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求印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演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求印证

演 仁

  从前修禅,是否开悟,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要得到高僧的印证;修净土是否往生,逝去的人当然不能向在世的人说自己是否到了极乐世界,也要得到高僧的印证才算数。
  时下,有关这方面的印证之说很少听到了。多是听到某某到某某那里求学,得到某某的真传之类。倘若传法的人是世人公认的高僧大德,而且还健在,或者虽然圆寂,但行迹可考,接法的人又道行高尚,那当然也会得到世人的尊重与认同。
  “印证”二字在佛教世代相传中的确带有神秘性,因为它不可能用科学的方法去定量测试或检验,也不可能像通过层层考试而取得各级文凭那样简单。“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黄檗传心法要》)
  然而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若宣扬自己幼年时就在偏辟的神秘处所,遇到一个隐居的高僧或白发长者,见自己聪慧过人,有灵光护佑,是真龙降世,乃济世之才,故授以秘法(或传以秘方),之后又隐迹于廛市若干年,如今修炼有成,开始向世人传授秘法(或用秘方治病)。这样的说法倒值得人们怀疑了,因为除了传法的神秘高人无处可寻可考而外,更不会有高僧大德的印证。
  当然,如果有人发明某种功法,炼此功真正能够使人强身健体,愿意向更多的人传授;或者多年潜心研究出某种药方,能治一些疑难病症,愿供献出来解除病人的痛苦,那么,是真大菩萨,就直接传于大众或治病救人,没有必要去编些故事来聚人气。其实,要说对此种人的印证,倒有一个最简单、最有效、最灵验的方法,那就是看其人是否趁机敛财,若聚敛成大富而又不回报社会的,那就不能再相信所编的故事了。至于功法是否让人健康长寿,秘方是否能治病救人,大众是自有判断标准的。
  这又使我想到一些讲经说法或著书立说者,所传播的内容又如何印证呢?如今讲经解经的人非常之多,书籍、刊物、光盘、磁带到处可见,这里更谈不上什么“真传”、“亲授”之类,学佛的人也不可能抱着书籍光盘去找高僧大德印证里面的内容是否符合正法,该怎么办呢?我想,唯一的办法是多读佛经原文,以经印文,以经辨法,与经义相符则取,与经义相悖则弃。当然,读经是困难的,文言文,繁体字,无标点,竖排等等会难倒许多人,但无论困难有多大,在读今人疏解的文章时,还是以“如是我闻”印证一下为好。不然,偏离原轨,纠回来困难更大。更甚者,一不小心中了邪魔,那就更危险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读经去印证也并非一味复古。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因时因地因人而发展自己的学说,是很讲究权巧方便的。时代在发展,佛教也当与时俱进,有志于普及佛教知识的人也当与时代发展相吻合,联系当前实际,深入浅出,不拘陈法,以权巧方便引导大众既深谙佛的旨要,又有如法的真切受用。因而那种怕犯错误,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主张只能“以经解经”的提法,值得研究和商榷。因为这容易导致原地绕圈。在社会如火如荼的时代原地绕圈是作茧自缚。佛教传人中国之后的多次重大改革就是突破圈子与时俱进的范例。试想,如果不是禅宗四祖道信敢于改变禅僧“一钵千家”游方乞食的旧制,建立禅宗寺院并提倡“坐作双修”的新禅风,自给自足解决衣食,恐怕当今的禅僧仍是居无定处,杖袋托钵沿街乞食了,这样行么?正道是
  以心相印,以经即印。
  是佛菩萨,不劳思运。
  活活泼泼,与时俱进。
  枯藤老树,可真入定?

                   摘自《甘露》2005年第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读书与悟道
下一篇:应无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