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理与事的统一,他力与自力的融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能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理与事的统一,他力与自力的融合
  --读法藏法师《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本愿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
  能进法师
  初见法藏法师,就为其如江河奔腾势不可挡的辩才而倾倒;拜读法藏法师的大作,又为其意图明确不容忽视、见解深刻独到的风格所叹服。
  一、意图
  从创作意图来看,法藏法师《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本愿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的创作有三个出发点。
  其一,法藏法师是出于对净土法门今后弘化的前瞻性及当今念佛意识趋于肤浅、念佛形式流于表面、念佛人口急速老化的一种忧患意识写下本文的。如其文云:「近百年来……已使得佛教有着解门不彰,行持不力乃至解行分离的现象产生。影响所及,占修持比例大宗的净土法门,也因此渐渐地流于肤浅化、胧统化与目标不明、信心不定。修持净土教法的人当中,不少人有着一种「只要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可以成就一切了」之类,似是而非的无知与懈怠之思想。」「教理不彰,修行理路不清楚,乃至念佛的趣向于表面化、形式化,是近五十年以来……净土宗发展的主要弊病。虽然佛七、念佛会等时有所闻,而且也据点不少,但是大部份的……现代净宗行者,总让人感到,努力与收获,理解与信心彼此不成例,一方面念佛不知用心方法,另一方面又悠悠忽忽地提不起信乐勇猛的念佛真情,虽然目前仍有大部份人在念佛,但总感到虚应事故的多,信心坚固的少。不但念佛的人口正急速的在老化当中,而且大部份学院出身的年轻人,愿意真心念佛的就又更少了,再加上整体的解行不力,已使得净土宗的传持,渐渐地亮起了红灯。」
  其二,法藏法师是法前贤「千经共赞,万论导归」的婆心以及立意为现世的念佛行者,寻找更为应机(「万修万去」)、普摄(「三根普被」)的法门之宏愿,写下本文。基于此,在本文的《提要》、《前言》、《结论》部分,法师一再申明「希望藉此能使念佛法门的修持,更臻三根普被的境地,更具深厚的理论内涵。以使未来的净宗行者,能断疑生信安心精进地修持净土法门,近可收即心即佛之圆解,远可得往生极乐之左券,此论文写作之初心也。」「因此古来大德才要不厌其烦地,广演净土教法以令净土行者断疑生信,不生退却地精进用功。对一般恼重慧浅之人,若不能以深入的佛法,给予开导念佛的用心方法,则往往用功不得力而中路退却,徒使三根普被、万修万去的妙善法门成为虚设,诚为可惜之甚者!」「如何在既有的通俗净土修持法门当中,找到一条既深刻而又具有圆融性的净土修行理论之路,既能融通并提升各类的净土教理及修持,同时也能达到理事圆融、标本兼顾、具体可修的目的,正是今后净宗学人该特别注意的地方,而本文之所以如此立题的原因也正在此。」同时,法师还谆谆劝诲「诸有闻者见者,岂有不踊跃涕零,感恩佩戴而安心力行者乎?」如此苦谏之心拳拳,若有见闻,能不感激零涕奋猛精进吗?
  其三,本文还具有一个破邪显正的意识,并隐含解决念佛行者修持过程中应当是「崇事」还是「尚理」呢?我们的念佛究竟是「自力」修持还是「他力」信仰呢?等等一系例指导方向上的困惑和犹疑,也都需要获得某种认知与抉择,从而可以修行起来更为得心应手,决定无疑。「另外尚有一部份日本净土真宗学人,他们援引中国祖师之教说,却极端地解释本愿信心法门,认为绝对‘他力’信仰才是净土之‘真宗’彼等由于只重信仰之建立,而未能于普遍的修行方便及成佛原理上,进行佛法应有的理解,以至产生诸多增上慢心,全依情见曲解净土法门而不自知。从而亦轻毁一切传统「自力」修持之法门,往往自恃己见而睥睨他宗,甚至偏激得失去理性,而近乎外道信仰!其信仰弥陀之真心故然可佳,可是却不知弥陀非心外而得,西方不隔于方寸的大乘真实深义,以至弥陀的深悲大愿,不过类同外道神祗的纯救济义。如此一来,虽有令少数根器者往生的功劳,但也造下了毁失净土法门之圆顿大乘深义的无边过失。」「希望能对这些主要的念佛行门,进行一番整合,以使未来的净土行者,在修持净土法门时,不致于在修持方法上或思想认知上,产生冲突和疑惑。」
  二、立论
  从本文的文章结构来看,法藏法师为成立「本愿即心持名念佛」这一理念而展开本文的框架的。其形式是渐渐丰满,此于通常所谓的层层剥笋法恰恰相对,整体逻辑堪称严密。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是为读者建立诸宗共许的「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的法门。在表述「实相念佛」法门时,导入天台之「性具」、「一心三观」、「中道实相」的思想,并将其易形为「即心念佛」,续而以「理事互具互别」的原理与「持名念佛」相结合,演绎出「即心持名念佛」的法门。最后推出「本愿信心念佛」,与前「即心持名念佛」相融汇,提出本文的最终命题「本愿即心持名念佛」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诸多法门的建立,除「即心持名念佛」、「本愿即心持名念佛」法门是法藏法师经过深思熟虑的成果外,其余都是古师前贤的智慧结晶。「持名念佛」、「实相念佛」是由唐代圭峰宗密大师提出的四种念佛中之其二。「即心念佛」之名相是根据明代知礼大师的《妙宗钞》而得,「本愿信心念佛」则来自唐代善导大师《观无量寿经疏》。从更远处说,法藏法师「本愿即心持名念佛」的理念,是总结净土三经的思想,分别撷取《阿弥陀经》中「持名念佛」、《观经》中「即心念佛」以及《无量寿经》中「本愿念佛」三法门而作的总结。
  从理论构造上来看,法藏法师的「本愿即心持名念佛」理念,采取了如下几个公式:理持+事持=理事统一(即心+持名=即心持名);他力+自力=自他融合(本愿+即心=本愿即心);自他+理事=法藏理论(本愿即心+即心持名=本愿即心持名)。
  因此,整篇文章的文眼,笔者认为应当是「即心」二字,也即本文标题中「实相念佛」。正确感觉法藏法师于此二字所赋有的内涵,那末对法师的理论构造以及本文灵活而深邃地论述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把握。简单说来,「即心」一词,是扮演了「理持」与「自力信仰」双重任务的一个角色。
  根据天台「即此一心,自性具足理具事造三千法界」的「性具」思想,「即心念佛」其实就是宗密大师「实相念佛」的另一说法。如文中指出「从天台广义的角度看,所谓的实相念佛就是观察诸法实相的意思」,甚至「可以说如此的实相念佛,其实就是在修持天台止观了。」很明显,「持名念佛」是「事持」,即「事相上的念佛」;「实相念佛」是「理持」,即「理相上的念佛」,在本文中的注释41及42就作了同样表示。而「实相念佛」实际就是「即心念佛」,如本文料简中云:「持名者事修也,即心者理观也」。因此「即心持名念佛」的建立,是出于法师对「理与事统一」的用心可以明了了。虽然由天台教义,「即心」一词,本身已有「理事统一」的意义在内,如文云「在事相上看虽只是‘持名念佛’而已,而当下即是不可思议的‘实相念佛’!此时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是统一而无二无别的!《妙宗钞》称此为‘即心念佛’……」又如文中引《要解》云:「不论事持、理持,持至……皆名为事一心;又不论事持、理持,持至……皆名为理一心。」但这究竟属于认知上的更进层楼的事了,而实际「即心念佛」与「持名念佛」在理与事的立场上,还是给一般人以「虽一而二」的感觉,故法师在形式上采取了「即心持名」这样「二而不二」的折中法建立名相。
  更进一步,「即心念佛」的「即心」二字,不仅是观不思议理境的「实相念佛」概括,也是由天台性具说引发的自性修行(自力修行)的象征。就是说,虽然是西方实有极乐净土阿弥陀佛本愿利生,其实众生发愿往生的还是自性中的净土所念的也是自性中的弥陀,众生自心中法尔如是,本自具足故。因此净宗古德才有了「原来弥陀念弥陀」的感悟。比较起来,唐代善导所依据《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因地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而特唱的「本愿念佛」,则明显是「他力信仰」的标志。「本愿即心」说,就是法藏法师致力于净土修行中「自力」与「他力」融合的努力。
  最后,「本愿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是为念佛行者在「既不能即心念佛,又不能持名至一心不乱时,仍得以信仰阿弥陀佛本愿的功德,而得往生」,这才是真正的三根普被啊。至此法藏法师的婆心宏愿昭然矣。
  从论证的角度来看,法藏法师引证的大多属念佛行者共许的净土宗典籍,因此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题外的话
  在阅读本文时,有一点应当注意的是,文中频频出现的「信」、「愿」二字,这两个字在文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在文章第二部分注重的信愿,这也是贯穿本文,乃至贯穿整个净土宗教义的主导思想,其意义主要是「生信、发愿」,是「信、愿、行」三往生正因中的前二者。二、是本文第五部分和最后结论部分提倡的「本愿信心」,虽然法藏法师对此还有「本愿信仰」、「相信本愿」等描述,但在其它大多数场合还是以「信愿」之形式出现。主张「他力」信仰者,很容易以偏盖全地类推到其它情形中去。「信愿」在此的完整意义是「相信(弥陀)本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法藏法师的文章之外的治学精神也有很大的启发性,深感法师是善于撷取祖师前贤之慧珠串成璎珞自严的智者。在学习经论的时候,不仅要有继承的谦逊,也当有发明的深刻,发明岂非就是最佳的继承?
  以自己的见解揣测他人的智慧是很难的事,笔者应惠空法师要求写一篇导读匆匆撰成此稿,深恐不能契入、拓发甚至是曲解了作者的深意。希望欲深入本文的读者,对于文中的精要,还请商榷法藏法师本人。
  能进写兰卡半俗精舍
  附注:文中的引号内容,部分从法藏法师文章中摘出的原文,部分是笔者为帮助理解作的施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