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根除自我的妄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艾雅珂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根除自我的妄见即是指完全的觉悟。但是,既然根除不是一蹴可成的事,我们更应该当下就开始进行。要将一株巨大的树连根拔起,是一件非常乏味的工作,而且还需要消耗很多体力。至於根除“自我”这件事,便须以心的力量来拔除这根深蒂固於我们内心的“自我”。
  从我们个人的经验中,就可以明了,这自我的妄见真是个巨大的重担,使我们的生活困顿,并造成生活不断的紧张。要看顾这个“捉摸不定”的“自我”,是在浪费精神,因为,我们是无法满足它的需求的。我们不断地在追求真正关爱我们的人,可是,世上并没有这类的人存在,因为,大家大部份都只想到自己。这是诸如家庭、师生、团体的人际关系中,最悲哀的事。
  佛陀在世时,邻近王国的国王帕希那帝跟他的妻子玛丽卡王后争吵。帕希那帝认为玛丽卡太骄傲了。他辛辛苦苦地将玛丽卡从庶民扶持到变成今日每个人所崇敬的王后。他说玛丽卡只为自己著想,虽然她今日的荣华富贵都是他一手造就的,但玛丽卡竟得寸进尺,爬到他头上去。他在愤怒之下,拒绝和她说话。当佛陀来拜访他们时,佛陀发现王后不快乐,於是询问其源由。国王说明了事情的经过。接著,佛陀将王后也请来,并向他们说明,人大部份只为自己著想是很寻常的事。
  佛陀离开以后,玛丽卡王后问国王:“你最爱的是谁?你的国家、我、你的孩子、你的荣华富贵、你的王位,还是你自己?”国王想了一下,很诚实地回答说:“我最爱的,是自己。”国王於是反问王后:“你最爱的是谁?你的小孩、你的富贵、国民、我,还是你自己?”国王内心期望王后能回答说她最爱的人是他,但王后却回答说,她最爱的人也是她自己。国王很失望,因而不再与王后说话。他跑去见佛陀,把他们之间的对话重述给佛陀听。佛陀听完后说:“每个人最爱的,莫过於自己,这就是人类的本性。”他同时劝告国王,要与王后和睦相处,国王於是信受奉行。
  当我们的“自我”仍然存在时,它就是我们的挚爱。我们再也找不到比我们更爱自己的人。然而,就因为我们的“自我”妄执,使我们深信他方一定有这种人的存在。实际上,我们应改变追求的方向,不应寻找一个只会助长“自我妄执”的人,相反地,应该追求一个能够协助我们除去“自我”的人。那么,佛陀与其教法便是了,因为,根除自我,正是佛法的核心。
  时时反观能使我们明白,要让“自我”坚固而安全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更甚的是,它是个多么沉重的负担,使我们无法真正地快乐。我们可以激情愉快,可是,在自我观念仍须要不断巩固下,绝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光告诉他人自己的好与才智,是无法满足自己的,我们还须要他人来支持这样的想法。
  自我的概念愈大,就愈容易被推翻。当我们的感觉受到伤害时,通常都怪罪说是敏感过度。可是,这其实说明了我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及想保护这个受惊吓的心。
  为自己追求满足是徒劳无用的,因为“满足”与“自我”皆是不存在的。既然一切都在刹那间改变,那自我和满足那里找得到呢?然而,这两椿事,正是全世界都在寻找的东西,而且,它们彷佛又相当合理,对不对?但是,因为这两者皆遥遥无期,所以每个人都莫不失望。灾难、贫穷、疾病或死亡并不是人们不悦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欲望的不满足。每一个人都在追求一件不可能的东西。这比海底捞针还糟糕!海底捞针虽然很难,但至少真的有针存在。可是,满足与自我都只是妄见,怎么可能找得到呢?这里找,那里找,只会让每个人在这个小小的世界忙碌不已。假如我们停止追求自我的满足,我们的苦会立刻消灭,因为“苦”只因欲求而产生。此外,随著“自我”不再是心最主要的部份,我们的“自我”就会减弱。
  要除掉这个纠缠我们的巨大根源,必须运用正念。我们发现要保持正念实非易事的原因,是因为如实的专注会给我们示现无个人、无身心存在的事实。就好像撞上一面墙,内心不但不会设法突破这面墙,反倒会退心,什么都置而不理。唯有当行动中,已无做者存在时,真实的正念方能生起。但是,二分化的正念,会使我们以为有“正念者”和“被观照者”。如果我们精确无误地观照,我们甚至可以彻见一刹那间身心的无我性。这种经验是我们永生难忘的。
  首先,放下追求自我的满足;第二,更精确地保持正念;第三,专注(定),是根除自我的方法。一个要专注的人,不可能还妄念纷飞,因此,如果我们要禅坐,就必须摒弃所有的念头和私心。如此一来,我们将体验刹那的无我。一旦有了这种体验,而不只停留在认知的理解,对接触到的一切所产生的反应,势必都会跟著有所改变。若能反覆地重覆这种经验,对“自我的概念”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我们清醒时,根尘不断接触,是我们另外一个能运用的工具。最强烈的触觉通常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这时候,最强烈的应属思考的过程。如果我们光坐著,触觉可能是最强烈的。我们可以因而明了,“根门”时时不断受到外尘的冲击,就是我们所谓的“世间”,此外无他。即使在一个无人岛上的湖边,都会因为根识不断制造内心的不安及执著,而使我们永无安宁之日。
  执著的意思是说,我们动弹不得。我们若固执要坐在厨房的地板上,然后靠著厨房的桌子,我们永远也走不出这厨房——除非我们放下。因为执著一切,使我们那里也走不了,对不对?理智上,我们都想要自在、解脱和宁静,但我们的喜、恶却在其中碍手碍脚。就好像内心的拔河比赛,反覆不定,所以一再地制造苦痛。
  虽然修行中仍有固有的执著,我们依然能经验刹那的平静与自在,不过,也有可能导致困扰。我们会在欲望与修行间徘徊不定,有时高傲,但有时又因而感到罪恶。两者皆无法使我们更接近真理。
  质问“看到的是谁”、“知道的又是谁”,也许能使我们对进入根门的外尘所产生的反应有新的内观。当我们觉悟到感官的接触其实就是个负担时,我们的心对世间的欲乐就不会动摇。我们何必拿自己所见、所闻、所思的一切做为自己的负担呢?此时此刻,便是放下了自我妄见的重担了。当我们让这些不同的方法起效用,使我们放下对自己固有的观念时,将会逐渐看见截然不同的真理。世间是一切制造贪爱愉乐和舒适的感官接触的媒介。到底是继续追求比较值得?还是放下会比较好?当我们觉悟到不断地追逐感官的满足会引生掉举不安时,便是我们在用“心”做取择了。因为满足与自我根本不存在,所以证明了我们是往错误的方向走去。一旦除却了我们一惯所努力追逐的,并重新开始时,我们便能安住於宁静安祥之中。我们可以精确地观照,觉知一切感官接触的真面目,舍弃对愉悦的追求,质问我们的反应,然后专注於禅坐中。所有步骤的结合,将使我们深入我们的根,将它们连根拔起。
  当我们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时,一切都将融入平和之中。如此一来,一个全新的景象将如万花筒般地转变。这是个绝对值得的尝试。
  摘自眼中微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