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甘肃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敦煌遗书《孝子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魏文斌、唐晓军、师彦灵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甘肃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敦煌遗书《孝子传》

  魏文斌、唐晓军、师彦灵

  (《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

  “二十四孝”作为中国传统儒家孝道文化的典型人物,备受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史书中有大量的孝子孝女传;墓葬中有雕刻精美华丽的孝子故事图;敦煌遗书中有不少孝子变文;佛教经典中也有歌颂孝子德行的写经,这一切构成了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孝道。甘肃境内已清理发掘的数十座宋金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砖雕或彩绘的“二十四孝”人物故事,计三十个,主要集中在陇西县宋墓、兰州中山林金墓、榆中金墓、临夏金墓以及近年陆续发掘的永登连城、会宁、清水县的白沙电峡、贾川董湾等宋金墓葬中。它们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而且是研究当时人们崇尚孝道的实物资料。敦煌遗书中的各类孝子传、孝子变文中有关孝子的事迹也很多,主要集中于《孝子传》、《詠孝经诗》、《古贤集》、《搜神记》、《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等。许多孝子故事与墓砖孝子故事相同。下面按时代顺序结合墓葬、文献及敦煌遗书作简要的介绍,并谈几点简单的结论。

  1、虞舜孝感动天 见于清水电峡宋墓砖雕等。画面上一妇人举棍作打击状,一男子掩面而哭;舜穿袒右肩衣,左手扶犁,右手举鞭作驱打状,前有二象拉犁,右上角似为墨绘的二鸟飞翔,已漫漶不清,下部刻波状地垅。(图1,图版一)

  《孟子》、《荀子》、《史记·五帝本纪》均载:舜大孝,父顽、母嚣、弟傲,他忍辱行孝,“顺适不失子道。”“舜耕历山。”[1]汉·刘向首辑《孝子传》载其孝行,但未言象、鸟助耕事。[2]敦煌变文《舜子变》载,舜至历山,“见百余顷空田,心中硬咽。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象)与(以)嘴耕地开垅,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3]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节,并以诗赞曰:“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电峡墓砖雕表现的是后母虐待舜及舜扶犁驱象耕地、群鸟为之助耕一事,与敦煌《舜子变》文所载略有不同。另在河南东汉宁孝子墓刻石、山西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节。宋·林同《孝诗》赞云:“孩提知所爱,妻子俱而衰。大孝终身荣,子于舜见之。”(《四库全书》“别集”三,下引《孝诗》同此)。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为孝子之一,并序诗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4]

  2、闵子骞单衣奉亲 见于清水电峡宋墓西壁,砖雕彩绘。一妇人头梳圆髻,穿黄色交领短衫,下穿裙,右臂抱一小儿,左手牵一小儿。妇人右侧书榜题;“闵子骞行孝”。(图2)

  闵子骞(前515--?),《史记》有传,名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5]《论语·学而》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萧广济、师觉授《孝子传》均载其孝行之事。[6]敦煌遗书《孝子传》载:“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子,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骞手冻,数失韁靷,父乃责之,骞终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纯衣以棉。父乃悲叹,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孝子传》,下引同此)此墓所雕妇人为损后母,所抱为己子,所牵为损,画面较文献所载简略得多。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3、老莱子戏采娱亲 见于清水电峡宋墓东壁,砖雕彩绘。一砖内雕二老人坐于椅上,中间置一方桌,桌后站一红衣小儿;另一砖内雕一小儿作游戏,一女孩打鼓助兴(图3)。

  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7]。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略同,只是更为形象生动。《孝诗》有赞;“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稀。绝怜老莱子,犹反作儿戏”。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4、睒子鹿乳奉亲 见于陇西宋墓、清水电峡宋墓等。电峡宋墓分雕于两块砖上,左侧砖雕睒子身披鹿皮坐于地上,一箭已射穿鹿皮,身边站一军卒,睒子旁墨书:“睒子行孝/嘉□人也”。右侧砖雕一人骑马,身背箭,手执弓,前有一人牵马,骑马者旁墨书“国王出游”(图4)。陇西宋墓刻睒子在山中挤鹿乳的情节[8]。

  睒子,又作剡子、闪子、郯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关于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见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实物雕刻表现较早的则是山西省壶关南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9]和洛阳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石棺线刻“二十四孝”图[10]。在敦煌写本中有睒子行孝事迹的记载,但这里的睒子却是印度迦夷国人,他孝养二盲父母的故事,见于多种佛经记载,主要有《佛说睒子经》、《六度集经》卷五《睒道士本生》等[11]。作为佛教艺术题材的睒子本生故事则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云冈石窟第9窟、敦煌莫高窟第428窟、麦积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画中有较多的表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表现孝道思想的睒子为当时的人们所利用,并借之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际,佛教徒借重儒学孝悌观,创作《父母恩重经》伪经,借以宣传孝道思想。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号14、阙40写本附孝子事迹记载:“……迦夷国王入山游猎,挽弓射鹿,误伤闪(睒)胸,二父母仰天悲嗶。由闪至孝,诸天下药涂疮,闪子还活。父母眼开,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应。闪子更生,父母开目。人之孝顺,百行为本” [12]。又伯3680(丁卷)载:“佛闪子者,嘉夷国人也。父母年老,并皆丧□。闪子晨夕侍养无阙,带着鹿□□□衣,与鹿为伴,担□取水,在鹿群中,时遇(原文后缺)”。[13]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18引录《父母恩重经》内容与此相同。郭居敬《二十四孝》载:“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内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乃免。”而莫高窟壁画、云冈雕刻、麦积山石窟壁画则表现的是睒子在深山中孝养二盲父母的情节。宋、金墓雕刻则多表现儒、释融合的现象,以睒子在鹿群中挤乳的情节为主,画面较简单,而且多将睒子作为孔子的弟子,通过中国化的人物来表现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5.曾参行孝 见于清水电峡宋墓、陇西宋墓砖雕。电峡宋墓雕绘一男子右手扶棺、左手掩面而哭,棺内躺一老妇。男子右侧墨书“曾参行孝/兴鲁人也”。(图5)。

  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但未言具体孝行。虞盘佑《孝子传》曰:“乐正者,曾参门人也,来候参。参采薪在野,母啮右指,旋顷走归,见正不语,人跪问母何患。母曰:‘无’。参曰:‘负薪右背痛,薪堕地,何谓无?’母曰:‘向者客来无所使,故啮指呼汝耳。’参乃悲然”。[14]《太平御览》卷412“孝上”引《论语·孔子家语》记载有曾参为孝母而辞去在齐国做官的机会一事。以上所记均与电峡宋墓所刻不太一致,不知电峡宋墓雕刻出于何典,待研究。陇西宋墓所刻则与文献记载心痛悟母的情节基本一致。郭居敬也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6.鲁义姑姊舍子救侄 见于电峡宋墓西壁砖雕彩绘。画面左侧一妇人右臂抱一小儿,左手指着前面的一站立小儿,身后又一小儿左手牵妇人衣襟;右侧有一军卒左手提棍、右手指向妇人,似在盘问。二人之间墨书“鲁义姑姊行/孝鲁国人也” (图6、图版二) 。

  鲁义姑姊,春秋鲁国人,史籍称其为“村野之妇人”。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15]及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均载:齐国攻打鲁国,鲁义姑姊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于不顾,齐将问其故,鲁义姑姊以大义陈之,齐军感悟而不再攻打鲁国,“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16]画面所表现的是齐将与鲁义姑姊问答的情节,妇人所抱小儿与身后站立的一小儿应为一人,即兄之子,前立小儿为己子。她不但以义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鲁国的安全,其义大哉。

  7.原谷拖舆谏父 见于会宁宋墓壁画、永登连城宋墓、兰州中山林金墓、临夏金墓及清水电峡宋墓砖雕等(图7)。兰州中山林金墓原报告认为此图是闵子骞单衣奉亲[17],误,实为原谷谏父。临夏金墓刻一老者赤身裸体抱膝而坐,左前方有一人拖一小儿向山下奔跑,小儿右手指向前面的人,左手拖舆[18],其它各墓表现的情节大同小异。

  原谷,实名元觉,又称圆觉、袁觉,清水电峡宋墓题记作“元角行孝”。杂《孝子传》载:“原谷者,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谷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谷乃曰:‘恐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供养。尅己自责,更成纯孝。谷乃纯孙。”此段记载又见于《太平御览》卷519。敦煌遗书《搜神记》引《史记》曰:“孙元觉者,陈留人也。年始十五,心爱孝顺。其父不孝,元觉祖父年老,病瘦渐弱,其父憎嫌,遂缚筐举舁弃深山。元觉悲泣谏父。父曰:‘阿年老,虽有人状,昏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遂即舁父弃之深山。元觉悲泣大哭,随祖父归去于深山,苦谏其父。父不从。元觉于是仰天大哭,又将舆归来。父谓觉曰:‘此凶物,更将何用?’觉曰:‘此是成熟之物,后若送父,更不别造’。父得此语,甚大惊愕:‘汝是吾子,何得弃我?’元觉曰:‘父之化子,如水之下流,既承父训,岂敢违之。’父便得感悟,遂即却将祖父归来,精勤孝养,倍于常日。孔子叹曰:‘孝子不违其亲,此之为也。” (19)所有墓葬雕刻均表现元觉拖舆谏父的情节。

  8.文帝亲尝汤药 见于陇西宋墓砖雕。画面表现了三个孝子故事,其中有一老妇坐于椅上,一男子躬身双手捧碗奉上[20]。

  文帝,即汉文帝刘恒,高祖第三子。《汉书·文帝纪》载: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语,仁孝闻天下。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入孝子之一,并序诗曰:“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9.淳于缇萦舍己救父 见于清水电峡宋墓砖雕彩绘。分二块雕刻,右边砖上雕一女子左臂挎包裹前行,一男子身负刑具随其后;左边砖雕二军士手执旗杆站立(图8)。

  淳于缇萦,《史记》、《汉书》有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分别引《史记》、《汉书》传为孝女:“淳于缇萦者,齐人也。父淳于意为太仓令,生女五人,萦最小。父犯罪当刑,乃骂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也’。缇萦自伤涕泣。随父至长安,诣北阙上书言:‘父为吏,齐中皆称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妾愿没为官奴,以赎父之刑,使得自新。’汉文帝悲怜其意,原其父罪”。(《太平御览》卷415)。画面表现的正是缇萦随父至长安为父赎罪的情形。林同《孝诗》赞曰:“仁矣文皇诏,悲哉孝女书。至今民受赐,非但活淳于。”

  10.刘平舍子救侄 见于清水电峡宋墓砖雕彩绘。一男子右手柱杖,另一男儿手握杖,一女孩掩面哭泣(图9)。

  刘平,字公子,东汉楚郡彭城人,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王莽时任郡吏,守葘丘长,后举孝廉,拜济阳郡丞,九江郡全椒长。“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忽复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21]《东观汉纪》卷l7载刘平“以仁孝著闻”。他不但孝顺父母,而且仁义救侄而弃己子。《孝诗》赞曰:“弟类那容绝,吾雏听自生。刘平端为母,伯道特沽名。”

  11.董永卖身葬父 见于会宁宋墓壁画及陇西宋墓、永登连城宋墓、清水电峡宋墓砖雕 (图10) 。

  董永故事最早刻于石碑上的是立于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的山东省嘉祥武梁祠,宋、金墓葬中甚为普遍,其中会宁宋墓彩画为一男子双手相拱拜别一脚踏祥云的仙女,男子身后画一车。其它墓雕刻情节均同此,或有刻董永跪姿者,一般不雕刻车。” [22]

  董永与仙女的故事见诸于许多文献记载,刘向《孝子传》称他为“前汉董永。”三国魏曹植《灵芝篇》赞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庸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向《孝子传》载有较完整的情节:“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曰:‘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汝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见”。敦煌遗书记载董永及其孝行故事的有《父母恩重经》、《孝子传》、《古贤集》,并有专门的《董永变文》。《孝子传》除引详细的董永事迹外,还说“天子征永,拜为御史大夫”。《古贤集》也云:“董永卖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机丝。”《董永变文》唱文长达一百三十四句,其中也有董永拜别仙女一事,与墓葬雕绘情节一致。唐末五代时,董永传说极盛,至宋代时又有小说《董永遇仙记》,董永行孝的故事已十分完善。

  12.紫荆复萌(或田真兄弟) 见于会宁宋墓壁画和陇西宋墓、永登连城宋墓、清水电峡宋墓砖雕。电峡宋墓刻有一株树,枝枯叶稀,树左侧二人,一人左手扶树,右手掩面哭泣;另一人左手掩面哭泣。树右侧一人,左手叉腰,右手扶树 (图11、图版三) 。

  周景式《孝子传》最早记载“荆树连阴”的故事:“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树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欲聚,况我兄弟而欲殊哉!’遂还,相为雍和也。一曰田真兄弟。” [23]《太平御览》卷416、959及《艺文类聚》卷89、《初学记》卷17所引与此同。唯《御览》卷421“义中”引《续齐谐记》稍详,与墓葬雕刻内容更为接近,并指出田真为西汉人,成帝时官至太中大夫,“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议分财。金银珠物各以斛量,田业生赀,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荆树花叶美茂,共议欲破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尔夕树即枯死,状火燃,叶萎枝摧,根茎焦焠。真至,擕门而望之,大惊,谓语弟曰:‘树木同株,闻雷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树木也。’因悲不自胜,便不复解树。树应声遂更青翠,华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财产,遂成纯孝之门”。画面表现的正是兄弟三人见树枯死而感悟痛哭的情景。敦煌遗书《二十四孝押座文》载有“共树共枝争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张”,当指此事。

  13.姜诗孝母 见于陇西宋墓、清水宋墓砖雕。清水宋墓画面刻一妇人坐于凳上,面前一方桌,桌上碗中盛鱼,左边立一男子,桌后立一年轻妇人。并有墨书题记:“姜诗行孝/□琼府人也” (图12)。有的墓只刻一妇人,旁边泉水涌出,鲤鱼从泉中跃出。

  姜诗,字士游,东汉广汉雒(今四川广汉县)人。《东观汉纪》卷17载:“诗性至孝,母好饮江水,令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游学。岁岁作衣,投于扛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旦生鲤一双。”《后汉书·姜诗妻传》所载略同,言诗妻亦“奉顺尤笃”,并记有姜诗遣妻一事。敦煌遗书引《孝女传》所载与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诗》赞曰:“日常供鲤鲙,旦辄汲江流。儿溺言游学,妻还感珍羞”。清水电峡墓将死去的姜诗雕刻出来以表示姜诗的孝行,实则其妻亦属孝妇。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4.蔡顺拾葚供亲 见于会宁宋墓壁画及陇西宋墓、清水电峡宋墓雕刻。电峡宋墓所刻为一男子挑二篮,左边一人手拿棍阻拦该男子,上有墨书题记:“蔡顺行孝/汝南人也” (图13)。

  蔡顺,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县东南)人,“以至孝称”。《后汉书》有传。《东观汉纪》卷16记:“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孝子传补遗》所载与此基本相同[24],也与墓葬雕刻完全一致。但是,杂家《孝子传》所记又与前不同:“……母饮酒吐呕颠倒,恐母中毒,尝母吐验之”[25]。是为《初学记》所记“蔡顺尝毒”之事。林同《孝诗》记有其孝行事四件:‘贼疑拾椹异,母怪弃薪还。雷震辄圜冢,火飞因伏棺”。敦煌遗书引《后汉书》亦记有“拾椹”、“尝毒”、“火起伏棺”、“雷震圜冢”四件孝行。查《后汉书·蔡顺传》记载并无拾椹供亲之事,而记“心痛悟母”、“闻雷哭墓”二事,与前述曾参“心痛悟母”及后述的王裒“闻雷泣墓”颇为相似。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为孝子之一。

  15.赵孝舍己救弟 见于清水电峡宋墓,砖雕彩绘。画面中间一男子跪地仰面答话,双手笼于袖中,其后站立一男子,右侧一军土右手指中间一人,左手抱棍。上部墨书“赵孝□□/沛□□人也” (图14) 。

  赵孝,又名赵孝宗,山西长子县石哲金墓榜题“赵孝宗”。[26]《后汉书》有传,沛国蕲(今安徽宿县)人,父善,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传曰:“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27)《东观汉纪》卷17、《初学记》卷17、《艺文类聚》卷20均有载,并记有“赵孝食蔬”的故事。墓中表现的均为其舍己救弟的情节。

  16.曹娥哭泣 见于会宁宋墓壁画、清水电峡宋墓砖雕彩绘等。会宁宋墓绘一女子着白色孝服立于江边哭泣,江水中有二人浮出水面。电峡宋墓雕一女子身着孝服,双手拄杖哭,杖上横置一骷髅 (图15) 。

  曹娥,《后汉书·曹娥传》曰:“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诉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28]《太平御览》卷415“孝女”引《会稽典录》与此相同。《孝诗》有赞诗。画面表现娥沿江号哭的情节。会宁宋墓中所绘江中二人有其父;电峡宋墓杖上刻骷髅应表示其父已死。

  17.茅生杀鸡 见于陇西宋墓砖雕。画面较简略,一人单腿跪地,一手持刀,右侧为鸡笼。[29]

  茅生,即茅容,《后汉书》有传,字季伟,东汉陈留人。《艺文类聚》卷20“孝”、《太平御览》卷414“孝下”均引《郭林宗别传》记曰:“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画面表现的正是茅生杀鸡的情节。《孝诗》赞曰:“鸡乃为母设,蔬惟与客同,贤哉茅季伟,误矣郭林宗。”

  18.江革行佣供母 见于陇西宋墓砖雕。画面较简略,刻一男子身背老妇而行。”

  江革,字次翁,汉代齐国临淄人(今山东临淄),《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晋陶潜《孝传》有录。传曰:“江革,齐人也。汉章帝时,避贼负母而逃,贼贤之,不害,而告其路。竭力庸债,以致甘暖,和颜悦色,以尽欢心。欲亲之安,自挽车以行。乡人归之,号曰江巨孝。位至五官中郎将,天子嘉焉,宠遇甚厚。告归,诏书褒美。就家礼其终身,以显异行。” [31]敦煌遗书《孝子传》有载,较略:‘江草(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老母年迈,次载母不使牛马,乃自居辕中,挽车令不动摇,恐母不安。后汉人也。”所记为其“行佣供母”的情节,并未证“负母逃难”事。墓葬所刻则为其负母避贼逃难的情节。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9.郭巨埋儿 最为常见的孝道题材。北魏洛阳孝子石棺上即有其故事线刻画。甘肃见于陇西、永登连城宋墓及清水(图16、图版四)、兰州、榆中金墓等。兰州中山林金墓东壁砖雕,左侧郭巨左手拄锹站立,中其妻左手拉一小儿,郭巨与其妻之间地上有一“十”字形雕刻,[32]表示掘出的黄金。其它各墓所刻均同此。

  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汉刘向首辑郭巨入《孝子传》中。宋躬《孝子传》亦有载[33]。敦煌遗书中发现附有孝子事迹的《父母恩重经》写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赐黄金”之句。另有多件写本单独记其事,较刘向所记稍详,但基本一致,并指出郭巨为东汉人。其中《搜神记》记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气,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今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拟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害,必称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赐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食,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 [34]敦煌《孝子传》S.389(乙卷)序诗云:“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命,生埋天感赐黄金。”又《古贤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儿。”[35]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0.王祥卧冰 此亦为最常见的孝道题材,凡有孝道故事的墓葬中均有之,情节均为卧冰求鲤,表现大同小异,有的墓刻出其在树前哭泣的情节(图17、图版五)。

  王祥,字休微,东汉啷琊(今山东诸城县东南)人,官至汉光禄勋,晋武帝拜为太保,赐爵为公。《晋书·王祥传》载:祥性至孝,继母朱氏不慈,犹令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将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晋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孝诗》赞其孝行曰:“风李应难守,冬鱼未易求。剖冰不辞冻,抱树可胜愁。”有的墓将此两件孝行同时刻出[36]。敦煌遗书《孝子传》引《魏书》仅记其“守树”、未言“卧冰求鲤”事。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1.丁兰刻木事亲 见于会宁、陇西宋墓及清水宋墓等。电峡宋墓画面左侧一男子双手笼于袖中,侧身恭敬站立。右一老妇坐于椅上,二人之间墨书“丁兰/行孝” (图18) 。会宁宋墓右侧绘丁兰跪地,左侧木桌上为丁兰母木像。

  丁兰,汉代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太平御览》卷414“孝下”、“禄养”条引《孙盛逸人传》曰:“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视之若生,朝夕定省……。”曹植《灵芝篇》赞曰:“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焭。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陵侮,犯罪以无形。木人为泣血,免泪全其名。”敦煌遗书中有“丁兰木母,以灵感应”之句。敦煌写本《孝子传》记载甚详。另P.3680写本记曰:“丁兰(刻)木作慈亲,孝养之恩感动神,图舍忽然修斩如,血流洒地真如人。”[37]《孝诗》也有赞。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2.陆绩怀桔 见于清水宋墓等。电峡宋墓砖雕彩绘,左侧一老妇坐椅上,右侧一男子弯腰双手捧一桔献与老妇。二人中间上部墨书:“陆绩行孝/吴郡人也。”(图19)。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仕吴为郁林太守,博学善政,见称当时。《后汉书》、《三国志·吴书》均有传。传曰:“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其孝顺如此!《初学记》卷17亦引《吴志》记有“陆绩怀桔”事。其故事画最早见于北魏洛阳宁懋石室。《孝诗》赞曰:“陆郎作宾客,怀桔欲何为。遗母当然事,袁公乃称奇。”郭居敬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23.孟宗哭竹 见于永登连城、陇西及清水宋墓、兰州金墓等。兰州中山林金墓雕于主室东壁,一男子跪地双手掩面哭泣,左侧山坡上竹生枝叶茂盛[39]。电峡宋墓雕于北壁,左侧竹林中竹笋破土而出,右侧一男子右手扶竹,左手掩面哭泣,前置一篮,身右侧墨书“孟宗行 孝”(图20)。

  孟宗,字恭武,三国吴江夏(今湖北汉阳县之鲁山)人,本名宗,避孙皓字,易名仁。任吴令、盐池司马,累迁光禄卿、司空。《三国志·吴书》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筍,冬节将至。时筍尚未出,宗入竹林哀叹,而筍为之出,得以供母,皆认为至孝之所致感。” [38]白居易《白氏六贴》亦称:孟宗后母好笋,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恸哭,笋为之出。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更略。又敦煌遗书《古贤集》有“孟宗冬笋供不阙” [40]之句。《孝诗》赞曰:“万象死灰色,千林号怒声。何人苦哀泣,冻竹强抽萌。”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4.王裒闻雷泣墓 见于陇西、会宁宋墓等。陇西宋墓砖雕右侧一墓冢,左一男子身著孝服,一手拄杖,立于墓前。[41]会宁宋墓左上方云端中一天神(雷神),右一人左手抱棺,右手举向天神。

  王裒,字伟元,三国魏城阳营陵(今山东临淄西北)人。《晋书·王裒传》载其孝行曰:“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跪拜,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至墓曰:‘裒在此’。乃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孝子传补遗》、《孝诗》所记与此略同。敦煌写本伯.2621(原卷)亦记王裒孝行,但无“泣墓”事。S.5776(甲卷)、伯.3536(丙卷)记载较详。丙卷序诗曰:“王裒慈母怕雷声,每至春间不得宁,乃至百年亡没后,语坟犹怕阿娘惊。”[42]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5.鲍出行孝 见于清水电峡宋墓等,电峡宋墓砖雕彩绘,分两块砖。左面砖内一男子肩背篓,篓中有一老妇,前一武土阻拦,二人之间墨书“鲍山口口”。右面砖内一武将骑马,旁墨书“将官”二字(图21)。

  鲍山,实名鲍出,榜题误。字文才,京兆新丰(今陕西临潼新丰)人。《三国志·魏书》卷18注引《魏略武侠传》载:东汉献帝兴平(公元194~195年)中,三辅乱,出与老母兄弟五人家居本县,因饥饿,出与兄弟出外采蓬食,母被贼劫去,出奋勇夺回,因而客居南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关中始开,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舆之,出以舆车历山险危,不如负之安稳,乃以笼盛其母,独自负之。到乡里,乡里士大夫嘉其孝烈……。”敦煌遗书《孝子传》引《汉书》所载与此基本相同。

  26.杨香扼虎救父 见于清水电峡宋墓,砖雕彩绘。分两块砖,右侧杨香梳髻,着红地白花对襟衫,骑于虎背,双手紧攥虎双耳,旁墨书:“杨香行孝□□□□人也”。左侧一男子身著黑色圆领紧袖衣,双手抱衣襟,侧身作奔跑状,其侧墨书“杨香父”三字(图22)。

  杨香,据《二十四孝》载为晋代人。杂家《孝子传》记曰:“杨香其父为虎噬,忿愤搏之,父免害。”《太平御览》卷415引《异苑》曰:“顺阳南乡县(今河南淅川县东南)杨丰与息女香于田获粟,父为虎噬,香年甫十四,手无寸刀,乃搤虎领,丰因获免。香以诚孝致感,猛兽为之逡巡。太守平昌盂肇之赐资谷,旌其门闾焉。”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并序诗曰:“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27.刘殷哭泽生堇 见于清水电峡宋墓,砖雕彩绘,分两块砖,左面砖内右一武将身着盔甲,左手持剑而坐,左一男子侧身站立,二人之间墨书“□□□孝”。右面砖内左上角一天神俯身向下,云朵衬托,形象与左面砖武将相同,右下一男子跪地,内盛满东西,上方墨书“刘……”。结合榜题及与山西长子县石哲金墓中壁画题名“刘殷”的形象相对照,此当为表现刘殷行孝的内容(图23)。

  刘殷,字长盛,晋代新兴(今山西忻县)人,《晋书》、《十六国春秋·前赵录》均有传。传曰:“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曾祖母王氏,盛冬思堇而不言,食不饱者一旬矣。殷悟而问之,王言其故。殷时年九岁,乃于泽中恸哭,……声不绝者半日,于是忽若有人云:‘止,止声。’殷收泪视地,便有堇生焉。因得斛余而归,食而不减,至时堇生乃尽。又当夜梦人谓之曰:‘西篱下有粟。’寤而掘之,得粟十五锺,铭曰:‘七年粟百石,以赐孝子刘殷。’自是食之,七载乃尽。” [43]永嘉之乱后,任于十六国前汉刘聪。墓中雕刻表现的应是刘殷于泽中恸哭感动天神而得堇的情节。

  28.伯瑜泣杖 见于会宁宋墓壁画、清水电峡宋墓砖雕彩绘。电峡宋墓刻右一老妇左手持杖,右手指向男子,男子左手掩面哭泣,二人之间墨书榜题漫漶不清(图24)。

  韩伯,山西等地宋、金墓中题名“韩伯瑜”。《晋书》有传,字康伯,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西)人,先后任丹杨尹、豫章太守、领军将军,官至吏部尚书。母殷氏,高明有行,伯瑜有孝行,但传中未言其具体孝行。《太平御览》卷413“孝中”引《说苑》曰:“韩伯逾有过,其母笞之,泣曰:‘他日未尝泣,今日何泣也?’对曰:‘逾他日得笞常痛,今母力衰,不能使痛,是以泣也。”《孝诗》所记与此略同,并赞曰:“母今力衰矣,悲啼得杖轻。流风存绘画,犹足感焦生。”画面表现的正是伯瑜衰母年老杖之不痛的情节。

  29.王武子(妻)行孝 清水电峡宋墓砖雕彩绘。右一老妇梳圆髻,著对襟衫,双手笼于袖中,坐于椅中。左一妇人跪于地上,左手持刀,正在割自股肉,其前置一碗。二人之间墨书“杨武子行孝/系河阳人也”(图25)。

  杨武子,实名王武子,洛阳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画像石棺题名“王午子”[44] ,洛阳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张君墓石棺[45]和山西长子金正隆三年(1158年)壁画墓[46]均题名“王武子妻”,应为王武子妻行孝的故事。电峡宋墓所跪者为妇人,虽题名“杨武子”,实则为其妻。为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敦煌遗书伯.3680写本(丁卷)记曰:“王武子者,河阳人也。以开元年中征涉湖州,十年不归。新妇至孝。家贫,日夜织履为活。武母久患(痨)瘦,人谓母曰:‘若得人肉食之,病得除差。’母答人曰:‘何由可得人肉?’新妇闻言,遂自割眼(股)上肉作羹,奉送武母。母得食之,病即立差。河南尹奏封武母为国太夫人,新妇封郢郡夫人,仍编史册。开元廿三年,行下诗曰:

  武子为国远从征,母病食人肉始轻。

  新妇闻之方割股,阿家喫了得疾平。”

  因王武子从军十年未归,故其妻在家孝养婆母,并割自股肉治痨病。墓葬中题名“王(杨)武子”者实则为其妻。

  30.刘明达卖子行孝 见于会宁宋墓壁画、清水宋墓砖雕彩绘等。电峡宋墓分两块砖。左面砖内一人骑马,怀中抱一小儿,马前站立一侍从,骑马者旁墨书:“官人买刘明达子”。右面砖内前一妇人右手前伸紧抓一物,左手抱怀,后一男子左手用衣襟兜物(钱),二人中间墨书:“刘明达行孝/□□□□人也。”(图26)。

  刘明达,不见于其它《孝子传》及史籍,唯敦煌遗书《孝子传》有载:“(首缺)由不足,更被孩儿减夺,老母眼见消瘦,遂将儿半路卖与王将军。其(妻)见儿被他卖去,随后连声唤住,肝肠寸断,割嫁身亡。诗曰:明达载母遂(逐)农粮,每被孩儿夺剥将。阿□(耶)卖却孩儿去,贤妻割妳遂身亡。”变文中,明达失姓,其时代及籍贯亦不详。唐长寿曰:“该故事流传范围不广,北魏以前的孝子故事图中未见,可能发生在唐代。” [48]

  以上为笔者所见甘肃宋金墓葬中发现的孝道人物,共30个,或有疏漏不全。下面再谈几点简单的结论。

  1.元代郭居敬集以前各代孝道人物24个撰《二十四孝》,至此以后便形成了现在人们习惯上所称的“二十四孝”。但“二十四孝’’此一概念的产生,可以早到五代末或宋初,敦煌遗书《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约刻于五代末或宋初,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二十四孝”称谓。[49]但在元代之前的各种孝传中或少于24个,或多于此数,显然尚未形成统一的“二十四孝”。故郭居敬之前墓葬(宋金时期)中的孝道人物图只能称作广义上的“二十四孝”,并非指郭居敬所集的“二十四孝”。虽然山西等地宋金墓葬中有二十四孝道人物的雕刻,但与郭居敬所集二十四人有许多是不相同的。甘肃目前发现的宋金墓葬中孝道人物各墓均不同,少者仅有2人(临夏金墓),多则达26人(清水电峡宋墓),但尚未发现有24人的。其中有的人虽亦以孝著闻当世,但主要表现的却是其仁义、友悌的故事,如鲁义姑姊、田真兄弟、刘平、赵孝等,故郭居敬撰《二十四孝》时并未收集这些人。同时,郭居敬所集《二十四孝》中有7人(子路、黄香、吴猛、唐夫人、黄庭坚、朱寿昌)未见于甘肃宋金墓葬的雕刻或绘画中。

  2.甘肃宋金墓所见孝道人物最早的为虞舜,各类孝传均推其为大孝之首,故“万代史书歌舜主”[50],最晚的为唐开元年间的王武子(妻)。其中有17人被郭居敬列入二十四孝中,除舜和王武子(妻)外,余均为春秋、汉、魏晋时人,为汉晋时期即广为流传的孝道人物。内中有一人即刘明达时代尚不明确,但从全国各地所发现的宋金时期有孝道人物的墓葬考察,尚无晚于唐代人物。甘肃漳县汪氏元墓也发现有孝道人物故事雕刻 [51] ,亦无晚于唐代之人物。从山东济南发现的元代砖雕壁画墓看,至元代墓葬中才出现晚于唐代的孝道人物,如朱寿昌“弃官寻母”(宋代)的故事 [52] 。据此可以判断刘明达亦为唐代或唐代以前汉晋时人。

  3.甘肃发现有“二十四孝”的墓葬主要集中于陇中、南地区的兰州、永登、榆中、临夏、定西、会宁、陇西、通渭、天水、清水等地。这一地区在宋金时期曾都被金所占领和统治过,这与同样被金统治过的山西地区发现众多的“二十四孝”墓葬的情况相一致,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此一时期所见孝道人物故事许多表现了社会动乱、盗贼并起的情节,如鲁义姑姊、赵孝、刘平、鲍出、蔡顺、江革等,均是处于或经历了战争或社会动荡不安时代的人物,这与宋金时期北宋晚期社会动荡不安、金国南侵、北方大部分地方为金国所占领、南宋王朝偏居江南一隅的社会现实当有极大的关系。

  4.甘肃宋金墓所见孝道人物其中有19人见于敦煌遗书中。在《父母恩重经》写本、《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孝子传》、《古贤集》、《咏孝经诗》等遗书中有这19人的记载(他们是:舜、闵子骞、老莱子、闪子、孙元觉、丁兰、王裒、赵孝、江革、郭巨、董永、蔡顺、姜诗、鲍出、孟宗、王祥、田真、王武子、刘明达)。其中又有专门的变文,如“舜子变”、“董永变文”。大部分依据以前各代史书或孝子传记载,或略或详,有的稍有出入,有些则不见于以前的史书或孝传中(如王武子、刘明达),填补了史籍的空白,因而显得十分重要。有些故事则多依据当时民间口头传说而成,如董永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内容基本都与墓葬所刻(绘)表现情节一致,从而我们可以知道这些人的故事在当时社会尤其是敦煌地区十分流行,以至于敦煌的佛教徒们亦用此来宣扬儒家的孝悌观,充分表现了当时儒释互相交流和融合的现象。从《咏孝经诗》的《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几段话可以深知当时孝悌思想的深人人心:“欲得成人子,先须读孝经。义章恩最重,莫著发肤轻。和睦为宗祖,温善是弟兄。立身于此道,于后乃扬名。” [53]在以上19人中,其中睒(闪)子的孝行更应引起注意。他是这一时期儒、释结合最为突出的范例。这位佛经记载和石窟壁画中的古印度迦夷国人,在郭居敬的记述和宋金时期的墓葬中成为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充分反映了儒、释互相借鉴和吸收的现象,饶有趣味。关于此问题,将另文论述,此不赘言。

  5.甘肃宋金墓葬中的孝道人物图表现形式主要为砖雕,这是此期墓葬最显著的特点,砖雕也是墓葬中最为堂皇富丽的装饰。这种装饰艺术的成就,当与甘肃地区悠久的雕刻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从史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人面形雕塑装饰,到十六国北朝直至隋唐时期的众多佛教石窟雕刻艺术,都反映了甘肃地区雕刻艺术的传统和辉煌成就。到了宋金时期,随着佛教艺术在北方的逐渐衰落,当时的墓葬砖雕艺术再一次展现和继承了前代成熟的雕刻艺术技巧。除大量的素面砖雕外,还有砖雕彩绘的形式,人物服饰、面部及背景均着色彩绘,同莫高窟的彩绘一样也具有极强的装饰艺术效果。壁画的形式仅见于会宁宋墓中。人物故事一般一砖一画,有的将两、三个故事组织于一块砖上。清水电峡墓有的故事分两块砖将故事情节按发展的顺序分开(如杨香扼虎救父、刘明达卖子、原谷谏父等)。会宁宋墓壁画将三个人物故事安排在同一画面中,中间以树石分界。人物故事均较简略,每个故事中的人物最少的为一个(王祥卧冰、盂宗哭竹、茅生杀鸡等),最多见的也才五个(刘明达卖子、老莱子戏采娱亲)。同时,雕刻者抓住与某人故事相关的特有的场景和事物表现其孝行,主题突出,使观者一看便易知其具体内容。如“王祥卧冰”一般均刻其裸身而卧于冰中,衣服挂于树上,有的甚至还刻出破冰而出的鲤鱼,情节更为生动真实(如清水电峡宋墓)。又如“孟宗哭竹”一般均刻竹林中新笋破土而出的场景等。在形式风格方面,二十四孝雕刻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它们反映了当时流行的文人绘画状况和审美情趣。会宁宋墓的壁画形式更接近于当时卷轴式人物山水画的构图,人物故事的发生所衬托的背景是深远的山、水、树、石。同时,它们又是研究当时服饰、社会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二十四孝”题材是甘肃宋金墓葬中的装饰主体,除此之外,尚有动植物图案及与墓主人生前相关的舂米、推磨、放牧、狩猎、出行、宴乐、武士、侍女等题材。它们在墓室中的装饰作用也显得十分重要。

  6.关于孝子的画像最早见于山东嘉祥武梁祠,在其线刻画中有舜、老莱子、邢渠等孝子的形象(见瞿中溶《武梁祠画像考》,清代道光;容庚《汉武梁祠画像图》,民国二十五年),其后又发现于洛阳北魏宁懋石室和孝子石棺上,其中有舜、郭巨、董永、老莱子、眉间赤、闵子骞、丁兰、陆绩、孟宗、孝孙原谷、蔡顺等的线刻画。至宋金元时期,孝子图大量地出现于这一时期的墓葬砖雕或绘画中。甘肃目前发现的孝子故事图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并大量流行的。究其原因,当与宋代高度发达的理学有关。孝悌观念一直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历代统治者也把提倡孝道孝行作为立身教民之本、安邦治国之基,不断旌表褒奖孝子,为之立传。历代史书也将孝子写于正史中,大量宣扬。汉代以来从刘向开始便撰孝子传,以后不断出现各种不同的孝子传,至宋代林同又撰《孝诗》。“孝道”作为儒家文化修身、治国之本,在宋代理学中仍居核心地位。宋代理学的主要宗旨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和礼仪纲纪伦理,故而“理”就是“礼”,“理皆同出一源,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见《朱子类语》卷十八)。在这种政治文化氛围中,墓葬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重要场所,大量雕绘孝子事迹图,一方面反映了墓主人生活时代的精神文化面貌,另一方面表现了墓主人生前尽孝行道的生活以及希冀后代子孙行孝积善、以获福报的强烈愿望。

  注释:

  [1]《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2][6][7][14][23][24][25][33]清·茆泮林辑《古孝子传》,《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54页。

  [3]项楚著《敦煌变文选注》“舜子变”,巴蜀书社1989年,第249页。

  [4]《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文学名家列传》。下引郭居敬《二十四孝》赞诗均同此。

  [5]《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

  [8]《甘肃陇西县的宋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9期。

  [9]《山西壶关南村宋代砖雕墓》,《文物》》1997年第2期。

  [10][45]《洛阳北宋张君墓画像石棺》,《文物》》1984年第7期。

  [11]分别见《大正藏》第3卷,第442页和第24页。

  [12][13]见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孝子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5]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鲁义姑姊”,《丛书集成初编》,第3400页。

  [16]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卷三《周列国》之“鲁义姑姊”,载《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

  [17]《兰州中山林金代砖雕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3期。

  [18]《甘肃临夏金代砖雕墓》,载《文物》》1994年第12期。

  [19]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搜神记》,第885页。

  [20]陈履生、陆志宏编《甘肃宋元画像砖》图五,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21]《后汉书》卷三十九

  [22]《甘肃宋元画像砖》图三、十一、五十、六三等。

  [26][46]《山西长子县石哲金代壁画墓》,《文物》》1985年第6期。

  [27]《后汉书》卷三十九《赵孝传》。

  [28]《后汉书》卷八十四《曹娥传》。

  [29][30]见《甘肃宋元画像砖》图六、图二。

  [31]晋·陶潜《孝传》,《丛书集成初编》第3354页。

  [32][38]《兰州中山林金代砖雕墓清理简报》第77页图版,《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3期。

  [34]《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搜神记》。

  [35][40][53]颜庭亮主编《敦煌文学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页、372页。

  [36]见《甘肃宋元画像砖》图十六。

  [37][42]《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孝子传》第910页。

  [39]《三国志·吴书》卷48注引《楚国先贤传》。

  [41]《甘肃宋元画像砖》图十。

  [43]《晋书》卷八十八《刘殷传》。

  [44]《洛阳出土北宋画像石棺》,《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5期。

  [47]《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孝子传》。

  [48]唐长寿《根据敦煌变文考释“王武子妻”和“刘明达”》,《敦煌研究》》1990年第1期。

  [49]《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载于《敦煌变文集》下册卷七。

  [50]《敦煌变文集选注》第758页。

  [51]《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葬》,《文物》1982年第2期,第2页、13页。

  [52]《济南柴油机厂元代砖雕壁画墓》,《文物》1992年第2期。

  (原文发表于《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文中配图均为清水电峡宋墓砖雕。)

  本文发表后,在甘肃定西出土了元代墓葬,共有12位孝子故事雕刻,其中有“梁公望云”、“成子留母”两个孝子故事砖雕,梁公指唐朝名臣狄仁杰,成子不详,据画面看,前一妇人怀抱包裹欲行,后一男子右手指着她,男子左右各一小儿抱住男子的腿,是否为闵子骞的误写?若不是,则这两则孝子故事在墓葬中是较少见的孝子故事雕刻(见张克仁《定西元墓清理简报》,刊《陇右文博》2002年第2期,图6——3和7)。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