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禅修营心得分享
止观禅修营心得分享
朱纪忠
新春伊始,有幸参加一次丰盛的心灵飨宴----由中华慧炬佛学会主办,伦珠梭巴格西指导的止观禅修营。透过格西循循善诱,广博幽微的止观禅修,成为次第井然的殊胜教授;使得没有禅修经验的人喜获敲门砖,已上路的行者则有印证所学的珍贵机会。两天的止观教学,除了现场恭听法要,也在这样难得的共修活动中,暂时放下红尘扰攘,藉著觉知身、心的起伏生灭,印证并深深安住在法要上。两天精彩的「戏码」,虽然时值春寒料峭,内心则因法喜涌现而温馨满怀!
学佛之初,对神秘的禅定体验,堪称心往神驰,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调伏这颗心的喋喋不休、昏沈蒙昧,真是一条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也许进步有限,却愈发感到佛法的殊胜与珍贵。格西在各项开示中每每强调「皈依三宝」的重要性,认为是了生脱死的基础。从前的我,若是听得此言,大概心里又要嘀咕这无非是老「僧」常谈了。如今,三世诸佛宣说教法的恩泽、十方菩萨传承教法的苦心、无数护法护持法脉的勇健,都在内心有另一番崭新的意义。
能够皈依这无始劫来的殊胜传承,真是今生乃至尽未来际的无上光荣。
格西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明白:调伏此心,是可以透过正确、有系统的方法逐步达到的。回想自己的禅修之旅,多半时间在步步为营的自我摸索里独行;零零散散的资讯、知识,经由一再地错误尝试和实验,串起又散落,有时真不知伊於胡底。格西指出:善知识在习定过程里相当重要。除了合宜的环境、衣食之所需外,具格的上师(指导者)更不可或缺。上师凭其具格证量和丰富经验,能够确认我们的现况并给予修正。
泰国阿姜查尊者曾说,老师就像是过来人,一路走来已熟悉各种路况,面对学生的疑难现状常能居高临下地适时指导;好比身在高处的人看著底下行人,如果他们走偏了,就适时高喊「往右一点或往左一点」给予修正。我常想,自己的禅修旅程如能长时依止善知识,或能少走些冤枉路吧。
上师的殊胜珍贵在於其教法与传承。正确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过去,照亮未来,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格西谈到习定的前行时指出,了解五种妨碍禅修的过患很重要。第一种过患是「怠惰」,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通病。由於无始劫来种种错误知见、贪嗔习性的薰染,我们早已视「造业」为正常!一旦要上座习定,则妄念不断,障碍丛生。
以个人经验来说吧,在初学打坐期间,每当固定时段要上座静心时,总不免一番人天交战!无疑地,「面对自我」是最难的||各式因禅修而引发的挫折、沮丧等,在在击溃了修学禅定的期望和决心。瀑流般的妄念从四面八方冲下,这才惊觉自己是多麽散乱无明!接下来,未能调伏此心而生起的深沈无力感随之席卷,令自己无所遁形。这时,种种逃离静心的藉口沓然而至,「怠惰」过患伺机反扑。
「唯有证悟万法的最终实相,始能断除无始劫来的扭曲知见和恼人习气」。
伦珠梭巴格西谈到妨碍习定的第二种过患是「忘失教导」。这里指的是遗忘了师长对禅修的种种教示,以致上座习定发生状况时不知如何处理。前已述及,善知识在我们禅修过程中扮演著破迷除暗的角色,其所开示的法要使行者能按图索骥,令境界层层转胜;善知识是过来人,引领後进者步步为营,直抵目的地,少走许多冤枉路。佛世之际,有一比丘证得初禅时误以为是初果,当进入四禅却认为自己已证四果阿罗汉。凡此,均是忘失教导所致,其结果往往误人误己,延缓了成就的时间。
第三种过患是昏沈和掉举,这两种禅修时所生起的心理状态,堪称妨碍我们证得禅定的二大公敌。昏沈介於清醒与睡眠之间,使得行者在习定时对於所执持的所缘(即目标,如呼吸、佛号……等)难以清晰地掌握,有时竟因而进入了梦乡。「掉举」为佛教术语,是一种轻度的兴奋状态,行者此时内心浮现过往的回忆、杂念,甚或带动贪、嗔等情绪。重掉举将使定中的所缘淹没在纷扰的念头丛里;轻掉举虽尚能维系所缘,但长此以往一旦养成习惯,则不可能进入禅定。
格西指出,第四种过患--「不加对治」是和前述两种状态息息相关的。当行者进入昏沈、掉举之际,若不加对治,将使得这两种与生俱来的习气变本加厉,乃至不可收拾。此亦可知,一旦获得禅定,必然是远离昏沈、掉举,一心安住於所缘上。「过度对治」则为第五过患,这时昏、掉二过已然净除,如再执持对治的方法无异头上安头,妨碍此心的宁静。格西强调,放下对治,并不表示连所缘也弃舍,而是在一种松紧合度的心境下安住於所缘。
以上,是障碍我们习定的五种过患。然而当过患生起时,应该如何给予对治呢?在经典中亦曾提及:以愿力、热忱、虔信及调柔的身心来对治怠惰;以觉知、警醒来对治昏沈、掉举及过度对治。愿力、热忱、虔信来自於对修持禅定的正面肯定,亦可经由观察世间的苦迫、无常进而凝聚修定的动力。此外,一旦初尝禅定乐趣,身心渐趋柔软,怠惰过患自当远离。有了基础的定力,则心境清明,杂念渐伏,就能开展出敏锐的觉知力,对於身心种种生灭变化亦能了了分明。这时,即使昏、掉生起,亦能在最适当时机予以对治,不致泛滥成灾;至於师长的垂示,则可发挥铭记不忘、忆持在心的功效。
格西引用阿底峡尊者的话,「若不知禅定修习的成功要素,则修上一千年也枉然。」因此,要想成就定力,必须透过有次第、有系统的方法逐步练习,才能层层转上,日进有功。格西指出,一旦证得禅定,不仅此心的明晰度、专注力增加,身体也会遍满一种舒畅的气息,使行者感到轻安、柔软。从佛法观点看,这只是「止」(定力)的训练部分,还须藉著「观」的进一步深入,才能真正净化我们的烦恼习气。
定力的获得,固然能调伏若干烦恼,却无法彻底根除。这是因为众生的无明习气根源於幽微的「我」执。就像印度法称菩萨说的,「唯有证悟万法的最终实相,始能断除无始劫来的扭曲知见和恼人习气。」所以,得到禅定後并非大事已毕,而是要以此定力所养成的专注、明晰为利器,去观察万法实相--空性。这就是佛法结合禅定与智慧,所谓「止观双运」的修持方式。
思维空性、无我有许多方法。其中一种是观察「我」系由「色、受、想、行、识」(即五阴)等因素所构成,并分析「我」和这些元素「不一不异」(不是同一个、亦非全然无关)。行者应该想:如果五阴指的是同一个东西,则「色」(形体)就是「受」(感受)、也是「想」(心念)……等等,但事实又不然;五阴若是各自独立,全然无关,那麽就会有五个「我」了,这是不可能的。格西表示,透过逻辑思维反覆辩证,行者将发现「我」毕竟不可得;熏习日久,终将现证空性智慧。
虽然藉著上述反覆辩证的过程,可让吾人一瞥空性的奥秘,但格西也指出,这些思辨方式若是未经坚固的定力加以凝聚,就像烛火没有灯罩的保护,随时可能被无明风所吹熄。是以,禅定的专注、观照的深入必须两相配合,方能发挥解构烦恼的功效,这也是佛法强调「止观双运」的缘由所在。故而格西表示,如果「止」未成就而去修「观」,则「观」的所缘(如上述的分析法)将难以清晰、坚固,更遑论转化习气烦恼了。宗喀巴大师曾指出,「观」初步成就的徵兆,是当行者思维无我、空性之际,一如修定成就般,身心也产生轻安、调柔等现象。凡此,须在具足禅定基础後,始能达成。
格西接著指出,在大乘佛法里,除了强调「止观双运」,亦重视菩提心的阐发。换言之,菩萨行者修持止观是为救度法界众生,非仅为了个人的了生脱死,如此方能积累福德、智慧二资粮,最後成就佛果。是故,菩萨行者在修持过程里,必须同时结合禅定、智慧、菩提心三要素,才能圆成菩萨道资粮,乃至成佛。
开示最後,格西引用寂天菩萨的话,「一只醉酒的狂象至多伤害我们今生的性命;但无明所带来的烦恼习气却能令我们轮回六道,求出无期。」以期勉参加学员警觉三界火宅的苦迫、无常,进而念兹在兹,渐次圆满菩提愿行。学员们聆听格西垂示後,无不心开意解,对於修持止观乃至菩萨道更具信心,同时也发愿尽未来际护持三宝,期使法界众生悉能永劫受用无上珍贵的佛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