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访古
龙门访古
作者:周慧 余世磊
古邑安徽省太湖县,可谓造化皈宇,佛缘深厚,高僧云集,龙象辈出,尤其与禅宗联系紧密。二祖慧可大师卓锡县内司空山(旧属太湖县)、狮子山,临济宗杨岐派传人白云守端住县内白云山海会寺,因白云山而得名,其弟子法演、法演弟子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佛果克勤(人称"佛门三杰")往来于县内海会寺、大中寺、龙门寺等,其中佛眼清远住龙门寺十余年,名扬海内,圆寂后塔葬于龙门寺,世人以"龙门清远"相称。
佛眼清远(1067-1120),俗姓李,四川临邛(今邛州市)人。14岁出家,读《法华经》时,将其中不懂的地方请教师父,师父自己也不懂,回答不出来,于是佛眼辞别师父南行。不久,经灵源禅师推荐,来到太湖县海会寺拜法演为师。佛眼每天向法演请教,希望得到开示,法演每次都说,我不如你,你会知道的。佛眼想,我从远方来到海会寺,就是请教高僧,而师父却不教我,他想不通。清远又请教海会寺首座和尚元礼,元礼抓住佛眼的耳朵,围着火炉绕圈子边走边说,你会明白的。佛眼说,我觉悟了,同样会戏弄你的。元礼说,等你觉悟了,就明白今天的道理了。一天深夜,佛眼静坐,他起身拨炉子,见一豆大的火星,忽然想到法演是将自己逼向死角,要他自己去证悟。他高兴地说:"深深拨,就有火,平生事,只如此。"于是他拿起《传灯录》翻阅,当读到破灶和尚的公案时,忽然大悟,向法演呈偈:"叨叨林鸟啼,披衣终夜坐。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堕。事明人自述,曲淡谁能和。念念永不忘,门开少人过。"法演大喜,知佛眼已开悟。佛眼学成后,在太湖县大中寺隐居过一段时间,又住崇宁大寿寺,后再迁太湖县龙门寺。
与同门克勤参禅注重参究公案不同,佛眼主张真参实悟。他"不以见闻言辞辩博为事,使人洞真源,履实际。""须是当人自作活计,莫听他人说。"这些思想在当时即已受到丛林的重视,对后世禅风亦有深远的影响。《古尊宿语录》收录佛眼语录达八卷之多。佛眼有法嗣21人,分布在大江南北,个个成为一方化主。
龙门寺在太湖县城西十公里,属城西乡方洲村。初夏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去龙门寺寻访佛眼祖师的踪迹。有公路通方洲村,公路沿一条大河而上,一路水流潺潺,树木葱茏,鸟语婉转。渐入山地,山峦叠翠,公路变得陡峭而弯曲。大河的上游筑有一水库,名方洲水库。公路绕水库盘旋而上,山重水复,豁然开朗,一片很大的山洼突呈眼前,在对面的山坡上,有一黄墙飞檐的小庙,这就是龙门寺了。
四围皆山,山上树木茂盛,翠色欲滴。山势如一条苍龙盘旋,首尾相连。洼中是一片田畈,有三三两两的农人,正在田里插中稻。一条极不起眼的小河,穿过田畈,向前流去,似乎无路可去了,想不到,山并未完全合拢,留出了一条丈余宽的缺口。小河经过这个缺口,流出山洼之外的方洲水库。缺口形如一道门,此地所谓龙门,大概由此地势而得名吧。此地原建有一古桥,名龙门桥,可惜已经坍塌。现在原桥附近建有一新石拱桥,可通大型车辆。
好一片清净之地!无车马之喧,无人声之哗,十分适宜于修禅养性。佛眼祖师慧眼识此,住持十余年,除留下了大量的法语,还写了很多优美的禅诗。"明月何皎皎,永夜于我室。照出万古心,念此百年质。隔窗风露泫,拥毳衣衾密。迟迟不能寐,余光在东壁。(《龙门偶作五首》其一)""初夜凉生早,微云卷太空。灯悬松竹露,帘卷薜萝风。可笑千年事,能将一念通。相逢禅客问,细细话吾宗。(《龙门偶作五首》其一)"。这山,这河,这里的明月,这里的清风,给了祖师多少诗意和禅意?反过来说,有祖师住持于此,这山,这河,这里的明月,这里的清风,也是有幸了。
我们走过石桥,上到对面的山坡,就到了龙门寺前了。寺前筑有高而长的石坝,不难看出,这些石头都是很古旧的。石坝上有一片较大的空地,种有柏树及一些普通的花卉。寺也很简朴,门头"龙门寺"三寺为赵朴老所题。寺后为茂林修竹,还有十几户人家。寺为两重,进寺去,为天王殿。过天王殿,有一天井,天井内左右各有花坛,栽有石楠、栀子等。过天井,就是大雄宝殿。左边为厨房、斋堂和住寮。右边为客堂。所见之处,收拾得极其整洁,真谓一尘不染。
据有关史料记载,龙门寺最早建于唐代,兴于佛眼祖师,原寺有三重佛殿及偏殿、藏经楼、僧寮百余间。相对来说,今天的龙门寺就显得太小而寂寞了,与佛眼祖师的名声似乎有些不大相称。
住持昌圆尼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清茶一壶,清甜可口。昌圆师,潜山人,八十年代出家到此,当时此地还是一片荒芜,仅存庙基。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建设,才有了现在的规模。昌圆师还特地去喊来当地几位老人,向我们介绍有关龙门寺的历史。
谈起佛眼祖师,昌圆师和几位老人都说,他们知道此处为佛眼祖师的道场,这些年来,一直十分注重对古迹的搜集和保管。据老人们介绍,小时候,他们就听长辈说过,过去的龙门寺,规模很大,比现在的寺庙要大好几倍,常有许多达官贵人骑马坐轿来此。他们还记得,解放前,寺里还有常住僧人数十人,庙产十分丰富,以寺为中心,四周山林以山顶分水岭为界,面朝寺的山林和水田归寺所有,僧人和当地农民一样,功课之余,耕田种地。只是到了土改时,山林和水田全部被国家收回,常住僧人减少到三五人。文革期间,寺的破坏程度是太湖县几大寺庙中,损失最大的,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所有殿堂、佛像全部被毁,僧人被驱。寺址先后办过油坊、乡中学、村小学。
几位老人都谈到,附近有座山,山上曾有一石塔,不知是否为佛眼祖师之灵塔?七十年代,此地大兴"农业学大寨",此塔当成"四旧"被人推倒,塔下还埋有装有灵骨的陶罐,陶罐被砸,灵骨被撒。值得庆幸的是,前几年,村民在此山开荒时发现一块断碑,昌圆师立即请人运回寺内珍藏。于是,我们让昌圆师带我们去看。在大雄宝殿的一个角落里,,我们看到了这块碑,有"。。。佛眼清远和尚。。。"字样,字迹被人破坏过,但仍依稀可辩。
宣和元年(1119),清远因病辞去龙门寺住持,到南京弘法,第二年冬至前一天,他饭后整衣趺坐,对弟子们说:"各地禅林高僧,临终时都要留偈辞世。难道世可以辞吗?辞了以后到哪里去?"说后,合掌而逝。遵师遗嘱,他的弟子将他的灵骨从南京迎回太湖龙门寺,塔葬于灵光台前。从碑刻可以推测,那个被毁的塔很有可能就是佛眼的灵塔,回首十年"浩劫",毁去了中华民族多少奇珍异宝,叫人如何不感慨?
在大雄宝殿,我们还看到清代太湖知县蔡锷题写的一块匾额,还有咸丰、光绪年间修建龙门寺的功德碑等。据昌圆师介绍,明太祖朱元璋初入皇觉寺(在安徽省风阳县)为僧,即帝位后,其师已到龙门寺任住持,朱元璋曾书"第一方丈"匾额,,赐悬此寺。清朝兵部尚书彭玉麟也曾到此,书联"人生如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可惜这些珍贵的文物都被兵火所毁。
听昌圆师说,寺右侧曾有一"三塔湾",有三座丈余高的石塔,也是毁于"文革"时。现还遗留有许多残石。在一位小尼的带路下,我们走田埂,过小河,翻山岭,终于到了三塔湾。小尼用刀劈开荆棘,在灌木丛中,我们看到,几个做工考究的石柱散落其中,长满了青苔。我们希望能看到几个文字。可惜,忙乎了半天,一个字也没有见到。
寺前面一个山包上,还有一块大石碑。几经周折,我们终于见到了这块石碑,扫掉碑上的泥土,从不太清晰的文字上,我们得知是一位名叫吕维杨的居士在康熙三十八年为一位当时寺的方丈写的碑记。方丈叫文瑜润禅师,桐城人,是临济正宗平阳宏觉国师的三世弟子。宏觉国师,明末清初人,名震一时,极受顺治皇帝的推崇。
面对这些断碑、石柱,我们犹可想象龙门寺历经宋、元、清至今曾经有过的繁华。想当年,佛眼祖师卓锡于此,多少高僧大德、达官显贵带着对大师的无比仰慕,走在通向龙门寺的这条路上,云集于龙门寺,听祖师开坛说法,寻入道方便之门。祖师圆寂后,又有多少高僧大德住持于龙门寺,把祖师的大法继承、传播开来。历史从来没有走远,它时刻在启迪着后来人,传承历史,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带着几分禅意,告别龙门寺而去。我们想,龙门寺不会被湮没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