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前途在那里?(第二讲)
佛教的前途在那里?(第二讲)
星云法师
一.创办教育事业
二.加强文化传播
三.提倡悲智行愿
四.组织信徒共修
一.创办教育事业
佛教,本来就是佛陀的教育;佛陀,就是一位伟大的宗教教育家。佛教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超凡入圣、解脱苦恼的教育。三藏十二部经中,长行、重颂、譬喻、本事,都是教化众生的上等教材。佛陀每次对弟子说法,观机逗教,举喻说事,都是深入浅出的教育例证。
举世各地,教育发达的必然是强大国家,文盲多的地方必然是落后地区。尤其宗教负有社会教化的责任,如果不重视教育,没有施教的人才,怎能改善社会风气?怎能净化人心?
我国过去丛林寺院,就是供给十方衲子参访修道的学校,所谓“饱参诸方丛林客,不知此中有悟无?”即使到了近代,清末民初诸老,创设僧伽学校、师范学堂,太虚大师更设立了许多佛学院,尤以今日台湾,儿童有星期学校、儿童夏令营;青年有青年会、大专社团;信徒有信徒共修会、信徒讲习会;专业的有各级佛学院、佛学研究所。佛教徒觉醒了,佛教徒知道教育重要了。
但是,我们仍觉得遗憾,有很多方面,我们需要进步:
1.为佛学院订定高、中、初各级层次。
2.为各级佛学院考试评定合格教师。
3.为佛学院订定各级标准教材。
4.订定佛学院设备标准。
5.加强培养佛教教育行政人员,给予认定。
6.佛教教育应共同组织一领导中心。
7.学生毕业后,优秀者应协助其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
8.各佛教学院学生应有院际间的共同活动,如论文、讲演、梵呗、书法等各种竞赛。
9.规定布教师、住持、监院等应由佛学院毕业学生充任。
10.呼吁所有佛教徒支持佛教主办的玄奘技术学院、华梵工学院、慈济护专、西来大学。如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支援“社会大学”,使其更扩大,都会功不唐捐。
11.设立各大专院校佛学社团所有社员会考制度,认定其资格,以便使其为佛教服务。
12.鼓励佛教界多设立奖学金会、贷学金会。当初如无安道诚奖助惠能大师十两白银,何有这位一代宗师?
这以上的十二点意见,盼佛教界能有共识,各发心为教育的长老们,能够注意,佛教教育必更有进步和成就。
二.加强文化传播
说到文化,佛教非常重视文字般若的传播。《金刚经》中有四句偈的布施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十法行中更提倡书写、演说、披读、印经的利益。若非鸠摩罗什、玄奘三藏等翻译经典,何有东土佛法?日本佛教为人称道,除佛教教育普及外,即为对佛教文化的重视。明治维新时,鼓励大家撰写佛传,目前日本的佛传,不下百种之多。台湾目前佛教的文化出版,五色缤纷、百花争艳、万家争鸣,此中不乏佼佼多士,只是多数精致不足,曲调不高,例如,一再翻版影印,不能更新;一再互相转载,少有创作;一再分人分我,不够默契;一再过份保守,空乏无力,故特建议如下:
1.将目前所有佛教杂志,依读者和性质分类,分别改为<佛教青年>、<佛教儿童>、<佛教妇女>、<佛教史学>、<佛教生活>,以便读者选读他的需要。
2.成立资料中心,让有心的人研究佛教时,非常容易找到他的需要。
3.佛光山筹备的电脑大藏经、电脑大辞典,能早日问世。
4.佛教需一份报纸,<福报日报>停刊,非常可惜,希望有心人再接再励。甚至设立电台、电视台。
5.联合佛教各方人才,出版一份够水平的学报。
6.奖助佛教学者,鼓励撰写佛学论文、佛教文艺、音乐诗歌等。
7.奖励佛教藏经、古典著作,分别标点、分段、注释,增加索引,便于阅读。佛教所有出版品,要通俗化、文艺化、生活化、美术化、音声化、图表化。
8.各佛教团体,经常举办各种学会,甚至国际会议。
9.每一寺院,每周应定期举办一次“佛学讲座”,或各种座谈会。
10.寺院设立的条件,除佛殿外,起码要有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小型的讲堂。
11.奖励优良的出版品,如此次行政院新闻局颁给佛光大辞典、文殊杂志及普音的金鼎奖。佛教团体应给佛教文化人的奖助,例如印顺长老,就应得到佛教文化人奖。
12.有系列地出版专书,如佛史专书、唯识专书、禅学专书等。因为专书,才便于学者的研究。
关于佛教文化的问题很多,如稿费的问题、版权的问题、赠阅的问题、流通的问题,甚至佛教徒应养成读书求解的习惯问题等等。
这些建议,如获佛教界重视采纳,获得解决和共识,则佛教文化更能发挥辉煌的效果!
三.提倡悲智行愿
佛教讲究智能,但尤重慈悲;重视慈悲,更重行愿。诸佛菩萨都是依靠悲智行愿成就道业。佛教要兴隆,佛教徒必须要有悲智行愿;佛教所以衰微,也是因为佛教徒没有悲智行愿!
如何考察吾人的悲智行愿?例如你每年度多少众生?每年读多少经论?每年为人服务多少?你发了什么大心?你立了什么大愿?你实践了什么行门?你完成了什么修行?
我们可以回顾古圣先贤:如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立愿“若不成佛,誓不起座”,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也是以慈悲行愿为实践行门。玄奘大师西天取经,沙漠失水,“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一步生”;鉴真大师到日本弘法,六次遇难,大海漂流,发誓“为大事也,何惜生命?”四弘誓愿,更是每一个大乘行者所应奉行,兹对现代佛教徒所应奉行的悲智行愿的行门,建议如下:
1.成立电话法语中心,让求助无人的苦闷者,用电话诉说心事,给予一些佛法的指导和慰问。
2.成立佛法咨询中心,为一些社会有疑难的人,因佛法给予心理辅导,解决其生活、职业、家庭、感情上的问题。
3.参加病患者慰问团,有组织、有计划的到医院,或到家庭里慰问病患者,诵经祝福,佛书赠送,都能助其健康。
4.送医药到偏远地区,如慈济功德会、佛光山云水医院,让健康的人出钱,为穷苦的人看病。
5.举办妇女求职中心,现代乡村妇女到都市求职,往往遭坏人所骗,若能在求职前为其解决食住问题,有一个求职的缓冲时间,免为坏人所害。
6.组织急难扶持会,一般人常说救急不救穷,正此之谓也。
7.成立养老基金会,因为久病床前无孝子,社会上许多孤苦老人,若由某一社团或基金会,代其雇人照顾,免其孤单无依之苦。
8.创办收容之家,因故一时无家可归的老弱妇孺,急待给予暂时收容,以便重新调整身心,再创前途!
9.日行一善,日发一愿。
10.说好话,动好念,不断的忏悔,不断的精进。
11.薪水所得十分之一作为布施。
12.安排每一周之内有数小时为信仰或慈善服务。
佛教所有人等,不论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幼,如果能拥有悲智行愿,则佛教普及社会,深入人心,指日可待。
四.组织信徒共修
佛教徒重自修,不太重共修,不少佛教徒在家烧香礼佛,甚少到寺院共修。就是出家二众,也喜欢独居,不乐共处,此处一精舍,彼处一佛堂,分散了佛教的力量。
尤有甚者,佛教徒不了解佛教,平时不要佛教,直至临终的时候才想到佛教,这都因佛教没有创造共修的环境。寺院是共修的道场,但那是出家人的,在家信徒则不易有份。
现在已有不少寺院道场为信徒举办一些共修活动,如念佛会、禅座会、报恩会、讲经会等,但大都不能满足信徒的要求,兹为扩大信徒共修的范围,贡献意见如下:
1.成立老人俱乐部,现在许多退休的老人,在家无所事事,近于等死,若能利用寺院房舍,供给老人活动,如下棋、品茗、抄经、论道等,老人的经验、时间、财富,必定对寺院也有莫大的帮助。
2.成立职业训练辅导中心,有些佛教徒,因无专长,在社会不易求到职业,各寺道场若能视如自己子弟,助其职业的训练,如电脑、打字、插花、烹饪、驾驶等都可。
3.成立佛书交换研读会,因为可读性的佛书,都要购买,若能十人或百人,购佛书数种,交换研读,甚至交换心得,实进德修业之良方。
4.成立社区布教所、村里念佛会,方便共修。
5.举办两地信徒相谈会,互相切磋解决疑难。
6.组织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打扫环境,种植花树,广结善缘,佛教自然予人好感。
7.举办家庭普照,度其亲友参加佛教活动。
8.组织参访团、朝山团,学法显之西游,效善财之南询。
9.成立儿童星期学佛班,让儿童接受佛法的薰陶,敬上慈下,完成佛化家庭的理想。
10.组织佛教慈爱团,定期为慈善机构义务服务。
11.参加八关斋戒会,学习僧伽的生活。
12.举办研讨共修会,以家为主,互相轮流主持。
佛说:“佛道在众生身上求”,国家不能没有人民,宗教不能没有信徒,寺院团体和信徒合作,共同运用各种方便,则佛教人口必定能大量增加!
未来的佛教,如能
一、创办佛教事业,
二、加强文化传播,
三、提倡悲智行愿,
四、组织信徒共修,
必能促进佛教的发展,则佛教之前途,必兴隆无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