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自本心
识自本心
陈延进博士
《无尽灯》63 / 1974 春季
(一)前言
(二)心有四种
(三)阿赖耶识
(四)觉的心
(五)不觉的心
(六)心生灭因缘
(七)无明起染心
(八)如来藏心
(九)真如心
(十)真如用
(十一)结论
(一)前言
黄梅五祖宏忍大师说过:「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於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常。」又对六祖惠能说:「不本心,学法无益。若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惠能将圆寂时也严肃指示弟子们道:「吾灭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泪,朋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六祖 对薛简说:「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怛沙。」入於清净心体,有何妙用呢?六祖说:「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又说:「见性之人……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以上见六祖坛经)识本心,见本性,知心要,是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成为丈夫天人师佛的主因,妙用就是在此,所以学佛的人,必先自本心!太虚大师,信解臻上乘,因参考其所作大乘起信论别说,写成此文,以求有志举佛者,顿悟本来面目,直趣正觉!成就无上菩提,并请高僧大德指正。
回页首
(二)心有四种
心有那四种呢?即如下:
1 肉团心--这是旨凡夫所说的心。在身根之内,状如倒挂莲花,为识所变所缘的色法,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心法,这是要摒弃而不足道的。
2 缘虑心--缘指对观,虑指向思。其义遍通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第七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识(藏识)。这心能对自识所观的境,而向之起思,通常所说的心,乃是指此。
3 集起心--集指积聚,起指生起。一方面能积集种种经历过的缘虑而不失掉,他方面能生起新的缘虑而不间断。这心以第八识为体,而与第七末那识亦有关系。因第七识起了我痴我爱我慢我见等等的作用,皆影响到第八识。第八识能起妄起真,生种种颠倒是非,世间或出世间等法,包罗一切万象。
4 真实心--指如来藏真如心。真乃言真如性,实乃言如来藏自体实相,此心系断一切暗疑邪执,於动静默语中,体验真实无妄之理智的。
除肉团心不必再言外,其他缘虑、集起、真实三种心三种不形式的表现,都与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有关,这八识实同摄於一心里,所谓一切法一心,列表如左:
一切法一心
真如
体
无隐无颢
(譬如水之湿体无变异)。
如来藏
相
不生不灭
(譬如水之波浪)。
藏识(阿赖耶)
用
生灭不生灭和合(譬如水之流动)。
意,意识(末那)。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此表参考太虚全书第十五册二五九八页)。
回页首
(三)阿赖耶识
阿赖耶称藏识,有能藏、执藏三义,即:(一)能收集积储一切法的善恶种子;(二)受前七识薰习的染法所覆藏;(三)被第七识(未那)所执为自内我。此识所含藏外来六尘薰习种子,一遇机缘激发,就生起现行,故又名根本识,乃是前七识生起之根。
前七识统称七转识,第六意识,依末那(动)识为根而起,能缘过去、现在、未来种种法尘,发生认识作用。末那识从始以来,常执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恒审思量,没有断间。因为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个根本烦恼跟著它,因此极多烦恼,便是由末那识的执作而来。末那的意根生起前六识(眼、耳、鼻、舌、身),同时又执阿赖耶为自内我,所以末那真真是引发业力的主因。由它的活动使六识攀缘六尘境界,藉此攀缘,又收存种种善恶子,深藏於阿赖耶识,使阿赖耶成为生死流转的主要力量。
阿赖耶识可通於异生,如来,与成唯识论所云根本识同义。又同真如、如来藏,俱能尽收一切法。阿赖耶属於第八识,但第八识有种种名义,列表如左:
第八识种种名表:
第八识
通称叫做
一切种识
阿陀那识
本识
心识
有漏位叫做
阿赖耶(亦称藏识)
界生体
异熟识
无漏位叫做
庵摩罗识
大圆镜智
真佛身
就有漏中指无漏界叫做如来藏,也叫做佛性。
以假智诠指绝言思界叫做一真法木,亦叫做真如(六祖说:真如自性是真佛)
阿赖耶识无始无终,而可有一分和合染相,永灭不有。因从阿赖耶识内究之,知有在隐而可颢之不生不灭自体相,所谓如来藏。又由此识外发而为三细(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六粗(智相、相续相、报取相、计名字相、业相、业击苦相)。以及前七心心所法,所变所缘诸法,则谓之心生灭。不问为心生灭、为阿赖耶识、为如来藏之一切法,一一直下无隐无颢,无生无灭之真常如体性,则称真如。这是阿赖耶无始无终的一面。就悟真如的缘故,究竟得颢如来藏自体实相,而阿赖耶识一分和合染相,永灭不存,这是阿赖耶议可以有一分终的一面。
此中真如,如来藏、阿赖耶识的分别,皆就凡夫位言之而已。若由佛位言之,那么常寂光真如,圆明土如枇藏,无垢清净藏识,都可名如来法身。如来法界藏身的量,正同凡夫阿赖耶识的量,具足自体相用。但是藏识为生灭杂染牵转之相, 而法身则是常寂自在明清净之相。
阿赖耶识是一切法所依的根本,同时具有真如、生灭二门。由觉的方面言之,则为真如门;由不觉的方面言之,则为生灭门。因有觉的一面,乃能摄一切生一切出世间常乐真净之法;因有不觉的一面,又能摄一切生一切世间无常苦空无实不净之法,兹将觉与不觉,析而言之。
回页首
(四)觉的心
觉的心体,就是如来平等法身,即真如如来藏。觉就是能观无念,迥向佛智,心体离念,等诸虚空,无不周!其义有四:1 如宝空镜(与虚空等),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此第一义觉真如体。体即真觉,更无能觉所觉之分,如别有能觉所觉,即违乎真觉。2 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觉自体相如来藏,一切世间境界,悉於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性故。此谓大乘体相之如来藏,能令众生,发大乘心,一切染法不能染,一切法之真常实性悉於中现。3 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即转异熟识成大圆镜智,乃如来藏出障圆明而转为佛法身智。4 缘熏者镜:谓依法出离故,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颢示大乘别相,乃佛法身之大用,能令众生发大乘心之增上缘故。
回页首
(五)不觉的心
众生从巳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为无始无明,众生不名为觉。不觉的意义,就是不明真觉而生妄念。因不觉故,遂生三种相:1 无明业相--因依於不觉而心,乃名为业。动则有苦,妄因必生苦果,如影之随形。2 能见相--因依於动乃生见,不动则无见,著见必生种种烦恼缠缚!3 境界相--因依於能见,是以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以有境界为所缘故,胥生起六种妄相,即:(A) 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别,心起分别,爱憎遂生。(B)相续相--依於妄智苦乐之怠,不觉起念,念念相应相续,曾无一刻间断,生死梦幻,永无了时。(C)执取相 --依於相续,击念境界,执著苦乐,心著於相,执持不拾,(D)计名字相--依於妄执,分别生起种种名字语言诸相,繁衍无尽。(E)起业相--依於名字语言,寻名取著,繁造诸业。(F)业击苦相--因造妄业,遂生妄困,造苦业受苦报,缘苦因,受苦果,永不得自在。
上言由藏识(阿赖耶)中无明种子,缘起业行,所谓无明缘行,由是成十二因缘,缘生不息,输迥尘世,难以了脱!
又觉与不觉,有二种相,即:1 同相--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故依此真如义,可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於盘。菩提之法,本无色相可见,其有见色相著,乃是随染业所作,非智境不空之性,因智相是无可见的。2 异相--如种种幻器,各各不同。是以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以其性有染幻差别的缘故。又生灭相,真如相,皆不离一心。真如又是十法界的通性,全十法界唯一真如,全一真如唯十法界。但有真同俗异二相的分别。就众生真相觉之,可言本来菩提盘。但佛法界与众生法界所不同的,是众生逆乎真而造无明业,起一切染幻差别。佛法界证得真常,成无漏智,净德圆满,一无差别,但只随顺众生的业染,幻现差别而已。故众生不可谓本来菩提盘的话,便自谓即佛菩萨而不修证!
回页首
(六)心生灭因缘
心生灭的因缘,是因众生依心、意、意识转的关系,所以有生有灭。依众生的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忽然起念的一面,乃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不断,故说为意。这意可分五种不同的名称即;1 名为业识,因无明之力,不觉而自心动。即末那识种与藏识俱起现行自体。2 名为转识,依於心动,而能见种种相。即由自体而能起诸见。3 名为现识,能现一切境界,如明镜之照物,五尘一至即颢,应时而现,无前无後,於一切时任运而起。因有能见,便有一切所见境界。末那缘阿赖耶为实我体,阿赖耶缘种子、根身、器界为执受境,能缘所缘,任运相续,无始无终。4 名为智识,谓能分别染净诸法故。因末那识有我见能恒审思量,执阿赖耶为内自我体,与颠倒慧相应,遂成染心,为一切法染净之依。如末那染,是以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俱染,如末那净则前六识亦俱净。5 名为相续识,以念念相续不断的缘故,执持过去无量世一切善业恶业,令不遗失,而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报乐报,无有差错。能对已经之事,忽然起念,对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是故三界一切种种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因此世间一切境,全依於众生无明妄心而颢。可说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心生法生,心灭法灭。盖末那识念念审度,执著藏识为内自我体,遂起念与前六识所造善恶业薰习藏识。藏识被薰,执诸习气,因同末那识随业流转!
言意识者,即指此相续识,由於凡夫执著甚深,计我我所,生诸妄念,事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成分别事识。此识依於我见、我爱、烦恼等而增长。意识依相续识缘念过去未来,才起色心假实之境,俱唯心变现,悉属虚伪相。系根据无明妄心,继续存在。倘能了妄境空,妄心不起,顺真如本性,反乎无明,则无明稳而真如颢,妄心一灭,所有妄法,胥归沦灭!凡夫之人,依相续意起分别识,在五蕴法中,计我我所,妄执宇宙物我,增长爱见,受生死缚。故必先断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方克断烦恼苦,享清净乐。则执心作业,纵心为恶,从恶增苦,又因苦作恶,业困相续,即无息心之日,那有报尽之时?既失本来,那有究竟?何能达到空寂境地!
回页首
(七)无明起染心
无明何以能起染心?因由无明的激动力量,依於如来藏,有末那识,阿赖耶识与前六根尘识(眼耳鼻舌身意等识)的种子递转相生。如来藏体本来清净,虽被无明所依所染,有染心起,但其体性,本自清净,恒常不变,此点唯佛能证知。因佛已证离念心性,了知心性从本已来,离念无念绝不与念执相应(著念)。六祖惠能曾说:「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六祖又云:「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见六祖坛经),能离念,则无妄见,同诸佛境。但无明是违逆如来清净体相,晦昧混沌,在起妄念,幻现妄境。故无明虽非离心别有,但却与本来清净心相逆违故必断之。
染心有六种,即:1 执相应染--乃第六识(意识)及第七识(未那),起了现行所生之分别、我执、烦恼等染。声闻缘觉及增上信菩萨才能离此。2 不断相应染--属第六识现行之分别法执,至初地菩萨,方能究竟舍离,3 分别智相应染--属第七识现行之俱生执法执,菩萨修至俱戒地,方渐离此染,至无相方便地,究道离相,无分别心,乃能断此。4 现色不相应--乃无始来心外取境所薰积之相分习气种子;依色自在地,方能离此染心。修行菩萨至证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永除取色习气,乃得色自在,而除此染。5 能见心不相应染--即无始来能缘外境所薰积之见分习气种子;菩萨得心自在後,才能离此染。6 根本业不相应染--即真异熟识;菩萨地修尽到了佛地,依如来藏心,乃舍此异熟识而转得大圆镜智,清净无染。
染心为烦恼障,能阻真如根本智。能起分段,变易二种生死,障大盘。乃前七识现行相应诸烦恼心法,以柔第八识(藏识即阿赖耶)中所有烦恼种子是。无明能起染心,胥名智碍。故染心必除。大乘初心,应直心正念真如法,初地始证真如,到佛地乃得圆证真如。是以初心菩萨应学断无明,到了佛地乃克澈底舍尽无明!
回页首
(八)如来藏心
如来藏本俱一切众生之性,然此一一众生中,复具无量无边之性。所谓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四生(卵、湿、胎、化),苦乐智愚等,一切世间染法,暨声闻缘觉菩萨,佛等,一切出世净法。一一众生性中,悉具不少。故如来藏,仍有染净二性。能现一切众生染事,亦能现一切诸佛净德。是故举心即摄一切世间法及出世间法。
如来藏之包含一切法性,不似一束草包含其束中的的诸草,因一法性,即是如来藏的全体。如来藏对其所包含染净诸性的关系,非部份与全体的关系,因每一部份,就是整个的全体。又如来藏中,虽具一切诸性,而无多性之别,就此方面来说,藏体平等,实无差别,即是空如来藏。但如就其具一切诸性,能现一切诸事来说,那么如来藏中也有差别,即是不空如来藏。所以大乘止观法门云:「藏体平等,实无差别,即是空如来藏;然此藏体,复有不可思议用故,具足一切法性,有其差别,即是不空如来藏。……是故如来之藏,全体是一众生一毛孔性,全体是一众生一切毛孔性。如毛孔性,其余一切所有世间一一法性,亦复如是。如一众生世间法性,一切众生所有世间一一法性,一切诸佛所有出世间一一法性,亦复如是」(见大藏经卷四六第六四八页)。
扩而言之,每一性皆如来藏全体所现,每一事亦如来藏全体所现。而此诸性诸事,皆可互融无碍。互融无碍,可从空间及时间两方面言之:
由空间方面言,大藏经有下面这一段话:「沙门曰:『汝当闭目,忆想身上一小毛孔,即能见不?』外人忆想一小毛孔已,报曰「我已了了见也」沙门曰:『汝当闭目,忆想作一大城,广数十里,即能见不?』外人想作城已,报曰:「我於中心,了了见也。」沙门:『毛孔与城,大小异不?』外人曰:「异」。沙门曰:『向者毛孔与城,但是心作不?』外人曰:「是心作」。沙门曰:『汝心有大小耶?』外人曰:「心无形相,焉可见有大小?」沙门曰:『汝想作毛孔时,为减小许心作,为全用一心作耶?』外人曰:「心无形段,焉可减小许用之?是故我全用一念想作毛孔也。」沙门曰:『汝想作大城的,为只用自家一念作,为更别得他人心神共作耶?』外人曰:「唯用心作城,更无他人心也。」沙门日:『然则一心全体,唯作一小毛孔,复全体能作大城,心既是一,无大小故。毛孔与城,俱全用一心为体,当知毛孔与城,体融平等也。』以是义故,举小收大,无大而非小,举大摄小,无小而非大。无小而非大,故大入小而大不减,无大而非小,故小容大而小不增。」(见大藏经卷四六,页六五。),楞严经(卷二)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於一毛端,能含受十方国土。」毛端含十方,即小摄大,毛端响一小镜,能照摄诸物象,一大镜,亦能摄吊毛端,是以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故芥子得纳须弥,须弥亦可容芥子。更进言之,若以心体平等之推之,即大小之相,本来非有,不生不灭,唯一真心耳。
由时间方面言,大藏经则有下面这些话:「沙门曰:『我今又问汝,汝尝梦不?』外人曰:「我尝有梦。」沙门曰:『汝曾梦见经历十年五岁时节事不?』外人曰:「我实曾梦见历涉多年,或经句日时节。亦有昼夜,与觉无异。」沙门曰:『汝若觉己,自知睡经几时?』外人曰:「我既觉己,借问他人,言我睡始经食顷。」沙门曰:『奇哉!於一食之顷,而见多年之事。』以是义故,据觉论梦,梦里长时,便即不实;据梦论觉,觉时食顷,亦则为虚。若觉梦据情论,即长短各论,各谓为实,一向不融。若觉梦据理论,即长短相摄;长时是短,短时是长,而不妨长短相别。若以一心望彼,则长短俱无,本来平等一心也。正以心体平等,非长非短,故心性所起长短之相,即无长短之实,故得相摄。若此长时自有长体,短时自有短体,非是一心起作者,即不得长短相摄。又虽同一心为体,若长时则全用一心而作,短时即减少许心作者,亦不得长短相摄。正以一心全体复作短时,全体复作长时,故得相摄也。是故圣人依平等义故,即不见三世时节长短之相。依缘起义故,即知短时长时,体融相摄。」(大藏经卷四六,真六五零--六五一)此就时间言,时之久暂(长、短),亦可以体融相摄。
综上二义,故大乘止观法门云:「一一尘中,显现十方一切佛土……三世一切劫,解之即一念」(见仝上大藏经卷四六,页六五。)据此二意,可推其余。如明之与暗,一之与异,有之与无,净之与秽,美之与丑……一切对法,俱得相摄,因为诸相无实性,凡起必心,心体既融,相自无碍了!有此无碍法门的道理,故对普贤菩萨所说的:「於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的话,自可明白了!、
回页首
(九)真如心
真如心是什么意思,就是一法界(诸法本源)大(绝大无外)总(统摄无遗)相(分别其义)的去门(由之生解、起、行义)体。是指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只依妄念而生差别;若离心念,便无一切境界诸相。是故大乘起信论云:「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所谓真如,亦无有相,乃言说之极,虽言而摒言。这真如体,无有可去或可遗,因一切法皆真(没有虚妄)故;亦无可立,因一切法同如(没有变异)故。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不可得,故名真如。众生应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众生能离於念,名为得入真如心(从行玫困空寂灵知),由究道离妄念故,乃得见真如性!
此真如性,若加以分析,可有二义:1 如实空--以能究颢实故(离一切法、染性、差别)。所言空者,起信论说:「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上述一异,有无……等妄相,悉由妄心念念分别而现,如离妄心,便无可空。於妄境空,境性本空,故空妄境,实无可空。於妄心空,心性真有,故空妄心,遂究竟显实也!2 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常恒不变,起一切净法,妙德)。起信论云:「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上述乃指由空门究竟开显之真实性。离即(合)一切法,而依然离一切相。因一切相由妄念生,而不空之真性,唯正智乃能亲证。心离妄念,乃成正智,故正智证融真性,必离诸可取相!(见太虚大师大乘信论略释,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五本第二四九八--九页)。金刚经所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其义相同。
回页首
(十)真如用
如起用的要义,乃指诸佛如来,发大慈悲,立大誓愿,欲灭度一切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以一切众生如己身(但不取生相),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随大方便智,早断无明,悟本法身:自然而起不可思议沙德之用,而又无用相可得。这是何义?因诸如来,唯是法身(出障如来藏)智相,为第一义谛(绝对的)无有世谛境界。由不著意而起不思议大用,这妙德用与真心体融无二,无名无相。唯依众生各自善根善力,随所见闻而现种种利益,故说为真如业用。
真如用有二种:1 依分别事识--依凡夫二乘分别事识所见的,乃应化身。是如来妙观察智、成所作事智之所示现。凡夫、二乘不了唯心,心外著取身佛,才有此分限,凡夫所见,随於六道,各有不同,种种异类,似有苦相故说应身。2 依於业识一指诸菩萨从发意,至於菩萨究竟地心所见,名为报身。以诸菩萨,了知一切法即真如,唯心所现,身色相好,依正庄严,无限无边无尽。又能随诸菩萨地不同而不失其序,乃无漏福慧所成,唯真妙乐,故称报身。起信论云:「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困,亦无有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此乃中诸波罗密等无漏行熏之所成就。此诸菩萨,因深知真如法,知色相庄严各事,无来无去离於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若离业识,则无见相,因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的缘故。起信论又解释云:「若诸佛法身,离於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於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因佛法身、皆为(身),即色心体,故能现诸身土相好。复以色相身土即是法性智性,所以能各各无量差别而不相妨。这就是所谓不可思议佛境。例如普贤菩萨在行愿品所称:「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於一尘中尘数佛……我於一念见三世。」这种境界,诚非凡人所测度了!
(十一)结论
了知心真如之大用(全十法界唯一真如,全一真如唯十法界),则当起太乘信心。应如实了知心真如之真实性,了知如来法身具有悲智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妙功德,而能长养一切善根,以自净净地。六祖云:「自性若悟,众生是佛。……娥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又云:「汝等若欲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处而不位相,於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埸,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是故上智之人,念念见性,常行平直,时时自净其心,到西方必如弹指!六祖云:「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能依六祖所示而行,决定成佛。但常人亦须「时时勤拂拭。」故应於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智慧止观等方面,仝时修行!太虚大师云:「最要者,即在於施。施者、舍也。内一切舍,外一切舍。……舍舍无犯故戒净(无相施),舍舍无违故忍顺,舍舍无故精进,舍舍无起故止寂,舍舍无乱故观彻!」由念施、念佛、念法、念僧、……念念入於真如智(绝待圆常),舍一切染心心所法,转为一切净心心所法,有精进而无减退,亦必定致沸果。
但我等凡人,必须皈命三宝,将生命付托於三宝,尽斯形寿,一切放下,一切能舍,即使为三宝而有丧失生命之险,也还是不退失而彻底信赖。这才算是无上信!有此无上信,加以无上愿,持以无上行,岂有不成佛之理,目下有自称佛徒,不愿皈依三宝者,宝同自弃。又有出家人,在此末法时期,出家而又还俗,心不精进,自甘退转,亦太可哀!楞严经中释迦佛云:「我灭度後,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用是劳生蠢蠢,谁厌尘门,阍海茫茫,恒飘苦浪!
切望诸有志学佛者,直心止念真如,将心真如性与原有诸无漏功德种性,修诸善根,令彻底清净。净化善根,迥情(众生心念)向理(真如佛法),使恶无不止,体无不颢。更迥因向果,使善无不行,德无不备!厌生死苦,求盘乐,誓尽此生,成无上道。太虚大师所云:「离过绝非,以观真如,仰德崇贤,以敬三宝,大愿等慈,以度众生,」斯言得之。
“太虚大师法语”
「讲学以明心为切要,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