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缘问题之申论
性缘问题之申论
目录
我的希望……………………………………………………………………………
(一)我的希望
我写过两本书,一本是缘起法泛谈,一本是般若义理的探究,和这本性缘问题之申论,说句世间法的话,这三本书是一个思想体系的开展。只因个人能力有限,不能把它一气贯通,以致浪费笔墨,写成三个篇章。虽然写了三个篇章,依然有言不尽义之感。我觉得作者读者的时光,都应珍惜,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写文章废话讲多了,实在罪过。不过绠短不堪汲深,尚望读者原谅。
佛智慧不可思议,于一说无量,于无量说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此即所谓性缘问题。佛道知自性是因缘,外道迷因缘为自性,此所谓佛道外道之别也。佛如实知之,则一生万法,万法归一,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总万法为一大缘起。外道不知此义,执幻为实,认假作真,成遍计执。
性缘之开展,即二谛之所出,为各宗所同遵。今于律、净、三论、唯识、华严、天台等宗言教中,简单介绍性缘问题。所见虽浅,当不违佛意。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此法甚深微妙,非我愚昧能阶。深盼教界大德,寄意于此,发其玄奥,探佛深旨,实所至盼也。
释智谕于西莲净苑
一、作法与无作法……………………………………………………………………
1一、作法与无作法
一切诸法,不外作与无作二种形式。作法为用,无作法为体。正确地说,应该是作法是体之用,无作法是用之体。并非于作以外另有无作,亦非于无作外另有作法。而是作无以自立,依无作而立。无作无以显现,依作法而显现。譬如水与波, 水性湿下不可见,依波而见。波相如幻不能自有,因水而有。波无水便不立,水无波则不见。波之与水,二而一,一而二,差别而无差别,无差别而差别。
作法有生灭相,无作则无生无灭。以作无作一而二,二而一故,所以生灭而实 无生灭,无生灭而幻现生灭。例如六道轮回,人死为鬼,鬼死生天……然灭法不应更生,若人已“死”,焉能为鬼?既能为鬼,即说明人犹未“死”也。若鬼已死, 焉能生天?既能生天,即说明鬼犹未“死”也。所以六道轮回,实无生灭,实无增减,生灭增减者,不过随缘幻现而已。
人死为鬼,鬼死生天,乃至六道轮回,只是随业缘转易,而无生灭增减。于六道中,由本阴而入死阴,由死阴而入中阴,由中阴而入生阴,由生阴再成本阴,亦只有转易而无生灭增减。何以故?本阴空故。本阴空死阴则空,死阴空中阴则空, 中阴空生阴则空。空则无生灭增减。
以空故,诸阴随缘乃有转易。如果诸阴决定有而不空,不空则无转易矣。例如本阴定有,则生阴不能转为本阴。生阴定有,则中阴不能转为生阴。中阴定有,则死阴不能转为中阴。死阴定有,当然亦不从本阴来。所以六道定有,便无六道轮回。
以本阴空,生阴随缘乃成本阴。以生阴空,中阴随缘乃成生阴。以中阴空,死阴随缘乃成中阴。以死阴空,本阴随缘乃成死阴。以六道皆空,众生随缘乃轮回六道。故一切法无性能随缘,随缘则无性。无性随缘乃有作法,随缘无性乃有无作法。
譬如临敌则斗心起,敌去则斗心息。然斗心息非是灭,若斗心灭,再临敌时不应更起,以灭法不应更生故。既然非灭,当然亦非生,以生必有灭,灭必有生,今既无灭,故亦无生。无生无灭者,随缘无性也。现生现灭者,无性随缘也。无性随缘谓之作,随缘无性谓之无作。
我们已经知道,作法是无性随缘,无作法是随缘无性。而无性随缘,随缘无性,即是真如法性。一切法以真如为性,故曰真如法性。何故一切法以真如为性?真如随缘起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是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性,无性随缘乃成万法。 以如是故,当知万法作而无性,无性则无作。无性随缘,而有万法之作。
法华经云诸法实相,既知诸法实相,当知实相诸法。实相无相,无相即是无性,故无性即是实相。法不孤起,因缘而起,所以诸法即是缘成。缘成无性,故曰诸法实相。无性缘成,故曰实相诸法。诸法实相,故万法森罗,不碍毕竟空寂;实相诸法,故毕竟空寂,不碍万法森罗。犹如波涛沸腾,不碍水性常寂;水性常寂,不碍波涛沸腾。正如僧肇大师所说,江河竞注而不流也。
二乘人只知缘成无性,于是偏空滞寂不起化道,证一切智得慧眼,急取涅槃。 菩萨知缘成无性,无性缘成,于是行空不证而起大悲度众生。菩萨知缘成无性,故随缘不变。菩萨知无性缘成,故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不住生死。不变随缘,故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是不住此岸。不住涅槃,是不住彼岸。菩萨证道种智得法眼,无量劫往来生死度众生,无有休息。
佛得一切种智,具足五眼,知生死涅槃俱同幻化。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虽彻证法身,为迷闷众生故,随缘而起报化。虽现报化身,而同 一法身。报身者报法身,化身者化法身。
法身无生无灭,以等虚空故。由法现报,报身有生无灭。何以故?以报身有成佛时故有生,既已成佛,还同虚空,故而无灭。化身则有生有灭,如释迦牟尼佛, 示现生于释宫,是有生也。双林间入涅槃,是有灭也。
然三身同一法身,故报化二身亦无生灭。何以故?始觉未合本觉前,报身似有生灭。始本合而后,报身实无生灭。化身随缘,似有生灭。然化现十方,无有断绝。无有断绝,岂有生灭?故报身者报法身,化身者化法身,依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
无性随缘现于生灭,我们称之有为。随缘无性不生不灭,我们称之无为。有为无为皆是假立。因为无性随缘,即不可得义故。无性法不可得;随缘即无性,故缘起法亦不可得。以无性随缘立于有为,以随缘无性立于无为,故有为无为皆不可得,皆是假立。
无为法不可说有,若说有无为,则此无为即是有为。所以无为之名,只是假立 ,对有为假立无为之名。然有为法幻有非实,缘成无性。有为既不立,对有为而立之无为焉有?故有为无为,只有名字而无实义。正如无性随缘、随缘无性俱不可得,是同样的道理。
以无性随缘、随缘无性俱不可得故,即是无生法。无性即是无生,当无疑问。 无性能随缘,随缘即无性,故随缘即是无生。
无生法本来寂灭,是毕竟空义。灭生谓之灭,灭灭谓之寂灭,寂灭是佛正法。 如华严经性起品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皆悉寂灭性。
故寂灭性,即甚深无生法。若依仁王般若经云,七八九地菩萨证无生忍,十地及妙觉,证寂灭忍。而无性随缘、随缘无性,即其因也。
法华经云,佛种从缘起。佛种都从缘起,余法当不足论矣。既从缘起,定知无性,以无性方能应缘故。此法圆融无碍,究竟了义。
我们在此不过略说,若广说者,无量无边。总说一切善法恶法,世间法出世间 法,皆不出此一原则。因为此原则即是二谛,无性随缘者,世俗谛也。随缘无性者,第一义谛也。无论菩萨、弟子、天、化人,只要说法不违二谛,即顺佛旨。
总之,无性随缘,则理不碍事。随缘无性,则事不碍理。故此法总一切事理, 无不包容。若得其旨,则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犹帝网天珠,一切圆融无碍矣。
华严宗虽谓无性随缘旨在大乘初教,是谓其旨在于因地,若论究竟,可贯顿圆也。
二、与戒体的关系…………………………………………………………………… 8
二、与戒体的关系
戒律甚深,示佛之行。众生遵戒而行,能度生死大海。苦海无边,戒为舟航。 暗夜之中,戒为明灯。故吾人学佛,首应持戒。戒者五乘之通途,三乘之基础,于此可知戒之重要性。
“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此是世尊成道以来,于十二年中,为无事比丘说此略教。十二年以后,重犯日众,佛始令弟子说佛制之广教,以示行范。(五年已制广教,但十二年后乃重犯。 )比丘出家,首须受具,若不受具,即无比丘资格。佛告比丘,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戒定慧为三无漏学。众生生死烦恼,应以戒捉,以定缚,以慧杀。
受戒之时,即纳受戒体,戒体之功能,在防非离过。未受戒人,遇境则起惑造 业,无所顾忌。受戒之人,境缘现前时,即思应为不应为,凡不应为者,便不造毁犯。如此之行为,便是戒体之功能。如果毁破戒体,便名破戒。所以戒体有防非离过之功能。
是知戒体者,对境能起防离之功。既云对境能起防离之功,当然有境则起,境过则息,我们称为作戒体。然作戒体不应常作,假设作戒体常作不息,当是对境亦起作,不对境亦起作。如果对境不对境皆起作,云何谓为防非离过?因为防非离过者,即是对境起防之谓也。
故作戒体,必是对境则防,境过则息。正由对境起防,方称为作戒体。是故作戒体,有起有灭。
例如违境现前时,嗔恚心便起,嗔恚心起时,戒体便发生作用,令生忍辱心慈悲心。违境不现前,便无嗔恚心。既无嗔恚心,何须防非离过?所以违境不现前时,作戒体便灭。
但灭法不应更生,犹如火灭不应更烧,人死不应更活,作戒体既灭,不应更起 防非离过之作用。事实上违境现前,作戒体即起,事过境迁,作戒体即灭。如果不灭,便应常作。如果常作,云何谓对境即起?然作戒体虽灭,再遇境缘,便能再起,再发生防非离过之作用。是知作戒体虽息,然息而非灭。以非灭故,境缘再现, 始能再起。既然非灭,当是不生,不生不灭,是为无作戒体。
作戒体者,用也,无作戒体者,体也。以无作戒体故,作已虽息而非灭。以作戒体故,体虽无作而能防非。无作而作,由体起用。作而无作,用全归体。
由无作戒体故,乃有罪福之增长。因为作戒体作已即灭,戒体既灭,是故罪福不能增长。犹如火灭不能继续燃烧,人死不能继续作业。
是知戒法以作而有开展性,以无作而有延续性。若以现代语表示,作戒体是戒法的空间性,无作戒体是戒法的时间性。以时间性的延续不断,所以戒法,方能应缘无穷。
然作与无作,体性相违,作时即坏无作,无作即坏于作,照理说二者不应并存。若二者不能并存,则无“作”亦无“无作”。何以故?以有延续方有开展,而开 展便是延续。亦如时空不能划分,时间是空间的延续,空间是时间的开展。时间以空间而延续,空间以时间而存在。所以作与无作必须并存,方能两立。
原来作戒体者,无性随缘也。无作戒体者,随缘无性也。以无性方能随缘,以无作故,作戒体方能应缘起用。以随缘正是无性,若有定性,则不能随缘矣,作戒体随缘而有,定是无性也。
境缘现前作戒体防非离过者,是无性随缘之用也。事过境迁,作戒体息者,是随缘无性还归其体也。作而无作,用全是体。无作而作,由体起用。如是乃有戒体之应缘无穷,遇缘即起,息已还作。
三、与念佛的关系……………………………………………………………………
12三、与念佛的关系
谈到念佛法门,大家都知道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其实净土法门,不只是弥陀净土,凡诸佛之报土,皆是净土。报佛不应生秽土,生于秽土者,是化身佛,佛为度众生故,应化生于秽土。例如释迦牟尼佛生于娑婆,是化身佛,非是报身佛。
释迦牟尼佛之报土,非是娑婆世界。大般涅槃经第二十四卷,光明遍照菩萨品云,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四十二恒河沙诸佛国土(宋明本谓三十二恒河沙),有 世界名曰无胜,是释迦牟尼佛报土。
所以谈到净土法门,并非仅是弥陀净土,余如弥勒净土,药师净土等,皆称为净土法门。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净土念佛法门,是指求生弥陀净土,称念阿弥陀佛。 因为阿弥陀佛大愿殊胜,与娑婆众生特别有缘,修易而证深,称佛名号即得往生。 三根普被,应机极广,万修万人去。所以家家弥陀,户户观音。杜顺和尚游行人间 ,劝人称念阿弥陀佛圣号。智者大师石城取灭,求生西方极乐。
谈到弥陀净土,令人感慨万千。有些人认为弥陀净土兴盛,障碍了其他各宗的发展。这是一种错误观念,事实并不如此。相反地,是因为其他各宗应机不广,造成了弥陀净土法门的独兴。
中国有八大宗,禅宗密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和净土宗。其中除密宗净土宗应机广大外,其余各宗,多是上根人得益,中下根人难蒙熏济。尤其弥陀净土,佛为末法众生宣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应机最广。所以世尊记说,末法时期,其余佛法皆灭以后,无量寿经犹多住世百年。
我是修弥陀净土的人,我万分希望其他各宗,皆有杰出人才,弘扬各宗,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样才有佛教的兴隆。同时我深深知道,其他各宗不兴,非净土宗之罪。法无高下,对机者妙。末法众生,与余宗教法,对机者少,以致造成各宗 不振。
其实各宗欲振兴,净土宗是挡不住的。所以绝不是净土宗衰败以后,其余各宗必然振兴。恐怕净土宗衰败了,徒然是佛教的损失,不能换来余宗的兴盛。
我们知道,密宗与净土宗,在我国都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可以说佛教在我国的社会基础,大部份寄托于这二宗。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密宗或净土宗任何一宗衰败,都是我国佛教严重的损失,绝对换不来余宗的兴盛。我觉得中国八宗,应该互相护持,才能共存共荣。
我国佛教,有一个不好的风气,八宗互不相容,实非佛教之福。各宗弘扬各宗的教法是应该的,但不要批评乃至破坏其他宗。正如卖瓜说瓜甜,卖辣椒说辣椒辣,是应该的。绝不可卖瓜批评别人的辣椒不辣,卖辣椒批评别人的瓜不甜。当知八宗同舟共济,一旦舟覆,绝无例外也。
一时有感,说了许多闲话,现在转回来,谈性缘与念佛法门的关系。
缘起是世谛,无性是第一义谛,缘起即是无性,无性即是缘起,故二谛本来融通, 是之谓三昧。念佛法门,初修世谛借缘起之功,念佛念到无念,便入第一义谛。既 入第一义谛,便得二谛融通。所谓二谛融通,要在心无所住。不住有,不住无,不 住亦有亦无,不住非有非无。
不住有即是无,不住无即是有,不住非有非无便是亦有亦无,不住亦有亦无便是非有非无。故到此地步,便是一切有,一切无,一切亦有亦无,一切非有非无。 先简凡情后显正义,名之曰念佛三昧。
一真法界,不碍缘起西方,缘起西方,不碍一真法界;法身不碍报化,报化不碍法身;有佛不碍无佛,无佛不碍有佛;有念不碍无念,无念不碍有念;往生不碍无生,无生不碍往生。一切无住,一切无碍,皆从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中得。似此无上法门,借弥陀慈悲愿力,易修易证,功不唐捐,岂是执我见之辈,可同日而语哉!
初学念佛,须借佛名号功德之力而修缘起,所谓心住一缘。此中方便不一,要 在信愿行而求一心。久久用功,自力佛力二得成就,散乱昏沉自然渐伏。此时便得马调随人。
妄念渐歇,无念现前,此时注意不得滞于无念,若滞无念,仍是心有所住。故不住于念,亦不住无念。须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今以摄耳根为言,至心念佛至心听,若听得清楚明白,自然无念。然而无念之际,正是念得清楚明白。何以故?佛号听得清楚明白,岂不是念?
无念是寂,念即是照。此时照而寂,寂而照,正因为常寂方能常照,正因为常照方能常寂。故曰常照而寂,常寂而照。常照而寂者,随缘无性也。常寂而照者, 无性随缘也。
话虽说著容易,行来便难,所以我们要以信愿行贯彻始终,至诚恳切求阿弥陀佛加被接引于我。因为末法众生,三不善根太深。例如佛说不净观对治贪欲,而末法众生起不净观□不发生作用。好比蛆虫以粪便为安乐窝,又焉能舍离粪便?所以 念佛人,必须至诚恳切乃至痛哭流涕,求佛救我,求佛接引于我。
阿弥陀译为无量寿无量光,而无量寿即照而常寂义,照而常寂即随缘无性义。 无量光即寂而常照义,寂而常照即无性随缘义。无性随缘,十方接引。随缘无性, 十方众生同归净土。
净土者无有分别,即是一真法界。随众生缘故,假说西方。一真法界等同虚空,虚空本无东南西北,随众生心故,说有十方虚空。同一虚空是理,说有十方是事。无性随缘者,理不碍事也。随缘无性者,事不碍理也。如此事如理融,成一乘教义。
有人说求生西方是著相,念阿弥陀佛是有念,佛法说无相无念,以此原因,认为净土法门与佛法相违。彼不知相即无相,无相即相,念即无念,无念即念。故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于相外另有无相,念外另有无念,便著断边,不会中道。若于无相外另有相 ,无念外另有念,便著常边,亦不会中道。
故无性随缘,无相即相,无念即念,无生即是往生。随缘无性,相即无相,念即无念,往生即无生。
以上仅略谈性缘与念佛的关系,至于如何修净土法门,非是我们所要谈的,于此不多占篇幅。
四、与中论的关系……………………………………………………………………
19四、与中论的关系
三论宗是以论立宗的,以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立宗。三论宗以般若为宗,所以还有一部释论,就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所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是三论宗的宗论,大智度论则为释论。
性缘问题,源于般若,般若即是性空,沤和即是缘起。沤和译为方便胜智,同出于般若经。知方便方名会般若,不知方便不得谓会般若。故般若称方便实智,沤和称实方便智。以般若沤和故,性缘得以开展为四谛、二谛、三谛、一谛、无谛。 诸谛理又开展出一切佛法。一切佛法,不出四谛二谛三谛一谛无谛之理。
所以世尊以二谛说法,一、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所谓世俗谛者,即无性随缘也。所谓第一义谛者,即随缘无性也。
中论观四谛品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一切法无非因缘生,法由因缘生,则无有自性,无自性便是性空。以性空故, 方能容诸因缘,以诸因缘,一切法方成。故曰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一切法不空,便是各有定性。法既已有定性,便不能容诸因缘,既不能容诸因缘,一切法便不得成。故曰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空义者,诸法无性也。无性随缘成诸法,故随缘方有一切法成。此犹水之与波,水不可见,因波而见。波非自有,因水而有。所以无性随缘成诸法,诸法缘成于无性,法尔如是也。
四谛品又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 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众因缘生法,即无自性,无性故空。因缘所现诸法,只是假名而无实义,故曰亦为是假名。因缘生法即空,空即因缘生法,正如色即空,空即色也。故约事边说 ,即亦空亦因缘。约理边说,即非空非因缘。亦空亦因缘,是俗谛中道。非空非因缘,是真谛中道。故曰亦是中道义。
依因缘所生法,天台立藏教义。依我说即是空,天台立通教义。依亦为是假名,天台立别教义。依亦是中道义,天台立圆教义。同时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天台立为空谛。亦为是假名,天台立为假谛。亦是中道义,天台立为中谛。依空假中三谛,复立空假中三观。以三止三观,天台宗盛行于我国。三谛之名,见于仁王般若经。仁王般若经,曰空谛、色谛、心谛,即天台之空、假、中也。
因为一切法皆因缘生,既是因缘生则皆无自性,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故曰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有不空者。
中论继续解释空即因缘生,因缘生即空的道理。四谛品说:
“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四圣谛是因缘生法,以因缘生故,其性即空。同时以四圣谛性空故,方是因缘 生,所以四圣谛有生有灭。造作集则生苦,集灭则苦灭。修道谛则能灭集灭苦,终至证苦灭谛。故四圣谛,乃因果生灭之法。
若一切法不空,各有定性,则不能容纳因缘。无因缘则无生灭,无生灭则无四圣谛。故曰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若不从缘生,云何当有苦?无常是苦义,定性无无常。”无常是变坏法,由于变坏,乃有苦生。若法有定性,则不变坏,不变坏则无无常,无无常则无苦。
而无常变坏,是为生灭,生灭者从因缘有。故若非因缘生,则无无常,无无常则无苦。
“若苦有定性,何故从集生?是故无有集,以破空义故。”
进一步解释说,由集生苦。假使法不空,则苦已有定性,苦有定性,当不待集生。是知如果破了空义,便是破了集谛。若无集,焉有苦?
“苦若有定性,则不应有灭,汝著定性故,即破于灭谛。”
定性之法,不应有灭。汝著苦有定性,不应有苦灭。苦灭名灭谛,若苦不灭, 即破灭谛。
“苦若有定性,则无有修道,若道可修习,即无有定性。”
修道者在于灭苦,若苦有定性则不可灭,故曰苦若有定性,则无有修道。若有修道谛,便知苦无定性。
“若无有苦谛,及无集灭谛,所可灭苦道,竟为何所至?”
道是通达义,由生死通至涅槃曰道。今无苦谛无集谛亦无灭谛,无苦集二谛则无生死,无灭谛则无涅槃。然则修道谛,至于何处?
假使一切法不空而有定性,则无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是无法宝。无有法宝不修四圣谛,则无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亦无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无四向四果,则无八圣贤,无八圣贤是无僧宝。若无法宝僧宝,当亦无有佛宝。所以执一切法有定性者,则破三宝。
故知一切世出世间法,皆悉无性,无性则空。无性能随缘,随缘成诸法。诸法 任缘成,还归无性空。
四谛品又说:
“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诸法性空,方以因缘而有作罪作福者。若诸法不空已有定性,故无作罪福者。
“汝于罪福中,不生果报者,是则离罪福,而有诸果报。”
罪福因缘方有果报,汝若谓法有定性,是无作罪福者。无作罪福者而有诸果报,是则离罪福,而有诸果报。如此则不合道理了。
“若谓从罪福,而生果报者,果从罪福生,云何言不空?”
若谓从罪福而生果报,当是有罪福之因,即有果报。无罪福之因,即无果报。 既然有因始有果,无因则无果,云何说诸法不空呢?
“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
诸法因缘生即空,是第一义谛。空即诸法因缘生,是世俗谛。第一义空随缘, 便是世俗所有诸法。世俗所有诸法无性,便是第一义空。汝今破诸法因缘生即空, 是破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被破,则世谛一切法亦被破。第一义谛世谛俱破,则佛法被破尽矣。
“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无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如果破于空义,则法有定性,法有定性则不能随缘,不随缘即无因缘生,无因缘生则无一切法之所作。如果一切法非因缘生,无作而有,则是无因有果。犹如无罪福之作因,而有苦乐之果报。这是不合道理的。
“若有决定性,世间种种相,则不生不灭,常住而不坏。”
生灭无常名为世间,而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 如果法有决定性者,则无因缘。无有因缘,则无种种相之生灭。无种种生灭,则是常住,常住则非生灭无常,非生灭无常云何名为世间?
“若无有空者,未得不应得,亦无断烦恼,亦无苦尽事。”
诸法性空,方容因缘而生诸法。未得道者以修治因缘而得道,未断集者以修治 因缘而断集,未灭苦者以修治因缘而灭苦。如果诸法不空而有定性,则未得道者不应得之,未断集者不应断之,未灭苦者不应灭之。何以故?不空则有定性故。
“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最后引经作证。见苦集灭道者,能见法也。何故见因缘法,即能见佛见法呢? 因为因缘即空即假即中,而中道义者,即佛即法也。
故知中论所阐述者,因缘即空,空即因缘。一切法无非因缘生,一切法无非是空义。空是第一义谛,因缘生是世谛,所以吉藏大师说,不知二谛,便不能知中论。
中论破因缘品云: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此是直显中道,中道者无性随缘,随缘无性也,故曰破因缘品。因缘所生法, 即现生灭、常断、一异、来出。所谓出者,是还至本处义,所以来出者即来去义。
我们已经知道,世俗一切法,总说皆有生灭,据生灭分别说,即有常断一异来出。然世间一切法系因缘生,因缘所生法即空。以诸法性空故,所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
约第一义谛论,因缘生即空,故生灭即不生灭,常断即不常断,一异即不一异,来出即不来出。约世俗谛言,无生灭而现生灭,无常断而现常断,无一异而现一异,无来出而现来出。无生灭现生灭者,无性随缘也。乃至常断一异来出,亦复如是。现生灭而实不生灭者,随缘无性也。乃至不常断不一异不来出,亦复如是。
外人迷因缘为自性,于是执实有生灭常断一异来出。龙树菩萨为示自性为因缘,因缘无自性,故明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换句话说,龙树菩萨为明性缘问题,方造中论也。
五、与种子识的关系………………………………………………………………… 28
五、与种子识的关系
佛灭后九百年间,天亲菩萨出世,造唯识三十颂,乃有唯识宗兴。天亲菩萨造颂已,未及为长行广释,即便取灭。后有十论师释此颂,十论师,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胜子,智月。其中以护法论师声德独振,成唯识论述记云为贤劫千佛之一。玄奘大师,合十大论师所著,为成唯识论十卷,集唯识宗之大成。
唯识三十颂云:“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以阿赖耶识,能执持诸法种子,令种子不失,故称阿赖耶识名种子识。阿赖耶识是体,种子是用。阿赖耶是约体言,名为藏识,藏者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换句话说,藏识即是“体”义。
种子者依第八识,为由体所起之用。种子是因,能生于果。果以因生,因以体有,体即阿赖耶识,故一切因果,唯识无境。果以因生有三种情形,一、因变异, 果方熟,名变异而熟,例如种子烂坏,禾方生故。二、与因异时果方成熟,名异时而熟,例如今日下种,他日禾生。三、果与因性质不同,例如下的是种,生的是禾,故名异类而熟。以有如是三种差异,所以第八识又名异熟识。何以故?因为果由因生,因由体有,归根结底,总是唯识,所以说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既然种子识是由体起用,用全归体,则知用是作法,体是无作。无作而作是由体起用,作而无作是用全归体。换句话说,无性随缘是识之用,随缘无性是识之体。
以随缘无性,体方不灭,体不灭故,方能起用。以无性随缘,作用方兴,作用虽兴,全不异体。若不如此,则于理不圆矣。
因为种子是因,能生于果,若不能生果,则不名种子,以因生果故,方名种子。但是我们要问,究系因灭生果?抑因不灭生果?若据异熟果而言,变异而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皆是因灭果方熟义。
我们假设因不灭而果熟。因既不灭,应仍能生。如是则因生果后,应更生果, 生果无尽。例如众生成佛后,应再成佛,成后再成……无有尽止。证入初果,应再证初果,无有尽止,以因不灭故。
若如此者,众生便不能成佛。何以故?若因不灭,应仍是凡夫,焉得名佛?同理可知,若因不灭,应无初果,乃至无二果三果四果……何以故?若因不灭,则仍是因,何得生果?所以因不灭而能生果者,无有是处。
同时若因不灭而有果者,是因果为二。因果为二者,是因外有果,果不对因。 果外有因,因不对果。不对果则不应名因,不对因亦不应名果,以二者无关故。若因不生果,果不由因生,云何名为种子识?所以若因不灭而果生者,不得名种子识。
既然因不灭生果不如道理,应该因灭而后生果了?但因灭而后生果亦不如道理,以灭法不应更生故。犹如火灭不应更烧,人死不应起作。若火灭后犹燃烧,不应 名灭,人死犹起作,不应名死。
所以因灭而生果,则不应名种子识。何以故?果生与因无关故。因灭已无,果不由因起。既然果不由因起,则因者非因。如果非因而名种子者,应是非因皆能生果。如果非因皆能生果,何独谓阿赖耶为种子识?若无阿赖耶识为体,不应起种子之用也。
再者,因若能生果,生法应是无常,无常则非存在,既不存在,何得谓为种子?何故无常则非存在呢?因为存在必是常故。法若无常,刹那不住,刹那不住云何存在?故因若生果,不应名种子。
如此说来,常故存在,存在乃名种子了?不是的,常亦不名种子。何以故?种子是生义,能生于果,方名种子。诸法若常,常则不生,不生何得谓种?
何故因灭生果不得谓种,因不灭生果亦不得谓种,无常不得谓种,常亦不得谓种?因为因灭、无常,皆是断见,因不灭、常,皆是常见,断常二见不契中道。而 种子识者,系甚深中道义。所以因灭不灭,或常或无常,皆非种子识。
中道义者,必是亦因灭亦不因灭,亦无常亦常。亦因灭方能生起异熟果,亦不因灭方能执持诸法种子,为种子识。亦无常方能生起异熟果,亦常方能执持诸法种子,为种子识。执持诸法种子者体也,生起异熟果者用也。由体起用,用虽息而体犹存,以体存故,用能再起。用虽连续生起,起止无尽,而体则不生不灭。
如是体不碍用,乃有万法繁兴,用不碍体,虽万法繁兴,而体本空寂。空生一切法,而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即空,而空亦不可得。空不可得不碍有,乃有一切法生。一切法不可得不碍空,故虽现生灭而实无生灭。实无生灭,方能执持诸法种,由种起用,乃有诸法生,如是方为种子识也。
无性随缘,随缘无性,即中道义。无性随缘能生万法,是俗谛中道。万法缘生 还归无性,是真谛中道。无性随缘,乃有一切果法生起,诸法缘生无性,无性则无生灭,无生无灭常住不坏,乃能执持诸法种子。
一切法以无性为性,一切法随缘而现相。法性无性常住不坏,相随缘现,体即无性,亦复常住不坏。相是幻有,性是常空,幻有不实亦复常空,故无论性相,俱无坏无杂,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无性即无生,随缘则无不生。无性随缘,则无生即生,虽生而不碍无性常体。 随缘无性,则生而无生,虽无生而不碍生法常用。
无性则无和合,随缘而有和合。无性随缘,故不合即合,虽合而不碍体常无性。随缘无性,故合即不合,虽不合而不碍用常缘起。
无性则不可得,随缘则横遍□穷。无性随缘,故不可得即横遍□穷,是以体常空而用常起。随缘无性,故横遍□穷即不可得,是以用常起而体常空。常空常起, 常起常空,体无尽用无竭,成种子识。
无性犹水,随缘犹波。水不自现,因波而现。波非自有,以水而有。水随缘而 现波,波灭水不灭。波无性而是水,水不动而波动。
无性常空,空故能含藏一切,名为阿赖耶。随缘恒有,有故为一切法种。空为有之空,故全空即有。有为空之有,故全有即空。常空而常有,常有而常空,故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所以成唯识云,离此识以外,余法能遍执持诸法 种子,不可得也。
依诸法唯识的原则,护法菩萨言,诸识体即自证分,转似相分见分而生。自证分即第八识,四分中之相分见分,皆由第八识转似而生。若不如此,相见二分不由第八识生,便不成诸法唯识了。
所以一切种子,依第八识有,即是第八识之相分,而非识外有法。一切种子, 皆本性有,本性随缘而生。不从熏生,熏习力只令种子得增长而已。若由外熏习力而生,便不成唯识义了。
此与华严经性起义,极相吻合。华严经性起之义,后文再谈。
内识体是依他有,虽是假有,非是无体。依他起者,即因缘生,因缘生是名种 子。此与遍计执不同,遍计执者,无有实体,纯系情执。而依他起者,即是无性随缘,故非无体。
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名为三性,依三性复立三无性。见于楞伽及唯识论,今略作介绍。
遍计执性是凡夫虚妄谬执,诸法实相无相,而凡夫愚痴,执著实有一切法相, 此即无明颠倒。圣者知诸法缘生,依他而有,幻有非实,假有诸相,即依他起性。 如实知诸法随缘无性,于依他起上离遍计执,便名圆成实性。故诸法无性随缘,圆成实便名依他起性,诸法随缘无性,依他起便名圆成实性。此法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于遍计执立相无性,于依他起立生无性,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是为三无性。
故依他起者,诸法虚妄幻现,圣者如实知不生谬执,便是诸法正义。凡夫不如实知,妄执假有为实有,便成无明颠倒。遍计依他,虽然二者俱假,然以圣凡智愚 不同便有分别。于圣则曰有体施设假,有体施设假者依他起也。于凡则曰无体随情假,无体随情假者遍计执也。
依他起假有无性,假有无性即圆成实,法尔如是。此法非空非有,故不得执空执有。执空则落断边,执有则落常边,皆不契中道。以不契中道故,则不入圆成实,不入圆成实,便坏依他起。
圆成实即依他起无性,以无性故,乃能为一切法作圆满实性,故曰圆成实性。 所以我们说无性随缘假有,便名依他起性,随缘无性真空,便名圆成实性。此亦即般若所谓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不纵不横,非一非异。真空即是妙有,则真空不可得。妙有即是真空,则妙有不可得。真空不可得,则不碍妙有。妙有不可得,则不碍真空。诸法不可得者圆成实性,诸法无碍者, 依他起性。
兹举例说明凡因缘生法,其性皆空。譬如眼根、色尘、眼识,三事和合乃有见。然眼根中无见,若眼根有见,不应待和合方有见。色尘中无见,若色尘中有见, 应是色尘见,不应眼根见。眼识中无见,根尘相入是生识处,既无眼根色尘,识云何生?
故眼根色尘眼识中皆无见,必待眼根色尘眼识三事和合,方有见生。既云和合方有见生,未和合时无见,无见和合云何生见?
见如此,闻嗅尝触念亦复如此,一切法皆悉如此。故知一切法无性幻有而非实,只有名字,而无实义。经云: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即此义也。 犹如镜中像水中影,似有□不可捉执,似无□可分辨。
或者有人难曰:“汝谓未和合时无法,无法和合不应有法,事不尽然。例如未 和合时,父体中无儿,母体中亦无儿。父母和合后生儿,是何道理?”
此人偏执于有,彼不知真空随缘现幻有,幻有无性是真空。例如纸上画人,皆谓是人,纸上画马,皆谓是马。智者观之,无人亦无马,原来是纸。
我们暂不谈父母是否生儿,先问父母是否因缘所生?若非因缘所生,焉有父母?若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即空,空云何和合?以此真空义,故华严经云,法非和合不和合。法者缘起性空,故曰法非和合。法者性空缘起,故曰非不和合。非和合者真空也,非不和合者妙有也。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真空妙有,则空而非断。妙有真空,则有而非常,是契中道也。
再谈父母生儿,我们已经知道,法若有生,则是无常,无常即非实有,既非实有,云何生儿?再者,儿既是父母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即空,既然是空,云何有生?故生是空生,灭是空灭,非法生灭。何以故?法不可得故。所以永嘉大师云,迷时分明有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
故圆成实者,缘生无性,以无性故,能执持一切法种子,是无作体。依他起者,无性缘成,以缘成故,能兴起一切因缘果报,是作法用。作而无作,故依他起本是虚妄有。迷者不如实知,执为实有,便成遍计执。
六、缘起与性起……………………………………………………………………… 39
六、缘起与性起
有人说:“缘起性空。试问‘缘’空不空?如果缘亦空,云何能法由缘起?如 果缘不空,云何由缘所起之法空呢?”
又有人说:“缘起之‘缘’亦是缘起,所以缘起之‘缘’亦空。”
前一人犯了二边过,彼执著缘外有空,空外有缘。如果缘外有空,其空是断边。如果空外有缘,其缘是常边。此人著于二边,不契中道。彼不知非色外空,亦非灭色空,而是色性本空。非是缘外空,亦非空外缘,而是缘不异空,空不异缘,缘即是空,空即是缘。
后一人犯了无尽过,与无因过。如果缘起之‘缘’亦是缘起,当然起‘缘’之缘,仍是缘起。若如此者,其缘若有,便成无尽,其缘若空,便成无因。有若无尽,便是常边,空若无因,便是断边。所以此人,亦是著常断二边,不契中道。
当知缘起即是性空,性空便是缘起。性空则无性,无性故能随缘,随缘即是缘起。法以缘起,必无自性,无自性便是性空。所以性空当下即是缘起,缘起当下即是性空,此为一乘缘起。
一乘缘起与三乘缘起不同,三乘缘起者,缘聚则有,缘散则无。有不同无,无不同有。一乘缘起则不然,缘聚非有,缘散非无。缘聚非有,非有而有,有而非有。缘散非无,非无而无,无而非无。非有即无,非无即有,故简凡情则曰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显正义则曰一切有,一切无,一切亦有亦无,一切非有非无。此是一乘缘起义也。
一乘缘起,即是性起。其实于佛法中,缘起即是性起,唯有性起,方显缘起真义。只为有人不入一乘教义,于是只解缘起而不会性起。于一真法界中,一心起万法,万法归一心,无有心外法,能与心作缘。故甚深缘起,即是性起。
我们先分别甚么是性起,甚么是缘起。譬如纸上画马画人,一般认为马及人皆 是笔墨所起。其实不然,马及人皆是由纸而起。前一观念,即是肤浅的缘起,后一观念,即是甚深的性起。
又如海水起浪,一般认为浪由风吹而起,此是缘起观念。其实浪由水起,若无水则风焉能起浪?离水则无浪故,此是性起观念。
无水不成浪,无浪不见水。智者知一水而起万层波浪,万层波浪皆是一水。知一波浪是水,便知万层波浪皆是一水。于是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
水成浪,浪显水,水之与浪不一不异,无碍自在。水成浪而浪不碍水,浪显水而水不碍浪。此即水无性随缘而成浪,浪随缘无性而是水。
一层浪是水,与水无碍,层层浪是水,亦与水无碍。以层层浪是一水,则知层层浪皆悉无碍。水譬犹理,浪譬犹事,如是则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矣。故性起者,即法界缘起也。
层层波浪皆是一水故,所以一层浪入层层浪,层层浪摄一层浪。层层浪入一层 浪,一层浪摄层层浪。层层浪入层层浪,层层浪摄层层浪。以性起故,方能一入一切,一摄一切,一切入一,一切摄一,一切入一切,一切摄一切。互摄互入,重重无尽。
性起出于华严经,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品云:
“……演说如来性起法雨,一切声闻缘觉不能受持……
……演说如来性起法雨,无所从来,去无所至……
……如来性起正法,一切如来平等智慧光明所起,一切如来一味智慧,出生无量无边功德……
……如来性起正法,功德无量,行无量故。充满十方无来去故。离生住灭,无有行故。离心意识,无有身故。性如虚空,悉平等故。一切众生无我我所,无有尽故。一切刹无尽,无有转故。不断未来际,无有退故。如来智无疑无二平等,观察有为无为故。成等正觉饶益众生,本行回向自在满足故。”
观此经文则知,性起正法,横遍十方,功德无量,故曰充满十方。无来去者, 觉性不动也。性起正法,□穷三际,无生无灭。无有行者,即无生灭也。性起正法,离心意识,以心意识皆依他起,依他起者虚妄有。而性起正法,则一味真常。性起正法,等同虚空无分别,虽无分别,而现有十方,虽现十方,而同一虚空,平平如如。性起正法,是法性身,无我我所。性起正法,是一真法界,一切刹无尽,无有转变。性起正法,不断未来际,无有退转。何以故?未成佛者,依然在一真法界中。已成佛后,还在一真法界中。三乘圣者,视一真法界,为菩萨法界,为缘觉法界,为声闻法界。六道凡夫,视一真法界,为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狱法界。虽然众生各各视成九法界,实则仍是一真法界,故无退转。性起正法,是如来智慧所现,观察饶益一切众生。
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造十玄缘起,亦称法界缘起,便是性起法门的发挥。华严宗其余著作,对于性起法门亦多申述。兹为节省篇幅,略引于后,俾供参考。
华严问答卷下:
“问……此经自普贤性起二品,明性起因果。不知云何为缘修因果,云何为性起因果耶?
答:从闻熏习三慧方便缘,以修行所生显之义,名为缘修因果。即此缘修因果法,顺自不住实性故。虽随缘生显,而从本不生,故生即不生,不生相不可得之义等,名为性起因果。”
闻熏习,即闻思修三慧,以闻思修之方便缘,而生显无上菩提。无上菩提以闻思修方便缘,而生而显,故名缘修因果。缘修因果者,闻思修方便缘为因,生显无上菩提为果也。
即此缘修因果法者,谓即此闻思修因,无上菩提果,修因致果之法也。系顺自修习之功,是有为因果。有为则有生有灭,所以不住诸法实性,乃称缘修因果。
至于诸法实性,则虽随闻思修方便缘而生显,但从本以来,不生不灭。所谓不生者,非是生以外另有不生,不生外另有生。如果生以外另有不生,此不生即是断灭。如果不生以外另有生,此生即是定性有。所以生即不生,犹色即空也。不生即生,犹空即色也。以生即不生,不生即生故,所以生相不生相,俱不可得。如是之义,名性起因果。
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不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始有终。 故前者是性起因果,后者是缘修因果。因风起浪,是缘修因果。浪由水起,是性起因果。于是我们可以知道,缘修因果者,修习之行也。性起因果者,理实之境也。
华严游心法界记:
“问:若如是者,但是性起,云何得有缘起法门耶?
答:即上力无力相由名为缘起。何以故?由彼此相夺,果方生故。即彼此相由 ,而无自性,无性为果而生,生即不生,名为性起。何以故?即果自体而是性故。 其犹壁上画树,乍看谓言从壁上生。克体全总是壁,应准思之。”
例如大海起浪,但是水起,非是风起。故问曰,此则但是性起,云何呼为缘呢?
答:即上力无力相由,名为缘起。
华严宗论缘起体用,有力无力言之颇多。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云,以缘起法皆有二义,一、空有义,此望自体。二、力、无力义,此望力用。由初义故得相即,由后义故得相入……
缘起法约体言,即空有二义。空者,即无性义。有者,即随缘义。所以无性随缘,随缘无性,谓其体也。
缘起法约用言,即力、无力。由力、无力,互相摄入,乃有缘起力用。
由空有义,所以得相即。由力无力义,所以得相入。相即故相入,相入故相即。相即者,即相摄相夺义。例如色即空,便是空摄色,空夺色。空摄色夺色,则色入空,空显色隐,全色即空。故空有力,色无力。例如空即色,便是色摄空,色夺空。色摄空夺空,则空入色,色显空隐,全空即色。故色有力,空无力。如是方有缘起力用。故知缘起法,体用交彻,摄入无穷。
譬如路灯。每隔五十公尺一盏路灯,而其光则融为一体。路人在第一灯下时, 第一灯光线强,第二灯光线弱。此时第一灯摄第二灯,第二灯入第一灯,第一灯光显,第二灯光隐。我们说第一灯有力,第二灯无力。
路人行至第二灯下时,则第二灯光线强,第一第三灯光线弱。此时第二灯摄第一第三灯,第一第三灯入第二灯,第二灯光显,第一第三灯光隐。我们说第二灯有力,第一第三灯无力。余类推可知。
但力无力缘起力用,无尽无量不可思议。例如一室千灯,其灯光为一,互摄互 入,无有穷尽。一灯摄千灯,千灯入一灯。一灯摄一灯,一灯入一灯。千灯摄一灯,一灯入千灯。千灯摄千灯,千灯入千灯。
如此摄入无尽,则此摄彼时,正是此入彼时。换句话说,此摄彼时,正是彼摄此。彼摄此时,正是彼入此。换句话说,彼摄此时,正是此摄彼。互摄互入,重重无尽。故有力无力,亦互为缘起,重重无尽。有力是无力之有力,无力是有力之无力。构成法界无尽缘起。
据理而推,则知一法有力为主,余法无力为伴。同时主亦为伴,伴亦为主。法界内法法为主,法法为伴。法界内,一法起则一切法顿起,无有先后,无有渐次。 是谓主伴圆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始知一大缘起妙用,不可思议。
华严一乘教义章卷四,谓缘起有六义,详细说明力无力的道理,兹介绍于下。 因为缘起法其因对缘有三义,即一、因有力不待缘,二、因有力待缘,三、因无力待缘。复以因中各有二义,即空义有义,于是构成六义。即一、空有力不待缘,二 、空有力待缘,三、空无力待缘,四、有有力不待缘,五、有有力待缘,六、有无力待缘。
我们已经知道,空即无性,譬犹如水。有即随缘,譬犹如浪。有力即是摄,无力即是入。根据此一原则,以水与浪为例,来了解其六义。
一、空有力不待缘。此即无自性,空也。由无自性,乃能随缘生一切法,是无性摄诸法,诸法皆入无性。故曰有力。此无性空非由缘力,故曰不待缘。譬如水性是一,而成波浪,水摄浪浪入水,故曰有力。然此水性非由浪成,故曰不待缘。
二、空有力待缘。此是无性随缘俱时有义,无性便是随缘,随缘便是无性。空故随缘能成万法,故曰有力。无性空待缘方显,故曰待缘。譬如水不自显,待浪而显,浪非自有,待水而有。水与浪是俱时有义。水能成浪,故曰空有力。浪能显水,故曰待缘。
三、空无力待缘。此是空须随缘方显义,若空不随缘显便归断灭。缘能显空, 故曰空无力。空以缘显,故曰待缘。譬如水不自显,因浪而显,故曰无力。浪能显水,故曰待缘。
四、有有力不待缘。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不生不灭是有义。随缘能成万法,故曰有力。无性随缘,随缘还是无性,故曰不待缘。譬如水性是一,不生不灭是有义,能成波浪是有力。然波浪依然是水,非有外缘,故曰不待缘。
五、有有力待缘。此是引自果义。无性为性,是有义。无性随缘成万法,是有力义。然万法缘成,还归无性,是引自果义。无性方能随缘,任缘方成无性,若非任缘,即非无性,故曰待缘。譬如有水方成浪,是有义。水能成浪,是有力义。浪还是水,是引自果义。既知水即是浪,当知浪即是水,无浪即无水,是待缘义。
六、有无力待缘。此是恒随转义。空依有成,有依空立,空有二者,相缘而立。有既缘空而立,故有无力。有既缘空而立,故曰待缘。
至此释有力无力竟,回头再谈华严游心法界记。
答:即上力无力相由,名为缘起也,已如上释。法界记接著说,何以故?由彼此相夺,果方生故。
相夺即是相摄义,例如色摄空时,全空成色,色显空隐,是为色夺空。空摄色时,全色成空,空显色隐,是为空夺色。色夺空则色有力空无力,空夺色则空有力色无力,如是果法方生。
以下解释性起义。即彼此相由而无自性,无性为果而生。
相由是相入义、相成义。例如色入空方成空义,空由色而成,故空无自性,以色为性。空入色方成色义,色由空而成,故色无自性,以空为性。
或者有人谓,何必相由?色可自为色,空可自为空。请想:如果色自为色,便是定性有落常边。如果空自为空,便是断灭空落断边。常断二边不契中道矣。
由彼此无自性,方能相由相入而成果。若彼此已有定性,便不能相由相入矣。 既然法由无自性生,但无自性便是不生。故生即不生,如是名为性起。例如由水成浪,由浪显水。浪既由水成,则浪无自性,若有自性,不借水成。水既由浪显,则水无自性,若有自性,不假浪显。如此全水是浪,全浪是水。浪起是水,故起而无起。水止是浪,故止而无止。是为性起也,因为果法即是自体,全是无性故。
譬如壁上画树,乍看似是从壁上生,其实全总是壁也。
所以性起法门者,即法界缘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法为主,法法为伴, 法法为主,法法为伴。犹帝网天珠,交彻互融。
如金师子章云:
“一切即一,皆同无性,摄末归本,不碍末也。一即一切,因果历然,依本起末,不碍本也。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力显性起,圆融法门无碍。”
性起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末相收,圆融无碍。
一切即一皆同无性者,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是其本,一切法相是其末。性起法门,无性随缘起万法,万法缘成还归无性。如是则本彻末,末彻本,一际无二。是故摄末归本,不碍末相宛然。
一即一切因果历然者,无性随缘成万法也。无性为因,万法为果,故因果历历分明。虽然无性而成万法,万法不异无性。故依本起末,不碍本也。
力用相收者,本末相收也。一即一切,是本彻末,本彻末则本收末尽。一切即一,是末彻本,末彻本则末收本尽,本收末尽谓之卷,末收本尽谓之舒。如是卷舒自在,圆融无碍,即性起法门也。
华严经旨归亦云:
“……故知一性起修多罗,十方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如一处性起既尔,余一切处性起,各摄尔许眷属,相与周遍法界…… ”
此是说性起法门,主伴圆融,一法为主,法法为伴,法法为主,法法为伴。故一处性起,一切处为伴,一切处性起,一切处为伴,是为法界缘起。
其余华严宗谈及性起之著作甚多,如法界图记丛髓录卷下,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上,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一等。请参考之。
七、天台宗性具法门之商榷………………………………………………………… 55
七、天台宗性具法门之商榷
谈到天台宗,使我们马上联想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智慧极高,集天台宗之大成。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均出于智者。
自古台贤二宗,为世所重。尤其天台宗,教观独步,不让余宗。可惜贤首宗, 宗绪不振,传至今日,仅从其五位祖师遗文,略会其美。天台宗则不然,自智者以来,代有人才,至今不衰。
天台宗上秉佛旨,阐述深义,多所发挥,诸如五时八教,性相三千等。性具法门,亦天台宗所立。其主张性具一切法,既具善亦具恶。彼谓余宗仅知性具善,唯有天台宗知性具恶也。故贬余宗圆乘,以为别教。
今非敢于天台性具有所异议,而是要以无性随缘具万法,以发挥性具法门之深义。续貂之愚,尚望读者诸贤垂鉴。
首先我们知道,天台性具之说,性德是具善具恶的,以一切法唯是性具,性外更无有法。这和诸法实相,实相诸法是极有关系的。换句话说,诸法即是实相,实相即是诸法。诸法有净有染,有善有恶,当然性中必具善恶。否则何能修善修恶? 所以能修善修恶者,必是性具善恶。这是第一点我们要认识的。
第二点,既然性具善恶,当然性中有善亦有恶。性具善其余各宗皆同意此说, 但性具恶,其他各宗皆不承认。只有天台宗主张,性既具善,当亦具恶,以性具一切法故。如经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烦恼生死是恶,菩提涅槃是善。性既具菩提涅槃,当然亦具烦恼生死,所以性具恶。这是第二点我们要认识的。
第三点根据上述理由,所以性具善亦具恶。如果不具一切法,性便不存在。一切法的存在,便是性的存在。所以有善必是性具善,有恶必是性具恶。如此说来, 天台性具说,似是主张一切法有,有性,有善,有恶。但是我们要知道,一切法以 无性为性,无性即是诸法,诸法即是无性,如此方是性具之义。大般若经四三六云:“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诸法一性无性,是本实性,此本 实性,无造无作。”故性具诸法,义在无性。这是第三点我们要认识的。
天台宗著作,谈性恶的很多,我们略采几种,以为介绍。如天台传佛心印云:
“诸宗既不知性具恶法,若论九界,唯云性起,纵有说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者, 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恶故,虽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鼠唧鸟空有言无旨……”
所谓性具,实是性起之义。性起万法,当是性具万法,如果于性不具,云何能起万法。所以性具观念,似为性有之意。根据这种道理,当然性具万法,万法中有善有恶,所以性具善亦必具恶。否则岂非恶法是性外有也?所以天台宗主张性具恶。故本觉之性,应具菩萨以下九界之恶。
圆家即是圆教,圆家以性具为宗者,即圆宗主张性起也。圆家虽说性起,但只知性具善,不知性具恶。
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同是一性所具,故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其余诸宗虽作如是说,但以不知性具恶故,天台宗讥为鼠唧鸟空有言无旨。
所以天台宗性具说,似是有的观念。此中似是有性、有善、有恶,乃至有一切法。
但是我们知道,有法必是定性。善若定性有,便非是恶,恶若定性有,便非是善。性若定性有,便非善亦非恶,乃至非一切法。一切法若定性有,何必性具?故一切法若定性有,便不应性具。
当知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故能任缘,任缘乃有一切法。诸法任缘无有实体,故还归无性。诸法皆归无性,无性能具万法。万法常有而常空,无性常空而常有。犹如一水起万浪,万浪是一水。万浪恒多而恒一,一水恒一而恒多。一即多,多即一,无性任缘一即多,任缘无性多即一。是为性具之义也。
至于善恶者是观念,观念者情识也,非理性也。理性虽然性起万法,而实无善恶之分别。情识分别,始见性起诸法有善有恶。故善恶观念,是情识之见,非性具也。犹纸上画人画马,见者见好见坏,岂是纸有好坏之见也。进一步言,是人见有人有马,岂纸是人是马耶?
若以法言,无性随缘成诸法,诸法任缘归无性。其中无善恶之见,此是智知。 若以情见分别,乃有生灭大小是非有无善恶等,此是识见,非是智知。此见若除, 则不见生灭大小是非有无善恶。离诸分别,则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诸法一性无性,是本实性,此本实性,无造无作。
既云诸法一性,即是无性,是故则知,无性即是一性,一性即是诸法。由本实性,而起诸法,诸法皆本实性所具。本实性无作,而诸法皆作。如是则无作恒作, 作恒无作。无作恒作,则非生灭而生灭,非大小而大小,非是非而是非,非有无而 有无,非善恶而善恶。作恒无作,故生灭恒无生灭,大小恒无大小,是非恒无是非,有无恒无有无,善恶恒无善恶。故无性随缘,随缘无性,理不碍事,事不碍理, 理事圆融,方是性具之义也。
理不碍事,无性之理起善起恶,是之谓性具。事不碍理,善恶随情假立,常归一性之理。是故法身常寂,随缘常现九道善恶。九道善恶常现,而无性法身一理常寂。如是方得性具之说圆融无碍。事皎明不碍理性湛寂,理湛寂不碍事相皎明也。
天台性具之说,出于观音玄义。观音玄义系智者大师所说灌顶所记,后人多申论之。观音玄义卷上云:
“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
此是天台性具说,始出处。缘了者,三因佛性也。三因佛性者,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观音玄义云,……广说缘了明三佛性。若论性德了因种子,修 德即成般若,究竟即成智德菩提。性德缘因种子,修德即成解脱断德涅槃。若性非缘非了,即成正因,若修德成就,则是不纵不横,三点法身……
了因佛性,成般若德,究竟即成无上菩提,无上菩提者,佛之智德。缘因佛性,成解脱德,究竟即成大涅槃,大涅槃者,佛之断德。正因佛性,成法身德,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故正因佛性非缘非了,清净不动,一体常灵。缘了二因,随事应缘,应化万方。正因佛性,体也,缘了者,用也。体恒起用,用恒是体,体用卷舒,自在无碍。 正因佛性常寂,缘了二因常照。寂者照之体,照者寂之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如伊字三点,不纵不横。正因佛性无作也,缘了二因作也,作而无作曰法身,无作而作曰般若解脱。缘了二因是种子,种子是作法;正因非缘非了,是无作法。无作为作之体,作为无作之用。
观音玄义既曰缘了具善具恶,当是性之用,非性之体也。于是可知,善恶是作 法。无性之体,随缘而有善恶之用。善恶之用,还归无性常寂之体。
观音玄义卷上:
“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 但性恶在。”
一阐提译为断善根。大般涅槃经云:“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阐 提……一阐名善方便,提名不具,不具善方便,名一阐提……一阐名念,提名不具,不具念名一阐提……一阐名定,提名不具,不具定名一阐提……一阐名慧,提名不具,不具慧名一阐提……”
所以一阐提名断善根。但善根非是佛性。善根有生有灭,佛性无生无灭;善根有具有不具,佛性无具无不具;善根是作法,佛性作而无作,无作而作。
大般涅槃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佛性常恒,无有变易……佛性者,即 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法众生,无有差别。
性善性恶者,性也。修善修恶者,行也。性修虽是一体,但修善修恶用有差别。修有始终,性无生灭。修有具有不具,性则无具无不具。所以佛说,莫把善根作佛性。譬如众生无量劫来,至无量劫后,始终生死不断。不断与生死不二,因为有不断方成生死,无不断则无生死故。同时不断与生死为二,因为不断则非生死,生死非是不断故。
所以我们不能说不断中无生死,亦不能说不断中有生死。何以故?无性随缘, 不断即是生灭,不二而二,故不能说无。随缘无性,生灭即是不断,二而不二,故不能说有。
若能智慧朗彻,则知随缘无性,差而无差,万法是一。无性随缘,无差而差, 一生万法。如果情识见生,则迷随缘幻有为实有,执定有善恶。修中既然定有,性中当亦定有。然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矣。
无性随缘,无不定无。随缘无性,有非定有。是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故无性随缘,焉得非性具?随缘无性,性具岂是有法?
故修善是作法,性善是无作法。阐提断修善作法,而性善无作法不断。佛断修恶作法,而性恶无作法不断。不断者非是定有,断者非是定无。以一切法不决定故。何故一切法不决定?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不可得?以一切法空故。何故一切法空?以一切法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故。是为天台性具之真义也。
观音玄义卷上又云:
“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文中似漏掉一性字)恶法门尽。如秦焚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
问:修善修恶可断,为何性善恶不可断?答:性善恶只是善恶之法门。门有出 入义,谓出入善恶也。而性不可改,三世无毁。性不可改者,空义也,三世者,生住灭相,无毁者,无生住灭三相。无生住灭三相者,空性也。空性不可断坏,火烧不能烧空,水淹不能湿空,风吹不能动空。如此空性不改,随缘有出入善恶之用。 是知性善恶者,无作法也。修善恶者,作法也。
譬如魔虽烧经,乃作法也。性善法门,乃无作法也,故魔不能令之尽。又如佛烧恶谱,乃作法也。性恶法门,乃无作法也,故不能令性恶法门尽。并举秦焚典坑儒为例。
观音玄义卷上又云:
“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答:阐提既不达性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
问:阐提不断性善,还令修善起。佛是否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呢?
答:阐提不达性善,还令修善起。佛达性恶,故修恶不得起。
达者,觉了也。觉了于何?觉了于无作随缘起一切作法,作法无性皆为无作。 佛能觉了,故不住一切法。不住于作法,故不碍无作。不住于无作,故不碍于作。 乃能日日作,日日无作,日日无作,日日作。佛达无作而作,作而无作,乃于恶自在,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
阐提不能觉了,故取一切法。住于善法,乃为善染,还起修善广治诸恶。
故所谓达者,达于一切诸法,无作而作,作而无作;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无所有不可住不可得也。不达者,执一切法有所得,住著生心也。
以是文可知智者大师性具之说,旨在说明无作而作,性具一切法。一切作法幻有无常,作而无作,皆不决定,非是定有非是定无。
至于系善系恶,皆是随情假立也。譬如台风,只是一种自然现象,非是有心于善恶。人得之者不同,乃有善恶之分。故善恶观念者,随情假立也。一切法者,随 缘幻有,施设假立也。法性者,无性缘成一切法,一切法缘成无性,不生不灭不可毁坏也。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三云:
“……三、性恶融通圆实教中,所有苦集,即是性恶,道灭即是性善。今论性德之行,若全性起修,则一一行业皆悉无作。若全修在性,则介尔有念莫不圆成。 是知性虽本有不改,而不妨全性具三千,起为修德三千。修虽修治造作,而不妨全修德三千,即性具三千。如是则性外无修,修外无性。修性一如,体用相即。”
此是说于圆教中,无作四谛,皆是性也。以苦集灭道皆是性具,而苦集是恶法,故知性具恶。以迷理故,性具之菩提而为烦恼名曰集谛,性具之涅槃而为生死名曰苦谛。如果能觉了顺乎法性,则烦恼即菩提名曰道谛,生死即涅槃名曰灭谛。所以若据实相为言,苦集灭道无性一如,更无所作,名无作四谛。
苦集二谛,即性具恶,灭道二谛,即性具善。
我们要知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者,是因为烦恼无性菩提亦无性,故烦恼即菩提也。生死无性涅槃亦无性,故生死即涅槃也。如果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有性,则此法非坏即杂矣。若烦恼有决定性则坏菩提,菩提有决定性则坏烦恼,如是则不得谓烦恼即菩提,同是一性具矣。若生死有决定性则坏涅槃,涅槃有决定性则坏生死,亦不得谓生死即涅槃,同是一性具矣。
如果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四者并立各不相坏,于是便杂。又焉得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四者同是一性具呢?故烦恼等四,各无自性,方成一性。方成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义也。是故应知,心经所谓是故空(实相)中无苦集灭道, 方是性具苦集灭道义也。
实相第一义空中,随缘现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法随缘现,无有自性,还归实相第一义空。如是方成性具法门,于是方成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之理。
故教行录云,若论性德,则全性起修。此是无性随缘也,修随缘起,还归无性,故一一行业,皆悉无作。我们由上文已经知道,无作者,随缘无性也。作者,无性随缘也。
若论修德,则全修在性。此是随缘无性也。如是,则介尔有念(修也),莫不 圆成(圆成实性也)。
何为三千?原来智者大师依法华经十如是,立一念三千之说。谓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鬼、畜生、地狱十法界中,又各具十法界,乃成百界。 一一界皆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乃成千如。此千如各有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之别,乃有三千性相。此三千性相,在一念中具,故曰一念三千。
故虽知性本有不改,常住真心也。而不妨全性具三千(无性为性也),起为修 德三千(无性能随缘也)。修虽修治造作,是有为法。而不妨全修德三千(作法也 ),即是性具三千(无作法)。所以性外无修,修外无性,修性一如不二不异。性为修之体,修为性之用,全体起用,体即用也,全用是体,用即体也,故曰体用相即。是以百界千如,性善性恶,皆是性具。
四明十义书卷上云:
“辅行(止观辅行传弘决)云,造有二义,一者约理,造即是具。二者约事, 乃论过造现,过现造当,现造于现,圣人变化所造……皆由理具,方有事用…… 此之二造,各论三千。理则本具三千,性善性恶也。事则变造三千,修善修恶也。”
四明十义书,系宋知礼大师所作。引用止观辅行传弘决,系唐湛然大师所述。 造有二义,即约理约事。约理者随缘无性也,约事者无性随缘也。如是方能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乃成性具之义。
约理,造即是具,即是理具(性具)。此即无性之理,能圆满成就一切法性。 一切法性,皆以无性为性。约事,乃有过去造现在,过去现在造当来,现在造于现在。此是讲三世因果事相,三世因果事相者,随缘所成也。乃有过去因造现在果, 过去、现在因造未来果,现在因造现在果。约事而言,固有三世因果现象。但约理言,三世因果,能造所造,皆是一性所造。故曰皆由理具,方有事用。
三世因果是略说十如是,若具足说,应为相、性、体、力、作、因、缘、果、 报、本末究竟等。所以此之二造,各论三千。如果约理造,则是本具(性具)三千,即性具善性具恶也。如果约事造,则是变化三千,呼为修善修恶。变化三千修善修恶者,即三世因果事相十如是也。因为皆由理具,方有事用故,乃呼为性具耳。
至于“圣人变化所造”一句,非常重要。圣人以智慧观,方知诸法因缘生,幻有无性。无性随缘,方能圆满成就诸法性相。圣知诸法缘生无性,乃圆成实也,即 理造十如是。圣知无性随缘,乃依他起也,即事造十如是。
圣智之观,固然如此。凡愚之见,则不如此。凡愚之见,误以因缘幻有为实有,不会随缘无性。于是于依他起上生遍计执,以致不会性具之理。
所以圣者则知,皆由理具,方有事用。则事造三千,修善修恶,皆由理造三千,性善性恶而来也。
天台宗自智者大师以来,圣智辈出。代不乏人。且多有建树,以振宗绪。尤其性具之说,甚深玄微。始发于智者大师,湛然大师加以传弘。四明盛说之。
由于性具之理,深邃难解,故历来颇多异见。有的认为合理,亦有人认为这只是天台一家之言。所以后来谈性具者不多。
不管天台贤首二宗,意见是否一致。但我们认为,性具与性起,只是名字之异 ,在理论上则是一致的。亦不管天台与唯识,意见是否一致,我们认为性具与三性三无性,亦是有极密切关系的。
性具性起,同是奠基于“无性随缘成万法,万法缘成无自性。”的理论上。一切法缘成,便是依他起性。法依他起,便无自性。即此无性,即圆成实性。依他起幻有虚妄无有自性,便是圆成实。圆成实无性,故能随缘圆满成就一切法。一切法皆由无性所成,故名性具。
至于善恶二法,固然是情识之分别,但亦是包括在一切法之内。故不妨说善恶亦是性具。但这要简别遍计执性,遍计执以幻有为实有。法若实有,不但违反了性具说,同时亦违反了性起说。
笔者一愚之见,尚望读者诸贤,视为童言无忌。笔者师长辈中,不乏天台贤哲,若见我轻狂之谬论,尚望一笑置之。
八、泛泛赘言………………………………………………………………………… 74
八、泛泛赘言
本来计划写一点性缘的应用问题,但因为题目太大,自己能力有限,所以不敢造次。只得泛泛交待几句,草草煞尾。
为佛弟子,理应仰佛本怀。性缘之理,甚深微妙,非我牙牙学语者所能道也。 今勉强为文,犹如哑吧唱戏,有腔无调,遗笑大方。惭愧!惭愧!
无性随缘,随缘无性,其道理博大精深。笔者愚昧,未能广说,只堪略谈其梗概。
无性是理,随缘成事。无性随缘,理不碍事,随缘无性,事不碍理。于是理事融通,法界一真。于理虽是一真法界,不碍于事现十种法界。
若会性缘之旨,便可不泥于理,不迷于事。于是入佛法界,佛法界者,一真法界也。众生少有迷滞,便成九界,为九界众生。
菩萨于一真法界,见是菩萨法界。辟支佛于一真法界,见是缘觉法界。声闻于一真法界,见是声闻法界。天于一真法界,见是天法界。人于一真法界,见是人法界。阿修罗于一真法界,见是阿修罗法界。鬼于一真法界,见是鬼法界。畜生于一真法界,见是畜生法界。地狱于一真法界,见是地狱法界。其实九界无性,皆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随缘,便现九法界。当知法界唯心,一心现十法界而已。以此原因,乃有天台一念三千之说。
有人谓,我不求生西方净土,我要求生方东方净土。其实都是一样,生西方生东方,都生在一真法界中。若能会得一真法界性,又何分于东方西方呢?六祖说东方人求生西方,西方人求生何处?六祖是暗示一真法界义,非是否定西方净土。如果否定西方净土,岂非执理碍事?
所以生西方净土生东方净土,都是一真法界,不必争论。绝不是说东方净土是一真法界内,而西方净土是一真法界外。
然则我们何以求生西方,不求生东方呢?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有大愿强缘以为助力故。说回来,还是无性随缘故。以弥陀大愿以为强缘,所以世尊劝众生求生西方。众生求生西方,实是信受佛语,依教奉行也。
或者有人说,既然同是一真法界,弥陀如来药师如来,应无分别,何以其愿力不同?答以无性随缘,以随缘故,乃有愿力不同。我们不应执理碍事。当知事不碍理,分别而无分别,理不碍事,无分别而分别。
无性则法性不变,随缘则应机无方。菩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者,上求佛道也;随缘者,下化众生也。佛道是一,所谓三世诸佛一道清净。众生之病非一,故因病与药,事有千差。
故佛道是一,为度众生,菩萨说法度化,方便不同。众病虽有千差,而菩萨皆令成就无上佛道。所谓佛法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是此意。
然无上佛道,旨在下化众生。下化众生,旨在令成无上佛道。故知上求下化, 其义一也。
谈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在凡亦具此义。于凡夫位,诸恶不作,不变也。众善奉行,随缘也。然诸恶不作,便是众善奉行,众善奉行,自然诸恶不作。
何为恶?杀、盗、淫(在家人邪淫)、恶口、妄语、绮语、两舌、贪、嗔、痴 ,皆恶也。何为善?不杀、不盗、不淫、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皆善也。故知不造十恶,即是奉行十善,奉行十善,即是不造十恶。
无性者第一义谛,会第一义谛,是佛实智。随缘者世俗谛,会世俗谛,是佛权智。实智成就无量智慧,权智成就无量功德。以实智故,佛成无上觉,以权智故, 九道蒙熏。
无性者实相也,随缘者诸法也。无性能随缘,实相诸法也。随缘故无性,诸法实相也。彻证实相,唯佛一人,诸法不一,九道参差。诸法实相,则常六道常法身。实相诸法,则常法身常六道。
无性是佛法身,随缘是佛报化身。无性随缘,则由法起报由报起化。随缘无性,则报化二身,皆是法身。法身无生无灭,报身示现有生无灭,化身则有生有灭。 凡所示现,皆是随缘应情,体本无生无灭。佛已证得无生无灭,为度大菩萨故,示现报身。为度中下根众生,示现化身应□十方。
以是只是略说,愿读者诸贤,依理思之。
至现在为止,这本性缘问题之申论,算告一段落了。但我觉得,依然有言不尽义之感。意思是说,如果将来机缘成熟,我还想唠叨几句。
我说过,哑吧唱戏,有腔无调。这本性缘问题之申论已经够难看了,还想再写,诚所谓丑婆娘,偏爱搽粉。说实在的,我能活到这大把年纪,没别的长处,脸儿壮而已。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