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生死之谜(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死之谜】(一)
  【生死之谜】(二)
  【生死之谜】(三)
  【生死之谜】(四)
  【生死之谜】(五)
  【生死之谜】(六)
  【生死之谜】(七)
  【生死之谜】(八)
  【生死之谜】(九)
  【生死之谜】(十)
  【生死之谜】(十一)
  【生死之谜】(十二)
  【生死之谜】(十三)
  【生死之谜】(十四)
  【生死之谜】(十五)
  【生死之谜】(十六)
  【生死之谜】(十七)
  【生死之谜】(十八)
  【生死之谜】(十九)
  【生死之谜】(二十)
  【生死之谜】(二十一)
  【生死之谜】(二十二)
  【生死之谜】(二十三)
  【生死之谜】(二十四)
  【生死之谜】(一)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念无常
  无常指死言,因死时不能预定,故应急速学佛。有人明知无常,但今天不死,明天不死,把常念又生起来,因此又起烦恼,故应常念无常。有人说等有空修行,没有空的日子,有说修长寿法,但又推无暇,结果就以死算了。
  能海上师说:“无常大鬼,常啖有情。有情刹那刹那的变迁,便是许多的死。无论念佛、参禅及学密法、闭关或坐茅棚,须前三月作无常观,此就已修过无常观者言;若从未修此等观想者,当于闭关等之前约一二年预修方好。否则心不真切,虽闭关及坐茅棚,亦等儿戏。盖心如小儿,须以无常等观作夏楚,威吓他,警策他,他方能听从教训。”
  人是如何辞世的 ①
  “濒死体验”引起专家激烈争论
  科学界许多人认为:人意识的研究是科学最后的难题,而意识是如何消失的, 特别是“濒死体验”,则是谜中之谜。于是,死亡的发生,也即“濒死体验”成了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和哲学单独相对或协同研究的极点。
  所谓濒死体验,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是指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罹患重疾但意外获得恢复的人所叙述的死亡正在来临时深刻的主观体验。中国也开展了“濒死体验”研究。来自医学界的最新消息称:天津安定医院从科学的角度,在我国首次进行了“濒死体验”的研究。他们认为,濒死体验是一种全人类的现象,但又受到社会心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民族间的不同。中国“濒死体验”者所经历的主要体验阶段是:生活回顾、意识与躯体分离、躯体异常、世界毁灭感、死亡矛盾、时间停止感以及情感丧失等等。(摘自2000年6月7日《中国青年报》,作者 章锦云)
  在死亡的镜子中 ①
  第一次接触死亡的经验,是在我七岁左右。那时候,我们准备离开东部高原前往西藏中部。我的上师有一位侍者名叫桑腾(Samten),他是一位很好的出家人,在我童年时代很疼我。他的脸明亮、圆润而丰满,随时都会开颜而笑。因为他很随和,所以是寺庙中最受欢迎的人。我的上师每一天都会开示佛法、传授灌顶、领导修行、主持法会。每天终了后,我都会召集同伴做些小表演,模仿早上的一切。桑腾总会拿我的上师在早上穿过的长袍借给我,从来没有拒绝过。
  后来,桑腾突然病倒了,病情立即恶化。我们不得不延迟出发。随后的两个星期令我终生难忘。死亡的臭味像乌云般笼罩着一切,我一想起那段日子,就不期然闻到那股味道。整座寺庙弥漫在死亡的阴影下,可是,一点也没有恐怖的气氛;有我的上师在,桑腾的死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变成我们每个人的课程。(摘自《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译序】
  “法不孤起,必仗缘生。”本书的翻译出版是众因缘和合而成,缘生缘灭正说明了宇宙人生的自然法则。
  一个高级的宗教,除了要对生命赋予最神圣的尊严外,还要对死亡给予最终极的关怀。佛法的特质表现在通达生死一如,解脱轮回痛苦的智慧上,更表现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慈悲上。在翻译的过程中,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都让我感动不已,它揭开生死真相的真、度尽一切众生的善、流畅优雅律动的美,使它堪为人人必读必受持的经典之作。
  普愿一切众生心开意解,契入法性。(郑振煌 1996.7.19)
  【生死之谜】(二)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有情决定死
  有情决定死 ~ 凡有情必死之决定(有情即有情感之生命,亦即众生)
  能海上师说:有情必死,非无故吓人之言,此是从学理及事实可以证明者。云何从学理证明?姑以因明学上宗因喻三支判断之,如人必有死(宗),为生物故(因),诸见生物皆必有死,如牛马(同喻),诸不死者,都非生物,如金钱(异喻)。云何从事实证明?自有人类以来,求一长生不死者有乎?无有也。总之,人生脆弱,死缘最多,生缘最少,其未遽死者,非生缘关系,不过抵抗死缘稍延残喘耳,结果未有不死者。
  此生老病死一期之四相,在人世间决定如是,故说必死之决定。
  人是如何辞世的 ②
  “濒死体验”引起专家激烈争论
  据国外资料披露:在德国,曾进行过一次“死亡试验”,参加试验的有42名年轻力壮的男女志愿者。
  “死亡试验”的办法很简单:利用药物,使42名志愿者处于与死亡相似的完全失去知觉的境地。在22秒的短暂时间内,志愿者各有所获—有的看见彩光;有的看见了亲友;有的看见了自己发着蓝光的“灵魂”从自己的肉体中“逸出”;有的看见了一条发光的“隧道”。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死亡试验”并非首次,美国心脏病专家迈克尔·萨博也曾组织过一次“地狱考察”的活动,方法是:用药物使一些人重度昏迷,又以高水平的抢救使他们复活,这些人的经历与上述试验结果相似。(摘自2000年6月7日《中国青年报》,作者 章锦云)
  在死亡的镜子中 ②
  在我上师驻锡的小寺里,桑腾就躺在靠窗的床上。我知道他即将不久人世。我不时走进那个房间,坐在他旁边,他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的脸变得憔悴而干瘪,让我大为吃惊。我很明白他就要离我们而去,再也看不到他了。我感到非常悲伤孤独。桑腾死得很艰苦,我们随时可以听得到他极力挣扎的呼吸声,也可以闻得出他的肉体正在腐坏。整个寺庙鸦雀无声,只剩下他的呼吸声。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桑腾身上。虽然桑腾的死把他折磨得很痛苦,但我们看得出他内心很平静,对自己也充满信心。最先我无法解释这一点,但后来我知道了它的来源:他的信仰,他的训练,还有我的上师就在身边。虽然我感到悲伤,但我知道只要我的上师出现,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他能够帮助桑腾解脱。后来我才知道,每一个修行人都梦想在他上师面前去世的福报,让上师引导他走过死亡。
  在蒋扬钦哲引导桑腾宁静地走向死亡时,他对桑腾开示他正在经过的每个过程。我的上师知识精确,信心充满,和平安详,令我惊异不已。只要上师在场,即使是最焦虑不安的人,也可以从他安详的信心中获得保证。现在,蒋扬钦哲正在告诉我们,他对于死亡丝毫不恐惧,这并不是说对他死亡看得很草率;他经常告诉我们他怕死,警告我们不要幼稚或自满地对待死。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的上师在面对死亡时,能够这么镇定、从容、有条不紊而又出奇的无忧无虑?那个问题让我着迷不已,也教我神往不已。
  桑腾的死震撼着我。七岁时,我第一次看到我正在接受训练的那个传统竟然这么法力无边,我开始了解修行的目的何在。修行让桑腾接受死亡,也让他清晰地了解痛苦是一个精深、自然的净化过程的一部分。修行让我的上师对于死亡了若指掌,知道如何正确地引导人通过死亡。(摘自《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死之谜】(三)
  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死来无定期
  死来无定期 ~ 死不定何时来
  能海上师说:既知必死,第二步要看死无定期,以死缘甚多故。不论老壮,今天明天死不能预知。
  北俱卢洲寿量决定,余洲人寿量虽不决定,然大概相差不太悬远。唯阎浮提洲人寿量极无定准,劫初寿无量者亦有,将来十岁反为长寿之最大限。即如现时,或老或壮或少,何时当死,谁也不能预知。《俱舍论》云“此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此死不定何时来之情状,实乃此洲所独有,所谓“死王何时来,不先与我信。”是也。
  清定上师说:人命犹如囚犯赴刑,走一步,死近一步,又如高空下堕,半空尚逍遥,着地即粉末。
  人是如何辞世的 ③
  “濒死体验”引起专家激烈争论
  美国一位65岁的“死而复生”的商人,也向抢救他的医生们叙述了自己“死后”的情景——
  我记得自己好像一朵轻云一般,逐渐由我的肉身上升到天花板。医院的墙壁与铁门都阻挡不了“这时的我”。我很快地飞出医院,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飞向虚无缥缈的太空。接着我又以极快的速度,在一条无止境的隧道中前进。在隧道的另一端,我看到有一点亮光;这个亮光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大。当我到达隧道的尽头,那光亮变成强烈无比的光源。我的内心充满喜悦和爱。我不再有忧虑、沮丧、痛楚与紧张。
  引人注目的是,心理学家肯尼斯·赖因格将人类的“濒死体验”分为学术界已经认可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安详和轻松,持此种说法者约占57%;第二阶段:意识“逸出”体外,有这种感受的人约占35%;第三阶段:通过“黑洞”,有此感觉的约占23%;第四阶段:与亲朋好友欢聚,他们全都形象高大,绚丽多彩,光环萦绕,宛如天使;第五阶段:与宇宙合而为一。(摘自2000年6月7日《中国青年报》,作者 章锦云)
  在死亡的镜子中 ③
  在桑腾圆寂后,我们就启程前往西藏首府拉萨,费时三个月,那是一段辛苦的马背旅程。从那儿我们继续前往藏中和藏南朝圣,这些地方都是第七世纪以来把佛教传入西藏的圣贤、国王和学者的圣地。我的上师是西藏传统许多上师的化身,声誉崇隆,因此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的接待。
  我对那次旅程极感兴奋,美丽的回忆仍然萦绕脑际。西藏人起得很早,为着能充分使用自然的光线。天一黑我们就上床,破晓前我们就起床;当第一道曙光照临前,背负行李的濛牛就出来了。大伙儿拆下帐篷,最后才拆除厨房和我上师的帐篷。斥候先行,寻找良好的扎营地点,中午左右我们就停下来扎营休息。我喜欢在河边扎营,倾听潺潺的流水声,或坐在帐篷里,听着雨点拍打篷顶的声音。我们的队伍不大,总共只有二十个帐篷。白天我骑在金黄色的骏马上,紧挨着我的上师。路上,他不停地开示、说故事、修行,并特别为我设计修行法门。有一天,当我们快到扬卓曹(Yamdrok Tso)圣湖时,远远看到从湖面反射出碧玉般的光芒,队伍中的另一位喇嘛左顿(Lama Tseten),又面临死亡的威胁。
  喇嘛左顿的死,又给我另一个强烈的教训。他是我师母的老师,师母迄今仍然健在。许多人认为她是西藏最有修行的女性。对我来说,她是一位隐形的上师,和蔼可亲,恭敬虔诚。喇嘛左顿身材魁梧,就像大家的爷爷。他六十几岁了,很高,头发灰白,流露出丝毫不矫揉做作的绅士风度。他也是禅定功夫很深的修行人,只要一靠近他,就会觉得安详庄严。有时候他会骂我,我也会怕他,但即使在偶然的严肃时刻,他也从来没有失去他的热情。
  喇嘛左顿的死很特别。虽然附近就有一间寺庙,他却拒绝去,他说他不想留下一具尸体让他们清理。因此,我们照往常一样扎营,围成圈圈搭起帐篷。喇嘛左顿由师母护理和照顾,因为他是她的老师。当他突然叫她过来的时候,帐篷内只有她和我两个人在场。他对师母有一个窝心的称呼,称她“阿咪”,在他家乡话的意思是“我的孩子”。“阿咪”,他温柔地说,“过来。事情就要发生了。我没有其他的话可以送给你,你还是老样子,有你在身旁我就高兴。你要像过去一般地伺候你的先生。”(摘自《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死之谜】(四)
  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死至不可拒
  死至不可拒 ~ 死至时无可抗拒
  能能海上师说:死王即无情的魔王,无论如何,总无法可以避免。不肖固死,贤者亦死;愚夫固死,智者亦死;弱者固死,强者亦死;庸众固死,英雄亦死;秦始皇汉武帝信方士、求长生,结果仍不免一个陵墓为他的长眠之所。死王一着,金钱所不能买得脱,势力所不能敌得过故。
  清定上师说: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尚且无常,何况凡夫?有何法可抵抗?只有修行成就法身不生不灭。
  无 常 (译自清净道论第8章)
  严格说来,一个生物的寿命极其短暂,只与一个念头的生灭一样长久。就像车轮滚动时,只有轮胎的一点着地,静止时也只有一点着地一般;一个生物的生命只有一念之久。与此情形完全相同,一个念头歇下来,生存也就停歇了。因为有道是:
  “过去存在的一念只是在过去存在,现在已不复存在,将来也不会再存在。”
  “未来的一念将要存在,但尚没有存在过,现在也不存在。”
  “现在的一念只存在于现在,但并没有存在过,将来也不会再存在。”(摘自《原始佛典选译》)
  人是如何辞世的 ④
  “濒死体验”引起专家激烈争论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确信“濒死体验”的探索结果,尤其是那些关于“死亡测验”、“地狱考察”和“死而复活”的说法,更是遭到了一些科学家的反对。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认为,“濒死体验”的五个阶段纯粹是无稽之谈,这无非是因为窒息而导致的死亡幻觉,它是由于感觉缺失而造成的。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特的幻觉,科学家则认为与当事人受的教育、经历和个人的性格特征有关。
  也有科学家指出:人在死神降临的一瞬间,短时间内的主观体验一般来说是类似的——尤其是相信有天堂存在的人在西方比比皆是,所以更容易产生“濒死体验”……这是目前较令人信服的观点。生物学家罗兰·西格则从生物化学角度来解释。他认为,每个人在死亡时,大脑会分泌出过量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有些能引起奇特的幻觉。(摘自2000年6月7日《中国青年报》,作者 章锦云)
  在死亡的镜子中 ④
  她当下就转身往外跑,但被他拉住袖子。“你要去哪儿?”他问。“我要去请仁波切。”她回答。“不要烦他,没有必要。”他微笑着。“我与上师之间,是没有距离的。”话刚讲完,他凝视着天空,就过去了。师母挣脱身,跑出帐篷,叫我的上师。我愣在那儿,动弹不得。
  我很惊讶,竟然有人那么信心满满地凝视死亡的脸。喇嘛左顿大可以请来他的喇嘛帮助他——这是每个人多么期待的事——但他却一点也不需要。现在,我知道个中原因了:他的心中早就证得上师的现前。蒋扬钦哲与他同在,就在他的心中,没有一秒钟他觉得离开上师。
  师母真的把蒋扬钦哲找来了。他弓身进入帐篷的样子,我仍然记忆犹新。他看了一下喇嘛左顿的脸,盯着他的眼睛,咯咯笑了起来。他一向叫他“拉根”、“老喇嘛”。这是他热情的表示。“拉根,”他说,“不要停在那个境界了!”我现在明白,他看出喇嘛左顿正在修习一种特殊的禅定法门,把他自己的心性和真理的虚空融合为一。“这是你知道的,拉根,当你做这种修行的时候,偶尔会有障碍产生。来!让我引导你。”
  当时我吓呆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如果不是我亲眼目睹的话,我绝对不会相信。喇嘛左顿复活了!我的上师就坐在他的身边,带着他修颇瓦法(phowa),引导他在临终前的神识走过死亡。颇瓦法有多种修法,他当时所使用的方法,最后是由上师诵三遍的“阿”字母。当我的上师诵出第一个“阿”字时,我们可以听见喇嘛左顿跟着他大声念,第二声比较微弱,第三次发不出声,他就走了。
  桑腾的死,教我修行的目的;喇嘛左顿的死,教我像他这种能力的修行人,经常在他们活着时隐藏他们的非凡特质。事实上,有时候它们仅在死亡的那一刻出现一次。即使那时候我还是小孩子,我已经知道桑腾的死和喇嘛左顿的死截然不同;我知道差别在于一个是终身修行的好出家人,另一个是体证比较多的修行人。桑腾以平凡的方式死去,虽然痛苦却充满信心;喇嘛左顿的死,则展示了他的来去自如。(摘自《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死之谜】(五)
  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死后何所归
  死后何所归 ~ 死后不定何趣受生
  能海上师说:死不定可畏,死后何趣受生,毫无把握,则大可畏。言念及此,不禁如冷水浇背,毛骨悚然矣。所当知道者,死后归何趣,不是上帝主宰之,亦不是阎罗王主宰之,乃是自己业力主宰之。盖十法界皆是心造,欲知死后趣何道,宜自己立一表,看每日所起观念,何道观念最多,死后即趣何道,以此检查,便可预知,此诚监督自己策励自己之绝妙法门也。以上有情决定死、死来无定期、死至不可拒、死后何所归四种,为修无常观所不可缺之条件。盖人生必有死,是尽人皆知者,特以日日不死,而常心遂生,常心一生,于是仅注意于生活问题,而忘却死亡问题。换言之,即于生活问题作预备,而于死亡问题不作预备,迨至死王突如其来,弄得手忙脚乱,此诚为最可怜悯之事,故下士修法首先念无常,此实吃紧为人处。
  能海上师说:若不修行,无自在力,死后趣向何处,不得而知,甚属可怕。盖此主权,非任何人所能操纵,乃由自己业力所牵,以十法界,皆一心所造也。
  清定上师说:死后投入何趣,无可知道,皆由今世所造之业而定(凡夫举心动念,无非是业)。如堕入恶道,则前途不可思量。故现所得之人身,所闻之无上大乘之法,所得之依止师,应抓紧而修)
  人是如何辞世的 ⑤
  “濒死体验”引起专家激烈争论
  就在科学界莫衷一是之际,一项被命名为“阿尔法3号”的科学试验,在日本东京悄然展开,为“濒死体验”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阿尔法3号”计划由多家跨国公司赞助,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共有16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和瑞士,年龄由19岁—75岁不等,都是濒临死亡的垂危病人。他们是在经过了将近3个月的深入细致的心理分析后,才被批准加入“阿尔法3号”计划的。
  “阿尔法3号”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法是:科学家在志愿者头骨中植入电极,并且与电脑相连,使电脑可以在80公里的范围内,接收到志愿者的脑电波,并在60秒内把脑电波译成文字,显示在计算机终端的荧光屏上。
  在实施“阿尔法3号”计划的头两年里,有4位志愿者先后离开了人间,但是,电脑并未接收到他们传来的任何信息。科学家们并不气馁,他们对电脑程序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终于获得了成功。当时,一位名叫佛迪的志愿者病逝。3天后,电脑荧光屏上出现了科学家们期待已久的信息:“我是佛迪,告诉你们,我很快乐,没有痛苦……没有痛苦……没有痛苦……”这几个字,重复出现了20多次,信息突然中断。(摘自2000年6月7日《中国青年报》,作者 章锦云)
  在死亡的镜子中 ⑤
  在喇嘛左顿的丧礼举行后不久,我们就住进扬卓的寺庙。像平常一样。我还是睡在上师的旁边,我记得那个晚上我睁大着眼睛看酥油灯的影子在墙壁上晃动。其他人都已经呼呼大睡了,只有我彻夜难眠,哭了一整个晚上。我躺在那儿,想着死亡和我自己的死,在我的悲伤当中,慢慢浮现出一种深沉的接受,一旦接受死亡的事实,我就决心把一生奉献在修行上。
  因此,在我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面对死亡,探索死亡的含义。那时候,我从来也想像不出到底还有多少种死亡将接着发生。失去家人和我自己所拥有的每一样东西,就是一种死亡。我家一直是西藏最富有的家族。自从第十四世纪以来,我家是护持佛教最力的望族。
  最令我心碎的死亡不久就发生了——那是我的上师蒋扬钦哲的死亡。失去他,我觉得我已经失去生存的基础。
  现代世界的死亡
  现代西方社会虽然有辉煌的科技成就,对于死亡、死亡当时或之后所发生的事却缺乏真正的认识。
  我发现今日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
  其他人则以天真、懵懂的心情看待死亡,认为有某种不知名的理由会让死亡解决他们的一切问题,因此死亡就无可担忧了。想到这里,让我忆起一位上师所说的话:“人们常常犯了轻视死亡的错误,他们总是这么想:‘嗯,每个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这个理论很美,但在临终的一刻就不太妙了。”(摘自《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死之谜】(六)
  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死苦观
  一、受用离别难舍田宅财用,朋翼眷属,自身可爱。
  二、命终时苦将舍受时,万苦交煎
  能海上师说:观死苦如生龟脱壳,苦愁万状。人所最难舍者,唯此所爱之自身,而此自身,亦必舍去,其余田宅眷属朋翼,更无论矣,其苦为何如耶?
  清定上师说:修行人能在定中见佛,告之何时走,定中不能见,梦中能见佛,告之何时走。
  颂
  
  死苦痛舍离一切携不去
  极可爱自身眷属良朋翼
  田宅诸财物势位巧文艺
  父母诸妻子不能相偕去
  清定上师说:田宅财用,朋翼眷属是依报,自身可爱是正报。临死时,四大分离,犹如生龟脱壳。
  人是如何辞世的 ⑥
  “濒死体验”引起专家激烈争论
  这一结果,大大鼓舞了参加“阿尔法3号”计划的科学家和志愿者,使实验更加有条不紊进行下去。不过,此后4位志愿者先后离世,电脑却没有收到任何信息。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一位23岁的白血病患者不幸死亡,结果研究“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第二天电脑便收到了她的信息:“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很高兴来到这里,此间经常阳光充足。”“很多人与我在一起,我很爱他们,我将会……”信息至此突然停止。
  参与“阿尔法3号”计划的科学家们均认为,这里传达的生命信息的反馈结果是相似的,这是“濒死体验”存在的有力证据。鉴于此点,“阿尔法3号”计划还要深入进行下去。对此试验的操作过程,一些专家表示怀疑。争论将继续下去。(摘自2000年6月7日《中国青年报》,作者 章锦云)
  在死亡的镜子中 ⑥
  在这两种死亡态度中,一种是把死亡当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另一种则是把死亡当做自个儿会解决的事。两者对于死亡真义的了解都何其错误啊!
  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传统,当然包括基督教在内,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终点。它们也都留下未来世的憧憬,赋予我们的生活神圣的意义。然而尽管有这么多宗教的教义,现代社会仍是一片精神沙漠,大多数人想像这一生就只这么多了。对未来世,如果没有真正或真诚的信仰,大多数人的生活便缺乏任何终极的意义。
  我终于体悟到,否定死亡的可怕影响力,绝不止于个人层面,它影响着整个地球。由于大多数人相信人生就只有这么一世,现代人已经丧失长程的眼光。因此,他们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生活自私得足以毁灭未来。如同致力挽救亚马逊雨林的前任巴西环境部长所说的,我们到底还需要多少类似的警告呢?
  现代工业社会是一种疯狂的宗教。我们正在铲除、毒害、摧毁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系统。我们正在透支我们的子孙无法偿付的支票……我们的作为,好像我们就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代。如果我们不从心理、心灵、见解上做一番彻底的改变,地球将像金星一般地变成焦炭而死亡。
  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来生的无知,使得我们的环境受到变本加厉的毁灭,正威胁着我们一切的生命。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谈死亡是什么,或不给予人们任何死后的希望,或不揭开生命的真相,不是将事情变得越来越糟吗?年轻人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却对于了解生命整体意义,以及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主题,茫然无知,有哪件事情比这个还要讽刺的呢?
  有些我认识的佛教上师,会问前来请示开示的人们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吗?我常常对这种现象感到好奇。其实他们并不是问对方是否相信这个哲学命题,而是问对方从内心深处是否感觉到有来世。上师们知道,如果人们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他们的整个生命将全然改观,对于个人的责任和道德也将了然于胸。上师们必须怀疑的是,如果人们不深信这一世之后还有来世,必然会创造出一个以短期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对于自己行为的后果不会多加考虑。目前我们已经创造出一个残暴的世界,这么一个很少有真正慈悲心的世界,上述心态难道就是主要原因吗?(摘自《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死之谜】(七)
  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3. 看到这些零乱地散弃在地上的鸽色人骨,想想此身有何乐哉?
  4. 打从那晚人们初入子宫的那一刻起,他们步向死亡的生命之旅便开始了,一旦出发便无法回转。
  5. 在清晨时看到的一群人,当晚其中某人便已离去;晚间看到的一群人,第二天清晨其中某人便已离去。(摘自《白话藏传法句经》孙一译)
   人死有什么能带走
  问:人死什么都带不走,有什么才能带走?
  答:业力与愿力能带走,业力即善业恶业,愿力即成佛度众生。故下士修法总的就是止恶修善,带走愿力即能自在。精进者,应对恶业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对善业细而又细,亦复令增长。因果不错,一阵凉风,亦因过去造恶业中起一善念,连吐一口痰亦得受报,或滑一跤,把痰往柱上抹一抹,可能以后碰到一钉子。
  生死之谜
  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 ③
  多数宗教,实际上都以人们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为母胎,以对人生死之谜的解答为重要神学支柱,多宣扬人死后心灵进程并非终结,或灵魂永存,或轮回再生,行善者死后享福,作恶者死后受罪,以此创造劝善止恶的社会教化效益,解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调节和平衡社会心理。在以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此类观念为全球各地的绝大多数人所深信不疑,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中,对社会秩序的维持稳定,起着最为重大的作用。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多半人信奉各种宗教,相信灵魂不死和轮回再生之说。(摘自《生与死》绪言 陈兵著)
  在死亡的镜子中 ⑦
  有时候我会想,在已开发的世界中,那些最富裕、最强盛的国家,就像佛经上所描述的天界。天神的生活穷奢极侈,享尽欢乐,从来没有想过生命的精神层面。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死亡逼近,出现不可逆料的腐坏现象。那时候,天神的娇妻美妾再也不敢接近他们,只是远远地把花丢过来,偶尔祈求他们能够再转世为天神。不论他们怎么回忆过去的快乐幸福,都不能使他们免于受苦;所有的作为只是火上添油而已。因此,临终的天神都是在痛苦中孤单地死去。
  天神的命运,让我想起今天我们对待老人、病人和临终者的方式。我们的社会只迷恋年轻、性和权力,却逃避老年和病衰。当老年人完成了他们一生的工作而不再有用时,我们加以遗弃,这不是很可怕的事吗?我们把他们丢进老人院,让他们孤苦无依地死去,这不是很令人困惑的事吗?
  现在不也是重新检讨我们是如何看待癌症或爱滋等绝症病患的时候了吗?我认识不少死于爱滋病的人,他们经常被视为贱民,甚至连朋友也避之唯恐不及,大家把罹患爱滋病当成丢人现眼的奇耻大辱,使得他们陷于绝望,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可憎,在世界的眼中,他们已经死了。
  即使是我们所认识或所爱的人濒临死亡时,我们也常常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走完人生;当他们去世之后,我们也不去想像他们将何去何从,或是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帮助他们。事实上,如果有人这么想,也会被斥为荒诞无稽。
  所有这些现象清晰地告诉我们:比起从前,我们现在更需要彻底改变我们对于死亡和临终的态度。
  很高兴的是,人们的态度已经开始改变了。譬如,临终关怀运动在提供实际和情感的照顾方面,成绩斐然。不过,实际和情感的照顾仍然不够;临终的人需要爱和关怀,但他们的需要不只这些,他们需要发现死亡和生命的意义,否则我们怎么给他们终极的安慰呢?所以,帮助临终的人,必须包括精神的关怀,唯有靠精神方面的知识,我们才能真正面对死亡和了解死亡。(摘自《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死之谜】(八)
  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6. 许多男子和女人在年轻时或盛年时死去,所以吾人怎能感觉安稳并认为:“我还年轻,来日方长。”呢?
  7. 有些人在母胎中死去,有些就死在出生时的地上,有些死于正学爬的时候,有些则死于正学步行之时。
  8. 有些老年时死,有些少年时死,有些壮年时死,人们相继死去,犹如成熟的水果先后落到地上一般。(摘自《白话藏传法句经》孙一译)
   愿力与业力
  问:求生极乐世界与发愿生生世世度众生,似有冲突?
  答:愿力流转生死与业力流转生死完全不同。为度众生故,没有业力生死的痛苦,犹如监牢里的犯人是苦的,但去为犯人医病的医生是没有犯人的痛苦的,往生极乐世界再来娑婆世界度众生是愿力流转,并无痛苦,故不要怕三界轮转。
  生死之谜
  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 ④
  宗教对人自身生死之谜的解答,或称作天降神授,或云乃古圣先知的训诫。虽然宗教理论家们也在用哲学思辨方法予以论证,但在多数宗教徒那里,大概主要是出于内心的宗教需要,作为一种绝对权威或国制习俗来信仰的。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宇宙之谜被一个个揭开,基督教等的上帝创世说被推翻,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生理学等新知识的普及,使不少人自信人自身之谜已被揭破。宗教贬值,信仰转移于科学与金钱、确认人死永灭、无来生后世、无天堂地狱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紧跟在科技飞速发展、财富急剧增长后面的人欲横流、道德退化、环境污染。(摘自《生与死》绪言 陈兵著)
  在死亡的镜子中 ⑧
  最近几年,西方先驱如精神科医师库布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s)和雷蒙·慕帝(Raymond Moody)等人,对于死亡和临终的研究使我颇感欣慰。库布勒罗斯深入探讨我们应如何关怀临终者,认为只要付出无条件的爱和采取比较明智的态度,死亡可以是安详,甚至是转化的经验。慕帝对濒死经验的许多层面做科学研究,给予人类一个鲜活的坚强希望:生命并不是在去世时就结束,确实有“死后的生命”。
  不幸的是,有些人并未充分了解这些关于死亡和临终真相的意义。他们走向偏锋,把死亡当做一种荣耀;在年轻人自杀的悲剧例子里,他们相信死亡是美丽的事,也是对于生活压迫的解脱。但不管是因恐惧而拒绝正视死亡,还是把死亡浪漫化了,我们都是把死亡当做儿戏。对于死亡感到绝望和陶醉,都是一种逃避。死亡既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兴奋,它只是生命的事实。
  我们大多数人只有在临终的那一刻才会珍惜生命,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啊!我常常想起莲花生大士的话:“那些相信他们有充分时间的人,临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今天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有什么事比这个现象更令人寒心呢?
  走过死亡的旅程
  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确实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我们不必等到亲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时,或受到绝症的冲击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我们也不必到死亡时还赤手空拳地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了。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这种观点是西藏佛教最古老宗派的教义核心。许多读者都听过《中阴闻教得度》(或译为《西藏度亡经》,Tibetan Book of the Dead)这部书。本书想说明和补充《中阴闻教得度》,讨论的内容不只是死,还包括生,同时详细解说《中阴闻教得度》未详述的部分。在这个殊胜的教义里,我们发现整个生和死被当做一连串持续在改变中的过渡实体,称为中阴(bardos)。“中阴”这个名词通常是指在死亡和转世之间的中间态度,事实上,在整个生和死的过程中,中阴不断出现,而且它是通往解脱或开悟的关键点。(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死之谜】(九)
  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9. 正如同所有成熟的水果都会掉落并腐烂一样,所有的出生者都会被他们的死亡摧毁。
  10. 犹如巧艺的陶工所塑造的器皿,最后终于每个都破毁了,人的生命亦皆如是。
  11. 犹如用毛线织布,在织布机上来回地织着,最后终于用尽了,每个人的生命亦复如是。
  12. 正如一个死刑犯一步步地接近那就要将他吊死的绞架一般,每个人的生命亦复如是。
  13.犹如瀑布的水不能向上倒流,一个人的生命亦复如是,永远向前推移,不会增加,也不会回返。(摘自《白话藏传法句经》孙一译)
  生死之谜
  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 ⑤
  只要冷静考察自然科学对人自身认识的程度,便无理由妄称人自身之谜已全被揭破,无理由对人死后续存与否的问题作出决断的答案。人死永灭,仍然只是据尚不究竟的科学知识所作的哲学推论,无充足理由奉为科学结论。近现代的科学巨人,几乎无不承认科学对人自身认识浮浅,对灵魂、意识、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持审慎态度。恩格斯在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关于生命现象的研究成果后说,生命最初怎样从无机物中产生的问题尚未解决,至于死亡,“或者是有机体的解体,除了那组成有机体实体的化学构成部分,再不留下什么东西;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的本原,即某种或多或少地和灵魂相同的东西。这种本原不仅比人,而且比一切活的有机体都活得更久。”(《自然辩证法·生与死》)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脑电科学权威F·C·艾克尔斯,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意识是先天本有的,大脑死亡后意识、自我是否以另外的形式复活并存在,“这是一个超越科学的问题,科学家应当忍住作出明确的否定的回答。”(《脑——精神问题是科学的前沿》1975年)(摘自《生与死》绪言 陈兵著)
  在死亡的镜子中 ⑨
  中阴是促成解脱的最好机会,如同佛法告诉我们的,中阴在某些时刻的威力特别强,潜力特别大,不管你做什么,都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把中阴想成如同走到悬崖边缘的时刻;譬如,上师向弟子介绍最重要、最原始和最核心的心性的时刻。不过,在这些时刻中,威力最大和最富潜能的,还是死亡的那一刻。
  因此,从西藏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存在分成四个不断而息息相关的实体:①生,②临终和死亡,③死后,④转世。它们可以称为四种中阴:①此生的自然中阴,②临终的痛苦中阴,③法性的光明中阴,④受生的业力中阴。
  由于中阴教法广大无边,巨细靡遗,因此,本书做了仔细的安排,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走过生和死的旅程。我们的探索,应该从直接反省死亡的意义和无常的许多层面开始——这种反省可以让我们在一息尚存的时刻,充分利用我们的这一生,也让我们在死亡的那一刻,不致于悔恨或自责虚过此生。西藏的著名诗人和圣哲密勒日巴尊者说得好:“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香河老人”和她的后人
  河北香河县周凤臣老人1905年出生,1992年11月24日去世。她在去世前半个多月开始净口、净身,为自己遗体不腐做准备,停止呼吸后24小时体温不降,一周后肢体仍柔软如常,手背甚至还有血液流动。在以后的几个月里,老人遗体在常温下自然脱水、脱脂,而未经任何防腐处理。目前“香河老人”遗体在自然条件下存放已10年零8个月依然不腐,这在自然界可算是个谜。(摘自《东南早报》2003年7月31日)
  埃及的“死人城”
  古埃及人相信人的“灵魂”是不死的,有了“赫什”,死者就与活在世上的人一样有了安身之处。所以,许多埃及人在死前就为自己建好死后的安葬地——“赫什”。这种风俗延续了很长时间,墓地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最终就变成了一座小“城镇”,这就是开罗“死人城”,也是埃及著名的古迹之一。(摘自《科技消息报》)
  【生死之谜】(十)
  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14. 如此难得,却如此短暂,又充满了痛苦。生命的消逝是如此快速,犹如用木枝在水上写的字一般。
  15. 犹如牧人用木棍将羊群赶入羊栏,老与病将一切人赶至他们的死地。
  16. 就像一条小溪,随着日、夜的消逝,一个人的所有很快地就耗尽了。同样地,生命是短暂的。(摘自《白话藏传法句经》孙一译)
  生死之谜
  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 ⑥
  最具挑战性的,是一类充斥古籍、超越时域而流传的与生死、灵魂有关,似乎在证明灵魂不死、再生的特异现象,如记忆前世、活见鬼、脱体经验、濒死和死后复活体验、附体、借尸还魂等,并不因科学进步和人们不信此类现象而绝迹,总还是时有出现,在向人们透露出生死之谜的某种信息,因而总是有那么一些未必与宗教有关的人热衷于此类现象的研究,把它们列入心灵学、超心理学等研究的课题。近几十年来,从各个角度对人自身的研究日益深入开拓,心灵学、超心理学研究是其中重要学科之一,在各大国家都设有专门机构。在中国,心灵学在三十多年中被列为禁区,判为迷信,直到随改革开放,禁区才被逐渐冲开,促使一些探索者去试揭其谜底,并使人自然联想到传统宗教尤其是佛教关于轮回转世,诸天鬼神等的说法。(摘自《生与死》绪言 陈兵著)
  在死亡的镜子中 ⑩
  深入思索无常的秘密讯息,也就是思索究竟什么东西可以超越无常和死亡,可以直接引导我们进入古老有力的西藏佛法的中心:最根本的“心性”。心性是我们内心甚深的本质,也是我们所寻找的真理;体悟心性则是了解生死之钥。因为在死亡那一刻,凡夫心及其愚昧都跟着死亡,而且在这个空隙之间,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的心性,刹那间显现无遗。这个根本的心性,是生与死的背景,正如天空拥抱整个宇宙一般。
  中阴教法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所了解的心,只是我们死亡时消散的心,我们就会对死后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无法了解心性更深的实相所呈现的新面向。因此,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熟悉心性。唯有如此,在我们死亡的那一刻,当它强有力地自然显露时,我们才能够有恃无恐,才能够视之为“自然”,就像中阴教法所说的“有如孩子投向母亲的怀抱”;而且还可以借着安住在那个状态中,终得解脱。
  要描述心性,自然得介绍整套的禅坐方法,因为禅坐是可以让我们一再显露心性,并且逐渐加以体悟和稳定的唯一方法。因此,我们将说明人类演化、再生和业力(karma)的性质,以便让读者充分了解我们走在生死之道上的意义和内涵。(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死亡之渊》的诗句
  仿佛捞起的沙子,会从指缝中流失,
  时间正是这样,不断地流逝。
  剩余的日子已不多,我们当善自珍惜。
  这是日本诗人高见顺晚年所著的诗集《死亡之渊》中的诗句。的确,我们人是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地接近死亡。在人的一生当中,真正愉快的笑和真正伤心的哭,也只会有几次;既然如此,又何必偏要把有限的生命抛掷在无聊的琐事上呢?(摘自《佛经珍言》汪正求 编译)
  生死无惧(索甲仁波切)
  根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真的要好好运用今生为死亡早做准备,不要等亲密的人痛苦地死亡,或病入膏肓时,才不得不反省人生。
  我们不要注定两手空空地走向未知的死亡,而要即刻开始发掘人生的意义,视当下的每分每秒皆为改变的契机,诚心诚意、了了分明、心平气和地为死亡和来生铺路。
  【生死之谜】(十一)
  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17. 对失眠者而言,黑夜很长;对疲惫者而言,路程很长;同样地,对于不知圣教的人而言,轮回亦甚长。
  18.“我有孩子与财产。”这种想法就把幼稚的人给毁了,因为不论内或外都没有一个“我”存在,那么说“我的”孩子、“我的”财产有何意义呢?
  19.成千上万来自各行各业的男男女女,纵然他们拥有生活中的一切,都必将屈服在死亡的威力下。 (摘自《白话藏传法句经》孙一译)
  生死之谜
  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 ⑦
  在所有宗教中,以教义体系最为丰富深厚著称的佛教,与多数主要依感情需要仰赖神灵救赎的宗教不同,是以智慧究明自身,以求解脱生死等痛苦为主旨,以“自净其心”、“如理作意”为超出生死的要道。佛教高张“了生死”之标帜,以如实认识自己为课题,对宇宙之谜,尤人自身身心、生死之谜,有至为明晰的解答。佛教以“缘起”的朴素辩证法观察生命现象,认为众生的存在是非断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身心相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人必有前生后世,死后必受生前行为的规定,轮回于天、人、鬼、畜、狱“五道”中,备受诸苦。 (摘自《生与死》绪言 陈兵著)
  在死亡的镜子中(11)
  如果我们对于死亡有所准备的话,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不准备的话,又将会是如何。该如何选择,其实是再清楚不过了。如果在我们还活着的现在拒绝死亡,那么我们的一生、死亡的那一刻和死亡之后,都将付出昂贵的代价。拒绝死亡的结果,将毁掉这一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我们将无法充分利用这一生,且将受困于终将一死的自己。这种无知将夺掉我们开悟之旅的基础,把我们永远系缚在妄想的境界、不由自主的生生死死,也就是我们佛教徒所谓的轮回苦海。 (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死无惧②(索甲仁波切)
  修习禅定是你今生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因为唯有透过禅定,才能发觉内心的真正本质,得到无论是活着或死亡都亟需要的平静和信心。
  禅定是通向觉悟的必经之路。
  黑镜头的前言 ①
  1700多年前,中国两晋时期的炼丹士葛洪在北京展示了他发明的火药。当时,他被誉为救世主,因为他要用火药炼就长生不老仙丹。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火药最大的用途就是制造眩目的光彩和节日必需的音响,为沉闷的生活涂抹浪漫气氛。
  天使与恶魔的故事
  一位父亲至死还紧紧抱着自己出生不久的婴儿,这个孩子在她父亲死前就已经在抽搐中痛苦地死去了。
  化学武器杀死的婴儿 伊朗 1987年
  摄影:拉马兹·奥斯图克(土耳其)
  摄影记者拉马兹是在库尔德人的村庄被伊拉克人的化学武器袭击后几天赶到现场的。“这个小小的村庄弥漫的全是——”他回忆道,“是化学毒剂和腐败的尸体混合而成的令人窒息的气味。这个库尔德人村庄中再也没人在意这种气味了,因为他们都已在窒息中死了。这种恐怖简直令人发疯。当你看到那些身上沾着有毒的尘埃抽搐而死的人的痛苦表情时,你可以想象他们在生死挣扎时的惨痛。在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库尔德父亲至死紧抱着他死去的婴儿时,我感到自己快被撕裂了,以致很久无法按动快门。”
  库尔德是一个不幸的民族,在伊朗,他们因信仰不同而被政府镇压。两伊战争时,伊拉克人也将他们当做打击对象。(摘自《黑镜头》阿夏/编译)
  【生死之谜】(十二)
  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20.积聚的结果是消散,凡是升起的必将落下。聚会的结局是分散,生命的终结则是死亡。
  21.因为生命的终结是死亡,是故一切众生都必死无疑,将更接近他们所做的善恶果报。
  22.由造恶行,人们堕入地狱;由于德行,上升入乐界;另有一些人修道并获得无垢解脱。(摘自《白话藏传法句经》孙一译)
  生死之谜
  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 ⑧
  在佛教看来,轮回过程中的生老病死等,乃至生命无常的本性,确实是苦,是生命的根本缺憾,如实认识生命秘奥,掌握超出生死轮回之道,自觉进行生命的变革进化,变生死流转、诸苦交攻的不圆满生命形态为“常乐我净”、永恒幸福、绝对自由的圆满生命,是人应有的奋斗目标和生命进化的终极归宿。佛经中,对人的身心结构、生死及生前死后的情状,天宫地狱、鬼神魔梵、诸佛菩萨罗汉,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国土,种种众生,描述至为详悉,展现了一幅极其广大壮阔、多层次、多结构的宇宙全景。佛教对生命现象、宇宙全景论述之广度、深度、明晰度,确非世间同类学说可与伦比。 (摘自《生与死》绪言 陈兵著)
  在死亡的镜子中 (12)
  然而,佛法的基本讯息却是,如果我们预做准备,不管是生是死,我们都将有很大的希望。佛法告诉我们,证得惊人而无边无际的自由,是在现世可以做得到的。这个自由,让我们可以选择死亡,并进而选择再生。对已经做了准备和修行的人来说,死亡的来临并不是失败而是胜利,是生命中最尊贵和最光荣的时刻。(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死无惧 ③(索甲仁波切)
  我常在教授禅坐前说:“把心带回家,放下,放轻松。”
  “把心带回家”意为透过完全专注的修炼,让心安住于恒定的状态。更深一层的意义来说,把心带回家就是把心内收,安住在心性中。这就是甚深的禅定。
  黑镜头的前言 ②
  至少中国人没有想到,一项天真的发明最终会变成魔鬼。事实上,即使中国古人能洞见未来又能如何呢?爱因斯坦在他发明原子方程式的时候就预见了一切,他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看见一切发生。
  天使与恶魔的故事
  失踪者 阿尔及利亚 1997年
  沙普·普雷斯 图片二等奖
  在总统允诺严厉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以及成千上万的人上街进行反恐怖主义游行之后,阿尔及利亚至少有100人被暗杀。8月26日在首都阿尔及尔附近弗兰斯瓦伦小山中的乡村小井里打捞上许多妇女和儿童的尸体,这些妇女与儿童分别是两个家庭的被绑架人员。死者都被人砍断咽喉,更有甚者脑袋都被砍掉了。(摘自《黑镜头》阿夏/编译)
  【生死之谜】(十三)
  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让我们揭开死亡的神秘
  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亡都可以找得到我们——即使我们就像是在一个可疑和陌生的地方不停地转头设防——如果真有什么方法可以躲避死亡的打击,我将义无反顾——但如果你认为可以幸免一死,那你就错了。
  人们来了又离开,来去匆匆,手舞足蹈,却不提一个死字。好得很,可是一旦大限来到——他们自己的死亡,他们的妻子、儿女、朋友的死亡——出其不意地抓着他们,让他们觉醒不过来,一无准备,然后情绪如狂风暴雨般征服他们,让他们哭得死去活来,怒气冲天,伤心欲绝!
  如果想开始挣脱死亡对我们的最大宰制,就要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让我们揭开死亡的神秘,让我们熟悉它,让我们习惯它;让我们随时想到死……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儿等待着我们,因此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对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脱的修行。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死之谜
  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 ⑨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揭示生死之谜、宇宙之谜,除了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进行论证外,据称主要依据的,是通过禅定修炼所开发出的超理性的天眼通、宿命通等神通智慧的直观。佛教声称:佛陀释迦牟尼经过历劫精勤修道、勤苦探索,证得了圆满觉知宇宙实相的无所不知的大智慧,揭破了种种宇宙之谜,发现并亲自证实了超出生死轮回之道,实现了生命的圆满变革,人只要肯依佛陀实践证明的道路修行,最终都能证同诸佛,无所不知,不生不死。
  佛教之说,固非科学结论,属于宗教范围,信受与否,悉由各人自由抉择,但不论佛教之说是否正确,它起码是人类认识自己进程中的重要思维成果,是东方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及人体科学的宝贵遗产。(摘自《生与死》绪言 陈兵著)
  寄贺年卡的人
  新年快要到了,他却没有快乐。
  妻子去世快一个月了,他仍然无法从悲痛中挣脱出来。他对谁都很冷漠,对什么都没有感觉,每天下班回到家就一个人闷在屋里一口一口地喝酒。朋友们劝他要振作,他却冷冷地说:“我心已死。”然而,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张贺年卡。谁会给他寄卡呢?
  贺年卡的图案很简单,洁白的纸上画着一片绿色的叶子,叶子上方印着五个字:“默默的祝福”。贺年卡没有署名,只写着这样一行字:“别猜我是谁,也不必去寻找。只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人在默默地祝福你。生活依然美好,依然充满热情,依然充满爱。新年与你同在。”
  这几行字,他看了一遍又一遍,心中慢慢升起一丝暖意。他努力辩认着,但什么也看不出来。看来是寄卡人有意隐瞒了自己的笔迹。“我一定要找到这个寄卡的人。”他对自己说。
  第二天上班,他对遇到的同事都点头微笑,这是妻子去世以来,他第一次露出笑容。同事们也以微笑回报他。路上见到的邻居和朋友,他也向他们点头打招呼,他们也以微笑和问候来回应他。每一个微笑、每一声问候都带着温馨和祝福,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像寄卡的人。他被感动了,感到已死的心在慢慢地复活,生活依然美好,依然充满了爱。
  他很感谢寄贺年卡的人,他(她)到底是谁呢?
  一天,他又拿出那张卡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观看。他突然看到了信封上的邮戳。贺卡是挂号寄来的,对,为什么不去邮局问问呢?
  邮局的人告诉他:“这个挂号寄贺年卡的人我们记得清清楚楚。两个月以前,来了一个很瘦的女人,她的嘴唇几乎没有血色。她说她得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她请求我们代她在年前寄出这张贺卡……。我们知道她已经死了,因为,她说,如果她能坚持到年底,她将亲自来寄这张贺卡。”
  听完这些,他已知道了寄贺年卡的人是谁。他深深地,不知是向这告诉他谜底的人,还是向他那已长眠地下的妻子,鞠了一躬。(选自“对外汉语系列教材”《走进中国》)
  生死无惧 ④(索甲仁波切)
  “放下”就是要放下执著,因为执著心的贪欲是所有痛苦、害怕和烦恼生起的原因。更深刻地说,因你日渐了解心性,而生起觉悟和信心,可以自然激起博大的宽容心,在禅定中慢慢消融心头的执著。
  【生死之谜】(十四)
  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死亡的修行和解脱的修行为什么这么难呢?为什么我们又这么害怕死亡,竟连正眼也不敢看它呢?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我们知道凡人终将一死。我们知道,诚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说的:“这个我们如此害怕,所谓的‘尸体’,此时此地就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越拖延对死亡的正视,就越对它无知,恐惧和不安全感的阴影就越萦绕脑际。我们越想逃避那种恐惧,它就会变得越可怕。
  死亡是个大迷雾,但有两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其一,我们总有一天一定会死;其次,我们不知何时或如何死。因此,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知道何时会死,而我们就把它当做借口,延迟对死亡的正视。我们就像小孩玩捉迷藏一样,蒙住眼睛以为别人看不到我们。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死亡的恐怖中呢?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且继续活下去,而死亡却无情地结束了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我们认为死亡来到时,就会把我们投入一无所知的深渊里,或变成一个全然不同的人。我们想像死后自己变成一片迷惘,处在极端陌生的环境里。就像单独醒来一般,在焦虑的煎熬中,在陌生的国度中,对那块土地和语言一无所知,没有钱财,没有对外管道,没有护照,没有朋友……。(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与死
  从现代人的角度,重识佛学,继承精华,是当代人体科学等研究人自身的学科不容回避的课题。 
  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 ①
  文明人自信:人是天地间唯一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的生物,正是这一特殊禀赋,使人具有超越自然的可能性,判然自别于进化程度低于自己的动物界。人类学家和哲学史家认为,灵魂、心身问题,是原始先民最先思考的哲学问题,它先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问题而提出。大概从人类有了理性思维的余暇,把自己从动物界区分出来的时候起,人自身存在的根本问题——人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死?死后有无续存?——便开始困扰先民们混沌初开的心灵。关于自身生死问题的思考,酝酿出了原始人死后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据考古发现的物证,这种信仰流传的时间,最早可上溯到约十万年前。(摘自《生与死》 陈兵著)
  八成癌患者是被吓死的(刘燕敏/文)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加德纳,竭力反对把实情告诉癌症患者。他认为,在美国630万死于癌症的病人中,80%是被吓死的,其余才是真正病死。
  他曾做过一个著名实验:让一死囚躺在床上,告之将被执行死刑,然后用木片在他的手腕上划一下,接着把预先准备好的水龙头打开,让它向床下的一个容器滴水,伴随着由快到慢的滴水节奏,那个死囚昏了过去。他用事实告诉了世人: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脊梁,一旦从精神上摧垮一个人,那么生命也就变形了。
  现在,加德纳是美国横渡大西洋3V俱乐部的心理教练。在他的指导下,一个叫伯来奥的男子去年8月乘独木舟从法国出发,历时6个半月到达澳大利亚,创造单人独舟横渡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吉尼斯纪录。加德纳说:从前横渡大西洋的人之所以失败或死亡,不是死于体力上的限制,而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只要精神不垮,一切都不能把你击倒。(《现代保健报》2003.7.11)
  生死无惧 ⑤(索甲仁波切)
  “放轻松”就是要自在无碍,松弛内心的紧张。进一步说明,即是安歇在心性(本觉)之中。就像把满手的沙子倒在一平坦之处,每粒沙子都能平定在它本然的和谐状态。这就是心灵的安顿之道,让所有的思想和情感都沉淀、融化到心性之中。
  有多少人被我称为“积极的懒惰”所袭击?东方人的懒惰和西方人的不同。东方人的懒惰就是每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是跟朋友喝两杯,就是鬼扯淡。
  西方人的懒惰则大不相同。总是把自己弄得忙碌不堪,填满各种事务,无闲面对真正重要的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