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巴利学的现况与未来任务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蔡奇林 翻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巴利学的现况与未来任务
K.R. Norman 原作
蔡奇林 翻译?补注

目次
【前记】
【关于作者】
一、「巴利」语
二、西方的巴利学
三、巴利圣典协会1881-1981
四、巴利圣典协会1981-94
五、其它出版事业
六、未来任务
(一) 订正旧版错误
(二) 拓展新领域
(三) 更好的工具书
七、OCR与CD-ROM计划
八、结语
【略语表】
【前记】

本文原名 "The present state of Pali studies, and future tasks",刊于日本《中央学术研究所纪要》( Memoirs of the Chuo Academic Research Institute )第23号,1994年12月,第1-19页。其后收于巴利圣典协会(PTS)1996年为K.R. Norman出版之《论文集》(Collected Papers)第六册,页68-87。本文即由该《论文集》译出并补注。
又,本文之中译承巴利圣典协会来函慨允授权,其间更蒙该会会长Richard F. Gombrich教授的关心,尤其是该会Dr. William Pruitt长期以来热诚的给予译者各方面协助,特此深致谢意。与Norman一样,William Pruitt也是一位巴利学者,最近(2001年)才与Norman一起出版《波罗提木叉》 (The Patimokkha)原典与英译。此外,文中部分拉丁文、法文、德文则承徐真友先生(Richard Spahr)协助解读,谨此致谢。另外,更要感谢正观出版社的编审委员,他们给译者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
有关译文补注,主要是针对后期编于东南亚的藏外典籍略加说明,这部分一般读者比较陌生。另外Norman此文发表于1994年,至今已经七年,因此译者也随文补充一些新的出版讯息。至于1995-2001七年之间巴利学的研究出版情形,因内容较多,译者将另草一文,略作介绍。
【关于作者】

Prof. K.R. Norman 是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印度学研究专业」 (Indian Studies)的荣退教授。他于1978-1991年间担任《精审巴利语辞典》(A Critical Pali Dictionary)的主编工作,其间并接下I.B. Horner 的棒子,担任巴利圣典协会会长达十四年之久(1981-1994)。其任内积极的建树之一便是让已经停刊54年的协会学报(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复刊。目前他还是该会的副会长。
K.R. Norman 的主要专长是巴利语言文献学(Pali philology),并及于整个中古印度雅利安语(Middle Indo-Aryan)的研究,也是一位阿育王碑文(Awokan inscriptions)专家。他是缜密又颇多产的研究者,曾与O. von Hinüber一起出版Dhammapada (《法句经》)新校本(PTS 1994),并有多部巴利原典的英译问世,如Elders' Verses I (《长老偈经》,PTS 1969)、Elders' Verses II (《长老尼偈经》,PTS 1971)、The Word of the Doctrine (《法句经》,PTS 1997)、The Group of Discourses II (《经集》,PTS 2001, 2ed.)、以及上面提到的与William Pruitt一起出版的The Patimokkha (《波罗提木叉》,PTS 2001)原典英译对照版。这些英译都是所谓「新译」,在文本与语言等相关方面的考究更为精实,除最后一部外,都附有丰富详密的注释。
除了编纂辞书、校订原典、迻译巴利典籍之外,他也写过一部讲述巴利文献的专著Pali Literature (《巴利文献》,Wiesbaden 1983),是了解上座部佛教文献的重要参考书。1994年初,Norman曾受邀访日,进行短期讲学,其后讲习内容并集结成书,由伦敦大学出版,即A Philological Approach to Buddhism (《佛教研究的语言学进路》,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7)。此外,他的研究论文产量也极丰富,目前结集出版的已有七册之多(Collected Papers I-VII, PTS Oxford 1990- 2001)。他不愧是巴利学这一方园地深耕勤耘的工作者! ── 译者记 ???????? 于民雄丰收


一、「巴利」语?1

长久以来,一般都认为第一个提到「巴利」(Pali)这个语言的西方人是Simon de La Loubère,1 他在1687~88年担任法王路易十四的使节出使泰国,后来写了一份报告描述该国情形,1691年于法国出版。两年之后(1693年),当该书的英译本问世时,英文读者也得知了这个语言名称。2 La Loubère对泰国与泰国文化的各方面做了极精采的报导,同时也谈到泰国的宗教——佛教,以及泰国宗教上的语言。他特别提到这个称为"Balie"的语言和泰语之间的不同,并正确的说,这个语言与梵语有关,书中还提供许多法文翻译的佛教经文。
可是新近的研究显示,甚至在La Loubère之前,泰国的法国传教士已经提到这个宗教语言的名字——泰国人管它叫"Balie"或"Balye"。就目前所知,3 第一个研究巴利语的西方人叫Laneau,他是法国传教士。根据一份1680年的报告,他于1672年研究巴利语,并编了一部巴利语与泰语的文法和辞典,但现在已经逸失了。他也给圣路加福音(St Luke's Gospel)的泰文译本附上一篇巴利语的序和跋。此书成于1685年,目前仍保存在巴黎「对外宣教」(Missions étrangères)档案中。
1680年以来的法国档案保存了许多有关巴利语的资料。1686年,Tachard提醒人们,想正确了解佛教,重要的关键便是了解巴利语。Chaumont说,巴利语又有趣又吸引人,而且有动词变化,就像拉丁语。Gervaise提到,泰皇忧心巴利语的研究学习后继乏人,下令那些不能背诵巴利经典的僧人强制去工作;他并提到加强巴利语学习成效的办法:由饱学的僧人教导初学者巴利语字母和文法。Gervaise还说,巴利语是东方语言中唯一具有名词变化、动词变化和动词时态的。
经常有人指出,"pali"一词,正如早期佛教文献中的用法,并非语言名称。在文献中,pali意谓「经典」,特别是指「被注释的经典」,是与atthakatha——经典的「注释」——相对的。上座部经典被称为pali (因此它的意思跟我们的"canon"「圣典」一词很近),4 而这经典的语言就被称为pali-bhasa (「经典或圣典的语言」)。可是,也有例子显示,pali一词被拿来指非圣典文献,这表示pali一词与「圣典」(canon)并非完全等义。5 这个词有时用来指任何一段「本文」(text)。6
此词的现代用法是做为语言名称,这似乎起源于对pali-bhasa这个复合词的误解——把它解作「巴利-语」(Pali-language)(译者按:请留意此处小写pali与大写Pali之间的区别)。La Loubère以及他同时代人的作品中显示,十七世纪末叶,泰国已经使用"Pali"一名称呼上座部的经典语言。因此似乎当时这种误解已经遍及泰国民众。可是这项错误也可能是法国传教士自己造成的,或许他们错解了别人告知的讯息。
Childers在他的《巴利语辞典》中说,7 "Pali"一名的英文用法取自锡兰,8 他也照样沿用。这个锡兰用法可能肇始于传教士Benjamin Clough,他在1824年出版文法书时采用此名。9 Burnouf 与Lassen在1826年发表其著述讨论巴利语时也用此称呼。10
1861年成于缅甸的著作《教史》(Sasanavamsa),在一段文脉中用到pali一词,该处似乎用作语言名称。11 《教史》是根据早期缅甸典籍写成的,12因此这一名称的此种用法在缅甸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把pali-bhasa这个复合词理解做「巴利-语」(译者按:同位语持业释)而非「圣典的-语言」(译者按:属格依主释),这种错误似乎不太可能在三个国家各别发生而毫无牵连。因此,将上座部一系的语言称作Pali的这种现代用法,至少似乎有几个世纪之久了。可是目前的证据却还不足以让我们判断,到底这种误解最初源自何处。

二、西方的巴利学

早期法国传教士的引介使西方认识到巴利语,并且早在1739年法国图书馆已经有了巴利语写本,13 但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它被研究到什么程度。就像法国传教士在泰国开始研究巴利语的情形一样,将近一个半世纪后,英国传教士也发现,了解锡兰佛教徒的宗教语言是根本而重要的,这使得Clough 在1824年写就了一部巴利语文法。14 若不是十九世纪初学者们对于「印欧比较语言学」这门崭新学科兴趣日隆的话,恐怕巴利语的研究依旧要局限在传教士的圈子里。丹麦的语言学家Rasmus Rask在1823年访问南亚,他从锡兰带回极好的巴利写本,将之藏放于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15 此后,巴利语的研究开始有了进展。1841年,Spiegel出版了《羯磨仪轨》(kammavakyam),16 1845年又出版《巴利逸话》(Anecdota Palica)。17 Fausb?ll于1855年以Rask的写本为基础,出版了一个《法句经》(Dhammapada)的本子,18 其中还包含从注释书广泛摘引的材料。截至1870年,已经有足够的巴利经典出版,这使得Childers在1875年能出版《巴利语辞典》(A Dictionary of the Pali Language)。19 而这股对于巴利语日益增升的兴趣,终于促使曾在锡兰担任公职的T. W. Rhys Davids于1881年创立「巴利圣典协会」 (Pali Text Society)。20

三、巴利圣典协会1881-1981

协会于其成立的第一个一百年,以罗马拼音出版了整个巴利经典,并且大部分都译成了英文。所有主要的注释书(atthakathas)也都出版了,而且少部份有了翻译。解疏(tikas)——对注释书的再注释——的出版工作也有了开始。「长部注释」《吉祥悦意》(Sumavgalavilasini)的解疏《显明隐义》(Linatthavannana)问世了。21 而除了那些经典和注释书之外,也编辑、翻译了许多其它「后圣典」(post-canonical,藏外)的典籍。协会还出版一本《巴英辞典》(Pali-English Dictionary),22 一本《英巴辞典》(English-Pali Dictionary),23 大约一半的《巴利三藏词语索引》(Pali-Tipitakam Concordance),24 还有多本其它工具书,包括一本《巴利语入门》(Introduction to Pali),25 它可给有意自修此一语言的人作为巴利语语法入门书,也可充当读本,因为其中录有不少摘自圣典的长篇经文。

四、巴利圣典协会1981-94

从1981年的百年纪念之后,协会继续进行其当初创立时所要从事的工作。U Narada的《发趣论》(Patthana)译本第二册出版了。26 此外,一直未被翻译的《无碍解道经》(Patisambhidamagga),也由Banamoli比丘迻译出版。27《经集》(Sutta-nipata)有了新的译本,28 取代早期E.M. Hare的译本,29 这个新译最近又出了修订版,当中附有广泛丰富的批注。30 E.A.A. Hazelwood夫人翻译了《色曼德峰赞》(Samantakutavannana)。31 协会又出版一个由Dr. H. Saddhatissa法师校订,含有解疏(tika)的新版《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savgaha)。32 Genjun H. Sasaki也校订出版了《心义摄要》(Sarasavgaha)一书。33
此外,在百周年纪念时(1981年)协会的学报复刊了,其中也刊载一些篇幅较小的巴利典籍。A.P. Buddhadatta校订的《第一义抉择》 (Paramatthavinicchaya) ?2刊载于1985年学报第十卷 (JPTS X),页155-226。F. Lottermoser校订的《语法一滴》 (Saddabindu)与《语法一滴抉择》(Saddabinduvinicchaya),?3刊载于1987年JPTS XI,页79-109。H. Saddhatissa校订的《名行灯》(Namacaradipaka),?4刊载于1990年JPTS XV,页1-28。H. Saddhatissa的《名色略论》(Namarupasamasa)英译,刊登在1987年JPTS XI,页5-31。?5 E.A.A. Hazlewood的《五趣解说》(Pabcagatidipani)?6与《正法献礼》(Saddhammopayana)?7的翻译,分别刊登在1987年JPTS XI,页133-59,以及1988年JPTS XII,页65-168。R. Exell的《色无色分别论》(Ruparupavibhaga)?8英译修订本《色法无色法分类》(The Classification of forms and formless things) 刊登在1992年JPTS XVI,页1-12。
此外,注释书(atthakathas)的翻译出版也有所进展。Peter Masefield的《天宫事经注释》(Vimanavatthu-atthakatha)英译《天宫故事》(Vimana Stories)出版了。34 此书与他先前和U Ba Kyaw一同翻译的《饿鬼事经注释》(Petavatthu-atthakatha)英译本《饿鬼故事》(Peta Stories)可谓姊妹之作,并且其《自说经注释》(Udana-atthakatha)英译本也正准备出版。35 1960年,Bhikkhu Banamoli去世之后,其遗稿中除了上面提到的《无碍解道经》(Patisambhidamagga)英译之外,还有一个《分别论注释》(Vibhavga-atthakatha)的译稿,在斯里兰卡及英国多位编辑同仁的努力下,终于辑成两册出版了。36

五、其它出版事业

一般人可能受误导而有一种错误印象,认为打从1881年以来巴利方面的所有工作都是协会做的。其实,所有巴利出版品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精审巴利语辞典》(A Critical Pali Dictionary, CPD),它是由Dines Andersen和Helmer Smith主编,1924年起在哥本哈根以分册方式开始陆续出版。37
像《律藏》(Vinaya)、38《本生经》(Jataka)、39《弥兰王问经》(Milindapabha)40以及《大史扩编》(Extended Mahavamsa)的校订,41 还有《本生经》(Jataka)、42《法句经注释》(Dhammapada-atthakatha)、43《法集论》(Dhammasavgani)的翻译,44 以及《巴利专有名词辞典》(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的编辑,45 凡此等等篇幅巨大、价值非凡的著作,最初都在其它地方出版,只是由于需要重印,而原出版商或者不愿、或者不能承担此一工作,才转由协会出版的。
近年出版的书籍有Helmer Smith校订的巨册《语法论》(Saddaniti),46 以及Denis校订翻译的《世间施设》(Lokapabbatti)。47 而Jacqueline Ver Eecke (Filliozat)也出版了《锡兰故事集》(Sihalavatthuppakarana)48 及《十施事故事集》(Dasavatthuppakarana)的原典及法译。49 Carter与Palihawadana也出版了一个《法句经注释》(Dhammapada-atthakatha)的部份翻译(主要是语法部份),50 这部份我曾提过,是先前Burlingame译本所略过未译的。还有一些篇幅小的巴利原典与翻译出版,例如Jinadasa Liyanaratne校订的《众胜者与菩提树》(Jinabodhavali)?9。这是天护(Devarakkhita)、胜臂(Jayabahu)?10、法称(Dhammakitti)十四世纪的作品。这部原典与法译刊载于1983年BEFEO 72,页49-90。

六、未来任务

巴利学研究的未来计划落在三方面:(1)尽管先前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还有未尽完善之处,因此我们必须订正过去的错误。(2)我们必须扩充研究出版的领域,填补迄今仍被忽视的空缺。(3)我们必须修改及提升现有的工具书,并且开发目前欠缺的,使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这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关连性,填补空缺领域将有助于修正过去错误,反之亦然。而辅助性书籍,如文法书与辞典,也必然要根据以往出版而经订正的材料,以及未来可供运用的新材料。

(一) 订正旧版错误?11

在其它文章,51 我曾就巴利原典如何被编辑出来,提供了一些讯息。有时,编辑者只是把一个或数个东方本子的读法(readings)再版就满足了,丝毫不想考察这些本子的根据。比如,巴利圣典协会版的《佛种姓经注释》(Buddhavamsa-atthakatha)52 实际上只根据一个刊印本转写而成,就是锡兰字体刊印的《西蒙?赫瓦威达尼遗赠丛刊》(Simon Hewavitarne Bequest Series)。有时它就直接从这个底本抄刊异读(variant readings)。PTS版「中部注释」《破除疑障》(Papabcasudani)53 第一册是根据二个锡兰写本,二个锡兰刊本,还有一个《破除疑障解疏》的缅甸写本。解疏的最大优点是,它所括引的「被释语」(lemmata)可以帮助我们确认释文内容。第二册开始,根据的是三个刊本,一个是第一册用到的一个锡兰刊本,另两个则是缅甸文及泰文字体刊印的本子。至于那些东方本子所据为何,则只字未提,而且也未从中引出任何异读数据。此外,也未说明此校订本是根据什么原则建立起来的。我们只能假定,遇到那些东方本子读法互异时,各册编者就任取一个最合他(她)意的。
另外有些刊本,在刊印时有部份甚至全部尚未经过校对,这种情况再版时总要设法修订。在经费短缺或人手不足时,PTS的编者有时还要亲自上阵,提着墨水笔和修正液,增增减减的修订那些标音符号和标点符号。我个人就花过不少时间做这些事。有时好端端一个计划,却被好心过头的人搞砸了!有一回,我费了一番功夫好不容易把一个本子订正好准备重印,未料收到重印本时,赫然发现:有位热心肠的副主编,他被那份准备照相制版的稿子给吓坏了——上头竟布满了手写的订正字迹,于是他字里行间、上上下下努力搜寻,终于把整个稿子弄得「干干净净」——回复到先前尚未订正的模样,就拿这个「干净的」本子换走了我辛辛苦苦弄好的本子,送到印刷厂去!
我们很怀疑,许多从事上座部佛教相关著述的人,以及根据此种校订本从事翻译或研究的人,是否了解到这种事实。而即使对这种缺陷有所了解的人,也未能对它做出任何改善——或者因为时间不足,或者是对巴利语的掌握还不到足以订正错误的地步。我们有理由这样问:那些巴利典籍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是否确实关系重大?还有,它们是否会给佛教许多根本而重要的内容带来误解?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我不知道。不过原则上,身为巴利圣典协会会长,我会对于任何无论多么微细的错误感到遗憾——不管这是有关文献所记录的事实本身,或是因此而造成的对于那些事实的错误阐释——只要这个错误是由PTS所出版的书籍造成的。
我必须澄清,巴利圣典协会对于它所出版的原典的疏缺,以及不可避免的,由此而造成的翻译上的错误,知之甚详,并且急于谋求改善。然而不幸的,错误的本子并不会只因想要改善的愿望与念头就自动改善,而有能力又有意愿对前人校本进行订正的人才实在难以寻得。经常是旧本须要订正之处过多,结果是需要出版一全新的校订本,而非单只旧本的修订。可是巴利学领域年轻一辈的新进研究者,通常不甘于从事前人校订过的典籍,而更乐于校订尚未出版过的原典,即使这些新东西价值并不高。
尽管如此,这个问题已经开始有了解决,许多不完善的版本被更换了。N.A. Jayawickrama教授在这方面特别活跃,他校订出版了《佛种姓经与所行藏经》(Buddhavamsa and Cariya-pitaka)、54《天宫事经与饿鬼事经》(Vimanavatthu and Petavatthu)55 以及《论事》(Kathavatthu)的注释56 等原典。此外,还出版《律藏注释》(Vinayapitaka-atthakatha)开头的引论部份、57 以及《舍利塔史》(Thupavamsa),58 二者都含有原典及英译。Horner小姐出版了《佛种姓经与所行藏经》(Buddhavamsa and Cariya-pitaka)59 及《天宫事经》(Vimanavatthu)新译本。60 Peter Masefield也出版了《自说经》(Udana)新译。61 还有,前面提到的,我个人也出版了《经集》(Sutta-nipata)新译本。62
整体而言,要改善此种情况,就必须采取一些行动,使从事巴利语——或者更恰当的说,中古印度雅利安语——研究的语言学者人数能够增加。目前我们所拥有的巴利原典,数量并不比小乘方面的梵语典籍少。这些原典是从其它中古印度雅利安方言转译过来的,若想了解巴利语及梵语佛典如何转变成现今的样貌,我们必须尽可能了解其它那些方言。因此,想精通小乘佛教的人不只必须熟悉梵语,还要熟悉「中古印度雅利安语」(MIA-Middle Indo-Aryan),这里指的不只巴利语,而且是此一名目下的所有方言,包括耆那教经典与注释书的语言,以及碑铭刻文的语言。除非我们能吸引新人进入中古印度雅利安语的研究领域,否则这方面的必要知识将很快枯竭,如此一来,有关上座部佛教的文章和书籍,依旧还要由那些不能自己掌握巴利语的人来从事,并且,未来的著述也势必还要仰赖那些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完善的原典及翻译(除了极少数精审本之外)。为了吸引新人投入此一领域,协会提供了奖学金,使研究生能继续从事巴利学研究,以便其工作最终能完成某些原典的校订或翻译,提供协会出版。

(二) 拓展新领域

在协会的出版目录中,除了经藏的《义释》(Niddesa)、《譬喻经》(Apadana)、论藏的《双论》(Yamaka)尚未翻译,以及论藏的《发趣论》(Patthana) 尚未译全之外,其它所有三藏都迻译完成了。可是西方所有出版品中最欠缺的,要算解疏(tika)的校订本,以及在东南亚编着的巴利原典。前一类中,协会只出版过前面提到的《吉祥悦意解疏》(Sumavgalavilasini-tika),其它解疏的校订工作已经开始,并且我们希望有一些能尽快出版。后面一类,协会出版了《缅甸巴利格言集》(Pali Niti Texts of Burma),是Heinz Bechert和Heinz Braun校订的。63 此外还有P.S. Jaini校订的,缅甸的《五十本生》(Pabbasa-Jataka)。64 1981年Horner小姐去世前,正努力从事此书第一册的翻译。这项工作后来由P.S. Jaini完成,65 并且接着又译了第二册。66 他还校订另一部东南亚的巴利原典《化导世间论》(Lokaneyyappakarana)。67 协会最近在期刊上刊出一种新类型的南亚及东南亚原典,有不同称呼,或谓「非圣典」(non-canonical),或谓「准圣典」(quasi-canonical)。68 此外还刊载Denis校订的《马烈雅提婆长老事》(Maleyyadevattheravatthu)。69 其它出版社也出版了Martini夫妇校订的、70 以及Jaini校订的原典。71 然而泰国72及其它地区73图书馆的一些抄本目录却显示,仍有许多巴利原典尚未出版。
从泰国北部图书馆得到的讯息清楚显示,许多西方过去出版的版本,必须重新证诸泰国写本再行审订,因为那些写本有时似乎比我们原来采用的本子保存了更好的读法。74 因此我们可以预想,未来将会出现采用更好读法的新版本或修订本,取代过去编成的那些三藏及注释书。如此一来,就必要并且可能依据新版本做出新翻译。
我们所知的许多有关泰国写本的讯息,都是Oskar von Hinyber教授提供的。他已经发表多篇文章,举列那些写本,并指出一些其中包含的更好的读法,学者们也已经着手运用这些新材料了。Oskar von Hinyber和我最近出版《法句经》(Dhammapada)新校本,75 取代协会1914年出版的不完善的版本。其中我们纳入《犍陀罗语法句经》(Gandhari Dhammapada)、及所谓《巴特那法句经》(Patna Dhammapada)、以及一些新发现的泰国写本的读法,希望这样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好的成品。我们更希望,当这项材料逐渐广为人知,且更加容易取得之时,其它学者会仿效这种做法。
我们不只必须运用这项新材料,并且还要尝试解决其中显示的问题:当缅甸与锡兰二大传统的读法都有问题时,何以泰国(及其它地方)会保存那些无疑是正确的读法?对于那些比较符合诗颂韵律的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为:也许因为抄写者拥有韵律知识,因此能对抄本做出订正。可是这远不能解释所有情况。我想,我们必须假定有个传统,可能来自印度本土(经过孟加拉国76)而绕过了锡兰和缅甸,这样它就不会受到[锡兰]?12结集的影响(也许其中的诵读含有一些错误读法),也不会受到其处编成的注释书的影响(既然它是解释那个[有误读的]三藏)。

(三) 更好的工具书

如果我们一方面有新修订的版本,另方面又出版了迄今尚未出版的原典,那么我们就可能做出新的翻译——此种翻译包含广泛的附注说明,讨论译文所采据的原文,以及之所以采取某原文做为翻译底据的理由。当修订改进的校订本、新的典籍、以及附带讨论原文的译本陆续出现之后,就能促成一些更新、更好的辞典、文法书、以及有关诗律研究等各类书籍的出版。特别是,当更多有关东南亚巴利原典的成果出现之后,我们势必重写,或至少增补现有的辞典和文法书,以便充分反应该地区巴利典籍中——在词汇和语法层面——不同于三藏与注释书的一些语言形式。
《精审巴利语辞典》(A Critical Pali Dictionary)第三册第一分册[及二、三分册]出版了,77 我们可以期待后续分册定期出版。?13当然,当它出版时会将这种新而正确的材料收纳进去。可是我们很难期待已经出版的分册能够修订,尽管第一册书末的「附录」(Epilegomena)显示大概可以采取什么办法进行订正与增补。
巴利圣典协会的《巴英辞典》(Pali-English Dictionary)修订版正在进行中,78 大约五年内可以出版,将取名《新巴英辞典》(New Pali-English Dictionary)。(译者按:新书名是《巴利语辞典》(A Pali Dictionary),已于今年(2001)出版一分册,词目范围A-Kh)它是在文字处理机上编纂的,这就意味,未来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刊行新版本。并且事实上我们预知到一种情况,就是即便第二版已经送印,我们还可以把最新改进、订正、扩充的部份立刻输出成可供照相制版的完稿,替换印刷厂的旧稿。
Geiger的《巴利文献及语言》(Pali Literature and Language)修订本最近出版了,79 新书名是《巴利语文法》(A Pali Grammar)。取这个新名是因为它实际只包含原书处理巴利语的后一部分。自从Geiger在1916年出版其书之后,已经有许多讨论巴利文献的书籍陆续出现,80 这些和该书的前一部分有甚多重复,因此新版将之删除(译者按:换上Gombrich的一篇短论What is Pali ?〈巴利语是什么?〉)。为了不让读者因原书排版过密而造成阅读上负担,我们在编排上做了大幅调整。除此之外,我们也加入一些Geiger未处理的主题,例如,重复型过去式(reduplicated aorist)、未来主动分词(future active participles)等。这个改订版也是在文字处理机编辑的,这样我们未来即可依需要出版新的修订版。(译者按:Geiger此书2000年又出了「正误版」,订正1994年那个改订版的一些疏误)
协会最近出版一部很有用的工具书──《巴利注释书对照表》(Pali Atthakatha Correspondence Table)。81 这是一套各种不同刊本巴利注释书之间页与页的对照表,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比对不同刊本注释书,却又对各刊本的东方字体不太熟悉的人,让他们毫无困难的找到「被释语」(lemmata)。只要能确定某被释语在任一刊本的位置,即可从表中找到它在其它刊本的相应页码。

七、OCR与CD-ROM计划

巴利圣典协会接到越来越多询问,打听能否取得相关出版品的光盘版(Compact Disk -- Read Only Memory, CD-ROM)——这正象征我们生活在电子时代。协会早在20年前就开始研究能否将巴利原典置入计算机,可是当时人工输入成本实在太高。后来发明了光学字体辨识系统(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OCR),我们也做过几次尝试,评估其成效。可是截至目前,能达到的最高辨识率约仅95 (,还不够好,因为还需大量的校对与订正工作。不过即便此种困难获得解决,读者也不一定很方便使用到光驱,而且最终还要在计算机屏幕上阅读原典,这必然就要前前后后的切换,核对「交互参照」(cross-references)与「平行段落」(parallel passages)。这表示,此种操作巴利经文的方式对许多人而言不甚实际。尽管协会计划出版某些出版品的光盘版,我们依旧相信,书籍的时代仍未过去,而印刷本的需求也依然存在。(译者按:巴利光盘的出版目前已有极丰硕的成果,译者将另文补说)
依惯例,协会的书都会附上索引,若初版有缺编或编不完善之处,再版时就会补上。例如《殊胜义》(Atthasalini)、82《所行藏经注释》(Cariya-pitaka-atthakatha)、83《三藏指导》(Petakopadesa)84 便是如此。在后二书再版之时,H. Kopp给它们添上了索引。而且他也给其它PTS出版的书编了索引,例如《满足希求》(Manoratthapurani)以及《长老偈经注释》(Theragatha-atthakatha),这就大大提高了这些书的价值。协会也另外出版《论事》(Kathavatthu)85与《法集论》(Dhammasavgani)索引(别册),86 这是日本学者编就的。此外尚有《一切欢喜》(Samantapasadika)87与《如是语经注释》(Itivuttaka-atthakatha)的索引。88 计算机在「产生」?14词汇表列及词语索引方面用处甚多。此刻我们正计划利用计算机给先前出版而未附索引的书籍产生范围更大的词汇表列和词语索引。一部由计算机产生的《大义释》(Mahaniddesa)索引,正在编辑中。89(译者按:此部索引已于1995年出版)
1952年,协会开始出版《巴利三藏词语索引》(Pali Tipitaka Concordence),可是到1984年,刊行到字母"B"的一部分就中止了(译者按:即baranaseyyaka)。因为当时发觉许多"B"开头的字都漏掉了——或者[各原典索引中有编而此书]失收,或者[各原典索引中]根本未曾编入。我们希望这只是暂时中止,我们尚在评估是否使用OCR系统可以很容易填补这个空缺。很清楚的是,当三藏光盘版出现时,用计算机来编三藏索引会更可行,可是我们还不确定该用何种形式发行。我们曾计划以书籍形式出版,采用目前出版那部份的形式。可是,所有使用过《巴利三藏词语索引》的人会发现,目前刊行的部份有很严重的错误和遗漏,也许最好将过去做的部份丢弃不用,重新产生一部全新的三藏词语索引。可是,如此巨大的成品,结果不免要印成许多巨册,而不太方便学者在一般桌上使用,并且无可避免的,价钱也会很贵。因此协会目前正考虑以光盘形式来发行词语索引,尽管我们也了解到这样会使那些没有相关硬件的人无法使用它。

八、结语?15

假如要我简单总结一下巴利学的现况与未来必要的工作,我要说,「尚未做的,必须要做;已经做的,还要再做。」("What has not been done needs to be done, and what has been done needs to be done again") 此处写到的内容清楚显示,尽管我们在此一领域已经进行大量工作,可是仍有甚多工作尚待完成。当我们能够取得更多更好的写本,并且有更好的文法书与辞典的帮助,那就意味我们现在可以对以往出版的原典及翻译进行大幅改善。而如果任何上来所写的,促使学者决心从事巴利学研究,以填补某些我概廓提到的需求,那么我会感到无比欣慰!
【略语表】

巴利原典
Gv Nandapabba, "The Gandhavamsa", ed. Ivan P. Minayeff,
JPTS 1886, pp.54-80. 《书史》
Ja Jataka, together with its Commentary, ed. V. Fausb?ll, 6 vols.,
London 1877-1896 ; vol. 7 (Index, D. Andersen),1897 (PTS).
《本生经》
Sas Pabbasami, Sasanavamsa, ed. Mabel Bode, London 1897
(PTS). 《教史》
Sp Buddhaghosa, Samantapasadika, Vinaya-atthakatha, ed. J.
Takakusu, M. Nagai, 7 vols. London 1924-1947 (PTS). [Index vol. By H. Kopp, London 1977 (PTS) ]. 「律藏注释」
《一切欢喜》
Sv Buddhaghosa, Sumavgalavilasini, Dighanikaya-atthakatha,
ed. T.W. Rhys Davids, J.E. Carpenter, W. Stede, 3 vols.,
London 1886-1932 (PTS).「长部注释」《吉祥悦意》
其它
BEFEO Bulletin de l'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 Paris.
《法国远东研究院学报》
BSOAS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the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报》
CP K.R. Norman, Collected Papers, Oxford, PTS.
《诺曼论文集》
EFEO 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 Hanoi, Saigon, Paris.
「法国远东研究院」
IIJ Indo-Iranian Journal, Den Haag, Dordrecht.
《印度伊朗学报》
JPTS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London.
《巴利圣典协会学报》
JSS 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 Bangkok.《暹逻学会学报》
PTS Pali Text Society 「巴利圣典协会」
SBB Sacred Books of the Buddhists Series, London.
「佛教圣典丛刊」


芳名
新台币
现代佛教学会
300
释慧果
500
蔡奇林
1000
助印芳名
黄连忠
4000
谢正荣
6000
清凉月佛学读书会
1000
释圆智
2000
郭剑云
500
陈玉峰
2000
(以上助印芳名至90年8月28日止)


订正小启:本杂志第17期因作业之疏忽而生讹误,导致读者诸多不便,特此向作者及读者致歉。另外感谢作者提供的订正如下:

p.128末行~p.129 第1,2 行:此段为衍文,删。
p.137 第5行:"1936" 应作 "1932"
p. 137末行 :"总之,这不是结论" 应作"总之,这只是个引子,而不是结论"
p. 156 注4第2行: sokapariddav(na( 后面补上 (sic, it should be sokaparidev(na()
p. 184 第4-5行: an d改为 and
p. 188第3, 4行: feeling 改为 feelings
注62第2行: vadan(na( 改为vedan(na(
p. 189 注64第2-3行: sa-- (samudayo 改为sa--(samudayo
p. 194注70第3-4行: sa- -( 改为 sa--(
p. 195注74第3-4行: anabhisa- cetayanto 改为anabhisa-cetayanto

?1 文中各节标题的编号是译者补上的。又,标?号的注皆译者所加。
1 见K.R. Norman, Pali Literature (《巴利文献》), Wiesbaden 1983, p.1, 其中引到Burnouf 与Lassen之论著(见注10)。
2 Simon de La Loubère, The Kingdom of Siam (《暹逻王国记》), London, 1693 (reprinted 1969).
3 见W. Pruitt, "References to Pali in 17th-century French books" (〈十七世纪法国文书中有关巴利语的记载〉), JPTS XI, 1987, pp.121-31.
4 "pali"一词之意谓「经典、圣典」,可从它有时与"tanti"(经典、圣典)一词交互使用的事实得知,例如,palinayanurupam (Sp 2,11-12) / tantinayanucchavikam (Sv 1,19-20)。于是此词就得到了「(经典的)本文」之义,而与注解它的「注释」(atthakatha)相对。
5 S. Collins 指出,《指导论》(Netti-ppakarana) 的注释称《指导论》为"pali",并且《书史》(Gv 60,5) 称《指导论》的注释为 "atthakatha"。(见S. Collins, "On the very idea of the Pali canon" (〈「巴利圣典」的确切义涵〉), JPTS XV, 1990, pp.89-126 [p.108] )
6 参照此处用法:catasso gatha bandhitva palim eva ugganhapetva uyyojesi, Ja VI 353,11-12「他编好四个偈颂,令他们忆持颂文(palim),而后遣之离去」,转引自O. von Hinüber, "Zur Geschichte des Sprachnamens Pali" (〈巴利语其名之历史〉), 于 H?rtel (ed.), Beitr?ge zur Indienforschung Ernst Waldschmidt zum 80. Geburtstag gewidmet (《瓦尔德斯密特教授八十华诞纪念──印度学研究论文集》), Berlin 1977, pp.237-46 [p.244]. 译者按:Hinüber此文后来译成了英文,题为"On the History of the Name of the Pali Language",收在Selected Papers on Pali Studies (《巴利学论文选集》), Oxford, PTS 1994 , pp.76-90. 此书收录了1967~1987年间氏作有关巴利学研究的部分论文,悉数英译。
7 R.C Childers, A Dictionary of the Pali Language, London 1875,p.vii, note 1.
8 根据 C.H.B. Reynolds,最早的例子似乎来自Savgharajasadhucariyava (Waka 1701 = A.D. 1779),转引自H. Bechert, Buddhism in Ceylon and Studies on Religious Syncretism (《锡兰佛教暨宗教融合研究》), G?ttingen 1978, p.16.
9 B. Clough, A Compendious Pali Grammar with a Copious Vocabulary in the Same Language (《简明巴利语文法?附丰富词汇》), Colombo 1824.
10 E. Burnouf et Chr. Lassen, Essai sur le Pali ou langue sacrée de la presqu'?le au-delà du Gange (《试论印度半岛恒河流域之圣言巴利语》), Paris 1826.
11 Sas 31,31.
12 见 V.B. Liebermann, "A new look at the Sasanavamsa" (〈《教史》新论〉), BSOAS 39, 1976, pp.137-49.
13 此项讯息来自一篇论文摘要,这是 Jacqueline Filliozat 为「国际佛教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985年7月在意大利布隆那(Bologna)举行的会议所发。
14 见注9。
15 见 C.E. Godakumbura, Catalogue of Ceylonese Manuscripts (《锡兰抄本目录》,藏于皇家图书馆), Copenhagen, 1980, p.27.
16 F. Spiegel (ed.), Kammavakyam : Liber de officiis sacerdotum buddhicorum, Bonn, 1841.
17 F. Spiegel (ed.), Anecdota Palica, Leipzig, 1845.
18 V. Fausb?ll (ed.), Dhammapadam, Copenhagen, 1855.
19 R.C Childers, A Dictionary of the Pali Language, London 1875.
20 协会的成立是「为了帮助学者容易取得那些尚未校定,并且实际上也尚未被使用的丰富的早期佛教文献」(JPTS 1882, p.vii)。
21 L. de Silva (ed.), Dighanikayatthakathatika Linatthavannana, 3 volumes, London, PTS 1970.
22 T.W. Rhys Davids & W. Stede, Pali-English Dictionary, London, PTS 1925.
23 A.P. Buddhadatta, English-Pali Dictionary, London, PTS 1955.
24 Pali-Tipitakam Concordance, Volume I (ed. E.M. Hare), London, PTS 1952-56; Volume II (ed. E.M. Hare & K.R. Norman), London, PTS 1956-73; Volume III, Part 1-6 (ed. A.K. Warder [et al.] ), London, PTS 1963-84. 译者按:此书至1984年为止,出版到第三册第六分册(puragana-baranaseyyaka)
,已经中止计划。
25 A.K. Warder, Introduction to Pali, London, PTS 1963.
26 U Narada (tr.), Conditional Relations, Volume I, London, PTS 1969; Volume II, London, PTS 1979.
27 Bhikkhu Banamoli (tr.), The Path of Discrimination, London, PTS 1982.
28 K.R. Norman (tr.), The Group of Discourses, Volume I, London, PTS 1984. 此书的平装版题为:The Rhinoceros Horn and other early Buddhist poems (《犀牛角经及其它早期佛教诗颂》), London, PTS 1985. 译者按:此平装本在Norman的译文之下附了I.B. Horner与W. Rahula的参照异译。相较之下,Norman之译特别着意于语言学知识及不同语本文献间的参照取择,而Horner与Rahula则更尊重奉守上座部传统(注释书)的看法,二者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侧重的翻译取向。
29 E.M. Hare (tr.), Woven Cadences (《诗颂集》), London, SBB 1945.
30 K.R. Norman (tr.), The Group of Discourses, Volume II, Oxford, PTS 1992.
31 E.A.A. Hazelwood (tr.), In praise of Mount Samanta, London, SBB 1986. 译者按:此部原典是锡兰毘提诃长老(Vedeha Thera)所作,他大约是13或14世纪的人。书中以诗颂形式记述佛传故事,特别是记载传说中佛三次造访锡兰的事迹。在他第三次到访时,曾于色曼德峰的峰顶上留下了左足的尊贵足迹(Sripada)。此峰今名亚当斯峰(Adam's peak),是锡兰佛教徒最崇敬的圣峰。(这个洋名儿是西方人叫的,锡兰人一般称它Sripada) 又,此类补注说明,译者主要参考各书相关内容,或书前引论,并参考Geiger的《巴利文献及语言》(B. Ghosh (tr.), Pali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Calcutta University 1943),Norman的《巴利文献》(参注80),Hinüber的《巴利文献要览》(参注80)等有关巴利文献的导览书,不另注出处。
32 Hammalawa. Saddhatissa (ed.), Abhidhammatthasavgaha and Abhidhammatthavibhavini-tika, Oxford, PTS 1989. 译者按:这是一部总摄上座部阿毘达摩的纲要书,是上座部佛教最重要的入门教本之一,摄论作者阿耨楼陀(Anurudha)可能是10或11世纪人,解疏作者可能是12世纪的妙吉祥(Sumavgala)。
33 Genjun H. Sasaki (ed.), Sarasavgaha, Oxford, PTS 1992. 译者按:此书又称Saratthasavgaha,长行偈颂兼行,以故事形式叙述采自经典与注释的诸多主题,如菩萨之发愿成佛、如来之不思议事、法灭、戒、业处、涅槃等。约成于13或14世纪,作者悉达多(Siddhattha)。
?2 此书是阿毘达摩纲要书,讨论的主题包括心、识、色、涅槃等。据说是南印度人阿耨楼陀(Anurudha)在锡兰(?)写成的,与《摄阿毘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savgaha)的作者阿耨楼陀可能不是一人。
?3《语法一滴》是缅甸蒲甘王朝国王迦沙瓦(Kya-cva,1234-50 A.D.)为宫中女眷编写的,总20颂,极为简略的提示《迦旃延文法》(Kaccayana)的一些主题,如连音、名词、格、复合词等等。其解疏《语法一滴抉择》真正的题名是Gantha-sara (《语法精解》),作者萨昙吉?摩诃弗沙提婆(Saddhammakitti Mahaphussadeva),是十五世纪末泰国北部的人。
?4 此书亦作Namacaradipika,也是阿毘达摩纲要书,阐释心理活动(即名行)的种种,12世纪缅甸人萨达摩憍帝波罗(Saddhammajotipala)作。一说他是15世纪人(12世纪则是另一位同名者)。
?5 英译题作:The Summary of Mind and Matter. 原典又名Khemappakarana (《安稳论》或《开曼论》),为一散文短论,简要讨论心、善不善心所等。《书史》(Gv)说是锡兰开曼(Khema)长老所作,可能是10或11世纪作品。又,原文误作刊于1986年,今改。
?6 此书为诗颂体,共有114个偈颂,描述人、天等五趣之间轮回转生的情形,并及转生各趣的相应行业。作者与成书时间不详(也有认为是14世纪作品)。英译题为:Illumination of the five Realms of Existence.
?7 此书为诗颂体,讨论佛教基本教义,包括八无暇(八难)、十不善之苦报、善行之福报、不放逸等。其注释书说作者是阿难陀(Ananda)长老,一般认为可能属无畏山寺派(Abhayagirivasins)作品,成书时间不详,可能在13世纪之后。英译题为:The Gift-offering of the True Dhamma.
?8 此书是阿毘达摩纲要书,诗颂体,五世纪佛授(Buddhadatta)的作品,可能为应教学之需而编。
34 P. Masefield (tr.), Vimana Stories, Oxford, SBB 1989.
35 Peter Masefield (tr.), The Udana Commentary, Volume I, Oxford, SBB 1994; Volume II, Oxford, SBB 1995.
36 Bhikkhu Banamoli (tr.), The Dispeller of Delusion (《遣除迷妄》), Volume I, London, SBB 1987; Volume II, Oxford, SBB 1991.
37 A Critical Pali Dictionary, Volume I, Copenhagen, 1924-48; Volume II, Copenhagen, 1960-90. 译者按:此部辞典1992年以后又出了第三册的几个分册,详参注77及其后的注?13。
38 Hermann Oldenberg (ed.), The Vinaya Pitakam, London, 5 volumes, Williams & Norgate 1879-83.
39 V. Fausb?ll (ed.), Jatakatthavannana, London, 6 volumes, Trübner & Co. 1877-96.
40 V. Trenckner (ed.), The Milindapabho, London, Williams & Norgate 1880.
41 G.P. Malalasekera (ed.), Extended Mahavamsa, Colombo, 1937. 译者按:此书有时称作《柬埔寨(高棉)本大史》(Cambodian Mahavamsa),因为目前所有写本皆是高棉文字。但为避免读者误解,编校者改称之《大史扩编》。它是在《大史》的基础上补入《佛种姓经》(Buddhavamsa)、《舍利塔史》(Thupavamsa)、《大史解疏》(Mahavamsa-tika),以及《律藏?大品》(Vinaya : Mahavagga)、《本生经注释》(Jataka-atthakatha) 等许多相关材料而成,份量约有《大史》两倍,成书地点与年代尚不能确定。
42 E.B. Cowell (et al. [trs] ), The Jataka or Stories of the Buddha's Former Births, 6 volu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95-1907.
43 E.W. Burlingame (tr.), Buddhist Legends (《佛教故事》), Cambridge Mass., 3 volumes, Harvard Oriental Series 1921.
44 Caroline A.F. Rhys Davids (tr.), A Buddhist Manual of Psychological Ethics (《佛教心理伦理学指南》), London,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00.
45 G.P. Malalasekera,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Volume I, London, 1937; Volume II, London, 1938.
46 H. Smith (ed.), Saddaniti, Lund, 5 volumes, 1928-66. 译者按:这是现存篇幅最大的巴利文法,缅甸大文法家胜种(Aggavamsa)1154年的作品,主要取材自诸圣典文献,并根据《迦旃延文法》(Kaccayana),也参及《巴你尼文法》(Panini)。
47 E. Denis (ed. and tr.), La loka-pabbatti et les idées cosmologiques du Buddhisme ancien (《世间施设及古代佛教宇宙观》), Lille, 2 volumes, 1977. 译者按:此书可能11或12世纪于缅甸编成,作者不详。是现存巴利文献中处理佛教宇宙论最古老的一部,但它并非系统的论述,而是随意从经典及其它文献采集编成的。
48 Jacqueline Ver Eecke (ed. and tr.), Sihalavatthuppakarana, Paris, EFEO 1980. 译者按:此书编于锡兰,主体由77个故事构成,赞扬布施的功德利益。确定成书时间不详,但不晚于15世纪。
49 Jacqueline Ver Eecke (ed. and tr.), Dasavatthuppakarana, Paris, EFEO 1976. 译者按:此书又名Dasadanavatthuppakarana,收有37个故事,其中36个采自注释书与《大史》(Mahavamsa),与前书同属教化故事一类的作品,歌颂布施功德。确实成书年代不详,但不晚于15世纪。
50 John Ross Carter & Mahinda Palihawadana (trs), The Dhammapad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9 此书成于锡兰,另名Abhiniharadipani (《决意灯》──阐扬立愿成佛的事行),拿34个颂文歌赞28位佛陀和他们的菩提树。
?10 "Jayabahu" 原文误作 "Jayabhahu",今改。
?11 这个小节标题,以及以下(二)、(三)两个小节标题都是译者冠上的。
51 K.R. Norman, "Pali philology and the study of Buddhism" (〈巴利语言学与佛教研究〉), The Buddhist Forum (《佛教论坛》), Volume I, 1990, pp.31-39 (= CP IV, pp.80-91).
52 I.B. Horner (ed.), Madhuratthavilasini nama Buddhavamsatthakatha (《佛种姓经注释──显明妙义》), London, PTS 1978. 译者按:"Madhuratthavilasini" 原文误作 "Madhuravilasini"。
53 J.H. Woods & D. Kosambi (eds), Papabcasudani Majjhimanikayatthakatha, Volume I, London, PTS 1922; Volume II, London, PTS 1928; I.B. Horner (ed.), Volume III, London, PTS 1933; Volume IV, London, PTS 1937; Volume V, London, PTS 1938.
54 N.A. Jayawickrama (ed.), Buddhavamsa and Cariyapitaka, London, PTS 1974.
55 N.A. Jayawickrama (ed.), Vimanavatthu and Petavatthu, London, PTS 1977.
56 N.A. Jayawickrama (ed.), Kathavatthuppakarana-atthakatha, London, PTS 1979.
57 N.A. Jayawickrama (ed. and tr.),The Inception of Discipline and the Vinaya Nidana, London, SBB 1962. 译者按:这个引论原典题作Bahira-nidana (外部因缘),主要是注释者(或注释的编译者,觉音) 讲说他所注释的那个「律藏」的来源:叙述初、二、三次结集之事,以及阿育王派遣弘法使节团四出弘传佛法的伟大事迹,而至摩哂陀(Mahinda)长老携带三藏及注释来到锡兰,建立佛教,并将律法传给锡兰的摩诃阿梨咤长老(Maha-aritthatthera)
,再由长老的承继者一路传到「现在」(觉音当时)。整个引论旨在注释之前先行建立该律藏的「正统性」,启发后人信心。
58 N.A. Jayawickrama (ed. and tr.),The Chronicle of the Thupa and the Thupavamsa, London, SBB 1971. 译者按:此书成于13世纪后半,编者婆支沙罗(Vacissara),主要叙述纪元前一世纪锡兰王度咤伽摩尼(Dutthagamani, 101-77 B.C.)在阿耨楼陀城(Anuradhapura)起造「大塔」(Mahathupa)的经过,并溯及佛般涅槃及舍利八分之事。材料皆取自此前文献,如《长部》(Dighanikaya)及注释、《本生经˙因缘》(Jataka-nidana)、《律藏注释》(Samantapasadika)、《岛史》(Dipavamsa)、《大史》(Mahavamsa)等。
59 I.B. Horner (tr.), The Chronicle of Buddhas and Basket of Conduct, London, SBB 1975.
60 I.B. Horner (tr.), Vimanavatthu : Stories of the Mansions, London, SBB 1974.
61 Peter Masefield (tr.), The Udana, Oxford, SBB 1994.
62 见注30。
63 Heinz Bechert & Heinz Braun (eds), Pali Niti Texts of Burma, London, PTS 1981. 译者按:此书收录四部流传于缅甸的格言集:「正法箴言」 (Dhammaniti),「世间箴言」 (Lokaniti),「大阿罗汉箴言」 (Maharahaniti),以及「国王箴言」 (Rajaniti)。它们与印度古来的格言传统(subhasita)有密切关系,并非缅甸的创作。缅甸作者事实上只是从现成的巴利文献(如《本生经》、《法句经》)以及梵文的「旃那迦(Canakya)格言集」采录辑成,特别是「国王箴言」,所有诗偈都直接翻自梵文。四部中最早的可能是「正法箴言」,成书时间约在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最晚的是「国王箴言」,可能晚到18世纪才编成。
64 P.S. Jaini (ed.), Pabbasa-Jataka, Volume I, London, PTS 1981; Volume II, London, PTS 1983. 译者按:《五十本生》目前有缅甸、高棉、泰国三个版本,内容大同,Jaini这个校订本是缅甸版。此书辑录50个流传于东南亚的本生故事,有些来自巴利本生故事,有些来自梵语文献,如《大事》(Mahavastu),有些则可能采自民间文学,但总有一些改变新创。年代作者不详。
65 I.B. Horner & P.S. Jaini (trs), Apocryphal Birth Stories (《藏外本生故事》), Volume I, London, SBB 1985.
66 P.S. Jaini (tr.), Apocryphal Birth-Stories (《藏外本生故事》), Volume II, London, SBB 1986.
67 P.S. Jaini (ed.), Lokaneyyappakarana, London, PTS 1986. 译者按:此书可能编于14世纪,包含41个带有偈颂的导世化俗的故事,形式、内容与《本生经》都极类似,不过也有一些材料来自藏外文献。又,出版年"1986",原文误作"1984"。
68 C. Hallisey, " Tundilovada : an allegedly non-canonical sutta" (〈「教授惇底罗经」──所谓的非圣典经文〉), JPTS XV, 1990, pp.155-95; "Nibbanasutta : an allegedly non-canonical sutta on Nibbana as a great city" (〈「涅槃经」──将涅槃比之大城的所谓非圣典经文〉), JPTS XVIII, 1993, pp.97-130.
69 E. Danis, "Brah Maleyyadevattheravatthum", JPTS XVIII, 1993, pp.1-64. 还有 S. Collins 的英译也一起发表 (同期 pp.65-96)。译者按:此文讲述马烈雅长老游访地狱与天界之事,成于泰国,年代不详,但目前有两个泰北写本,可能抄于公元1500年前后。
70 F. Martini, "Dasabodhisattuddesa" (《十菩萨教示》), BEFEO 36 : 2, 1936, pp.287-390; G. Terral(-Martini), "Samuddaghosajataka : conte pali tiré du Pabbasajataka" (〈「海音本生」──取自《五十本生》的巴利故事〉), BEFEO 48, 1956, pp.249-351; G. Martini, "Un jataka concernant le dernier repas de Buddha" (〈有关佛陀最后一餐的本生故事〉), BEFEO 59 ,1972, pp.251-55; G. Martini, "Brapamsukulanisamsam" (《施粪扫衣功德》), BEFEO 60 ,1973, pp.55-78.
71 P.S. Jaini, "Akaravattarasutta : an 'apocryphal' sutta from Thailand" (〈说示行相经──泰国藏外经典〉), IIJ 35 : 2/3, 1992, pp.193-233.
72 根据最近的讯息显示,曼谷的国家图书馆至少存有十数个手抄本尚未见于他处的抄本目录。
73 见 K.D. Somadasa, Catalogue of the Hugh Nevill collection of Sinhalese manuscripts in the British Library (《大英图书馆藏Hugh Nevill所集锡兰写本目录》), Vol. I, London 1987.
74 见 Oskar von Hinüber, "Pali manuscripts of canonical texts from North Thailand - a preliminary report" (〈泰北巴利经典写本初步报告〉), JSS 71, 1983, pp.75-88; "The oldest dated manuscript of the Milindapabha" (〈年代最早的弥兰王问经写本〉), JPTS XI, 1987, pp.111-19; "An additional note on the oldest dated manuscript of the Milinpabha" (〈年代最早的弥兰王问经写本补说〉), JPTS XII, 1988, pp.173-74.
75 O. von Hinüber & K.R. Norman (eds) : Dhammapada, PTS Oxford, 1994.
76 这或许可以解释何以《巴特那法句经》(Patna Dhammapada) 会保留一些比较好的读法──根据字体判断此经是在孟加拉国(Bengal)抄写的。
?12 [ ]中的字是译者添上的。
77 Oskar von Hinüber & Ole Holten Pind (eds), A Critical Pali Dictionary, Volume III, fascicle 1, Copenhagen, 1992; fascicle 2, Copenhagen, 1993; fascicle 3, Copenhagen, 1994.
?13截至1999年,又出了第四、五、六3个分册,收到词目kasavacunna。
78 正由Margaret Cone 博士负责编纂中,她服务于剑桥大学东方所(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巴利语辞典的编纂研究部门。
79 Wilhelm Geiger, A Pali Grammar, 由Batakrishna Ghosh英译,K.R. Norman 修订重编,Oxford, PTS 1994.
80 其中最新出版的是K.R. Norman, Pali Literature (《巴利文献》), Wiesbaden, 1983. 译者按:更新的一部是:Oskar von Hinüber, A Handbook of Pali Literature (《巴利文献要览》), Walter de Gruyter, Berlin˙New York 1996.
81 Sodo Mori (et al.) : The Pali Atthakatha Correspondence Table, Oxford, PTS 1994.
82 Edward Müller (ed.), The Atthasalini, London, PTS 1897; 修订版附索引:L.S. Cousins, London, PTS 1979.
83 D.L. Barua (ed.) : Paramatthadipani, 为《所行藏经》(Cariya-pitaka)的注释,其第二版经过订正并附索引:London, PTS 1979.
84 Arabinda Barua (ed.), The Petakopadesa, London, PTS 1949; 修订版附索引:H. Kopp, London, PTS 1982.
85 Tetsuya Tabata (et al.), Index to the Kathavatthu, London, PTS 1982.
86 Tetsuya Tabata (et al.), Index to the Dhammasavgani, London, PTS 1987.
87 Hermann Kopp, Samantapasadika, Volume VIII, Indexes, London, PTS 1977.
88 Hermann Kopp, Itivuttaka-atthakatha : Indexes , London, PTS 1980.
?14 「产生」(produce或generate)是个计算机用语,意指「由特定计算机软件处理并自动完成(产生)输出」(即由计算机编就),而非人工编好再输入计算机的。
89 L.S. Cousins, An Index to the Mahaniddesa, Oxford, PTS 1995.
?15 这个标题也是译者添上的。
172 正观杂志第十八期/二○○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巴利学的现况与未来任务 173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