之中,应化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亦称之为眼贼、耳贼、鼻贼、舌贼、身贼、意贼,也就是六识的意思。由这六识进出六根去贪求万法之幻境,就会形成邪恶业障,这样的无明乌云掩盖就会障碍了清净“本心”的光芒,所以称其为六贼。一切的无明众生都是由这三毒六根之贼所迷惑和扰乱身心,所以才会沉沦于生死苦海,轮回循环于六道,受到烦恼痛苦的逼迫;恰如广大的江河因为四面八方高处的小溪水源经年流著,乃至弥漫四处汇聚成波涛万里的江河。若是有人将其溪水之根源切断时,则所有广大江河的滔滔流水,都将因为缺乏水源的流注而停止。一个修行求道追求解脱之人若能将贪、嗔、痴三毒的习性,转化为修持三聚净戒,将六贼转化为六波罗蜜(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时,自然就能远离一切苦厄。
  弟子问: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与三界(贪毒、嗔毒、痴毒)是如此的广大无边,若是只去修持返观自照,照见“本心”的这一种观法,究竟有什么能力能免除无穷无尽的诸苦逼身呢?师回答:三界的一切业力罪报皆由吾人当下起心动念所生出,若是止息起心动念的疑惑根本,就算尚在三界中也已超越三界的迷惑。这三界也称之为三毒,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所以称之为三界。由此三毒的影响,纵容身、口、意造作诸恶端,并随著个人习气轻重共分成六道生死苦海,分成六个法界(六种心境),所以称之为六趣。
  弟子问:造业轻重共分成六个层次,那是如何来分辨轻重呢?师回答:无知众生无法体悟真正的因果,因此用贪、嗔、痴三毒有所求、有所为的心来修持善行,所以还是沉沦在三界里,并生出了三凡趣(三轻趣),什么是三凡趣呢?就是所谓的用迷惑执著的有所求、有所为,来修持十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因为行持十善却还是迷妄的执著在有所求、有所为的善行作为中,因为依然执著在贪界之中,故生于“天道”。迷惑执著的去修持皈依五戒而心生妄念,沉迷在爱、恨、情、仇的嗔界中,故生于“人道”。迷惑执著在一切有为万法中,信仰心外的邪见外道,并追求人世间福报的愚痴行为,故生于阿修罗道。以上这三类的心境,又名为三轻趣,亦名为三凡道。
  那什么是三重趣(三恶道)呢?所谓纵容贪、嗔、痴三毒的心,支使身、口、意广造诸恶业就会堕入三恶道里。若贪毒之业深重之人就会堕入饿鬼道;嗔恨之业深重之人就会堕入地狱道;痴迷之业深重之人就会堕入畜牲道。以上三恶道再加上前面的三凡道,就形成了六道生死苦海。由此可知一切的苦果业报皆由吾人的“自心”生起,若是能够摄服自心远离一切邪见恶行,则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的痛苦(乃指心境的流转)自然就会消灭,即能渡过一切苦厄,获得解脱之道。
  ◆ 问: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及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答: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答: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译:弟子问:佛陀曾经开示:“我于三大阿僧祇劫如此无量漫长的时间里,努力精进求道,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为什么现在却又说,只要能返观自照善护念当下的心起动念,来降服三毒,就可以获得解脱之道呢?师回答:佛陀所开示的话并没有错,也无虚妄之言。所谓三大阿僧祇劫,其实就是在形容贪、嗔、痴三毒的心;印度文称之为阿僧祇,汉字形容为无量无边的长时间,这三毒之心,有如广大的恒河沙数恶念般,于心起动念中,每一种心念都代表著一个劫数;由于恒河的沙粒数目无量无边,无法计算,所以称其为三大阿僧祇劫。清净真如的“本心”,既然被三毒的厚重乌云所掩盖,若是不能超越无量恒河沙数的毒恶之心,凭什么能称其为解脱?今若能将贪、嗔、痴三毒的迷惑之心转化为持戒、修定、生慧的三解脱时,就可称之为“已渡过三大阿僧祇劫”。末法之世的众生,因为愚痴无知的钝根,所以无法了解如来真实密义中的三大阿僧祇劫涵意,反而曲解为成就佛道的末世之劫,这样反而会让修行之人备感求道成佛的艰难,而退失求道的菩提真心。
  弟子问:所有大觉悟的修行之人,都是持守三聚净戒,行持六度万行才成就佛道;但是此时您却要修学之人“只要了悟本心”,而不必去持守戒行,这样要如何成佛呢?师回答:所谓的三聚净戒乃指能降服三毒之心,降服三毒就能成就那无量无边的善因聚集。聚集这二个字乃指会合的形容,无量无边的善法汇集于本心,所以称之为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乃指清净六根,印度文称之为波罗蜜,汉文名为到达彼岸,主要是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净不染﹙乃指不迷惑﹚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即是度过烦恼之河(众生性),到达菩提岸(智慧的彼岸),所以称之为六波罗蜜。
  弟子问:如佛经上所说:三聚净戒乃指:?誓断一切恶业 ?誓修一切善 ?誓度一切众生。如今却又说一切修行的根本法门唯独降服三毒之心,这样的说法岂不是有很大的出入吗?师回答:佛陀的开示都是真实不虚假的语言,所有大觉悟的修行之人在过去出发菩提心求道时,为了对治三毒,都会发出誓愿修持一切清净戒行。对于贪欲的恶习用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的作为来降服;对于嗔恚的情绪失控恶习,就用大悲愿力誓度一切无知众生的过程来应证内在清净的智慧(帮助他人就是在成熟自己);对于愚痴无知的习性,就用修持戒、定、慧三无漏学来对治,所以能超越三毒的障碍成就佛果。消灭一切罪恶称之为“断”,若能持守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也称之为“修道”。以能断除恶习修持善行则万法皆得成就,不仅能利益他人,也能成熟自己的智慧,这就是普度一切有情众生,也称之为解脱成就。由此而知,修持一切戒行不离“自心”,自心若能清净,则吾人内在十方佛国净土悉皆清净。
  故经云:内心污浊就是众生污浊,内心清净就是众生清净;欲想到达内在极乐佛土,就应该先洗涤自心,自心若能清净内在佛国净土自然清净。则三聚净戒不须造作持守,自然成熟而获得圆满成就。
  ◆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答:欲修六度,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答: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始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知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经所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牸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邻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象,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心,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言伽蓝者: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
  译:弟子问:如经典上所说,六波罗蜜又称之为六度万行;所谓j布施k持戒l忍辱m精进n禅定o智慧。但前面所说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清净即为六波罗蜜,如果彼此涵意相通,不知六度万行的涵意又是为何?师回答:若欲修持六度万行,就应当先清净六根,也就是先降服六根之贼。能舍眼贼,就能远离一切外境染执,此称之为布施;能禁制耳贼,在声色之尘中,不纵容放逸,此称之为持戒;能降服鼻贼的香臭调和,此称之为忍辱;能制止恶口之贼,不贪求味觉的享受,喜欢赞叹诸佛,努力传布佛法,此称之为精进;能降服身贼于各种接触欲望中,皆能如如不动,此称之为禅定;能调理意念之贼,不迷惑无知邪见,经常修持究竟的心灵自觉之道,此称之为智慧。这就是六度万行的作为,六波罗蜜也可以比喻成渡船过河,能载运无知众生到达心灵智慧的彼岸,所以又称之为六度。
  弟子问:佛经上说,释迦如来在修行求道时,曾经喝下三斗六升的牛奶之后,才成就佛果。若是先喝下牛奶之后,就能证得佛果,那为什么不事先返观自照,照见本心之后,才获得解脱自在,成就佛果呢?师回答:成就佛果的人所说的话绝无虚妄,佛陀确实是先喝下牛奶之后,才成就佛果的。但是谈到喝下牛奶,此处有二种解释:一种是世间的牛乳,另一种是譬喻清净的法乳;“三斗”是形容三聚净戒,“六升”是在形容六波罗蜜;佛陀成就佛道时,就是先喝下这清净法乳后,才证得法果。若是说如来喝下世间膻腥不净的牛乳而成道,那岂不诽谤、误解佛陀成就佛果的功德事迹呢!清净如来的法身,乃指金刚不坏智慧悟性的自性法身,能永世远离世间一切烦恼和痛苦;怎么能说佛陀是喝下世间不净的牛乳来解除饥渴呢?佛经上说:这种牛不是生长在高原,也不是生长在平原潮湿处,这种牛更不食用世间谷麦糠麸的饲料,当然也不与世间牛群同行,这种牛通体紫磨金光,这种牛不是世俗的牛而是大毗卢遮那﹙大目如来﹚法身佛是也。大毗卢遮那佛以其大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所以从大自然清净法体中,自然生出三聚净戒、六波罗蜜的微妙清净法乳养育裟婆世界一切修行求道,追求解脱的人。这才是究竟清净的牛,所生出洁净的法乳,不但是佛陀喝到会成佛,连一切世俗众生若能喝到,皆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弟子问:佛经曾说:佛陀开示众生整修或建造寺庙道场,或铸造描绘佛像或抄写经典;并以烧香持花、燃灯经行、日夜经行绕佛、持素斋、礼拜佛,以上这些种种功德作为皆能成就佛道;若是说只用返观自照,明心见性,来彻悟“本心”的法门就能总摄所有万法的作为是真实的话,那么去修持这些种种功德作为,难道就虚伪不实际了吗?师回答:佛陀所说的开示,充满著无量慈悲的善巧方便,因为一切众生的悟性迟钝,心量狭小,无法体悟佛陀奥秘精深的涵意,所以才会用权宜的假有之名,来诠释清净无为的究竟真理,若只是一昧向心外去追求布施供养、礼拜念佛的福德果报时,对了生脱死,修行成就佛果是毫无助益的。
  说到寺庙道场(乃指伽蓝),印度语言乃在形容将世俗之地﹙代表众生污浊心地﹚,化为清净庄严之地﹙代表诸佛清净心地﹚;如果能修持戒、定、慧三无漏学,来灭除贪、嗔、痴三毒并经常清净六根,让身心充满智慧光明,内外圆明洁净,这才是真正布施兴建寺庙,整修道场的真实义(整修伽蓝,就是用精进修行的作为来建造肉身寺庙的涵意。)而“铸造描画佛像的作为”,正是在形容一切众生修行求道,成就佛果的作为;所有修持一切各种觉悟成就的作为,仿佛就像打造佛陀的金身庄严妙相一样,这岂只是用世间金铜物质所铸造的金身能够比拟的?所以一个修行求道追求解脱之人就要将身体视为铸铁的大镕炉,以修持法门的“火”,以智慧为铸造佛像的“巧匠”,以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为“模具”,来依法修行无有漏失,自然就会铸造出真正的诸佛金身。这就是在形容诸佛究竟恒常微妙金身,绝不是用世俗金铜所能铸造而成的。若修行求道之人不了解铸造佛像金身乃指打造自心佛性锻炼的真实涵意时,又凭什么动不动就说建寺、造佛是在做功德呢?
  ◆ 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心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绘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译:再谈到“烧香供佛的作为”。这句话也不是在谈那世俗的烧香作为,而是在诠释真正在心中点起正知正见的“馨香”;能将心中臭秽无明的恶业,全部熏燃消灭。心中的正法馨香共有五种:一者,戒律仪轨的“戒香”,能断除心中的恶习转修善行。二者,信心坚定,永不退转生死苦海循环轮回之路的“定香”。三者,经常返观自照反省身、口、意三业的智慧之香“慧香”。四者,能断除内心一切无知束缚与纠缠的“解脱者”。五者,能了悟此心通达一切无碍的“解脱知见香”。以上五种心灵正法馨香乃是世间稀有珍贵最上等的心香。佛陀在世时,开示弟子要用智慧法门的火苗来点燃这世间无价珍宝的心香,供养十方诸佛;如今末法之世的众生,不能了解如来的真实义,反而将世俗的火苗来点燃世俗的檀香木令人产生障碍的迷惑,还期待能得到种种功德福报,这样要如何去明心见性呢?
  还有“持散鲜花供佛”的涵意也是如此。若能经常去传播佛法、真理、智慧演说正法的作为,也正是在形容持散一切功德之花,能真正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转迷成悟;如来清净真实的德行中,就好比布施庄严道场的功德之花一样,让诸佛都会赞叹这无上尊贵的供养,此功德花三世恒常、永无凋谢之日。
  若是修行之人能持散这种功德之花,其所得到的福报如同广大虚空般无量无边。若有人说,佛陀开示要人去剪摘伤损花草树木,来持散鲜花供养诸佛、庄严道场,这样的人修行求道将一无是处。为什么呢?因为持守清净戒律之人,对待天下万物生命都不会去触犯伤害;若因误解而触犯,就会像违犯大自然罪恶行为一样,何况是现在呢!所以毁坏清净的戒律,用伤害大自然万物的生命欲想去追求功德福报那根本是不可能的。本来布施的作为是要得到功德利益的,却因无知、背道而驰的去违犯真理,这岂不是庸人自扰吗?
  还有“点燃灯油供佛的作为”。这也是在形容正知正觉的心,以觉醒的光明心地来形容点灯;所以一切修行求道追求了生脱死的人要以身体来当灯台;以心来当灯柱;以增添灯油来代表持守戒律的加油;以智慧的光芒猛烈遍照一切内在幽冥阴暗的心田此即代表点燃内在心灵的灯火。吾人若是能点燃灯明、添加灯油在这座明心见性的心灯上时,就能照破一切无明愚痴的黑暗心房;若是能用这种方法去开示他人也能获得明心见性时,这就是“一灯引千灯”的真义。以内心觉醒的智慧心灯永不熄灭来形容,亦称之为点燃长生灯位。在过去有尊佛名号为燃灯佛,其名号的涵意就是如此,这尊佛正是为释迦佛陀点燃心灯的老师。无知愚痴的众生不能体会佛陀的方便开示,专门用虚妄复杂的心思来执取世俗的有为万法,还妄想以为用世间的苏油之灯,就能照亮内在的心灯,还自称是依法奉行,这岂不荒谬至极!
  所以我们看佛陀说法时,在他双眉之间放射出慈悲智慧的毫相之光,能照射一万八千世界,这绝不是世俗油灯的灯光所能达到的功能,大家若能仔细去体会这个道理应该不难觉悟!
  ◆ 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绕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为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又礼拜者: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译:还有所谓的“六时行道的作为”。这是在开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于日夜一切时间中,都要去实践力行佛法的道理,经常修持明心见性,自觉觉他的善法行为,调理降服六根的清净善行,长时间的努力精进不弃守,这样才可以称为六时行道的作为。
  还有“绕塔经行的行为”。这里所说的塔,乃指肉身的寺庙,也就是让觉醒清净的智慧,巡回穿梭在自己的身心之间,念念光明不停滞,此称之为绕塔。在过去历代成就的圣人,他们都是用这种法门来修行求道,一直到成就清净无为的寂静涅槃。现今末法之世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从未曾用自心光明的智慧悟性,绕行自己肉身的寺庙,只是一昧的去绕行外在的佛像寺庙日夜未曾停息,这样只会得到无限的疲劳,对于明心见性和修行成就却毫无任何的帮助和利益。
  再来谈到“持斋的作为”。持斋的“斋”乃是形容“斋”这个字,所谓的斋正身、口、意三业,不使其身心乱散。“持”的涵意就是守护,所以一切戒律行为和良知心戒都要如法去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精勤的觉察清净身、口、意三业,并去了解其中的涵意,此即称之为持斋的真实义(一般人将吃素称为持斋)。又持斋的作为有五种法食:u法喜食-依持正法,欢喜奉行。v禅悦食-心内、心外都要光明寂静,身心喜悦法乐。w念食-经常持念诸佛名号,并努力去实践心口合一,彼此相应。x愿食-于一切行、住、坐、卧日夜中,经常修持祈求利益众生的心愿。y解脱食-经常保持内心的清净,不去沾染世俗尘埃。以上这五种法食称之为“斋食”。
  如果有人不吃这五种斋食,还打妄语错把吃素说成吃斋清口,这对修行求道毫无任何帮助,只有超越世俗无知愚痴的持斋才能求道成道,若是触犯之人就可称其为破斋。若有破斋的行为凭什么还说持斋吃素有功德福报呢?一般世俗众生不能体会这个道理,纵容身心去造作诸恶端;贪(食、色、名、利)欲纵情,不知惭愧,还自以为不吃肉就称之为吃素,吃素就自以为是持斋,绝对不是这样的。
  再谈到“礼拜顶礼的作为”。修学这些有为法,必须用清净的智慧来思考其真实的密意,懂得这个道理之人才能称之为“依法修行”。所谓“礼”这个字代表著尊敬,“拜”代表著降伏,也就是恭敬自心内在的佛性称之为“礼”,降服内在无知愚痴的习性,自行忏悔称之为“拜”。若能将邪恶的心思永远断灭,永保恒常的善念,虽然心的映像无法对外表达,但这种作为也称之为“礼拜”;佛陀开示世俗众生要行持谦卑下意的心,这也称之为“礼拜”;所以要屈服身外的忏悔作为,以表示对内在佛性的恭敬、虔诚之意,也就是用外在的行为,来表现出内心的虔诚恭敬,彼此相应。若不是依照这个道理来“礼拜佛像”,一昧只知向心外有目地的去求佛、拜佛,对内心则是放纵嗔恨和愚痴,并经常造作诸恶业,这样向心外去礼拜诸佛只会示现妄念疲劳的身心,让人错解以为礼拜诸佛的行为很恭敬虔诚却不知惭愧的面对诸佛法相,只是自己欺蒙自己,无法真正向内心修持去获得功德智慧,依旧会堕入轮回生死苦海之路,用这样的错误心态来礼拜诸佛,会有什么功德呢?
  ◆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答: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枝、五者净灰、六者苏月高、七者内衣。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者谓净戒洗荡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通润皮肤。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形体。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义。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轻,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译:弟子问:就像温室经中所说:洗澡沐浴众僧获福无量,这只是凭借外在的有为作法就能获得功德,不知如此作为与返观自心法门能否相融应证呢?师回答:洗澡沐浴僧众的作为,并不是在清洗世间的有为之垢。佛陀当时为众弟子们开示温室经,主要是让受持者洗去污垢尘染之法,所以才会用这些世间的名相作为来当譬喻,千万不可依文解意错解事实的真相。佛陀所说七事的供养功德: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枝。五者净灰。六者苏月高。七者内衣。以这七种方法来隐喻七事,一切众生皆由这七法来沐浴庄严,能去除三毒的无知尘垢和污秽。这七种方法的内涵是:一者,以三聚净戒来洗去心灵的邪恶,就像用干净的水来洗去污垢一样。二者,以智慧的观照来破恶证真,就像燃烧火苗能将净水煮沸一样。(好比一个人精进修法到某个程度向指导老师应证时,指导老师就会鼓励他,并告诉他:水快煮沸了,这句话代表勉励学生修行快见性了,赶快加油。)三者,分别针对各种不同的恶习来防止,就像去污的澡豆能洗涤油腻尘垢一样。四者,追求事实的真相,能断除自以为是的复杂妄想,就像口嚼杨枝一样,能去除口中的恶臭(代表去除恶口)。五者,坚定的信心当下抉择该做的事情时,明快果断毫不疑惑,就像用干净的草灰涂抹身体,能防止风邪的入侵。(此风邪代表利益、衰败、毁谤、名誉、称赞、讥笑、苦恼、喜乐的八风无法吹动。)六者,柔和的忍辱智慧,就像苏月高一样能疏经活血、通润皮肤。七者,惭愧、忏悔一切的恶行,就像内衣裤一样,能遮去丑陋的身体部位(代表做事节制、守礼、分寸、知足。)以上七种方法是温室经中的密意;佛陀当时是对所有大根利器的人来开示,绝不是对世俗无知的凡夫来开示的,所以现在的人都无法了解,也无法去体悟。
  那“温室的人”乃在形容吾人这个身体。所以用燃烧智慧的火,来煮清净戒律的汤,而沐浴其身,用天真一如的自心佛性,受持这七种洗涤去污的心灵法门来庄严其身。当然所有修行的乞士(出家之人)皆为出离的智慧之人,所以都能体悟圣人的开示涵意。而依此修行,自然能成就一切功德,获得圆满成就。末法之世的众生用依文解意来猜测经典的智慧,误把世俗的洗澡沐浴,清除身体尘垢的行为当成真理,还自以为依据经典在做功德,这岂不背道而驰耽误了修持吗?而且真如的佛性并不是凡夫的有形有相,也不是肉身中的污垢尘染;真如的佛性本来就无形无状,没有任何相貌的,怎么能将世俗的澡浴,来洗涤这清净无为的佛性呢?若不能体会经典的智慧而无法相应,那还谈什么开悟成道?若是想将色身洗涤清净,就要先观这个身体,因为纵容身、口、意而犯了贪得无厌的罪业,毕竟不清净的心,所生出的臭秽阴暗,就要慢慢洗涤才能清除殆净;用这种方法来依此类推的检验这个道理,明明知道清除身、口、意的尘染污垢,就必须先去洗涤污浊的心灵,若是向心外去做些沐浴洗澡、清除尘染等事,这绝非佛陀所开示的道理。
  ◆ 问:经说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主。涅槃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窃见金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已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见有为则勤勤爱者,说无相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这心心心是佛。
  译:弟子问:经典上曾说,一心不乱持诵佛号,必定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只要依此法门修持即能成就佛果,为什么还须要用返观自照,明心见性的观心法门来寻求解脱呢?师回答:所有修持念佛法门的人,首要的就是持守正念,持守正念必定能得往生善方,若是不改邪念又如何能到达呢?佛者觉性也,乃指觉察身心、勿念造恶;“念”又称之为忆,所谓忆念持戒不忘其行,努力精进、正心正念的修持,这些涵意称之为“念”。由此可知“念”佛法门在于一心专注不乱,不在于强调所说的话。就像用竹器捞鱼,主要的目的就是捕鱼,当得到鱼时,就忘了竹器;因为念佛而追求一心不乱的心境,得到清净无为的意念,而忘了口中所说的语言。既然称念诸佛圣号,就必须了解念佛之道的真义。
  若心中虚伪不实在,还口念佛名,内心既然不认同那就是“口诵空名”;而贪、嗔、痴三毒炽盛,我执深重,用无知迷惑的心来念佛,是无法见到心中的佛性,徒劳无功罢了。如果口中持诵,心中忆念,行动上更去实践力行,此称之为心口合一。在口中唱出称之为“诵”,在心中唱出称之为“念”,由此得知忆念是从心中发出,此即称之为觉悟的行为;持诵佛名在口中,是声音的相貌,若执著音声之相来追求佛果,终无是处。故知历代祖师圣僧所修持的都不是心外求佛之法,而是向内心来追求佛性(觉醒)的显露。因此证明了当下清净的本心是所有善行的根源,也就是说当下的心,就是万法德性的本体。清净无为(涅槃),常得法乐,皆由止息一切妄念来生出。而轮回三界无法出离,也是在形容由心生起的三毒之界(障碍的围墙)。所以心是此生此世对外的一切门户,当下的心,才是解脱一切烦恼业障的唯一关键。能了解心门之道时,还怕不能明心见性吗?了解这个秘密关键之门的人还会忧虑修行求道无法成就?综观末法之世,一切众生为了追求功德福报只会作表面功夫,浪费财物去放生水禽动物,破坏生态之平衡;当妄念生起,自以为建寺造佛,努力经营功德福田,不只对自己有所损伤,也会造成世俗众生的迷惑;更不懂得为自己尚未明心见性的修行之路感到惭愧,根本就无从觉察了知自己在学什么佛,所以不知惭愧之人,是无法善用忏悔力量来修行前进的。世俗众生一见到世间有为万法就想贪求得到,而去拼命追求;若是听到清净无为的究竟真理时,就恍恍惚惚、迷迷糊糊。而会去贪图世俗福报的小我慈悲之人,根本就无法觉察生命无常的大苦紧逼在后。用这样的无知心态来修行学佛与成办佛事,只会修出心苦疲劳的结果而已,不仅背道而驰,还会堕入邪见外道,如此愚痴无知还敢妄言自称已经得到福报。
  若是能返观摄心自照,用觉悟的心来观察自身的言行作为;终结贪、嗔、痴三毒使其灭之,关闭六根之贼的兴起,不让六贼来侵扰心灵的净土;自然能成就恒河沙数一切功德之力,具足无量庄严。当进修有为万法时,皆能不迷惑而得成就,能超越六道轮回,证入四圣之道。用世俗眼光来看,好像成就佛果是那样的遥远,但若能体悟这个道理却会发现近在咫尺,连抬头遥望都不需要。求道最真实的密语并不复杂难懂,只要略为说出观心之法,用简单扼要的精髓来诠释,即能体悟,最后我以偈言来叙述解说。
  ● 我本来修行求道,其目地是为了要追求明心见性,却没想到自己早已具足明心见性。修学世
  间一切有为万法,追求明心见性成就佛果,却不知道成就佛果就是让自己当下生出觉性悟心。见性成佛的佛性,不是从心外的八万四千有为万法中去求得。当心起动念之际,便是堕入三界、六贼扰乱之时,一切罪业立即生出。
  ●我本来修行求道,其目地就是要追求明心见性,而不是向心外追求佛身;了悟贪、嗔、痴三界本来就是空无一物,自心本来就清净无为、无垢无净;若想修行求道、见性成佛,只要向当下的一心之中去追求。只是当下的心,这个心、这个心本来就是佛啊!
  全文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