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阿逸多菩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阿逸多菩萨
  阿逸多译曰无能胜。阿逸多菩萨即弥勒菩萨。弥勒是姓,译曰慈;名字是阿逸多。姓与名合称为“慈无能胜”。指弥勒菩萨修慈心三昧,以大慈度众生,无人能超胜于他。
  在过去无数劫前,有一仙人名一切智光明,值遇古弥勒佛,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出家,更发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他每日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后洪水暴发,他不能下山乞食,饿至生命垂危。有母子二兔,为护法久住,舍身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
  仙人看著已烤熟的兔肉说:“宁自受一切苦痛至死,也不忍啖食众生肉。”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制定将来其弟子不得食肉。说罢,投身火中,与母子二兔同归于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又弥勒菩萨发愿于刀火劫中拥护众生,所以称为慈氏菩萨。
  慈者,慈予众生乐。修慈心时,若未离分别心(分别他是我所爱,我应多予慈心;他不是我所爱,我只给予一点点慈心。)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即见有我行慈;见有我所予慈乐的众生;见有我所予之慈。)只能得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以来的罪障,皆得除灭。
  弥勒菩萨本来比释迦佛早四十二劫学佛修行,但是为甚么释迦佛后来居上,比弥勒早成佛呢?
  弥勒过去虽然值佛修行,但是他贪著名闻利养,求名利无厌;常奔走于豪门权贵之家,不乐修行。后来遇日月灯明佛教他修唯心识定。观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使他明白到一切处境无非心识之所变现。观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沤,如梦如幻,无一真实。使求名利的心,歇灭无余。
  后来二人一起在弗沙如来座下修行。弗沙佛观见弥勒善根已熟,但其弟子善根未熟;观见释迦善根未熟,但其弟子的善根已熟。佛自念言:“度一人容易,度多人难。”遂决心度释迦先成佛。
  弗沙佛欲使释迦菩萨早成佛,于是在宝窟中入火光三昧,等待释迦菩萨到来。释迦菩萨上山采药,见佛坐宝窟中放大光明,法相庄严,心生欢喜敬信,即翘一脚而立,合掌向佛,一心谛观。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释迦菩萨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的功德,令他超越弥勒菩萨九劫成佛。释迦是娑婆世界贤劫中第四尊佛,弥勒则是第五尊佛。弥勒现居于兜率陀天的内院,将来释迦佛的经法灭尽之后,在距今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成佛,故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弥勒当来生于婆罗门中。长大后,观世间五欲致患甚多;观众生沉没在大生死海,甚可怜悯;自始不乐在家。
  有一天,儴佉王奉上一座宝台予弥勒。弥勒受已,转赠诸婆罗门。不料婆罗门把宝台凿开若干份,然后平均分之。弥勒见此宝台于须臾之间被毁灭掉,了知一切法皆亦无常磨灭,故立志出家。
  弥勒在出家当日,即于龙华树下成佛。成佛后有三会说法:初会有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果;二会有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果;三会有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果。三会得道之众,都是曾于释迦佛法中种诸善根者。
  凡于释迦佛法中,如曾闻法、或曾念一句佛、或曾持一四句偈、或曾皈依、受五戒、或曾诵经坐禅、或曾于三宝中修种种善因;虽然未能了生死,到弥勒佛出世时,人人都藉此种种善因而得遇弥勒佛,受其教化而证圣果,是故弥勒说法时,常称赞释迦佛的功德。
  释迦佛有慈悲愿力,愿在恶世度顽劣的众生;故释迦佛于五浊恶世的秽土成佛。弥勒成佛时的国土则充满福德之人。人民丰乐安稳;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高八丈;人常慈心,恭敬和顺。国土殊妙,地平如镜,金沙覆地,处处皆有金银七宝,无有乃至微细土块。由此可知,浊土乐土,皆是众生共业所感。
  释迦佛曾咐嘱迦叶尊者言:“大迦叶不应般涅槃,须待弥勒出现世间。因弥勒所化尽是我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
  迦叶尊者现在于鸡足山入定。弥勒成佛后,三会说法已,人民开始懈怠。弥勒见众生如是,便领诸众人来至此山中,诸鬼神当与开门,众人皆见披著袈裟的迦叶骨身。是时迦叶出定,奉上释迦佛所遗传之金兰袈裟予弥勒佛。然后上升虚空,现种种神变后,即于空中灭身而般涅槃。
  诸弟子见已问弥勒佛:“此是何人?似人而身小,身著法衣,又能作种种神变?”弥勒佛告众人言:“这是过去释迦佛弟子,名大迦叶,苦行头陀第一,得六神通大阿罗汉。彼时人寿不过百岁,以是小身能办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为何不作如是功德?”大众闻是语,叹未曾有。皆惭愧发大菩提心,勤奋用功。
  在中国所有大丛林中,只要我们一踏进山门,就见到坐在中间、肥肥胖胖、慈眉善目、笑口大开在欢迎我们的弥勒菩萨。任谁见了他这个笑呵呵的样子都自觉心情轻快起来。其实弥勒菩萨现住在兜率天的内院,头载天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非常的相好庄严。为甚么我们现在所见的弥勒菩萨像多是肥肥胖胖,笑口常开的样子呢?因为笑口常开表大慈予众生乐;大肚皮表“大肚能容天下事”的广阔心胸,亦表怨亲平等的广大慈。况且,弥勒菩萨亦多是以肥肥胖胖,笑口常开的样子游戏人间:-
  梁武帝时的傅大士临终时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可证知傅大士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五代时,在明州奉化县,有一身材肥大的和尚,整天笑呵呵的背著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他随处化缘,别人给他酒肉,他亦同样放进布袋内。他冬天睡在雪地上,起来时衣裳不会沾有半点湿气。将下雨时,他穿一对湿草鞋在闹市中跑来跑去,大家就知道快要下雨。将转晴时,他穿一双两三寸高的木屐在市桥上竖膝而眠,大家就知道天快要晴了。
  梁贞元三年,他端坐于岳林寺磐石上说偈言:“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语毕入灭。
  又,昔日宁波天童寺来了一位大耳和尚;肚大、耳长,谁也不知道他从那里来。中午过堂预备吃饭时,他竟然坐在方丈和尚的法座上。僧值师父踏进斋堂一看---那里来的挂单和尚坐在住持的法座上?真是岂有此理!
  僧值师父立即上前喝令他下来,怎料他合上眼睛动也不动的。僧值师父大怒,扭他的大耳,一边扭著他的大耳一边走向门口。刚到门边时大和尚恰巧进堂。大和尚命他回头看,他回头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长耳和尚动也不动的仍然坐在方丈法座上,可是他的耳朵却被僧值师父拉长到门边。
  大和尚是有功夫之人,他立即命僧值不要吵,就在进门的位置另设一法座好了。
  结斋时,众人一望法座,大耳和尚不知何时不见了。这时方丈和尚才宣布:“今天蒙弥勒菩萨慈悲光临本道场。为了纪念菩萨的慈悲光临,本寺从今以后,本来给方丈和尚坐的法座不准任何人坐上,就是未来的方丈和尚也不例外。今天设在进门位置的法座保持下来, 此后,方丈和尚就坐在这里。”
  全中国只有天童寺斋堂有两个法座,一在内,一在进门的位置,互相对望著。我本人曾到天童寺参观,见到此两法座,对当时弥勒菩萨的慈悲光临很神往,亦非常羡慕曾与菩萨一起过堂的大众僧。
  又,昔日江苏西山白云寺,专门接经忏佛事。有一晚,寺内所接的焰口佛事太多,但缺少一可以作“加持”的和尚。知客师父灵机一触,跑到云水堂找挂单和尚们,看那一位可以担当作加持。
  他见到一位身材肥大,看上去也颇庄严的和尚,于是请问他:“今晚常住的佛事太多,人手分配出现困难。请问你老人家可否慈悲帮忙作加持?”知客师父很礼貌很诚恳的邀请他帮忙,他亦很爽快的立即答应了。
  焰口佛事到了回向的时候,大众转身向上问讯时不见了加持和尚,不知他跑到那里去?第二天清早,负责前山门的香灯师开始香灯的工作。他在弥勒菩萨像前上香,觉得今早弥勒菩萨像的头上好像多了一件东西。他再睁大眼睛看清楚,见弥勒菩萨头戴五佛冠,他立即跑去告诉知客师父。
  这时全寺上下都醒悟到昨晚帮忙佛事的是弥勒菩萨。因此立例,以后白云寺的弥勒菩萨像头戴五佛冠。
  偈曰: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