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上生经》导读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弥勒佛,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弥勒佛的大腹便便表示包容世间一切的喜、怒、哀、乐;而开口常笑正是其内心修养的透露。弥勒佛与我国众生有深切的因缘,在历史上就有“家家弥勒佛,人人观世音”的鼎盛。在我国也流传着很多弥勒菩萨应化的事迹,有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在五代时,浙江奉化雪窦寺,弥勒菩萨曾应化成布袋和尚帮农夫插秧,并吟诵了一首很著名的偈句:“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是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一直以来成为了我生活的座右铭!
一、关于弥勒菩萨
弥勒,是菩萨的姓,梵语,译为中文为“慈氏”。菩萨的名叫“阿逸多”,译为中文为“无能胜”。在《大日经疏》中说:“一切如来,必住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此四无量心,从如来种姓中生,能念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慈氏。”因弥勒菩萨久远以来以慈心教化众生,所以又称为“慈氏”。
菩萨,是梵语,即“菩提萨垛”,译为“觉有情”,就是指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愿行的众生。上求是大智的作用,下化是大悲的作用,所以菩萨都是智悲双运的。在佛教中把发心行菩萨道的人,都称为“菩萨”,并不是专指在殿堂上供奉的菩萨。
据经记载,弥勒菩萨出生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中的一个大婆罗门家。初出生时,便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相好。。有一天,其父邀请相师为菩萨相命,相师对其子相貌如此相好庄严极为惊奇,便问菩萨出生时的瑞相,其父说:“其母性格向不调柔,自怀子后,存心仁慈。”相师喜言:“此是儿志。”因此,起名“弥勒”(慈氏)。弥勒长大后出家,成为释尊弟子。释尊在会一切大众时,为其授记:“当来成佛,字犹弥勒。”弥勒将来于增劫后,于此土(娑婆世界)成佛,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广度众生,为一生补处菩萨。在十方世界中,一生补处菩萨有很多,如观世音菩萨补处阿弥陀佛,维摩菩萨补处阿众佛,弥勒菩萨补处释迦牟尼佛。
作为一生补处菩萨,弥勒菩萨在灭度后,距离成佛之时尚远,所以就上生至欲界第四天兜率天,此天有善法堂,清净庄严,为一生补处菩萨不退转说法之处所。古往今来,有很多大德都以其大菩提心往生兜率天,如印度的无著菩萨、天亲菩萨,在我国有玄奘大师、窥基大师,现代的太虚大师等。作为一生补处的最后身菩萨,都能做到“无刹不现身”,宛如天月映千江之水,成千江之月,天月如法身之本,水月如应化之迹。悲心彻骨的弥勒菩萨,时刻都会以种种身份示现在我们面前。
有一个故事永远具有深刻的启示——创立唯识学的那位尊者无着,曾入山闭关十二年,专修弥勒菩萨观想法,期望见到弥勒菩萨,领受菩萨的教法。然而,十二年的苦竟然连一个吉祥的梦兆都未获得。当他彻底放弃希望,出关下山时,在路上遇见一条生蛆的烂狗,奄奄一息,于是他生起了忘我的悲心,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喂狗,又准备用嘴吸掉狗身上的蛆,这样既不伤狗也不伤蛆。当他这样做时,那只狗却变成了光芒灿烂的弥勒菩萨!无著对菩萨说:“你为什么不早一些示现?”弥勒菩萨说:“从一开始我就一直跟你在一起,但你的业障使你看不到我,你十二年的修行使业障减轻了,所以能见到那条狗,由于见到烂狗时你生起了彻底的慈悲心,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业障完全净化了,所以你就能见到我。你若不信,可以把我放在肩上,看别人是否能见到我。”无着这样做了,结果,所有的人都说无着的肩上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位业障较轻的老太婆说他肩上扛着一条烂狗。悲心彻骨的菩萨时刻都会现在我们面前的,现种种身份,或比丘,或居士……恒常不断的示现在每个所应度化的人前,只是因为我们业障的屏障,不能识罢了。今天在座的各位中,可能就有弥勒菩萨的应化,对于这一点,身为佛子的我们应坚信不移。
慈心仁厚的弥勒菩萨求道时曾发本愿:“使其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淫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尔乃取无上正觉!”佛也告阿难尊者:“后当来世,人民无有垢秽,奉行十善,于淫怒痴不以经心,正于尔时,弥勒当得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所以者何?弥勒本愿所致。”
正是由于弥勒菩萨的深弘大愿,化现兜率天弥勒净土,作为一生补处菩萨习修度生之所,将来随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成佛,龙华三会闻法,轮王治世,净化身心,实现人间净土。
二、净土之概念
求生净土,乃众多修学佛法者的共同愿望。佛说的净土法门众多,有西方世界弥陀净土、东方世界药师净土、上方世界众香净土,兜率内院弥勒净土,乃至十方净土。
要想求生净土,必须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净土?以及净土的种类,否则行者就无从生信、发愿而修行。
根据“五果四报”的法则,我们的身体有知有觉,是有情,叫“正报”。正报是众生各自具有的身心活动,因其善恶的差别,有“十法界”的分别: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除了有情身心以外的世界国土环境,无知无觉,是无情,叫“依报”。依报是众生所居住所依止的处所,因有情(正报)善恶业的感召,依报国土也就有净、秽之分了。
“净土”是佛、菩萨、声闻缘觉三乘圣贤清净的身口意三业所感召的庄严微妙的国土;
“秽土”则是由凡夫众生造下烦恼恶业所感召的“五浊”(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恶世。
所谓“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正报依依报而住,依报依正报而有。因此要想往生净土,必先净化身心,不造众恶,广集善业,方能感召庄严净土。
在依报的国土类别中又可以分为三种:
(1)五乘共土。也叫凡圣同居土。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由凡夫业报感召而生,但在此中也有佛、菩萨乘愿再来,为度化众生游化其间。为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所共住。在这五乘共土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天中的兜率净土,其中的兜率内院为最后身菩萨所住,在此天宫之特别区,庄严微妙,弥勒菩萨恒常为圣者及天众说法,以后一同下生人间成佛。
(2)三乘共土。也叫方便有余土,是佛、菩萨、声闻(缘觉)所共住的清净国土。因声闻(缘觉)只为自了,还未究竟,所以叫“方便有余土”。在此国土,只有圣贤,没有凡夫。
(3)大乘不共土。又可以分为: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是登地以上法身大士所居住的清净国土。登地菩萨已破无明,发广大心,度脱众生,积功累德,种大福田。所谓“毛端能现宝王刹海,一微尘里转大法轮。毛吞巨海,芥纳须弥,色心圆融,依正无碍”。常寂光土,是唯佛所居的法性国土。佛是无上的众生,因佛究竟生死,无过其上,故曰“无上”。寂,是不生不灭、湛寂常恒的大寂灭海,为解脱德;光,是灵明洞照的大光明藏,为般若德;常,是寂光不二,亘古亘今的法身德。常寂光土,就是这三德的秘藏。到此才是究竟圆满的境界。我们所知道的西方弥陀净土、东方药师净土、南方宝生净土、北方成就净土都是属于大乘不共土。
众生感召何种国土完全取决于众生的身心活动。
如我们来这里听经,若只分别了讲堂中的男男女女,桌椅板凳,更在听经中,起思量分别,即现“五乘共土”;
若能一心听经,见无一物,不分别色相,唯是空境现前,这便是“三乘共土”;
若能心田清净庄严,发菩提心,希望与诸众生,不论冤亲,共得法益,见讲堂庄严妙好,心生欢喜,这便是“大乘不共土”;
若能以平等不二之心,来听经,能所不二,正依不二,自他不二,色心不二,一心清净,常寂常照,这便是佛之“常寂光净土”了。
同一讲堂,同来听经,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完全取决于一个字--心。
三、弥勒净土
弥勒净土,为大乘、三乘、五乘共属国土,与我们同在娑婆,同在欲界,因同处同在,对欲界众生因缘特别殊胜,最易得生。
在佛法中,将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称为“三界”:
(1)欲界---是有淫食二欲且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即:四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东胜身州、南瞻部州、西牛货州、北俱卢州。下自无间地狱,都属于欲界。
(2)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境界。即四禅十八天:
初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3)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以上三界的众生都还未了脱生死烦恼,有的虽有甚深的禅定功夫,但不究竟。三界无实有,犹如空花。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有什么样的心识,心与色随类赋形,就呈现什么样的境界和事物,所以“能明自心方是道”。
佛法行者虽都以跳出三界为目的,独独往生弥勒净土---兜率天为例外。它虽不出三界,但又不染三界,不见三界之内有丝毫之法可取可舍,与我们凡夫共处欲界,举头便是,且弥勒净土专摄欲界有情,其他净土泛摄十方世界众生,我们只要修持三皈五戒、八戒即得上生兜率天,实可谓:“三根普摄,利钝全收。”为方便中之方便,捷径中之捷径,稳妥中之稳妥,殊胜中之殊胜。
上生兜率天与一般求生天道有着根本的区别:
一般求生天道是为了求寿命延长,福乐自在;
而上生兜率天并非为追求天国享受,而是为了亲近弥勒菩萨,听法除疑,最后的目的是随弥勒下生人间成佛,龙华三会,轮王治世,净化身心,实现人间净土。
“上生”是为了“下生”,两者同等重要。如果只重上生,不为下生,那就和一般外道的天国思想无异,不合乎大乘佛法入世救世的思想。我们求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只是一大方便,其目的是希望人间净土能早日实现,上生后念念不忘下生,才是符合大乘佛法自利利他的悲愿!
四、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之比较
在我国唐代以前,求生净土者,都是以弥勒净土为目的的,而唐代以后,求生净土者多以弥陀净土为目的。往生净土,有带业往生的方便,且三根普摄,利钝全收。实为“捷径中之捷径”。
往生净土,目的就是要超出三界,跳出轮回为究竟。在大小乘经中有三种超三界,脱苦轮的方法:
(1)横超三界:如虫咬竹,旁穿竹外,即得出离,如往生弥陀净土。
(2)竖出三界:如修三十七道品,破四住烦恼,断见、思二惑,住首楞严三昧大定,而得见法身佛。如参禅修密。
(3)不即不离出三界:即修六事法门上升兜率净土,见弥勒菩萨,得不退转,授记作佛。
以上三种出离三界的法门,有难有易,有迟有速,但无有高下,均为佛为适应群机,对机而设,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法门就有种种差别。其中但以“不即不离出三界”为既简捷且稳当。
在众多净土中,西方弥陀净土与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从印度龙树、无著、世亲诸大菩萨互相造论,阐明西方净土殊胜,历代高僧大德竭力自修化他,千百年来,一枝独秀,方兴未艾。在此特将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作比较,并无分别比较之念,只为随缘而论,人间净土早日实现。
比较一:极乐世界之弥陀净土,离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刹,佛以大悲愿力,众生以善根修持力,虽弹指即到,但必须经十万亿国土,距离我们较遥远;而弥勒净土则与我们同在欲界,举头便是,实在太接近了。本经说:“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伸臂倾,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花上,结跏跌坐。 ”
比较二:若要往生西方弥陀净土,必须先发出离心,对此五浊恶世生起厌离,对西方极乐净土生起向往,生信、发愿、力行求生西方净土方有希望。而求生兜率净土者,即“此三界而不染三界”,不必生起厌离心。如本经说:“勤修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或多或少,修此六事,都可往生兜率净土,莲花化生。
比较三:根据《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往生西方净土有九品的差别,上品往生者即得见佛,而中、下品往生者则需经数日、数劫,然后花开闻法,才得见佛;而往生兜率净土者,方坐莲花,便见弥勒,如本经说:“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礼拜、系念,此人命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词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且弥勒菩萨继释尊后,为补处佛位,亲承法衣,凡于释尊处未得度者,均由弥勒菩萨度脱,同赴龙华,得与授记的方便,可见弥勒菩萨的悲心深切。
比较四:往生西方净土的主因,必须执持弥陀圣号,获得一心不乱,作为往生西方净土的胜券。一心不乱,也就是“念佛三昧”,若念不专一,浮浮泛泛,不易往生西方。后祖师见人念佛不专,对往生毫无把握,故教以“发菩提心”,以此菩提愿心与弥陀愿力相应得以往生;而求生弥勒净土者,只要发增上心就能随愿往生,因兜率净土是普应群机的人、天法门,无论是人天法、声闻法、菩萨法,均可获得法益,如法雨普润万物,各得其所。在弥勒净土见佛闻法的过程中,渐化人天根性为出世根性,化小乘根性为大乘根性,同归佛道,故是名符其实的三根普摄,方便稳妥的殊胜之法!
五、释经题及译者
本经全称为“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本经题是人、处得名。人指弥勒菩萨,处指兜率陀天。 “佛说”是说经之主,即释迦牟尼佛亲自宣说,本经是佛对其弟子优波离尊者说。在佛经中,一般经佛证明,不违佛意,都安立“佛说”。
“观”是观察、了解,是指能观之智。所观之境即弥勒上生。即以此能观之智观察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之依、正两种清净庄严。
“经”是道路、方法。梵语叫“修多罗”,译为“契经”。上契诸佛真理,下契众生根性,契理又契机,才能令人信受奉行,远离颠倒邪说。从凡入圣有种种方法,依此方法而行,即可定道、入道。而且此道路具有永久性、普遍性,人人依此方法而行,人人均可成佛,故“经”是圣贤所修道之方法,万古之常德。
佛法中有经、律、论三藏。“经”是佛说;“律”是为弟子所制定的生活上的道德规律;“论”是弟子们阐述的经藏中的深义微言。
在佛经中,多赞叹听经的功德,因为佛性中的一切功德都是从听闻正法而来的,闻法功德有四:
1、由闻知诸法——由于听闻正法,而知取舍善恶,令善增长,令恶断离。
2、由闻遮众恶——由于听闻正法,而明因识果,为免尝恶果,自会断除种种恶因。
3、由闻断无义——由于听闻正法,就会避免很多无意义的行为(愚痴行为),正道而行,免入邪道。这样就不会白白浪费心血和时间了。
4、由闻得涅槃——由于听闻正法,如法习修,就能得到清净涅槃境地。
本经的译者是南北朝时代刘宋之西域居士诅渠京声所翻译。译经者有法师,也有居士。本经是有居士译成,流传后世,利益群生,实乃功德无量!
本经与《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弓称为《弥勒三经》,此三经为弥勒法门必修之课本。
观当今社会,人心彷徨,精神空虚,道德沦丧,战火频频,物质文明虽高度发达,精神文明却日益堕落,,急需道德兼备之法规范人心。而往生弥勒净土的人天法门,以实践五戒十善为方便,不但可以创造家庭的幸福,社会和乐,进而可以促进天下安宁,世界和平,正适合此时代之要求!因此时节因缘故,特讲说此经,愿大家同愿同行,发心修弥勒之法,广行十善,使人间净土早日实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