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礼佛的方式及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礼佛的方式及意义
  在礼拜中生起谦卑
  问:请师父开示禅宗礼佛的方式及意义。礼佛时应该持何种态度?你有时说要以忏悔心来礼佛,有时又说礼佛时要觉知身体的动作,有时又说要以感恩心来礼佛。你也说到不同的礼佛方式,以及经由礼佛的修行可能得到的不同层次的成就。
  答:礼拜是很古老的行为,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出现时早就存在于古印度。当时在印度,宗教是主宰的力量,在人们与神祇、灵界之间,存在着广为接受的互动模式,礼拜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站着或坐着时,头向上、双眼向前。礼拜时,是以象征的方式把自己的头置于礼拜对象的脚部,翻上的双掌象征承接对方的双脚。头是身体最高的部位,脚是身体最低的部位,因此礼拜者是以自己身体最尊贵的部位去接触对方最卑下的部位。在这种姿势中,更容易从心中生起谦卑、不足、不完美之感。
  在这种姿势和心态中,自我执着会减轻,心灵会更澄明,问题更形清楚、更快消逝。这种感觉生起时,人们也更容易与神祇接触。神祇是不是真正存在,反而不是那么重要。然而,我们还是不能说宗教只是迷信,或否认灵界的存在。的确有其它领域的存在,而我们也的确与这些领域的生灵互动,不管我们知不知道。单凭这一点,礼拜就很有用,这是超越我们人的限制、接触灵界的一种方式。
  在佛陀的时代,人们以两种方式成为信徒:一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一是对佛陀表示礼貌、敬意,礼貌包括了仪式的姿势或动作,敬意则主要是心态。
  皈依或感恩三宝,是大多数佛教徒都熟悉的象征行为。那是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经由礼貌和敬意表达出来:一是供养,一是透过仪式。表示敬意的仪式很多,最简单的就是合掌、凝视食指尖、鞠躬,更复杂的姿势就是礼拜。
  礼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膝盖、手肘、额头接触地面,双手伸前、翻掌,这是我们一般常见的方式;另一种是以整个全身的正面伸展、接触地面。弯腰礼拜时,头部和身体必须维持一直线,否则会头痛。
  供养重在心意和动机
  问:供养是什么意思?
  答:就像字面上的意义,把自己的东西提供给三宝,尽自己所能的去做。如果经济情况许可,供养可以包括金钱。但金钱不是唯一的供养方式,可以供养清水、食物、鲜花,也可以提供服务。记住,重要的是心意和动机。
  礼拜就像以身体来供养。根据经典,有六种修行方式:读经、抄经、礼拜、供养、忏悔、说法。打坐是比较特别的修行方式。古代人们修法时,总是由那六种修行方式开始。
  在打坐时,许多人遇到身体和心理的障碍,那是业力现前。他们也许会抱怨自己不是昏沉,就是散乱,甚至不能长时间读经:如果诵读,就会疲倦;如果默读,心就会散乱。这时,礼拜就是很好的修行方式。
  佛教中很强调礼貌、敬意、忏悔,尤其对打坐有困难的人更是如此。忏悔礼拜经常很有用。在西藏的Vajrayana传统,刚开始修行的人以四前行开始,第一个前行就是礼拜十万次。完成时,生理、心理状况都已改变,打坐也就容易得多。
  中国从宋朝起,尤其天台宗,鼓励礼拜修行,汇集了许多不同的程序供人来做忏悔,其中之一是《法华经》忏悔(the repentance of the Dharma Lotus Sutra),其它仪式根据的是其它经典。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达到三昧,因此忏悔礼拜很重要且有用。
  我已经解释了礼拜中的不同种类的动作。此外,礼拜可快可慢;可以在佛像前或心中默想三宝,也可以不要这些;可以只是清楚知道自己的动作。礼拜时觉知自己的动作,最终是要忘记自己的身心──在本质上消失──让礼拜自己进行。
  礼拜时把心集中在动作上,可能达到四个层次的专注。第一个层次是指挥动作时,注意身体的所有动作、每个细节。第二个层次是不注意所有的细节,但知道自己在指挥动作。第三个层次是不指挥身体,也不认为身体是自己的,但还是看它在礼拜。第四个层次是不知道身体或动作,但继续礼拜。在第四个层次就进入了三昧。其实,第四个层次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止不动,不管是静止在向上或向下的动作。这时身心分离,以致无法移动,但这不是真正的三昧;更好的一种是即使心不动,但身体继续礼拜,这是真正的三昧。
  三昧的层次不易达到。在禅中心这里,我只看到少数人达到第四层次的第一种,也看到一些人达到第三层次,他们说这时看自己礼拜好象看别人一样。
  到目前为止,我谈的是慢动作的礼拜。即使在慢慢礼拜时,可能还会有许多妄念。如果无法使念头静下来,可以尝试快动作礼拜,通常可以减少妄念,尤其配合念佛时更是如此。
  我至少教过四种拜佛的方式:恭敬拜佛、感恩拜佛、忏悔拜佛、三昧拜佛。关于前三种拜佛方式,不能一边拜佛,一边长时间维持那种心态。可以用感恩心拜佛一段时间,但那种念头会减弱、消失。恭敬拜佛、忏悔拜佛也是一样。
  忏悔拜佛在礼拜前后通常包括了某种诵唱,这种诵唱表示忏悔之情,但主要部分还是拜佛。在礼拜时,不要控诉、指责自己,也不要陷入自怜,心里不要有这些感情。一旦忏悔,就把心情搁下,专心拜佛。
  以忏悔心拜佛
  问:如果把忏悔搁下,那不就成了三昧拜佛?
  答:二者有所不同。首先,忏悔礼拜在拜佛前后都有诵唱。再者,在这种拜佛中,每一拜时口中都要念不同的佛菩萨名号。因为加上念圣号,所以不可能进入三昧。然而,这种方式礼拜久了,心会静下来,打坐也就更容易。
  也有人在忏悔拜佛时不加上诵唱,但通常会有一个模式。比方说,每天以忏悔心行五百拜。然而,这也不表示他们是在强迫忏悔,而只是提醒自己要进行的是忏悔拜佛。这种方式很有用,我当小和尚时就曾经做过这种礼拜,过了一段时日得到特殊的感应,头部觉得清凉,后来心里就清净了。我做这些礼拜是因为师父告诉我,如果要变聪明,就要拜观音菩萨。我怕师父赶我走,所以每天五百拜。过了一阵子,我再拜时就不再存着想得到任何东西的念头,而纯粹只是觉得那是件好事、对事。我只是以忏悔心来拜佛,后来心就清净了。
  问:你会不会推荐每周一两次以拜佛来代替打坐?
  答:如果拜佛成为你修行的一部分,那很好,但不该代替打坐,而是除了打坐之外还要拜佛。但如果你尝试打坐,却觉得身心很不舒服,那时可以改为拜佛。
  问:在禅七时,有时你说我们应该反省自己不完美的地方,然后忘掉它们,专心于拜佛的动作。这么做的目的何在?
  答:当我要你们礼拜时,有时要你们反省自己不足之处,有时要你们以感恩三宝的心来礼拜,目的是为了唤起你们内在的忏悔或感恩之情。有这种感情时,心比较容易平稳下来,气(energy)也比较和缓,有利于打坐。
  问:要知道正确的作法是很困难的。在禅七时,我发现自己强要唤起忏悔和感恩之情。我不确定是应该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这上面,还是只在开始时轻松地念着它,然后搁下,只集中在动作上。我搞胡涂了,因而变得很紧张。
  答:如果能升起忏悔或感恩之情,那很好。如果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念着它,接着把它搁下,只专心于自己的动作,不要勉强。
  有些人在禅七拜佛时,想要落泪,想要懊悔痛哭。如果没有,就问我为什么不让他们哭?这与我无关。所以我告诉他们,不是还不到他们哭泣的时候,就是他们不是会哭的那种人。
  问:顶礼法师呢?在禅七中,小参之前和不同仪式中,我们都顶礼师父。再者,有些人在欢迎老师和出家众时也向他们顶礼。我想这是东方的传统,但许多西方人觉得这种方式很不自在。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抱持什么态度?
  答:我们以顶礼向三宝致敬:向三世诸佛顶礼,因为诸佛把法带到世间;向法顶礼,因为这是佛陀的教诲;向僧伽顶礼,因为僧团代表了佛陀的教诲,是三宝的具体表现。
  因此,如果向僧侣顶礼,内心的态度应该是向三宝致敬,因为僧侣代表三宝,而不是崇拜他个人。同样的,僧侣在别人向他们顶礼时,不该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而应该视自己为佛像。
  在家人如果在非正式的场合遇到僧侣、法师,可以不顶礼,但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有些特别的情况,比方说在禅七时,顶礼成为修行和每日仪式的一部分,在早课后向法师顶礼,感恩他的开示,是通行的作法。这是中国佛教的传统,这个传统会不会在西方继续,就看因缘了。
  僧侣在特殊场合彼此顶礼,或者在初次见面、长期不见之后,彼此顶礼。如果每天见面则不必顶礼。再者,如果僧侣每天看见师父,也不必顶礼。然而修行上有重要问题请教时,应该顶礼师父,其它时候问讯就够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