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玄宗朝翻经三藏善無畏赠鸿胪卿行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玄宗朝翻经三藏善無畏赠鸿胪卿行状

  (唐 弟子前左补阙赵郡李華撰)

  三藏沙门输婆迦罗【2】者,具足梵音,应云戍婆伽罗僧贺,唐音正翻,云净师子,以义译之,名善无畏。中印度摩伽陀国【3】人,住王舍城那烂陀寺。本刹利种姓,刹帝利舍俗荣贵,依佛出家。神气清虚,道业恢著,精通禅惠(慧),妙达总持三藏门,一心游入五天诸国,久播芳名。大悲利生,有缘东渐,涂(途)至北印度境,响震摩贺支那【4】。我皇授(搜)集贤良,发使迎接。以开元四年景 (丙)辰【5】,大赍梵夹【6】,来达长安。初于兴福寺【7】南塔院安置,次后五年丁巳岁,于菩提寺【8】译《虚空藏菩萨经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沙门无著缀文笔受。其和上所将梵夹,有敕并令进入内,缘比(此)未得广译诸经。曩【9】时,无行和上行游天竺,学毕言归,回至北天,不幸而卒。所将梵夹,有敕迎还,比在西京华严寺收掌。无畏和上与沙门一行,于彼简得数本梵夹经,并是总持之教,沙门一行先未曾译者。至十二年随驾入洛,于大福先寺【10】安置,沙门一行请三藏和上,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一部七卷。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今所出者,撮其要耳。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丞【11】旨,兼删缀词理。文质相半,妙谐深趣。又译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羯罗经》三卷。 三藏性爱恬简,静虑怗【12】神。时开禅观,奖劝初学,慈悲作念,接诱无亏。人民或问疑,剖折无滞。诸有水旱祈止,艺能大庇缁林【13】,广如别记。后有表求归国,有诏止之。洎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右胁累足,寂于禅室。春秋九十九,僧夏八十。法界悽凉,天心震悼,赠鸿胪卿。葬于龙门西山,鸿胪亟(丞)【14】李岘与释门威仪【15】定宾律师监护丧事。以八月八日,葬于龙门西山。涕慕倾都,山川变色。


  --------------------------------------------------------------------------------

  ----------注释----------

  【1】李华(715-766):字遐叔,赵郡人(今河北元氏)。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贬官。后起官至检校吏部员外郎。李华为唐时著名文学家,尤以擅写传记、行状而著称。李华为善无畏三藏的灌顶弟子,据《旧唐书》记载:“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

  【2】输婆迦罗:梵文′Subhakara之音译,义译作无畏;戍婆誐罗僧贺为梵文′Subhakarasim·ha之音译,直译作净师子,义译作善无畏。

  【3】摩伽陀国:即摩揭陀国。

  【4】摩贺支那:即摩诃支那,大支那之意。即指中国。

  【5】开元四年丙辰:即公元716年。丙辰为干支纪年,下同。

  【6】大赍(jī)梵夹:赍,携带。梵夹,佛经。

  【7】兴福寺:在长安西北区修德坊。玄奘也曾居此寺。

  【8】菩提寺:据《开元释教录》:“次后有敕令住西明。”西明寺在长安西区延康坊,菩提寺即菩提院,是西明寺的一部分。西明寺是显庆元年(656)秋仿天竺祇园精造而建的唐代佛教圣地,内藏大量经典。

  【9】曩(nǎng):从前。

  【10】大福先寺:在洛阳东区延福坊。

  【11】丞:通“承”。

  【12】怗(tiē):平定。

  【13】缁林:僧界。

  【14】鸿胪丞:见“鸿胪卿”注(《广付法传》注释【93】)。

  【15】威仪:一般法会指挥众僧仪式作法之僧名威仪师。


  --------------------------------------------------------------------------------
  大唐东都大圣善寺故中天竺国善無畏三藏和尚碑铭并序

  弟子前左补阙赵郡李華撰

  恒府长庆寺沙門戒成書

  当寺沙門恒秀篆额

  惟和尚输(轮)王【2】梵嫡,号善无畏,盖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其先自中天竺分王焉(乌)荼【3】,父曰佛手王。以和上生有圣姿,早兼德艺,故历试焉。十岁统戒(戎)。十三嗣位,诸兄举兵构乱,不得已而征之,接刃中体,捍轮【4】伤顶,军以顺胜,兄以爱全。乃白母后,告群臣曰:“向者新征,义断恩也。今已国让,行其志也。”因置位于兄,固求入道。太后哀许,赐以传国宝珠。

  南至海滨,得殊胜招提,入法华三昧【5】。聚沙建塔【6】,誓一万区,黑蛇伤指而不退。息身寄商舶,往中印度。密修禅诵,口放白光,无风三日,而舟行万里。与商人同遇群贼,阽于弃命,乃慰怗徒侣。默诵真言,七俱胝尊【7】全现身相。贼果为他寇所歼,寇乃露罪归诚,指踪夷险。越穷荒,踰(逾)毒水,至中天境上,乃遇其王。王之夫人,和上姊也。和上服同凡品,而徒侣以君礼奉之。王问获其由,嗟称不足。菩提眷属,是日同归,慈云布阴,一境诚变。于是发三乘之藏,究诸部之宗,品偈章句,诵无遗者。说龙宫之义理【8】,得师子之频申【9】,名震五天,尊为称首。

  那烂陀寺,像法之泉源,众圣之都会也。乃拾宝珠,莹大像额端,昼如月魄,夜则光耀。僧宝有达磨鞠多【10】,唐云法护,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颜如四十,已八百年也。乃头礼两足【11】,奉为本师。和上见本师钵中,非其国食,示一禅僧,禅僧华人也,见油饵尚温,粟饭余暖,愕而叹曰:“中国去此十万八千里,是彼朝熟而午时至,此何神速也!”会中尽骇,唯和上默然。本师密谓和上曰:“中国白马寺,重阁新成,吾适受供而返。汝能不言,真可学也。”乃授以总持尊教,龙神围绕,森在目前。无量印契,一时顿受。即日灌顶,为天人师【12】,称曰三藏。三藏有六义,内为定戒慧,外为经律论,以陀罗尼而总摄之。惟陀罗尼者,速疾之轮,解脱吉祥之海,三世诸佛,生于此门。夫慧照所传,一灯而已,根殊性异,灯亦无边。由是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菩萨以金刚总摄于诸定,白月玄同于法身,顿升阶位,邻于大觉【13】,此其相也。

  和上遍礼圣迹,修环大荒。不悔艰难,每所三至。为迦叶剃发【14】,受观音摩顶。尝结夏于灵鹫山【15】,有猛兽前路,深入穴,穴明如昼,见牟尼立像,左右侍者,色相如生。中印土大旱,求和上请雨。观音大圣在月轮中,手执军持【16】,注水于地中。感咽于双树之下,问往昔于佛世之人,为者不言,十闻(问)其一。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熔银起窣堵波,等佛身相。母后谓和上已没,泪竭丧明,及寄疏问安,朗然如故。大雄灭后,外道如林,九十六宗,各专其见。和上随其所执,垂谕破疑。解邪缚于空门,返迷津于觉路。法云大小而均泽,定水方圆而满器。仆异学之旗鼓,建心王之胜幢。使其以念制狂,即身观佛。本师喜曰:“善男子,中国有缘,可以行矣。”遂顶辞东下。

  历迦湿弥罗国【17】,中夜次过河,河无舟梁,浮空以济。受谓(请)于长者,有罗汉降曰:“我小乘之圣,大德是登地菩萨。”乃让席推尊,和上赠以名衣,遂升空而去。至乌场国【18】,有白鼠旋绕,日献金钱。讲《毗卢》于突厥【19】之庭,而可敦【20】请法,乃安禅树下,法为金字,列在空中。突厥宫人,有以手按其乳,乳为三道,飞注和上口中。乃合掌端容曰:“此我前生母也。”或误举刃三斫,支体无伤,斫者唯闻铜声而已。至雪山下大池【21】,而和上不愈。本师自空而至曰:“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汝久离诸相,宁有病耶!”言毕冲天,则洗然而愈矣。路出吐蕃【22】,与商旅同次,夷人贪货,率众合围。乃密为心印,而蕃豪请罪。到中国西境,夜有神见曰:“此东非弟子界也,文殊师利,保护中州。”礼足而灭。以驼负经,至西洲(州)渡河,龙陷驼足,没于泉下。乃和上入泉三日,止龙宫而化之,牵驼出岸,经无露湿。

  睿宗【23】道尊德盛,玄契无方,诏僧若那及将军史宪,出玉门【24】塞表,以候来仪。开元继兴,重光大化。圣皇【25】梦与高僧相见,姿状非常,躬御丹青,图之殿壁。洎和上至止,与梦合符。天子光灵,而敬悦之,饰内道场【26】,尊为教主。自宁、萨(薛)以降,皆跪席捧器焉。宾大士于天宫,接梵筵【27】于帝座。礼国师以广成之道【28】,致人主于如来之乘。巍巍法门,于此为盛!有术者握鬼神之契,参变化之功,承诏御前,效其神异。和上恬然不动,而术者手足无施矣。其余秘密,代【29】莫闻也。累请居外,敕诸寺递迎。随驾至洛京,诏于圣善寺安置。

  自出内之后,道俗瞻礼,奔起华夷。和上临之,贵贱如一。奉仪形者,莲华(花)开于眼界;禀言说者,甘露降于心源。超然自悟曰:“有其人矣!”法侣高标,唯尊奉长老宝思惟【30】,其余皆接以门人之礼。禅师一行者,定惠(慧)之余,术穷天地,有所未达,咨而后行。和上质粹神迈,气和言简。不舍律仪,而身心自在;下(不)离宴坐,而愿力俱圆。有来则应,触境无碍。故众妙愁(悬)解,艺能兼于百工;大悲普熏,草木同于一子,不知其极也。

  于本院铸金铜灵塔,云以此功德,应缘护世。手为模范,妙极人天。寺众销冶至广,庭际深隘,虑恐风至火盛,灾延宝坊。笑而言曰:“无可为忧,自当有验”。及鼓铸之日,大雪蔽空。灵塔既成,瑞花飘席。前后奉诏,穰旱致雨,灭火反风,昭昭然,遍诸耳目矣。从容止请,大庇缁林,正法之兴,系于龙象,信也!表求还国,优诏不许。

  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右胁累足,涅槃于禅室。享龄九十九,僧夏八十。法界悽凉,天心震悼,赠鸿胪卿。遣鸿胪丞李岘、威仪僧定宾律师监护,葬于龙门西山。涕慕倾都,山川变色。弟子僧宝思,户部尚书荣阳郑公善果曾孙也。弟子僧明思,琅琊王氏。并高族上才,超然自觉,自心言为乐说之辨【31】,妙用即禅那之宗。入和上之室,惟兹二人而已。

  乾元岁,再造天维,大君心证无缘之慈,躬行不遗之孝,于是梵释扈跸【32】,天龙济师【33】,凶秽扫除,人祇【34】清净。位光付嘱,教大兴、一行二禅师爰【35】以偈颂,刻之金石。法离文字,道不可名,以慰门人感慕之心,有同颜子喟然之叹【36】。其文曰:

  释宫尊种,龙扶出池。舍位成道,为人天师。

  度微尘众,行甘露慈。风清热恼,月破昏疑。

  法本不生,我今无得。随方演教,聿【37】来中国。

  帝后承迎,天花满裓【38】。欢喜园中,唯闻瞻卜【39】。

  百千万亿,调伏其心。灌顶自昔,声闻现今【40】。

  山王高妙,海月圆深。示灭非灭,空悲鹤林【41】。

  伊水西出【42】,冥冥石室。金棺已闭,式瞻元日。

  双宝【43】绍明,教尊言密。归我法者,因权悟实【44】。

  贞元十一年岁次乙亥四月戊戌朔十七日甲寅建。乾元元年,郭令公【45】奏塔院为广化寺,专捡校【46】:当寺弟子上座【47】僧善义、寺主【48】僧光秀、都维那【49】僧志满、弟子前上座惠照、昙真,寺主如璋、坚固,典座【50】道岌,扶风马瞻、河东屈贲刻字。


  ----------注释----------

  【1】大圣善寺:善无畏三藏圆寂于此,故称。

  【2】轮王:即转轮王。为梵文Cakravartirja之意译,原为古印度传说中的圣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俱舍论》等载,转轮王共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四位。金轮王领四洲,银轮王领东西南三洲,铜轮王领东南二洲,铁轮王领南阎浮提之一洲。

  【3】乌荼:即乌荼国(Odra)。古印度国名,在今印度奥里萨邦(Orissa)北部。

  【4】捍轮:挥舞轮,轮为一种武器,佛教及印度教诸神经常持之在手。【5】法华三昧:依妙幢相三昧,以法水润之,一一法性皆开敷如花,或有形,或无形,故名法华,属妙观察智所行境界。为莲花部悉地最高成就。

  【6】聚沙建塔:为一种修行方式。《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载:“又有一法,于大海边或河诸沙滩之上,以塔形像印,印沙滩上,为塔形像。念诵(真言)一遍,印成一塔,如数满六十万遍,即得睹见圣者观自在菩萨之像,或见多罗菩萨、金刚藏菩萨,随其心愿,皆得满足。或见授与仙神妙药,或见授与菩提之记,或现前问来,随其乞愿,皆得菩萨等位。”

  【7】七俱胝尊:即准提菩萨。

  【8】说龙宫之义理:用龙树入龙宫阅读《华严经》等诸多前所未见之高深经典的典故。比喻说高深的义理。

  【9】得师子之频申:即得师子频申三昧。《探玄记十八》曰:“师子奋迅之时,诸根开张,身毛皆竖,现其威怒哮吼之相,令余兽皆服。令师子儿增其雄猛,身得张大。今佛亦然,一奋大悲法界之身,二开大悲之根门,三竖悲毛之先导,四现应机之威。吼法界之法门,令二乘诸兽藏窜聋盲,菩萨佛子增长百千诸三昧海及陀罗尼,如是相似,故以为喻。”此处

  以师子频申比喻佛德。

  【10】达磨鞠多:梵文Dharmagupta之音译,唐音译为法护,即龙智菩萨,为维系法统,留寿七百岁以上。

  【11】头礼两足:《宋高僧传》为“投身接足”,此为印度风俗,向尊者下跪,吻其两足。

  【12】天人师:佛有十种称号,此为其一。即天人导师之意。

  【13】以金刚总摄诸定,白月玄同于法身,顿升阶位,邻于大觉:金刚,指金刚喻定。此定为十地已满之菩萨向上进修究竟佛位时所入之定。此定最为殊胜。能总摄一切禅定。故此处如此说。白月,指月轮观。月轮观修习圆满,则身不可得,心不可得,万法不可得,虚空不可得,乃至不可得亦不可得。一切烦恼,不假对治,自然不起。根本正智不由他悟

  ,自然通达,达于此境,则与本有法身境界相契,证十地满心(参见冯达庵大阿阇黎之《学密须知》)。故白月玄同于法身意为:通过修习月轮观而达到彻底法身的境界。邻于大觉,指十地已满之位。

  【14】为迦叶剃发:佛弟子大迦叶在鸡足山(Kukkutapda)入长期大定。因山岭形如鸡足故名。位于今印度加雅城东北16英里处,库尔基哈尔以北约1英里的三个山峰。

  【15】灵鹫山:梵文Gr·dhrakūt·a之意译,亦称耆闍崛山。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今比哈尔邦底赖雅),因山势拔起,峰顶形如鹫首,故名。释迦如来曾居此山说法多年。

  【16】军持:梵文Kun·d·ik之音译,即水瓶,净瓶。

  【17】迦湿弥罗国:梵文K′smīra之音译,古印度国名,即现代的克什米尔。古时该国宗教、哲学发达。据说阿育王曾邀请该国僧侣参加佛经第三次结集,而第四次结集即在此国举行。

  【18】乌场国:又作乌苌国,乌仗那国,为梵文Udyna之音译。古印度国名。此国在斯瓦特(Swt)河上,包括现代的Pangkora,Bijwar,Swat,Buna等四县。

  【19】突厥:时善无畏三藏经过为西突厥所制之健陀罗国,故文中称“突厥之庭”。健陀罗(Gandhra)位于库纳尔河和印度河之间的喀布尔河流域,包括旁遮普以北的白沙瓦和拉瓦尔品第地区。突厥人于公元552-744年建立起强大的突厥汗国,后分裂为据蒙古高原的东突厥汗国和统治中亚各地的西突厥汗国,西突厥于公元658年归附于唐朝,至8世纪40年代,为回纥所灭,善无畏三藏经临时为西突厥末期,突厥人敬信佛法。

  【20】可敦:为突厥王后的称号,可汗为突厥国王的称号。

  【21】至雪山下大池:时善无畏三藏行至迦毕湿国(kpisī),又作迦毕试国。在今阿富汗境内之Begram,位于喀布尔以北62公里,北背雪山,即今兴都库什山。据《大唐西域记》载:“王城西北二百余里至大雪山,山顶有池,又称龙池,请雨祈睛,随求果圆。”

  【22】吐蕃:吐蕃为我国古代藏族所建立的政权,即西藏地区。时三藏经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东北部巴尔提斯坦)、小勃律(位于大勃律西北今吉尔吉特雅河流域),渐达西州(即高昌,在今新疆吐鲁蕃东南60余里)。

  【23】睿宗:公元684年即位。后被武则天废黜,又于公元710-713年在位。

  【24】玉门:即玉门关。在今甘肃安西双塔堡附近。

  【25】圣皇:圣即玄宗。公元713-755年在位。

  【26】内道场:即皇宫中的道场(bodhimanda)。公元517年,梁武帝敕沙门慧超为寿光殿学士,使居于禁中讲法,为内道场之始。隋炀帝将中国所有寺院改称“道场”,武则天则在长安、洛阳的宫中都修建了寺院,改称内道场。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禁中以密宗僧人为主设内道场,诏请两类僧人入内,一为给皇帝和内宫讲论佛法,称内供奉讲论大德,一为给皇帝持念行法,称内供奉持念大德。后者多为密宗僧人,比前一类更受重视。内道场地址,为长安三宫之一的大明宫长生殿。

  【27】梵筵:指僧人的译经讲法。

  【28】广成之道:见《庄子·在宥第十一》,黄帝统治天下十九年后,往崆峒山稽首广成子而问道,先问如何治天下,广成子不答,又问如何养生,广成子则为详说。此处广成之道,指做帝师之道。

  【29】代:通“殆”。

  【30】宝思惟:北印度迦湿弥罗国僧人。于公元693年到达洛阳,卒于721年,享寿百余岁。宝思惟精通戒律及密咒,曾译密宗经典七部。卒后建塔旌表。

  【31】乐说之辩:乐说为大乐说菩萨之略称,此菩萨善于说法,辩才无碍。

  【32】梵释扈跸:梵释,指梵天、帝释。扈跸,随从帝王的车驾。跸,帝王经临时为其清道。此句意为:梵天帝释都拥戴圣上。

  【33】天龙济师:诸天龙神护佑圣主。师:官长,此处指皇帝。

  【34】祇:神。

  【35】爰(yuán):于是。

  【36】颜子喟然之叹:出自《论语·子罕》颜回对孔子的赞叹。“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以此比喻弟子对善无畏三藏的赞叹敬仰。

  【37】聿:语助词,用于句中或句首。

  【38】裓(jiē):即阶,砖铺的道路。

  【39】欢喜园中,唯闻瞻卜:欢喜园为忉利天帝释四园之一,诸天人入此,则自然升起欢喜之情。园中有瞻卜(梵文音译),译作金色花树,其花有香气远熏,树下有天人居住,游戏受乐。

  【40】灌顶自昔,声闻现今:声闻,指现声闻身。按当时印度习俗,婆罗门出家修行多为精严持戒、修习苦行的小乘行法,此处的现声闻身可能即指此意。此句意为三藏过去生中承受三密灌顶,今世得以现声闻身,以精严持戒为基修持密法。真言宗三昧耶戒(菩提心戒)本为表德法门,是戒中之王。通宗大士所行均为真如自性之流露,所做一切皆善;但为对应众生根机而施教,故外现声闻之相。

  【41】鹤林:即双树林。

  【42】伊水西出:伊水即伊河,自西向东流经洛阳龙门。

  【43】双宝:指善无畏三藏的入室弟子宝思、明思。

  【44】因权悟实:适于一时机宜之法名为权,究竟不变之法名为实。权谓权谋,暂用还废;实谓实录,究竟旨归。此句意为:通过权说而了悟真实之理。

  【45】郭令公:即郭子仪(697-781),平安史之乱,吐番、回纥之乱,以一身系时局安危者二十年,累官至太尉、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郭令公。

  【46】捡校:临督、监护之意,捡通“检”。

  【47】上座:寺中最高职位,在寺主、维那之上。

  【48】寺主:管理僧寺之主,后多以住持为名。

  【49】都维那:梵语Karmadvana,义译纲维。寺中三纲之一,是管理总务的知事僧。

  【50】典座:禅林主大众床座及斋粥等杂事之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藏历新年
下一篇:风 马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