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农历12月12日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藏本《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合论?一切相智品》“发心”及“教授”前三细目译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如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藏本《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合论?一切相智品》“发心”及“教授”前三细目译注
  释如石*、释果赜、林秀娟
  *前中华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p. 1
  【目次】
  一、前言
  二、译注说明
  三、藏本《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合论?一切相智品》“发心”及“教授”前三细目译注
  (一)〈一切相智品〉“发心”要义
  (二)“教授”前三细目
  Ⅰ、教授修行
  Ⅱ、教授诸谛
  Ⅲ、教授三宝
  四、申论
  p. 2
  一、前言
  在《西藏大藏经?丹珠尔》的“般若部”类中,有一部题名师子贤(Seng-ge bzang-po, 约730~795 A.D.)写的注释《二万五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Shes-rab kyi pha-rol-tu-phyin-pa stong phrag nyi-shu-lnga-pa)。[1]这部著作有点奇特,它的名称明明是经,它的内容确实也包含《二万五千颂》的全部经文,但却被放在《西藏大藏经》的论部──《丹珠尔》里。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它被放错了地方吗?
  当然不是。
  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乘佛学发展到了无著与圣解脱军(rNam grol sde)之间,也就是五到六世纪之间,出现了一部《大品般若经》纲要性的释论,名为《现观庄严论》(以下简称《现观论》)。[2]此论以“八现观、七十要义和一千二百细目”的架构,来阐明隐含于《大品般若经》中深见广行的成佛之道。[3]既然《现观论》是《大品般若经》的大纲、表解,那么把经和论配合起来,互相发明彼此的意趣,岂不是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吗?或许是因为这样的理由,六世纪左右的解脱军,便首开配合《般若经》解释《现观论》的先例,写作了《二万五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要诀现观庄严颂释》(简称 rNam 'grel)。[4]在他之后,又有尊者解脱军(btsun-pa rNam grol sde)和师子贤等人分别撰出十一部同样性质的著作。这一类配合《般若经》的《现观论》释,约占所有《现观论》注疏的60%。其中,配合《十万颂》的有一部,配合《二万五千颂》的有四部,配合《八千颂》的有三部,配合《般若摄颂》的有三部,同时配合《十万颂》、
  p. 3
  《二万五千颂》和《一万八千颂》的有一部。[5]
  上述这十二部《现观论》注疏,虽然同样都配合《般若经》来解释《现观论》,但配合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其中大部分的注释,都只重点式地引用相关的《般若经》文,并加上自己的见解。但师子贤的这部注释却独树一格,它把《现观论》的“八现观、七十要义和一千二百细目”完全配入整部《二万五千颂》相对应的段落中,[6]除了《二万五千颂》经文以外,只作“以上开示教授佛宝”或“以上开示发心”等必要的说明。[7]而这些简要说明中的“教授佛宝”和“发心”等文字,几乎全是《现观论》解释《般若经》的颂文。无论从形式或内容来看,它都可以被看成是一部以《现观论》来注解《二万五千颂》的般若经释,也可以当作以《二万五千颂》来阐明《现观论》的论释。不过,从这部著作的题名来看,把它当作《二万五千颂》般若经释还是比较恰当的。
  总之,师子贤的这部注释,把经和论搭配得非常巧妙,吕澄把它译成《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合论”》,[8]的确再恰当不过了。吕澄加译“合论”二字,虽然不符原文,但这种高级的译法,却较原文更能传达该论释的性质与内涵。这一点,从 E. Conze 英译本书名中类似“合论”的副标题──with the divisions of the Abhisamayalankāra,[9]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从上文的简单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合论》(以下简称《合论》)应该是理解《般若经》与《现观论》之间相得益彰关系的一部重要经释或论释。
  p. 4
  若能将它译出,对于想要了解《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和《现观论》的学人,应该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有鉴于此,笔者自1987年起,便开始尝试指导中华佛学研究所的学生作《合论》的译注研究。不过,加入这方面研究的学生只有两位,所以译出的份量不多,成果十分有限,还不适合结集出版流通。但若只是存档,就此埋没,确实也十分可惜。因此,笔者便决定将果赜法师与林秀娟那两篇论文和笔者《现观庄严论初探》中有关《合论》的译注部分重新修改,会集成一篇论文发表。这样,对印度后期般若学有兴趣的学者,才有机会参看这份译注的资料。
  在本文所译出的《合论》中,关于“教授修行”的经文,似乎相当重要,特别是对于唯识学派而言。因为宗喀巴在《现观庄严论金鬘疏》中说到,无著的《摄大乘论》、《阿毗达磨集论》、世亲的《大乘经庄严论释》、陈那的《八千颂略义》,都把这段经文的教诫作为“十种散乱分别”的对治。[10]印顺法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该书甚至于还说:“这一段经文,瑜伽者是作为《般若》全经要义去理解的。”[11]
  不过,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笔者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想帮助读者了解《般若经合论》到底是怎样的一部论,以及师子贤如何把《现观论》配入《二万五千颂般若经》。
  二、译注说明
  《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的开头是〈缘起品〉,但与法义有关的“正宗分”,则从〈发心品〉开始,所以《合论》也从此品经文开始配入论颂。释果赜论文所处理的部分就是〈发心品〉,它的题目是〈《二万五千颂般若波罗经合论》〈发心品〉藏本译注及汉译四本对照〉。[12]
  p. 5
  “发心”是《现观论》〈一切相智品〉十个要义中的第一个要义。第二个要义,是达成发心所求目标的“教授”;其下又分出十个细目。林秀娟完成了其中前三个细目的译注研究。她的论文题目是,〈藏译本《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合论》初品“教授”要义前三子目译注〉。[13]
  释果赜是中文系毕业的,偏好古文,所以仿照古人的译法,以文言的方式译出。林秀娟比较现代,她选择采用口语的方式译出。为了统一起见,笔者一律改成白话文。
  《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合论》经文重覆的部分,虽然远少于《十万颂》,但所占的篇幅仍然不少。这些冗长重覆的经文,对于《般若经》法义的理解不但无益,反觉碍眼。因此,笔者仿照罗什的译法,在不影响经文内容的情况下,浓缩重覆出现的语句。
  至于《合论》中为了配合《现观论》而增加的整段经文和调整的经文顺序,本文只能作简要的随文注解。详细而完整的论究,以及印、藏各家注疏对经文的解释,请参阅拙著《现观庄严论初探》的增订版──《现观庄严论一滴》。
  本文译注所依藏文原本,系德格版《西藏大藏经》“丹珠尔”(bsTan 'gyur),Ga 函,25b~75b。为了方便查对,藏文原本的页码也放进相对应的译文中。
  译文中《二万五千颂》经文的部份用细明体,师子贤所作的“合论”说明,则用标楷体表示。经文的标号是为了和汉译本作比对而增编的。从“教授修行”乃至“教授法宝”之间的经文,因其经文顺序和汉译本相同,所以无须编号以作比对。
  三、藏本《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合论?一切相智品》“发心”及“教授”前三细目译注
  (一)〈一切相智品〉“发心”要义
  1.佛告舍利子:(26a)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想要在一切法上现前圆满觉悟一切境相,
  p. 6
  应当努力修习般若波罗蜜多。[14]
  这段经文略说“欲正等菩提”的发心。
  2.舍利子问佛:世尊,菩萨摩诃萨想要在一切法上现前圆满觉悟一切境相,为什么应当努力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呢?
  佛告舍利子: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以无住的方式住于般若波罗蜜多:因为施物、施者、受者不可得,所以应当以无所舍的方式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因为没有犯与不犯,所以应当(以无护的方式)圆满净戒波罗蜜多;因为没有烦乱,所以应当(以无取的方式)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因身心精进不懈,所以应当(以无勤的方式)圆满精进波罗蜜多;因为没有味著,所以应当(以无思的方式)圆满静虑波罗蜜多;因为慧与恶慧不可得,所以应当(以无著的方式)圆满般若波罗蜜多。[15]
  这段经文广说“欲正等菩提”的发心。
  3.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使十方各如恒河沙数世界国土的一切有情,都在无余涅槃界中完全涅槃,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16]
  这段经文略说“缘他利”的发心。
  4.同样,菩萨摩诃萨想要妥善教育诸悭吝有情欢喜布施,想要妥善教育犯戒者持守净戒、恼害心者安于忍耐、懈怠者努力精进、散乱心者入于静虑、
  p. 7
  恶慧者圆满般若,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广说“缘他利”的发心。
  5.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想要在一切法上圆满觉悟一切境相,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志求的“地喻”发心。[17]
  6.同样,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以无住的方式住于般若波罗蜜多:因为施物、施者、受者不可得,所以应当以无所舍的方式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同样,应当圆满净戒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因为慧与恶慧不可得。
  这段经文宣说具意乐的“纯金喻”发心。
  7.同样,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应当圆满四念住,应当圆满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27a)应当修习空、无相、无愿三摩地。同样,应当修习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八解脱、九次第定、九不可爱想。那九种?就是应当修习肿胀尸想、虫啖尸想、脓烂尸想、异赤尸想、青瘀尸想、啄啖尸想、离散尸想、骸骨尸想、焚烧尸想、厌食想,应当修习佛、法、僧、戒、施、天、入出息、厌离、死、身相随念,应当修习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不可爱想、死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一切世间不可信想,应当修习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法智、随行智、世俗智、谙熟智[18] 、如语智,应当修习有寻有伺三摩地、无寻唯伺三摩地、
  p. 8
  无寻无伺三摩地、未知应当知根、全知根、具知根,应当修习胜处、遍处、四摄事、四胜住,应当修习十地、十行、十忍、二十增上意乐、一切智智、止观智、三明,应当修习四分别正明、四无所畏、不坏五神通、六波罗蜜多、七圣财、八大士寻思、九有情居、如来十力、十八佛不共法,应当修习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这段经文宣说具增上意乐的“初月喻”发心。
  8.菩萨摩诃萨想要以知、见观照而超越一切智[19] ,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多。(28a)菩萨摩诃萨想要圆满道相智,想要随证一切相智,想要圆满了知一切有情心、行、知,想要断习气所结生的一切烦恼,应当勤习般若波罗蜜多;因此,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想要入菩萨无过失位,想要超越声闻、独觉地,想要安住不退转地,想要超越童真地,想要获得六神通,想要了知一切有情心、行的趣向,想要胜过一切声闻、独觉智慧,想要得到众总持门、三摩地门,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加行的“火喻”发心。
  9.菩萨摩诃萨(想要教育悭吝有情欢喜布施),[20]想要以一念随喜心,胜过声闻、独觉乘男、女众所有布施的一切善根,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布施波罗蜜多的“大宝藏喻”发心。
  10.菩萨摩诃萨(想要教育犯戒者持守净戒),想要以一念随喜心,
  p. 9
  胜过一切声闻、独觉的净戒,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净戒波罗蜜多的“宝源喻”发心。
  11.菩萨摩诃萨(想要教育有恼害心者安于忍耐),想要以一念随喜心,胜过一切声闻、独觉的安忍,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21]
  这段经文宣说具安忍波罗蜜多的“大海喻”发心。
  12.菩萨摩诃萨(想要教育懈怠者努力精进),想要以一念随喜心,胜过一切声闻、独觉所有的精进,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精进波罗蜜多的“金刚喻”发心。
  13.菩萨摩诃萨(想要善教育散乱者入于静虑),想要以一念随喜心,胜过一切声闻、独觉所有的静虑,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静虑波罗蜜多的“大山喻”发心。
  14.菩萨摩诃萨(想要教育恶慧有情生起般若),想要以一念随喜心,胜过一切声闻、独觉所有的般若,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般若波罗蜜多的“良药喻”发心。
  15.菩萨摩诃萨即使生起一念善心,也想要以善巧方便完全回向一切相智,使它成为无量无数,(29a)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同样,菩萨摩诃萨为利一切有情,即使布施少量施物,守护微细戒行,安忍轻微伤害,策励些许精进,等持片刻静虑,修习少分般若,也想要以善巧方便完全回向一切相智,使它成为无量无数,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波罗蜜多,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同样,菩萨摩诃萨行净戒波罗蜜多、行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p. 10
  菩萨摩诃萨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想要忍受地狱、旁生、阎摩世间的苦难,想要舍弃百千劫清净所持的净戒,想要生为佛种族,想要圆成八十种好及三十二大丈夫相,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方便的“善友喻”发心。
  16.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成就佛身,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想要超越童真地,[22] 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想要不离诸佛、菩萨,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17.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以一个声音使东方恒河沙数世界听闻,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同样,想要以一个声音使南、西、北方、诸维、上、下恒河沙数世界听闻,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18.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使三宝种姓长住不断,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23]
  19.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用种种的善根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诸如来、应供、正等觉,使各种善根如实成就,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誓愿的“如意宝喻”发心。
  20.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用饮、食、衣服、香、鬘、花、熏香、末香、涂香、床榻、垫褥、舍宅、财物、谷粮、严具、珍宝、摩尼、珍珠、琉璃、水晶、珊瑚、金、银、园林、社稷等各种物资,满足一切有情的心愿,(30a)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第三卷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教育尽法界、虚空界世界一切有情修行布施波罗蜜多,
  p. 11
  想要教育他们持守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即使是一念善心,也想要使它无尽,直到现证等觉菩提,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被十方诸佛世尊称赞,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力的“日喻”发心。
  21.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修学内空,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同样,想要修学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际空、无始终空、无舍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法自体空、有法空、无法空、自体空、他体空,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通达一切法的真如,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同样,菩萨摩诃萨想要通达法界的真如,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想要通达实际的真如,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同样,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彻底了知三千大千世界地、水、火、风的极微尘,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22.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了知以这样的布施将得大果报:以这样的布施,得生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长者大族,以这样布施得生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离斗争天、具喜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以这样的布施,将能证初静虑、(31a)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无想处定,以同样布施,能证三十七菩提分法、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独觉菩提、正等菩提。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当了知:如果以善巧方便像这样布施,将能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如果像这样布施,将能圆满净戒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问佛:世尊,菩萨摩诃萨布施时,如何才能圆满布施、安忍、
  p. 12
  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佛告曰:舍利子,施物、施者、受者不可得,就能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没有犯与不犯,就能圆满净戒波罗蜜多;没有烦乱与不烦乱,就能圆满安忍波罗蜜多;身心精进不懈,就能圆满精进波罗蜜多;没有散乱也没有分别,就能圆满静虑波罗蜜多;以不可得法而善知一切法,就能圆满般若波罗蜜多。同样,菩萨摩诃萨布施,能圆满六波罗蜜多,于净戒、安忍、(32a)精进、静虑波罗蜜多,也能圆满所有六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智的“美乐喻”发心。
  23.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一发心超越东方恒河沙数世界;同样,菩萨摩诃萨想要如实超越南、西、北、维、上、下方恒河沙数世界,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24]
  24.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把一根头发分为一百分,以一分发端尽举三千大千世界大海、江、河、流、塘、湖、沼、池水,而不干挠居住在其中有情,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以一口气吹灭焚烧三千大千世界的劫火,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风劫起时,极具破坏力的大风轮能摧毁大轮围山,乃至一切山及大地,使它们残破不堪。菩萨摩诃萨想要以一指端遮障大风轮,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以一跏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间所有虚空界,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若菩萨摩诃萨想要以一根头发捆起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山、大须弥山、轮围山、大轮围山,掷过无量无数世界,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25.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以天眼看见十方所有佛土的诸佛世尊,
  p. 13
  想要以天耳听闻他们说法,想要了知一切有情的心行,想要追忆他们的宿命,想要证漏尽通而不现证实际,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25]
  这段经文宣说具神通的“大王喻”发心。
  26.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以一次乞食,满足十方各如恒河沙数世界中所有佛世尊、声闻及菩萨僧,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同样,想要以一花、熏香、香、鬘、涂香、末香、法衣、严具、伞盖、幢、幡,恭敬、尊重、崇礼供养彼诸如来、(33a)应供、正等觉,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教育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切有情持戒,想要教育他们入定、生慧、得解脱、具足解脱智见,想要教育他们得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性、独觉菩提,乃至入无余涅槃界,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想要教育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下方各如恒河沙数世界一切有情持戒,想要教育他们入定、生慧、得解脱、具足解脱智见,想要教育他们得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性、独觉菩提,乃至想要教育他们入无余涅槃界,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26]
  这段经文宣说具福、智的“仓库喻”发心。
  27.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随得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所有佛功德,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到达有为、无为法的彼岸,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p. 14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通达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法的真如,想要随证诸法无生际,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菩提分的“大道喻”发心。
  28.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走在一切声闻、独觉之前,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侍奉一切佛世尊,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成为一切佛世尊亲眷,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具拥有广大眷属,想要获得菩萨眷属,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清净消受信施,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拥有无碍布施心,想要断除邪戒心,(34a)想要舍离恼害心,想要不生懈怠心、散乱心、恶慧心,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培育一切有情做布施所生福德事业,做净戒、修习、供侍、财物所生福德事业,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生出五眼,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那五眼?就是想要圆成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以天眼看见东方恒河沙数世界所有佛世尊,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同样,想要以天眼见南方、北方、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下方各如恒河沙数世界一切佛世尊,想要以天耳听闻诸佛世尊所说一切法,想要以心了知彼诸佛世尊的心理,想要追忆诸佛世尊往昔的菩萨行,想要亲见诸佛世尊的种种神通、变化,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以过耳不忘的念力,如实忆持所有十方世界诸佛世尊所说的一切法,乃至无上正等正觉而完全不忘失,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亲见过去诸佛世尊的佛土,想要亲见未来诸佛的佛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想要亲见现在十方所有世界中诸佛世尊所居、
  p. 15
  所育、所治的佛土,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止观的“车乘喻”发心。
  29.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受、持、读诵、究竟通利、成就真如,以及为他人如实广说十方诸佛世尊所有已说、(35a)今说、当说所谓的契经、应颂、授记、偈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以及声闻、独觉所未曾听闻的法,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尽想要完全受、持、读诵、究竟通利、成就真如,以及为他人如实广说东方、(36a)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北方、下方、上方诸佛世尊任何一点已说、今说、当说的法,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总持与辩才的“喷泉喻”发心。
  30.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照耀东方恒河沙数世界所有幽闇、无日月光处,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想要照耀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下方、(37a)上方、恒河沙数世界所有幽闇、无日月光处,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对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中生于各类佛土的一切有情,如实宣称佛名、法名、僧名,而且想要启发诸有情正见,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想要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下方、(38a)上方恒河沙数世界中生于各类佛土的一切有情,宣称佛名、法名、僧名,而且想要启发他们正见,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法筵的“悦音喻”发心。
  31.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令东方、南方、西方、(39a)北方、东北方、西北方、东南方、西南方、上方、下方恒河沙数世界所有佛土中被黑暗所障蔽的的有情,能够以眼见色,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同样,菩萨摩诃萨想要使聋子可以用耳朵听到音声,想要使疯子恢复记忆,
  p. 16
  想要使裸露的人有衣服穿,想要使饥饿的有情得到温饱,想要使口渴的有情得到滋润,想要使恶趣有情脱离一切恶趣并得人身,想要教育犯戒者持戒,想要教育未得定者入定,想要教育恶慧者有正智,想要教育未解脱者得解脱,想要教育未见解脱智者具足解脱智见,想要妥善教育未见谛者得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独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宣说具共道的“河流喻”发心。
  32.(a)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想要表现出如来的威仪、如来清净的行持、律仪、如来以智慧为前导而净化的一切身语意业,(b)想要以大象的神情来观看,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27]
  33.(a)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果想到:我要如何才能对诸有情说法无碍?我要如何才能像狮王那样勇猛,我要如何才能有效地降伏(诸魔)?(b)我要如何才能行走时距离地面约四指幅?我要如何才能行走时双脚踏千瓣莲花,不干挠足下所居众生?我要如何才能以二千辐轮足心写画大地而行?我要如何才能在大地上被眷属团团围绕而经行于经行处?我要如何才能行经一切大地而不染尘垢?我要如何才能行经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十、或二十、或三十、或四十、或五十由旬、或百由旬、或千由旬、或百千由旬、乃至无量由旬、或不可数、或不可思、或无等伦、或无边际、或极无边际、或不可量、或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土而身心无所疲倦?就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34.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如果心想:(43a)我如何才能从二千辐轮足心放出百千俱胝那庾多光芒,使无间、恶趣一切痛苦止息,且令一切有情安乐?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p. 17
  35.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般若波罗蜜多时,心想:我要如何才能被四大王众天诸天、三十三天、离斗争天、具喜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诸梵众天、诸梵辅天、诸梵眷属天、诸大梵天、诸少光天、诸无量光天、诸净光天、诸少净天、诸无量净天、诸遍净天、诸无云天、诸福生天、诸广果天、诸无想有情天、诸无断天、诸无烦天、诸善见天、诸善现天、诸色究竟天周匝围绕,随从我安然走到菩提树下?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心想:我要如何才能坐菩提树下时,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离斗争天、具喜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梵眷属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净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诸无想有情天、无断天、无烦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诸天敷设垫褥?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36.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心想:我要如何才能修成无上正等正觉以后,行、住、坐、卧的地方都成为金刚?也应当修学般若若波罗蜜多。
  37.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果心想:(a)我要如何才能在出家当天就击退邪党和他们的眷属(b)而成无上正等正觉?成正觉后,如何才能即日转法轮?转法轮后,如何才能使无数无量有情众远离尘垢,于法中清净法眼?无数无量有情众如何才能心无取著,解脱诸漏?无数无量有情众如何才能不退转于无上正等菩提?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38.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像这样发心:我要如何才能在成无上正等正觉时,(44a)声闻僧众无量无数,因一说法,一座阿罗汉众无量无数,一座菩萨摩诃萨众不退转于无上正等菩提,菩萨僧无量无数,寿量不可测度,光明无比圆满?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如果心想:“我要如何才能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时,佛土中连贪、嗔、痴的名称都听不到?”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心想:“我要如何才能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土中,
  p. 18
  让诸有情具有像其他佛土诸佛所不问自说的‘善哉调柔!善哉寂静!善哉正律仪!善哉行梵行!善哉不挠一切众生!’性质的智慧?”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果心想:“我要如何才能在般涅槃后,连‘正法殒灭’的声音也听不到?如何才能使恒河沙数世界有情听闻我的名号,就对无上正等菩提心生决定?”也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同样,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而成就这些功德的时候,四大天王心想:“过去,诸大天王都奉钵给过去的如来,我们要如何才能像那样奉四钵给这位菩萨摩诃萨?”三十三天诸天也都欢喜地心想:“我们应当供奉、服侍这位(菩萨摩诃萨)。”离斗争天、具喜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诸天,也欢喜欣庆。同样,诸非天众势力转弱,诸天众转强。
  梵众天、梵辅天、梵眷属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净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有情天、无断天、无烦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诸天都欢喜地心想:“我们应请成正觉的佛转法轮。”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45a)而增益六波罗蜜多时,菩萨乘的男、女众也都欢喜地心想:“我们应当成为这位伟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妾、儿、女、丈夫、宰辅、亲戚、朋友、知识。”
  四大天王、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离斗争天、具喜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梵眷属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净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有情天、无断天、无烦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诸天也因为想到:“应当供养后妃眷属给这位菩萨摩诃萨!”而欢喜悦豫。然而,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就修梵行,连正当的性行为也不从事。他的理念是这样的:“因为贪欲而非梵行,尚且会障碍投生梵天世间,何况是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菩萨摩诃萨出家,行梵行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p. 19
  非梵行则不能成就。”[28]
  舍利子问佛:世尊,为什么菩萨摩诃萨一定需要父、母、妻子、儿、女?佛说:舍利子,有的菩萨摩诃萨一定需要父、母,或妻妾、儿、女、知交、宗族、亲属。舍利子,有的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正受梵行,一直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是童真身。有的菩萨摩诃萨以善巧方便,为了成熟有情而受用五欲,然后出离妻眷家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舍利子,譬如那些精通魔术的幻师,或幻师的弟子,善巧变化五欲,而娱乐、受用这些五欲。舍利子,你意下如何?那些幻师师徒能否经验、受用五欲呢?世尊,不能。
  佛说:舍利子,同样,菩萨摩诃萨为了成熟有情,也以善巧方便受用美妙的诸欲:然而,菩萨摩诃萨不会被欲乐所染。为什么?诸菩萨摩诃萨会从多种角度诃毁诸欲:(46a)诸欲是激情的、诸欲是鄙恶的、诸欲是有害的、诸欲是敌对的、诸欲是有副作用的;从这许多角度贬斥诸欲。舍利子,同样,菩萨摩诃萨为了成熟诸有情而取用五欲。
  这段经文宣说具法身的“云喻”发心。
  以上解说“发心”。
  (二)“教授”前三细目
  Ⅰ、教授修行
  舍利子问佛:世尊!菩萨摩诃萨应如何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佛告舍利子: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不见有菩萨、菩萨之名,也不见菩提,也不见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多之名,也不见所谓修行不修行,也不见所谓修行又修行、不修行又不修行,也不见所谓既非修行,又非不修行。也不见色,同样也不见受、想、诸行和识。为什么?舍利子,因为菩萨也以菩萨的自性而空,菩萨名也以菩萨之名而空。
  p. 20
  为什么?因为它的自性就是如此:色不以空性而空,受、想、诸行和识也不以空性而空。为什么?因为色的空性不是色,受的空性不是受,想的空性不是想,诸行的空性不是诸行,识的空性不是识;离开色没有另外的空性,离开受没有另外的空性,离开想没有另外的空性,离开诸行没有另外的空性,离开识没有另外的空性。为什么?色本身就是空性,受本身就是空性,想本身就是空性,诸行本身就是空性,识本身就是空性;空性本身就是色,空性本身就是受,空性本身就是想,空性本身就是诸行,空性本身就是识。
  为什么?因为这所谓的“菩萨”只是个名称而已,这所谓的“般若波罗蜜多”只是个名称而已,这所谓的“色、受、想、诸行和识”只是个名称而已。因为色如幻,受、想、诸行和识如幻,而幻也只是个名称而已。因为它们不停留在某个地点,也不止住在某一方位。看见虚幻,就等于看见“没有它自己”,(47a)而“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摩诃萨,在任何法上都如实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染,不见净。为什么?因为名称对于各别各别的法来说,是虚假的,而且它们都是假名施设的;因为名称只是偶然赋予的言词概念而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如实不见那一切名称。因为如实不见,所以不会强烈地贪著。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该像这样全面了解:所谓菩萨只是名称而已,所属菩提只是名称而已,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只是名称而已,所谓色只是名称而已,所谓受、想、诸行和识,这些都只是名称而已。舍利子,所谓“我、我”,这不过是名言上的称呼罢了。我是不可得的,不是有情、不是灵魂、不是养育者、不是士夫、不是补特伽罗、不是意生。人不可得,因为不可得就是空性的缘故。为什么?因为菩萨如实不见任何会令人强烈贪著的事物。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像这样修行,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29]
  p. 21
  舍利子,纵然赡部洲完全充满像舍利子和目犍连这样的比丘,(47b)多得像芦苇林、或竹林、或甘蔗林、或竹藤林、或稻田、麻田,但他们所有的智慧,仍比不上菩萨摩诃萨一日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的百分之一,也比不上千分之一,十万分之一,乃至兆分之一,也无法以数目、分数、计数、因、喻来趋近比拟。舍利子,因此,一日修习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将胜过所有声闻和独觉的智慧。为什么?舍利子,是这样的,菩萨摩诃萨的智慧,是为了使一切有情涅槃而体现的,但声闻和独觉的智慧却不是这样。舍利子,不要说赡部洲完全充满像舍利子和目犍连这样的比丘,纵使三千大千世界、(48a-49a)或十方、一一恒河沙数世界全部充满像舍利子和目犍连这样的比丘(也比不上菩萨的智慧)。
  接著,舍利子问佛:世尊!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的智慧,乃至独觉的智慧、菩萨摩诃萨的智慧、如来应供正等觉的智慧,所有这些智慧都没有差别,是远离、无生、无自性和空性。世尊!如果分不出无差别、远离、无生、无自性和空性的差异,或者缘不到它们各别的特征,那么,菩萨摩诃萨一日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怎能胜过声闻和独觉呢?佛告舍利子:舍利子,(50a)下面这件事你的看法如何?菩萨摩诃萨一日修习所行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修行具有最胜一切行相的一切相智,并且心想:“我要利益一切有情,圆满现证一切法的一切境相,并使一切有情涅槃!”难道一切声闻和独觉的智慧也会追求这样的果位吗?
  舍利子说:世尊!不会。佛说:舍利子,这件事你的想法如何?一切声闻和独觉会有“我们圆满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以后,将使一切有情趣入无余蕴般涅槃界”这样的想法吗?舍利子说:世尊!没有。佛说:舍利子,根据这个解释,你应该明白:这一切声闻和独觉的智慧,比不上一日修习菩萨摩诃萨智慧的百分之一,也比不上千分之一,十万分之一,也无法以数目、分数、计数、因、喻来趋近比拟。
  舍利子,对这件事你作何看法?一切声闻和独觉会有“我们将修行六波罗蜜多,成熟一切有情,净化所有的佛土,圆满如来的十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 并圆满佛的十八不共法。究竟圆满无上正等菩提之后,
  p. 22
  将救度无量无数无边的有情达成涅槃”的想法吗?
  舍利子答说:世尊!不会。佛说: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会这样想:“我要修行六波罗蜜多,成熟一切有情,净化所有的佛土,圆满如来的十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并圆满佛的十八不共法。究竟圆满无上正等菩提以后,将救度无量无数无边的有情达成涅槃。”舍利子,例如昆虫中的萤火虫不会想到:“要以我的明去照明整个赡部洲,用我的光去照亮赡部洲!”舍利子,同样,一切声闻和独觉也不会想到:“我们将修行六波罗蜜多,成熟一切有情,净化所有的佛土,圆满如来的十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并圆满佛的十八不共法。究竟圆满无上正等菩提之后,将救度无量无数无边的有情达成涅槃。”(51a)
  第四卷
  舍利子,譬如日轮升起时,以光明照亮一切赡部洲。舍利子,同样,菩萨摩诃萨修行六波罗蜜多,成熟一切有情,净化所有佛土之后,圆满如来的十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并圆满佛的十八不共法。究竟圆满无上正等菩提之后,将救度无量无数无边的有情达成涅槃。
  舍利子问佛:世尊!菩萨摩诃萨如何超越一切声闻和独觉地,并证得不退转菩萨地,周遍净化菩提道?佛告舍利子: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六波罗蜜多时,安住空、无相、无愿法,就能超过声闻和独觉地,能得不退转菩萨地,能遍净菩提道。
  舍利子问佛:世尊!菩萨摩诃萨修到那一地,才能永久成为一切声闻、独觉的福田?佛告舍利子: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六波罗蜜多,一直到坐菩提藏之间,都能成为一切声闻和独觉的福田。为什么?舍利子,因为一切善法依靠菩萨摩诃萨而出现于世间,即十善业道、五近事戒、八支近住戒、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等至、五神通、四圣谛、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出现于世间,乃至四无畏、四无碍解、六波罗蜜多、如来十力出现于世间,八解脱、九次第定、诸空、无相、无愿、一切三摩地、一切总持门出现于世间,
  p. 23
  大慈、大悲、佛的十八不共法出现于世间。舍利子,有这许多善法出现于世间。(52a)由于这些善法出现世间,所以才有假名施设的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长者大族、转轮王种姓、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梵慧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无想有情天、无舍天、无烦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诸预流生于世间、诸一来生于世间、诸不还生于世间、诸阿罗汉生于世间、诸独觉生于世间、诸菩萨生于世间、诸如来应供正等觉生于世间。
  舍利子问佛:世尊!诸菩萨摩诃萨须偿清施债吗?佛说: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不必偿清施债。为什么?菩萨摩诃萨的施债已经还清。为什么?因为菩萨摩诃萨就是施主。是怎样的施主?是一切善法的施主。是什么善法的施主?是十善业道和五近事戒、八支近住戒、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等至、神通、四圣谛、六随念、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支圣道、八解脱、九次第定、空、无相、无愿、一切三摩地、一切总持门、如来十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六波罗蜜、及佛十八不共法的施主。
  以上经文开示“教授修行”。
  Ⅱ、教授诸谛
  舍利子问佛:世尊!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怎样才称得上相应?佛告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果习应色空性名为相应,习应受、想、行、识空性名为相应。其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习应眼空性名为相应,习应耳、鼻、舌、身、意空性名为相应,习应色空性名为相应,习应声、香、味、触、法空性名为相应,习应眼界、色界、眼识界空性名为相应,(53b)习应耳界、声界、耳识界空性名为相应,习应鼻界、香界、鼻识界空性名为相应,习应舌界、味界、舌识界空性名为相应,习应六界、身界、触界、身识界空性名为相应,习应意界、法界、意识界空性名为相应,习应苦、集、灭、道空性名为相应,习应无明、
  p. 24
  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空性名为相应,习应生空性名为相应,习应老、病、死、愁、叹、苦、忧恼、烦乱空性名为相应。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习应内空性、外空性、内外空性、他法空性名为相应。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果习应于一切空性名为相应,但并不因为他以这些空性习应般若波罗蜜多而说菩萨摩诃萨相应或不相应。为什么?因为菩萨如实不见所谓“于色相应或不相应”,也不见所谓“于受、想、诸行、识相应或不相应。”
  以上经文开示“教授苦谛”。
  如实不见色是生的有法或灭的有法,不见受是生的有法或灭的有法,不见想是生的有法或灭的有法,不见诸行是生的有法或灭的有法,不见识是生的有法或灭的有法;如实不见色是染的有法或净的有法,不见受是染的有法或净的有法,不见想是染的有法或净的有法,不见诸行是染的有法或净的有法,不见识是染的有法或净的有法。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如实不见色真实地结合受,不见受真实地结合想,不见想真实地结合诸行,不见诸行真实地结合识,不见识真实地结合法,不见法结合某些法。为什么?因为自性空的缘故,法不会真实地结合某些法。为什么?
  舍利子,是这样的:色的空性不是色,受的空性不是受,想的空性不是想,诸行的空性不是诸行,识的空性不是识。为什么?是这样的:色的空性不能障碍,受的空性不能感受,想的空性不能想,诸行的空性不能现行,(55a)识的空性不能识别。为什么?舍利子,是这样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性即空性,空性即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性即空性,空性即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性即空性,空性即想。诸行不异空,空不异诸行;诸行性即空性,空性即诸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性即空性,空性即识。
  以上经文开示“教授集谛”。
  为什么?舍利子,空性不生不灭、非染、非净、非减、非增,非过去、
  p. 25
  非未来、非现在。同样,在空性之中,无色、受、想、诸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无眼界、色界、眼识界,无耳界、声界、耳识界,无鼻界、香界、鼻识界,无舌界、味界、舌识界,无身界、触界、身识界,无意界、法界、意识界,无无明生、无明灭,无行生、行灭,无识生、识灭,无名色生、名色灭,无六入生、六入灭,无触生、触灭,无受生、受灭,无爱生、爱灭,无取生、取灭,无有生、有灭,无生生、生灭,无老、病、死、愁、叹、苦、忧恼、集生,无老、病、死、愁、叹、苦、忧恼、集灭,无苦、集、灭、道,无得,无现观,无预流、预流果,无一来、一来果,无不还、不还果,无阿罗汉、阿罗汉果,无独觉、独觉菩提,无菩萨、道种智,无佛,无菩提。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像这样习应名为相应。
  以上经文开示“教授灭谛”。
  舍利子,再者,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56a)如实不见我自己相应或不相应施波罗蜜多,不见相应或不相应戒波罗蜜多、忍波罗蜜多、进波罗蜜多、定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不见相应或不相应色,不见相应或不相应受、想、行、识,不见相应或不相应眼,不见相应或不相应耳、鼻、舌、身、意,不见相应或不相应色,不见相应或不相应声、香、味、触、法,不见相应或不相应诸念住,不见相应或不相应诸正断、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不见相应或不相应十力,不见相应或不相应四无畏、四无碍解、神通、佛十八不共法;乃至不见相应或不相应具一切行相的一切相智。舍利子,因此,你应该能够了解,菩萨摩诃萨在这些方面习应般若波罗蜜多名为相应。
  舍利子,其次,菩萨摩诃萨像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观空性结合空性──不在空性上相应上,不观无相结合无相──不在无相上相应,不观无愿结合无愿──不在无愿上相应。为什么?因为空性无所谓结合,也无所谓不结合;同样,无相和无愿也无所谓结合、不结合。舍利子,像这样相应的菩萨摩诃萨,名为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舍利子,(57a)其次,菩萨罗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趋入诸法自相空性。
  p. 26
  当他如此趋入时,不结合色、不分离色,不结合受、想、行、识,不分离受、想、行、识。不在前际结合色、分离色。为什么?因为菩萨如实不见前际。不在后际结合色、分离色。为什么?因为菩萨如实不见后际。不在现在结合色、分离色。为什么?因为菩萨如实不见现在。不在前际、后际、现在结合、分离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相智。为什么?舍利子,因为菩萨如实不见前际、后际、现在。为什么?因为菩萨如实不见现在。不在前际、后际、现在结合、分离(色)、乃至一切相智。为什么?因为菩萨如实不见前际、后际、现在。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像这样修行名为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后际结合前际,不以前际结合后际,不以前际或后际结合现在,不以现在结合前际或后际。为什么?因为三世平等性。[30]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像这样相应名为相应。
  舍利子,其次,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该像这样相应。如何相应呢?不以过去结合一切相智;既然如实不见过去,如何能以过去结合一切相智?不以未来结合一切相智;既然如实不见未来,如何能以未来结合一切相智?不以现在结合一切相智;既然如实不见现在,如何能以现在结合一切相智?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此修行,(59b)名为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31]
  以上经文开示“教授道谛”。
  Ⅲ、教授三宝
  舍利子,其次,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一切相智结合色,因为如实不见色;不以一切相智结合受、想、行、识,因为如实不见受、
  p. 27
  想、行、识;不以一切相智结合眼,因为如实不见眼;不以一切相智结合耳、鼻、舌、身、意,因为如实不见耳、鼻、舌、身、意;不以一切相智结合色,因为如实不见色;不以一切相智结合声、香、味、触、法,因为如实不见声、香、味、触、法。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此相应于般若波罗蜜多,名为相应。
  舍利子,其次,菩萨摩诃萨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一切相智结合施波罗蜜,因为如实不见施波罗蜜;不以一切相智结合戒、忍、进、禅、般若波罗蜜,因为如实不见戒、忍、进、禅、般若波罗蜜;不以一切相智结合诸念住,因为如实不见念住性;不以一切相智结合诸正断、神足、根、力、菩提分、圣道分,因为如实不见正断、神足、根、力、菩提分、圣道性;不以一切相智结合四无碍解,因为如实不见无碍解性;不以一切相智结合无畏、神通、十力、十八不共法,因为如实不见无畏、神通、十力、佛的十八不共法性。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名为相应于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其次,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60a)不以一切相智结合佛,因为如实不见佛性;不以佛结合一切相智,因为如实不见一切相智性;不以一切相智结合菩提,因为如实不见菩提性;不以菩提结合一切相智,因为如实不见一切相智性。为什么?(因为)佛性就是一切相智性,一切相智性就是佛,菩提性就是一切相智性,一切相智性就是菩提。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相应,名为相应于般若波罗蜜多。
  以上经文开示“教授佛宝”。
  舍利子,其次,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著色有实,不著色无实,不著色常,不著色无常,不著色乐,不著色苦,不著色有我,不著色无我,不著色寂静,不著色不寂静;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著受有实,不著受无实,不著受常,不著受无常,不著受乐,不著受苦,不著受有我,不著受无我,不著受寂静,不著受不寂静;不著想有实,不著想无实,不著想常,不著想无常,不著想乐,不著想苦,不著想有我,不著想无我,不著想寂静,不著想不寂静;不著诸行有实,
  p. 28
  不著诸行无实,不著诸行常,不著诸行无常,不著诸行乐,不著诸行苦,不著诸行有我,不著诸行无我,不著诸行寂静,不著诸行不寂静;不著识有实,不著识无实,不著识常,不著识无常,不著识乐,不著识苦,不著识有我,不著识无我,不著识寂静,不著识不寂静;不著色空,(61a)不著色不空,也不著色有相,也不著色无相,也不著色无愿,也不著色有愿;也不著受、想、行、识空、不空,也不著受、想、行、识有相、无相,也不著受、想、行、识无愿[32] 、有愿。任何一位如是修行的菩萨,不缘所谓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缘所谓不修行,不缘所谓“修行又修行,不修行又不修行”;不缘所谓“既不是修行,也不是不修行”。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名为相应于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其次,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为施波罗蜜多而行般若波罗蜜多,不为戒、忍、进、定、般若波罗蜜多而行般若波罗蜜多,不为不退转地而行般若波罗蜜多,不为成熟有情、净化佛土、如来十力、四无畏、佛的十八不共法之故而行般若波罗蜜多,不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62a)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真如、法界、实际之故而行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因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不见任何法有差别。[33]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为天眼之故而行般若波罗蜜多,不为天耳、他心智、宿住随念、修成神通、漏尽智之故而行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因为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尚且如实不见般若波罗蜜多自身,何况见菩萨,或见一切神通。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名为相应。
  p. 29
  舍利子,其次,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会这样想:我以天眼看见十方恒河沙数世间界的诸有情死此生彼,以天耳听闻他们的声音,以心量知他们的心理,宿住随念,乃至以神通行走并宣说教法。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救度无量无数不可胜计诸有情到达涅槃,名为相应。
  舍利子,如果菩萨摩诃萨像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恶魔将无隙可乘,这世间上所谓的烦恼都将消失。舍利子,现住并教化十方恒河沙数世间的诸佛世尊,全都拥护这种菩萨,使他们不退堕声闻、独觉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梵天众、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有情天、无舍天、无烦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都会前来守护这位菩萨摩诃萨,使他无有障碍,使他身上所有的疾病都能在现生痊愈。[34] 为什么?(64a)因为菩萨摩诃萨的仁慈遍护一切有情。
  舍利子,其次,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稍加用功,总持门和诸三昧门就能现前。在一切出生地都能敬奉如来应供正遍知,乃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都不离佛。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像那样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名为相应。
  舍利子,其次,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会想到:有法与法合或离、同或别。为什么?因为如实不见某物有合或离、同或别的法性。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名为相应于般若波罗蜜。舍利子,其次,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会想到:我将迅速现证法界或不现证。(66b)为什么?(因为)不以法界已现证、今现证、当现证法界。[35]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名为相应。
  p. 30
  舍利子,其次,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不见任何法异于法界,也不在法界中区分种种法,也不会想到:已经这样通达此法界或不通达。因为他如实不见以某法能通达法界。他不以空结合法界,也不以不空。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相应,名为相应于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其次,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空性结合眼界、不以眼界结合空性,不以空性结合色界、不以色界结合空性,不以空性结合眼识界、不以眼识界结合空性,乃至不以空性结合意界、不以意界结合空性,不以空性结合法界、不以法界结合空性,不以空性结合意识界、不以意识界结合空性。为什么?
  舍利子,这是菩萨摩诃萨的最上瑜伽,也就是空性瑜伽。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习空性,不退堕声闻地或独觉地,能净化佛土、成熟有情,也将迅速现证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在菩萨摩诃萨所有的瑜伽中,般若波罗蜜多瑜伽被称为最高、最胜、首要、至尊、极至尊、最上、无等、最妙。为什么?舍利子,这种瑜伽是无上的。因为般若波罗蜜多瑜伽即空性瑜伽、无相瑜伽和无愿瑜伽。舍利子,像这样相应的菩萨摩诃萨将得到授记,因为他已经接近授记了。舍利子,像这样相应的菩萨摩诃萨,将能利益无量无数有情。但是他不会想到:我已接近授记了,诸佛世尊将给我授记,我将完全清净佛土,成熟诸有情、圆满现证无上正等菩提以后,我将运转法轮。为什么?因为他不离法界,而且除了法界以外,如实不见其他诸如“谁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或诸佛世尊给谁授记”等法。为什么?因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生有情想。为什么?因为那是无生、无灭的法,所以有情完全没有生、没有灭。没有生灭的人,如何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68a)因为没有有情生,所以像那样修行的菩萨摩诃萨,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因为有情性空,所以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因为有情不可得,所以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因为有情远离,所以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这是菩萨摩诃萨的最上瑜伽,也就是空性瑜伽,菩萨安住其中,便胜过其他所有的瑜伽。舍利子,修行这种瑜伽的菩萨摩诃萨能修成大慈、修成大悲,不生悭吝心、不生犯戒心、不生损恼心、不生懈怠心、不生散乱心、
  p. 31
  不生邪慧心。
  以上经文开示“教授法宝”。
  1.舍利子问佛:世尊!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摩诃萨,从什么地方死后,生到这个世间来?从这个世界死后,将生到那里去?如是请问之后,佛告舍利子:舍利子,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摩诃萨,从其他佛土或睹史多天死后,生到此地,或从这个佛土死后,生到此地。
  以上经文开示“第八圣的菩萨”。
  2.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从人间死后,又生于人间。(68b)除了不退转以外,这些菩萨都是钝根,不能平等进入般若波罗蜜多瑜伽,也不能迅速体现总持门和三昧门。
  3.舍利子,至于你的问题:“能入般若波罗蜜多瑜伽的菩萨摩诃萨,从这里死后,将生到那里去?”舍利子,能入这种般若波罗蜜多瑜伽的菩萨摩诃萨,从这个佛土死后,将往来于诸佛正在教化的佛土之间,在那些佛土中(修学),使诸佛欢喜,直到圆满现证无上正等菩提,永远也不离开诸佛。
  以上经文开示“随信行的菩萨”。
  4.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从其他佛土死后,生到此地。他们的诸根明利[36],且将迅速修成这种般若波罗蜜多瑜伽,甚深的妙法生生世世都会现前。后来他将能趋入般若波罗蜜多瑜伽,无论生在那里,他们都将使所有的如来应供正等觉欢喜。
  5.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从睹史多天死后,生到此地。他们的根性非常敏锐,不退失六波罗蜜多,而且一切总持门和三昧门都将现前。[37] (69a)
  p. 32
  以上经文开示“随法行的菩萨摩诃萨”。
  6.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并且勤习相应,为了完全成熟有情,以方便善巧力现证预流果,但不生憍慢。[38]
  以上经文开示“预流果”。[第五卷]
  7.舍利子,有些不善巧的菩萨摩诃萨能修四静虑,并修行诸波罗蜜多。他因证得静虑而生长寿天,死后生为欲界诸天和人,使诸佛世尊欢喜。他们的诸根愚钝不明。
  8.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不但能平等进入禅定,也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但因不够善巧,舍离禅定而生到欲界。舍利子,那些菩萨摩诃萨都是钝根,而不是利根。
  以上经文开示“二果向和三果向的随信行者”。
  9.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生起四静虑以后,能入四无量、四无色等至、四念住、四正断、神足、根、力、菩提分,也能入各种道。具大悲心者,因为有善巧方便,所以不依禅定力、(69b)无量心力及无色等至力出生,在一切出生处,都使如来应供正等觉欢喜。因为他们不离般若波罗蜜多瑜伽,所以将在这个贤劫中圆满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以上经文开示“二果向和三果向的见至”。
  10.舍利子,有些一生补处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以善巧方便也能入四静虑、也能修四无量、四无色等至、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菩提分及各种道,能入空三昧、能入无相三昧、能入无愿三昧,
  p. 33
  但能不受那些法门影响,而承欢现前的诸佛,并修梵行。后来,又生于睹史多天,尽形寿住在那里,诸根不失,具足正念正知,由百亿兆诸天围绕著,示现生到此地。此后,在诸佛国土圆满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以上经文开示“一来果”。
  11.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证得六种神通,他们既不生于欲界、色界,也不生于无色界。(70a)但从一佛土到另一佛土,供养、恭敬、尊重、侍奉诸如来应供正等觉。
  12.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证得六神通,以所证的六神通神游,并往来于没有声闻和独觉乘名称的佛土之间。
  13.舍利子,有些证得六神通的菩萨摩诃萨,以神通神游,并往来于寿命无量的佛土之间。
  14.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证得六神通,从此世界游行到另一世界。他们留住在那些没有佛、法、僧的世界上,在那儿弘扬佛、法、僧的妙音,并赞誉三宝,以佛、法、僧的妙音净化他们的心灵。他们从这里死后,将能出生在任何一个有佛的世界。
  以上经文开示“不还果”。
  15.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生起四静虑、四无量及四无色等至后,能以善巧方便,从诸静虑、禅定和等至中退出,而生到欲界。为了完全成熟有情,(70b)生于刹帝利大族、或婆罗门大族、或长者大族。
  以上经文开示“人家家”。
  16.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不但平等进入四静虑、四无量,也入四无色等至。并且他们都以善巧方便力,而不以静虑、无量、禅定和等持力出生,生到与诸四大天王天同等福份之处,生到与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及诸他化自在天同等福份之处。他们住在那些地方,完全成熟有情,净化佛土,也使诸佛欢喜。
  17.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生起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等至,死后以善巧方便出生于梵天乃至色究竟天。他们将住在那些地方,
  p. 34
  成为大梵天王,然后从一佛土到另一佛土,劝请诸佛土的如来应供正等觉转法轮。[39]
  以上经文开示“天家家”。
  18.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证得四静虑乃至佛十八不共法,为了随顺了悟那些法而修行。(71a)他们虽得四圣谛,却不现证。舍利子,当知那些菩萨摩诃萨是一生补处。[40]
  以上经文开示“一间”。
  19.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以来,已得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等至,安住念处、正断、神足、根、力、菩提分,能修习道、力、无畏、无碍解及证得佛十八不共法。他们以善巧方便,生于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圆满现证无上正等菩提以后,将利益有情。[41]
  以上经文开示“中般”。
  20.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就圆满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并转法轮,为无量无数有情的利益,而完全进入无余般涅槃界。虽然他们已完全般涅槃,但正法仍住留一劫或一劫余。[42]
  以上经文开示“生般”。
  21.有些菩萨摩诃萨,修行六波罗蜜多,从一世界到一世界,且能就地真正教育有情生出菩提。(71b)他们经常努力利益有情,且不说无意义的话。
  p. 35
  22.有些菩萨摩诃萨,为了利益有情,经常勤勉地从一佛土到一佛土。也有些为了利益有情,而以无量无数劫的时间,在各种佛土圆满现证无上正等菩提。[43]
  以上经文开示“有行般”。
  23.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初发心就正超菩萨无过失位,[44] 并住定不退转地,广植一切佛法。[45]
  24.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初发心就能入般若波罗蜜瑜伽,且与无数百亿兆菩萨从一佛土到另一佛土,瞻仰诸佛,完全成熟有情,净化自己的佛土,并在诸佛国土圆成无上正等菩提。
  以上经文开示“无行般”。
  25.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修行六波罗蜜,成为转轮圣王以后,力行施波罗蜜,为一切有情广集一切安乐的资具,需要食物的给予食物,需要饮料的给予饮料,还亲自成办香、鬘、涂香、熏香、卧褥、生计、家宅、财货、谷物、(72a)珍珠、黄金、银、珊瑚等所有的生活必需品,然后教育有情持守十善业道。没后生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46]并在诸佛国土圆成无上正等菩提。
  以上经文开示“行色究竟天”。
  26.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修成四静虑。从诸静虑完全退失以后,又修成初静虑而生于梵众天,又修成诸静虑而生色究竟天,并在诸佛国土圆成无上正等菩提。
  p. 36
  以上经文开示“全超”。
  27.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从梵天界死,生净居天,超越一净居、或二净居而生色究竟天。最后,在各种佛土圆满现证无上正等菩提。[47]
  以上经文开示“半超”。
  28.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变化自身为如来身,净化睹史多天,并生于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以善巧方便,对诸有情地狱说法,并对畜生、阎罗王世间的众生说法。[48]
  29.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安住六波罗蜜多,幻变自身如同佛身,遍历东方恒河沙数佛土,(72b)对诸有情说法,侍奉诸如来,听闻佛法,观察菩萨僧及佛土的特殊功德。他们完全记下那些佛国的特征,并且修成比它们更广大、殊胜的众多佛土。在那些佛国中出生的,全部是一生补处菩萨。同样地,也遍历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下、上、每一方的佛土,对诸有情说法,侍奉诸如来,听闻佛法,观察菩萨僧及佛土的特殊功德。他们完全记下那些佛国的特征,并且修成比它们更广大、殊胜的众多佛土。在那些佛国中出生的菩萨,全是一生补处,并在各种佛土圆满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以上经文开示“遍殁”。
  30.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能修静虑、无色、生梵众天乃至遍净天。其后,生空无边处乃至有顶,最后生于诸佛国土。
  以上经文开示“行有顶之究竟处”。
  p. 37
  31.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得静虑、(73a)无色等至,生空无边处乃至有顶,最后生于诸佛土。[49]
  以上经文开示“离色贪”。
  32.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多时,以三十二大丈夫相严饰其身,拥有无上的诸根,终不堕于恶趣,不赞赏自己,不讥毁他人,因为诸根完全清净,所以众人爱慕和悦意。看见菩萨摩诃萨的一切有情,都生起殊胜的净信,因而渐循三乘次第而般涅槃。因此,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该学习完全清净身、完全清净语、完全清净意。
  33.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生得明利诸根。他们不因拥有明利诸根而赞赏自己,讥毁他人。(73b)
  34.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起,住施波罗蜜及戒波罗蜜,乃至未得不退转地,终不堕诸恶趣。
  35.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起,乃至未得不退转地,终不舍十善业道。
  36.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住施波罗蜜及戒波罗蜜中,作转轮王,布施财物于诸有情,教育他们行十善业道。
  37.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住施波罗蜜及戒波罗蜜,掌理数百、数百千个转轮圣王国,安住其中,令无数百亿兆佛欢喜,并供养、恭敬、尊重、侍奉一切诸佛,然后圆成无上正等菩提。
  以上经文开示“现法寂灭”。
  38.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入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等至,并以这些等至自愉。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二禅,从二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三禅,从三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四禅,从四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空无边处,(74b)从空无边处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识无边处,从识无边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非想非非想处,
  p. 38
  从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尽定。舍利子,因此,行般若波罗蜜、具诸善巧方便的菩萨摩诃萨,一再地趣入静虑、无量、三摩地、等至,并且也进入超越定。最后,在诸佛土圆成无上正等菩提。
  以上经文开示“身证”。
  39.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安住六波罗蜜,为诸有情从事佛法的照明,自己也始终不离佛法的照明,直到圆成无上正等菩提。
  以上经文开示“阿罗汉向”。
  40.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在佛不住世,也没有声闻的世界,自己现证菩提。他们具足善巧方便,因此,以三乘道完全成熟无量百万亿众生后,圆成无上正等菩提。[50]
  以上经文开示“独觉”。
  41.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已得念住、(74b)正断、神足、根、力、得菩提分、十力、无畏、别别无碍解、以及诸佛十八不共法,但不证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及独觉菩提。他们修行般若波罗蜜,以善巧方便令一切众生入道而获得净化,然后使他们证得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及独觉;自己不现证而帮助他人(现证)。[51]
  以上经文开示“声闻和独觉道所证诸果”。
  42.舍利子,能证诸声闻和独觉果的智德和断德,就是菩萨摩诃萨的无生法忍。
  43.舍利子,应知,以那样的般若波罗蜜像这样去修行的菩萨摩诃萨,是不退转。
  p. 39
  44.舍利子,有些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完全清净庄严睹史多天。舍利子,应知那些菩萨摩诃萨是贤劫中的菩萨。
  45.舍利子,应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是已得佛法现观者[52] 。(75a)
  46.舍利子,因此,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让有罪的身、语、意业现行。
  以上经文开示“教育他于自所不证之法”。
  以上开示“不退转菩萨僧”。
  以上开示“教授僧宝”。
  四、申论
  从以上《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合论》的译注,我们应该可以明显看出,为了配合《现观论》,《合论》确实已将部份《大品般若经》作了全面的修改。修改的项目,包括了字句的增删、整段经文的添加和经文顺序的大幅调整。译文中与此有关的地方,笔者在注解里面都已作了简要的说明。以下,笔者想进一步将经文顺序更动的实际状况,以更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读者才容易一目了然。
  在前面的译文中,经文顺序变动的部分,是关于“发心”和“二十僧”的经文。笔者先将这两部分的经文分段编号,然后再将这些已经编号的《合论》经文,依照经文顺序几乎一致的汉译四本《大品般若经》经文顺序重新排列。倘若《合论》未曾更动经文顺序,则其经号应该按照1、2、3、4……等正常的数序排列。反之,则将呈现不规则的排列数序;而且《合论》调整得愈多,则数序排列也将显得愈不规则。因此,从经码数序不规则的程度,就可以看出师子贤调整这部分《大品般若经》经文顺序的幅度。
  下表中用( )括起来的数字,表汉译四本原无,而为《合论》中所添加的经文编号。
  p. 40
  (一)《合论》“发心”经文顺序与汉译四本比对
  1   2   ( 3   4   5   6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9  20  23  17
  18  21   24  ( 25 )  26  22  27  28  29  30
  31  32b  32a  33a  35  37a  36  37b   38  33b
  34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二)《合论》“二十僧”经文顺序与汉译四本比对
  1   4   5  2   3  (6)   7   8   9  15
  16  17  10  11   12  13  14   23  20  24
  8   41  42  43   44  18  (19)  22  21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9  (40)  45  46
  上面两个经文顺序的比对表显示,《合论》除了在“发心”和“二十僧”中各添加七段经文以外,更对经文顺序做了不算小的调整。
  于《合论》所添加的这些经文,宗喀巴是以“《现观论》中有名目,但在某些经本中却不见相对应经文”的角度来看待的。宗喀巴在《金鬘疏》中表示,他赞同十世纪印度般若学者法友(Chos bshes)《现观论善明词义疏》(Tshig gsal)如下的看法:
  这部《般若经》卷帙相当庞大,很难修学成就(忆持不忘)。而且在最后五百劫中,由于众生心力减弱,所以在口传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文句的忘失。其实,《现观论》并没有错误开示的缺点,因为那是弥勒根据佛母《般若经》抉择出来的。
  在宗喀巴的时代,这样的说法应该是很容易被接受的;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若要用同样的说法来说服作学术研究的学者,恐怕就相当困难了。
  [1] 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No. 3790,页570,台北:弥勒,1983。
  [2] 参见陈玉蛟《现观庄严论初探》之增订本──《现观庄严论一滴》,法鼓文化出版中心。又,本文所说的《大品般若经》,是指《二万五千颂》,它相当于汉译的《光赞》、《放光》、《摩诃》和《大般若经.第二会》。
  [3] 《现观庄严论初探》,页2~3、32,台北:东初,1991。
  [4] 达那那他《印度佛教史》,页88,台北:佛教,1978。
  [5] 《现观庄严论初探》,页46。
  [6] 〈缘起品〉、〈弥乐请问品〉、〈常啼品〉和〈附属品〉等五品,《现观论》不作解释。至于不解释这五品的原因,详见《现观庄严论初探》,页187。
  [7] 详见本书译文。
  [8] 吕澄《西藏佛学原论》“别录──藏译显乘论典略目”,页92,台北:老古,1978。
  [9] E. Conze, The Large Sutra on Perfect Wisdom, with the Divisions of the Abhisamayalankār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5.
  [10] 如石《现观庄严论一滴》,法鼓文化(中华佛学研究论丛)出版中。
  [11]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693,台北:正闻,1986。
  [12] 释果赜的论文题目,原来没有“经合论”三个字。在本书中,为了容易了解起见,依吕澄的译法加译这三个字(中华佛学研究所,1989年毕业论文)。
  [13] 中华佛学研究所,1991年毕业论文。
  [14] “想要在一切法上现前圆满觉悟一切境相”(chos thams-cad rnam-pa thams-cad du mngon-par rdzogs-par 'tshang-rgya-bar 'dod-pas),奘译本为“欲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大正藏》册7,7a),什译本为“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8,218c)。
  [15] 这段经文中( )内的文字,系依奘译本而加(《大正藏》册7,7b)。加进这些文字,经文较容易明白。
  [16] 有关“缘他利发心”的3、4两段经文,什译、奘译《放光》和《光赞》四本皆无,应该是为了配合《现观论》而增加的。又,前一段经文,似乎仿自后面第26“仓库喻发心”的第二段经文;而后一段经文,似乎仿自第27“河流喻发心”的经文。
  [17] “地喻”和“纯金喻”发心的5、6两段经文,与“略说”、“广说欲正等菩提”的1、2段经文重覆,这纯粹是为了配合《现观论》而添加的;什译、奘译、《放光》和《光赞》本都没有这两段经文。
  [18] “谙熟智”('dris-pa shes-pa),什、奘译本皆作“他心智”(《大正藏》册7,7c;8,218c),《光赞》为“晓了诸慧”(8,149c),Conze 译本略同(The Large Sutra on Perfect Wisdom, with the divisions of the Abhisamayalankār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5, p. 47)。
  [19] “想要以知、见观照而超越一切智”(thams-cad shes-pa nyis shes-pa dang mthong-bas rnam-par bltas nas 'das-par 'dod-pa)一句,什译本为“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8,219a),奘译本为“欲疾证得一切智智”(7,7c)。
  [20] 以下六段经文中()内的文字,什、奘、《放光》和《光赞》四本皆无,大概是为了使经与论的配合更形完美而增加的。又,以下的“教育”一词,是笔者的权译,旧译“安立”(dgod pa)。
  [21] 第11、12两段经文,什、奘、《放光》和《光赞》四本皆缺,应该是为了配合《现观论》而添加的。
  [22] 超越童真地(gzhon nu'i sa las 'da 'ba),什、奘和 Conze 本皆作相似的“入童真地”、“得童真地”、“to step on to stage of a Crown Prince”(p. 47)。
  [23] 在汉译四本中,第17段经文都放在第19段经文后面,但因这段经文与“誓愿”的发心有关,所以被提到前面来。这也是为了配合《现观论》的作法。
  [24] 汉译四本中,第23段经文位于第17段经文之前、第20段经文之后;而第24段经文,则放在第21段经文之后与第26、22段经文之前。但因这两段经文与“神通”有关,所以全部被移后,集中在具神通的“大王喻发心”里面。
  [25] 第25段经文,什、奘、《放光》和《光赞》四本皆无,应该是为了使经与论的配合而添加的。因为不加上这段具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和漏尽通的经文,六种神通便缺少了五通,这样就不能充分配合具神通的“大王喻发心”了。
  [26] 第26段经文,汉译四本都放在第22段经文之前,但因这段经文与“福智”有关,所以被移到后面,成为具福智的“仓库喻发心”的经文。
  [27] 第32~37段经文的(a)、(b)段落,以及彼此之间的顺序都与汉译四本不同,显然经过大幅度的调整,但从这种调整,实在看不出与“法身”有任何法义上的关连。因此,大概纯粹是为求经义前后连贯而作的调整,无关《现观论》。
  [28] 这一小段经文意义不同于汉译四本,但是看不出这样的改变与《现观论》有任何关系。
  [29] 《金鬘疏》说:这段经文以上宣说“修行的性质”,以下宣说“修行的功德”,并说这种分段方式是《具足清净释》和两部大疏的共同看法(详见《现观论一滴》“一切相智品.教授修行”)。
  [30] “三世平等性”(dus gsum mnyam pa nyid),奘译本为“三世空故”,什译本为“三际名空故”(《大正藏》册7,14c;8,223b)Conze 本亦译为“emptiness”(p. 62)。
  [31] 这一小段经文,Conze 本放在“教授三宝”的第一段(p. 62)。但综观前后经文,皆以开示“三世平等性”为主题,故不宜截成两段。若非 Conze 错置,便是梵本有误。
  [32] “无愿”(smon pa med),诸译本中唯奘译本为“不空”(7,15c),应是排版之误。
  [33] “如实不见任何法有差别”(chos gang la yang tha-dad-par yang-dag-par rjes su mi mthong),什译本为“不坏诸法相故”(8,224a),意义不同,异余译本。
  [34] 这句经文,什、奘译本都译为意义相近的“所有重罪,现世轻受”、“应招苦报,转现轻受”(8,224b;7,16b)。
  [35] “不以法界已、今、当现证法界”(chos kyi dbying kyis chos kyi dbying……),Conze 本译为 “the realm of Dharma is not fully known by means of the Realm of Dharma”(p. 64),缺“过、未”,什、奘译本亦同;什译本为“法性非得相故”,奘译本为“无有少法能于法界现等觉故”(8,224b;7,16c)。
  [36] “诸根明利”(dbang-po rnams rno-ba),汉译四本皆无,显然是为了配合“利根”的随法行菩萨而添加的。
  [37] 这段经文删掉了汉译四本都有的“一生所系”或“一生补处”,因为“随法行”尚未到达“一生补处”的阶位(7,18a)。此外,又添加了“根性非常敏锐”(shin-tu rno-ba)几个字,这是为了配合“利根”。又,第4、5两段经文原位于第2、3段经文之前,却为了配合“随法行”而被移后。
  [38] 这段经文汉译四本所无,纯粹是为了配合“预流果”而添加的。Conze 本见 p. 68。
  [39] 第15、16、17三段经文,原位于第10段经文之前,为了配合论颂的“家家”圣者,而被移到第14段经文之后。
  [40] 第18段经文,原位于第44段经文之后,但因经文的“一生补处”与再来欲界一次的“一间”有关,所以被提前,放在第20段经文之前。
  [41] 这段经文纯粹是为了配合“中般”而添加的,汉译四本都无,Conze 本见 p. 70。
  [42] 什译本作“若住一劫,若减一劫”,异余译本(8,226a)。
  [43] 第21、22两段经文中的“从一世界到一世界”和“从一佛土到一佛土”,汉译四本皆无,显然是为了配合勤勉的“有行般”菩萨而加入的。
  [44] “无过失位”(skyon med pa),奘译为“入菩萨正性离生位”,什译为“入菩萨位”(7,19a;8,381b)。
  [45] 第23段经文原位于第20段经文之前,但因有“初发心就入菩萨位”这种自然任运成就的特色,所以被移后,编入“无行般”。
  [46] “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是“行色究竟天”圣僧的特色,所以加入这句经文来配合论颂,汉译四本皆无,Conze 本见 p. 71。
  [47] 第26、27两段经文,汉译四本所无,应是为了配合“全超”和“半超”而添加的。
  [48] 第28段经文中的“生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也是为了配合“遍殁”圣僧的特色而添加的,Conze 本见 p. 72。
  [49] 第30、31两段经文,也是为了配合“离色贪”和“行有顶”而添加的,Conze 本见 p. 73。
  [50] 第40段经文汉译本皆无,应是为了配合“独觉”而添加的,Conze 本 p. 73。
  [51] 第41~44段经文,原位于第18段经文之前,但因这两段经文与论颂没有明确的关系,所以全部被安上另外两个与论颂无关的名目,移到倒数第3、4、5、6段。
  [52] “现观”(mngon-par rtogs-pa),奘译本作“现起”,什译本作“尊重”,(7,70b;8,226c)Conze 本“rise up to”,同奘本(p. 74)。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