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译序
近年来以中文为媒介语修学上座部止观禅者明显地增加。而在止与观两种禅法当中,阿毗达摩的知识对修学后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敬于此译出《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希望有助于华文源流的禅修者减少在修学观禅时的障碍,也希望有助于正法长住于世,更长远地让众生获得至上法义的熏陶。
佛法肯定不只是理论而已,而阿毗达摩也不是纸上谈兵的某某世间学。从以下《殊胜义注》对佛学的观点,我们即可窥见此学之目的所在。
「在此,应当思虑对三藏的三种学习(态度):如捉蛇者的学习(态度)、为解脱而学习、以及如财政的学习(态度)。当中,为恼怒他人等(注1) ,而不当地获取学问就有如在捉蛇。 (注2)关于这点(佛陀)曾说道:『诸比丘,有如一位想要捉蛇的人会四处寻找蛇。当看到一条大蛇时,他捉住牠的身体或尾巴,而该蛇即回过头来咬他的手、臂、或身体任何或大或小的部位。他即因此而死,或遭受半死不活的痛楚。为何?诸比丘,这是因为他捉蛇捉错了。如是,诸比丘,于宗教,有些一无是处的人不适当地学习诸部教理。学了教理之后,他们并没有理智地探讨教义。由于没能领会该教义,所学到的教理并没带给他们智能。这些人学习教理的目的只是为了恼怒他人或为了使自己免除他人的批评或指责。对于善行者所学习的任何善法,一无是处者都无法体验;而这些不当学得的教理会带给他们伤害,以及长久的痛苦。为什幺呢?诸比丘,这是因为那些教理是以不正确的态度学得。』
然而,有人为了成就戒学等,不是为了恼怒他人,而是为了解脱,因此适当地学得教理。关于这种学问(佛陀)说道:『正确地学得的教理会带来利益,以及长久的快乐。为什幺呢?诸比丘,这是因为那些教理是以正确的态度学得。』
最后,对诸蕴已有透彻的智见、已断除一切烦恼、已成就道、通达阿罗汉果、证悟灭谛、以及灭尽诸漏的圣者,学习教理的目的纯粹只是为了保存传统,以及护持正法的传承。这即是财政(注4) 的学习(态度)。」 ──《殊胜义注》巴、页二三至二四;英、页二九至三○。
由此可知,佛学是趣向出世间的实用解脱学。把佛学视为「错误的捉蛇学」是非常危险的。为什幺呢?这是因为佛法殊胜之故。虽然无知的捉蛇者只能光说不练,但由于佛学的优越,不久他们就会获得《粪甲虫经》里所提到的三种极可怕的东西──利养、崇敬与名誉。
「诸比丘,利养、崇敬与名誉是极为可怕的,是证得解脱束缚而达到至上安全处极强的障碍。就有如一只吃粪的甲虫,满身是粪,满肚子也是粪,站在一大堆的粪前,鄙视其它甲虫道:『我是吃粪者,充满了粪,满肚子也是粪,在我面前也有一大堆的粪。』」
「这受到利养、崇敬与名誉淹没其心的比丘鄙视其它良善的比丘。但这将会为那腐败的人带来极长久的厄难与痛苦。诸比丘,这显示了利养、崇敬与名誉是多幺的可怕,是证得解脱束缚而达到至上安全处极强的障碍。所以,诸比丘,你们应当如此训练自己:『无论我们得到了什幺利养、崇敬与名誉,我们都会舍弃它,以免它淹没了我们的心。』」──《相应部 因缘品 利养相应 粪甲虫经》
如果我们是虔诚的佛弟子,当然是不会不听佛陀的话,而硬是要做粪甲虫的。然而,即使没有受到名闻利养的腐蚀,佛弟子还是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不可只是满足于自己清净的戒行与满脑袋的佛学知识,因为只要是还没有亲身体证四圣谛,他还只是一个为别人看管牛的牧牛者。
即使他背诵了许多经典,
然而并不依法实行,
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数别人的牛,
没得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
──《小部 法句经》偈十九
比丘不应只是因为有戒行、或多闻、或有禅定、或独处、或自知「我得享凡夫享受不到的出离乐」(注5)而感到满足,而不灭尽烦恼(即证悟阿罗汉道果)。
──《小部 法句经》偈二七一、二七二
洁身自爱的人当然不会想要做个愚蠢的捉蛇者,也不会想要做只粪甲虫或做个牧童。所以,如果还没有完全解脱,学习的正确目的应当是──为了解脱。为什幺要解脱?对于这点,佛陀在许多经里已给予答案。以下是其中一部解说生死轮回之厄难的《泪水经》:
于舍卫城附近:
「诸比丘,这轮回是无始的。为无明蒙蔽、为渴爱束缚的诸有情的轮回起点是不可知的。
「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是那一者比较多?是在这漫长的轮回里来来去去,而与厌恶者相会及与亲爱者别离时所流(而积下)的泪水比较多,还是四大洋之水比较多?」
「世尊,依我们从世尊处所接受到的教导,在这漫长的轮回里来来去去,而与厌恶者相会及与亲爱者别离时所流(而积下)的泪水比四大洋之水还多。」「说得好,说得好,诸比丘。你们已善于接受我所给予的教导。的确是在这漫长的轮回里……。
「长久以来,你们都在为经历父母、子女与亲人之死而伤痛,也为失去财富及患上疾病而伤痛。而在这漫长的旅途里为这一切伤痛、与厌恶者相会及与亲爱者别离时,你们痛哭泪流之水确实已比四大洋之水来得更多。
「为什幺呢?诸比丘,这轮回是无始的。为无明蒙蔽、为渴爱束缚的诸有情的轮回起点是不可知的。所以,诸比丘,长久以来你们都在受尽折磨与厄难,把坟场都给填满了,的确长久得足以令你们对一切都感到厌倦,长久得足以令你们舍离一切,以获取解脱。」
──《相应部 因缘品 无始轮回相应 泪水经》
如果我们真的爱护自己,我们应当为自己的解脱而努力。如果我们真的爱护他人,我们也应当为自己的解脱而努力,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引导他人至解脱,才是真正地爱护他们。在《爱惜者经》里提及了爱护自己的人如何照顾自己:
波斯匿王向世尊说:「世尊,在我独自一人休息时,我在想:『谁爱惜自己?谁不爱惜自己?』世尊,当时我这幺思惟:『造身语意恶行的人,是不爱惜自己的人。即使他们说:「我爱惜自己」,他们并不爱惜自己。这是什幺原故?因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是怨恨者对其敌人所做的。所以他们并不爱惜自己。
然而,修身语意善行的人,是真正爱惜自己的人。即使他们说:「我不爱惜自己」,他们还是爱惜自己。这是什幺原故?因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是朋友对其友人所做的。所以他们是真正地爱惜自己。』」
「的确如是,陛下,的确如是。你所说的一切我一再重复,及印证它是正确的。」──《相应部 具偈品 侨萨罗相应 爱惜者经》
希望大家都真正地爱惜自己,作个为解脱而努力的学佛者,而并非只是一个佛学家。
在此,译者应当稍作说明,解释翻译此书的情形。此书主要采用义译的方式,以便较顺畅、易读、易懂。但在表达方式上,义译比直译会与原文有较大的出入,尤其是阿耨楼陀尊者所着的原文,辗转从巴利文译成英文后再译成中文,可想而知原著与其中译在表达方面必定会有不少的差异。
在英文编辑界有这幺一句话:「编辑的工作是永无止尽的,即使只是一本书,编到死也编不完。所以,在某个时候,我们必须说:『够了』。」
肯定的此中文译本是如此,而其英文版也是如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现英文版有一些像是疏忽而致的错误。译者在还未知照英文版编者之前即予以改正,希望这幺做并不会误导读者。
关于脚注,若没有注明是译按,那即是英编按。在脚注里所提到的《阿毗达摩要义》是缅甸的棉顶蒙博士(Dr. Mehm Tin Mon)所着的The Essence of Buddha Abhidhamma。
在此,译者谨以此书献给他尊敬的戒师──缅甸帕奥禅林的帕奥禅师(The Ven. Pa-Auk Sayadaw),也感谢所有协助校稿及出版此书的人。
最后,译者与他敬爱的母亲、长辈、亲人、朋友、所有的读者及一切众生分享翻译此书的功德,也把此功德回向予其已故的父亲。愿他们的随喜成为他们早日获得解脱的助缘。
愿大家不再快乐、不再痛苦、不再笑、不再哭、不再生、不再死,不再……。
重复是为了不再重复,努力是为了不必努力;
厌离是为了不再厌离,休息是为了一切止息。
愿佛法久住于世。
译者寻法比丘(Bhikkhu Dhammagavesaka)
一九九九年三月写于缅甸帕奥禅林
〔注释〕
1. 为了使自己不再受到他人欺压。
2. 参照《中部 蛇譬喻经》(Alagaddupama Sutta)的错误捉蛇法。
3. 译按:阿罗汉已不须再为解脱而努力;他学习教理的目的纯粹只是为了保护佛教的财富,即正法。这就有如财政的工作,即保管国家的财富。
4. 注:nekkhamasukha'm「出离乐」是指阿那含果。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