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蔡淑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研究
蔡淑慧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4年
  【文章标题】《佛说未曾有因缘经》研究
  【英文标题】Research intothe Adbhuta-hetu-sūtra
  【文章作者】蔡淑慧
  【指导教师】李志夫
  【文章页数】171页
  --------------------------------------------------------------------------------
  【中文关键词】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因缘|选择|爱|耶输陀罗|弥勒|末利夫人
  【中文摘要】南朝萧齐时,释昙景将《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大正藏》第17册,经集部,第754经,575页中──588页下)译成中文。大约二万五千字的经文,是佛陀在给孤独园?,以大乘观点,针对在家众及出家众,包括耶输陀罗、儿子罗睺罗及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祈陀太子及亲眷等,以譬喻、本生故事方式说因缘的弘法记录。
  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部分:分成三章探讨《佛说未曾有因缘经》,详细介绍内容的形式与义理。第二部分:亦分三章,除了佛陀想要在本经阐扬的佛理之外,并尝试以现代观点切入,作延伸思考,对欲爱及女性生命进行讨论。
  论文共分六章。各章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第一章 “绪论”。说明撰写本论文的研究动机、研究重点范围与资料来源、研究方法、论述架构及预期成果。
  第二章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文献及内容探讨”。就基本文献、及前贤研究与相关文献,提出说明。对大乘法理的世间法、出世间法之融通会贯。将《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分为六品,除释题外,也将每一段落重新排序,与其它版本作比较。经中所有出现的人物,以关系表列方式作结构图,加入其个人数据,冀藉由人物的熟悉,更能契入本经。内容则以浓缩版的方式,分出章节、段落、标题,重新缩写。并整理佛陀在涅槃之前,以譬喻、本生的方便法门,强调未来教主弥勒法门的深意。
  第三章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教理探讨”。进一步探讨本经各品佛理,关于(一)缘起(二)死生流转(轮回)(三)因果(四)业(五)欲贪(爱、美、名闻利养)(六)忏悔(七)戒(八)发愿(九)般若(十)六度、十波罗蜜(十一)神通(十二)少年出家的介绍。
  第四章 “重构耶输陀罗的生命文本”。本章将佛陀与耶输陀罗的情爱因缘,依三世因果的方式,重构耶输陀罗的生命文本。并就转女身为男身之愿力,讨论阴性特质,关于传统与当代的发展。
  第五章 “爱与选择”。首先由佛教及社会心理的观点,针对爱的各种面向,讨论人在生存的过程里,因选择而显现的存在意义,再从佛陀将师生、父子、夫妻之人伦世间亲系,以智慧转为法亲的选择写起,并就业与自由意志,探讨选择的可能性。
  第六章 “结论”。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贡献及可能的研究方向与反省。并就经文所延伸的时代性议题,如女性在爱情、婚姻里的两性生态关系,权威与美色在社群关系里的做工,或是现代文明压力里成瘾癖的应待之道,提出己见。
  关于本文的体例说明,凡引经典置正文者,标出处不再作注;其它出处批注,则比照一般论文
  --------------------------------------------------------------------------------
  【文章目次】
  谢 辞 iii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 2
  第二节 研究重点、范围与资料来源 3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目的 5
  第二章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文献及内容探讨 9
  第一节 文献回顾 10
  一、 版本 10
  二、 相关文献 11
  (一) 《释迦谱》 11
  (二) 当代相关资料 11
  第二节 内容探讨 12
  一、 定位 12
  (一) 详列《法华经》里,引“未曾有”及“因缘”之大乘语言援证本经之大乘性格。 12
  1、 未曾有 13
  2、 因缘 14
  (二) 确立本经乃大乘弥勒法门之经典 16
  (三) 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大乘是佛说论的观点 19
  二、 释题 19
  三、 角色人物与结构 24
  四、 内容摘要 34
  (一) 第一品 佛陀与耶输陀罗 35
  (二) 第二品 佛陀与罗睺罗 38
  (三) 第三品 野干 40
  (四) 第四品 石女 43
  (五) 第五品 祈陀与五百比丘 44
  (六) 第六品 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 45
  第三章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教理探讨 53
  第一节 佛陀在本经的宣教方法 54
  第二节 本经各品佛教教理探讨 58
  第三节 以譬喻本生及因缘方便法门宣教 75
  一、 譬喻 77
  二、 本生、本事 78
  (一) 佛陀 阿逸多王 野干 79
  (二) 末利夫人 提违 79
  (三) 比丘 石女 79
  (四) 佛陀与耶输陀罗 79
  第四章 重构耶输陀罗的生命文本 81
  第一节 佛陀与耶输陀罗的情爱因缘 82
  第二节 重构耶输陀罗的生命文本 86
  第三节 阴性特质与愿力 97
  一、 本经里女性角色的阴性特质,及其选择与改变 98
  二、 从佛教观点看女性入世间与出世间的生命态度 100
  (一) 传统观 100
  (二) 现代观 107
  第五章 爱与选择 111
  第一节 爱 112
  一、 本经里爱的表现 112
  (一) 耶输陀罗的提问 113
  (二) 波斯匿王的提问 113
  二、 世间情爱的探讨 115
  (一) 从佛教观点看欲界情爱 115
  (二) 从社会心理现象观点看世间情爱 118
  1、 爱的本质 118
  2、 爱的现象与过程 119
  3、 爱的迷失 121
  4、 爱的意义与价值 124
  (三) 爱的对待(过程与结果) 125
  1、 小爱(学习) 125
  2、 断爱(断欲) 126
  3、 大爱(提升) 128
  第二节 选择 131
  一、 哲学、心理学与佛学观点 131
  二、 本经关于意志在业缘里的选择例证 132
  三、 佛陀在本经里的选择 141
  (一) 世间亲 143
  1、 父母与子 143
  2、 夫妻 145
  (二) 法亲 147
  第六章 结论 149
  第一节 本论文的贡献 150
  第二节 本研究之反省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性 150
  参考书目 155
  --------------------------------------------------------------------------------
  【参考文献】
  经典
  《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83年。(以下按经名笔划顺序排列)
  《大方广佛华严经》。唐.实叉难陀译。(T. 10, no. 279)
  《中阿含经》。东晋.僧伽提婆译。(T. 1, no. 26)
  《中论》。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T. 30, no. 1564)
  《六趣轮回经》。马鸣菩萨集,宋.日称等译。(T. 14, no. 726)
  《比丘尼传》。梁.释宝唱撰。(T. 50, no. 2063)
  《正法华经》。西晋.竺法护译。(T. 9, no. 263)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萧齐.释昙景译。(T. 17, no. 754)
  《佛说坚固女经》。隋.那连提耶舍译。(T. 14, no. 574)
  《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宋.施护译。(T. 2, no. 130)
  《佛说龙施女经》。吴.支谦译。(T. 14, no. 557)
  《妙法莲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T. 9, no. 262)
  《长阿含经》。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T. 1, no. 1)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唐.义净译。(T. 24, no. 1450)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唐.义净译。(T. 24, no. 1448)
  《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T. 30, no. 1579)
  《过去现在因果经》。宋.求那跋陀罗译。(T. 3, no. 189)
  《维摩诘所说经》。姚秦.鸠摩罗什译。(T. 14, no. 475)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宋.佛陀什、竺道生等译。(T. 22, no. 1421)
  《杂阿含经》。宋.求那跋陀罗译。(T. 2, no. 99)
  《宝女所问经》。西晋.竺法护译。(T. 13, no. 399)
  《释迦谱》。梁.释僧佑撰。(T. 50, no. 2040)
  《汉译南传大藏经》。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发行,1995年。
  专书
  一行禅师,《爱的箴言》。台北:立绪出版社,1999年。
  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台北:东初出版,1996年。
  戴维.冯塔纳着,林慧卿译,《浮世莲花》。台北:圆明,1997年。
  中村元着,江支地译,《慈悲》。台北:东大,1997年。
  中村瑞隆,《真实之道:法华经》。台北:大展,1992年。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主编,《文学与佛学关系》。台北:学生书局,1994年。
  丹津.葩默着,王振威译,《心门》。台北:跃升,2001年。
  丹津.葩默着,叶文可译,《雪洞》。台北:跃升,2001年。
  尤雪行编,《谈因》。台北:慈心佛经,1990年。
  方立天,《佛教哲学》。台北:洪叶文化,1994年。
  木村泰贤着,巴壶天、李世杰译,《人生的解脱与佛教思想》。台北:协志工业出版社,1991年。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台北:云龙,2001年。
  王绍璠,《只为辜恩始报恩》。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1999年。
  王绍璠,《从野兽到成佛》。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1998年。
  史蒂芬.凯勒(Stephen R. Kellert)着,薛珣译,《生命的价值》。台北:正中书局,1998年。
  布澈(Sandy Boucher)着,叶文可译,《法轮常转:女性灵修之路》。台北:立绪,1997年。
  石上玄一郎着,吴村山译,《轮回与转生:死后世界的探求》。台北:东大,1997年。
  石朝颖,《观自在手记》。台北:新雨,1996年。
  伊利亚德,《圣与俗:宗教的本质》。台北:桂冠,2001年。
  吉娜.舍明那拉着,陈加猷译,《细说轮回生死书》。新店市:世茂出版社,1998年。
  安东尼.纪登斯 (Anthony giddens)着,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台北:左岸文化,2002年。
  年。
  舟桥一哉着,余万居译,《业的研究》。台北:法尔出版社,1999年。
  艾畦,《超心理学》。台北:老古文化,2001年。
  佛朗切斯科.阿尔贝隆尼(Francesco Alberoni)着,刘均韵译,《抉择》(Pubblico e privato)。台北:星光出版社,2003。
  佛兰克尔(Viktor E.Frankl)着,郑纳无译,《意义的呼唤:意义治疗大师法兰可自传》。台北:心灵工坊,2001年。
  佐左木现顺着,周柔含译:《业的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出版,2003年。
  克里希那穆提着,罗若苹译,《爱与寂寞》。台北:方智,1997年。
  吴汝钧,《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北:商务,2000年,再版。
  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
  宋立道,《从印度佛教到泰国佛教》。台北:东大图书,2002年。
  李志夫,《印度思想文化史──从传统到现代》。台北:东大出版社,1999年。
  李志夫,《印度哲学及其基本精神》。台北:洪叶文化出版,1995年。
  李润生,《佛家轮回理论》。台北:全佛出版,2000年。
  李霜青,《人生哲学导论》。台北:五洲,1972年。
  贝克(Elisabeth Beck-Gernsheim and Ulrich Beck)着,苏峰山等译,《爱情的正常性混乱》。台北:立绪,1990年。
  来果禅师,《十界因果浅录》。台北:众生出版,1996年。
  佩玛.丘卓(Pema Chodron)着,胡茵梦、廖世德译,《当生命陷落时》。台北:心灵工坊,2001年。
  佩玛.丘卓(Pema Chodron)着,胡茵梦译,《转逆境为喜悦》。台北:心灵工坊,2002年。
  佩赛斯基安(Nossrat Peseschkian)着,邵宇宾、王剑南译,《意义的找寻》。台北:慧明出版,2002年。
  和辻哲郎着,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编委会译,《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八十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8年。
  周庆华,《后宗教学》。台北:五南图书,2001年。
  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台北市:众生文化出版,1997年。
  官元启着,杨鸿儒译,《佛学经典指南》。台北:大展,1991年。
  林安梧,《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台北:明文书局出版,1996年。
  林镇国,《辩证的行旅》。台北:立绪,2002年。
  波伊曼着,陈瑞麟等译,《今生今世:生命的神质量和意义》。台北:桂冠,1997年。
  侯传文,《佛经的文学性解读》。台北:慧明出版,2002年。
  查尔斯.埃利奥特着,李荣熙译,《印度教与佛教史纲》二卷。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90年。
  洪樱芬,《论人的价值》。台北:红叶文化,2000年。
  香川孝雄,《弥勒思想的开展》。张曼涛编,《弥勒净土与菩萨行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唐西勒(J. F. Donceel)着,刘贵杰译,《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台北:巨流,1989年。
  哲学杂志编委会编,《女性与哲学》。台北:业强出版社,2000年。
  桐山靖雄着,李光廷译,《你是谁的轮回转世》。台北:丝路出版社,1995年。
  桐山靖雄着,潘文良校正,《人会轮回转生吗》。台北:顶渊出版,1994年。
  索伦.齐克果着,林宏涛译,《爱在流行》。台北:商周,2000年。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宗教社会学》。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年。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着,高观庐译,《印度哲学宗教史》,台北:商务,1975年,再版。
  高楠顺次郎着,包世中译,《佛教哲学精义》。台北:世华印刷公司,1988年。
  陈秉璋、陈信木,《价值社会学》。台北:东大,1997年。
  陆达诚神父,《存有的光环》。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2年。
  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台北:东大图书,1990年。
  堪布.卡塔仁波切主讲,何文心编译,《证悟的女性》。台北:众生出版社,1998。
  黄胜常,《佛说未曾有因缘经白话讲解及经法研探》。台北:东山讲堂,2002年)。
  黄怀武等,《宗教交谈理论与实践》。台北:五南,2000年。
  杨郁文,《阿含要略》。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杨惠南,《佛学思想新论》。台北:东大,1982年。
  杨庆丰,《佛教与哲学》。台北:顶渊文化,1989年,三版。
  圣开法师,《佛说未曾有因缘经白话故事》。南投:人乘寺印,1991年。
  演培法师,《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台北:大乘精舍,1985年。
  刘健吾,《因缘》。台北:常春树,1988年。
  刘涤凡,《唐前果报系统的建构与融合》。台北:学生书局,1999年。
  慧度,《智者的人生哲学:爱智人生》。台北:牧村图书,1997年。
  蔡耀明,《般若波罗蜜多教学与严净佛土》。南投县:正观出版社,2001年。
  谈锡永,《细说轮回生死书》。台北:全佛出版,1998年。
  郑志明主编,《生命关怀与心灵治疗》。嘉义县: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2000年。
  郑志明主编,《跨世纪宗教与心灵改革》。嘉义县: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
  戴维斯.麦克罗伊着,《存在的原始忧虑:存在主义的文学运用》。台北:结构群,1989年。
  韩廷杰,《印度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1996年,出版。
  黛安艾克曼着,庄安祺译,《爱之旅》。台北:时报,1996年。
  罗光,《生命哲学》。台北:学生书局,2001年。
  罗光,《简说佛教哲学》。台北:辅仁大学,2000年。
  罗洛.梅(Rollo May),《爱与意志》(Love and Will)。台北:立绪出版社,2001年。
  罗伦斯.佛来德曼着,《艾瑞克森-自我认同的建构者》。台北:张老师文化,2001年。
  关永中,《爱与死亡》。台北:台湾商务,1997年。
  释大莲,《佛教泰尔斯》第一集。南投:人乘佛教出版社,1988年。
  释永明,《佛教的女性观》。高雄:佛光山出版社,1990年,再版。
  释印顺,《中观今论》。台北:正闻,2000年。
  释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新竹:正闻,1992年,再版。
  释印顺,《佛在人间》。新竹:正闻,1990年。
  释印顺,《佛法概论》。新竹:正闻,1990年。
  释印顺,《佛教史地考》。新竹:正闻,1990年。
  释印顺,《学佛三要》。新竹:正闻,2000年,再版。
  释印顺,《辩法法性论讲记》。收录于《华雨集》第一册。台北:正闻,1993年。
  释恒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东大,1995年。
  释昭慧,《佛教伦理学》。台北:法界出版社,1995年。
  释净行编着,《佛法解脱的原理与行法》。台北:慧炬出版,1995年。
  释智谕讲述,《妙法莲华经讲记》。台北:西莲净苑,1994年,再版。
  释演培,《佛教的缘起观》。台北:正闻出版社,1983年。
  释演培,《俱舍论颂讲记》。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1971年。
  释慧广,《忏悔的理论与方法》。高雄:法喜出版,1989年。
  Capra, Fritjof. The Turning Point: Science, Society, and the Rising Culture.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3.
  Dresser, Marianne. Buddhist Women on the Edg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from the Western Frontier. Berkeley, California: North Atlantic Books, 1996.
  Farber, Leslie. The Ways of the Will: Essays toward a Psych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of Will. New York: Basic books, 1966.
  Horner, I. B. Women under Primitive Buddhism Laywomen and Almswomen.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0.
  Marcel, Gabriel. The Mystery of Being, Vol II: Faith & Reality. Chicago: Henry Regnery Company, 1960.
  Murcott, Susan. The First Buddhist Women: Translations and Commentaries on the Therigatha. Berkeley, California: Parallax press, 1991.
  Paul, Diana Y. Women in Buddhism. Berkeley, California: Asian Humanities Press, 1979.
  硕博士论文
  余振民,《未婚男性的爱情观:现象学方法的研究》。政大心理学系硕士论文,1999年。李坤寅,《释迦牟尼佛传记的神话性初探──以八相成道为例》。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林煌洲,《奥义书轮回思想研究》。文化大学硕士论文,1987年。侯文地,《《长阿含经》中佛陀教育之研究》。华梵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陈一标,《赖耶缘起与三性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年。
  黄钰云,《整体生命观:以灵性经验为中心的生态学观点》。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刘婉俐,《藏传佛教传记的主体性与空性:伊喜措嘉佛母密传的叙事研究》。辅大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年。蔡耀明,《业报缘起与成就无上智慧》。台大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7年。赖丽美,《佛陀时代的社会风俗探讨》。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士论文,1985年。释大映,《此岸与彼岸的:早期佛传中的文学表现及其伦常网络》。圆光佛学研究所毕业论文,2001年。
  释见恺,《《菩萨瑜伽行四百论注.第七品断贪爱的方法》初探》。中华佛学研究所论文,1996年。
  释依淳,《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1985年。
  期刊论文
  中村元,《爱》,《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2卷,第2期(1974年),页134-141。
  李玉珍,》佛教譬喻(Avadāna)文学中的男女美色与情欲──追求美丽的宗教意涵》,《新史学》第10卷,第4期(1999年,12月),页31-65。
  陈美华,《另类典范:当代台湾比丘尼的社会实践》,《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七期》(2002年),页312-314。
  杨琇惠,《论自由意志在《阿含经》业论中之展现》,《华梵大学第四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页301-316。
  释恒清,《论佛教的自杀观》,《台大哲学论评》第九期(1986年),页181-196。
  释悟因,《缘起在生活中》,《香光庄严》第七十七期(2004年),页6-23。
  电子数据
  林朝成,《生态女性主义与人间佛教的环境关怀》,《人间佛教与当代对话第三届研讨会论文集》,网页 (2004年,4月10日)。
  班迪达尊者着,钟苑文译,《以正念剑,退十魔军──对治禅修的障碍之二》,《香光庄严杂志》第74期(2003年),网页 (2004年,3月8日)。
  杨惠男,《建立台湾女同志佛教徒的主体论述与女性生态学》,《印顺导行思想之理论与实践:第四届“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网页 (2004年,4月14日)。
  McClure, Mary Ann. “Chaos and Feminism: A Complex Dynamic: Parallels Between Femin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Chaos Theo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 Management 4(1997), (Mar 2003), Network Basics.
  工具书
  水野弘元着,《巴利语辞典》,春秋社1981年。
  荻原云来编,辻直四郎监修,《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1979年。
  蓝吉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1994年。
  释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