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向观世音菩萨学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颜尊严居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观世音菩萨法门:向观世音菩萨学习
  颜尊严居士
  前言
  我们信仰观世音,祈求观世音保佑与赐福,并不一定先要了解观世音是甚么人,他是依甚么法门而修行。只要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虔诚称念观世音圣号,菩萨便会寻声救苦,给予救济。
  然而,如果我们能认清观世音的意思,了解观世音菩萨修行的经历,这样的认识,肯定会增强我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心,并学习与发扬观世音菩萨的伟大精神。
  民间有句话:「家家弥陀佛,人人观世音。」这一句古老的话,至少传达了两个重要的讯息。一是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里的我们非常有缘份,这主要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悲愿宏深,随处寻声救苦。菩萨渡化有缘人,「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这种大慈大悲的伟大精神,是所有佛门弟子所应学习的好榜样。
  另一个讯息则是,信仰观世音菩萨,学习观世音菩萨伟大精神的人非常多,在印度、西域、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各国,观世音菩萨一直是佛教徒学习的好榜样。过去如此,现在如此,若干世纪以后,观世音菩萨将继续赢得大众的心悦诚服,成为大众崇拜与学习的理想对象。
  观世音菩萨有甚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观世音菩萨的修持法门有甚么了不起呢?我想,如果能进一步地了解与介绍,将使已信仰观世音菩萨的行者们更加虔诚、更加有信心,而那些尚未信仰与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人,必定会生起恭敬心,进而发心学习菩萨的伟大精神。
  信仰观世音的好处
  我们生存的这一个世间,佛法称为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充满苦迫缺陷的。一般而言,人类无时无刻都在面对无常所带来诸多的烦恼与威胁。
  在这浩然的宇宙里,人类如沧海之一粟。宇宙的奥妙,人类的无知,使我们在面对天灾人祸时,往往要感到无限的旁徨与无奈。战乱时,有人祈求和平:苦难发生时,我们无不希望有人能及时伸出援助的手。在妙法莲华经里,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时,只要专心虔诚称念观世音圣号,菩萨将听其声音并立即给予救济。
  所以,信仰观世音菩萨的第一个好处是,它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与生机,给我们必需的力量。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发生、任何苦厄临头,不管其严重性多大,最重要是看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心境去面对它。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并对事情作出适当的反应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外是因为我们的心,一直都蕴藏著贪欲、嗔恨、害怕与激动的情绪。观世音菩萨的信仰,能增加我们的自信心,使我们能更积极地面对现实的挑战。
  以佛法的眼光来说,信仰观世音能改变我们的因缘与命运,主要是因为自己身心虔诚恳敬的动作,多少能净除内心的秽行、污染与忧虑,若加上坚强的求生意志与外在因缘的鼓励,便能激发一股莫测的力量,进而创造出奇迹,使我们渡过难关。若我们能常常虔诚地称念观世音,我们也能有效地清除内心的忧虑,保持一颗醒觉之心,明察秋毫。这样,在顺境里便能掌握最佳时机:在逆境里则能将危机转化为生机。所以,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与光明。我们之所以得救是因我人之心,奇迹的本源却在于对观世音菩萨的虔诚信仰。说清楚一点,信仰观世音菩萨的第二个好处是,它能启发我们更积极地生活,引导我们自净其意。
  佛经说:「心是一切行为的前导。」又说:「心是工画师,能画种种物。」要得到信仰观世音的种种好处,我们的求生求存的坚强意志,是接收圣恩的先决条件。观世音菩萨的感应,是需要以虔诚与恭敬之心去祈求的。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的人想知道观世音是男人还是女人。唐宋以前,观世音菩萨多是比丘相,现在五台山雕塑的观音也是男身。以女性化身出现,则是母爱最崇高的象征。
  事实上,菩萨修行到圆满境界后并没有男女之分。此非男非女之相并非阴阳人,而是超越男女相的局限,可以随缘示现,应化无穷。法华经普门品上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楞严经卷六也说,观世音菩萨可以化现三十二种应身以适应各种不同根器与类别的有情众生。有人会认为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天方夜谭,是神化故事。可是,世间上的确到处都有以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空间,作悲天悯人的菩萨事业,为人类的清净福乐而努力。他们都是观世音化身千百万亿的慈悲精神显现。所以,在逻辑上,观世音菩萨现时是生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观世音菩萨的精神,永永远远地留在我们的心坎上。
  放下一切偏见,我们便不难接受,观世音菩萨不但是遍满十方世界,永恒存在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劫数,而且还以其大慈大悲、不可思议的行愿,无条件地、永不休止地在为所有轮回中的有情众生,救苦救难。若我们能接受这简单且真实的论调,则关于观世音的国籍、出生地点与日期,并不重要了。
  学习观世音的慈悲
  在传统的佛教艺术雕刻上,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姿势与形象,其手中的物件均有特别的意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象征著修习观世音法门的行者,生长在这充满污浊的世间,不应被物质与色情所迷惑。这样才能拓展人类本性原来清净的智慧。
  净瓶与甘露,表示行者们应常学习菩萨的信愿,先落实于自我心灵的提升,后亦净化他心。佛经上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而其国土净。」若我们能培养良知、净化心灵,理想的社会、清净的人间净土是绝对有实现的可能。
  千手及千眼,象征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愿力,纵然全宇宙的众生在一时间同时祈求,菩萨也将善巧方便地,不分彼此,同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给予救济,从来不望回报。这是「三轮体空」的布施,「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精神显现。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由于我见的缘故,往往只顾虑自己的要求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观世音菩萨爱世人。,并不因为我们能为它做些甚么,而是因为弛深切地知道自己能协助有情众生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力行布施等慈善事业,却无时无刻地盼望回报,这不是真正学习菩萨的慈悲精神。因此,当你在帮助他人时,心里若还隐藏著一丝为自己著想的动机,千万不要自欺欺人,到处宣说自己也在寻声救苦,是学习菩萨伟大的慈悲精神!
  观世音菩萨为甚么能无条件、善巧方便地救渡有缘人呢?菩萨的修行究竟如何呢?楞严经上有这样的记载:「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尔时有佛出现于世…我于彼佛发菩提心……从闻思修人三摩地,初于闻中,人流亡所。所人即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楞严经卷六所说观世音菩萨最初的修持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这样如实地观察、分析世间声音之虚妄不实、不受所动而得证清净大解脱的境界。
  用简单的话来说,观世音菩萨常听自己内在声音的呼唤。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依修音声法门而成道的,就其本身修行的因地上说,此称呼最为适当不过了。悲华经中则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世音自修而言,悲华经则是依观世音的度他而言。这也意谓著我们学习观世音法门,必须要「自觉觉他」。
  依音声修持而证菩提的观世音,「耳根圆通」 ,能澈万法根源,十方世界来去自如:贯澈三世、无不自在。所以,观世音菩萨又称为「观自在菩萨」 。这一名词,据说是唐朝玄奘大师的新译,出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第一句。太虚大师曾经说过:「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是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就无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
  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不能无条件,善巧方便地救度他人,主要是因为我们常执假相为真实,颠倒梦想。在贪、嗔、痴的心魔作祟之下,一切行为造作皆以「自私的假我」为出发点。如果我们能学习观世音菩萨慈悲的精神,长养智慧心,我们便能济世利物、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
  结语
  观世音菩萨,悲愿宏深,感应广大;观世音法门,博大精微、浩瀚无边。观世音菩萨的威德,深深的印烙在我们的心目中。
  我们若能信仰观世音菩萨,苦难时必会得到菩萨的救济。若我们能更进一步去了解观世音的修持法门,学习菩萨的悲心与愿力,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为社会注入一股新的清流,这是一件可喜可赞的善业。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落实慈悲行时,千万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如何「用心」倾听自己内在声音的呼唤,时时起「观照」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照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情感与智慧才会有所突破并臻于圆满成熟。
  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是智慧成长的表征,能够倾听别人的心声并给予适当的援助,是慈悲行为的显现。我们学习观世音法门,一定要「悲智双运」才对 !
  南无观世音菩萨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