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浅说“语加持”及阅读念诵经论的选择技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说“语加持”及阅读念诵经论的选择技巧
  喜欢读书的人也许有这样的经验:读不同的书,往往会有不同的感觉,有的书会让人增加理性,由此而感到轻松和愉快,有的书会让人产生妄想,由此而产生冲动或紧张,有的书一看就让人欢喜,有的书想看却看不进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对此,心理学家通常归结于心理暗示作用,但心理暗示又是怎样作用于人的感觉的呢?对于这一点,一般的心理学都少有论及,只有佛教说得比较透彻——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语加持问题。
  在佛教中,一般将由心身活动所产生的造作行为称作“业”,将由于造作行为而延续下来的力量因素则称之为“业力”(譬如过度使用注意力后的疲劳力)。根据业力在心身中产生并反作用于心身的不同方式,佛教还将业和业力分成身、语、意三类,其中,内心中欲行某事的意志称为意业,由意志所产生的身体行动与言语是为业、语业。
  由于业力是以内在意志活动为基础的,其具有特定的意识倾向性,根据这种倾向性,佛教将身语意业又各分为三种,这就是善业、恶业、无记业。其中,善业指因善念而产生的造作力,其可引生心身的轻松与安乐;恶业指因贪嗔等恶念产生的造作力,其可引生心身的紧张与烦恼;无记业指因不自觉的行为产生的、无明显善恶特性征的造作力,其可引生心灵的愚痴以及感觉上的迟钝(譬如催眠作用)。
  书本中语言文字,乃是作者的心意与思维语言活动的结晶,其中自然带有与之相应的意业及语业的力量。为此,当读者内心关注与这些语言文字时,文字中的意业及语业的力量,就会通过读者的注意力而作用于读者的心身,由此造成轻安、悦乐、贪着、嗔忿等不同的感受。——这种由语业力量的加入而引起的心身变化,佛教称之为“语加持”。而由其引生的不同感受,则分别称作语业的善加持、语业的恶加持、语业的无记加持。
  由于对于语加持作用及其原理的深刻认识,所以佛教尤其是佛教密宗对于经常阅诵的经论和仪轨的文字有着严格的选择。
  在四川色达县五明佛学院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汉族修行者请教晋美彭措法王说:“在念诵有关修法仪轨时,是念藏文仪轨好?还是念某堪布翻译的汉文仪轨好?”晋美彭措法王说:“选用仪轨,最好选用成就大德的金刚语所造的仪轨,这样才比较容易得到加持,某堪布所翻译的文字,恐怕还不能算是金刚语,所以还是念藏文的仪轨比较好,汉文的仪轨只能供作意义上的参考。”
  什么叫金刚语呢?所谓金刚语,就是修行人在证悟不生不灭的金刚自性之后,语业得到清净而具足智慧功德力量的语言。
  一般来说,修行人意业清净到心轮脉结开散之后,此时才能将凡夫的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成就法身),形成具有破执功德的金刚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断除思惑,语业清净到喉轮的脉结开散,将惯于分别取舍的末那识转变成平等性智(——成就报身),此时才能成就具有破惑功德的金刚语。
  为此,金刚语,也就是报身成就者的语言。这个报身,比较圆满的就是虹光身,其次是半虹身、金刚不坏身(舍利身)。
  所以,读诵经论,必须注意到经论的语加持作用。至少在证悟金刚自性、明悟金刚自性力的破执功用以前,应该选择语业比较清净、或者真正具有金刚语以及金刚意加持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不净意业及语业的恶加持,由此更为快捷地踏上成道之路。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选择所阅诵的经论与仪轨呢?其选择一般有以下两个途径:
  一、理性方法——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进行判断:
  1、圆满成就法报化三身和虹光身者的作品,如: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弥勒日巴、以及道家张三丰、黄元吉等人的作品;
  2、成就半虹身或者金刚不坏身(法报二身成就)者的作品,如:六祖慧能、智顗大师、憨山大师、贡嘎活佛、晋美彭措法王等人的作品;
  3、成就五色舍利、舌根舍利者的作品,如:鸠摩罗什、黄念祖、清定上师等人的作品;
  4、受成道大师委任、认定的衣钵法脉传人、著名教派法王、超级大活佛的作品,如噶玛巴、虚云和尚、能海上师等人的作品;
  5、受成道大师推荐(包括预言)、赞叹、或者印可的其他人物的作品;如:龙树菩萨、黄檗、裴休、王治平等人的作品;
  说明:选择经论,最好选择原著,或者是符合上述要求的人物所翻译的译著。不符合要求的作品,由于作者或译者本身的业惑问题,可能造成语功德的亏损与污染。
  二、感性方法——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进行判断:
  理性选择经论,一般只能选择过往古德的作品。所以,对于用理性方法不能判断的新著,必须采用感性的方法才行。其感性判断方法如下:
  1、阅读时能够感到轻松愉悦并有助于减轻烦恼的作品;
  2、初读时感到沉重发困、但经祈祷忏悔(如颂《开经偈》)后再读时感到愉悦轻安、事后能够减轻烦恼的作品;
  说明:感性选择经论,由于读者本身的业惑问题,一般只对感受比较灵敏者有用,读者也往往比较容易选择业缘与自己比较相应的作品,而与真正具有语功德与意功德的作品失之交臂。所以,在进行感性选择之前,读者最好首先多多闻思用理性方法选择的经论,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力,然后,在进行感性选择之时,注意诚心祈祷、忏悔,并积极听取有关大德的高见,如此,才有可能找到真正具有具有语功德与意功德的作品。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管见,愿读者皆能获受古今大德的语加持。
  菩提大海(陶贵堂)二○○二年五月六日撰于海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数珠功德法
下一篇:经幡的功德