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倡导人间佛法理论,推进佛教适应时代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曾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倡导人间佛法理论,推进佛教适应时代发展
  —一写在北京版《太虚大师全书》出版之际
  标曾文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太虚大师(一八八九——一九四七)针对明清以来传统佛教的积弊,提倡以重视人生和改善人生为基础的人生佛教,为此而奋斗了一生。此后,太虚大师的弟子和受到他影响的人们,又进而提出强调社会现实性的人间佛教的思想。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形态都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就会落伍、被淘汰。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它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传播弘化的情形,也问样
  取决于它能否适应时代、社会在发展中所提出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变革,在教义思想、组织和传教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乃至重建。印度佛教从原始佛教到普及全国,以及部派佛教、大来佛教到传入亚洲各国,都经历了适应时代、社会和地域环境的过程,佛教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时代越进步,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能更自觉地适应时代进步推进各种社会文化形态向前发展。同样,佛教界的领袖人物也会按照时代的要求,主动积极地推进佛教的变革,使佛教适应新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而向前发展。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便是佛教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社会条件提出的,并且早已付诸实践,取得显著的成绩。
  一九二八年,太虚大师在《人生佛学的说明》中认为佛学有“契真理”和“协时机”两大原则。契真理,即符合佛教的基本教理;协时机,即佛教应结合时代和社会信众的情况作适当变革。他说,由于科学技术和交通的发达,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已汇成世界性文化。表现为“现实的人生化”、“证据的科学化”、“组织的群众化”。佛教也必须适应这种情况作适当的变化,建立新的佛学——人生佛教。这种人生佛教是:
  与人生相应的,以求人生改善、人类发达为中心的佛学;
  与民众组织化相应的,以修持大悲大智、以群众为中心的佛学;
  与证据科学化相适应的,以圆满的大乘法为中心的佛学。
  太虚大师一生为建立人生佛教进行了反复深入的理论深沉在很多场合作了宣传和倡导。他并且在《整理增伽制度论》、《僧制今论》、《建僧大纲》以及《建设现代中国佛教谈》等文中,论证过建立与人生佛教相适应的现代教团的问题。
  虽然太虚大师一生奋斗建立的人生佛教和现代教团的理想没能实现,然而他提出的佛教应适应时代进行变革的思想以及人生佛教和现代教团的论述,在中国佛教界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印顺法师是太虚大师的弟子,从一九五二年以后在台湾地区定居。印顺法师一方面继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发展。他在《佛在人间》、《人间佛教给言》等多篇论文中对此作了论述,认为人生佛教虽可对治传统佛教中“鬼的佛教”和“死的佛教”的弊端。但却容忍了“天的佛教”,仍不能对治对天神、长寿永生的迷信,因而提倡用“人间佛教”代替“人生佛教”。他说:“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所以,我们应继承‘人生佛教’的真义,来发扬人间的佛教。”提倡人间佛教是为了使佛教更加适应文化教育越益普及的现代社会,使佛教更加贴近民众。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的思想对台湾地区佛教界有很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的佛教虽然经历了艰辛和挫折的道路,但“文革”后,特别在八十年代以后,迅速进入了恢复振兴的新时期。一九八三年中国佛教协会提出了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三个发展方向。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一九○七——二○○○)多次撰文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阐释,主张吸取佛教文化的精华,发扬人间佛教的精神;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为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佛教协会是各民族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为加强自身建设,协会在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提高四众素质等方面做出了种种努力。正在做出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二○○二年中国佛教协会举行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在新修改的佛协章程中清楚地将“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写入《中国佛教协会章程》的“总则”,将教育、培养人才、修学三学、奉献造福于社会置于实践人间佛教理念的重要内容。可以预料中国大陆佛教界在新世纪的基本走向是继承和发扬人间佛教的思想,是佛教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海峡两岸佛教界和学术界在摄入探讨佛教如何适应时代发展、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新世纪人间佛教的文化与教育、佛教的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无论探讨哪个问题,总要联系到太虚大师对佛教适应近代社会所做出的理论探索和贡献,对他提出和实践人生佛教理论,奠定人间佛教理论基础所做出的功绩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然而在研究太虚大师及其思想的过程中使学者感到遗憾的是,因为《太虚大师全书》数量很少,在有的图书馆即使在有此书,也往往残缺不全,从而为查阅太虚著作带来很多的不便和困难。现在此书即将重新整理出版,相信必将给教内外学者了解和研究太虚大师及其思想提供很大的方便。
  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于北京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