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导读
“长阿含”为梵语Dirghāgama之汉梵及义音合译而成。Dīrgha为形容词,字义为“长的”(相对于“短的”)āgama为名词,字义为“传来的圣教”或“传来的圣教集”。两字合称即是“传来的(每经分量)长的圣教”或“圣教集”,故名《长阿含经》。系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所译。全经四分四诵,22卷,共收30部佛经。学术界一般认为汉译《长阿含经》是印度部派佛教法藏部的传本,该经的梵文原本已失,近代以来曾在中国发现若干梵文残片。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长部尼伽耶》大体相应,略有异同。一般认为汉译本倾向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列在一起,而南传本则更多地保留经文形成先后的原来面貌。
《长阿含经》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1)总结和解释佛教的基本教义。概括教义的经有《十上经》、《增一经》、《三聚经》等。这些经将教义分门别类,按数字顺序排列叙述,如四谛、八正道、四禅、五蕴、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另外,着重解释教义的经有:《大缘方便经》,广释十二因缘之深义;《世记经》详释“此世、他世”、“六道”、“三界”三种轮回系列。与此类经相似的还有《清净经》、《自欢喜经》等;
(2)叙述佛陀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修道和传教活动。《游行经》记述佛陀悟道、传教和涅槃的经过。《善生经》记述佛陀在传教过程中;对善生宣讲持家处世,敬事父母等六事。从该经可以看出,佛陀作为宗教导师并不脱离现实,但已具有超人的形象;
(3)叙说佛陀本生与历劫等故事,旨在弘扬佛教,劝诫人们皈依三宝。这些叙说主要见于《大本缘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和《典尊经》。
(4)驳斥外道。首先是驳斥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祭祀仪式和梵天至上论,见于《小缘经》、《阿摩昼经》和《究罗擅头经》等;其次是对顺世论的批驳,例如《弊宿经》专斥其“无他世”、无业报轮回等观点;再次是对耆那教等苦行灭业论的批驳,以示苦行非正道,主要见于《阿夷经》、《清净经》和《散陀那经》等。此外,在批驳外道的同时,综合叙述了当时各种宗教哲学派别的62种观点,列举了当时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派别,如“六师外道”。这些内容主要见于《梵动经》、《沙门果经》和《布吒婆楼经》等。
【译者简介】
佛陀耶舍,又称佛驮耶舍。意译为觉明、觉名、觉称。东晋时的译经家。北印度宾国人。13岁出家,至15岁日诵经23万言,27岁始受具足戒。常以读诵为务,专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鸠摩罗什游学时,曾师事之。后应鸠摩罗什之请,于姚秦弘始十年(公元408年)至长安,协助罗什译出《十住经》,其后译出《四分律戒本》并译《长阿含经》,由竺佛念传译,道含笔受。后返宾,得《虚空藏经》1卷,托贾客致凉州诸僧,其后不知所终。其所出经124部84卷。因为佛陀耶舍为赤髭,又善解《毗婆沙》,故时人称“赤髭毗婆沙”。又因他是鸠摩罗什的老师,故有“大毗婆沙”之称。
竺佛念,东晋时僧人。凉州(甘肃武威)人。幼年出家,志业坚精,于讽习众经外,并兼习外典。符秦建元年间(公元365年—384年),僧伽跋澄与昙摩难提等来到长安,受赵政之请,跋澄翻译《婆须蜜所集论》,难提翻译《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等,其时竺佛念担任传语之职。后寂于长安,寂年,世寿均不详。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