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和《长部》的核心教导
《长阿含经》和《长部》的核心教导
林崇安(2003)
摘要
北传的《长阿含经》和南传的《长部》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核心教导便是三学定型句的出现,两者的经码次序有所不同,但是都有很长的篇幅记载着相同的三学定型句,《长阿含经》首先出现在《阿摩昼经》(N20),《长部》首先出现在《沙门果经》(D2);其后数经都有相同的三学定型句,只是以省略文标示,而其实质内容则是相同。北传的《长阿含经》和南传的《长部》,共约有36个独立的经典,其中以【三学?定型句】出现的经典共达12部经。另一个值得注意是,整个《长阿含经》除了【三学?定型句】外并没有其它同样份量的定型句,由此强烈显示出「三学」是《长阿含经》的核心教导所在,而不是后代所传说的:「破诸外道,是长阿含」或「吉祥悦意」而已。本文并引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来解说【三学?定型句】的要义,最后比较《中阿含经》和《杂阿含经》中的【三学?定型句】。
一、《长阿含经》和《长部》的经码与【三学?定型句】
《阿含经》是释迦牟尼佛入灭后,阿难尊者等五百阿罗汉所结集出的佛经,其中,文句较长的,集成《长阿含经》,阿育王时期往南传到锡兰的,形成今日南传的《长部》。《长部》共有34部经(《汉译南传大藏经》册6-8,妙林出版社,1994)。至于北传到中国的《长阿含经》,则是由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在公元413年译成汉文,全经分成四分,内含30部经。南北传的经码次序有所不同,这是由于佛灭后二者的传承系统不同之故。今将北传《长阿含经》的经典(经码以N标示)和南传《长部》相当的经典(经码以D标示)对照如下:
N1《大本经》(D14)
N2《游行经》(D16/17)
N3《典尊经》(D19)
N4《阇尼沙经》(D18)
N5《小缘经》(D27)
N6《转轮圣王修行经》(D26)
N7《弊宿经》(D23)
N8《散陀那经》(D25)
N9《众集经》(D33)
N10《十上经》(D34)
N11《增一经》(D--)
N12《三聚经》(D--)
N13《大缘方便经》(D15)
N14《释提桓因问经》(D21)
N15《阿[少/兔]夷经》(D24)
N16《善生经》(D31)
N17《清净经》(D29)
N18《自欢喜经》(D28)
N19《大会经》(D20)
N20《阿摩昼经》(D3)
N21《梵动经》(D1)
N22《种德经》(D4)
N23《究罗檀头经》(D5)
N24《坚固经》(D11)
N25《倮形梵志经》(D8)
N26《三明经》(D13)
N27《沙门果经》(D2)
N28《布咤婆楼经》(D9)
N29《露遮经》(D12)
N30《世记经》(D--)
N--《摩呵梨经》(D6)
N--《阇利经》(D7)
N--《须婆经》(D10)
N--《大念处经》(D22)
N--《三十二相经》(D30)
N--《阿咤曩胝经》(D32)
由此可知,北传的《长阿含经》和南传的《长部》,约略含有三十六个独立的经典。《长阿含经》的30部经中,共有9部经出现【三学?定型句】的经文,首先出现于N20《阿摩昼经》,始自:「若如来出现于世,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结束于「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或结束于「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断除无明,生于慧明,舍离闇冥,出大智光,是为无漏智明。」
于此N20《阿摩昼经》中,【三学?定型句】的经文长达约4500字。其后的【三学?定型句】出现于经典N22-N29,经文就用「……乃至」来省略,而其内容实际相同(唯依对象,有时释尊只开示到戒学和定学)。
《长部》34部经中,共有12部经出现【三学?定型句】,首先出现于D2《沙门果经》,其后是D3- D13,后出时,也用「……乃至」来省略,而其内容实际也相同。《长部》比《长阿含经》多出D6,D7,D10三经。
这些经典的一个核心教导便是三学,并且以定型句的型式出现。值得注意是,整个《长阿含经》和《长部》除了【三学?定型句】外并没有其它同样份量的定型句,以【三学?定型句】出现的经典共达12部经,这是值得重视的地方。
二、经文中三学定型句的出现
今先摘录《长阿含经》中【三学?定型句】,以了解其标准型式,这些《长阿含经》经句在梵文的原文是一致的,但翻译成中文后,前后出现的译词常有小小的出入。以下摘录经句。
N20《阿摩昼经》(D3):
若如来出现于世,(中略)乃至不受后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断除无明,生于慧明,舍离闇冥,出大智光,是为无漏智明。
此段【三学?定型句】经句,原文长达4500字,省略之处,用(中略)示出。此段是释尊对摩纳详细开示戒学、定学、慧学,用来达成「无上明行具足」。此段【三学?定型句】的要义将在第三节探讨。
N22《种德经》(D4):
若如来出现于世,应供、正遍知、明行成、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人说,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若长者、长者子闻此法者,信心清净;信心清净已,作如是观:在家为难,譬如桎梏,欲修梵行,不得自在,今我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于异时,舍家财业,弃捐亲族,服三法衣,去诸饰好,讽诵毗尼,具足戒律,舍杀不杀,……乃至心法四禅现得欢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居之所得也。婆罗门!是为具戒。又问:云何为慧?佛言:若比丘以三昧心清净无秽,柔软调伏,住不动处,……乃至得三明,除去无明,生于慧明,灭于闇冥,生大法光,出漏尽智。
此段【三学?定型句】的经句省略文,是释尊对种德婆罗门开示戒学、定学、慧学,来说明「具戒」、「智慧具足」。此中「具戒」包含戒学和定学。
N23《究罗檀头经》(D5):
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修道,众德悉备,……乃至具足三明,灭诸痴冥,具足慧明。
此段【三学?定型句】的经句省略文,是释尊对究罗檀头婆罗门开示戒学、定学、慧学,来说明「此福最胜」。
N24《坚固经》(D11)
长者子!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清净,梵行具足。若长者、居士闻已,于中得信;得信已,于中观察自念:我不宜在家,若在家者,钩锁相连,不得清净修于梵行,我今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具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灭诸闇冥,生大智明。
此段【三学?定型句】的经句省略文,是释尊对长者子坚固开示戒学、定学、慧学,来说明「教诫神足」。
N25《倮形梵志经》(D8):
若如来、至真出现于世,……乃至四禅,于现法中而得快乐。……迦叶!彼比丘以三昧心,……乃至得三明,灭诸痴冥,生智慧明,所谓漏尽智生。
此段【三学?定型句】的经句省略文,是释尊对倮形梵志迦叶开示戒学、定学、慧学,来说明「戒具足,见具足,最胜最上,微妙第一」。此处译文「至真」之后漏了「等正觉」一词。又由以上五经的最后一句,也可以看出其内容相同,但译词有小小出入。
N26《三明经》(D13):
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十号具足,……乃至四禅,于现法中而自娱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静,不放逸故。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广布无际,无二、无量,无恨、无害,游戏此心而自娱乐;悲、喜、舍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广布无际,无二、无量,无有结恨,无恼害意,游戏此心以自娱乐。
此段经文,是释尊对婆悉咤、颇罗堕二人开示戒学、定学,来说明「梵道」。此处未开示慧学,只开示相同内容的戒学、定学,这是因为配合发问者的问题而回答至此。
N27《沙门果经》(D2):
复次,大王!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入我法者,……
乃至三明,灭诸闇冥,生大智明,所谓漏尽智证。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静,不放逸故。
此段【三学?定型句】的经句省略文,是释尊对阿阇世王韦提希子开示戒学、定学、慧学,来说明「沙门得现在果报」。
N28《布咤婆楼经》(D9):
若如来出现于世,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为道,……乃至灭五盖覆蔽心者,除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中略)彼舍有想无想处,入想知灭定。梵志!彼有想无想处想灭,入想知灭定,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生,有因缘想灭。
此段经文略长,省略之处,用(中略)示出。此段是释尊对布咤婆楼梵志开示戒学、定学,来说明「有因缘想生,有因缘想灭」。此处未开示慧学,只开示相同内容的戒学、定学,这也是配合发问者的问题而回答至此。
N29《露遮经》(D12):
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乃至得三明,除灭无明,生智慧明,去诸闇冥,出大法光,所谓漏尽智证。
此段【三学?定型句】经句省略文,是释尊对露遮婆罗门开示戒学、定学、慧学,来说明「第一世尊不在世间,不可倾动」。
以上引述了北传《长阿含经》的九部经,而南传的《长部》中,除了有上述相同的九部经外,还多出三经也有【三学?定型句】:
N--摩呵梨经(D6):
友!如来出现于世,是应供者、正觉者,……(《汉译南传大藏经》册6,页172,妙林出版社,1994)
此段【三学?定型句】的经句省略文,是释尊对摩呵梨开示戒学、定学、慧学,而不言「命与身是一、或是异」。
N--《阇利经》(D7):
友!如来出现于世,(如来)是应供者、正觉者,……(《汉译南传大藏经》册6,页175)
此段【三学?定型句】的经句省略文,是释尊对阇利开示戒学、定学、慧学,而不言「命与身是一、或是异」。
N--《须婆经》(D10):
复次,阿难!彼尊者瞿昙,劝导、令入,使诸众安立而住,所称赞之戒蕴者何耶?
(a)童子!今如来出现于世,是阿罗汉,……
又阿难!彼尊者瞿昙,劝导、令入,使诸众安立而住,所称赞之圣定蕴者何耶?
(b)童子!比丘如何保护其诸根门耶?……
复次,阿难!彼尊者瞿昙,劝导、令入、使诸众安立其处,所称赞之慧蕴者何耶?
(c)于此有比丘,如是心已寂静、纯净……于解脱时,解脱智生,证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来此生。」(《汉译南传大藏经》册6,页222)
此段【三学?定型句】的经句省略文,是释尊入灭未久,阿难尊者对须婆开示戒蕴、定蕴、慧蕴三学,此处阿难所回答的(a)、(b)、(c)三段经句,分别就是【戒学?定型句】、【定学?定型句】、【慧学?定型句】。
以上北传的《长阿含经》N20,N22-29,加上南传的《长部》D6,D7,D10,共有12部经教导相同型式的三学,不外表示佛陀对三学的重视,也表示这是《长阿含经》和《长部》的重点所在,而不是后代所传说的:「破诸外道,是长阿含」(T23,p504)或「吉祥悦意」而已。经句以定型句的型式一再出现,一方面表示有其重要性,一方面容易让听众记住。当然也有许多不以定型句的型式出现的三学教导,散见于《长阿含经》中,但大都是简短的经句。
三、【三学?定型句】的分段要义
依据前引《须婆经》(D10),对【三学?定型句】给予大的分段,以下配合《瑜伽师地论》的十二劣缘和一胜缘(T30,p396b-p397c),给予细的分段,并解说其要义。《瑜伽师地论》说:
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乐远离、若清净诸盖、若依三摩地。…
从自圆满乃至最后依三摩地,当知是名修集劣缘。若依四谛法教增上所有教授教诫他音,若如正理所引作意,当知是名修集胜缘。
此论依次列出十二劣缘和一胜缘,共有十三缘,今依此将《阿摩昼经》(N20,D3)中【三学?定型句】分段并略述要义如下:
(一)【戒蕴?定型句】
【1.劣缘:自圆满、2.他圆满】经文:
若如来出现于世,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一切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王中,独觉自证,为人说法。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具足,开清净行。
此段要义,在于能够听闻正法并起净信,《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自圆满?谓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
云何他圆满?谓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云何名为:说正法教?谓即如是诸佛世尊出现于世,哀愍一切诸声闻故,依四圣谛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
【3.善法欲】经文:
若居士、居士子及余种姓,闻正法者即生信乐,以信乐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家,妻子系缚,不得清净纯修梵行;今者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此段要义,在于生起出离之心,《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善法欲?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净信。得净信已,应如是学: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毘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圆满。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
【4.正出家】经文:
彼于异时,舍家财产,捐弃亲族,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此段由上一段的「善法欲」衔接到真正的出家,可知以下三学的修习是以出家众为主角,此段要义,《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正出家?谓即由此胜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劳策所学尸罗。
【5.戒律仪】经文:
与出家人同舍饰好,具诸戒行,不害众生,舍于刀仗,怀惭愧心,慈念一切,是为不杀。舍窃盗心,不与不取,其心清净,无私窃意,是为不盗。舍离淫欲,净修梵行,殷勤精进,不为欲染,洁净而住,是为不淫。舍离妄语,至诚无欺,不诳他人,是为不妄语。(中略)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胜彼,彼国不如;或言彼国胜此,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入我法者,无如是事。但修圣戒,无染着心,内怀喜乐。」
此段经文甚长,省略之处,用(中略)示出。此段长文其要义在于时时守戒,内含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戒律仪?谓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坚牢防护别解律仪,轨则、所行皆得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一切所有学处。
(二)【定蕴?定型句】
【6.根律仪】经文:
目虽见色而不取相,眼不为色之所拘系,坚固寂然,无所贪着,亦无忧患,不漏诸恶,坚持戒品,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御六触,护持调伏,令得安隐。犹如平地驾四马车,善调御者,执鞭持控,使不失辙。比丘如是,御六根马,安隐无失。
此段要义,在于培养正念以防护己心,《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根律仪?谓即依此尸罗律仪,守护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见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眼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忧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眼根,依于眼根修律仪行。如是行者,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意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忧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意根,依于意根修律仪行。
【7.于食知量】经文:
彼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亦不贪味,趣以养身,令无苦患而不贡高,调和其身,令故苦灭,新苦不生,有力无事,令身安乐。犹如有人以药涂疮,趣使疮差,不求饰好,不以自高。摩纳!比丘如是,食足支身,不怀慢恣。又如膏车,欲使通利以用运载,有所至到。比丘如是,食足支身,欲为行道。
此段要义,在于懂得适量饮食,《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于食知量?谓彼如是守诸根已,以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
【8.觉寤瑜伽】经文:
摩纳!比丘如是成就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又于昼日,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彼于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乃至中夜,偃右胁而卧,念当时起,系想在明,心无错乱;至于后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
此段要义,在于初夜、后夜都能时时经行、宴坐,《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谓彼如是食知量已,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过此分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于夜后分,速疾觉寤,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9.正知而住】经文:
比丘有如是圣戒具足,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
云何比丘念无错乱?如是比丘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内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比丘念无错乱。
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钵,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譬如有人与大众行,若在前行,若在中、后,常得安隐,无有怖畏。摩纳!比丘如是行步出入,……至于语默,常念、一心,无有忧畏。
此段要义,在于行、住、坐、卧能够时时正知,《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正知而住?谓彼如是常勤修习觉寤瑜伽已,若往、若来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正知而住;于觉寤时正知而住;若语、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劳睡时,正知而住。
【10.乐远离】经文:
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乐在静处、树下、冢间,若在山窟,或在露地及粪聚间。
此段要义,在于使身心能够远离,《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乐远离?谓由如是所修善法,无倒修治初业地已,远离一切卧具贪着,住阿练若、树下、空室、山谷、峰穴、草积、迥露、冢间、林薮,虚旷平野,边际卧具。
【11.清净诸盖】经文:
至时乞食,还洗手足,安置衣钵,结跏趺坐,端身正意,系念在前,除去悭贪,心不与俱;灭瞋恨心,无有怨结,心住清净,常怀慈愍;除去睡眠,系想在明,念无错乱;断除掉戏,心不与俱,内行寂灭,灭掉戏心;断除疑惑,已度疑网,其心专一,在于善法。譬如僮仆,大家赐姓,安隐解脱,免于仆使,其心欢喜,无复忧畏。(中略)如负债人、久病在狱、行大旷野,自见未离。
此段经文略长,省略之处,用(中略)示出。此段要义,在于去除五盖,《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清净诸盖?谓彼如是住阿练若或复树下或空室等,于五种盖净修其心,所谓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及以疑盖。从彼诸盖净修心已,心离诸盖安住贤善胜三摩地。
【12.依三摩地】经文:
诸阴盖心,覆蔽闇冥,慧眼不明,彼卽精勤舍欲、恶不善法,与觉、观俱,离生喜、乐,得入初禅。彼已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无不充满。如人巧浴器盛众药,以水渍之,中外俱润,无不周遍。(中略)摩纳!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此是第四现身得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懈,念不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
此段经文略长,省略之处,用(中略)示出。此段要义,在于修习四静虑,《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依三摩地?谓彼如是断五盖已,便能远离心随烦恼,远离诸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安住。寻伺寂静,于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安住。远离喜贪,安住舍、念,及以正知,身领受乐,圣所宣说:舍、念具足、安乐而住,第三静虑具足安住。究竟断乐,先断于苦,喜忧俱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安住。
(三)【慧蕴?定型句】
【13.胜缘】经文:
彼得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自于身中起变化心,化作异身,支节具足,诸根无阙,彼作是观:此身色四大化成彼身,此身亦异,彼身亦异,从此身起心,化成彼身,诸根具足,支节无阙。譬如有人鞘中拔刀,彼作是念:鞘异刀异,而刀从鞘出。又如有人合麻为绳,彼作是念:麻异绳异,而绳从麻出。(中略)摩纳!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住无动地,得无漏智证,乃至不受后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断除无明,生于慧明,舍离闇冥,出大智光,是为无漏智明。」
此段经文甚长,省略之处,用(中略)示出,此段长文要义,在于证淂三明及涅槃,《瑜伽师地论》说:
彼由如是渐次修行,后后转胜、转增、转上,修集诸缘:初自圆满,依三摩地以为最后,得如是心清净鲜白,无诸瑕秽,离随烦恼,质直堪能,安住无动。若复获得依四圣谛为令遍知、永断、作证、修习,他音教授教诫,便有如是堪能势力,发生如理所引作意,及彼为先所有正见,由此便能于四圣谛入真现观,圆满解脱,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以上引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的十二劣缘和一胜缘,是为了便于掌握【三学?定型句】的分段要义,并由此了解《长阿含经》和《长部》的核心教导是三学,而不是「破诸外道」而已,因为《长阿含经》和《长部》中,破外道邪见的经文,零散出现在《弊宿经》(N7,D23)、《自欢喜经》(N18,D28)、《梵动经》(N21,D1)等,而不像【三学?定型句】以有系统的句型一再呈现。
四、与《中阿含经》、《杂阿含经》的比照
在《中阿含经》中也多处出现【三学?定型句】的经文或省略文,例如:(80)《迦絺那经》、(104)《优昙婆逻经》、(146)《象迹喻经》、(182)《马邑经》、(204)《罗摩经》。在(80)《迦絺那经》中,尊者阿那律告诸比丘:
(一)【戒?定型句】
诸贤!我厌已而作是观:居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发露旷大。我今在家为锁所锁,不得尽形寿修诸梵行,我宁可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贤!我于后时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诸贤!我出家学道,舍族姓已,受比丘学,修行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诸贤!我离杀,断杀,弃舍刀杖,(中略)当复学极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犹如鹰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诸贤!我亦如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中略)
(二)【定?定型句】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守护诸根,正知出入,当复学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岩石室、露地蘘[艹/积],或至林中,或在冢间。
诸贤!我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跏趺坐,正身正愿,反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中略)
诸贤!我已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三)【慧?定型句】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如意足智通作证。(中略)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漏尽智通作证。诸贤!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T1,p552b)
此段经文甚长,省略之处,用(中略)示出,但此段长文还是比《长阿含经》的《阿摩昼经》(N20)较为简短,经由比对,缺少「如来出世」这一段经句和诸譬喻,但可以看出所包含的三学的修习内容是一样的,并以出家众为主角。
在(104)《优昙婆逻经》中,释尊对无恚说:
无恚!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于世间。……彼舍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已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智通作证。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亦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T1,p595a)
此段经文虽以省略文出现,然而【三学?定型句】所包含的意义从头到尾是一样的。在(204)《罗摩经》中释尊对五比丘所开示的【三学?定型句】也与此经完全相同。
以上《中阿含经》的【三学?定型句】比《长阿含经》的较为简短,缺少譬喻。
至于《杂阿含经》中的【三学?定型句】,则比《长阿含经》和《中阿含经》的经文更简短,例如《杂阿含636经》:
(一)【戒?定型句】
若比丘!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兴于世;演说正法,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显示。若族姓子、族姓女,从佛闻法,得净信心,如是修学:见在家和合欲乐之过,烦恼结缚,乐居空闲,出家学道,不乐在家,处于非家,欲一向清净,尽其形寿,纯一满净,鲜白梵行。我当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作是思惟已,即便放舍钱财、亲属,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正其身行,护口四过,正命清净,习贤圣戒。
(二)【定?定型句】
守诸根门,护心正念。眼见色时,不取形相;若于眼根住不律仪,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常漏于心,而〔令〕于眼起正律仪。耳、鼻、舌、身、意起正律仪,亦复如是。彼以贤圣戒律成就,善摄根门,来往、周旋、顾视、屈伸、坐卧、眠觉、语默,住智正智。彼成就如此圣戒,守护根门,正智、正念,寂静远离,空处、树下、闲房独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断世〔贪忧〕,离贪欲,净除贪欲。断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盖,净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盖。断除五盖:恼心、慧力羸、诸障阂分、不趣涅槃者。(T2,p176a)
此段经文中,【戒?定型句】含身清净、语清净、命清净,【定?定型句】有相同的断五盖,但是没有提及四禅。此经属于「念住相应」,因此在【戒?定型句】、【定?定型句】之后,接着教导修习四念住。此处引用经文时,有所改动的词句用〔〕标出。
《杂阿含经》中,最短而完整的【三学?定型句】是出现在《杂阿含832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学。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一)【戒?定型句】
a何等为增上戒学?
b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增上戒学。
(二)【定?定型句】
a何等为增上意学?
b若比丘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学。
(三)【慧?定型句】
a何等为增上慧学?
b若比丘,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T2,p213c)
今将此经全文录出,可以看出《杂阿含经》的文句短而扼要,此处释尊亲自教导短而完整的【三学?定型句】及其基本内涵。
由前引诸经可以明显看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的【三学?定型句】一个比一个简短,这完全符合《瑜伽师地论》所说的: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长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众相应。……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经。」(T30,p772c)
释尊教导时,依对象的不同而有长短不同的开示,阿难尊者在结集经藏时,将文句短的经文,编集在《杂阿含经》;将文句中的经文,编集在《中阿含经》;将文句长的经文编集在《长阿含经》;依照法数一、二、三等编成《增一阿含经》。经文文句长短不同,但其内涵却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以三学为其核心的教导。
五、结语
《长阿含经》中以【三学?定型句】出现的经典有:《阿摩昼经》、《种德经》、《究罗檀头经》、《坚固经》、《倮形梵志经》、《三明经》、《沙门果经》、《布咤婆楼经》、《露遮经》等9经,南传的《长部》更加上《摩呵梨经》、《阇利经》、《须婆经》,共达12部经,强烈显示出「三学」是《长阿含经》的核心教导所在。由经论的配合,可以看出《阿摩昼经》(N20)中【三学?定型句】包含完整的戒学、定学、慧学要义,也含摄整个佛法的修学次第,并以出家众为主角,其后在《长阿含经》中出现的【三学?定型句】经文,则以省略文出现,而其实质内容则完全相同,由此可知《长阿含经》和《长部》的核心教导在于三学,而不是「破诸外道」而已。
(《法光学坛》2003)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